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没有出现过亚历山大大帝、成吉思汗这种妄图征服全球的帝王?

回答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确实没有出现过像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那样,将征服全球作为明确战略目标并付诸实践的帝王。这并非中国古代不缺乏雄才大略的君主,也非没有对外扩张的动力,而是由一系列深刻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地理限制与战略重心

首先,中国自身是一个幅员辽阔、内陆性强的文明。中原政权的战略重心长期以来是围绕着巩固统治、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以及维系对周边藩属国的控制展开。

北方游牧民族的天然屏障与威胁: 长城内外是中国古代主要的地理分界线,也是文明与游牧文化碰撞的前沿。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如匈奴、突厥、蒙古等)是中原政权最直接、最持久的军事威胁。维护边境安全、防止骑兵南下劫掠,占据了历代统治者大量的精力和资源。与此相比,远征海外或征服更遥远的陆地,其战略收益与风险的考量就显得不同。征服北方比征服海外或更远处的内陆,在军事上更具紧迫性和战略必要性。
陆地扩张的“天花板”: 尽管中国古代也有多次大规模的对外扩张,如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唐朝对西域的经营、元朝的征服等,但这些扩张的最终目标往往是抵御威胁、确保边疆安全、拓展贸易路线或建立朝贡体系,而非建立一个覆盖全球的帝国。一旦进入更广阔的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地区,会遇到更加复杂的民族、政治力量,以及更漫长的后勤补给线,边际效益会迅速递减。成吉思汗能够横扫欧亚大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统一了分散的蒙古部落,并利用了当时欧亚大陆相对分散的政权格局。而中国作为一个高度集权的文明体,内部的稳定和统一是首要任务,大规模、长期的对外征伐,一旦失利,可能动摇国内根基。

二、政治结构与帝国理念

中国古代政治体制的演变,也深刻影响了统治者的扩张目标。

中央集权与内部稳定优先: 中国历代王朝,尤其是在秦汉统一之后,高度重视中央集权和国家内部的稳定。帝国的统治合法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维持秩序、保障民生和维护文化统一。大规模、耗费巨大的全球征服,可能引发国内的动荡,分散统治者的精力,威胁到帝国的整体稳定。
“天朝上国”与朝贡体系: 中国古代形成了一套以“华夏中心论”为基础的朝贡体系。这种体系并非典型的殖民或直接统治,而是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影响,让周边国家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定期进贡,并接受中国的册封。这是一种“柔性”的国际秩序,相较于直接武力征服和管理,更符合中原政权的资源配置和治理能力。这种体系下的“天下观”,更多的是一种文化和政治影响力的辐射,而非地缘政治的全面占领。
帝王个人与国家体制的互动: 亚历山大大帝和成吉思汗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个人的军事才能和政治野心,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政治体制也允许他们以个人的名义和意志,驱动庞大的军事机器进行征服。在中国,虽然有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帝国的运作也需要庞大的官僚体系来支撑。一个帝国的扩张,并非仅凭一人之力,还需要整个统治阶层、官僚系统和经济基础的配合。全球征服所需的资源和组织能力,对于中国古代相对“就近”的农业帝国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三、经济与后勤限制

古代的经济和后勤能力,是限制大规模远征的关键因素。

农业经济的地域局限性: 中国古代是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帝国。其经济基础高度依赖于农业生产和稳定的税收。大规模的长期对外征伐,意味着巨大的军费开支和物资消耗,这会对国内的农业生产和民生造成沉重负担。一旦远离本土的农业区,补给线将变得极其漫长和脆弱。
技术与交通的制约: 古代的航海技术和陆地交通技术,限制了大规模远征的范围和持续性。虽然中国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但那更多的是一次性的海军展示和外交活动,并非为了建立永久性的海外殖民帝国。陆地上的远征也受限于畜牧业的发展水平、道路建设以及军事装备的运输能力。相比于地中海世界的海洋文明,或者中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中国在跨越广阔的海洋或极端地理环境进行远征方面,存在天然的劣势。

四、文化与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全球征服思想的因素。

“天命论”与“王道”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德治”和“王道”,认为统治者的权力来自于“天命”,而“天命”的获得和维持在于能否实现国内的仁政和安乐。征服行为,如果被视为滥杀无辜、掠夺资源,则可能被视为“霸道”而非“王道”,不符合理想的统治理念。虽然中国历史上不乏征服者,但很多时候会将征服行为合理化为“替天行道”,清除暴虐的政权,或是为了“教化”蛮夷。
“羁縻”政策与“同化”的边界: 对于非汉族地区,中原政权常采取“羁縻”政策,即允许其保留原有的政治结构和习俗,通过册封、朝贡等方式进行间接控制,而非直接的同化或殖民。这种策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直接统治和同化成本过高。全球征服意味着要面对无数个截然不同、难以同化或控制的民族和文化,这与中国古代的“羁縻”理念存在本质差异。

总结:

中国历史上中原政权没有出现妄图征服全球的帝王,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地理上的陆地重心、北方游牧民族的持续威胁、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对内部稳定的需求、以朝贡体系为核心的“天下观”认知、农业经济对本土的依赖、古代技术对远征能力的限制,以及儒家文化中的“王道”思想,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战略视野和行为模式。

他们更倾向于巩固和扩大自身在中原及周边区域的影响力,建立一种以文化和政治辐射为主的秩序,而非像亚历山大大帝或成吉思汗那样,以征服已知世界为目标,将个人意志和军事力量发挥到极致的全球性扩张。这并非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缺陷”,而是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根据自身优势和现实挑战所做出的最“合理”选择。他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稳定繁荣的“中国”,而不是一个统治全球的庞大帝国。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你可知从喀什去西安,比去巴格达还远吗?


user avatar

@安森垚

说的有一些疑惑

现在的历史并非真实的历史,而是考古学上的历史,而考古学的哪一套东西则是由西方人建立的。在此之前几百年他们用习惯了那一套东西,放到东方来,未必合适,也未必公平。学术或许是无国界的,但是掌握学术的人却是有国界的,人们制定的东西以学术之名,但未必绝对客观。就比如说欧洲人可以凭挖出的一点残破瓦片和一些毫无逻辑的支离破碎的记载就编出历史来,而我国通过高度发达的文字系统记录在案的历史却总是被质疑一般。

比如我国的夏朝,或许真的没有挖掘出能证明的东西,但是这也并非不能解释的,因为华夏地区的“文明密度”太大,这里的文明密度包括各大文明,还有人口,文明密度太大的结果就是改造世界的能力大,全世界只有中国发展出了最庞大的国家机器。那么,由于适合生活的土地就那么多,不断改造的结果就是老的遗迹被破坏了,那么难以发掘遗迹也不是什么稀奇事情。但是我国的文明是持续的,从周朝传承下来的文明已经那么发达了,这难道都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夏朝或许不叫夏朝,但是不可否认在当年有那么一群人,他们聚集在华夏大地,发展了文明,然后这个文明传承到商,到周,这种逻辑是显而易见的。

同样的道理,我认为关于文明发达程度的描述,也是有偏颇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华夏地区但凡有文字记录的时期,就已经不弱于西方了。而无文字记录的时期,却被认为是远远落后于西方,这中间的代差不是几百年,而是上千年,上千年的领先,却在大约两百年时间内被超越,我认为是非常难以解释的。很可能是因为没有文字的时候只能完全靠西方那一套东西去推,也就是说主要看谁有话语权,而有了文字记录则不能随便乱说了,所以华夏文明就突然拔高了。

我不是考古学家,所以希望

@安森垚

能帮忙解惑一下。下面是不负责任的推断:

众所周知,冷兵器时代科技对于战斗力的提升并不大,虽然历史书上说铁器取代铜器是科技大飞跃,但是这种飞跃更多的是后人的历史评价。特别是早期的金属开采几乎就是露天矿,而一个文明什么时候发展出铁器文明,不是看这个文明的科技能力,不是看战斗力,更多的是看他们的地理位置,一句话西方的露天铁矿多。铁本身只是一种材料而已,虽然材料有优势,但是决定一个文明发达程度的科技并非一种,而是多种的综合。西方人能更早的使用铁器,但是未必能把这铁器用好。手持铁器的西方人,打起仗来未必能战胜手持青铜器的东方人。

秦之后华夏科技的井喷,正好证明了我的推断。华夏只是缺铁而已,而除了这个材料之外的其他科技早就超过西方了,所以一旦解决了材料问题,很快就发明了弓弩这样的大杀器。

还有其他一些佐证在于,华夏虽然地处东方,但是并非真正的与世隔绝。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是很大的。如果真如

@安森垚

所说在长大千年的历史中西方对东方形成碾压,那么为什么东方文明的最高点不是帕米尔高原附近呢?相反的,生活在东方的无论是农耕民族还是游牧民族,一旦强大了都可以轻松的把西域诸国纳为自己的属国。

一个文明是否发达,评价标准可以有很多。我们看西方历史,最初是埃及,然后是巴比伦,而希腊这类文明只是学生。西方历史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征服者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崛起,然后他们不断征服,但是他们与自己文明之外的其他文明的交流却非常少。他们的文明都非常零散,而在如此零散的情况下要想实现牢固的统治是不太可能的,所以西方历史给人的感觉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文明人、野蛮人,无知道那个旮旯钻出来的人,谁都可以嚣张一把,然后很快就不知所终了。后来的人连自己老子是谁都不知道,如果不是考古发现,根本不知道还有个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

而中国,即便周朝时期根本没有统一,大家也都认可华夏文化。汉朝后汉人政权亡了几百年(江东当年就是鸟不拉屎的地方,对于北方人来说华夏文明就是亡了),但是无论是汉人还是蛮族,都不会当作汉朝没有存在过。

我认为,西方历史的所谓大国,其实只是文明影响范围意义上的大国,他们自身并没有那么大。比如埃及,看上去非常发达了,但是它真正掌控的范围也就是尼罗河下游地区。其他地方的人会来埃及学习,但是他们不会变成埃及人,而那么发达的埃及却可以轻松的被波斯灭掉。波斯人虽然也发达了,但是他们真正掌控的地区也不大,他们去灭埃及就如同匈奴人到长安掠夺了一番,只是埃及自己太脆自己灭了而已,然后波斯帝国又一朝崩溃再未崛起了。

亚历山大就更别说了,他的军队人数并不多,一直不停的打,就算敌人全部是猪,他二十几年也杀不了多少,马其顿帝国的地盘真的有人统治?

我觉得,西方国家与游牧国家相似,他们所谓的征服,其实就是军队到达的地方,而由于西方文明的零散性,导致他们的军队一旦强大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打到很远的地方去,就好像匈奴人可以很轻松的从漠北打到漠南一样,这种程度的征服,和东方的征服完全是两回事,如果西方人有类似高仙芝攻下石国这类的事情的话,征服地图说不定要囊括整个西亚,甚至说自己征服了阿拉伯也未可知。因为中国史书太详细,所以我们可以清楚的知道高仙芝干了什么,而假如是西方,他们没有史书,然后有一天在中亚挖掘出大量唐帝国的物品,然后又挖出“高仙芝假途定大食”这类书信,相关国家也有支离破碎的记载,再挖出一块拥有高度集权文明的高仙芝治军的石碑“高仙芝法典”,按照西方史学家们的鸟性,谁敢想象能编出什么来。而西方的各个帝国的崩溃也和游牧民族一样一样的。

user avatar

中国历史当然有过试图征服全球的帝王,只不过古代人眼中的全球和我们今天现代人眼中的全球差别很大。某种程度上说亚历山大说是世界征服者,但他征服的只不过是欧洲人眼中的全世界罢了,并不是真正的全世界。

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眼中的全世界是这样的。

围着地中海一圈,希腊意大利北非西亚,最遥远的是印度,中国在地图上不存在。如果就希罗多德的地图而言,亚历山大真的征服了大半个世界,但实际上,亚历山大帝国只是一个奄有希腊和中东的略大一点的国家而已。

同样古代中国人眼中的全世界和现代中国人眼中的全世界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明代中国人的全世界是这样的。

如果换一张图,大家可能看得更明白,明朝人眼中的全世界就是全亚洲和紧靠亚洲的东欧北非一小部分,世界就是中国印度波斯。明朝对欧洲的了解仅限于近靠亚洲的君士坦丁堡,对非洲的了解仅限于同样与亚洲毗邻的埃及(宋明称埃及为室密尔)和索马里。更遥远的地方,明朝人也是模糊的,明朝人几乎不知道西欧,甚至误认为荷兰和葡萄牙是东南亚国家。

而按古中国人世界就约等于亚洲的观点,明成祖朱棣也征服了大半个世界。

北方北亚方向

永乐皇帝五次北伐取得了重大成果,特别是永乐八年北伐鞑靼,打得鞑靼可汗本雅失理只剩七名骑兵,最后逃跑途中被贪图明朝赏赐的瓦剌人杀死。永乐十二年,忽兰忽失温一战,击溃瓦剌马哈木军,杀死瓦剌王子十余人。从此鞑靼瓦剌皆向大明称臣,鞑靼阿鲁台接受和宁王封号,瓦剌三酋长接受太平贤义安乐三王封号。大明至少在名义上奄有漠北。

永乐北伐也给蒙古造成了深远影响,被明成祖三次重点打击的成吉思汗嫡系鞑靼本部衰弱不堪,而非成吉思汗系的瓦剌部损失较小,日后长期压制鞑靼本部。蒙古再也没有一股能统一漠北诸部的势力,鞑靼是元朝正统有号召力却势力微弱,瓦剌势力强大却毫无号召力,即使后来瓦剌也先俘虏了明正统帝最后也因为内部鞑靼反对,蒙古一盘散沙等原因,也不得不退还正统帝。可以说永乐皇帝毁掉了元朝复兴的可能,也保佑了他无能的子孙。

南方,东南亚方向。大明征服了安南,设立交趾布政司。把安南变成了大明普通一省。虽然永乐之后,宣德一度放弃安南,但永乐余威犹在,嘉靖年间,明朝又成功招抚越南莫家王朝,把越南变成了广西巡抚节制的一个小土司。

明永乐第一次统治安南

交趾布政司

明嘉靖第二次统治安南,安南都统使

东方和西方。东亚日本韩国,西亚中亚方向

永乐皇帝通过郑和下西洋的方式威服了日本,使元朝和明初桀骜不驯的日本一度臣服称臣。几百年后日本历史学家宫崎市定提到永乐皇帝还心有余悸。

郑和前后七次远航,劝说南海诸国朝贡,宣扬国威,这在今天看来似乎甚难理解。然而就在不远的过去,美国的佩里舰队对日本也做了同样的事,日本又对朝鲜做了同样的事。其实,郑和也曾来到日本,并劝足利义满入贡。幸好当时两方想法一致,义满被永乐帝封为日本国王,同时被授予朝贡义务和贸易权利。这样看来,义满朝贡、明进军安南和郑和远航,都可以理解为明朝对外政策同一实质的不同体现。即便如此,明的政策也实在是肆意到极点。首先奉行锁国主义,拒绝外国自发前来,又严禁本国人民前往外国贸易;然后对没有意愿的外国威逼利诱,使其成为朝贡国。

宫崎市定《中国史》

中亚西亚的大帝国帖木儿帝国,其开国之君帖木儿曾经试图反对明朝,但是帖木儿死后,其孙哈里勒其子沙哈鲁畏惧永乐的实力决定再次对明称臣纳贡。

  成祖践阼,遣使敕谕其国。永乐三年,傅安等尚未还,而朝廷闻帖木儿假道别失八里率兵东,敕甘肃总兵官宋晟儆备。五年六月,安等还。初,安至其国被留,朝贡亦绝。寻令人导安遍历诸国数万里,以夸其国广大。至是帖木儿死,其孙哈里嗣,乃遣使臣虎歹达等送安还,贡方物。帝厚赉其使,遣指挥白阿儿忻台等往祭故王,而赐新王及部落银币。其头目沙里奴儿丁等亦贡驼马。命安等赐其王彩币,与贡使偕行。七年,安等还,王遣使随入贡。自后,或比年,或间一岁,或三岁,辄入贡。十三年遣使随李达、陈诚等入贡。暨辞归,命诚及中官鲁安偕往,赐其头目兀鲁伯等白银、彩币。其国复遣使随诚等入贡。十八年复命诚及中官郭敬赍敕及彩币报之。宣德五年秋、冬,头目兀鲁伯米儿咱等遣使再入贡。七年遣中官李贵等赍文绮、罗锦赐其国。 《明史.撒马尔罕传》

明成祖甚至可以一时兴起,就把自己的奴隶提拔成西域小国的藩王。甚至命令小国太后接纳这个奴隶出身的藩王。

明年六月复贡,请封,乃封为忠顺王,赐金印,复贡马谢恩。已而迤北可汗鬼力赤毒死之,其国人以病卒闻。三年二月遣官赐祭,以其兄子脱脱为王,赐玉带。脱脱自幼俘入中国,帝拔之奴隶中,俾列宿卫,欲令嗣爵。恐其国不从,遣官问之,不敢违,请还主其众。因赐其祖母及母彩币,旋遣使贡马谢恩。《明史.哈密传》

臣服永乐的国家甚至有非洲国家,这也是非洲国家最后一次向中国称臣纳贡,下一次中国和非洲的外交就是满清末年了,比利时殖民者控制的“刚果自由邦”和满清签订不平等条约。

  木骨都束,自小葛兰舟行二十昼夜可至。永乐十四年遣使与不剌哇、麻林诸国奉表朝贡,命郑和赍敕及币偕其使者往报之。后再入贡,复命和偕行,赐王及妃彩币。二十一年,贡使又至。比还,其王及妃更有赐。宣德五年,和复颁诏其国。

国滨海,山连地旷,硗瘠少收。岁常旱,或数年不雨。俗顽嚚,时操兵习射。地不产木。亦如忽鲁谟斯,垒石为屋,及用鱼腊以饲牛羊马驼云。

《明史.外国列传七》

这个木骨都束是谁呢?就是东非国家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该国是在摩加迪沙的一个城邦国,在郑和舰队的军事实力影响下对明称臣。也就是说今天中国虽然在吉布提(前法属索马里)设立了军事基地,但其影响范围并没有超出大明的势力范围。


因此,如果按中国古代人“亚洲加上君士坦丁堡加上埃及索马里就等于全世界”“亚洲约等于世界”的地理观点,永乐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征服者,让大半个世界的君主臣服于他。如果按明朝人的地理观念,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如果没有被明成祖征服,那也至少被明成祖吓得屈服称臣了。

明成祖不比亚历山大弱小,汉族人如果想招摇一下,也可以自称“我们曾经让亚非两洲的民族畏惧”

因此,古代中国当然也有试图征服整个世界整个地球,至少是让已知世界的所有君主臣服的皇帝。明成祖皇帝就是其中之一。但是没有什么帝国是永恒不灭的,成吉思汗自以为天下无敌,国运不过百年,乾隆希望满清八百年二十五代如东周,结果也不过十二代而亡。而勇武如此的成祖皇帝,他的明朝也就比元清长一点点,后金加满清二百九十四年,吴国加明朝南明也不过三百零六年。最终也还是灭亡了。历史已成过去,我们汉族人不必像别的民族那样只能缅怀过去,现实中一事无成,应该在今日追求新的辉煌,超越明朝,超越成祖皇帝。大明再美好,也是过去的一页了。

user avatar

又是一个被“自古以来”祸害的少年,中国那么大地盘你真的以为自古以来就是我们的么?还是以为是充话费送的?

不要觉得蒙古式的征服才叫征服,中国史本来就是一个征服史,扩张史,只是节奏比较慢而已,并且相当的务实和高效率,属于闷声发大财的类型,因为他不追求征服的速度,而更热衷于将新征服的地盘永远的中国化,使这些地方无论在中国政局多么混乱的时候都有着向心力,很难独立。这是蒙古,亚历山大根本不能比的,昙花一现没一点卵用,最多只能给这些征服者民族的后人在茶余饭后提供一点聊资,我们曾经阔过。

并且中国的征服扩张跟蒙古、亚历山大的扩张的内在动力是有本质区别的,中国纯粹就是为了土地,人口的膨胀和生产力的发展催使着中国不断的殖民,而蒙古和亚历山大更像是一个男人为了证明自己,四处征战,去战胜世界尽头的所有男人。所以,蒙古和亚历山大男子汉式的征服战争更符合很多青年人的胃口,觉得他们是英雄是伟大的征服者,让这些征服者更容易被铭记,而中国略显枯燥和缓慢的扩张却容易被忘记,即使现在很多人站在祖先征服的土地上。稳重,不浮躁,是古代中国人最优秀的品质。

上两张图一目了然


图侵删。

user avatar

从长安到番禺有1350公里(岭南)

到沈阳有1500公里(辽东)

到乌鲁木齐有2200公里(西域)

乌鲁木齐是轮台古城所在地

古代军队行军速度能有50公里一天就已经是精锐中的精锐了。

你算算从长安出发去以上3个地方镇压叛乱需要走多久?

这是真的走到了农耕文明的极限,无法再扩张了。

user avatar

只要你没有疯,穿越古代你绝对会同意古人的做法。

说得蒙古人做的很好一样。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维持了70年而已。

说白了他们并没有汉化,游牧习气不除。

一种文明必然有一种维护这个文明存续的方式文化与统治结构,也有这个文明的极限范围。

稻米文明,农耕文明的极限在于耕种的土地与降水。

北边就是长城。东边是大海。西边是世界屋脊。南边则是云贵。

你会发现,祖先已经把可以融合为一个国家的都融合了,不能融合的也纳入朝贡体系。

都是儒家文化圈里的。

这样的朝贡体系是不能随意征伐的。

就好像朱元璋定朝鲜为永不征伐之国。你还有救助的义务。

许多核心区域,以前其实都是儒家口中的蛮夷的。

我应该是个荆蛮。

就是楚灭随。随曰:我无罪。

楚:我蛮夷也。

但现在荆楚文化只能在博物馆里看到了。

假设中国跟欧洲一样碎片化,会是什么样子?

抢来的东西毕竟是抢来的,同化不了是要撑死人的。

一个主体民族不占优势的国家,即使强盛一时,结局也是很凄凉的。

罗马安在

奥斯曼安在

奥匈安在

日不落安在

再看看我们曾经北方的大哥。

克里米亚可谓是龙兴之地。居然为异国。

军阀混战,南北交锋。骂伧人的有。可去哭国联的没有。

国共打成那样也不敢公开干涉。

user avatar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蒙古帝国是个异数,不予讨论。

至于说亚历山大帝国,很大吧……

其实亚历山大帝国比秦朝大不了多少,可能疆域还不如鼎盛时期的西汉。

更要命的是,西汉的极盛疆域维持到了东汉。

而亚历山大帝国噗一下就没了。

对各帝国的疆域有点了解的话,拜托买个地球仪看看,中国比你想象的大。中西亚比你想象的小,欧洲比你想象的更小。

至于说中国没有想当地球球长的皇帝?

怎么可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远征匈奴、南越,难道是觉得蒙古高原和两广是中国的自古以来嘛?

那就是侵略好不!

汉武帝远征大宛,这个征讨距离,跟亚历山大远征印度河差不多了。考虑到亚历山大是以波斯为基地远征三哥,汉武帝是以中原为基地远征大宛,这难度可比亚历山大远征难多了。

更别说把爪子伸到阿富汗,浑然改变唐太宗放弃中亚保守战略的唐高宗李治了……

另外,古典帝国的重心是统治,而不是征服。

只有落后的蛮族才热衷扩张,然后瞬间瓦解,给历史留一段噱头而已。

蛮族扩张形成的帝国一旦文明化开始思考怎么统治的问题,那疆域就要缩水了。

罗马帝国形成之后,疆域一直是在收缩的。

波斯帝国定型之后,疆域是换一个朝代就缩水一次。

你能想象下,落到最后的波斯、土耳其这样的老大帝国,疆域还没有新疆一个省大是什么概念吗?

征服很简单,长久统治才是难事。

而中国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帝国疆域在汉朝定型了,居然在唐朝又重新扩张了。这一点,历史上哪个老大帝国能做到?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