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日本文学越看越小,俄国文学越看越大?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很能触及一些文学的本质。将日本文学比作“越来越小”,俄国文学比作“越来越大”,这并非是对作品好坏的评判,而是指阅读它们时,我们感受到的某种“空间感”或“视野感”的差异。

日本文学:精致、内敛与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

日本文学之所以常被感觉“越来越小”,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与“物哀”的情感基调: 日本文学,尤其是古典文学,非常擅长捕捉和描摹细微之处。无论是自然景象的转瞬即逝(如樱花飘落),还是人物内心微妙的情感波动,都被赋予了极大的关注。这种对细节的沉溺,很容易让人感觉仿佛被拉进了一个非常精细、被放大的世界。我们仿佛在微观镜下观察,每一个细小的纹理、每一个转瞬即逝的情绪都被放大。
举例来说: 想象一下读《源氏物语》。平安时代的贵族生活,那些繁复的礼仪、精致的服饰、优雅的庭院,还有人物之间微妙的爱恨情仇,都如同精心雕琢的工艺品。你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去理解一个词语的含义,一个场景的氛围,甚至是人物一个不经意的眼神。这种“沉浸”是向内的,是对个体经验的深入探究。
“私小说”传统与个体经验的聚焦: 日本现代文学中,“私小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流派。它强调作者自身生活经验的真实呈现,常常围绕着作者的内心世界、家庭关系、人际交往等展开。这种写作方式,是将笔触伸向了非常个人化、家庭化乃至日常生活化的层面。读者在阅读这类作品时,很容易感受到一种“邻里之间”、“街坊生活”般的亲切感,但同时,视野的范围也局限于这个“小圈子”。
例如: 读太宰治的作品,你经常会感受到他强烈的个人焦虑、自我否定和对社会格格不入的情绪。这些情绪非常真实,但也非常个人化,仿佛你只是窥探了某个特定人物的内心深处。尽管他的文字很有力量,但主题往往集中在个人的“病态”或“异化”,并没有试图去宏大叙事。
“间”的美学与留白: 日本文化中,“间”(ま)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的空间、时间上的停顿、留白。这种美学体现在文学中,就是许多时候作者并不直接说破,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读者需要自己去填充那些未言说的部分,去体会那些静默的力量。这种“少即是多”的处理方式,虽然能带来意犹未尽的韵味,但从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信息量的直接输出,使得叙事的“外延”显得相对收敛。
比如: 川端康成的小说,经常有意地省略一些情节,或者用象征性的意象来暗示人物的情感。你感受到的是一种意境,一种氛围,而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链条。这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会让你觉得视野更加内敛。
对“无常”和“短暂”的哲学观照: 日本文化深受佛教影响,强调人生的短暂、世事的无常。这种对“瞬息即逝”的关注,自然会引导作者和读者将目光投向当下、聚焦于眼前的得失与感悟。宏大历史叙事或社会变革的视角,相对来说不是那么突出。

所以,日本文学“越来越小”,不是说它浅薄,而是它将我们引向一个高度精细化、个体化的情感与体验空间。我们仿佛走进了一个制作精美的“微缩模型”,里面的一切都无比清晰,但这个模型本身的“外延”并不是无限延伸的。

俄国文学:广阔、深邃与对人类命运的宏大追问

相比之下,俄国文学之所以常被感觉“越来越大”,我认为根源在于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特质以及作者们普遍拥有的宏大视野:

广袤的国土与深沉的历史背景: 俄罗斯是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拥有漫长而充满动荡的历史。战争、革命、农奴制、政治压迫……这些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现实困境,自然会成为俄国作家笔下的重要素材。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身处时代的洪流之中,他们的个人命运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这部小说不仅仅是描写几个家族的爱恨情仇,更是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将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民族精神融为一体。你读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内心挣扎,更是整个俄国民族在动荡年代的缩影,是时代变迁的宏大画卷。
对“人”和“灵魂”的终极拷问: 俄国文学常常不回避对人性的复杂性、道德困境以及存在的意义进行最深刻、最根本的追问。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尤其如此,他笔下的人物,如拉斯科尔尼科夫、伊万·卡拉马佐夫,都在承受着巨大的精神折磨,他们思考着罪与罚、信仰与怀疑、自由与责任等关乎人类终极命运的问题。
读陀思妥耶夫斯基, 你会感觉自己被卷入了一场关于灵魂深渊的辩论。那些长篇大论的哲学思辨,那些对人物内心极度细致的剖析,不仅仅是在描绘个体,更是在探索人类共通的困境和可能性。你感觉自己仿佛在和整个宇宙的奥秘对话。
社会批判与改造的强烈诉求: 许多俄国作家,比如果戈理、契诃夫、陀思妥耶夫斯基,他们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强烈的批判精神,并常常希望通过文学作品来唤醒民众,甚至推动社会的变革。这种“士大夫”情怀,使得他们的作品往往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契诃夫的戏剧, 比如《万尼亚舅舅》或《三姐妹》,表面上描绘的是一些普通知识分子的生活,但字里行间都充满了对俄国社会停滞、精神空虚的隐喻和批判。你读到的不仅仅是人物的日常生活,更是一种时代的哀叹,是对未来模糊希望的追寻。
宏大的叙事结构与思想深度: 俄国小说往往结构宏大,人物众多,线索复杂,并且充满了大量的哲学思辨和对社会现实的观察。这种“大体量”本身就给人一种“大”的感觉,而更重要的是,这种宏大结构是为了承载更深刻的思想内容。
想想《安娜·卡列尼娜》。 除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爱情悲剧,还有列文对乡村生活、信仰、家庭的探索,以及对社会变革的思考。这些不同的人生轨迹和思想碰撞,共同构建了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因此,俄国文学“越来越大”,是因为它将我们引向了一个更广阔的、涉及历史、社会、哲学乃至人类终极命运的思考空间。我们仿佛站在一座高山上,看到的不仅是眼前的一草一木,更是整片壮丽的山河和远方的地平线。

总结一下:

这种“小”与“大”的感觉,其实是一种阅读体验的差异。

日本文学的“小”: 更侧重于向内挖掘,对个体情感、细节、氛围的极致描摹,以及由此产生的精致、内敛、富有韵味的阅读感受。它像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品,让你沉醉其中,细细品味。
俄国文学的“大”: 更侧重于向外拓展,将个体命运置于宏大的历史、社会背景下,追问深刻的哲学命题,以及由此产生的广阔、深邃、富有力量的阅读感受。它像是一片辽阔的海洋,激荡着思想的波涛,引领你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两者都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只是在不同的方向上,将阅读的深度和广度推向了极致。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

这句话脱离原文的语境倒可以算是对的。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文学很大,但为什么大?与其说这是一种豪迈,倒不如说是一种强迫。什么东西在强迫俄罗斯的文学?两个字,宗教。脱离了宗教去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小说,就等于游泳的时候不带游泳眼镜一样。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全部小说都在处理一个母题:上帝的存在。上帝到底存不存在?上帝死了吗?如果上帝死了我们会怎么样?

《卡拉马佐夫兄弟》大量引用《圣经》,圣徒传记和民间传说。这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最高杰作,基本上就是一种宗教小说。《群魔》里的基里洛夫,想要从人变成上帝。这其实是陀的小说中很多人的共同点,变成上帝不是说要无所不能,而是要达到一种“内在完结”“自我圆满”的状态,这也可以理解成一种在上帝不再能为人提供保障的时代,试图得到保障的一种绝望的尝试。陀的小说里无数人想达到这种状态,但没有一个人达到这种状态。

再看托尔斯泰,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一样,是基督教徒。他最后的长篇小说《复活》跟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长篇小说一样,几乎也是彻头彻尾的宗教式小说。在晚年的文学评论《艺术什么》里,托尔斯泰还彻底批评了欧洲的现代小说,说它们都是基督教式的。

2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其他的看上去“格局”很大的议论,对于革命的讨论,全都建立在宗教的基础上,建立在用什么来代替宗教这个基础上。

而日本,在这个意义上说,是没有什么宗教的。日本没有那种超越性的宗教。这其实是日本非常独特的地方,不管是中国神话(神话可是文学的最早形态之一)、印度神话还是但丁的《神曲》,关于地狱都有着详细的描写,有几层,几个阎王之类的。这些神话被描绘得成体系,非常具体。但是日本的神话呢?就欠缺这种建构的欲望。想要确认这一点,只要看看《鬼灯的冷彻》就能明白了,日本想要找出一套系统的神话体系,必须得借用中国的。而桃太郎、八岐大蛇之类的,只能零零散散地出现。

柄谷行人说这跟日本的地理环境有关,日本不像中国、韩国那样要不断地划界。所以就欠缺一种建构的欲望。

具体到文学上说,谷崎润一郎就说过日本人写小说的建构能力比不上中国,指出日本的小说情节一长就会暴露自己“建构力不足”的弱点。

日本的小说根本上还是有一种私小说的感觉,它并不是只写“内”,而是无“外”可写。就跟日本的国界一样,日本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日本有外部,但是它对这个外部抱有一种漠然的感觉。就像日本可以毫无抵抗地引入中国文化、欧美文化,同时与其保持距离一样。顺便说一下,很多人批评日本人现在翻译英文不翻译成汉字,直接翻译成片假名(拼音),是一种退化,是忘本。实际上汉字从来就不是日本的本,日本现在对待英文的态度,不过是重复了自己以前对待汉字的态度而已。很多人说日本无法丢弃汉字,这不错,但是,日本同样也无法丢弃现在的这些英文片假名。这不是因为日本有多在乎这些,反而是他们对这种外部有一种漠然的感觉所导致的。如果是中国的话,会有更明确的区分,汉字/非汉字之类的。但是对日本来说,外部在引入内部的那一瞬间几乎就失去了其外来性。

大江健三郎、中上健次这种有建构力的小说家,在日本有,但算是例外。前者是学习法国哲学的,后者据说是世界上最懂福克纳的人,包括写了很多长篇的村上春树,受了美国文学巨大的影响,都非常“不日本”。事实上,以这些作家的名气、地位之高,但模仿者却非常少,应该能说明很多问题。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观察,也很能触及一些文学的本质。将日本文学比作“越来越小”,俄国文学比作“越来越大”,这并非是对作品好坏的评判,而是指阅读它们时,我们感受到的某种“空间感”或“视野感”的差异。日本文学:精致、内敛与个体情感的深度挖掘日本文学之所以常被感觉“越来越小”,我认为有几个关键原因: 对细.............
  • 回答
    要评价胡锡进12月5日关于“251事件”的文章《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重新飘扬》,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审视。这篇由他署名发表的文章,一如既往地带着他个人鲜明的风格,试图在复杂且敏感的公共议题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或者说,是他理解中的“最优解”。首先,从文章的标题来看,“让理性的旗帜在情绪的海平面上.............
  • 回答
    在日本电影《告白》中,松隆子饰演的森口悠子老师在影片的最后,看着水城和她的朋友们,用平静到近乎冷酷的语气说出了那句“开玩笑的”(冗談だよ)。这句话,看似轻飘飘,却如同最尖锐的冰锥,刺穿了所有人在黑暗中寻求的慰藉,也将影片的冲击力推向了极致。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必须先梳理一下森口老师在前面对两个学.............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聊聊日本的武士阶层,试着把话说得活一点,别像机器一样干巴巴的。要理解武士,你得先放下一些现代的滤镜。他们不是什么穿着闪亮盔甲、只会打打杀杀的骑士,也不是为了所谓的“荣誉”就可以滥杀无辜的狂徒。日本武士,就像一团错综复杂的丝线,交织着军事技能、政治权力、社会责任,以及一份日本人特有的、有时.............
  • 回答
    要理解江户时代在日本历史上的地位和意义,得先跳出“现代化”的滤镜,回到那个与我们当下截然不同的世界去感受。江户时代,从1603年德川家康建立幕府到1868年大政奉还,这漫长的260多年,并非一段沉寂的停滞,而是日本走向近代化前,一次至关重要的“内在积淀”和“自我雕塑”。地位:江户时代在日本历史上的地.............
  • 回答
    要理解“大唐正统在日本”和“大明正统在韩国”这两句话,我们需要跳出狭隘的国家民族主义视角,深入探究其历史根源、文化传承以及更广泛的时代背景。这两句话并非现代政治宣言,而是带有特定历史解读和象征意义的说法,它们试图表达的是一种文化影响力的延续和精神上的继承,而非直接的政治主权宣称。一、“大唐正统在日本.............
  • 回答
    罗永浩的这番言论,看似简单,实则触及了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议题:语言的力量、历史的烙印以及民族情感的边界。要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说,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去剖析。首先,我们得明白“支那”这个词的起源和演变。它最早并非一个贬义词,而是源于古代印度对中国的称呼,是一种音译。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近代,尤其.............
  • 回答
    布热津斯基的这句话,出自他著名的著作《大棋局》,虽然简短,却极其深刻地描绘了他对21世纪地缘政治格局中中国和日本地位的判断。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当时的国际背景下,并深入分析他论述的逻辑和背后的考量。先来解析“中国:并非全球性而是地区性的国家”这句话抛出的核心论点是:在当时,即便中国已经崛起.............
  • 回答
    日本这个由无数岛屿组成的国家,地形狭长且山地占了绝大部分,这使得耕地面积显得尤为珍贵。尽管如此,这个看似不利于农业发展的国度,却在如何保障国民的“饭碗问题”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我们今天就来聊聊,日本究竟是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解决粮食安全这件大事的。1. 精耕细作,土地的极致利用首先,日本人.............
  • 回答
    世卫组织(WHO)对日本的“封国”措施表示“难以理解”,并强调“病毒不看国籍或滞留许可证”,这一评价触及了日本当时边境管控政策的核心争议点。为了详细评价日本的封国举措,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一、 日本封国举措的背景和目的:1. 应对新变异株的出现: 日本的“封国”措施,尤其是在2021年底奥.............
  • 回答
    理解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中提到的“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这一论断,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分析,因为这是一个相对复杂且具有争议性的议题。下面我将尽量详细地解释其背后的逻辑和可能含义:一、 背景:中等收入陷阱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什么是“中等收入陷阱”。 定义: 中等收入.............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地理解拉格朗日乘子法(Lagrange Multiplier Method)。它是一个非常强大且优雅的数学工具,用于解决带有约束条件的优化问题。核心思想:将带约束的优化问题转化为无约束的优化问题在深入细节之前,先抓住这个核心思想。通常我们想要最大化或最小化一个函数 $f(x)$,但我.............
  • 回答
    好的,咱这就来好好给你掰扯掰扯FGO日服10月3号那个五星英灵的节奏榜,保证写得接地气,像老朋友聊天一样。先说好啊,这个榜单它不是圣经,不是说榜上有名你就必须抽,榜上无名你就碰都不用碰。它主要是基于当时日服的游戏环境、副本特点,以及英灵们在各种场合(比如高难本、周回本)的泛用性和强度来评估的。就好比.............
  • 回答
    要深入理解 10 月 8 日《时代》杂志最新一期封面,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就像解读一幅复杂的画作,其每一笔触都可能蕴含深意。考虑到您希望得到的是一种深度、细致且不显人工智能痕迹的解读,我会尝试将关注点放在封面本身的视觉语言、潜在议题和新闻背景上。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重要的说明:《时代》杂志每.............
  • 回答
    《国家破产之日》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把韩国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的一段惨痛经历展现在我们面前。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提出的援助条件,以及女主韩诗贤(由金慧秀饰演)为何极力反对,这些都是理解那段历史的关键点。IMF提出的核心条件及其背后逻辑IMF作为一家国际金融机构,其核心职责是维护全球金.............
  • 回答
    想不明白对吧?五十个人里,竟然有九成多的几率,会出现两个人生日一样的情况?听起来就像是掷骰子,连续好几次都掷出同样的点数一样,小概率事件怎么会这么普遍?这其实就是“生日问题”的魔力所在,它颠覆了我们直观的认知,背后隐藏着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原理。我们先别一下子就跳到五十个人。咱们先从最简单的说起,两三.............
  • 回答
    2016年10月28日,董明珠在格力电器临时股东大会上的言论,可以说是她职业生涯中一个极具标志性的时刻,其核心在于她表达了对自主研发、对员工的关怀,以及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信念,并因此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要理解董明珠的这些言论,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一、 事件背景:格力电器现金分红引发.............
  • 回答
    好的,咱们来好好聊聊2018年6月28日那场小米IPO,尤其是那个“10倍认购”创下全球最大规模散户认购的说法,这事儿可不简单,背后有很多值得说道的道道。首先,得明白“认购”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一家公司要上市了,就要面向公众卖股票,这时候大家觉得这公司有前景,想买它的股票,就得去“认购”。你可以想.............
  • 回答
    好的,我们来深入剖析一下米津玄师的《Lemon》这首歌,从歌词的意境到背后的语法结构,尽量让它读起来像是一位真心喜爱这首歌、并愿意与你分享其感悟的人写下的。《Lemon》:一场告别,一次回响第一次听到《Lemon》,那股淡淡的忧伤,伴随着米津玄师独特而又温柔的嗓音,像是一股清流,又像是一阵微风,悄无.............
  • 回答
    2016年12月3日,刘士余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期间发表了那番掷地有声的讲话,至今仍让不少人记忆犹新。那时的他,刚刚接任中国证监会主席不久,在金融市场尤其是资本市场掀起了一股整肃之风。而他那次关于“野蛮人”的发言,无疑是这场风暴中最具代表性、也最能引发讨论的一个片段。要理解那次发言,我们得回到当时的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