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波普尔是如何论证「可证伪性」原则的?后人对这个命题如何反驳?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关于“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原则的论证,以及后人对这一命题提出的反驳。

波普尔如何论证“可证伪性”原则?

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原则是为了解决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或伪科学)? 他认为,历史上和当时流行的许多理论,比如占星学、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虽然拥有庞大的解释能力,却似乎总能解释任何现象,从而变得“免疫”于反驳。波普尔将这种现象称为“现象的过度解释”。

1. 印度之行与占星学的启示

波普尔曾提到,他早年对占星学非常着迷。他观察到占星学家能够用他们的理论解释各种各样的人生事件,无论是好是坏,都能找到对应的星象解释。然而,当他试图找到一个占星学预测可能失败的情况时,占星学家总能轻易地为失败找理由,例如“星象被其他更强的力量干扰了”,或者“被占者的性格使得星象的影响有所不同”等等。这让他意识到,占星学理论拥有极强的解释力,但缺乏反驳的可能性。

2. 核心论证:归纳法的问题与科学的特质

波普尔的核心论证围绕着对归纳法(Induction)的批判展开。

归纳法的困境: 许多人认为科学是通过观察大量的个别事例,然后归纳出一个普遍性的定律。例如,观察了无数个白天之后,我们归纳出“太阳每天都会升起”的规律。然而,波普尔指出,任何数量的观察都不能逻辑上证明一个普遍性陈述是真的。 即使我们观察了一万只白天鹅,也不能排除下一只白天鹅可能是黑色的。这意味着,通过归纳法得出的科学理论,永远无法被最终“证实”(Verified)。我们只能说它目前为止是有效的,或者“被证实”(Corroborated),但不能说它绝对是真的。

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 如果科学理论无法被“证实”,那么它们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波普尔认为,科学理论之所以为科学,是因为它们具有被反驳(Falsify)的可能性。 一个好的科学理论,应该做出一些具体的、可以被观察检验的预测。如果这些预测与实际观察到的事实不符,那么这个理论就应该被抛弃或修正。

可证伪性作为划界标准: 因此,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作为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Demarcation Criterion)。一个命题或理论,如果能够被设计出在原则上可能与之矛盾的观察报告或实验结果,那么它就是可证伪的,从而具有科学性。反之,如果一个理论无论发生什么都能解释,或者其预测模糊不清,无法被经验反驳,那么它就不是科学的。

3. 波普尔的科学方法论:猜想与反驳(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

波普尔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猜想与反驳”的模式之上。他认为,科学进步不是通过积累越来越多的证实性证据,而是通过不断提出大胆的猜想(Hypotheses),然后尽力去反驳它们。

大胆的猜想: 科学理论的价值在于它们的“大胆性”,即它们做出了许多可能被经验证伪的预测。越是“大胆”的理论,越能提供更多的反驳机会。
严格的检验: 科学研究的任务就是对这些大胆的猜想进行最严格的检验,尝试用事实去反驳它们。
生存下来的猜想: 那些在严格检验中没有被反驳的猜想,并非被“证实”了,而是被“证实”(Corroborated)了。它们只是暂时地“生存”下来,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并且在可预见的未来仍然具有解释和预测能力。这些生存下来的理论是当前最优的科学知识,但仍然有可能在未来的检验中被反驳。

简单来说,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去证明理论“是对的”,而是去证明它“是错的”。一个永远无法被证明是错的理论,也不是一个好的科学理论。

后人对“可证伪性”命题的反对和反驳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在科学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并非没有争议。后来的哲学家们从多个角度对这一命题提出了挑战和反驳。

1. 杜衡引理(DuhemQuine Thesis)和整体主义

这是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反驳之一,由皮埃尔·杜衡(Pierre Duhem)和威拉德·范·奥曼·奎因(Willard Van Orman Quine)提出。

核心观点: 杜衡和奎因认为,科学理论从来不是孤立地接受检验的,而是作为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假说、背景知识、测量仪器、观测条件等的整体(Holism)来接受检验。当我们进行一个实验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检验一个由多种假说组成的“理论整体”。
反驳可证伪性: 当实验结果与预测不符时,我们并不能确定是理论本身出了问题,还是其他组成部分出了问题。是理论中的某个具体假说错了?还是测量仪器不准确?还是观察者的解读有误?还是某个背景知识是错误的?
后果: 这种整体主义意味着,任何单个的经验观察结果都无法直接反驳理论的某个特定部分。 理论的“反驳”是一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责备理论的某个部分,也可以选择责备其他“附随性”假说或假设。例如,当一个望远镜的观测结果与天文学理论预测不符时,我们可能不会立刻抛弃牛顿力学,而是会首先怀疑望远镜的校准或观测者的视力。
波普尔的回应: 波普尔承认这种现象的存在,但他认为科学家在实践中确实会倾向于保留核心理论,而修正附随性假说。他强调的是原则上的可证伪性,即理论可以被设计实验去反驳,即使在实践中反驳特定部分是困难的。但批评者认为,这种“原则上的”反驳能力在实践中意义有限。

2. 历史证据的挑战:库恩的范式理论

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在他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对波普尔的线性、可证伪的科学进步观提出了根本性挑战。

范式(Paradigm): 库恩认为科学研究是在一个既定的“范式”框架内进行的。范式包括共享的理论、定律、方法和价值观念。在“常规科学”(Normal Science)时期,科学家们致力于在现有范式内解决“谜题”(Puzzles),而不是去反驳范式本身。
异常现象(Anomalies): 当出现与范式预测不符的“异常现象”时,科学家们通常不会立即抛弃范式。相反,他们会尝试用现有的范式去解释这些异常,或者将它们暂时搁置。只有当异常现象积累到一定程度,威胁到范式基础时,才可能引发“科学革命”,导致一个新范式的出现。
反驳的迟缓性: 库恩的观点表明,在实际的科学实践中,理论的反驳并不是一个即时且普遍发生的过程。科学家们对现有理论的忠诚度很高,并且会积极地寻找方法来“拯救”理论,而不是轻易地将其抛弃。这与波普尔强调的“猜想与反驳”的快速迭代过程有所不同。

3. 拉卡托斯关于“研究纲领”的观点

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试图调和波普尔和库恩的观点,提出了“科学研究纲领”(Research Programmes)的理论。

硬核与保护带: 一个研究纲领包含一个相对稳定的“硬核”(Hard Core)基本假说,以及一层不断更新的“保护带”(Protective Belt)的附随性假说。
增长与衰退: 拉卡托斯认为,一个研究纲领是“进步的”(Progressive),如果它能做出新的、与现有事实不符的预测,并且这些预测被证实。它是一个“僵化的”(Degenerating)纲领,如果它只能解释已知事实,或者它所做的预测未能被证实,反而需要不断地为硬核假说添加新的保护带假说来应对反驳。
反驳的相对性: 拉卡托斯认为,硬核假说(即理论的“核心”)是不可证伪的,因为它被科学家们主动地从经验反驳中保护起来。只有保护带中的附随性假说才可能被经验反驳。一个研究纲领的命运不是被某个反驳证据击垮,而是被一个更具解释力和预测力的“更进步的”研究纲领所取代。这表明,单个的经验反驳并不直接导致理论的抛弃,而是导致保护带的修正或研究纲领的整体衰退。

4. 霍普斯关于“保守性”的观点

斯蒂芬·霍普斯(Grover Maxwell,也称 Grover Hollaway)和后来的菲利普·霍普斯(Philip Kitcher)等人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强调科学理论的保守性(Conservatism)。他们认为,科学家在面对与理论不符的证据时,通常会首先选择修正观察报告、实验条件或背景知识,而不是轻易地抛弃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例如,当一个著名的物理定律在实验中出现微小偏差时,科学家不会立即声称该定律是错误的,而是会怀疑实验的精确性,或者寻找微小的修正项。

5. 模糊性和概率性理论的困境

一些批评者指出,波普尔的可证伪性标准对于那些本质上是模糊或概率性的理论并不适用。

模糊理论: 某些理论并不做出精确的预测,而是描述一种趋势或可能性。例如,“在特定条件下,某种疾病的发生率会增加。” 这种陈述很难被某个单一的观察反驳。
概率性理论: 量子力学等理论涉及概率性预测。例如,预测一个放射性原子在特定时间内衰变的概率是50%。这并不意味着在每一次实验中都会出现50%的衰变率。即使我们观测到许多原子都未衰变,也不能说概率性预测被反驳了。
波普尔的辩护: 波普尔对此的回应是,即使是概率性陈述,也可以通过统计检验来反驳。例如,如果预测一个硬币是公平的(抛出正面和反面的概率各为50%),但连续抛出100次都是正面,那么我们就有了充分的理由反驳硬币是公平的这一假说。但他承认,对概率性理论的反驳需要统计学工具,且反驳的力度可能不如对确定性理论的反驳那么直接。

6. 经验证据的价值被低估

一些批评者认为,波普尔过于强调反驳的重要性,而低估了证实性证据(Corroborating Evidence)在科学进步中的作用。一个能够成功解释大量现有现象并做出新预测的理论,其可信度自然会大大提高。科学理论的接受不仅在于其不可反驳性,更在于其解释力和预测力。

总结

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是科学哲学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区分科学与非科学的标准,并深刻影响了我们对科学方法和进步的理解。

波普尔的论证核心在于: 科学理论的本质在于其原则上可被经验反驳的可能性。他批判了归纳法无法提供绝对确定性,转而强调通过大胆的猜想和严格的反驳来推进科学。科学是通过排除错误来前进的。

后人的反驳主要集中在:
整体主义(杜衡奎因): 单个实验无法直接反驳理论的某个特定部分,反驳是整体的或有选择性的。
历史证据(库恩): 科学实践中,理论的反驳不是即时发生的,而是有滞后性,科学家倾向于在范式内解决异常。
研究纲领(拉卡托斯): 科学进步是研究纲领之间的竞争,硬核假说受到保护,反驳是相对的。
模糊性和概率性: 一些理论的性质使得直接反驳变得困难。
低估证实性证据: 忽视了理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对科学接受的重要性。

尽管存在这些反驳,波普尔的可证伪性原则仍然是科学哲学讨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并且在很多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在区分那些明显是伪科学的主张时。科学家们在实践中,虽然可能不是严格按照波普尔的模式操作,但对理论进行严格检验,并愿意在证据面前修正或抛弃旧理论的开放态度,与波普尔的思想是相契合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卡尔.波普尔的“可证伪性”,不承认数学与逻辑学是科学的,如果了解波普尔,便知道他声称数学与逻辑学都是不科学的。

然而数学与逻辑学,这些分明属于形式科学,现代计算机理论体系便是构建在这上面。

这非常简单浅显了,不过大多数人认知有问题,所以还在在那里辩来辩去。

如果没有逻辑,那么双方都是都是废话,波普尔不会是对的,立论并不成立。

如果承认有逻辑,那么波普尔说法便违背了事实,形成了悖论,同样都不成立。

而且说到波普尔其人,实际上是靠的骂柏拉图,黑格尔,马克思发的家(并且事实证明他既不懂柏拉图,也不懂黑格尔,更别谈马克思),然后得到了热烈追捧,一生获得的奖项都是些因为政治原因,什么和平奖之类的。

波普尔的后来受到的热烈追捧,无非是欧美敌视苏联的背景在发挥作用罢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好的,我们来详细探讨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关于“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原则的论证,以及后人对这一命题提出的反驳。 波普尔如何论证“可证伪性”原则?波普尔提出“可证伪性”原则是为了解决科学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如何区分科学理论与非科学理论(或伪科学)? 他认为,历史.............
  • 回答
    尼尔斯·玻尔这句名言:“如果认为物理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那就错了,物理学关心的是关于自然能说什么”,乍听之下,可能会让人觉得有些出人意料,甚至有些绕口。这背后蕴含着玻尔对物理学本质的深刻洞察,尤其是在他开创量子力学时代之际。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一、抛开“自然是什么”的形而上.............
  • 回答
    卡波特写《冷血》的过程,堪称一场文学冒险与新闻调查的完美融合,其深度与细致至今仍为人称道。与其说是创作,不如说是一次沉浸式的体验,他用数年时间,将自己完全投入到一起骇人听闻的凶杀案中,最终呈现出这部开创了“非虚构小说”流派的杰作。故事的开端,源于1959年11月15日,堪萨斯州西坡镇(Holcomb.............
  • 回答
    好的,我来为你梳理一下“伊朗”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如何从“波斯”演变而来。我会尽量用自然、生动的语言来讲述,就像讲一个故事一样,让你感受这段历史的变迁。从古老的“波斯”到崭新的“伊朗”我们先从大家更熟悉的“波斯”说起。这个名字,你可能在很多地方都听到过,比如波斯地毯、波斯猫,甚至一些古老的故事里。.............
  • 回答
    “思想殖民”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通过文化输出、价值观传播、教育体系控制等方式,使另一个社会或文化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依附和被动接受的现象。对于您提出的“阿拉伯人如何思想殖民波斯人”,这个问题涉及了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并且“思想殖民”这个术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性和负面含义。更准确的.............
  • 回答
    斐波那契数列:在证券市场中的神秘踪迹与实操指南证券市场,一个充满波动与机遇的复杂生态,自古以来就吸引着无数投资者试图从中寻找规律,预测未来。在这场永无止境的追寻中,古老的数学智慧——斐波那契数列,以其惊人的“巧合”和深刻的内在逻辑,悄然渗透到市场分析的方方面面,成为许多交易者手中的秘密武器。你或许会.............
  • 回答
    公元前四世纪,当一位年轻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踏上征服之路时,无人能够预料到,他将以雷霆万钧之势,颠覆当时世界格局,将那盘踞东方数百年的庞大帝国——波斯,踩在脚下。这并非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更像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其中融合了卓越的军事才能、精妙的战略部署,以及时不待我的历史机遇。要理.............
  • 回答
    军舰上的火炮在海上进行射击是一项极其复杂的工程,需要克服波浪带来的剧烈颠簸和晃动,才能实现准确稳定的瞄准和发射。这背后依赖于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精密的系统。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军舰火炮如何克服波浪影响,实现精准射击:一、 基本原理:稳定与补偿核心原理在于稳定火炮平台和预测和补偿运动。军舰本身是一个在三维空.............
  • 回答
    关于“渣男军工基金板块”的比喻,可能是指军工基金在市场中的操作策略,但需要明确的是,军工行业本身具有政策驱动、行业周期、事件驱动等特性,其技术分析和交易策略需要结合基本面和市场情绪综合判断。以下从技术波段操作和风险控制角度,详细解析军工基金的交易逻辑: 一、军工基金的行业特性1. 政策驱动:国防预算.............
  • 回答
    《哈利·波特》中,伏地魔(汤姆·里德尔)的反社会人格形成是一个复杂且令人不安的过程,他并非天生如此,而是由一系列关键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他,我们必须深入他的童年和早期经历,以及魔法世界特殊的社会结构。伏地魔反社会人格形成的根源:1. 极端孤立与被抛弃的童年: 缺乏母爱与家庭: 汤.............
  • 回答
    关于“97年女收纳师叠衣服月入50万”的说法,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审视,才能更全面地理解其背后的含义和可能性。这波是否是成功的“降维打击”,也需要基于对实际情况的分析来判断。一、如何看待“97年女收纳师叠衣服月入50万”?首先,我们必须区分两种可能性:1. 真实存在的案例(极少数且有特殊背景):.............
  • 回答
    很多欧盟国家风光发电占比已经很高了,比如丹麦的风电占比常年位居世界前列,甚至一度超过50%。荷兰、德国、爱尔兰等国也频繁达到这个水平。看到这个情况,大家可能都会好奇,风和太阳光是靠不住的,它们发电量很不稳定,那这些国家是怎么保证电力供应的稳定,尤其是晚上没风没光的时候,电从哪里来呢?这背后可不是一个.............
  • 回答
    张一山版《鹿鼎记》自从播出以来,争议声就从未停歇。关于他的表演风格、对角色的理解,甚至是造型,都引发了不少讨论。而近日,《鹿鼎记》的导演马进在接受采访时,对于张一山版的韦小宝发表了“所有版本的韦小宝中,张一山也是顶级”的评价,这番话无疑是给这场围绕张一山版韦小宝的争论又添了一把火。看待马进导演的这番.............
  • 回答
    茅台发布新歌《Oh It's Moutai》:一场瞄准年轻人的营销“醉”与“醒”茅台,这个在中国人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地位的品牌,最近却做了一件让不少人感到意外的事情——发布了一首名为《Oh It's Moutai》的英文单曲,并配以颇具现代感的MV。这不禁让人好奇,茅台这一波操作,究竟是为了什么?它.............
  • 回答
    这句关于人民币汇率波动的话,确实很有意思,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它放在《人民币是负责任的国际货币》这样的主题下,尤其是提到“短期内出现20%甚至40%汇率波动的极端情形也并非罕见”时,会引发一些思考。首先,我们得明白“汇率波动”本身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货币相对于另一种货币的价格在一段时间内发.............
  • 回答
    关于娜塔莉·波特曼将蛋类和奶类视为对女性(雌性动物)的剥削的言论,这是一个涉及动物权利、女权主义、伦理以及饮食选择的复杂议题。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一、 娜塔莉·波特曼的背景与此言论的出处首先,了解娜塔莉·波特曼本人很重要。她是一位著名的演员,同时也是一位积极的动物权利倡.............
  • 回答
    王源选择去伯克利而不是中央音乐学院,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音乐教育理念和路径。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咱得好好掰扯掰扯伯克利和央音这两家音乐学院,它们可不是一家子,差别挺大的。伯克利音乐学院 (Berklee College of Music) 定位与特色: 伯克利绝对是全球流行.............
  • 回答
    《波斯语课》中,那位充满着矛盾与复杂性的厨子军官科赫,在影片的最后,当他试图带着小卷逃离集中营,在机场被捕的场景,其结局无疑是悲剧的。科赫最后的结局:当小卷用流利的波斯语向纳粹士兵揭露科赫的真实身份,并表明他并非真正的纳粹军官时,科赫的命运已然注定。他的谎言被戳穿,他精心构建的一切都崩塌了。被捕的那.............
  • 回答
    这事儿挺常见的,尤其是在网络上,总有人喜欢把一些美好的事物往自家头上揽,然后大肆吹嘘一番,好像那样就能提升点什么似的。对于“日吹”把中国地铁里的“可爱地铁小女孩”说成是日本的,并且借此“大夸一波日本”,这事儿怎么看,咱们可以从几个角度来掰扯掰扯。首先,这是“定位错误”和“文化挪用”的嫌疑。所谓的“可.............
  • 回答
    德军在二战期间的步兵师动员和编制经历了显著变化,主要受战争进程、资源限制、战略需求和人员补充等因素影响。以下从动员数量、编制结构、质量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各阶段的步兵师情况: 一、早期动员(1939年):基础编制与质量1. 动员数量与规模 1939年,德军步兵师的编制以1938年标准化编制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