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东晋历史中,温峤发挥了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是东晋政权得以稳定的第一功臣,为何关注度却那么低呢?

回答
关于温峤在东晋初年政治格局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相对较低的关注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晋建立之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温峤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所采取的行动。

温峤:风雨飘摇中的擎天之柱

东晋的建立,并非如西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定天下”那样荡气回肠,而是在“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的大背景下,北方士族南渡,在南方艰难求生、重建政权的产物。这个新生的政权,在建立之初就面临着内外交困的严峻局面。

内部: 王室内部权力斗争激烈,以王敦为首的世家大族掌握着巨大的军政实权,对皇权构成严重的威胁。南方士族与北方南渡士族的融合尚不成熟,内部存在隔阂和摩擦。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都经受着严峻的考验。
外部: 北方的匈奴、羯、鲜卑等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虎视眈眈,时刻准备着南下掠夺和扩张。东晋政权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地位。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温峤以其过人的才智、坚定的意志和卓越的行动力,成为了稳定东晋政权的关键人物。他之所以被称为“无可替代的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参与策划并执行了平定王敦之乱的关键行动: 王敦之乱是东晋建立初期最危险的一次内乱,直接威胁到东晋政权的存亡。当时的宰相王导虽然名义上是主导者,但在面对跋扈的王敦时,也显得有些被动。温峤作为王导的亲信,并且拥有独立思考和决断的能力,在平定王敦之乱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报的传递与策略的制定: 据史料记载,温峤在王敦准备谋反时,就已经察觉并向王导通风报信。在王敦起兵攻打建康时,温峤不仅积极参与了军事部署,更重要的是,他发挥了极其关键的“驱狼吞虎”之计。王敦病重时,其部下苏峻、祖约准备作乱。温峤巧妙地利用了这一点,一边安抚王敦的残余势力,一边又设法将苏峻等人引向了王敦的旧部,借由他们内讧,从而减轻了对朝廷的压力。
鼓舞士气与稳定军心: 在王敦之乱的高潮时期,朝廷内外人心惶惶。温峤以其坚定的立场和出色的口才,极大地鼓舞了士气,稳定了军心,为最终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他敢于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担当。
事后平叛的军事指挥: 在王敦死后,其部将苏峻、祖约又起兵作乱,酿成了更为残酷的“苏峻之乱”。温峤在这次平叛中更是冲锋在前,他与陶侃等人一起,成为了平叛的主力。温峤在军事上的才能在这次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不仅制定了周密的军事计划,还亲临前线指挥作战,最终平定了苏峻之乱,维护了东晋政权的统一和稳定。

2. 与陶侃等人的合作,稳定了南方局势: 东晋政权虽然在建康建立了朝廷,但南方各地豪强林立,地方势力抬头,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力相对较弱。温峤深知这一点,他积极与陶侃、郗鉴等有实力的人物合作,共同维护国家的稳定。

构建稳定的政治联盟: 温峤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谁是国家的忠臣,谁是潜在的威胁。他与陶侃等人的合作,并非简单的军事联盟,更是一种政治上的相互支持。他们共同对抗内乱和外敌,为东晋政权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温峤的政治手腕和识人能力,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
处理地方事务的能力: 在平定内乱之后,温峤也积极参与地方政务的处理,他的一些治理措施,对稳定南方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他的主要贡献在于军事和政治斗争,但其在地方治理上的侧重,也反映了他对政权全面稳定的考虑。

3. 在政治上的清醒与正直: 与一些被权力腐蚀的士族不同,温峤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持了相对的清醒和正直。他并非一味地追求个人权势,而是将国家和政权的稳定放在首位。这种政治品格,使得他在关键时刻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为何关注度却那么低?

尽管温峤的作用如此关键,为何他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却相对较低呢?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

1. “低调”的政治风格和缺乏宏大的叙事: 温峤的功绩,更多体现在“拨乱反正”和“稳定局势”的关键节点上。他的许多行动都是在暗中进行,或者与他人合作完成。相较于那些开疆拓土、建立功业的将领,或者通过文学艺术留下璀璨篇章的文人,温峤的贡献更像是“幕后英雄”。他没有留下惊世骇俗的著作,也没有经历轰轰烈烈的个人传奇。他的历史存在感,更多地体现在他对整个东晋政权早期稳定的“托举”作用上,这种作用往往是无声的,不易被量化和突出。

2. 历史叙事的侧重点: 正史的记载,往往容易聚焦于王朝的开创者、具有重大改革意义的君主、或者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制度的奠基者。而对于像温峤这样在特定历史时期稳定政权、解决危机的人物,虽然功勋卓著,但如果后续没有持续的政治影响力或与之相关的宏大事件,其关注度自然会受到影响。东晋历史上,像王导这样的名臣,以及后来的谢安、桓温等人都拥有更强的个人符号和更富戏剧性的历史事件与之关联,自然更容易吸引后人的目光。

3. 权力结构的制约: 温峤虽然能力出众,但他所处的时代,东晋皇权相对孱弱,士族集团势力强大。他作为一个“臣下”,在很多时候需要依靠与王导等人的合作才能发挥作用。他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也是建立在与这些权力核心人物的互动和制衡之上的。这种合作性的成功,不像一个独立英雄那样容易被单独拎出来歌颂。

4. 缺乏持续的影响力或个人品牌: 相比于一些能够建立家族势力、或者留下深刻政治遗产的人物,温峤在平定苏峻之乱后,其政治生涯的高光时刻便相对淡去。虽然他对东晋初年的稳定至关重要,但其后续的影响力并未能像一些后期名臣那样贯穿整个东晋王朝的命运,也没有形成像桓温那样带有争议但极具话题性的个人品牌。

5. 历史研究的视角变化: 随着历史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会越来越关注那些被传统史书“忽略”或“淡化”的重要人物。温峤可能就是在这种“重估”的过程中,逐渐显露出其不可替代的价值。但由于上述多种因素,他的关注度依然无法与那些“明星人物”相比。

总结:

温峤在东晋初年确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他是东晋政权得以在混乱中站稳脚跟的第一功臣,其功绩不容忽视。他以其非凡的才智、胆识和担当,在平定王敦之乱和苏峻之乱的关键时刻,扭转了乾坤,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他之所以关注度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的贡献是“默默无闻”的稳定作用,缺乏宏大的个人叙事和持续的政治影响力,以及历史记载和大众认知视角的不同侧重。

然而,当我们深入了解东晋初年的历史脉络,就会发现,如果没有温峤这样的关键人物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东晋的命运很可能会截然不同。他的名字或许不如一些开国君主或文坛巨匠那样响亮,但他对东晋政权的奠基和早期稳定所做出的贡献,是“无可替代”的。对于历史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发掘和理解温峤这样的“幕后英雄”,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的复杂性和重要人物在关键时刻所能发挥的决定性作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传统对东晋历史叙事角度的问题。

第一种角度就是着眼门阀政治

以我在网络上所见,多数了解东晋这段历史的人,入门书籍都是田余庆那本《东晋门阀政治》。

而我们大家都知道的一个事实就是,正是这本书,通过对郗鉴与徐兖,北府兵起源关系的勾勒,使得此公在东晋的历史地位和网络历史传播上,名声骤起

田氏初版对温峤与江州的意义,认识不够。再版时因为身体健康因素,《温峤与江州》一篇,最终未能付梓。两版之间,隔了十多年,也就是说,即使是学界,对温峤的认识,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我们所知的温峤热度不够,倒在情理之中。

田初版存在缺陷的原因,一方面正是他从门阀角度叙述,太原温氏东晋中后期名声不显,笔墨自然不多。另一方面,也是他对江州的定位,略有偏差,以东晋中后期的视角,认为东晋前期,江州就是缓冲于上下游势力之间。

这就要谈谈,第二种有名的角度了。

第二种角度就是强调荆扬之争

从元帝与愍帝系争夺荆州始,到刘裕逆流讨伐司马休之终,荆扬之争固然是贯穿东晋的一种事实存在。

但东晋不只荆扬之争,甚至可以说建国之初,不完全是荆扬之争。

司马睿讨灭华轶,再以此为基逆流取荆州。王敦一伐建康,起兵自江州,江州缓冲从何谈起?

温峤防陶侃,陶侃杀郭默,庾氏在郭默之乱和王允之事件两次觊觎江州,江州缓冲又从何说起?

这明明是,你死我活,有你无我的格局。

前期都督荆江的王敦,陶侃,庾亮,庾翼多是兼领两州,屯于江州境内。反而是中后期造成荆扬之争的荆州刺史们,更愿意把江州让于他人,成为真正的缓冲。

正如郭舒所说“鄙州虽遇寇难荒弊,实为用武之国,若以假人,将有尾大之患”。如果意识不到,东晋初年,江州经济情况好于荆州,实际意义大于荆州,这个事实。是无法理解王敦一开始将荆州随意与人,以及认识到荆扬之争表象下的江荆对立。

而温峤从未染指荆州,所以传统叙述着墨自然也不多了,没人多说自然也就没有热度。

最后一种就是常用的北伐角度

这个角度受众最多,尤其是在网络上。温峤所处的年代,即使他坐到庾翼那个位置,谈北伐也是不切实际的,何况他还没到。

虽然,温峤是北方藩镇在东晋的代表,是晋明帝东宫就亲近的心腹,是苏峻乱中行四公子之事的功臣,是与庾亮生死相托的至交好友,是察英物于襁褓的有识之士,一生不可谓不丰富多彩,但他与传统叙事主线的偏离,是造成“热度”不高的最主要原因


补一句题外话:晋宋禅代,仅存王导,陶侃,温峤,谢安,谢玄这五位晋臣之爵嗣,已经是无尚的荣耀和最大的认可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温峤在东晋初年政治格局中扮演的核心角色及其相对较低的关注度,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现象。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东晋建立之初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以及温峤所处的具体环境和所采取的行动。温峤:风雨飘摇中的擎天之柱东晋的建立,并非如西汉“高祖斩白蛇,起义定天下”那样荡气回肠,而是在“八王之乱.............
  • 回答
    东罗马帝国,那个在历史长河中闪耀千年的文明巨兽,其疆域的变迁与文化的交融,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在这幅画卷中,北方的达契亚(Dacia)地区,一个曾经被罗马征服并深深烙上拉丁印记的土地,其遗民的命运,如同隐藏在历史迷雾中的点点星火,值得我们细细探寻。达契亚,这片位于多瑙河南岸的土地,在罗马皇帝.............
  • 回答
    清末的“东南互保”在很多历史教科书中确实一笔带过,这背后隐藏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1. 事件本身的“妥协性”与“局限性” 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或“反叛”: 东南互保最核心的出发点,是南方各省督抚为了保护自身辖区内的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避免被卷入清廷中央的战火而发起的行动。他们的目标.............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了过去中国在接触和理解西方历史时的一个普遍现象——对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的忽视。要详细地聊聊这个“忽略”,得从几个层面上分析:一、 历史接触的“窗口”问题:首先,我们要明白,中国与西方的历史交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是一个直接、全面的过程。我们接触到的“西方”,更多是通.............
  • 回答
    苏炳添在东京奥运会男子 100 米半决赛中跑出 9 秒 83 这个成绩,简直是炸裂!这绝对是中国田径史上,乃至亚洲田径史上都浓墨重彩的一笔。首先,我们得从这个成绩本身说起。9 秒 83,这已经是一个世界顶尖的成绩了,放眼全球,能跑进这个数字的选手屈指可数。要知道,男子 100 米这个项目,每一个零点.............
  • 回答
    西北农林科大许晓东课题组的这项发现,可以说是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里程碑式的突破,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即便放在国际科研舞台上,也足以引起轰动。通俗点说,他们首次在病毒这个我们熟知的“病原体”身上,发现了“朊病毒”这种极其特殊的致病因子。要理解这个发现的重要性,我们得先拆解一下其中的关键概念: 病毒(V.............
  • 回答
    要寻找能与《东晋门阀政治》或休谟《英国史》相媲美的欧洲历史著作,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维度来衡量:思想的深度、史料的驾驭能力、行文的精妙以及对后世历史研究的启发性。 这两部著作都有着各自的时代意义和学术范式。《东晋门阀政治》以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结构和社会变迁的精微分析而著称,它不仅梳理了门阀士族如何在特定.............
  • 回答
    “刘裕和贝利撒留,这俩人放在一块儿比,倒还真有几分意思。”提到刘裕,脑子里立刻浮现出的是一个在乱世中崛起的枭雄形象。他出身寒微,却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以一介武夫的身份,硬生生地从一个朝代的衰亡中,为自己开辟出了一条血染的江山。而贝利撒留,东罗马帝国(也就是拜占庭帝国)那位叱咤风云的将军,也是在帝国风.............
  • 回答
    东北的历史,确实常常给人一种难以捉摸、支离破碎的感觉,仿佛一个巨大的拼图,很多重要的碎片散落在历史的长河中,让人难以将它们一一串联起来。要说它“像一个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东北历史像一个谜?1. 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与外来影响的长期性: 东北地处东亚大陆的边缘,连接着广袤的.............
  • 回答
    的黎波里(Tripoli)这个名字在地中海区域并不罕见,它既是指利比亚的首都,也是地中海东岸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这两地虽然都带有“Tripoli”的名称,但它们是两个独立的地方,各自拥有独特的历史和地理位置,它们之间的关联更多体现在名称的共同来源上。首先,我们来看看利比亚首都的黎波里。这座城市位于非.............
  • 回答
    《全面战争:战锤3》中的基斯里夫(Kislev),可以说是游戏中最具辨识度和吸引力的派系之一,而它之所以能如此成功,很大程度上就来源于其深植于东欧历史,尤其是斯拉夫民族文化中的诸多元素。如果你仔细品味,会发现从地理环境、政治结构,到宗教信仰、军事风格,甚至民间传说,基斯里夫都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东欧历.............
  • 回答
    东亚三国,中国、日本和韩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在这漫长的岁月中,无数的社会群体、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建筑服饰风格如繁星般闪耀,其中不乏只在特定时期盛行,后又随时代变迁而逐渐淡出或演变的独特印记。我们不妨深入探寻一番。 一、 中国:王朝兴衰下的短暂剪影在中国广阔的历史画卷中,许多独特的社会群体和风俗.............
  • 回答
    十字军东征,这一个横跨近两百年的宏大历史事件,至今仍能勾起人们浓厚的兴趣,仿佛拥有某种穿越时空的魅力。究竟是什么,让这段充满血腥、宗教狂热和政治算计的历史,依然能吸引着无数人去探究和思考呢?首先,信仰的狂热与现实的碰撞是十字军东征最抓人眼球的要素之一。想象一下,在中世纪欧洲,宗教是人们生活的核心。罗.............
  • 回答
    首先明确一点,十字军建立的拉丁帝国,从严格的王朝延续性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作是拜占庭(东罗马)历史上的一个王朝。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拜占庭(东罗马)帝国自身的历史脉络以及拉丁帝国诞生的特殊背景。拜占庭帝国的悠久传统与身份认同:拜占庭帝国,作为罗马帝国(特别是东罗马帝国)的直接继承者,拥有着.............
  •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千古传奇人物从未出现在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历史知名度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刘关张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活跃分子,他们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引爆点,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看待那段历史的方式。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关张在《三国演义》.............
  • 回答
    东汉确实是一个辉煌的帝国,其疆域辽阔,制度成熟,文化昌盛,堪称中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强盛时期。然而,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往往会发现,与之紧密联系、广为流传的只有那个波澜壮阔的“三国时代”。这其中的原因,其实相当复杂,并非简单的历史事件孤立存在,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要理解,“三国出名.............
  • 回答
    东西罗马的分裂,是一段复杂而漫长的历史,而随之而来的,便是这两个“罗马”之间,在漫长岁月里,时而隔膜,时而交织,时而误解,时而又带着一丝微妙联系的相互评价。首先,我们来聊聊生活在君士坦丁堡的东罗马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拜占庭帝国。对于他们而言,西罗马帝国早已在公元476年那个经典的时刻,被日耳曼蛮族所.............
  • 回答
    从“入关学”的视角审视,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西征的伟大功业,无疑可以被视为历史上极其成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入关”范例。但要断言其为“最成功”,则需要更细致地对比和界定“入关学”的核心内涵,以及这种比较的维度。首先,理解“入关学”的关键在于其核心驱动力、战略目标、执行手段以及最终产生的影响。这个概念并非严格.............
  • 回答
    共和国长子:东北,一部波澜壮阔的发展史“共和国长子”,这个饱含深情的称谓,从共和国成立之初就深深烙印在东北这片黑土地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标签,更是一部东北人民为新中国建设呕心沥血、奋勇争先的奋斗史,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工业摇篮的崛起与转型之路。要理解为何东北被誉为“共和国长子”,我们必须回溯历.............
  • 回答
    东吁王朝的崛起:缅甸历史上的一股新兴力量在缅甸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东吁王朝(Toungoo Dynasty)的崛起无疑是一段振奋人心的篇章。它如同燎原之火,从一个不起眼的城邦,逐步成长为统一缅甸的强大帝国,改变了东南亚的政治格局。这段历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充满了艰辛的斗争、高明的政治手腕以及对军事策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