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假设没有安史之乱,如果阿拉伯人继续东进,中国会绿化吗?

回答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如果安史之乱没有发生,唐朝依然强盛,而阿拉伯帝国则继续向东扩张,中国是否会“绿化”,这其中牵扯到太多复杂的历史因素,答案绝非简单肯定或否定,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也许”。

首先,我们要明确“绿化”在这个语境下指的是什么。通常来说,我们会想到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化的影响,甚至是一些生活习俗、语言文字的改变。

阿拉伯人东进的潜在路径和挑战

阿拉伯帝国在7世纪崛起后,确实在中亚地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与唐朝在中亚的势力产生了直接的碰撞,最著名的便是751年的怛罗斯之战。这场战役的结果对我们探讨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怛罗斯之战的另一种可能: 在史实中,唐军在怛罗斯之战中败给了阿拉伯军队,这标志着唐朝在中亚势力的衰退,也为阿拉伯人在当地的进一步传播奠定了基础。如果安史之乱未发生,唐朝或许能集中更多力量在中亚与阿拉伯人对抗。
如果唐朝获胜或战平: 唐朝在中亚的地位可能得以巩固,阿拉伯人的东进步伐将受到极大的遏制,甚至被阻挡在中亚的边缘地带。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要进入中国腹地将变得非常困难。他们可能只能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进行有限的接触和文化交流,但大规模的“绿化”几乎不可能发生。
如果阿拉伯人继续获胜: 即使没有安史之乱,但如果阿拉伯人在中亚战场上展现出更强的军事实力,并成功突破唐朝在中亚的防线,他们才有可能进一步向东渗透。

地理与环境的阻碍: 中亚到中国的漫长距离,以及横亘其中的天山山脉、塔克拉玛干沙漠等地理障碍,都是阿拉伯军队东进的天然屏障。阿拉伯人的骑兵部队擅长平原作战,但在翻越崇山峻岭、穿越广袤沙漠时,其优势会被削弱。补给线也会变得异常漫长和脆弱。

中亚地区民族的反应: 中亚地区并非铁板一块,当时存在着众多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如粟特人、葛逻禄人等。阿拉伯人在征服过程中也需要拉拢、压制这些地方势力。如果唐朝在中亚的势力依然强大,或者能与这些民族结成联盟共同对抗阿拉伯人,那么阿拉伯人东进的道路也会更加崎岖。

即使阿拉伯人到达中国边境,面临的内部挑战

假设,阿拉伯军队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军事才能,突破了重重阻碍,抵达了唐朝的边境地区,例如河西走廊或新疆的绿洲城邦。他们仍然需要面对来自唐朝本身的强大力量:

唐朝的军事实力: 唐朝在安史之乱前是国力鼎盛的时期,其军队规模、装备和作战体系都相当成熟。即使阿拉伯人能取得局部胜利,要大规模深入中国内地作战,必然会遭遇唐朝强大的军事反击。唐朝的边防体系,特别是对河西走廊的控制,是对外来入侵的重要一道防线。

唐朝的政治稳定: 没有安史之乱意味着唐朝的中央集权没有受到严重的削弱,皇帝的权威依然能够得到有效执行。这使得国家能够集中资源应对外部威胁,而不是像安史之乱后那样陷入长期的藩镇割据和内部动荡。

文化与宗教的同化能力: 尽管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但它也拥有深厚的汉文化和本土宗教信仰(佛教、道教)。对于外来的宗教和文化,唐朝并非全盘接受。历史上,其他外来宗教如景教、摩尼教等也曾传入中国,但都没有形成能够取代本土主流信仰的局面。唐朝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拥有强大的同化能力,外来群体往往会被纳入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体系,其宗教信仰和文化习俗也可能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改变。

如果有限的接触与传播发生了,会是什么样子?

即使阿拉伯人未能大规模军事入侵,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主要力量,他们与唐朝的经济和文化交流是不可避免的。

商贸与宗教的传播: 沿着丝绸之路,伊斯兰教的商人会在中国的主要城市(如长安、洛阳、广州)建立社区,修建清真寺。这是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现象。这些穆斯林社区的规模会随着贸易的繁荣而扩大,但他们是否能影响到中国的主流社会,则取决于多种因素。

文化交流的影响: 阿拉伯人在科学、医学、天文、数学等领域有很高的成就,这些知识会通过贸易和使节交流传入中国。同样,中国的丝绸、瓷器、造纸术等也会向西传播。这种双向的文化交流是中国在唐朝开放政策下的常态。

“绿化”的程度: 如果要谈“绿化”,很可能是在一些边疆地区,如新疆的绿洲城邦,受到阿拉伯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会更深一些。在中原地区,即使有大量的穆斯林商人及其后裔,他们也很可能逐渐融入中国社会,在饮食、服饰上有所保留,但在宗教信仰上,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会受到限制。他们可能会形成相对独立的社群,但不太可能改变整个中国的文化根基和主流宗教信仰。

总结

总而言之,如果唐朝在安史之乱后依然强盛,阿拉伯人继续东进并取得重大突破,中国“绿化”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其程度会非常有限,而且不会是全面的、颠覆性的。

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1. 唐朝在边疆成功抵御了阿拉伯人的军事扩张,中亚地区成为唐朝与阿拉伯势力相互角力的地带,中国腹地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和宗教格局。
2. 阿拉伯人通过丝绸之路的商贸和文化交流,在中原主要城市留下了穆斯林社区和宗教影响,与中国本土文化并存,但并未形成主导地位。
3. 在更接近中亚的边疆地区,例如新疆的绿洲城邦,可能会因为地理位置更近、唐朝控制力相对减弱(即使没有安史之乱,边疆的控制也需要持续投入)等原因,受到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更深的影响,形成一定程度的“绿化”。

一个没有安史之乱的唐朝,意味着其国家机器的完整性和对外政策的连续性。唐朝历史上对异质文化的包容度很高,但同时也有强大的文化自信和同化能力。因此,即使有外来的强大势力尝试“东进”,也很难想象会如同阿拉伯人在中东和北非那样,彻底改变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宗教面貌。中国依旧会是那个以儒释道为主流的文明古国,只是会在其强大的包容性下,多一些阿拉伯文化和伊斯兰教的色彩,如同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印记一样,成为中华文明多元融合的一部分。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可能性更大的是,伊斯兰教经过中国人这一折腾,世俗化了,而且反过来影响了周边一大票人,最后正宗的思想体系无人问津,在历史长河中很快走入孤寂。

而失去了严苛的形式主义,参杂了大量华夏大地的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的世俗化信仰体系,最后沦为一种养生之道、占地方式或敛财来源,变成了某种谈绿色生活方式。

这真是中华文明的“可恨之处”,信仰粉碎机,顺势心理按摩仪。

user avatar

不会,当时的科技水平有限,中国中西部的很多地方又严重缺水,很难大面积的植树造林,因此全面绿化中国也无从谈起。

user avatar

阿拉伯人东进的越快,自爆的也会越快。

杀功臣,哈里发是专业的。

1.呼罗珊总督屈底波·本·穆斯林,对中亚的粟特城邦发动了多次征服,成为了声名远播的大征服者。

下场:新哈里发苏莱曼上台,屈底波后台尽失,惶恐不安,欲兵变而不得,被全族诛灭。

2.穆罕默德·本·卡西姆,作为当时朝中权臣哈查只的表亲,负责向东攻略信德和木尔坦地区,大获成功。

下场:哈查只和哈里发瓦立德去世死后,新哈里发直接把穆罕默德召回伊拉克,关入狱中折磨致死。

3.穆萨·本·努赛尔,从摩洛哥跨越直布罗陀海峡北上攻略西班牙,一路北进,夺取了西班牙的大片土地。

下场:被新哈里发召回大马士革,死于狱中。

4.塔里布·本·齐亚德,最先渡海征服西哥特王国,后与穆萨合兵。

下场:与穆萨一同回到大马士革,很大可能死于非命。

5.阿布·穆斯林,呼罗珊起家,可以说是阿拔斯王朝开国第一功臣,怛罗斯之战就是他的部下打的。

下场:新哈里发登基,要刺死阿布,阿布求饶:“留着我,可以帮你消灭你最大的敌人。”哈里发回答:“那就是你呀!”阿布·穆斯林殒命。

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给真主开疆拓土的大功臣?但是下场一个比一个惨,所以说在伊斯兰世界这种“一朝天子一朝臣”情况特别明显的地区,穆斯林将军们也知道,一旦换了新东家,自己之前的功绩反而会变成哈里发对自己下手的动机。穆斯林军队就算可以继续东进,那哈里发还能不死吗?一旦换了一个新哈里发上台,在外的将军们面临的下场很有可能就是被召回然后处死,或者发动叛乱然后被击败杀死。

所以,先不说东进打不打得过,就算真有人能打到甘肃,然后哈里发嗝屁了,新哈里发一上台:哟呵,你小子是想当中国皇帝吧?赶紧召回来杀了。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