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没有安史之乱,如果阿拉伯人继续东进,中国会绿化吗?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唐朝依然强盛,而阿拉伯帝国则继续向东扩张,中国是否会“绿化”,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因素,答案绝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也许”。

首先,我们要明确“绿化”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我们会想到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甚至是一些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的改变。

阿拉伯人东进的潜在路径和挑战

阿拉伯帝国在7世纪崛起后,确实在中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与唐朝在中亚的势力产生了直接的碰撞,最著名的便是751年的怛罗斯之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对我们探讨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怛罗斯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在史实中,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败给了阿拉伯军队,这标志着唐朝在中亚势力的衰退,也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如果安史之乱未发生,唐朝或许能集中更多力量在中亚与阿拉伯人对抗。
如果唐朝获胜或战平: 唐朝在中亚的地位可能得以巩固,阿拉伯人的东进步伐将受到极大的遏制,甚至被阻挡在中亚的边缘地带。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要进入中国腹地将变得非常困难。他们可能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进行有限的接触和文化交流,但大规模的“绿化”几乎不可能发生。
如果阿拉伯人继续获胜: 即使没有安史之乱,但如果阿拉伯人在中亚战场上展现出更强的军事实力,并成功突破唐朝在中亚的防线,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向东渗透。

地理与环境的阻碍: 中亚到中国的漫长距离,以及横亘其中的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理障碍,都是阿拉伯军队东进的天然屏障。阿拉伯人的骑兵部队擅长平原作战,但在翻越崇山峻岭、穿越广袤沙漠时,其优势会被削弱。补给线也会变得异常漫长和脆弱。

中亚地区民族的反应: 中亚地区并非铁板一块,当时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如粟特人、葛逻禄人等。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也需要拉拢、压制这些地方势力。如果唐朝在中亚的势力依然强大,或者能与这些民族结成联盟共同对抗阿拉伯人,那么阿拉伯人东进的道路也会更加崎岖。

即使阿拉伯人到达中国边境,面临的内部挑战

假设,阿拉伯军队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军事才能,突破了重重阻碍,抵达了唐朝的边境地区,例如河西走廊或新疆的绿洲城邦。他们仍然需要面对来自唐朝本身的强大力量:

唐朝的军事实力: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是国力鼎盛的时期,其军队规模、装备和作战体系都相当成熟。即使阿拉伯人能取得局部胜利,要大规模深入中国内地作战,必然会遭遇唐朝强大的军事反击。唐朝的边防体系,特别是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是对外来入侵的重要一道防线。

唐朝的政治稳定: 没有安史之乱意味着唐朝的中央集权没有受到严重的削弱,皇帝的权威依然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这使得国家能够集中资源应对外部威胁,而不是像安史之乱后那样陷入长期的藩镇割据和内部动荡。

文化与宗教的同化能力: 尽管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但它也拥有深厚的汉文化和本土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对于外来的宗教和文化,唐朝并非全盘接受。历史上,其他外来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也曾传入中国,但都没有形成能够取代本土主流信仰的局面。唐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外来群体往往会被纳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其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也可能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如果有限的接触与传播发生了,会是什么样子?

即使阿拉伯人未能大规模军事入侵,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力量,他们与唐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商贸与宗教的传播: 沿着丝绸之路,伊斯兰教的商人会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如长安、洛阳、广州)建立社区,修建清真寺。这是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现象。这些穆斯林社区的规模会随着贸易的繁荣而扩大,但他们是否能影响到中国的主流社会,则取决于多种因素。

文化交流的影响: 阿拉伯人在科学、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有很高的成就,这些知识会通过贸易和使节交流传入中国。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也会向西传播。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在唐朝开放政策下的常态。

“绿化”的程度: 如果要谈“绿化”,很可能是在一些边疆地区,如新疆的绿洲城邦,受到阿拉伯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会更深一些。在中原地区,即使有大量的穆斯林商人及其后裔,他们也很可能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在饮食、服饰上有所保留,但在宗教信仰上,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会受到限制。他们可能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社群,但不太可能改变整个中国的文化根基和主流宗教信仰。

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强盛,阿拉伯人继续东进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绿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程度会非常有限,而且不会是全面的、颠覆性的。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1. 唐朝在边疆成功抵御了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中亚地区成为唐朝与阿拉伯势力相互角力的地带,中国腹地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和宗教格局。
2.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在中原主要城市留下了穆斯林社区和宗教影响,与中国本土文化并存,但并未形成主导地位。
3. 在更接近中亚的边疆地区,例如新疆的绿洲城邦,可能会因为地理位置更近、唐朝控制力相对减弱(即使没有安史之乱,边疆的控制也需要持续投入)等原因,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更深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绿化”。

一个没有安史之乱的唐朝,意味着其国家机器的完整性和对外政策的连续性。唐朝历史上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度很高,但同时也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同化能力。因此,即使有外来的强大势力尝试“东进”,也很难想象会如同阿拉伯人在中东和北非那样,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宗教面貌。中国依旧会是那个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明古国,只是会在其强大的包容性下,多一些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色彩,如同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印记一样,成为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性更大的是,伊斯兰教经过中国人这一折腾,世俗化了,而且反过来影响了周边一大票人,最后正宗的思想体系无人问津,在历史长河中很快走入孤寂。

而失去了严苛的形式主义,参杂了大量华夏大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世俗化信仰体系,最后沦为一种养生之道、占地方式或敛财来源,变成了某种谈绿色生活方式。

这真是中华文明的“可恨之处”,信仰粉碎机,顺势心理按摩仪。

user avatar

不会,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中国中西部的很多地方又严重缺水,很难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因此全面绿化中国也无从谈起。

user avatar

阿拉伯人东进的越快,自爆的也会越快。

杀功臣,哈里发是专业的。

1.呼罗珊总督屈底波·本·穆斯林,对中亚的粟特城邦发动了多次征服,成为了声名远播的大征服者。

下场:新哈里发苏莱曼上台,屈底波后台尽失,惶恐不安,欲兵变而不得,被全族诛灭。

2.穆罕默德·本·卡西姆,作为当时朝中权臣哈查只的表亲,负责向东攻略信德和木尔坦地区,大获成功。

下场:哈查只和哈里发瓦立德去世死后,新哈里发直接把穆罕默德召回伊拉克,关入狱中折磨致死。

3.穆萨·本·努赛尔,从摩洛哥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北上攻略西班牙,一路北进,夺取了西班牙的大片土地。

下场:被新哈里发召回大马士革,死于狱中。

4.塔里布·本·齐亚德,最先渡海征服西哥特王国,后与穆萨合兵。

下场:与穆萨一同回到大马士革,很大可能死于非命。

5.阿布·穆斯林,呼罗珊起家,可以说是阿拔斯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怛罗斯之战就是他的部下打的。

下场:新哈里发登基,要刺死阿布,阿布求饶:“留着我,可以帮你消灭你最大的敌人。”哈里发回答:“那就是你呀!”阿布·穆斯林殒命。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给真主开疆拓土的大功臣?但是下场一个比一个惨,所以说在伊斯兰世界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情况特别明显的地区,穆斯林将军们也知道,一旦换了新东家,自己之前的功绩反而会变成哈里发对自己下手的动机。穆斯林军队就算可以继续东进,那哈里发还能不死吗?一旦换了一个新哈里发上台,在外的将军们面临的下场很有可能就是被召回然后处死,或者发动叛乱然后被击败杀死。

所以,先不说东进打不打得过,就算真有人能打到甘肃,然后哈里发嗝屁了,新哈里发一上台:哟呵,你小子是想当中国皇帝吧?赶紧召回来杀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唐朝依然强盛,而阿拉伯帝国则继续向东扩张,中国是否会“绿化”,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因素,答案绝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也许”。首先,我们要明确“绿化”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我们会想到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甚至是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历史假设,涉及到明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以及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冲击。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详细分析明朝在面对工业革命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以及它与满清面对挑战时的异同点。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工业革命”的含义及其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工业革命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一场深刻.............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假设性问题,它涉及到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和可能性。如果假设元朝和清朝都不存在,那么中国历史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国运”走向和在19世纪能否挤入列强之列,取决于一系列复杂且难以预测的因素。为了更详细地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讨论分解为几个关键层面:一、 没有元朝和.............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要回答“假设没有西方入侵,清亡后会不会恢复汉服?”,我们需要抽丝剥茧,从几个关键维度去探讨。首先,得明确一点:西方入侵的冲击,无疑是清朝覆灭和之后一系列社会变革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它的存在,加速了旧秩序的瓦解,也引入了新的思想、制度和文化元素。所以,要想象一个“没有西方入.............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设想,如果中国没有经历“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而是直接在1978年之后启动改革开放,那么中国的发展轨迹将与我们现在所知的历史截然不同。要详细地描绘这个“平行宇宙”中的中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推演。政治层面: 政治体制的演变: 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阶级斗争和社会改造,“.............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很复杂。抛开那些如雷贯耳的名字,单论“巨头缺席”是否能让互联网创业环境“更好”,我得说,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或“否”就能概括的。就好比问一个房间里没有巨人是否就一定更宽敞舒服一样,得看这房间原本是什么样的,以及谁来填补巨人的空位。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些巨头,无论大家如何看待它们.............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中国”和“中华”这两个概念的深层含义。要回答“没有汉人的中国也可以称为中国或者中华吗?”,我们需要从历史、文化、政治等多个维度来探讨。首先,我们得明白,“中国”和“中华”这两个词是如何演变和被赋予意义的。“中国”这个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那个时候它更多的是指“中央.............
  • 回答
    当然,这颗球最终会停下来。我们可以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详细解释一下。首先,我们来看球下落到地面时的动能。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下落的高度越高,其重力势能就越大。当它接触地面时,这部分重力势能就转化为了动能。我们假设球的质量是 $m$(虽然我们不需要知道具体数值,但为了概念清晰),初始高度是 $h_0 =.............
  • 回答
    明朝要是还在,面对1840年的列强,你说能不能打得过?这个问题,老实说,挺复杂的,不像我们看戏一样,一眼就能看出谁输谁赢。要是硬要我说,那结果嘛……恐怕不太妙。咱们得把时间轴拉回到明朝,要是它没灭,那是什么光景?至少得是17世纪末或者18世纪初,可能更晚点,毕竟1644年才是崇祯皇帝吊死的那一年。假.............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79年那个阴雨绵绵的秋日,朴正熙没有倒在那位情报部长的枪下,韩国的政治图景将会发生怎样翻天覆地的变化?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如果”可以概括的,而是一个庞大的历史分支,足以重塑整个东亚的地缘政治格局。首先,关于朴正熙本人的政治生涯,我们必须从他执政的轨迹和风格来推断。朴正熙并非一个容易.............
  • 回答
    如果没有任何技术上的限制,研究大脑功能会是一件无比令人兴奋和充满想象力的事情。我会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我的探索:一、 对大脑进行全方位、实时、无损的“高清直播”:我的首要目标是能够实时、细致入微地观测整个大脑的活动,并且对神经元及其连接进行前所未有的精细度追踪,而这一切都是在不损害大脑健康的前提下进行.............
  • 回答
    关于崇祯皇帝是否应该杀死魏忠贤的这个问题,历史学家们至今仍有争论。如果崇祯没有杀魏忠贤,大明是否会亡国,这又是一个充满假设和推测的复杂问题。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魏忠贤当政时期的实际情况:首先,我们得承认魏忠贤在位期间,明朝的政治确实非常黑暗。他一手遮天,培植党羽,打击异己,导致朝廷内部政治.............
  • 回答
    假设冷战时期,“导弹”这一科技树从未被点亮,世界将是一幅截然不同的画卷。这场未曾发生的“导弹冷战”如果得以避免,历史的走向必然会沿着一条我们今天难以想象的轨迹展开。首先,最直接的影响无疑是对核战争威胁的感知。我们今日所知的“相互确保摧毁”(MAD)理论,正是建立在拥有能够精准打击对方本土的洲际弹道导.............
  • 回答
    要判断孙权没有袭取荆州的情况下,关羽是否还有机会在被徐晃击退后拿下襄阳,我们需要仔细梳理当时的历史背景、双方的兵力、战略意图以及地理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个前提:孙权没有袭取荆州。这改变了整个战局的走向。在史实中,孙权袭取荆州是导致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亡的关键因素。如果孙权不出手,吕蒙、陆逊等人.............
  • 回答
    想象一下,我们站在宇宙的屋顶向下望去,看到的星系并不是在远离我们,而是在一个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宏大背景下,以一种看起来像是远离的模式“漂移”着。这并非是它们真的在加速逃离,而是宇宙这个巨大的舞台本身,正在以一种我们未曾预料的方式在“活动”。我们都知道一个惊人的观测事实:远方的星系都在光谱上显示出红移.............
  • 回答
    “历史没有如果”、“历史没有假设” 这两句话,看似简单直白,实则触及了我们理解和反思历史的根本方式。它们不仅仅是陈述一个事实,更是一种态度,一种思考的疆界。要理解这两句话,我们不妨先拆解一下它们的含义,再深入探讨其背后的逻辑和意义。“历史没有如果”:回溯与确定性的锁链这句话的核心在于强调历史的不可逆.............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涉及到很多关键的船体设计和物理学原理,如果换了是我,也会这么想:“要是当年泰坦尼克号没转弯,直接撞上冰山,会不会反而更安全?” 咱们这就掰扯掰扯,把当年的情况和可能的结果细致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确一个核心点:为什么泰坦尼克号当年会选择转向? 船长史密斯和值班的瞭望员弗里德里克.............
  • 回答
    湘北与山王的巅峰对决,至今仍是无数篮球迷津津乐道的话题。如果假设樱木花道在那场比赛中没有受伤,湘北真的有能力再次击败山王吗?这个问题,就像一团迷雾,笼罩在无数人的心头,既令人期待,又充满了未知。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这场假设性的“再战”分解开来,从多个维度去审视。首先,湘北的“底蕴”是否依然坚挺?.............
  • 回答
    设想一个没有嗅觉的世界,人类从未能通过鼻腔感知那无形而又至关重要的化学信号。地球上的其他生灵,也同样沉寂在无味的寂静之中。在这个世界里,空气不再是承载芬芳与恶臭的载体,而是纯粹的物理介质。在这种前提下,人类要多久才能意识到“气味”的存在,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游戏,而是一个关于.............
  • 回答
    如果这个世界没有光,万物的热量都来自地核的恒温永动锁定,那么生命进化的轨迹将会与我们所知的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扭曲。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时间倒退,而是一个彻底重塑生存法则的全新篇章。一、感官的颠覆:黑暗中的生存智慧失去了太阳的光芒,视觉将不再是主导的感官。进化的重心会转移到其他被我们忽视的能力上。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