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物种「协同进化」这一过程,有哪些意义?

回答
物种协同进化,顾名思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变的过程。这就像是两种生物之间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或者“舞蹈”,一方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迫使另一方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会反过来推动第一方继续改变。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合作”,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相互塑造。

试想一下,我们以一个经典的例子——传粉者与开花植物的关系来理解。一朵花为了吸引蜜蜂前来授粉,进化出了鲜艳的花瓣和芬芳的气味,这是一种“引诱”策略。蜜蜂呢?为了更有效地获取花蜜,它们的嘴巴变得更长,更适合深入花朵内部。花朵为了保护自己的花蜜不被“抢劫”,可能会进化出更复杂的结构,让只有特定形状的嘴巴才能成功获取。蜜蜂的触角可能变得更灵敏,能够感知到花朵释放出的特定化学信号。

这个过程是层层递进的。花朵的“引诱”做得越好,吸引的蜜蜂就越多,授粉效率就越高,繁衍后代的机会也越大。但如果蜜蜂的觅食能力没有跟上,花朵的“引诱”就可能变成一种“浪费”。反之,如果蜜蜂的觅食能力大大增强,但花朵的“引诱”方式没有变化,它们可能会迅速榨干花蜜,然后转向其他更“划算”的花朵,导致花朵的授粉失败。所以,双方都必须不断地“升级”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彼此的互动中生存和繁衍。

协同进化不仅仅是简单的“你变我变”,它背后蕴含着深刻的生态和演化意义。

首先,它驱动了生物多样性的产生和维持。无数的协同进化事件就像是基因的“催化剂”,不断催生出新的物种。例如,当植物进化出一种特殊的防御机制,比如释放某种有毒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时,一些食草动物可能会相应地进化出解毒的能力,甚至利用这种毒素来保护自己,从而形成新的物种。同样,如果一种传粉者和一种植物的协同关系足够紧密,它们可能就会“绑定”在一起,形成专门的传粉者植物组合,这种特化进一步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其次,协同进化塑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我们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很多都是协同进化长期作用的结果。捕食者与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如同自然界中的一场永不停歇的追逐战。猎物进化出更好的逃跑速度、伪装能力或防御机制,捕食者则要进化出更敏锐的感官、更快的速度或更有效的捕食策略。这种持续的压力,使得整个食物链的效率不断提高,也使得生态系统内部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更加复杂和稳定。

再者,协同进化是“自然选择”在物种间的具体体现。每一次的相互适应,都是一次“适者生存”的残酷筛选。那些能够更好地适应对方“变化”的个体,更有可能生存下来并繁衍后代,将它们的适应性基因传递下去。而那些无法跟上节奏的,则可能面临灭绝的风险。

最后,理解协同进化有助于我们认识生命世界的复杂性和精妙性。它告诉我们,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我们看到的每一个生物,都可能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与其他的生物有过深刻的互动。花朵的形状、昆虫的口器、鸟类的喙,甚至是微生物的代谢能力,都可能在协同进化的舞台上,留下了它们独特的印记。这种遍布生命世界的“合作”与“竞争”,共同谱写了地球生命史诗中最壮丽的篇章。

总而言之,物种协同进化是一个动态的、互利的或竞争性的过程,它不仅仅是生物适应环境的单一维度,更是生物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塑造彼此的生动写照。它不仅推动了生命的多样化,更构建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复杂而精妙的生态世界。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嗯?这个没有大佬来露一手吗?⊙∀⊙

那么我来吧

完全不知道协同进化在生物学以外有什么意义,科学理论向来要求明确讨论对象,不能随意出圈。所以这里只讲生物学里的协同进化( ´_ゝ`)

以及,趁着这个机会,我想试着补齐一种瑰丽的生命现象在中文世界里缺失的最后一块拼图

先解释一下概念吧:协同进化(coevolution)是指两个或以上具有某种关系的物种在进化中持续对对方的性状造成影响的现象。最简单的,猎豹与瞪羚之间就形成一个相互筛选出敏捷个体的协同进化

那么,开始吧



part1.拟态

骗子们的艺术


拟态是所有生命现象中最迷人的那一类






可能有那么一刻,面对这些奇观你会不禁怀疑:那些拟态中的佼佼者是如此惟妙惟肖,透视、光影、缺刻、花纹乃至行为都面面俱到,小小脑壳怎么可能知道它们在模仿什么?这难道不是智能设计的铁证?ヽ(`Д´)ノ

对此大家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解释:长不出这种图案或形状的生物都被吃了个干净或者逮不到猎物饿死了,剩下来的就是这些技巧高超的欺诈师。也有的科普工作者从“生物基因的一点小突变就可能对性状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个角度论证这些拟态的产生不是绝无可能:

但这些回答往往都忽略或回避了一个事实:

这些生物模仿得实在是太精确啦!

(╯°口°)╯(┴—┴

是的,有时候性状的变化会突然带来新的能力,比如最初眼窝的凹陷是为了保护眼点或更好地感知光线来源的方向,但凹陷变深、通光孔变小到一定程度,便会发生小孔成像

但拟态肯定不是这么来的,“只靠几次突变就能产生如此细腻生动的伪装”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是极低的,不然根据量子隧穿效应你穿墙而过的几率也不是零啊是吧?(▔□▔)/

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拟态生物,在历史上都有一个从“不像”变到“像”的连续过程。但这个假设又会带来新的问题:

如果这种程度的拟态是必要的,不那么像就会被发现,那在历史上的那些“半成品”是怎么存活下来的?Σ(゚д゚;)

如果这种程度的拟态并不必要,模仿得有那么点意思就可以了,那为何会有我们看到的这些?自然选择向来讲究一个“凑合”,能睡到八点绝不七点起床那种(∂ω∂)

我们的推理似乎就此陷入死局。゚(゚´Д`)゚。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进化的很多线索往往埋藏在意想不到的地方,而这次它甚至就横躺在大家的眼皮子底下——字面意思,你现在已经见到这一线索了

想象不到吗?(°∀°)ノ











——我打出的明明是一些符号和字母,为什么你会把它们看成表情呢?



part2.空想性错视

不过是两点一线而已……


你可以在社交网络上各种花花绿绿的沙雕图里看到这么一大类:






以上画面乍看上去分明是一张张生动滑稽的脸孔,细细看去——还是摆脱不了这种感觉。在学术界,这种将观察到的随机图案赋予某种意义的认知活动被称为空想性错视(paredolia)

2009年的一项脑磁图的研究显示,那些被错视为人脸的物品在大脑的梭状回产生了较早激活(165毫秒)。这一表现和看到人脸时大脑所产生的反应很像,但人们看到一些其他的常见物品时则不会产生这类反应。研究人员认为,由类似人脸产生的物品引发的人脸识别属于相对的早期处理过程,而不是稍后的认知理解现象。换句话说,梭状回抢在大脑的其他部分对所见图像进行分析之前,对其下了“人脸”的判断

对于这种认知现象是怎么进化来的,目前流行的假说是,早期人类作为注重社会交流的物种,同伴的表情对其是非常重要的信号,直接反映了当前状况,对此自然选择倾向于那些能迅速从环境中识别出人脸的个体——哪怕那“人脸”不过是抽象的两点一线而已

(所以说,看到那些“长着人脸”的乱七八糟的阿猫阿狗就不要大惊小怪直呼它们怎么知道人脸长什么样了,仔细想想,随机长出这种图案根本不是什么难事)

那些被错认或拟人的物体本身可能平平无奇,但空想性错视本身却给我们的问题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动物在认知周围环境的过程中,可能会将重要信息的特征抽象成简单符号的组合并提前处理,这在十面埋伏的大自然可比慢慢分析对面到底是啥来得有效多了

并且,对于神经占主导因素的生理活动而言,冗余可能是一件要命的事



part3.大脑,能耗

用爱发不了电


大脑的神经活动消耗的能量占到一个人消耗的总能量的20%。对小鼠与猫的研究显示,这些能量有2/3用于兴奋的传导与神经递质的传递,剩余的1/3则用于维持这些活跃细胞的正常状态

不管怎样,如此庞大的能量需求使得大部分动物无法负担像对物体的精确识别这样复杂的脑活动。或者说,如果你是一只鸟,在能认出对面是虫还是蛇的情况下,就不需要关注这虫有几条腿,这蛇脑袋尖的圆的这类细枝末节的问题,这对你觅食或避敌毫无助益,却要占掉你上一顿饭供能的五分之一

在能量与反应时间的双重桎梏下,那些视力优势的动物需要用最少的神经活动来区分观察到的不同物体,而空想性错视就做到了这一点:将人脸“两点一线,两上一下”的特征剥离出来,优先于其他特征作出判断。可以猜想其他的动物也和我们一样的采用了类似的识别模式——或者曾经采用过

因为自然选择可不止落在看的一方身上



part4.协同进化

一场千万年的双人舞


我们在上文中讨论过那些靠视觉谋生的动物(下文称作“识别者”)受到了什么样的选择压力,并以空想性错视为例,得出“将重要信息的特征抽象成简单符号的组合并提前反应”这样的策略。那这对于靠欺骗视觉的动物们(下文称作“拟态者”)有什么影响吗?

有!这一认知方式意味着识别者用于识别的特征在最初的阶段肯定都非常简单,因为复杂的识别模式在最初没有拟态者的时候没有任何优势,还会带来额外的能耗。那时识别者眼中的世界可能就像印象派的画那样!

也就是说,当最初的拟态者出现时,它们只要模仿拟态对象大致的色块和轮廓就能欺骗识别者的认知

只是模仿色块与轮廓乃至简单的花纹的话,对于生物而言可就太简单了,一些很简单的机制就能形成非常复杂的图案:




而一旦最初的拟态者获得了生存优势,在种群里占到较大比例时,识别者在原有识别模式的基础上突变出的较为复杂的识别模式就不再无用武之地了:只有适当增加识别的精细程度,才能看破拟态者的伪装

于此相对,当识别能力较强的识别者占据优势时,拟态者原先简单的模仿就失效了,那些更进一步模仿了棱角与纹路的突变体才有更大几率存活。用神经网络打比方的话(笔者不是很懂这方面,有错误请指正),就是生成图像的网络与识别图像的网络之间的博弈,一方要尽可能生成类似标准图案的图形,另一方则要尽可能区分标准图形与生成图形

那么,我们在开头提到的,那些历史上半成品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不像到像的过程中,拟态者每一个阶段的“半成品”对于当时的识别者而言都是“完成品”

这就是协同进化的真谛:在这场看不到尽头的双人舞中,每一方都在对自己的舞伴步步紧逼,不断通过一点点变化让自己在与对方的零和博弈中更胜一筹,而后又被对方的一次次反制反将一军,如此迭代数不清的回合,就这样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最终成为我们这些后来者眼中不可思议的奇迹

但在这场舞会里,我们也不总是姗姗来迟的看客



part5.瓦维洛夫拟态

扮成你喜欢的样子

人类采集小麦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4万年前的新月沃土,但真正开始驯化小麦则要等到1.28万年前新仙女木事件引发的全球变冷时期,等到今天普遍种植的普通小麦出现时,已经到了距今约8000年的时候了

当小麦种植普及开来后,人类的除草等农作行为无意中形成了特殊的选择压力。黑麦与燕麦原本是麦田中的杂草,但人类活动的筛选作用使得它们的形态与种子的分量不断向小麦逼近。不止如此,黑麦原本是多年生植物,但由于一年生的小麦在结实收割后耕地需要重整,此时尚未结实的黑麦全部被淘汰,突变的一年生黑麦就筛选了出来;野生的燕麦带有帮助种子埋入土中的芒,但在选择过程中这一性状退化丢失了

这一独特的拟态现象被称为瓦维洛夫拟态(Vavilovian mimicry),由前苏联植物学家、育种学家尼古拉·伊万诺维奇·瓦维洛夫发现并命名。虽然有上述的正面例子,但瓦维洛夫拟态在更多情况下会对作物造成影响从而导致经济损失。常见的如亚麻和假亚麻,水稻和稗草等

瓦维洛夫拟态现象可以算是一个说明:人类及其活动是自然的一个子集而非补集

蚂蚁集群的活动对于小型生物而言是具有高度破坏性的,例如切叶蚁对植被的影响足以媲美牛羊,这样的生物群体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特殊的生态位。许多种类的节肢动物都发生了奇异的演化而得以与蚁群一同生活

这点对于人类也是一样的:“被人类养殖”这个生态位条件异常优渥,其资源之丰富,威胁之稀少,放眼整个自然界都极其罕见。千百年来人类对各种生物的驯化,从另一方面看可以视作它们对这一特殊生态位的适应。而与之相对的,育种、栽培、饲养,人类不断发展的驯养技术,就像是在文化的维度上与作物们发生的协同进化

阅读我的更多回答: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物种协同进化,顾名思义,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物种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演变的过程。这就像是两种生物之间一场永无止境的“军备竞赛”或者“舞蹈”,一方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迫使另一方做出相应的调整,而这种调整又会反过来推动第一方继续改变。它不是一个静态的“合作”,更像是一种动态的、螺旋式上升的相互塑造。试想一下,我.............
  • 回答
    “物理主义”(Physicalism)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立场,主张物质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所有现象——包括心理、意识、道德、情感等——都可以通过物理(自然)法则来解释。在这一框架下,“物理”并非仅指物理学本身,而是更广泛地指代自然界的物质性、因果性、可解释性,以及通过科学方法可被观察和验证的实在。.............
  • 回答
    物理学中的“观察者”这个概念,确实是个颇令人玩味又容易引起误解的议题。很多人一听到“观察者”,脑子里可能就蹦出个穿着白大褂、拿着笔记本、坐在那里看东西的人。但其实,在很多物理理论里,“观察者”这个词的含义要深邃得多,而且它是否唯心,这个问题也值得好好掰扯。咱们得把“观察者”拆开来看,它在不同语境下的.............
  • 回答
    当我们审视量子物理或统计物理的浩瀚图景时,一个熟悉的表达式几乎无处不在,那就是 $exp(E/kT)$。这个简洁的数学形式,却蕴含着深刻的物理意义,它就像是一扇门,让我们得以窥探微观世界的运作规律,以及宏观事物统计学上的行为。要理解它,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解读。1. Boltzmann 分布:微观粒.............
  • 回答
    这句颇具思辨色彩的论断——“物理的尽头是数学,数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并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定理,更像是一种对知识领域层层递进、由具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归本源的探索轨迹的深刻隐喻。理解这句话,需要我们逐层剥开它的含义,并体会其中蕴含的逻辑递进和思想演化。第一层:物理的尽头是数学.............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计算物理里那点儿“元胞链接列表”(Cell Linked List,简称 CLL)的门道。这玩意儿听着挺技术,其实原理一点儿都不复杂,就像咱们生活中的事儿一样,只是换了个数学的说法。你想象一下,咱们要处理一个模拟场景,里面有无数个粒子在动。这些粒子之间会有各种各样的相互作用,比如引力.............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它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根本性地区别开来,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内容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物质是客观实在性这是马克思主义.............
  • 回答
    要真正掌握物理的精髓,绝非止步于公式的背诵和定理的记忆,更要走进那些抽象符号背后所承载的生动图景。这就像是要理解一首诗,你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而是要感受它带来的情绪,体会它的意境,甚至想象作者创作时的心境。首先,请你试着在脑海中勾勒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当我们谈论“力”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推、拉的动作。.............
  • 回答
    背单词,这件事嘛,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我们从小到大,各种英语词汇量的轰炸,什么死记硬背,什么单词卡片,什么软件刷题,方法层出不穷,但真正能做到“融会贯通”,感觉就像理解数学物理公式一样,能灵活运用,而不是见到单词就卡壳,看到句子就头疼,这其中的门道,恐怕大多数人还没摸透。你想想,你学数学,怎么会记.............
  • 回答
    在共产主义理论中,“物质极大丰富”是一个核心且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设想,它标志着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关键性飞跃,并构成了实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一最终目标的基础。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一、 什么是“物质极大丰富”?“物质极大丰富”并不是指简单的物质堆积或浪费,而是一种生产.............
  • 回答
    泛在电力物联网:重塑我们与电的世界想象一下,电不再仅仅是从墙壁插座里流出的无形能源,而是像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一样,能够感知、沟通、交互。这就是泛在电力物联网(Ubiquitous Power Internet of Things,简称UPIoT)描绘的未来。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概念,而是一场深刻的变.............
  • 回答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小逻辑》中“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句话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揭示了我们通常理解物质的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且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回到康德哲学的大背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现象.............
  • 回答
    安达充的《H2》结局,就像他笔下所有青春故事一样,不是那种轰轰烈烈、一切尘埃落定的“正义必胜”的模式,反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淡淡的忧伤和现实的无奈,但细细品味,又充满了成长的印记和对未来的希望。首先,不得不提的是,结局并非是甲子园决赛的胜负定论。安达充似乎有意避开了这种最直接、最容易制造戏剧冲突的处.............
  • 回答
    家中“无用之物”,这词儿听起来有点矛盾,但细琢磨,却又好像抓住了生活里某些难以言说的真实。它不是说那些真正破损、完全失去功能的东西,而是指那些“占着地方”、“看着碍眼”、“用不上”却又被主人保留下来的物件。我理解的“无用之物”可以从几个层面来解读:1. 功能性上的“无用”:最直接的理解,就是它已经失.............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触及到我们对时空本质的理解。其实,如果我们说“任何物体在四维时空中的运动速度都是光速”,这句话需要更精确的表述和更深入的解读,否则很容易引起误解。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下,我们通常说的“速度”是指在三维空间中的速度,也就是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比如,一辆汽车的速度是每小时.............
  • 回答
    三星烷,也叫三环[1.1.1.0^{1,3}]戊烷,这个名字听起来有点绕,但它其实是一种很有意思的化合物,结构上有点像个小小的金字塔。要快速理解它的立体结构,我们可以从它的构成单元开始拆解。拆解三星烷的立体结构:1. 基础骨架: 想象一下,我们先从一个四面体(Tetrahedron)出发。四面体的.............
  • 回答
    关于江苏建湖县回应“驰援上海物资被用作团购销售”一事,确实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其中的复杂性。首先,从建湖县官方的回应来看,他们强调“网民将‘驰援物资’理解为救援物资”。这是一种试图澄清事实的说法,背后可能包含着以下几层含义: 物资的性质界定: 建湖县方.............
  • 回答
    信号中的复数:一双“透视眼”,让你看到波动的“隐秘世界”我们平时看到的信号,比如收音机里的声音、手机里的电话信号,或者是电网里的电流,似乎都是实实在在的、可以用一个数值来描述的。比如,声音的响度、电话信号的强度、电流的大小。然而,在信号处理的专业领域,复数却扮演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不禁让人好奇,.............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把一大堆特别特别小的粒子,比如原子,放进一个冷得不能再冷的“冰柜”里。这个“冰柜”可不是普通的冰箱,它能把粒子的温度降到接近绝对零度(273.15℃)。当我们把温度降到这么低的时候,这些原子们就变得非常“听话”了。它们不再像平时那样到处乱跑,各自为政,而是慢慢地、慢慢地,开始“黏”在一.............
  • 回答
    村上春树的《且听风吟》,初读之下,像一阵拂过耳畔的风,轻盈、疏离,却又带着一股莫名的怅惘。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冲突激烈的“故事”,更像是一种情绪的浸染,一种氛围的营造。理解它,就像去感受一阵风的来去,去捕捉那些风中飘散的细碎事物。理解《且听风吟》:一场关于迷失与寻找的低语这本书最核心的感受,是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