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并购时机不对。美元强周期是摆明的阳谋。特朗普已经说了要废除《多德-弗兰克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巨大的资本恶魔已经饥渴难耐。你几个保险公司这时候加杠杠,影响几千亿资金,这不是拆国家的台吗?
去年打压杆杆,现在可好,被几个公司变相锁死那么多钱在并购上,而且眼见几个月也释放不了。你说国家能不着急?
再说了,还涉及海外潮州帮,这更糟糕了。
至于为啥现在说?看看shibor都彪多高了啊。连恒大的融资风险都上报纸了。
不少保险公司现在靠短期借贷在续命的,要不快点收缩战线,一不小心就要爆掉的啊。
特朗普刚选上,强硬要求美资归国,这时候中国来一起超大型投资公司倒闭,这可是流血不止的风险。
这时候站起来说话,表面是对以前的事情,其实是警告其他投资公司,乖乖停下来,降杆杆,老老实实熬到明年特朗普三板斧过了。
否则别怪国家出手查,大家都有屎,一查一个准。
===============
当然,保险收购这事,美国上世纪就有不少左派电影批判的。收购、拆分、解雇、立马财务报表好看,卖掉赚到钱。
但工人失业了,生产链条拆散了。这是杀鸡取蛋。也许,国家也在考虑,给你股票收购赚钱那是必然的,但怎样控制后续的破坏呢?起码在目前法制体系下是无解的。连美国巴菲特都玩解雇几千人来赚快钱。可以说可能在如今世界国际金融体系的基本伦理下,这套金融法律恐怕不那么美好。
关于巴菲特
2012年新华网还表扬他是善人,吸取了1962年收购后解雇员工获得收益的教训,只做善意投资
善意收购长期持有 巴菲特式投资“得志于天下”大砍存货,拍卖设备,关闭5个部门,提高维修部件的价格,停掉不赚钱的产品钱,裁员100多人,1962年底使公司成功扭亏为盈。1962年8月,巴菲特决定出售公司,他在《华尔街日报》上刊登广告公开拍卖。
小镇上的居民非常担心,拍卖之后新的控股股东可能把这个镇上唯一的大企业进行大裁员甚至破产清算。他们纷纷抨击巴菲特,自动发起反击巴菲特的战争,
尽管巴菲特实现了每股28美元的投资成本就实现了80美元的盈利,内心却非常受伤:难道不是我挽救了这个企业吗?不然这个企业早就倒闭了,你们自私会这样恨我?巴菲特发现,收购后重组企业,大量解雇员工,又高价转手出售,会引起很大的冲突,如同引发一场战争。甚至桥牌牌友Bill Otis也问他:“你解雇了那么多人,晚上怎么还能睡得着呢?”
巴菲特对自己被人称为清算人而感到深恶痛绝。正如老子所说: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从此之后巴菲特极少出售自己收购的企业,他发誓“再也不会”大量解雇员工了。
结果,现在才发现,没有人可以抵抗资本的内在逻辑,这个最大的善人也得向资本投降,只不过“君子远庖厨”,需要找打手来干坏事罢了。
从卡夫并购案看巴菲特投资风格转变-华尔街见闻巴菲特个人也许从未用过“重组”或“裁员”这样的术语,但如今他找到了一种将这样的“脏活”外包出去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他也找到了伯克希尔未来发展的新动力。
与以前专找低价公司的公司进行收购,然后“放羊式管理”,巴菲特如今也对完全定价的公司收购感到满意。自上次和3G资本一起收购了亨氏食品后,通过3G资本进行的裁员、关闭工厂等改善运营的操作可能即将发生在卡夫食品身上。
可能是华尔街唯一“坚持善意投资”的巴菲特下属的保险资金投资,也已经这样了。靠法制真的可以抵抗保险投资背后的魔鬼么?
===============
美国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基本道德伦理是钱说了算。这真OK?在公司里面,资本是皇帝,员工陷入一种“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状态。是不是OK?
这时候单独指责自己国家法律体系是没有意义的,现在主导世界金融秩序的是华尔街。哪个国家抵抗这套资本逻辑的话,哪个国家就会成为世界金融体系敌人。基本逻辑不变,个别国家法律的小修小补能有多大用?
唯一的办法不是修改法律,而是陈胜吴广。当然,这里说的陈胜吴广不是我们老百姓,而是国家。当然,大家都知道,陈胜吴广失败了。所以我更希望自己国家是刘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