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果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刘关张,东汉末的历史知名度会这么高吗?

回答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如果刘备、关羽、张飞这三位千古传奇人物从未出现在历史上,东汉末年的历史知名度无疑会大打折扣,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刘关张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活跃分子,他们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引爆点,深刻地影响了我们今天看待那段历史的方式。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刘关张在《三国演义》中的核心地位,以及这本书对东汉末年历史普及和大众认知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三国演义》:历史的放大镜与神话的铸造机

《三国演义》自问世以来,就以其波澜壮阔的叙事、栩栩如生的人物塑造和跌宕起伏的情节,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之一。而刘关张,正是这部巨著中最闪耀的三颗星。

刘备:仁德的化身与理想的旗帜
如果刘备不存在,那么“仁德”作为一种政治理念和个人品德的典范,在那个乱世中就没有一个如此具象化的载体。历史上,汉室宗亲虽然不少,但真正能将“复兴汉室”作为一个贯穿始终的政治纲领并为之奋斗终生、且拥有广泛民意基础的,非刘备莫属。《三国演义》将刘备塑造为一位“皇叔”,虽然出身落魄,却心怀天下,以百姓为念。他的一生,从贩履织席到三分天下,本身就充满了传奇色彩。没有了他,谁来肩负起“汉室正统”的旗帜?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或许仍是热门话题,但失去了一个与之抗衡的、代表着“正义”和“仁义”的道德高点,历史的叙事会显得单薄许多。

关羽:忠义的化身与武圣的崇拜
关羽,作为刘备最忠诚的伙伴和最早的追随者,他的“义”几乎被神化。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华容道义释曹操……这些经典桥段,让关羽的忠诚、勇武和义气深入人心。他不仅仅是一个武将,更是一种精神象征。千百年来,关羽被尊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列,香火鼎盛,遍布海内外。他的形象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们心中忠诚与勇气的最高代表。如果关羽不存在,中国文化中关于“忠义”的解读会失去一个极其重要的参照系。人们对武将的崇拜和对忠义的理解,可能会更加模糊,甚至流向其他人物,但很难再有能与关羽匹敌的影响力。

张飞:勇猛的化身与性格的鲜活
张飞,以其粗犷的嗓门、勇猛的战力(如长坂坡一声吼,喝退曹百万)和直率的性格,成为了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色彩。他与关羽的武艺、性格形成鲜明对比,又与刘备形成生死不离的兄弟情谊。张飞的形象,让那个冷酷的战争年代多了一份人情味和血性。没有了他,虽然战场上不乏勇猛之士,但那个“桃园结义”的场景,那个性格鲜明的莽汉形象,会大大削弱故事的戏剧性和感染力。

失去了刘关张,历史的吸引力将大为削弱:

1. 叙事线的断裂与核心冲突的削弱:
刘关张构成了蜀汉政权的核心和灵魂。他们的存在,尤其是他们之间的兄弟情谊,是《三国演义》最动人的情感线索。没有了他们,蜀汉的建立和发展将失去最主要的叙事动力。曹操的统一大业可能更为顺遂,但“三足鼎立”的格局就难以形成。即使有其他诸侯割据,缺乏刘关张这样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为中心,历史的冲突和矛盾会显得分散而缺乏焦点。

2. “正统”与“仁义”叙事的缺失:
在《三国演义》的叙事中,刘备被置于“汉室正统”的继承者位置,他的行为被赋予了道义上的合法性。关羽的“忠义”更是为蜀汉的师出有名提供了道德基础。没有了刘备的“汉贼不两立”,没有了关羽的“鞠躬尽瘁”,那种以“仁义”对抗“奸雄”的二元对立叙事将不复存在。历史的评价会更加趋向于实力和权谋,道德评判的空间会大大缩小。

3. 人物魅力的损失:
东汉末年之所以知名度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涌现了太多性格鲜明、能力出众的人物,而刘关张正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成长,他们的奋斗,构成了那个时代最引人入胜的篇章。如果这些人不存在,那么历史舞台上的人物将是另一番景象:曹操的雄才大略、诸葛亮的智计无双、周瑜的英姿勃发等等,虽然依旧辉煌,但少了与刘关张之间的互动和对抗,这些光芒可能会显得有些孤寂,吸引力也会受到影响。

4. 文化符号的缺失:
刘关张不仅仅是历史人物,更是深入中国文化的符号。关羽被神化为关公,成为忠义的象征,至今仍受到广泛的祭拜和崇敬。刘备的“仁义”也成为一种价值追求。张飞的“勇”和直率也常被人们提起。这些文化符号,极大地提升了东汉末年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没有了这些符号,人们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连接就会减弱。

5. 对后世的影响力改变:
刘关张的成功(尽管在历史真实层面有争议),为后世提供了政治上的借鉴(如笼络人心、重视军事人才)、军事上的策略(如以弱胜强的战术)以及最重要的,价值观的传递(如兄弟情义、忠诚不二)。这些影响,让那个时代的故事获得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更深远的意义。

回到历史的真实层面,即使没有《三国演义》的渲染,东汉末年依然是一个充满动荡和变革的时代。

曹操的崛起、黄巾起义、董卓乱政、袁绍袁术的争霸、孙策的江东基业、诸葛亮的崛起等等,本身就构成了极具戏剧性的历史画卷。如果仅仅从史实角度来看,没有刘关张,东汉末年的历史依然有其重要性和吸引力,例如:

曹操: 统一北方,奠定曹魏基础,其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足以让他成为历史上的焦点。
诸葛亮: 即使没有刘备,他“卧龙”之名和其出色的政治、军事才能,以及“隆中对”的战略构想,也足以让他留名史册。
其他人物: 吕布的勇武与悲剧,周瑜的智谋与心胸,司马懿的隐忍与最终的权谋,都足以支撑起精彩的历史叙事。

然而,东汉末年之所以能在大众层面如此“知名”,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具“流量”的时期之一,绝大多数功劳要归功于《三国演义》的传播,而刘关张正是这部巨著中最核心的叙事支点。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记载里只有一些零散的关于刘备这个人勉强跻身诸侯行列,关羽和张飞只是他的随从,没有惊心动魄的生死相随,没有荡气回肠的兄弟情义,没有“桃园结义”这样一个深入人心的开篇,那么,仅仅从史实的角度去理解那个时代,其吸引力和普及度将是不可同日而语的。人们可能更多地关注曹操的统一进程,或者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但那种全民性的、深入骨髓的“三国热”,那种对历史人物的情感投射和价值观认同,很可能就不会出现。

结论是肯定的:

如果历史上从来不存在刘关张,东汉末年的历史知名度,尤其是其在大众文化层面的知名度, 会大大降低,甚至可以说会是天壤之别。 刘关张的出现,不仅丰富了东汉末年的历史画卷,更通过《三国演义》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将那个时代的故事和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深入人心,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他们是历史的“流量密码”,是让东汉末年那个时代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闪耀的重要原因。没有了他们,那段历史或许依然重要,但绝不会像今天这样家喻户晓,充满传奇色彩。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会。

罗贯中可能也会写《三国演义》,但绝不会像今天这么著名。罗贯中写的《残唐五代史》《赵太祖龙虎风云会》《三遂平妖传》就远不如《三国演义》有名。

很多人说是《三国演义》成就了三国历史,那是因为他们只看过《三国演义》,而且大概没看过原著,至少没看过序言。很多版本的《三国演义》序言里都会简述一下三国题材故事的流传和演化过程。

三国故事最早的蓝本,是以陈寿《三国志》为代表的三国史书,到了南北朝开始演化出各种各样的传说故事,代表作刘义庆《世说新语》。

到了唐朝,三国故事已为广大人民津津乐道,曹操谯水击蛟,刘备檀溪跃马的传说已经形成,李商隐诗曰:“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

到了宋朝,市井民俗文化开始繁荣,出现了类似评书的“说话”表演形式,甚至还出现了专门“说三分”的艺人。拥刘贬曹的倾向也在这时候形成,苏轼的笔记里曾提到,观众听艺人讲三国故事,听到刘备兵败就哭,听到曹操兵败就笑。

元朝以后,各种戏剧开始繁荣,三国故事也被搬上了戏剧舞台。元代有一部《三国志平话》,是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主要参考书目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神话版《三国演义》,神话更多,史实更少,其故事情节与很多元杂剧相符。

到了明初,才有罗贯中以史书为蓝本,以各种话本、戏剧、传说为材料,编写了《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有没有罗贯中的原创情节不好说,因为很多材料今天都已经看不到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原创情节并不多,因为很多故事都能找到出处。我觉得《三国演义》更像一本精心编纂的比较完整的“三国故事大全”,人们喜欢读《三国演义》也主要是因为它的内容,而不是它的文笔。《三国演义》的文笔固然好,但如果换成别的题材,绝不会有这么高的人气。

甚至在《三国演义》之后,三国故事也没有停止发展,至今还有很多民间传说中包含着《三国演义》没有的人物和故事,大致都是没有被《三国演义》采用的故事逐渐发展出来的。《三国演义》对三国故事的流传自然功不可没,但并不是唯一。

古代绝大部分人都是文盲,一个故事题材的广泛流行不可能主要靠小说,而是靠评书和戏剧。时至今日,大部分人了解三国故事主要也不是看小说原著,而是通过看影视作品(戏剧的升级版)和各种道听途说零星网文(评书的升级版)。说因为小说的优秀才引起了人们对历史的关注,就好像说因为电视剧的优秀才引起了人们对小说的关注。

接下来回答另一个问题,刘备势力对于三国这个题材究竟有多重要?

一句话,没有刘备就没有三国!

从历史的角度说,没有刘备,曹操很可能在有生之年统一天下,也就不会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文化的角度。

《三国演义》拥刘贬曹的倾向不是罗贯中决定的,而是因为在那个年代,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观点。而拥刘贬曹的传统其实源远流长,《三国志》虽然以曹魏为正统,但并不影响东晋南北朝的人们崇拜刘备势力的人物,说武将勇猛叫关张之勇,而不提典韦许褚,说君臣和谐叫玄德卧龙,而不提曹操荀彧。

而现有的证据表明,至少从唐代中后期开始,拥刘贬曹的传统就基本形成了。有人说是拥刘还是拥曹,主要是看当时的政权是像刘还是像曹。官方也许如此,但我以为民间却一直是拥刘的,南宋偏安类似蜀汉,拥刘情有可原,但宋太祖陈桥兵变类似曹操,怎么老百姓还是同情刘备呢?(参照前面提到的东坡笔记)

因此,我以为,拥刘贬曹其实是历史的选择,公道自在人心。

我以为,三国故事中最有魅力的三个人物是刘备,诸葛亮和关羽,都是蜀汉势力的,他们分别是中国人心目中理想的君,臣和将的形象。

其实在民间,诸葛亮和关羽人气更高,诸葛亮代表着忠诚和智慧,关羽代表着义气和勇敢,有文化的人崇拜诸葛亮,比如唐朝的杜甫和宋朝的陆游,没文化的人崇拜关羽,比如各种底层团体帮会。

但是,刘备才是蜀汉的缔造者,没有刘备,也不会有诸葛亮和关羽。在那个突破了一切底线的乱世,刘备所代表的人性光辉和理想主义,更显得弥足珍贵。刘备及其继任者诸葛亮,是在用一己之力挽回整个中华民族的衰亡。可惜他们失败了,残暴的曹操和阴险的司马懿获得了胜利,从此中国人再不相信仁义道德,只重视力量和利益,中华第一帝国的文化内核从此彻底崩溃,中国迎来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年的黑暗时代,南方在荒淫无度,北方在弱肉强食。

我认为,喜欢蜀汉势力的人,大多是理想主义者,他们相信关羽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相信刘备的携民渡江,相信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们相信关羽不是反复无常,刘备不是虚伪作秀,诸葛亮也不是野心勃勃。尽管蜀汉势力失败了,但他们依然相信这世上存在仁爱,义气,忠诚这些美好品质,并且身体力行地践行下去。

中国从古至今都不缺乏理想主义者,而一个没有理想的民族,也是没有希望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