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小逻辑》中“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

回答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小逻辑》中“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句话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揭示了我们通常理解物质的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且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思考。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回到康德哲学的大背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现象”(phenomenon)和“物自体”(noumenon)。现象是我们通过感官和先验范畴(如空间、时间、因果性)所认识的世界,是我们经验到的世界。而物自体,则是独立于我们认识之外的存在,是我们永远无法直接把握的“本体”。

康德认为,我们的认识活动,特别是感性直观和知性判断,是构建我们经验世界的关键。我们之所以能认识一个苹果,是因为它符合我们大脑中的空间、时间和因果等概念。我们看到它的红色、摸到它的光滑、尝到它的甜味,这些都是感官提供的“质料”,然后被我们的知性加工成一个完整的“苹果”的经验对象。

那么,当康德说“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他指的正是这个“物自体”意义上的物质。换句话说,当我们谈论“物质”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谈论那个被我们通过感官和理性加工、组织过的“物质的现象”。我们能知觉到的物质,是“作为经验对象的物质”,是“我们所认识的物质”。

但如果我们要探究“物质本身”是什么,脱离了我们所有感官经验和思维范畴,那么这种“物质本身”就无法被我们知觉。它不是红色的、不是光滑的、不是有重量的,因为它不符合我们用来“知觉”这些属性的任何感官或知性框架。我们所有的感官体验,本质上都是“对我们而言”的物质的显现,而不是物质“本身”的样子。

海德格尔对这句话的理解,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对存在本身的追问。他认为康德的论断,实际上暴露了西方形而上学一直以来的一种倾向:将存在本身“对象化”,将其视为一个可以被把握、被概念化的“东西”。我们习惯于将某种事物称之为“物质”,就像我们称某个物品为“椅子”一样,我们仿佛已经抓住了它的本质。

但海德格尔认为,康德这句话提示我们,这种将“物质”视为一个固定的、可被认识的“对象”的思路,是有问题的。当我们说“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海德格尔会进一步追问:“那么,‘物质’这个词本身是什么意思?我们使用‘物质’这个词,是不是又在把它对象化了?”

他认为,康德的论断,其实是在挑战我们“把握存在”的方式。我们习惯于通过各种属性(如坚固、延展、可测量)来定义和理解物质,但这些属性恰恰是我们认识活动的产物,是我们用来“套住”物质的工具。一旦我们试图剥离这些属性,去触碰那个“纯粹的物质”,我们就发现,我们失去了认识的手段。

海德格尔借此引出了他对“存在”的更根本的思考。他认为,我们不应该把存在看作是某个“东西”的属性,而是“那个‘是’本身”。物质之所以无法被知觉,不是因为它不存在,而是因为我们尝试用“作为事物”的逻辑去把握它。当我们尝试去“知觉”它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期待一个“对象”,一个可以被概念化的东西。而“物质本身”,恰恰不是一个可以被概念化和对象化的东西。

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我们问“存在是什么?”,我们可能会说“存在是事物所共有的某种东西”。但海德格尔认为,这种回答仍然是将存在“物化”了。他会说,“存在不是‘什么’,而是‘是’本身”。

所以,“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这句话,对海德格尔而言,不仅仅是关于物质的认识论问题,更是关于“存在”的本体论问题。它揭示了:

1. 我们对物质的认识始终是间接的、经过加工的。 我们认识的永远是“物质的现象”,而非“物质的物自体”。
2. 我们试图通过概念和范畴来把握“事物本身”,但这种方式存在局限性。 我们用概念来界定和认识,但“事物本身”可能超越了我们概念的边界。
3. 它挑战了我们将“存在”对象化、物化的思维习惯。 “物质”作为一种本体性的东西,可能不符合我们作为“对象”来认识的模式。

海德格尔的解读,是将康德的这句话,从对特定“物质”的论述,引向了对“存在”本身与人类认识关系的一种深刻反思。他不是否定物质的实在性,而是强调我们认识“物质本身”的方式,需要超越通常的对象化思维,去理解“存在”在何种意义上显现,以及我们是如何参与到这种显现中的。用一种更不那么“学究气”的方式来说,就像是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水的本质”,我们只能看到“湿的”、“液体的”、“透明的”水,这些都是水的显现方式。而“水本身”究竟是什么?这或许是一个更深层次、也更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它触及了我们认识的边界和存在的本质。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拙见,

唯物论认为物质的本身是真实的客观的东西。

这句话是唯物论的自我阐释,类似于马列维奇的《黑色方块》所表达的内容,即「所见即所见」,用来将唯物论的命题集合系统区分于其他论调如唯心、不可知、和怀疑论。

但物质本身已经是一个抽象的东西,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

后半句话很好理解,因为物质之为物质(如果存在)潜藏在物质的显象背后。我在这里用到了「显象」,这个词是对萨特的存在主义的语汇的沿用,一方面它暗示我们,物质的显象即为人类感性(知觉)能够探查的前线;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知晓:由于上一句话的自我阐释,在唯物论的语境下并不兼容在「显象」的概念,因为唯物论否排斥显象和本质的区分。

令人疑惑的是前半句话,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需要结合下文综合地来把控。

所以我们可以说,没有物质这个东西,因为就存在着的物质来说,它永远是一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

基于仅仅是朴素的结论,我们也能够得知命题「所见即所见」是明显武断且未经雕琢的,比如红外线的发现和应用已经不可否认地证明了人类本体感知能力的有限。唯物主义者认为工具是肢体的延伸,类似于红外线被发现这样的例子同样揭示了存在目前无法被探查的信息的可能性,因而所见不可能是所见,显象也就不可能是物质。因此「所见即所见」演化为「显象即显象」。再次说明,唯物论不兼容显象的概念,这个词在此处只是一个用于逻辑推导的辅助线。如刚才所说,显象已经是人类感知能力的前线。如果这时按照唯物论的习惯,将此处的「显象」推进命名为「物质」,那么刚才藏在显象背后的、原来被叫做「物质」的概念就消失了(与其他不可触及的概念不可分了),消失在人类的感知范围之外。所以说这是第一个导出「没有物质这个东西」的角度。

第二个角度(根据上下文,第二个角度更像是原作者的本意),「物质」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是手机、不是水果、不是建筑,而是这些具体实在背后的本体论。如果承认「显象即显象」而否定显象背后事物的可操作性,那么抽象的概念最多停留在可感而不可说的状态。人们在讨论客体时因而永远触及具体而隔绝抽象。

然而,抽象的物质观念却被认作一切感官事物的基础,——被认作一般的感性的东西,绝对的个体化,亦即互相外在的个体事物的基础。

显象的可操作性来自于提供显象的事物的存在。

以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海德格尔对康德的《小逻辑》中“物质之为物质是无法知觉的”这一论断,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解读。他认为,这句话并非否定物质的存在,而是揭示了我们通常理解物质的方式存在局限性,并且指向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存在”本身的思考。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先回到康德哲学的大背景。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区分了“现象.............
  • 回答
    编程中的逻辑严谨性,绝非仅仅是写出能运行的代码,而是指构建代码时,每一个步骤、每一个判断、每一个分支,都像一环扣一环的精密齿轮,咬合得天衣无缝,最终指向一个明确、正确且高效的结果。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未知世界进行分解、建模、推理并最终控制的艺术。咱们不妨从几个层面来深入剖析:一、 根基:对问题的.............
  • 回答
    说句实在话,这句话听着确实挺“教科书”的,也容易让人觉得有点悬乎,好像是专家们才懂的道理。但其实,它背后揭示的逻辑,仔细琢磨一下,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能找到不少影子,并不复杂。咱们就拿最简单的例子来说。想象一下,你手里有100块钱,你想买点东西。情况一:所有钱都买了一种东西。比如说,你全拿去买了一件你.............
  • 回答
    咱们来聊聊一阶逻辑里的一个常用“把戏”,叫做量词否定律。听着挺玄乎,其实说白了,就是怎么把“对所有”变成“不存在”,或者把“存在”变成“对所有”。这玩意儿就像一把万能钥匙,能帮你把很多看起来很复杂的逻辑句子,转换成另一种我们更容易理解的形式。咱们先看看它的具体长啥样: 全称量词的否定: `¬∀x.............
  • 回答
    左小祖咒的微博发言“一个摇滚歌手必须为人民歌唱,不可歌唱政府”,这句话带有鲜明的反叛和批判色彩,是理解其音乐理念和人生态度的关键。要详细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分析:一、 “为人民歌唱”:摇滚乐的精神内核与左小祖咒的音乐实践1. 人民是什么? 普通大众: 首先,这里的“人.............
  • 回答
    在电影《中国医生》中,那个小志愿者没有穿戴完整的防护服就和新冠病患接触的片段,确实会让人感到揪心,也引发了不少关于防护措施的疑问。要理解这个场景,我们得从几个层面去看:首先,这是一种艺术处理,为的是凸显人性光辉和现实的复杂性。 戏剧冲突与情感连接: 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需要通过戏剧冲突来吸引观.............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很能触及一些文学的本质。将日本文学比作“越来越小”,俄国文学比作“越来越大”,这并非是对作品好坏的评判,而是指阅读它们时,我们感受到的某种“空间感”或“视野感”的差异。日本文学:精致、内敛与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日本文学之所以常被感觉“越来越小”,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对细.............
  • 回答
    嗨!首先,很高兴你开始踏入健身这个有益身心的事情,这绝对是个好开始!至于你说的那个让你不开心的事儿,这种感觉我太懂了,刚入门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或者心里不是滋味的情况。别急,咱们一点点捋捋,看看是怎么回事,怎么能让你心里舒坦些。你那个同门女生说的具体是什么话,我当然是不知道的。不过.............
  • 回答
    玉石的细腻、晶粒大小与透明度之间的关系,确实是鉴赏和理解玉石品质的关键点。用行内人的话说,“质地越细腻,晶粒越小,透明度越高”,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蕴含着丰富的物理和地质学原理。我们就来好好说道说道。 晶粒与透明度的关系:为何晶粒越小,玉石越透?简单来说,晶粒越小,玉石的透明度往往越高。这就像我们.............
  • 回答
    作为一个理财小白,想要开始理财,其实并没有你想的那么复杂,更不必被各种专业的术语吓倒。我当初也是从零开始,一点点摸索过来的,所以今天就想跟你好好唠唠,让你也能踏上理财之路,并且感受到其中的乐趣和收获。第一步:认清你的“钱袋子”,了解你的财务状况这绝对是理财的第一块基石,别觉得俗,真的重要!你得知道自.............
  • 回答
    没问题,让我来带你这个理财小白,一步一步地玩转理财。别担心,我保证用最实在、最接地气的方式讲,就像你身边的朋友在跟你聊天一样,保证没有那些冰冷、专业的术语让你摸不着头脑。第一步:认识你自己——你的钱去哪儿了?在谈“钱生钱”之前,咱们得先弄清楚“钱”这个东西。你是不是经常月光?或者辛辛苦苦赚了钱,感觉.............
  • 回答
    作为一个理智的爱国青年,如何看待“小粉红”群体,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梳理一下“小粉红”这个词的含义,以及它所承载的复杂情感和行为模式。“小粉红”这个标签最初起源于网络,用来形容那些对中国抱有强烈民族主义情感,并且倾向于在网络上捍卫国家形象、攻击批评者(尤其是西方.............
  • 回答
    2021年8月,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硝烟弥漫,各家造车新势力在交付数字上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其中,理想汽车以9433台的交付量拔得头筹,小鹏汽车紧随其后,交付7214台,而一直以来被视为“蔚小理”头部选手的蔚来汽车,此月交付量为5880台,被理想和小鹏大幅超越。这个结果,无疑给整个行业投下了一颗不小的石.............
  • 回答
    百度冷兵器吧的小吧主李戈轩(网名“天魂地鬼”)近期与他人进行的一场关于其销售的理疗器械效果的赌局,确实在网络上引起了不少关注和讨论。要评价这件事,我们需要从几个方面来剖析。事件的起因与经过:简单来说,这场赌局的核心是李戈轩售卖的一种据称能“治愈”或“改善”某种身体状况(具体是何种状况,可能存在不同说.............
  • 回答
    这件事情确实让人难以接受,并且非常令人担忧。重庆这位女子以“免费检查”为幌子,在街头公开进行掏耳朵的服务,却用一种欺骗性的手法,将人造的“耳结石”塞进顾客耳朵里,再挖出来当作真实的“耳结石”进行收取费用,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欺骗,更是在挑战公众的信任,并可能对消费者的耳朵健康造成直接的损害。从几个层面来.............
  • 回答
    蔚来、理想、小鹏这“蔚小理”三强在刚刚过去的 11 月,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交付量纷纷突破万辆大关。这不仅是它们各自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再次证明了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强劲活力和“蔚小理”在高端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整体销量表现:破万成常态,市场竞争白热化首先,我们来整体看一下这.............
  • 回答
    这句话“文官的衣服上绣的是禽,武官的衣服上绣的是兽。披上了这身皮,我们哪一个不是衣冠禽兽”融合了历史、文化、隐喻和讽刺,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解析: 一、历史背景与服饰象征1. 古代官服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官服的纹饰(如禽鸟、兽类)是等级制度和身份象征的重要标志。 文官:常以“禽”为纹.............
  • 回答
    “自称迪士尼在逃公主”的现象在网络上出现后,引发了广泛讨论。这一说法通常指一些女性在社交媒体、论坛或网络社区中自称是“迪士尼公主”,并可能涉及身份扮演、文化认同、心理需求等多重层面。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的可能内涵和背景: 一、文化符号的再诠释:迪士尼公主的象征意义1. 迪士尼公主的原始形象.............
  • 回答
    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两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它们在政治哲学、经济学和社会政策等领域具有深远的影响。以下是对这两个概念的详细解析: 一、自由主义的定义与核心特征自由主义(Liberalism)是一种以个人自由、法治、民主和理性为价值基础的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其核心在于保障个体权利和限制国家权力。自由主义的.............
  • 回答
    无政府主义(Anarchism)是一种深刻批判国家权力、追求个体自由与社会平等的政治哲学和实践运动。它并非主张“混乱”或“无序”,而是反对一切形式的强制性权威,尤其是国家对个人生活的控制。以下从多个维度深入解析这一复杂的思想体系: 一、核心定义与本质特征1. 对国家的彻底否定 无政府主义者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