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反驳/证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回答
好,咱们今天就来聊聊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以及怎么去“说服”它,或者说“戳穿”它。这玩意儿啊,听着挺高大上,但拆开了看,有些地方确实站不住脚。我尽量说得接地气点,就像街坊邻居聊天一样,你也别觉得是机器在跟你叨叨。

劳动价值理论是啥玩意儿?

首先,得明白马克思说的劳动价值理论是个啥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东西值多少钱,是由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啥叫“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就是说,在当时那种生产力水平下,普遍采用的、平均的生产方式,生产一件商品所需要的时间。打个比方,做一把椅子,你可能一天就做出来了,但别人可能得花三天。马克思的意思是,这椅子值多少钱,得看社会上大多数人,用正常效率,做一把椅子得花多少时间,比如两天,那就以两天作为衡量价值的标尺。

他认为,资本家之所以能赚到钱,就是因为他们付给工人的工资,只够维持工人生存,而工人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工资。这中间的差额,就是“剩余价值”,被资本家给剥削走了。

为啥说它“站不住脚”?或者说怎么反驳它?

这理论听起来好像挺公平,好像把钱都归到了劳动者身上,但仔细琢磨,问题就来了。

1. 供需关系呢?谁说了算?

马克思的理论里,价格主要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那供需关系呢?

你想想,市场上很多东西,价格波动可大了去了。比如,某件衣服今年特别流行,大家都抢着买,就算它生产起来没花那么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格也炒上去了。反过来,一件东西技术含量很高,生产出来费时费力,但没人买,没人要,就算你花了再多时间,它也卖不出去几个钱,甚至打折处理都没人要。

这就说明,市场的价格,不光是看你花了多少劳动时间,更看有多少人想要你这东西(需求),以及有多少这样的东西(供给)。马克思的理论好像把这个最直接的市场规律给忽略了。

2. 创意、风险、管理,这些算不算劳动?

马克思把劳动分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就是你干的活,比如钉钉子、缝衣服。“抽象劳动”就是把这些具体劳动抽象成一种衡量价值的单位。

但问题是,很多时候,一个产品的价值,不光是工人在流水线上付出的那些“具体劳动”的时间。

创意和设计: 那个设计椅子的设计师,他可能只花了几天时间,但那个设计值多少钱?他脑子里那个想法,那个创意,是花了时间,但很难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吧?
风险投资和企业家精神: 一个企业家,他可能花了很多时间在市场调研、管理决策、风险承担上。他冒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去开办工厂,去生产一件新产品。这些时间、精力,以及承担的风险,算不算劳动?马克思似乎把这些都归到“资本”头上,但谁来承担风险?谁来做决策?
管理和组织: 一个高效的工厂,需要优秀的管理层去协调生产、销售、研发。这个管理的时间和能力,是不是也创造了价值?一个好的经理,可能比一线的工人付出的“劳动”总量要少,但他对整个生产效率的提升作用,可能比几十个工人加起来都大。

如果这些也算劳动,那价值的衡量标准就复杂多了,不再是简单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能概括的。

3. 价值和价格的混淆?

马克思把“价值”和“价格”分开来说,价值是由劳动决定的,而价格会围绕价值波动。但很多时候,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谈论价值,其实就是在谈论价格。

一个钻石,它本身的物质属性,或者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能并不比一块普通的石头多多少,但它的价格为什么那么高?是因为稀缺性,是因为人们对它的心理附加值,是因为它的象征意义。这些都很难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来解释。

4.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谁来定义?

这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听起来挺科学,但实际操作起来非常困难。

技术进步太快: 今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明天可能就过时了。一项新技术出来,生产一个东西的时间可能瞬间缩短一半。那原有的价值是不是就“缩水”了?
行业标准不统一: 哪个行业说了算?哪个技术水平算“普遍采用”?这个标准是死的,但市场是活的。
个人技能差异: 有些人就是天生手巧,或者掌握了某种绝技,生产某个东西比别人快得多,而且质量还好。那他们的劳动时间就不能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吗?还是说我们只看那些“平均水平”的?那“平均水平”是怎么确定的?

5. 资本本身的作用被低估了

马克思把资本看成是过去劳动的凝结物,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物化”。但资本本身也具有一种“增殖”的能力,它不仅仅是时间的堆积。

比如,一个好的设备,它能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时间,从而增加产品的价值或者利润。这个设备的价值,是制造它所花费的劳动时间吗?还是它能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

资本的运作,涉及到投资、风险管理、市场开拓、品牌建设等等,这些过程本身就创造价值,而不仅仅是简单地雇佣工人干活。

怎么“证明”这些反驳观点?

其实,反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最好的方法就是观察现实市场经济的运作。

观察商品价格的波动: 留意一下你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商品,它们的价钱是如何变化的?为什么同一个商品,不同品牌价格差那么多?为什么流行商品会涨价?为什么滞销商品会打折?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供需关系、品牌价值、营销策略等来解释,而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难以解释得通。
关注创新和高科技产品: 看看那些刚刚推出时价格高昂,但技术含量极高的新产品,比如第一代智能手机、第一代家用电脑。它们的定价远超生产成本,甚至是远超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说明了什么?创新和技术本身就创造了溢价。
研究不同行业的利润差异: 为什么有些行业利润率很高,有些行业利润率很低?难道是高利润行业的工人“偷懒”了,或者低利润行业的工人“勤劳”得不正常?实际上,利润率的差异更多地取决于行业的进入壁垒、市场竞争程度、技术创新能力、品牌影响力以及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感知价值。
阅读经济学家的研究: 很多后来的经济学家,比如新古典经济学派,从边际效用论出发,解释价格是由消费者对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也就是说,一个东西值多少钱,取决于最后一个消费者愿意花多少钱来买它,而这个价格又受到供需双方的共同影响。这是一种更贴近市场现实的解释。

总结一下,不用太“学术”的来说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就像是个很早期的“生产力公式”,它试图用一个简单的公式来解释一切,但现实世界太复杂了。

它说,东西值多少钱,主要看生产它花了多少“大家都得花”的时间。

我们反驳它,就好像在说:

1. “嘿,等等,市场上的东西可不是光靠时间卖的。人想不想买,想买多少,比你花了多少时间更重要。” (供需关系)
2. “你花了那么多时间设计那个漂亮椅子,那个创意也值钱吧?还有那个敢于投资的人,他冒的风险和出的主意,也算劳动吧?光算钉钉子的时间,是不是有点太简单了?” (创意、风险、管理)
3. “那个钻石比石头贵那么多,不光是因为挖钻石的时间。还因为它是稀罕物,还因为它象征着某种情感,你总不能说钻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比一块好玉多吧?” (附加价值、稀缺性)
4. “而且,那个‘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到底是个啥?今天算的,明天可能就不是了,谁来定标准?”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模糊性)

总而言之,马克思的理论是一种试图从生产角度来解释价值的理论,但忽略了消费者需求、市场供需、创新溢价、管理能力以及品牌价值等一系列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至关重要的因素。所以,它在解释现实世界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希望我这么说,你能明白为啥有人会说它“站不住脚”了吧。这玩意儿,咱们得批判性地去看,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真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西西弗斯识得唔识得?

对,就是那个永远在山坡上推石头的。

他劳动吗?

他产生价值吗?

所以劳动产生价值吗?


事实上,是事物流通对于事物赋予价值。

劳动力流通,你的劳动力被人需要,那么你的劳动就有价值。

劳动力不能流通,你的劳动没人要,那么你就是西西弗斯,你的劳动就是浪费。


资本同理。

资本的使用权流通,资本的使用权被人需要,那么资本就有价值,就是北京的学区房。

资本的使用权没人需要,那么资本就没价值,那么你就是底特律,是鹤岗。


通过这个理论,很容易就能解释:为什么资本家和工人合作生产,资本家拿9,工人拿1。

根本不是资本没有价值劳动力有价值所以资本家剥削劳动力。

真正的道理很简单:因为资本家只有一个,工人有九个。

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给劳动赋予了相当低的价值,给资本赋予了相当高的价值。

即,你的价值被和你差不多的舔狗拉低了。

怎么办?要么去当资本家,要么去拥有稀缺劳动力资源。

避开舔狗的世界。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