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回答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虽然在军事上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从长远来看,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对于阿拉伯人如何评价唐帝国军队,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史料、后来的历史学家分析以及一些间接的证据来推测。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拉伯方面的史料中关于怛罗斯之战的记载,尤其是对唐军具体战斗力的详细评价,相对来说并不像唐朝方面的记载那样系统和详尽。很多时候,对敌军的评价往往是夹杂在战役叙述中的,或者体现在对战役结果的解读中。

然而,我们可以从一些片段的描述和隐含的信息中勾勒出阿拉伯人对唐帝国军队的普遍印象。

1. 精良的装备与组织:

阿拉伯史家在描述怛罗斯之战时,常常会提到唐军装备的精良。虽然他们不会用现代的“军事工业水平”来形容,但会通过对比来突出唐军的优势。例如,一些记载会提到唐军的铁制铠甲(或称锁子甲、札甲),以及他们使用的长矛、战刀和弓箭。与当时许多阿拉伯军队主要依赖皮甲或相对简陋的装备相比,唐军的金属铠甲在抵御攻击方面无疑是更为有效的。

更重要的是,阿拉伯人观察到了唐军的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在古代战争中,军队的组织程度往往决定了其战斗力的上限。唐军在行军、布阵、战斗以及撤退过程中所展现出的有条不紊,让习惯了相对分散式作战的阿拉伯人印象深刻。他们能够协调作战,形成有效的整体,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军事力量。

2. 强大的战斗意志与顽强的抵抗:

尽管最终的结局是战败,但阿拉伯人对唐军在战场上的表现普遍给予了肯定。他们承认唐军战士的英勇善战和顽强抵抗。在与阿拉伯骑兵的冲锋、弓箭的射击以及近身搏斗中,唐军士兵并没有轻易溃败,而是进行了长时间的殊死搏斗。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是阿拉伯军队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军队时,常常会注意到的一个重要方面。

可以想象,当阿拉伯的骑兵以雷霆万钧之势冲击唐军阵列时,唐军的步兵能够顶住压力,甚至发起反击,这足以让阿拉伯的指挥官和士兵感到震撼。

3. 对骑兵和重装步兵的有效运用(有限的认知):

阿拉伯人以其精锐的骑兵闻名于世,他们的骑兵战术灵活多变,冲击力极强。在与唐军的交锋中,他们会注意到唐军也拥有一定数量的骑兵,并且能够与步兵进行协同作战。但更令他们印象深刻的,可能是唐军强悍的重装步兵。这些步兵构成了战线的中坚力量,能够抵挡住阿拉伯骑兵的冲击,并在阵线上制造出突破口。

然而,我们也需要看到,阿拉伯人对于唐军的整体战术思想,尤其是其复杂的阵法和战略部署,可能并没有完全理解或详细记录。他们的评价更多是基于战场上的直观感受,例如部队的耐力、冲锋的力度、武器的有效性等。

4. 战略上的劣势与战术上的失误(间接评价):

虽然阿拉伯人不会直接说“唐朝军队在战略上不如我们”,但从他们对战役过程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们对唐军在某些环节上的表现并不完全满意。例如,在战役的关键时刻,一些唐军部队未能及时赶到战场,或者指挥官在某些决策上出现了失误,这些都被阿拉伯人看在眼里。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葛逻禄骑兵的倒戈是导致唐军战败的关键因素。阿拉伯人认为,正是因为葛逻禄骑兵的背叛,才让他们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这间接说明,阿拉伯人可能也意识到了唐军在处理盟友关系和对付敌军离间计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或者说,在突发情况下,唐军的应变能力受到了挑战。

5. 战利品与俘虏的视角:

在战役结束后,阿拉伯人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包括唐军的武器、装备和物资。这些战利品让他们得以近距离观察唐军的工艺水平和生产能力。一些关于唐军俘虏的记载,也可能侧面反映出唐军士兵的身体素质和训练水平。虽然阿拉伯史料中关于俘虏的详细描述不多,但能够被俘并带回阿拉伯,本身就意味着他们在战场上未能战死沙场,也经历了战斗的残酷。

总结来说,

阿拉伯人在怛罗斯之战后,对唐帝国军队的评价可以概括为:

装备精良,但并非压倒性优势。 他们看到了唐军铠甲和武器的优势,但也可能意识到,在某些技术领域(例如马匹的培育和骑兵的战术)方面,他们与唐军各有千秋。
组织严密,纪律性强。 这是他们最普遍且突出的印象之一。
战斗英勇,抵抗顽强。 即使在不利局面下,唐军士兵的表现也值得肯定。
战术运用存在可改进之处。 尤其是在应对突发情况和管理盟友方面,可能被认为存在一些短板。

需要强调的是,这些评价是基于有限的史料进行的推断。阿拉伯的史学家们,如塔巴里(AlTabari)、伊本·艾西尔(Ibn alAthir)等,虽然是伟大的历史学家,但他们所记录的关于怛罗斯之战的具体细节,尤其是对敌军战斗力的细致评价,往往是基于二手资料,或者是在战役发生一段时间后才进行的记录。因此,我们无法获得如同现代军事分析那样的精确评估。

然而,通过这些零散的记录和信息,我们可以基本确定,在阿拉伯人眼中,唐帝国军队是一支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战斗力不容小觑的强大军队。尽管在怛罗斯之战中遭遇了挫折,但这场战役也让阿拉伯人真切地感受到了东方大国军事力量的强大,并可能因此对唐朝的军事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尊重。这场战役也成为后来东西方军事思想交流的一个重要节点。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中世纪阿拉伯史书对这场战役的记载十分简略,可以参考的文献并不多,对这场战役最全面的记载应该就是伊本·艾西尔(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历史大全(al-Kāmil fī al-Tārīkh)》了。

《历史大全》认为怛罗斯战役发生在伊历133年,也就是公元750-751年。

译文如下:

“[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①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②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Ṣ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
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③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 ibn Ṣāliḥ)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 Ṭ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注释:

  1. 费尔干纳(Farghānah)即拔汗那,昭武九姓之一。
  2. 赭石(al-Shāsh)是波斯语Chāch的音译,即昭武九姓中的石国,又译“柘枝”。
  3. 艾布·穆斯林,阿拔斯王朝的呼罗珊总督,《旧唐书》、《新唐书》均作“并波悉林”。

这段史料并没有直接评价唐朝军队的战力如何,但从中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阿拉伯人把遥远的中国视为一个显然比昭武九姓更为强大的政权

《历史大全》在编年记事时,习惯把当年最重要的事件摘出来放在前面,以《叙某事件》为标题以彰显其地位。而其余不太重要的事件都会被放在最后面一个叫做《叙[本年]其他事件》的标题之下,按月份先后或事件相关性逐条叙述。

怛罗斯战役位于《伊历133年》这一章的《叙其他事件》之中,可见怛罗斯战役这一事件并不很受作者的重视

那么什么才是伊历133年的头等要事呢,这一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译文如下:

然后到了133年:
叙罗马人占领马拉蒂亚
本年,罗马①国王古斯坦汀(Qusṭanṭīn)兵临马拉蒂亚②和卡马赫③。
古斯坦汀向卡马赫发起进攻,卡马赫人派出信使向马拉蒂亚人求援,有八百名士兵从马拉蒂亚前往卡马赫,罗马人和他们作战,穆斯林战败了。于是罗马人又向马拉蒂亚进攻并围困之。
如我所述,哲济赖④此时正处于动乱之中,该区总督⑤穆萨·本·克尔卜(Mūsa ibn Ka‘b)还在哈兰⑥。
古斯坦汀派信使晓谕马拉蒂亚人道:
“我只要知道谁是穆斯林以及谁不是穆斯林就会解围。在我犁平马拉蒂亚之前,你们都还是安全的,都可以回到穆斯林的国家去。”
马拉蒂亚人并未答复古斯坦汀。古斯坦汀架起投石机,马拉蒂亚人便屈服了,为安全起见,他们交出城池,迁到了伊斯兰的国度,带走了所有能带走的东西,把不能带走的扔到井里以及河水中。
马拉蒂亚人离开后,罗马人拆毁了马拉蒂亚城而后返回,从此马拉蒂亚人散居在了哲济赖。
随后罗马国王前往卡利卡拉⑦,他驻军哈绥草原⑧,派遣亚美尼亚人库尚(Kūshān)围困卡利卡拉。卡利卡拉城中有亚美尼亚两兄弟凿破了城墙上的一块巨石,使得库尚及其部队得以进城。库尚等人占领了城池,把城里的男人杀死,女人抓为俘虏,[库尚]还把城主解送至罗马国王处。

注释:

  1. 罗马(al-Rūm)是阿拉伯人对拜占庭帝国的称呼。
  2. 古斯坦汀即君士坦丁五世(Constantine V,公元741-775年在位)拜占庭帝国伊苏里亚王朝君主,在位期间曾“将破坏圣像运动推演为剧烈的迫害活动”。
  3. 马拉蒂亚(Malaṭiyyah,今作Malatya)和卡马赫(Kamakh,今作Kemah,又译凯马赫),皆位于今土耳其东部,是当时阿拉伯帝国的边境城市。
  4. 哲济赖(al-Jazīrah)意为“岛”,是阿拉伯人对上美索不达米亚的称呼,阿拉伯帝国在此建有行省,省会摩苏尔。从文段中似乎可以看出,哲济赖行省的军队可能也负责小亚细亚甚至高加索地区的军事
  5. “总督”原文作‘āmil,本意可解作“税务官”。阿拉伯帝国的行省长官一般分为三类:总督(’amīr或wālī)、税务官(‘āmil)和法官(qādī),分管军民政务、税收和司法;一说‘āmil是总督下一级的地方官员。本文的‘āmil可能表示总督或总督一级的行政官员。
  6. 哈兰(Ḥarrān)位于今土耳其南部土叙边境。
  7. 卡利卡拉(Qālīqalā),今土耳其埃尔祖鲁姆(Erzurum),“卡利卡拉”或音译自亚美尼亚语,此地居民以亚美尼亚人为主。
  8. 哈绥草原(Marj al-Khaṣiyy),具体位置不详。

从这段记载我们可以看出,阿拉伯人位于小亚细亚的领土被拜占庭人侵犯了,边境重镇卡马赫、马拉蒂亚和卡利卡拉相继失守。此事被作者单摘出来,说明相比于怛罗斯战役,这个事件才是本年的重点。

阿拉伯帝国和拜占庭帝国的关系非常呵呵,两国时常因为争夺小亚细亚和亚美尼亚的土地以及地中海东部的制海权而爆发冲突。

倭玛亚王朝末期,阿拉伯帝国陷入内乱,当时的拜占庭皇帝君士坦丁五世是个政治嗅觉敏锐的统治者,他抓住这一时机向阿拉伯帝国发动战争,忙于给后院救火的倭玛亚王朝无心攘外,在小亚细亚吃亏连连。

公元752年,君士坦丁五世又趁阿拔斯王朝初立,发兵夺取了阿拉伯帝国的马拉蒂亚城,随后引兵东进,袭击了阿拉伯人控制下的亚美尼亚地区。

与拜占庭帝国的战争一直是中世纪阿拉伯史籍的主题之一,家门口的一连串败仗比远在天边的捷报更能引起史家们的重视,怛罗斯战役的胜利在他们看来,似乎是“边鄙小小交兵”,只作为当年在中亚战场的一次普通的军事胜利,而被一笔带过。

不过,后来阿拔斯王朝的政局渐稳,实力增强,第三任哈里发马赫迪、第五任哈里发哈伦·赖世德以及第七任哈里发麦蒙,都曾在小亚细亚重创拜占庭军队,两国的边界也在次向西推进。


《历史大全》简介:

《历史大全》严格意义上算是一部编年体史书,该书成书于伊历628年(公元1231年左右),记载了从上古时代到公元1231年的历史,可大体分为伊斯兰之前和伊斯兰之后两部分。

《历史大全》是一本部头很大的书,比如这个版本就分为10册(埃及开罗出版,2012年购于科威特城)

1、伊斯兰之前:波斯帝王、以色列先知、阿拉伯酋长

伊斯兰之前的历史在《历史大全》中所占的比重不大(只有第一册的前一半),主要基于《古兰经》、波斯史诗《列王纪》以及历代阿拉伯史学家的传述,这个阶段作者以三个民族为重心:古代波斯人、古代以色列人以及古代阿拉伯人,把古代波斯帝王、古代以色列先知和古代阿拉伯部落的故事按照可能的时间顺序放在一起记述。当遇到一些历史人物的名字在《古兰经》中没有记载的情况时,作者也会像其他阿拉伯史学家一样适量引用《旧约》的内容,把《旧约》的希伯来语人名转译成阿拉伯语,比如《历史大全》称以西结(Ezekiel)为Ḥizqīl,转译自希伯来语יחזקאל/Y'chezqel。

伊本·艾西尔记载这段历史的纪年方法也很有意思,他往往以一些重大事件作为坐标,比如某先知出生于“马努杰赫尔(Mānūjihr,即马努切赫尔,相传为波斯帝王)即位之后xx年”,某事发生于“亚历山大攻克巴比伦之后xx年”。

2、伊斯兰之后:阿拉伯帝国、十字军、成吉思汗

伊斯兰之后的历史主要基于历代阿拉伯史学家遗留的资料和档案,以及作者自己的见闻,这部分以阿拉伯帝国的历史(比如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倭玛亚王朝与阿拔斯王朝的更迭、哈里发对大臣或总督的任免)以及阿拉伯帝国与周边政权或族群的关系(比如与拜占庭帝国、粟特人、突厥人、柏柏尔人的关系等等),纪年方法也统一使用伊历纪年

《历史大全》最有价值的部分是该书对阿拉伯帝国各时期历史的详尽记载,尤其是关于十字军战争和蒙古帝国第一次西征的部分,伊本·艾西尔也因此为史学界所称道。


【参考资料】
阿拉伯语:
伊本·艾西尔著:《历史大全》,Al Tawfikia Bookshop,开罗,2004年
汉语:
陈志强著:《拜占庭帝国史》,商务印书馆,2006年
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新世界出版社,2008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怛罗斯之战是唐朝与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之间的一场关键性战役,这场战役虽然在军事上结果并不如人意,但从长远来看,其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却十分深远。对于阿拉伯人如何评价唐帝国军队,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史料、后来的历史学家分析以及一些间接的证据来推测。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阿拉伯方面的史料中关于怛罗斯之战.............
  • 回答
    唐军与阿拉伯军队的战争历史确实存在多次交锋,但后世主要记住的是怛罗斯之战(751年)的失败,而非“六次大破”的胜利。这一现象的根源涉及历史记载的差异、地理政治影响、后世史学视角的局限,以及具体战役的影响力差异。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分析: 一、历史记载的混淆与误解1. “六次大破”的误解 唐与阿.............
  • 回答
    唐朝的怛罗斯之战,那可是一场震动东西方的宏大史诗,也是中国历史上对外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一场。要说清楚这其中的细节,咱得一点点掰扯开来。战前风云:利益纠葛与权力博弈这场战争的根源,得从更广阔的地缘政治背景说起。当时的中亚地区,可以说是群雄逐鹿的混乱之地。以阿拉伯帝国为首的各个势力,正像潮水一样向东扩张.............
  • 回答
    烈火与刀锋的交锋:怛罗斯之战的大唐与阿拉伯帝国七世纪末到八世纪初,世界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强大的中华帝国——大唐,正值盛世,疆域辽阔,影响力辐射四方;而在西方,一场新兴的宗教力量——伊斯兰教,催生了一个横跨亚非大陆的庞大帝国,其军事力量如同疾风骤雨般席卷而来。当这两股巨大的力量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
  • 回答
    如果唐朝没有安史之乱,并且在怛罗斯之战中取得胜利,那么今天中亚地区的面貌很可能与我们现在所知的截然不同。这并非一个简单的“如果”,而是牵动着一系列复杂的历史变量。首先,我们得理解唐朝在安史之乱前的实力。这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昌盛的时代,其影响力远播四方。其在西域,尤其是中亚地区,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