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军步兵师各批动员的数量是多少个,各波与第一波步兵师相比质量如何?

回答


德军在二战期间的步兵师动员和编制经历了显著变化,主要受战争进程、资源限制、战略需求和人员补充等因素影响。以下从动员数量、编制结构、质量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各阶段的步兵师情况:



一、早期动员(1939年):基础编制与质量
1. 动员数量与规模
1939年,德军步兵师的编制以1938年标准化编制为基础,每师约1.2万人(含步兵、炮兵、工兵、骑兵等兵种)。
例如:第15步兵师(1939年)包含:
步兵:4个步兵旅(约5,000人)
炮兵:2个炮兵团(约2,000人)
工兵:1个工兵团(约500人)
其他:骑兵、通讯兵等。
总人数:约12,000人(含替补兵和后勤人员)。

2. 质量特点
训练水平高:早期德军通过“义务兵役制”和“职业化训练”培养士兵,多数部队有较强战术素养。
装备精良:配备毛瑟G43步枪、MG42机枪、StG44突击步枪等现代化武器,炮兵装备有240mm榴弹炮(如第15步兵师的炮兵单位)。
指挥系统完善:师级指挥官(如师长)多为经验丰富的军官,作战协调能力较强。



二、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后:扩张与压力下的调整
1. 动员数量与规模
1941年,德军为应对东线战场压力,扩大了步兵师规模,但因资源紧张,部分师的编制被压缩。
例如:第19装甲师(1941年)的步兵部分:
步兵旅:3个步兵团(约6,000人)
炮兵:2个炮兵团(约3,000人)
总人数约12,000人(但实际作战人数可能因补充兵不足而减少)。
问题:由于战争消耗,部分师的补充兵质量下降,导致编制虚高。

2. 质量变化
补充兵比例上升:1941年后,德军大量依赖征召兵(即未经过系统训练的平民),导致部队素质下降。
装备短缺:部分师因物资不足,被迫使用老旧武器(如MG15机枪、老式步枪),甚至出现“兵员与装备失衡”现象。
指挥官短缺:随着战争持续,高级军官因伤亡或疾病减少,导致基层指挥能力下降。



三、19421943年:资源枯竭与编制收缩
1. 动员数量与规模
1942年,德军因东线战线过长和苏联的反攻,被迫缩减步兵师编制。
例如:第14步兵师(1942年)的编制:
步兵:2个步兵旅(约4,000人)
炮兵:1个炮兵团(约1,500人)
总人数约8,000人(实际作战人数可能更低)。
补充兵比例进一步上升:部分师仅依赖“补充兵”而非训练兵,导致战斗力下降。

2. 质量变化
士兵素质下降:补充兵缺乏训练,作战能力差,导致部队在战场上的存活率和反击能力显著降低。
装备老化:许多师的武器和装甲车辆已过期,甚至出现“武器库存不足”的情况。
后勤崩溃:由于资源分配不足,部队无法获得足够的弹药、补给和医疗支持,导致伤亡率上升。



四、1944年后期:战争末期的“残缺”师
1. 动员数量与规模
1944年,德军因盟军入侵(如诺曼底登陆)和苏联的反攻,被迫将师级单位拆解为更小的战斗单位。
例如:第10步兵师(1944年)的编制:
步兵:1个步兵旅(约3,000人)
炮兵:1个炮兵团(约1,00ed人)
总人数约5,000人(实际作战人数可能更低)。
补充兵与残兵混编:部分师仅由“残兵”(如被俘士兵、溃兵)组成,缺乏组织性。

2. 质量变化
战斗力极低:部队多为“半训练兵”或“溃散士兵”,作战能力几乎为零。
指挥系统瘫痪:高级军官大量伤亡,基层指挥官多为临时任命的“临时指挥官”,缺乏经验。
装备与后勤崩溃:许多师因缺乏弹药和补给,无法维持基本作战能力,甚至出现“无武器作战”的情况。



五、各批次与第一波的对比
| 阶段 | 动员数量 | 质量特点 |
||||
| 1939年 | 约12,000人/师 | 训练有素,装备精良,指挥系统完善。 |
| 1941年 | 约12,000人/师 | 补充兵比例上升,装备部分老化,但整体仍保持较高战斗力。 |
| 19421943年| 约8,00010,000人/师| 补充兵占主导,装备短缺,战斗力显著下降。 |
| 1944年后期 | 约5,000人/师 | 残兵混编,装备与后勤崩溃,战斗力几乎为零。 |



六、关键影响因素
1. 战争需求:随着战争扩展,德军需要快速扩充兵力,但资源和训练时间不足。
2. 补充兵制度:1941年后,补充兵比例大幅上升,导致部队质量下降。
3. 资源分配:东线战场压力导致后勤和装备无法及时补充,进一步削弱战斗力。
4. 指挥系统崩溃:高级军官伤亡和训练不足,导致基层指挥能力下降。



总结
德军步兵师的动员数量和质量随战争进程显著变化:早期以训练有素的精锐部队为主,后期因资源短缺和补充兵比例上升而质量下降。各批次的对比显示,从1939年的“精锐师”到1944年的“残缺师”,德军的战斗力经历了从巅峰到崩溃的全过程。这一变化反映了二战中德军在战略、资源和人员补充上的巨大挑战。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二战期间,德国陆军根据战争需要,先后共进行了35波动员。陆军大部分步兵师都是在此期间动员组建。

各波动员情况如下:

第一波共35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39年8月 来源:现役(平时)师

分别是:第1、3-12、14-19、21-28、30-36、44-46步兵师

第二波共16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39年8月 来源:训练有素的预备役人员

分别是:第52、56-58,61、62、68、69、71、73、75、76、78、79、86、87步兵师

第三波共21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39年9月 来源:预备役人员和后备师

分别是:第205-209、211-218、221、223、225、227、228、231、239、246步兵师


第四波共14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39年9月 来源:补充师

分别是:第251-258、第260、262、263、267、268、269步兵师


第五波共5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39年9月 来源:预备役

分别是:第93、94、95、96、98步兵师


第六波共4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39年11月 来源:预备役(1940 年解散)

分别是:第81、82、82、88步兵师


第七波共14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1月 来源:预备役训练单位

分别是:第161-164、167-170、181、183、196-199步兵师


第八波共10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2月 来源:现役和训练单位

分别是:第290-299步兵师


第九波共14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2-3月 1940年7月解散

分别是:第351、358、365、372、379、386、393、395、399、554-557步兵师、上莱茵师


第十波共9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6月 1940年7月解散

分别是:第270-273、276-280步兵师,除第279师外,其余均未完成组建


第十一波共10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10月 来源:退伍军人 为俄罗斯战役准备

分别是:第121、122、123、125、126、129、131、132、134、137步兵师


第十二波共6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12月 来源:退伍军人 为俄罗斯战役准备

分别是:第102、106、110-113步兵师


第十三波共9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10月 西欧占领

分别是:第302、304、305、306、319-321、323、327步兵师


第十四波共8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0年11月 西欧占领

分别是:第332、333、335-337、339、340、342步兵师


第十五波共15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1年5月 西欧及巴尔干占领

分别是:第702、704、707-719步兵师


第十六波共11个保安师

动员时间:1941年3月/6月 保安师

分别是:第201、203、207、213、221、281、285、286、403、444、454保安师


第十七波共4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1年12月 训练和预备 用于俄罗斯

分别是:第328-331步兵师


第十八波共5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1942年1月 预备用于西线,后转用东线

分别是:第383-385、388、389步兵师


第十九波共4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 1942 年 2 月/3 月 预备用于西线,后转用东线

分别是:第370、371、376、377步兵师


第二十波共3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 1942 年 7 月 西欧

分别是:第38、39、65步兵师


第二十一波共10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 1943 年 12 月 由老部队抽调骨干组建

分别是:第349、352、353、357、359、361、362、363、364、367步兵师 其中第364步兵师未完成组建。

PS:第352步兵师D日在奥马哈海滩给美军造成严重损失,该师由在东线服役的破旧或解散师中抽调的经验丰富的士兵、年轻的德国人、应征入伍者和大量东区志愿者(苏军战俘)组成。在整个训练期间,人员、装备和燃料都短缺,到 1944 年初,该师虽然装备合理,但还远远没有为前线作战做好充分准备。


第二十二波共6个步兵师

动员时间: 1943 年 12 月 由老部队抽调骨干组建

分别是:第371、372、375-378步兵师


第二十三波共5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 1 月 由预备和训练单位组建

分别是:第52、390、391保安师、 Nord(北方)野战训练师、第394野战训练师


第二十四波共5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 4 月 影子师,用于重建旧步兵师

分别是:Demba(登巴)、Mielau(米劳)、Wahn、Milowitz(米克洛维茨)、Generalgouvernement(波兰总督府)影子师,分别用于重建第68、214、331、389、72步兵师


第二十五波共6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1-2 月 使用于西欧

分别是:第77、84、85、89、91、92步兵师

第二十六波共7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 3 月 影子师,用于重建步兵师

分别是:Neuhammer(诺伊哈默尔)、Ostpreußen(东普鲁士)、Böhmen(波希米亚)、Wildflecken(维尔德夫莱肯)影子师,分别用于重建第34、65、198、715步兵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 5 月 用于替换在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中损失的步兵师

分别是:第50、73、98步兵师


第二十七波共5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7 月 使用于西欧

分别是:第59、64、226、232、237步兵师

第二十八波共6个师10个旅

动员时间: 1944 年7 月 用于组建新师

分别是:Jütland(日德兰)、Schlesien(西里西亚)、Grafenwöhr(格拉芬韦赫尔)、Münsingen(明辛根)影子师、Ostprussia(东普鲁士)第1、第2掷弹兵师,分别用于重建第19、94步兵师和第29波的544、543、561、562掷弹兵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7 月 掷弹兵旅,用于组建第30波步兵师

分别是:第193、388 、503 、761 、1131-1136 掷弹兵旅

第二十九波共17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7 月 掷弹兵师(后改称人民掷弹兵师)

分别是:第541-553、558、559、561、562掷弹兵师

第三十波共6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8 月 由干部及第28波掷弹兵旅组建,掷弹兵师(后改称人民掷弹兵师)

分别是:第12、16、19、36、560、教导(Lehr)掷弹兵师

第三十一波共5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 8 月 影子师,用于组建新师

分别是:Breslau(布雷斯劳)、Döllersheim(德勒斯海姆)、Mähren(摩拉维亚)、Röhn(罗恩)、Groß-Born(格罗斯伯恩)影子师

第三十二波共25个师

动员时间: 1944 年 8 月 用于重建旧师

分别是:第564-588人民掷弹兵师

第三十三波共11个师

动员时间: 1945 年 1 月 预计从1945年3月完成战斗准备

分别是:第48、83、85、106、108、245、264、275、716步兵师,第361、553人民掷弹兵师

第三十四波共4个师

动员时间: 1945 年2 月

分别是:Hannover(汉诺威)、Dresden(德累斯顿)、Donau(多瑙河)影子师,Alpen(阿尔卑斯)歼击师

第三十五波共8个师

动员时间: 1945 年4月 帝国劳工服务部门,学校部队、员工、干部

分别是: Schlageter (施拉格特,第1帝国劳工师)、 Friedrich L. Jahn(弗里德里希·L·雅恩,第2帝国劳工师)、Theodor Körner(西奥多·科尔纳,第3帝国劳工师) 、Güstrow(居斯特罗,第4帝国劳工师)、Potsdam(波茨坦)、Scharnhorst(沙恩霍斯特)、Ulrich von Hutten(乌尔里希·冯·胡滕)、Ferdinand von Schill(费迪南德·冯·席尔)步兵师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军在二战期间的步兵师动员和编制经历了显著变化,主要受战争进程、资源限制、战略需求和人员补充等因素影响。以下从动员数量、编制结构、质量变化等方面详细分析各阶段的步兵师情况: 一、早期动员(1939年):基础编制与质量1. 动员数量与规模 1939年,德军步兵师的编制以1938年标准化编制为.............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关于西线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这个问题其实相当复杂,不能简单地说“很差”。很多时候,我们对西线德军步兵师的印象,很大程度上是被战后的宣传、影片以及对东线战场极度残酷和高强度战斗的对比所影响。 事实上,西线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对手时,表现是差异巨大的。要深入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分阶段.............
  • 回答
    二战德军步兵师的战斗力究竟有多强?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毕竟,二战那是从1939年打到1945年,战场从北非的烈日到东线的冰雪,对手也从波兰的抵抗军到苏联的钢铁洪流,再到盟军的协同作战。一个“最强”的标签,背后往往是天时、地利、人和,以及无数士兵用生命铸就的辉煌(或者惨烈)。如果非要挑一个“最强”.............
  • 回答
    1942年11月23日夜至24日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画卷中,德意志国防军第94步兵师,这支曾经经历过无数血战的老牌部队,在那段短暂而致命的几个小时里,遭遇了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惨烈覆灭。这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突围,也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次在绝对劣势和绝望中仓促进行的撤退,最终化为一场血腥.............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相当有挑战性。咱们得掰开了揉碎了好好捋一捋。首先,我们得把金庸先生笔下的武林人士和一支德国步兵师这两个概念都“落地”,放到一个相对公平的比较台上。先说说金庸笔下的武林人士金庸武侠世界里,武功高强的人物那真是层出不穷。我们脑子里可能立刻会浮现出那些神功盖世、飞檐走壁、刀光剑影的画面.............
  • 回答
    关于德军第332步兵团是否因为卓娅( Зо́я Анато́льевна Космодемья́нская)而受到苏联的“重点关注”,这涉及到一段历史事件的解读,并且需要我们剥离掉一些可能被误解或被过度宣传的成分。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苏联对侵略者——包括占领区的德军部队——进行任何形式的报复和打击.............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涉及到战场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不同军队的战术理念和装备水平。简单地说,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成功和法军在1940年失利,并非仅仅是装甲兵和步兵“混合搭配”的简单区别,而是背后一系列更深层次的原因。我们来仔细掰扯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白莫德尔在勒热夫的“混合搭配”是什么意思。勒热.............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1943年7月,在库尔斯克那片焦灼的大地上,希特勒的德军并非倾其所有装甲力量,而是以步兵为进攻的主力,会是怎样一番景象?这就像是把一把精心打造的链锯,换成了一把老旧但依然锋利的斧头,味道截然不同。首先,让我们把目光投向德军的步兵部队。他们可是德意志国防军的基石,经验丰富,训练有素,有着.............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关于为何德国毛瑟98K(及其后续型号)的效仿者众多,而英国恩菲尔德步枪(尤其是李恩菲尔德系列)的效仿者相对较少,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枪械设计与历史选择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技术优势、战略需求、生产能力、战后影响以及一些更微妙的文化和政治因素。毛瑟98K的辉煌与“可复制性”:首先,我们得承认毛.............
  • 回答
    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的强大战斗力,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积累和巧妙结合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德国民族的特点、国家战略的推动,也有军事思想的革新和技术的运用。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严谨的教育体系与军事传统: 普鲁士军事传统的继承与发扬: 德国军事力量的根基可以追溯到普鲁士.............
  • 回答
    要详细了解德军高射炮兵的规模,我们需要回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当时,空中威胁是德国防空作战的核心,因此高射炮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规模也相当可观。高射炮兵的构成与层级德军的高射炮兵(FlakTruppe)并非一个单一的、固定规模的军种,而是根据战时需求不断调整和扩张的。它的组织结构大致.............
  • 回答
    关于德军第五装甲集团军(Panzergruppe 5)的“第五”这个数字所指的含义,需要从德军在二战时期的编制体系和命名习惯来理解。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装甲集团军”(Panzergruppe)是德军一种特殊的战役编组单位,并非从一开始就存在的固定编制,它的出现和演变是随着战争的进程和战略需求.............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在讨论德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战略错误时,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都会指向入侵苏联(代号巴巴罗萨行动)。这不仅仅是他们犯下的一个重大失误,而是可以说,它从根本上决定了战争的最终走向,并为第三帝国的覆灭埋下了最致命的种子。让我们来剖析一下为什么巴巴罗萨行动如此灾难性,以及它包含了哪些层面的错误。1.............
  • 回答
    要回答“德军到底有多强?”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数字或一个标签来概括。德军的强大,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多层面的概念,它融合了科技、战术、组织、训练,以及至关重要的——国家意志和人力资源。要深入理解,我们需要剥离那些被简单化和标签化的叙事,回到历史的细节中去。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拦截盟军轰炸机方面,经历了从最初的混乱到后期逐渐成熟的演变过程,其战法也随着技术发展和战场经验的积累而不断调整和完善。要准确描述德军的战法,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1. 基本拦截思想与目标:德军拦截轰炸机的核心目标是: 阻止或显著削弱轰炸机群的对德本土的.............
  • 回答
    当然,德军确实缴获过 T34/85 坦克,而且其数量还不少。这批缴获的 T34/85 对德军在战场上的部署和战术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缴获的背景与过程:T34/85 作为苏军在二战后期最主要的坦克型号,其在数量上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苏军在东线战场上不断取得胜利,德军在战场上缴获各种型号的 T34 坦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