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史中没有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历史?

回答
在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确实很少能看到系统性地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叙事重点的选择,还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叙事框架上。

一、 近代中国自身命运的重心与叙事的主轴

首先,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史的叙事 “以我为主” 的基本原则。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史被定义为一个国家如何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沼中挣扎求生、抵御外辱、寻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过程。这其中,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的反抗、国家制度的变革(从帝制到共和,再到社会主义)、民族主义的兴起,构成了近代中国历史的主旋律。

因此,教材的篇幅和精力自然会集中在与中国命运紧密相关的区域和事件上。这包括:

直接的侵略者与宗主国: 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等,这些国家在不同时期对中国进行过直接的侵略、瓜分、扶植傀儡政权或施加政治经济压力,它们与中国的互动是近代中国历史绕不开的篇章。
中国内部的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国共合作与分裂、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这些是中国社会内部力量的较量,也是民族生存和发展方向的抉择。
与中国地缘政治紧密相关的周边区域: 比如朝鲜、越南、印度等,这些地区的历史进程往往与中国的边疆安全、朝贡体系或民族独立运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比之下,即使是中东阿拉伯地区,在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虽然也经历了被西方列强瓜分和殖民统治(奥斯曼帝国瓦解、英法委任统治等),但这些事件在直接和间接影响中国命运的层面上,远不如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中国自身的革命斗争那样显著和迫切。

二、 历史认知与信息传递的局限性

在近代,尤其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中国与中东阿拉伯世界的 直接接触非常有限。

地理上的遥远: 两地在物理空间上相距遥远,交通通信极其不便。即使是当时的知识阶层,对中东的了解也多是通过西方二手资料,或者少数传教士、旅行家的零星记载,信息来源相对滞后且不全面。
文化和交流的断层: 中国的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明虽然有历史上的接触(如通过丝绸之路和早期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但在近代由于列强的隔绝和自身内外困境,这种交流几乎停滞。中国知识界的主流思想和关注点,更多地聚焦于如何学习西方、如何救亡图存,对遥远的“异域”文化和政治变迁的关注度自然不高。
信息来源的西方化: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获取世界知识的主要渠道是翻译西方著作。这些著作往往以西方世界的视角来叙述世界历史,其中对非西方世界的描述,无论是中东还是其他地区,都可能带有西方中心的色彩,且其重要性排序也与中国自身的关注点不同。

三、 教材编写的逻辑与选材原则

历史教材的编写并非对世界所有地区历史的“全景式”展现,而是 有选择性、有侧重地 构建一个关于“历史”的叙事。这种选择往往基于以下几点:

叙事连贯性: 教材需要讲清楚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内部发展脉络,以及它与其他重要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如果中国与中东阿拉伯国家在近代缺乏重要的、能构成叙事主线的互动,那么在中东历史上花费大量篇幅就没有必要。
重要性评估: 历史事件和地区的重要性,在教材编写中会根据其对本国历史进程的影响程度来评估。从中国近代史的视角看,中东阿拉伯国家的政治变迁、民族独立运动,虽然本身具有重要的世界历史意义,但其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直接影响,不如欧洲列强的崛起与扩张、美国在日本的出现、俄国在东北亚的活动等来得大。
教育目标: 历史教材承担着塑造国民身份认同、传承国家记忆、引导价值观念等多重功能。因此,教材内容的选择也会服务于这些教育目标。突出中国自身的斗争史、改革史,更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四、 晚清民国时期与中东的有限交集

我们回顾一下晚清民国时期,中国与中东阿拉伯世界实际的交集有多大:

奥斯曼帝国时期(约至一战前): 奥斯曼帝国是当时中东的主要统治者。中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存在一定的外交联系,例如派遣过使臣,但这种联系更多是出于国家间的礼节性交往,并没有深层的战略或经济联系。一些清末的知识分子(如梁启超)在介绍世界时,提及过“土耳其”(当时对奥斯曼帝国的称呼),但多是片段性的描述,并不构成对中东历史的系统介绍。
一战与战后: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中东地区格局发生巨变的时期,奥斯曼帝国战败,其领土被英法瓜分,现代中东国家纷纷建立。然而,此时中国也正处于袁世凯称帝、护法运动、军阀混战等内乱之中,并且刚刚经历一战,中国作为战胜国参与了巴黎和会,其关注点完全在中国自身的权益和国际地位上,对遥远的中东变局鲜有精力关注。
抗战与建国时期: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与同盟国(美英苏)的联系是重点。中东地区虽然是二战的重要战场之一(如北非战场),但其对中国战局的直接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外交的重点是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以及第三世界新兴国家建立联系。虽然中东的许多阿拉伯国家也在这个时期获得独立,并开始活跃于国际舞台,但中国与它们的关系更多是在冷战背景下,以及对第三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支持框架下展开的,这种关系固然重要,但要将其上升到中国近代史教材需要详细介绍的程度,在教材的篇幅限制和叙事重点下,是难以实现的。

五、 “近代史”的边界与世界史的纳入

需要明确的是,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其核心议题是 中国的近代化、民族解放和国家统一。即使是讲述世界历史的段落,也往往是围绕着“列强侵华史”、“外国先进科技和思想的传入史”、“世界格局变化对中国影响”等几个维度展开的。

当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史学研究的进步,一些更新的教材可能会在“世界近代史”部分,或者在介绍中国与世界关系时,对一些重要地区和事件进行更为广泛的介绍,包括中东地区。例如,在讲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时,可能会提及奥斯曼帝国的瓦解和中东格局的重塑,因为这些事件与一战的全球性影响和帝国主义列强的活动密切相关。或者在讲述中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时,会提及一些中东国家。

总结来说,中国历史教材近代史中没有系统性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历史,主要是因为:

1. 重心在中国自身的救亡图存和民族发展。
2. 近代中国与中东阿拉伯世界缺乏直接、深刻且构成叙事主线的互动。
3. 历史认知和信息传播受限于当时的地理、交通和文化隔阂。
4. 教材编写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和有限的篇幅限制。
5. 在当时的史学界和教育界,中东地区对中国近代史进程的直接影响,被认为不如西方国家和周边地区显著。

这并非是对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意义的忽视,而是历史叙事中必然存在的焦点选择和层次划分。在更广阔的“世界史”视野下,中东阿拉伯国家的历史当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因为那与中国政权的合法性建构没有关系。

而资本主义史和共运史虽名为世界历史,其实跟中国近代史一样,也是我朝合法性建构的一部分。

这就是为什么西方近代史跟中国近代史同等重要的原因。即现代中国不仅是中华二十四朝的继承者,也是法国大革命、巴黎公社、苏联的继承者。也就是说,对西方正统是有弱宣称权的。。。。。

什么时候中国以反殖民斗争的继承者自居的时候,阿拉伯史重要性估计就上升了 。

user avatar

能否提出一个假说:现代世界上所有非西方文明对历史的认知都是世界史=西方文明史+本文明的历史。世界上其他文明都被忽略了。

user avatar

阿拉伯国家身份复杂,“阿拉伯国家”所处的地区在人类几千年文明史上最起码有这三层变化

1,“文明的起源地”(西方)

2,古典帝国时代,与西方文明“完全迥异的文明”(东方)

3,近代以来,“愚昧贫穷的东方”(东方)


这种身份的转变,对于西方来说有着莫大的意义。所以西方大学,不但有古代埃及学亚述学研究,也有近代中东研究。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并没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中东无非是丝绸之路的一段,一个外族文化的输入源,一个大漠黄沙中的陌生国度,但这个地方具体发生着什么,来龙去脉,根本不重要。亚洲的概念是十分失败的,我们与中东同属亚洲,但是并没有任何共性。

其实中国对于整个葱岭以西亚洲认识的缺失,根源就在于这些地方对于中国来说,真的只是充满了异域风情的地方罢了。

不但表现在初等教育的文史地政对此一笔带过,顶尖文理科院校,如复南开中师对此的研究也是一片空白,做的比较好的,除了北大和东北师范以外,就只有兰州大学了。


如果将中国的目前高等教育中中东阿拉伯国家的相关内容投影到初等教育,也无非是这三段论,不过并不强调前后的地位变化,而是一以贯之的“他者”视角:

1.古代“和中国一样重要”的文明起源地,但是没有中国一样的延续性

2.延续性的缺失表现为几千年来“政权更迭频仍”,汉唐宋元明清和中东阿拉伯地区的交流基本上是不同的政权(希腊、波斯、阿拉伯帝国、蒙古、突厥轮番登场)

3.近代以来,和中国一样的“亚非拉国家”,也经过一系列民族解放运动(阿拉伯的劳伦斯等),但是现代化成果有限,宗教、民族矛盾依然错综复杂,

现代,则成为大国博弈的焦点

不可说,不可说

user avatar

这类问题可以统归于一个问题:

为什么历史教科书没有XX

原因很简单,因为篇幅有限,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事件来介绍。什么叫是世界史上的代表性?无非三种:1具有开创意义的(光荣革命 法国大革命) 2极大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德国统一 一战 二战) 3与中国有密切关系的(开罗宣言 共产党国家改革),当然还有文化史经济史科技史的一些内容。

你认为某些历史十分重要,很可能只是你碰巧从某本书或者某个纪录片里比别人知道了一点而已。

课时就那么多,怎么讲那么多的历史?即使加上课外阅读材料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这是迫于现实的选择,但容易造成一些难以避免的问题:比如对一位高中生来说,看到的拜占庭帝国是罗马分裂后的产生的国家,颁布过《查士丁尼法典》,1000年后被奥斯曼帝国灭了。中间发生了什么?不知道。又容易产生一些错觉,比如如果只看教科书的话,会认为查理曼帝国分裂后就出现了一个疆域基本固定的统一的法国,然后一下跳到了法国大革命。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的。所以我认为教科书修改方向还是丰富课外推荐阅读条目,还有“研究性学习”。

至于近代中东,事情其实还是挺多的,但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很少很少。考虑到教科书的近现代分界是在1917年,凯末尔改革都是一战以后的事,所以很难入选历史书。还有要纠正一个错误,中东不是只有阿拉伯人,土耳其、波斯和阿拉伯是三个不同的民族,还有其他更多的小一些的民族;每个民族内部因为宗教分歧也有无数的不同派别。

感觉你是对中东史很有兴趣的,可以买一本国关史,东西还是蛮多的,或者简单给你介绍一些事件,看WIKI了解:

奥斯曼帝国兵败维也纳

萨菲帝国

塞利姆三世改革

十次俄土战争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两次巴尔干战争

阿拉伯大起义

贝尔福宣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中国历史教材的近代史部分,确实很少能看到系统性地介绍中东阿拉伯国家历史的内容。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既有历史发展的脉络,也有叙事重点的选择,还有现实考量。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目光放在中国近代史的宏观叙事框架上。一、 近代中国自身命运的重心与叙事的主轴首先,最为核心的原因在于中国近代史的叙事 .............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触及了民族认同、历史认知、国家叙事乃至地缘政治等多个层面。要理解为何一部分中国人对明清历史的解读会倾向于日本的“明亡之后无华夏”和美国的“新清史”,而非国内史学界的主流观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其中的缘由。首先,我们来拆解一下这几个核心概念: “明亡之后无华夏”: 这个论调主要源于.............
  • 回答
    蒙古、韩国、越南的历史教育中,确实存在着对与中国历史关系的特定叙述,其中夹杂着对过往冲突和压迫的强调。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这几个国家各自的历史背景、民族认同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地缘政治中的定位。这并非一个简单“仇恨”标签可以概括的复杂议题,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 蒙古:摆脱宗主权与民族独立蒙古与.............
  • 回答
    中国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到与欧洲石制教堂、宫殿相媲美的高大宏伟建筑,这背后涉及了多方面的原因,是历史、文化、技术、地理以及意识形态等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一、 材料与技术 欧洲:石材的普遍性与加工技术 丰富的石材资源: 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和南欧,拥有极其丰.............
  • 回答
    中国官方历史教材在描述本国历史时,通常聚焦于中国境内发生的事件和朝代,以及与中国核心疆域紧密相关的周边关系。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统治或对俄罗斯境内目前的大片土地(如库页岛、海参崴、贝加尔湖等地)的时期,在官方教材中出现得较少,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非简单的遗漏。首先,我们要理解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
  • 回答
    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的这一天,我们都会怀着沉痛的心情,纪念那些在南京大屠杀中不幸遇难的同胞,反思那段历史,并从中汲取深刻的教训。南京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极其黑暗的一页,是法西斯主义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占领南京,随后进行了长达六周的血腥屠杀。30万中国同胞惨遭.............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层出不穷,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政治腐败、经济压迫、自然灾害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然而,大多数农民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同样是多方面的,包括组织涣散、战略失误、武器落后、内部矛盾、后继无人以及缺乏政治远见等。在如此众多的农民起义中,朱元璋领导的起义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最终建立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深度的问题,涉及到“灭国”的定义、中国历史的连续性以及历史学界的普遍认知。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切入:1. “灭国”的定义与中国历史的特殊性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灭国”在历史上的含义。通常意义上的“灭国”指的是一个国家因为外部力量的入侵或内部的剧烈变革,导致其政权、疆.............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对外用兵、开疆拓土的皇帝,确实存在着被后世评价为“挨骂”的情况。这并非意味着所有这样的皇帝都一无是处,而是因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复杂的考量和负面后果,使得他们的功过难以简单评判,甚至容易引发争议和批评。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经济与民生的 부담 (.............
  • 回答
    中国历史上水淹攻城的战例之所以屡见不鲜,而欧洲对此却鲜有记载,这背后涉及了地理、气候、技术、军事思想乃至历史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刻差异。简单来说,这不是一个偶然现象,而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自然选择和主动适应的结果。中国水淹攻城的优势与土壤首先,得益于中国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水淹攻城拥有天然的优势。 .............
  • 回答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确实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在南北对峙、分裂的乱世中,最终实现统一的往往是北方政权成功征服南方,而南方政权统一北方的例子则相对罕见。这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可以从 军事、经济、文化、地理以及政治制度 等多个角度来解读。以下将尽量详细地阐述这些原因: 一、 军事优势:北方政权的骑兵.............
  • 回答
    读史常令人感慨,为何那些在正史中最终走向失败的英雄人物,反而在中国民间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甚至被后世反复传颂、顶礼膜拜?关羽、岳飞、文天祥、史可法,他们无不是精忠报国、义薄云天,却也都在各自的战场上饮恨而终。这背后,藏着我们民族深层的情感寄托和价值判断,绝非简单的历史定论能概括。咱们不妨从几个维度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历史上一类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经常能听到一些说法,比如“马上得天下”的开国皇帝,或者是一些在乱世中力挽狂澜的君主,往往被贴上“老粗”的标签。反之,那些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知识分子型皇帝,似乎成功的案例相对较少。这背后其实不是简单的“老粗”就一定能成大事,也不是知识分子.............
  • 回答
    您提出的问题非常棒,它触及到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和地理环境等多个层面。为什么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却长期以来没有发展出与之相匹配的、像西方那样的大型、开放的港口城市,并且南方物资的运输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京杭大运河,这是一个复杂但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中国并非完全没有港口城市.............
  • 回答
    在中国古代的皇室称谓中,确实存在“皇叔”而鲜有“皇伯”的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皇权继承以及礼制文化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得明白“皇叔”和“皇伯”这两个称谓的来源。“皇”字在中国古代帝王称谓中地位极高,通常与至高无上的权力相关联。“叔”和“伯”则是古代兄弟之间或亲属之间.............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北伐的尝试并非只有一两次,而是贯穿了多个朝代,其中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地理、军事、经济和政治等多重原因,绝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这些关键因素。首先,从地理环境来看,中国南北方的差异是北伐屡屡受挫的根基之一。 南方水网密布,北方平原.............
  • 回答
    关于“中国历史上没有诞生真正的宗教”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且存在争议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宗教”这个词在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含义差异。如果我们将西方基督教或印度佛教那种体系化、经典化、具有鲜明教义和统一神灵崇拜的模式视为“真正的宗教”,那么中国的确很难找到完全与之对应的“本土宗教”。然而,这并.............
  •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确实没有出现过像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那样,将征服全球作为明确战略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帝王。这并非中国古代不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非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地理限制与战略重心首先,中国自身是一个幅员辽阔、内陆性强的文明.............
  • 回答
    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灭佛的现象,绝非一日之寒,也非单一原因所致。它是一个复杂交织的历史现象,包含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层面的深层矛盾与演变。要理解这一现象,我们需要剥开层层历史的迷雾,深入探究其根源。一、 汉末三国时期:佛教的初步扎根与士人的疑虑佛教自汉朝传入中国后,最初是以一种新鲜的、带有异域色.............
  • 回答
    要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为何未曾发展出类似欧洲全身板甲的装备,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包括技术、材料、军事需求、社会文化以及经济成本等。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有”或“无”的问题,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一、军事需求的差异:骑兵 vs. 步兵的博弈欧洲盔甲发展史,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骑兵的崛起和演变。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