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解读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其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石,它与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根本性地区别开来,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和广泛的实践指导作用。

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核心内容

要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点入手:

1. 物质是客观实在性

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最核心的定义。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明确指出:“每一个真实的事物,凡是属于我们的意识以外并独立于我们意识之外的事物,都是物质”。

客观性(Objective Reality): 意味着物质不依赖于任何人的意识、思想或感觉而存在。无论我们是否认识它、感知它,它都真实地存在。天空中的星星、地下的矿藏、我们身体的细胞,它们的存在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
实在性(Reality): 强调物质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幻的、想象的或精神的。它具有真实的内容和属性。

区别于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认为物质依赖于意识(比如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物质是某种绝对精神的派生物)。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则彻底否定了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认为意识是物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区别于旧唯物主义: 旧唯物主义(如朴素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也承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其物质观存在局限性。例如,朴素唯物主义将物质归结为某种具体的“原物质”(如水、火、气、原子等),认为物质就是这些具体的形态;机械唯物主义将物质理解为原子等不可再分的实体,并以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现象。

2.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不是指某种具体的、单一的“原物质”或“实体”,而是物质的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非实体论: 马克思主义不预设物质的本质是什么,不给物质下“这是什么”的定义,而是强调它的“存在方式”。物质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形态,这些形态千变万化,但它们共同拥有“客观实在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和发展辩证法的基础上,强调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不是静止的,而是永恒运动的。运动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如机械运动、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生物运动、社会运动等等。脱离了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脱离了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
多样性与统一性: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体现在其多样性(各种形态、性质、结构、运动形式)和统一性(共同的客观实在性)。世界是由形形色色的物质构成的,但它们都统一于客观实在性。

3.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唯物主义的,所以它必然要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物质世界的反映。离开了物质,意识就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存在。人脑作为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基础;客观世界作为反映对象,是意识内容的来源。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能动作用): 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重要特点,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机械论。意识虽然不是独立的实体,但一旦形成,就能通过实践活动反作用于物质世界,改变物质世界的面貌。这种反作用表现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世界,为实践提供指导;也可以错误地反映世界,导致实践的失败。
人的自觉能动性: 人的意识活动,如思维、计划、目的、意志等,是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人类正是依靠意识的能动作用,才能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创造出各种事物。
认识的发展和实践的深化: 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入,人类的认识也会不断深化,从而更好地指导实践。

总结来说,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要点是: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而不是某种具体的“原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决定意识,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二、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哲学概念,它对我们理解世界、认识社会、改造世界,至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

1. 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抵制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

在当代社会,尽管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唯心主义思潮依然存在,例如:

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泛滥: 将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终极追求,忽视人的精神需求和社会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物质的片面理解和物化。
网络信息时代的“虚拟现实”诱惑: 沉溺于虚拟世界,逃避现实的挑战,可能导致对客观物质世界的疏离。
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的残留: 有些人仍然试图用脱离实际、脱离物质基础的“思想解放”、“观念更新”来解决现实问题,忽视了物质条件的制约。
某些宗教和伪科学的宣扬: 它们往往将神秘力量或精神原因置于物质原因之上,否定客观规律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提供的“物质第一”的原则,能够帮助我们:

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识到客观物质世界是第一性的,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虚幻的追求都可能导致失败。
尊重客观规律: 在认识和改造世界时,必须以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抵制非理性思潮: 帮助我们批判性地看待各种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观点和神秘主义的论调,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

2. 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是通过实践来实现的。这种对实践的强调,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科学技术的进步,本质上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能力的提高。没有对物质世界的深入探索和实践检验,就没有科技的突破和经济的发展。
社会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社会制度的变革,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要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通过实践来探索和建立。任何脱离社会物质条件、脱离人民群众实践的改革,都可能走向失败。
应对全球性挑战: 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资源枯竭等全球性挑战,都需要通过大规模的、科学的实践活动来解决,而不是仅仅依靠空泛的口号或理论。
个人成长和能力提升: 个人要想获得成长和进步,必须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检验、运用知识,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

3. 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并且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反对人对自然的任意征服和掠夺: 马克思主义并非否定人改造自然的能力,但它强调人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进行改造,反对将自然视为可以无限榨取的对象。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就批判了那种认为“人以自然界为敌”的观点。
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当代,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对于我们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需要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健康的自然环境,对自然的破坏最终也会反噬人类自身。
辩证看待科技与自然: 科技是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但科技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其对自然环境的潜在影响,避免片面追求发展而忽视生态保护。

4. 指导认识论的发展,推动科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认识的来源是实践: 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的认识始于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感性认识,然后经过理性思考,形成概念、判断、推理,并最终回到实践中去检验。
认识的目的是改造世界: 认识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而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从而更好地改造世界。
推动科学研究的深入: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种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它不断地深化我们对物质世界规律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为科学研究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和方法论。例如,在粒子物理学、宇宙学等前沿科学领域,我们不断探索物质的本质和运动形式,这正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精神的体现。
克服认识上的主观性和片面性: 避免将自己的主观臆断、经验主义的偏见等凌驾于客观事实之上。

5. 揭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和实践要求

作为一种社会历史观,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也深刻地影响了对社会发展和建设的理解。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物质的,是人类改造自然、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的基本形态和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和发展,离不开先进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基础。因此,发展生产力、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
反对脱离生产力的空想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那些不顾生产力发展水平,只凭抽象的道德或政治原则来构想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
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现实的物质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制定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反对不切实际的冒进或保守。

结语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以其深刻的哲学洞察力和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为我们构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复杂的现代社会,面对各种思潮的冲击和挑战,重温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积极投身实践,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它告诉我们,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必须以尊重和遵循客观物质规律为前提。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泻药。

我打个非常形象的比方,你上网看到了一个美女的照片,觉得她美,那么问题来了,是这个女的本来就美?照片有没有被P过?还是说照片只是画出来的?还是说这张照片只是我的幻觉?

相信这个女的本来就长这样的,被称作“唯物主义”,相信这个照片被摄影师p过或者是画出来的,就是“客观唯心主义”,相信这个照片只是幻觉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

哲学上,这张照片有个名字——“客观世界”,而那个可能存在的p图的摄影师,也有个名字——“神”。

和主观唯心主义者是不可争论本体论的,因为争论也会被他当成“幻觉”,所以争论只存在于“客观”的假设之上。

所以唯物主义一定是认可“客观”这一概念的,因为照片都是幻觉了,还有什么是真的?

客观唯心主义必然会归结为有神论,因为如果没有神,谁来p的图?

马的观点很明确,三大信仰:

1:唯物主义,就是这张照片没被p过,既然没有证据证明它p过,就该相信它没被p过,假设它被P过,还有各种各样p法的,就是宗教教条,是胡说八道。

2:强可知论,照片上的所有信息我都相信是可以被得知的,说有不能看到的图案的,你找出一个不能看到的来,找得出来不就说明看到了嘛。找不出来,那么没有证据,我们就假设能看到。

3:无穷辩证法,就是相信照片上的图案是无限的。不管怎么观察这张照片,你总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图案,这一条是马和机械唯物主义最大的区别。后者很容易相信自己已经看到照片上所有信息了。

我认为马的思想,是当下最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因为1,唯物主义假设,他鼓励大家相信照片上的都是真的,看了才知道,实践出真知。

2,强可知论,他鼓励大家去“看”,因为所有图案都是可见的。只有观察实践,才能掌握。

3:无穷辩证法,不管你怎么看都不可能看完,所以你要去不断地“看”。

但是我之前在别的答案里也说过,即使是最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思想,也有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时候。

所以我反对单一的哲学思想,相信只要一个科学家有能力成为一个科学工作者,就无关他的哲学态度,任他随便搞,教育时尽可能的阐述多种哲学思想,研发时不作干涉。

至于马克思主义对现代科学的意义。

年轻人,去看看贝尔不等式吧,实验已经有所证明了。

如果狭义相对论成立而贝尔不等式不成立,就说明哲学面临着有史以来的最大挑战。

形象地说,就是“你如果不去看月亮,月亮就真的有可能会消失。”

狭义相对论和不确定性同时成立,就说明“客观”是不可能存在的,“我们不可能看到照片原来的样子。”

所以尽管我会尽量按照唯物主义的精神处理宏观事项。但在科学学习和研究上,我信仰不可知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