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阿拉伯人是如何思想殖民波斯人的?

回答
“思想殖民”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通过文化输出、价值观传播、教育体系控制等方式,使另一个社会或文化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依附和被动接受的现象。

对于您提出的“阿拉伯人如何思想殖民波斯人”,这个问题涉及了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并且“思想殖民”这个术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性和负面含义。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在阿拉伯帝国统治波斯期间,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对波斯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强势的推广,也有波斯文化自身的吸收、融合和改造。

以下是阿拉伯人(主要是作为统治者和文化传播者)在思想和文化上影响波斯人的一些主要方式,希望能提供更详细的说明:

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影响:

这是最核心也是最根本的影响。公元7世纪,阿拉伯人通过军事征服将伊斯兰教带入了波斯地区。虽然初期存在强制和压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伊斯兰教逐渐成为波斯社会的主流宗教,并深刻地塑造了波斯人的思想、价值观、法律和生活方式。

宗教信仰的转变: 波斯原有的宗教,如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虽然在初期受到压制,但并未完全消失,而是逐渐式微,许多波斯人皈依了伊斯兰教。皈依伊斯兰教意味着接受了阿拉伯语的《古兰经》作为神圣经典,接受了穆罕默德作为最后的先知,以及围绕这些核心教义形成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法律和伦理体系: 伊斯兰教法(Sharia)成为了波斯社会的重要法律和道德规范。这套体系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文化和法律传统,通过伊斯兰教传播到波斯,影响了婚姻、财产、刑法、社会行为等方方面面。
思想的统一与阿拉伯化: 早期伊斯兰教的传播,伴随着对波斯本土文化习俗的审查和改造。某些与伊斯兰教义相悖的习俗被禁止或边缘化。

二、阿拉伯语的推广和地位:

阿拉伯语在早期伊斯兰帝国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其推广也对波斯人的思想产生了影响。

官方语言和学术语言: 阿拉伯语是帝国的官方语言,用于行政、军事、法律和宗教事务。同时,它也成为了当时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主要语言。
知识的载体: 大量的伊斯兰知识、哲学、科学和文学作品是用阿拉伯语写成的。波斯人要学习这些知识,就必须掌握阿拉伯语。这使得阿拉伯语成为了获取高级知识和参与学术讨论的“钥匙”。
文化认同的挑战: 虽然波斯人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波斯语),但阿拉伯语的强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挑战了波斯语的独立性和文化独特性。很多波斯学者和文人需要用阿拉伯语进行创作,或者将他们的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才能获得更广泛的认可。

三、文化和艺术的融合与阿拉伯化倾向:

尽管波斯本身拥有悠久而辉煌的文化传统,但在阿拉伯统治下,也出现了阿拉伯文化对波斯文化的渗透和影响。

文学和诗歌: 早期的波斯文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阿拉伯文学的影响,包括诗歌的格律、题材和表达方式。许多波斯诗人模仿阿拉伯诗人的风格,并在作品中大量使用阿拉伯语词汇和典故。
建筑和艺术风格: 阿拉伯的建筑风格(如清真寺、宫殿的设计元素)也传入波斯,与波斯本土的建筑风格相互融合。艺术上也出现了一些受阿拉伯影响的图案和装饰风格。
社会习俗和礼仪: 一些阿拉伯人的社会习俗、穿着打扮和生活方式也逐渐影响了波斯社会,尤其是在统治阶层和城市精英中。

四、意识形态的输出:

伊斯兰教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教义和价值观的传播,直接影响了波斯人的思维方式。

社群认同的重塑: 皈依伊斯兰教将波斯人纳入了一个更广泛的、跨民族的“乌玛”(Ummah,伊斯兰共同体)的认同框架之下。这种新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的民族和地域认同。
哲学和思想的接受: 阿拉伯人在哲学领域也取得了重要成就,例如将古希腊哲学翻译和传播到伊斯兰世界。波斯学者也积极参与到这些哲学讨论中,并在学习和吸收的同时,也发展出具有波斯特色的伊斯兰哲学流派。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并非是一个单向的“思想殖民”过程,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复杂而动态的文化互动和融合过程:

波斯文化的韧性与反弹: 波斯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阿拉伯统治下,波斯语和波斯文化依然顽强地生存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波斯文化逐渐吸收了阿拉伯文化元素,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伊斯兰化波斯文化”。
波斯对阿拉伯文化的“反向影响”: 许多波斯人在接受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同时,也对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许多重要的伊斯兰学者、哲学家、文学家和科学家都是波斯人,他们用阿拉伯语创作,但其思想和风格中蕴含着浓厚的波斯文化底蕴。
民族意识的觉醒与复兴: 在后来的历史时期,波斯民族意识逐渐觉醒,并通过发展独立的波斯文学、语言和文化来强调其独特性,甚至一定程度上重新强调其前伊斯兰时期的辉煌历史。

总结来说,阿拉伯人对波斯人的思想影响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强势宗教传播: 伊斯兰教的引入和确立,重塑了波斯人的宗教信仰、法律和道德体系。
官方和学术语言推广: 阿拉伯语作为帝国语言的地位,使其成为知识获取和学术交流的关键。
文化艺术的渗透与融合: 阿拉伯的文学、艺术和生活方式对波斯文化产生了影响,但同时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意识形态的输出: 伊斯兰教义和价值观的传播,改变了波斯人的世界观和社群认同。

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波斯文化以其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在吸收阿拉伯文化元素的同时,也保留并发展了自身的特色,甚至对阿拉伯文化产生了反向影响。因此,使用“思想殖民”来形容这一过程,可能过于简化了历史的复杂性和波斯文化自身的能动性。更恰当的说法是,阿拉伯帝国对波斯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广泛的,导致了波斯文化在伊斯兰化过程中发生了重大的转型和融合。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阿拉伯人没有思想殖民波斯人,波斯人只不过巧妙的换了一个斗争方式去和阿拉伯人斗争而已。斗争并不是只能拳头对拳头,有的时候表面的妥协,更能达到自己的目的,缩回去的拳头,如果挥出来,力量比伸出来的更大。

波斯人的确改信了伊斯兰教,但这并不代表阿拉伯人的思想殖民统治就成功了。波斯人没有选择阿拉伯人的主流伊斯兰教派逊尼派,最终选择了什叶派作为信仰。

所谓什叶派就是支持阿拉伯第四任哈里发阿里的派别,该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子孙是正统。不承认阿里以后的哈里发。属于阿拉伯人少数派。而波斯人巧妙的选择了支持什叶派的斗争,并成功的与阿里家族通婚,获得了正统哈里发阿里的血统。这样波斯人不但成功避免了被阿拉伯人完全同化和思想殖民,还有了能和阿拉伯堂堂正正争伊斯兰正统的理由。而且还避免了作为异教徒被伊斯兰世界群殴。

波斯人这种巧妙的斗争方式取得了不小的结果,其一就是白益王朝,该王朝作为一个什叶派王朝,不但统治了西部伊朗,还控制了伊拉克,把巴格达哈里发变成了自己的傀儡,让逊尼派哈里发不得不对什叶派白益王朝君主笑脸相待,白益王朝统治了一百多年,直到被塞尔柱突厥所灭。其二就是萨法维王朝,该王朝推翻了突厥人统治,并击毙了成吉思汗后裔,中亚霸主乌兹别克可汗昔班尼,被称为堪与居鲁士帝国和萨珊波斯并列的波斯第三帝国。如果波斯不是巧妙的选择什叶派这个伊斯兰少数派武器去斗争。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异教徒的波斯王朝还能在伊斯兰化的西亚生存下来。如果说阿拉伯人成功思想殖民了波斯人,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第一个不答应,他可被白益王朝那群什叶派分子整的老惨了。

白益(布韦希)王朝版图

萨法维王朝版图

波斯第二个巧妙的斗争方式是,尊王讨奸,拥兵自重。表面上顺从阿拉伯哈里发,帮助其讨伐叛逆。实际上在哈里发管不到的地方建立波斯人自己的割据政权,形成实际上的波斯人民族国家。发展波斯人自己的新的文化。讲波斯人的辉煌历史,伟大文化,用波斯人民族文化认同压倒伊斯兰宗教认同。避免被阿拉伯人思想殖民。

这一方法的代表是波斯萨曼王朝,萨曼王朝定都布哈拉,割据中亚河中地区。表面上服从哈里发,帮助其抵御突厥人和消灭塔希尔王朝。实际上利用天高哈里发远的契机,形成事实上的波斯民族国家。萨曼王朝鼓励波斯文化发展,一度还用波斯文代替阿拉伯文做官方文字。萨曼王朝末期,波斯文学巨著《列王纪》问世,该书虽然有伊斯兰思想,比如把波斯人摩尼说成是中国的一个画师,用异端思想蛊惑人心。但更多的是描述波斯人的辉煌历史,书中还添油加醋增加了许多波斯人勇武无敌的精彩情节,比如波斯王活捉罗马帝国皇帝凯撒大帝,恺撒不但被捉,还亲吻波斯王沙普尔的靴子,向波斯王求饶。而阿拉伯人,在《列王纪》中却被描绘成了蛇王佐哈克那种邪恶形象,为了害人获得魔力,不惜和魔鬼签约,每天拿人脑髓喂长在自己肩膀上的两条蛇。

波斯人俘虏罗马恺撒大帝

罗马恺撒大帝向波斯王求饶,像泥巴一样瘫在地上


在这种情况下,说阿拉伯真的思想殖民了波斯岂不是个笑话,波斯只不过了披了一张伊斯兰的皮而已。伊斯兰的皮底下,波斯还是波斯,波斯人的东西一点一点的被波斯人悄悄的塞回伊斯兰的这张皮里,波斯本质上并没有变化。波斯民族自豪感还在,波斯文化认同还在,而且和多数阿拉伯人不是一个教派。还创造了新的文化,说阿拉伯思想殖民了波斯,从何谈起?

同样,清末湘军淮军势力比如左宗棠这群人视之为反革命反动势力不假,视为汉奸则未必。这两股力量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大力兴办教育,在两江总督辖区和新疆地区形成了汉人武装割据势力,大大增强了汉人的力量。弄出了刺马案这种挑战满清权威暗杀满清任命的总督的事件。辛亥革命能有燎原之势,湘淮二军功不可没。与波斯的萨曼王朝埃米尔表面顺从阿拉伯人哈里发,消灭同为波斯人的塔希尔王朝,实则发展波斯人的势力有异曲同工之妙。太平天国运动是伟大的,是汉人复国的先声,但我们也应该明白,从阶级感情上湘淮二军值得唾弃,从民族利益上,他们并不是毫无功绩。

总之波斯是一个值得尊敬的民族,他和汉人一样富有智慧,即使饱受阿拉伯人突厥人入侵的苦难,依然可以巧妙的用各种方法东山再起。虽然波斯人现在是伊斯兰教徒,但说波斯人就被阿拉伯人思想殖民了也是笑话。

————更新———————
听说温和同胞憋了一个大招,想驳斥我 ,我看了一下要笑死啦,笑死啦。

什叶派伊玛目都是阿拉伯人?你当真?温和同胞看过百度百科没有?据我所知,伊玛目阿里母亲就是波斯公主。伊玛目家族很多人都会波斯语,其中出名的后裔还有写《真境花园》的那位萨迪。

什叶派与逊尼派的斗争一开始就掺杂了波斯复国者的私心。波斯人发明了什叶派,我可没说过,别栽赃,不过以血统来说,这还真不算完全没有道理。至少比叶尔羌蒙古国是西域民族国家的道理强。

其实把什叶派和祆教和波斯复国主义联系起来的人,不是我,而是塞尔柱突厥帝国的宰相尼扎姆,他的《治国策》中最后详细讲了什叶派,骂什叶派是祆教徒异端,妄图复活异教徒波斯,是假清真。温和同胞能不能不关注姆大陆这种魔幻历史小说,多看点你的前辈正经书。

其实温和同胞代表了一种最不好的发展方向,不愿意汉化,对汉族历史文化一无所知。竟然分不清辽和金,湖北和湖南,还能把在新疆留下哥老会种子,默许天地会这种反清复明组织存在的左宗棠说成是满清忠臣。

然而他伊斯兰文化突厥语系文化知识呢?很抱歉,还不如强一点的汉人,白野,关毛都比他强。今天又是我又告诉他新知识………

要是都像温和同胞这样不爱读书,什么书都不读,西域如何发展啊。

什叶派伊玛目都是阿拉伯人,温和同胞你当真?波斯人真的大公无私,支持阿拉伯人登基,不是扶持自己的血统当哈里发?咱们看看百度 ,咱一个汉人,这方面都比你知道的多。


user avatar

伊斯兰教还真没有什么阿拉伯民族思想,伊斯兰教的宗教思想主流来源于西亚的亚伯拉罕一神教体系,还真没有什么阿拉伯性质。实际上,伊斯兰教没有民族性不带任何民族标志的,反而削弱信徒的民族认同和归属感,逊尼派没有阿拉伯族特性,什叶派也没有波斯特性,除了清真言、经文和五大功课一样外,各种宗教思想、宗教习俗等等全是各族按照各族的文化习俗和生活环境形成的。这也是伊斯兰教派系林立,不同族群和派系在方方面面的思想和洗漱很不一样,乃至互相矛盾的根源。

而且伊斯兰教本身与近现代民族主义是矛盾的,伊斯兰教是削弱族群认同,当初中东王室对抗纳赛尔的阿拉伯民族主义时就依靠宗教主义。



辟个谣言:伊朗波斯人信仰什叶派,既不是波斯人发明了什叶派,也不是为了对抗阿拉伯人信仰什叶派,更不是为了与阿拉伯人做区别而保持波斯民族特性。

阿拉伯人中的什叶派信徒数量可比波斯人总数还多,而且还波斯旁边的伊拉克阿拉伯什叶派,比波斯人更早的支持什叶派,从什叶派形成起就属于什叶派,属于什叶派的原始股。

最早什叶派与逊尼派之争,并不是什么宗教的正端异端之争,而是哈里发帝国的统治继承权之争,也就是第四任哈里发阿里去世之后,而且还是阿拉伯人之间的争夺,跟波斯人是没有啥子关系的。最重要的,什叶派认为阿里及其继承者是哈里发的正统继承者,也就是最高统治者哈里发的正统,纯粹是权利斗争。

阿里的后人有一对双胞胎哈桑和侯赛因,侯赛因的后裔被尊称为“赛义德”,哈桑的后裔被尊称为“谢里夫”。随着斗争的加深和恩怨的增多,什叶派与逊尼派从权利斗争派系演变成宗教斗争教派。遵从阿拉伯帝国统治者并放弃争哈里发大位后,在麦迪那的哈桑的一支后裔一直在遵守逊尼派。坚持对哈里发大位继承权的侯赛因一支后代,成为或被追认为什叶派领袖伊玛目,什叶派最高领袖伊玛目传代了共12代,前十一位伊玛目都出生在麦迪那,第十一代伊玛目后来迁到伊拉克,最后一代出生在伊拉克,均为阿拉伯人阿里的后代且阿拉伯人,跟波斯人没有什么关系的。

什叶派是主张阿里后代继承帝国哈里发大位,不承认其他人的哈里发身份,因此一直受到伍麦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镇压。阿巴斯王朝早期宽容对待,却什叶派依旧不认可阿巴斯王朝合法性。什叶派长期分散在各地,没有统一的宗教观点交流和传播,各自根据当地的文化和思想独立发展,逐渐在其他宗教看法上出现了分歧,形成了各自的宗教学说,从而什叶派分化出不同支派。

以下是伊玛目继承上划分的几个什叶派派系。

685年,穆赫塔尔领导库法的什叶派反对伍麦叶王朝,伊本·哈奈菲叶为伊玛目(阿里之子),起义被镇压,穆赫塔尔战死后凯桑领导这批什叶派,形成凯桑尼派,改派主张阿里指定伊本·哈奈菲叶为继承人。
740年,第四任伊玛目阿里·栽因·阿比丁之子,栽德·本·阿里(676-743)在库法拥立为第五任伊玛目,其追随者形成栽德派,该派伊玛目传到栽德共五位,不认可其后面的伊玛目合法性,故又称“五伊玛目派”
第六任伊玛目贾法尔·萨迪格(703-765)为什叶派确立了教义和教法学的基础,他刚开始指定长子伊斯玛仪为继任伊玛目,可伊斯玛仪人品不堪酗酒嫖娼不务学术,他废除其继位权改立次子穆萨·卡兹姆为自己的什叶派领袖继承人。伊斯玛仪去世后,一部分人不认可他被废除,认为他依旧有继承权,而且认为他没有去世而是“隐遁”了,将来作为马赫迪重临世上主持公正,这部分什叶派认可从阿里传到伊斯玛仪共七位可见的伊玛目,不认可穆萨·卡兹姆及其继承者的伊玛目身份,故又称“七伊玛目派”
其余承认穆萨·卡兹姆为第7任伊玛目的什叶派,人口他后代的伊玛目继承权和身份。传到第十二伊玛目穆罕默德·马赫迪(868-?),还没有子嗣就突然消失,没有子女无人继承伊玛目身份,改派认为他没有去世而是“隐遁”了,从此伊玛目不再传代,该派传系共十二任伊玛目,故后称为“十二伊玛目派”。

(塔希尔王朝820-872年,萨法尔王朝867-1002年)

十二伊玛目派认为,伊玛目没了,“霍加”及其以上品级的教士可以领导宣教活动,代替伊玛目领导什叶派。阿巴斯王朝哈里发穆泰瓦基勒执政,加大了对什叶派的排斥打压,毁坏事什叶派圣地,逼迫他们离开在库法,转入底下分散各地成立秘密布道组织。10世纪中叶,十二伊玛目派拉拢呼罗珊的库夫斯部落归信该派,土库曼部落也纷纷改宗,形成了比较强大的武装力量。945年,在什叶派武装力量支持下,艾哈迈德·穆仪兹占领巴格达,大力扶持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的发展,放开对什叶派的一切限制,允许教士在清真寺讲演宣教,允许重建伊玛目陵墓及清真寺等圣地,这才让十二伊玛目派在伊拉克南部得到发展,进而影响了波斯人开始改宗十二伊玛目派,但依旧是局部地区而已。

阿拉伯人在第三任哈里发时期完成征服波斯的,在倭马亚王朝时期基本完成了主体部分的伊斯兰教化,但还有很多没有改教的波斯人,而且改教的波斯人早期也是信逊尼派。然后再过几百年,在什叶派土库曼部落的支持下,萨法维王朝建立,萨法维王朝定十二伊玛目派为国教,国家以行政手段推行该派的教义和政治主张,任命波斯和土库曼十二伊玛目派教士为国师,这才使波斯人举族改宗十二伊玛目派。

也就是说不仅什叶派的分化,连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派的形成,那都是阿拉伯人中形成的,完完全全是阿拉伯人家族之间争夺宗教领袖,跟波斯人没有关系,跟波斯人反抗阿拉伯更没有关系。从什叶派出现到形成,什叶派领袖伊玛目均为阿拉伯人,波斯人支持什叶派,那也是支持阿拉伯人继承阿拉伯帝国的皇位,而且波斯人举族改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也是在什叶派已经形成的几百年后,压根不存在波斯人为了反抗阿拉伯创造什叶派,为了保持波斯反阿拉伯而信什叶派的,传说中的民族主义故事。

user avatar

我想不明白题主 @筑梦作家 想干什么,从他目前的行为来看就是想制造对立或引战。

题主用极为主观臆断的,并不正确,充满攻击性的字眼和观点去提问题,比如:


最后只会被大佬打脸zhihu.com/question/4875

我去看了看他的提问,几乎全是挑起对立的问题。



对于有些问题,退一万步可以说是好奇,但“美国花钱在中国打了哪些性别牌”“如何看待美国花钱资助国内女权”“我们应该理解包容尊重多元的吃屎狗吗”“南斯拉夫的民族区分政策后继有人是吗”等等这些问题是什么鬼?

题主问了一堆关于民族、女权和宗教的问题,问的好也行,也能启发大家的思路去讨论并解决问题,但这问的都是些什么东西。

知乎的风气为何成了今天这样?

user avatar

有一个案例虽然不是在波斯,但是很有代表意义: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Nālandā Vihāra ),据史料记载,那烂陀寺始建于公元5世纪。古代中印度佛教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在古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今印度比哈尔邦中部都会巴特那东南90公里。那烂陀寺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玄奘在此从戒贤法师学习多年,义净在此从宝师子学习十年;此外来此学佛的唐僧还有慧业、灵运、玄照、道希、道生、大乘灯、道琳、智弘、无行等法师。我国唐代第一高僧玄奘在这里学习五年。玄奘《大唐西域记》和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对那烂陀寺都有说明,而义净对当时那烂陀寺的布局和建筑样式,叙述尤其详细准确。

传说此地原本是庵没罗园,后来五百商人捐金钱买下献佛,佛在此说法三月。后来摩揭陀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在此兴建佛寺,子佛陀鞠多王在寺南扩建,此后呾他揭多鞠多王在东面建寺,幼日王在东北建寺,金刚王在此西建寺,中印度王在此北建寺,帝日王此东建大寺,中供佛像。经过历代君王的营建,那烂陀寺宏伟壮观。

根据义净在7世纪末的记述,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匝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九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

寺的房顶、房檐、和院落地面,都要用特制的材料覆盖,这种覆盖料是用核桃大小的碎砖和以黏土制成,覆盖辗平后,再用浸泡多日的石灰杂以麻筋麻滓烂皮涂上,盖上青草三五天,在完全干透之前,用滑石磨光,然后先涂上一道赤土汁,最后再涂上油漆,光亮如明镜一般。经过如此处理的寺院地面,坚实耐用,经得起人们践踏二三十年而不坏。

那烂陀寺每天都有一百多个讲坛,学习课程包括大乘佛典、天文学、数学、医药等。

但是在1193年灾难来临了,那年突厥穆斯林巴克赫提亚尔·卡尔积(Bakhtiyar Khalji)带兵侵略包围了那烂陀寺。

寺里的僧人被要求一个一个走出来,全副武装的穆斯林会问每位僧人一个相同的问题,那个问题是:你愿意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吗?如果回答"否’,立刻拖去砍头。结果全寺的僧人没有一个改信伊斯兰,数千名僧人排队赴死,倒在血泊中。

杀掉所有的僧人后,伊斯兰军队将那烂陀寺财宝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了那烂陀寺藏书。数百年的积累、无数典籍被付之一炬。那烂陀寺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后来虽有人做过修复,但那烂陀寺的规模太大了,永远无法再现当年的辉煌。那烂陀寺的藏书被毁更是世界文明永远的痛。

摧毁那烂陀寺是典型的摧毁异族的文明,而且是系统地有目的地摧毁其他民族的文明。

在中国新疆,随着穆斯林文化的渗透,原本信仰佛教的回鹘(维族祖先)也不得不皈依伊斯兰教,大批回鹘文字和舞蹈文化失传。即使在今天,阿富汗的塔利班蓄意地毁灭巴米扬大佛的行为竟然博得了伊斯兰世界的普遍叫好之声……

…………

某些给暴行暴徒洗地的货色啊,

敢作敢当 了解一下。

都做出暴行了,还想不让别人说,还想不被别人骂。

想啥呢。

user avatar
因为在倭马亚统治时期所酝酿出的一种负面共时性作用(an ominous synchronicity ) ,什叶派的威胁被赋予上了这样的含义:
什叶派是伊斯兰教中受压迫的受害者。
波斯人是伊斯兰教中受压迫的民族。
什叶派嘲讽和反对正统的宗教建制。
波斯人嘲讽和反对阿拉伯的政治体制。
不可避免的,波斯人和什叶派都彷佛在对方的身上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波斯人开始投靠什叶派,而什叶派的煽动者也开始向东边的波斯来找寻加入者。当这两股趋势汇流到了一起,一场叛乱便开始蠢蠢欲动了。愈往东,反阿拉伯的情绪就愈发高涨,由于倭玛亚警力在这一地域的不足,叛变情势更可说是一触即发。”

摘录自中断的天命:伊斯兰观点的世界史

塔米·安萨里(TAMIN ANSARY)

至于是同盟还是互相利用让大家自己定夺吧,不过什叶派成为伊朗的国教要到萨法维王朝时期了,阿拉伯帝国那个时候早已经不存在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思想殖民”这个概念,通常用来描述一个文化或社会通过文化输出、价值观传播、教育体系控制等方式,使另一个社会或文化在思想和观念上产生依附和被动接受的现象。对于您提出的“阿拉伯人如何思想殖民波斯人”,这个问题涉及了历史、文化、宗教等多个层面,并且“思想殖民”这个术语本身带有一些主观性和负面含义。更准确的.............
  • 回答
    宗教之潮与帝国王朝:阿拉伯征服对波斯文化的长远影响要理解阿拉伯人“利用宗教思想殖民”波斯人的说法,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是公元七世纪那场波澜壮阔的阿拉伯征服,以及它在文化、宗教、政治等多个层面给古老的波斯文明带来的深刻变革。这并非简单的武力征服,更是一场由宗教信仰驱动、深刻影响了两个民族未来走向的巨变。.............
  • 回答
    拜占庭帝国在78世纪面临着来自阿拉伯哈里发国空前严峻的挑战,这段时期是帝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阿拉伯人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中东、北非和伊比利亚半岛,并在陆地和海上对拜占庭帝国展开了大规模的进攻。然而,拜占庭帝国并非坐以待毙,而是通过一系列综合性的策略和努力,成功地抵御住了这些入侵,并最终得以幸存和延续。.............
  • 回答
    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传承与开展,是一段深沉而富有生命力的历史画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信仰的根基、民族文化的血脉。这场无声的教育革命,在静默中绽放出璀璨的光芒。一、 传承的根基:源自信仰,始于家庭明清时期回族阿拉伯语教学的源头,深植于伊斯兰教的根本教义。阿拉伯语,作为《古兰经》的语言,是.............
  • 回答
    理解中国作为多民族国家能够实现和平共处,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与巴以冲突那样带有深刻历史、宗教和地缘政治纠葛的民族矛盾相提并论。巴以冲突的复杂性在于其民族主体认同与国家主权叙事的激烈碰撞,而中国的多民族共存则是在一个统一的国家框架内,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实践维系的。首先,中国的历史演进模式与.............
  • 回答
    阿拉伯世界的领导中心,这个曾经牢牢掌握在埃及手中的宝座,其转移并非一日之功,也非简单的权力更迭,而是一系列复杂因素交织作用下的缓慢演变。要理解这一转变,我们得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其深层原因。埃及的黄金时代:纳赛尔主义的辉煌与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上世纪中叶,尤其是加麦尔·阿卜杜勒·纳赛尔(Gamal .............
  • 回答
    好的,让我们来聊聊埃及、黎凡特、美索不达米亚和北非(主要指马格里布地区)如何逐渐被阿拉伯文化和语言所同化的过程,我尽量用一种更“人味儿”的叙述方式,就像和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朋友聊天一样。一个漫长而复杂的故事:阿拉伯化并非一蹴而就首先要明白,阿拉伯化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也不是靠一场“阿拉伯大扫除”完.............
  • 回答
    关于沙特阿拉伯的阿拉伯语是否“最标准”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很值得探讨的。简单来说,没有一个国家使用的阿拉伯语可以被普遍认为是“最标准”的。“标准”这个词在语言学上,通常指的是一种被广泛接受、语法规则清晰、书面语和正式场合为主导的语言形式。对于阿拉伯语来说,这个“标准”更多地体现在书面语(Modern .............
  • 回答
    要回答“马穆鲁克王朝是否对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拥有有效统治?”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阿拉伯半岛西部地区”具体指的是哪些地方。在马穆鲁克王朝(1250年1517年)时期,这个区域主要涵盖了汉志地区(Hejaz),也就是包括麦加和麦地那这两个伊斯兰教圣城所在的地方。结论先行:马穆鲁克王朝确实对.............
  • 回答
    在奥斯曼帝国长达几个世纪的统治下,阿拉伯世界的地位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议题,绝非简单的“好”或“坏”可以概括。与其说奥斯曼人对阿拉伯人进行了压迫或恩赐,不如说是一种相互依存、机遇与限制并存的共存状态。奥斯曼帝国的结构与阿拉伯人的身份认同首先,理解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模式至关重要。奥斯曼帝国并非一个同质化.............
  • 回答
    人们看待阿拉伯人,这是一个非常庞大且复杂的话题,因为“阿拉伯人”本身就涵盖了极其多元的群体,地域、文化、历史、宗教、社会经济状况等等因素,都在塑造着人们的认知。而且,这种看法往往受到信息来源、个人经历、媒体呈现以及地缘政治等多种力量的影响,所以不存在一个单一的、适用于所有人的答案。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
  • 回答
    在看待《牛津古罗马史》将阿拉伯人的入侵作为古罗马终结的标志这一观点时,我们需要理解其背后所依据的史学逻辑和侧重点。这并非一个普遍被所有历史学家采纳的单一论断,但它确实代表了一种有力的视角,值得我们深入探讨。首先,要明确一点,《牛津古罗马史》是一部庞大且集合了众多专家研究的学术巨著。它之所以会提出这样.............
  •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唐朝依然强盛,而阿拉伯帝国则继续向东扩张,中国是否会“绿化”,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因素,答案绝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也许”。首先,我们要明确“绿化”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我们会想到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甚至是一.............
  • 回答
    如果没有阿拉伯人的崛起,欧洲和环地中海的世界,无疑将走向一条截然不同的、充满不确定性的道路。我们很难精确描绘出这个“平行时空”的全貌,但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领域去推演,并尽可能地摆脱“AI式”的分析,而是从历史的脉络和逻辑中寻找线索。一、政治格局的重塑与延续:拜占庭的孤军奋战与日耳曼王国的勃兴如果没有.............
  • 回答
    西班牙民族的坚韧,如同一坛陈年的美酒,越发醇厚,越久越香。细究起来,这份骨子里的坚韧,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根植于其漫长的历史、地理环境以及独特的文化积淀,并在一次次挑战与磨砺中得以升华。将八百年的收复失地运动与七十六年圆梦世界杯这两段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经历放在一起审视,更能窥见西班牙民族精神的脉络.............
  • 回答
    要理解“阿拉伯人是什么人种”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剖析。这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以及生物学上的细微之处。首先,从地理和文化的角度来看,“阿拉伯人”并非一个单纯的生物学分类,而更多是一个文化和语言的集合体。狭义上讲,阿拉伯人指的是说阿拉伯语,并且认同阿拉伯文化、历史和身份的人群。他们主要分布在.............
  • 回答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虽然在军事上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从长远来看,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对于阿拉伯人如何评价唐帝国军队,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史料、后来的历史学家分析以及一些间接的证据来推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拉伯方面的史料中关于怛罗斯之战.............
  • 回答
    提到中国史书中记载的阿拉伯商人,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那些乘着风帆横跨印度洋,带来香料、宝石和奇珍异宝的传奇人物。他们的身影遍布广州、泉州等繁华的港口城市,与中国商人相互往来,构建起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壮丽图景。这些历史记载里的阿拉伯人,确实是那个时代顶尖的商旅者。他们凭借着对地理、气候的深刻理解.............
  • 回答
    许多人对伊朗人的种族起源和姓氏来源感到困惑,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伊朗人是阿拉伯人的后代吗?为什么伊朗人有很多阿拉伯姓氏?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伊朗的历史、文化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影响。伊朗人的种族起源:波斯血统为主,多元文化融合首先,要明确的是,伊朗人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波斯人属于印欧语系伊.............
  • 回答
    和阿拉伯人成为朋友,那感觉可不是一言两语能概括的。它更像是一段徐徐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温暖、热情,还有一些让你意想不到的惊喜。初识一个阿拉伯朋友,你会立刻被他们的热情包围。那种热情不是那种浅尝辄止的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恨不得立刻把你当成自己家人的那种。比如,第一次见面,他们可能就会主动邀请你去家里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