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清意大利北部地区与法国地区从中世纪末期到近现代(意大利王国统一)的历史关系?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意大利北部和法国之间,从中世纪末期一直到意大利统一这段漫长而又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不是一段简单的“邻里恩怨史”,而是交织着政治、经济、文化,甚至是血脉相连的复杂画卷。

一、 中世纪的余晖与意大利北部的碎片化

中世纪末期,欧洲大陆呈现出一派诸侯割据的景象,意大利北部尤甚。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国家,而是由众多城邦、公国、王国以及教会势力共同瓜分。热那亚、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萨伏依这些名字,你即便对这段历史不熟悉,也可能在某些语境下听到过。

而对面的法国,经过百年战争的洗礼,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虽然国内也存在着强大的公爵领地,但王权的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

那么,意大利北部和法国的交集从哪里开始?

首先,是 军事和政治干涉的苗头。早在14世纪末,法国的瓦卢瓦王朝就对意大利北部的局势产生了兴趣。特别是萨伏依公国,它夹在法国和意大利之间,其公爵们常常扮演着连接两国的重要角色,有时效忠法国国王,有时又试图在意大利事务中扮演独立角色。这种关系非常微妙,萨伏依既是法国的藩属,又渴望在意大利占据一席之地。

其次,是 经济上的联系。意大利北部,尤其是伦巴第地区,是当时欧洲重要的经济中心。丝绸、羊毛纺织品、金融业都非常发达。法国的商人、贵族对这些意大利的商品和金融服务有着巨大的需求,而意大利的商人和银行家也看到了法国市场的潜力。这种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也促使两国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

二、 意大利战争:法国的意大利野心与北部的动荡

真正让两国关系进入白热化阶段的,是 意大利战争(14941559)。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可以说是法国对意大利北部的一次大规模军事渗透。

法国国王查理八世以“继承权”为借口,率军南下意大利,意图染指那不勒斯王国,但他的军队也穿越了意大利北部。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文化和军事技术的交流。法国军队见识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辉煌,也看到了意大利城邦之间政治上的脆弱。

随后的法国国王路易十二和弗朗索瓦一世,更是将目标对准了意大利北部的米兰公国。米兰的斯福尔扎家族与法国王室有着复杂的联姻关系,这给了法国发动战争的“合法性”。在战争中,米兰公国多次易主,成为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争夺的焦点。

这场战争对意大利北部的影响是灾难性的。无数城邦被战火摧毁,经济遭到重创,政治上也更加不稳定。法国军队的进驻,虽然带来了新的军事技术和思想,但也加剧了意大利的内乱和分裂。

三、 法国的间接影响与意大利北部的政治格局

虽然意大利战争最终以法国的失利告终,但它却深刻地改变了意大利北部的政治格局。法国虽然未能完全控制意大利北部,但它对意大利事务的干涉,以及它与哈布斯堡王朝的长期对抗,都间接影响了该地区的发展。

萨伏依公国的崛起: 在法国和哈布斯堡王朝的夹缝中,萨伏依公国反而得到了发展壮大的机会。萨伏依公爵们非常善于利用时机,在法国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一部分)之间摇摆,最终将自己的领地从一个小公国扩张成一个重要的王国。他们的政策非常务实,既要与法国保持一定的联系,又要维护自身的独立性。
其他城邦的命运: 一些意大利北部的城邦,如米兰,在战争后长期处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之下,直到18世纪。热那亚和威尼斯虽然未被直接统治,但它们的贸易路线和政治决策也受到欧洲大国力量平衡的影响。
文化交流的深化: 尽管是战乱时期,但法国的文化,特别是语言、服饰和艺术,也通过军队、贵族和外交官传入意大利北部,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反过来,意大利文艺复兴的思潮也通过各种途径传播到法国。

四、 18世纪的变局与法国大革命的浪潮

进入18世纪,欧洲的政治版图再次发生变化。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等一系列冲突,使得意大利北部的归属问题再次被摆上台面。法国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在神圣罗马帝国解体后的主要继承者)成为该地区的主要竞争对手。

而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则彻底打乱了欧洲的传统秩序,也对意大利北部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

拿破仑曾率军征服了意大利北部,建立了多个“共和国”,比如山南共和国、意大利共和国(后来的意大利王国),并最终将萨伏依并入法国。法国的统治,虽然短暂,却带来了重要的政治和法律改革,例如引入了法国的《民法典》,并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旧有的封建制度和地方割据。

尽管拿破仑帝国最终崩溃,但他的征服经历却在意大利民族心中播下了统一的种子。他所推广的行政和司法体系,也为后来的意大利统一提供了借鉴。

五、 意大利统一运动与法国的角色演变

19世纪,意大利统一运动(Risorgimento)兴起,而法国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

皮埃蒙特萨伏依的崛起: 意大利统一运动的领导者是萨伏依王朝统治下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萨伏依公爵们,尤其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二世和他的首相加富尔伯爵,是意大利统一的核心力量。他们明白,要实现统一,必须有外部力量的支持。
法国的“恩人”与“阻碍者”: 为了驱逐奥地利在意大利北部的势力,加富尔与拿破仑三世(拿破仑的侄子)达成了协议。在1859年的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中,法国军队与皮埃蒙特军队联手,击败了奥地利,并将伦巴第(意大利北部的重要地区)割让给了皮埃蒙特撒丁王国。这无疑是法国对意大利统一的直接帮助。
法国的战略考量: 然而,法国的支持并非出于纯粹的“兄弟情谊”。拿破仑三世希望通过帮助意大利统一,来削弱奥地利的势力,并在欧洲建立一个以法国为中心的新格局。他同时也担心一个过于强大的意大利统一王国出现,威胁到法国在欧洲的地位。因此,在法国的帮助下,意大利统一只能是渐进的,并且不能完全赶走法国在意大利的影响力。比如,法国为了稳住天主教世界和避免激怒国内的保守派,一直支持教皇在罗马的独立地位,这使得罗马至今未能加入意大利王国。
普法战争的影响: 1870年的普法战争,成为了意大利统一的最后一个关键节点。法国在战争中惨败,拿破仑三世被俘,导致法国在意大利的势力迅速衰退。失去了法国的支持,也无法继续阻止意大利军队进入罗马。最终,罗马于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占领,意大利完成了统一。

总结一下这段漫长的关系:

从意大利北部的城邦割据,到法国的军事干涉和野心勃勃的意大利战争;从拿破仑时代短暂的法国化改造,到19世纪意大利统一运动中法国亦敌亦友的复杂角色,意大利北部和法国的历史关系,是一部相互影响、相互博弈的生动篇章。

法国试图将意大利北部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但意大利北部的城邦、公国以及后来的皮埃蒙特撒丁王国,也从未放弃过自主和发展的努力。它们利用法国的力量,同时也提防着法国的野心。最终,在意大利统一的过程中,法国扮演了一个重要的“催化剂”角色,它的介入加速了奥地利势力的衰落,也为意大利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但最终的统一,也是意大利人自身力量和意志的体现。

这段历史,不仅仅是两个地区地理上的毗邻,更是两种文化、两种政治模式、两种历史命运的交织与碰撞。它告诉我们,大国之间的关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好与坏,而是充满了利益的计算、战略的博弈和历史的机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首先题主说里昂直到19世纪才被法国控制真是把我吓到了...赶紧翻了翻书压压惊,里昂在1313年就归入法国统治下,在整个早期近代法国史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梳理整个近代史的北意大利-法国关系实在太难了,因为北意大利小国林立的政治现实与错综复杂的外交形势一直上溯到中世纪各种一团乱麻的宫廷关系,而最终统一意大利的却又是后起之秀撒丁皮埃蒙特。如果要在中世纪末期到近代的北意大利史中理出一条脉络,那肯定是法国突破哈布斯堡包围网,和意大利人自己没什么关系....所以不如只看晚期近代,看看法国怎么塑造了统一的意大利。

意大利统一的决定性事件是1859年的第二次意大利独立战争,撒丁皮埃蒙特王国在法国的帮助下击败了奥地利,以此推动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超出了法国和撒丁的事前规划,让四分五裂的意大利小邦统一在撒丁皮埃蒙特手中,统一的意大利成为可能。

拿破仑三世的帮助并非无偿的——尽管他确实是民族自决的支持者,奥地利的宿敌并参加过意大利民族主义运动——法国通过公民投票兼并了萨伏伊和尼斯,这是加富尔和拿破仑三世事先在普龙比埃莱班秘密约定的。不过萨伏伊和尼斯本来就与法国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就通过公投兼并了两地,而许多当地人也在法国发挥了重要影响,比如马塞纳,共和国与帝国的名将,就出生在尼斯。

(19世纪初的意大利,青色部分是奥地利直接统治的伦巴第和威尼斯)

(加富尔与拿破仑原本约定的战后意大利格局,然而民众运动的发展最终让撒丁王国统一了意大利)

然而,尽管所有人都知道意大利王国是皮埃蒙特人的意大利——就像明治日本是萨长的日本——意大利王国终究不是撒丁皮埃蒙特王国。正如阿泽利奥(d'Azeglio)在1860年所说的:“我们已经缔造了意大利,我们必须接着缔造意大利人”,为了缔造意大利民族,必须从既有的历史中裁剪出必要的神话和符号,而激荡的法国大革命时代则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在这其中,最重要的标志是意大利三色旗:红,绿,白的三色旗,于1798年被定为西沙尔平共和国,法兰西的“姐妹共和国”的国旗。1848年“万国之春”中,撒丁皮埃蒙特王国将自己的盾徽加在三色旗上作为军旗,这便是后来意大利王国的国旗。

此外,1802年执政府授予西沙尔平共和国的新宪法将这个国家的名字改为“意大利”,这第一次使得“意大利”这个名字成为一个政治实体的名字。尽管意大利雅各宾派(法国革命时代欧洲各国的共和支持者都被称作雅各宾派,当然他们远没有1793年的法国雅各宾派那么激进)对督政府分割意大利领土的政策非常不满(督政府曾公开宣称“西沙尔平共和国必须强大到足以助我们一臂之力,但永远不能强大到损害我们利益的程度”),但毕竟是法国第一次将民族主义之火烧到了亚平宁半岛:只有当主权国家的基石是民族而不再是王朝时,统一的意大利才会成为可实现的。

(1803年法国支配下的亚平宁半岛地图上,首次出现了意大利共和国,此时皮埃蒙特已经被法国吞并)

(革命战争时期,萨伏伊王室逃到撒丁岛,皮埃蒙特变成了法国的五个大区)

革命法国对意大利的支配还留下了另一个遗产:民众运动的神话。1830、1848和1860年的民众运动作为一种民族主义资源太过激进和危险,很容易落入激进民主派的操纵中,但民众运动的记忆对于将意大利国家与意大利人连接起来又是必须的,因此皮埃蒙特和那不勒斯农民起义反抗法国侵略者的故事便广为传颂——尽管当年起义的民众与19世纪统治意大利的资产阶级毫无共同语言,但他们的战斗足够民粹,又足够保守。由于拿破仑三世试图保护教皇国,阻止意大利实现完全统一,历史和现实在此刻又交叠了,作为意大利统一之敌的法国形象被构建出来:拿破仑三世,拿破仑一世,共和国,路易十五,路易十四,黎塞留,弗朗索瓦一世,查理八世,一次次来自法国的入侵阻碍着意大利统一。而在法国革命战争中中流亡至撒丁岛的萨伏伊王室,也因此像是与意大利民族命运相系了。

当然,因为我是法棍,以上的叙事有私活之嫌,也请自己分辨。

————————分割线——————————

既然题主希望了解皮埃蒙特,刚好我因为打VIC2爱开皮埃蒙特的档所以比较熟,那我就多写点皮埃蒙特吧

首先向年鉴学派东施效颦,讲讲皮埃蒙特的地理特征

皮埃蒙特在是一个地理形态非常丰富的区域,新月形的山脉从北、西、南三个方向将皮埃蒙特环绕,形成了它的天然边界。而从上图中我们可以大致看出皮埃蒙特的三个区块:外围的山地,过渡的丘陵和波河上游的平原。这样的地理差异造成了相当不同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而18世纪欧洲的农业革命加剧了这一分化。

具体来说,在最外围的山区,农业让位于畜牧业,人口也较稀少,发挥的作用很小,所以我们不讨论。在皮埃蒙特区域的东面诺瓦拉和亚历山德里亚为中心的平原区块,地理特征与更东方的伦巴第大区类似,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商业网络活跃。因此,这里成为了欧洲资本主义大地产(Latifundium)发展最快的区域,18世纪水稻(意大利是欧洲主要的水稻产国)和玉米的引入大大加剧了这一趋势。高产作物的引入并没有改善当地农民的处境,相反,农民现在更加赤贫化了。因此,在这一区域最鲜明的景象是活跃的城市与死寂的农村,精明的资产者与愚钝的农民。可以说,这里的人性格更加温顺,消极,逆来顺受,喜好闷声发大财。

处在外围较低丘陵河谷地带的区域,由于起伏较大,土壤贫瘠,商业与农业资本主义发展较慢。在这里,传统的自耕农和租佃制(Mazzadria)依然占据重要地位,主要的作物是小麦和葡萄,按照教科书式的说法就是封建残余较多,资本主义发展不完全。因此,在这里有着拥有自尊的农民和不甘没落的贵族,他们更加勇猛好斗,精力旺盛。在18世纪中他们反抗王国的行政官员,在革命时代他们反抗法国侵略军(或者说解放者),而在统一战争时代他们构成了最活跃的中坚力量。

打个比方的话,这两者的差别或许可以类比为长三角和湖南江西(和刀剑神域没关系!)的地理特征和它们在中国近代史上发挥的作用。而统合了这样两个截然不同特色的皮埃蒙特,也就拥有了成为意大利统一基地的潜力。

萨伏伊王朝在近代早期欧洲舞台上并不是多么出彩的演员,扮演的也基本是法国进入意大利的通道这样一个角色,拿的剧本不外乎两个:亲法然后给法国背锅,反法然后被法国暴打,不过,萨伏伊王族灵巧的外交手腕使得这个小国成功地在法国和哈布斯堡帝国两个巨兽的争斗中没有受到损害。弗朗索瓦一世曾经长期占领并试图吞并皮埃蒙特,不过1559年法国的战败使他没有得逞。在三十年战争中萨伏伊站在法国一旁对抗哈布斯堡帝国,但由于公爵阿玛迪乌斯过世,而继承人埃马努埃莱未成年,国政一度由来自法国的公主克里斯蒂娜把持,因此还引发了萨伏伊的内战,西班牙支持的托马斯亲王派反抗法国支持的公主摄政政权,内战最终以1642年和解告终,但萨伏伊继续站在法国一旁直到1659年西法战争结束。

18世纪初,路易十四继奥格斯堡同盟战争后又一次群嘲全欧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以法国战败告终。这场战争的结果对意大利的未来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西班牙控制的米兰、那不勒斯、撒丁岛从此被转让给了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而萨伏伊王朝虽然在战争中扮演的是一开始交好法国,反水后又被法国虐杀的鱼腩角色,但也获得了西西里并获得王国头衔。此后,由于四国同盟战争,萨伏伊王朝被迫用西西里交换了奥地利的撒丁岛,从此成为了撒丁王国(碰巧的是,撒丁和普鲁士的王国头衔分别是在1700和1701年重新设立的)。

撒丁王国参与了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在这场战争中它站在了法国的对立面,1747年的Battle of Assietta中撒丁军大胜法军,确保了此后半个世纪撒丁王国或者说北意大利的平安无事。

(山下的是法军,往山上驻防的撒丁军进行刺刀冲击,诠释作死新高度)

(18世纪中后期,法国重画意大利地图前的意大利)

法国大革命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欧陆,1792年法兰西共和国在萨伏伊和尼斯进行了公投,而萨伏伊王室则加入到了反法联盟中,1796年,拿破仑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击败了撒丁王国,撒丁投降并签订丧权辱国条约,1798年法军又开入都灵城逼迫国王逃跑至撒丁岛。此后法国兼并了皮埃蒙特几度完全重画了北意大利的地图。

在十多年的拿破仑战争里萨伏伊王室是打酱油的,平原地区的资产阶级接受,甚至欢迎法国带来的新秩序。但皮埃蒙特丘陵地区的民众,如前所述,却积极动员起来反抗法国人并为俄奥军队带路,让法国人在统治皮埃蒙特的15年期间操碎了心。萨伏伊王室在法国革命前的保守政策甚至是无能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民众对王室的忠诚——撒丁王国并没有采取当时流行的“开明专制”,因而激进派并没有形成气候,它也不够中央集权,因此民众对贵族的仇恨很难转化成对君主制的仇恨——某种意义上,是法国人在皮埃蒙特完成了那些讨人厌的过程:行政集权化,民法典的引入,启蒙思想的传播,封建制的废除,并为皮埃蒙特在19世纪的工业化奠定了基础。最后在维也纳和会上撒丁王国还收获了热那亚这个战利品。

接着是意大利统一(Risorgimento)时期,这一阶段里法国扮演的是一个令意大利人又爱又恨的角色。一方面,法国是革命与民族主义之乡,民族主义者烧炭党人都景仰这个举世无双的革命民族并希望按照她的原则实现意大利的统一(温和的自由主义者如加富尔,则对法国的危险品:普选权和社会主义保持警惕并倾向于英国的体制);另一方面,王政与帝政的法国都试图阻止意大利出现统一强权,并捍卫教皇国的存在。最终,如前文所述,撒丁王国借助拿破仑三世这个革命的奇怪后裔之力实现了意大利的统一,但意大利的爱国者不会原谅帝政法国对意大利犯下的罪行——直到1870年法兰西帝国崩溃,加里波第志愿军奔赴普法战场向重生的法兰西共和国伸出援手。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