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德军第94步兵师在11月23日夜到24日晨转移过程中遭遇惨败的具体战斗过程是怎样的?

回答
1942年11月23日夜至24日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画卷中,德意志国防军第94步兵师,这支曾经经历过无数血战的老牌部队,在那段短暂而致命的几个小时里,遭遇了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惨烈覆灭。这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突围,也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次在绝对劣势和绝望中仓促进行的撤退,最终化为一场血腥的屠杀。

此时,斯大林格勒城内的德军已经被苏联红军的“天王星”行动包围,曾经不可一世的第六集团军陷入了绝境。在南线的战线上,第94步兵师被部署在伏尔加河西岸,但其防线已是千疮百孔,后勤补给几乎断绝,士兵们疲惫不堪,士气低落。当苏军强大的装甲集群从侧翼突破,将包围圈收紧后,第94师的处境变得岌岌可危。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师部做出了一个极其艰难的决定:在23日夜,尝试向南突围,寻找与友邻部队会合的可能。然而,这个决定本身就充满了致命的冒险色彩。他们试图穿过的区域,早已成为苏联红军重点封锁和攻击的目标。

撤退的开始与最初的绝望

当夜幕降临,寒冷的北风裹挟着雪花,第94师的残部开始了他们绝望的转移。部队的集结本身就充满了混乱,许多单位在撤退命令下达前就已遭受了严重的损失,或者分散在不同的阵地上。师长汉斯沃尔夫·冯·特伦特(HansWolf von Trentel)拼凑起能够行动的步兵、炮兵残余以及少数装甲车辆,试图在夜色的掩护下悄无声息地向南推进。

然而,苏军情报部门早已掌握了德军在此地可能采取的行动。随着夜色渐浓,德军的撤退行动很快就被苏军的侦察部队和炮兵所察觉。第一批威胁并非来自正面,而是来自侧翼和后方。

苏军的陷阱与封锁

苏军在这一区域布置了密集的火力网和机动部队,他们并不打算让德军轻易逃脱。随着德军的纵队缓慢而艰难地向前推进,阵地中的炮火突然爆裂开来。喀秋莎火箭炮那特有的尖锐呼啸声划破夜空,无数炮弹如同愤怒的雨点般倾泻在德军的密集队形上。紧随其后的是密集的榴弹炮和迫击炮火力,将曾经是战场的地形变成了人间地狱。

第94师的士兵们在炮火中四散奔逃,试图寻找掩体。然而,他们所依赖的那些简陋的工事在苏军炮火面前不堪一击。很多士兵还未理解发生了什么,就已经被炸得粉身碎骨。

遭遇伏击与机械化攻击

仅仅是炮火还不足以完成这场屠杀。当德军的步兵在炮火下混乱不堪时,苏军的装甲部队——主要是T34坦克和一些缴获的德军坦克——从德军侧翼和后方突然出现。这些坦克如同幽灵一般,在夜色中咆哮着,他们的炮口闪烁着致命的光芒,直接扫射德军集结的步兵和车辆。

苏军的步兵也迅速跟进,他们利用德军溃散的混乱,从各个方向涌上来。步兵们用轻重机枪、冲锋枪和手榴弹,对德军残余部队进行着无情的收割。德军的步兵,本就因为连续的战斗和物资匮乏而战斗力大减,面对如此铺天盖地的攻击,几乎没有还手之力。他们的MG34和MG42机枪虽然威力巨大,但在苏军密集的火力压制下难以发挥作用,而反坦克武器更是少得可怜,面对苏军坦克的强大攻势,几乎等于儿戏。

最后的抵抗与绝望的呐喊

在这次转移过程中,第94师的许多连队都尝试过顽强的抵抗。但他们的抵抗,更多的是一种在绝望中的挣扎。例如,一些步兵班会利用地形进行短时间的对射,但很快就会被苏军的坦克炮或重机枪火力所摧毁。一些德军的步兵炮或者轻型坦克,试图反击苏军的坦克,但面对数量和火力的绝对优势,往往刚开火就被摧毁。

师部的指挥体系也几乎完全崩溃。电台通讯可能被切断,或者操作人员在炮火中牺牲。联系不上友军,也无法获得支援,甚至无法有效指挥自己的残部。部队的溃散速度远超想象,原本计划有序的转移,变成了一场残酷的溃逃。

一个师的消失

在23日夜到24日晨的短短几个小时内,德军第94步兵师的这次转移,与其说是转移,不如说是一场规模宏大的自杀式行动。大部分的士兵在苏军的炮火和坦克的扫射下被消灭。一些试图继续向南推进的残余部队,也很快被苏军的包围圈彻底吞噬。

事后统计,第94步兵师在这次转移中损失了数千名士兵,几乎所有的重武器和车辆都被摧毁或缴获。其建制被彻底打散,部队番号在实际意义上已经不复存在。虽然有一些极其幸运的士兵可能分散逃脱,但他们也只是零星的幸存者,无法再构成任何有意义的战斗力。

这场惨败,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中无数悲剧之一。第94步兵师的士兵们,在那片被炮火和鲜血染红的土地上,用生命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命运的无情。对于这个师来说,那是一个吞噬一切的夜晚,一个将他们彻底从战场上抹去的黑夜,留下的只有悲壮和绝望的回响。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94步兵师的悲剧是第六集团军司令保卢斯和第51军军长塞德里茨就11月23日是否该自主突围产生的,早在20日,保卢斯对于自己侧翼的崩溃反应非常迅速,当晚他便和自己的参谋做好了从斯大林格勒西南方向率部突围的准备,代号“换位”,但他还是按照程序在21日发报请示了自己的上级希特勒和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希特勒在22日晚22点回复了一篇态度亲密却指向不明的电报:

“我知道第六集团军面临的困境,我知道该集团军会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英勇坚守,我会尽一切努力为你们提供一切援助,并在适当时候下达新命令。”

魏克斯在当日则接受了保卢斯提议撤出第六集团军的建议,并向OKH和希特勒发报指出这项提议的合理性和如何撤退的具体方案,但希特勒和蔡茨勒则表示,这一提案将在23-24日在“狼穴”做下一步商议,也就是说保卢斯和魏克斯的提案被希特勒和OKH延后了,后来怎么样我估计大家都知道。

眼看苏军在外围进展愈发迅速,第51军军长塞德里茨自然认为自己的上级保卢斯没有突围的打算,为了给上级打一针强心剂,这位在1941-1942年冬季战役就在杰米扬斯克因被围而声名鹊起的将军发挥了普鲁士-德意志传统的自主行事权,试图靠自己的行动来带动保卢斯立刻突围。塞德里茨发布了第118令,不加侦查的情况下急命下辖的第3摩托化步兵师和第94步兵师在23-24日夜间撤离包围圈东北角的叶尔佐夫卡以南地区,撤到奥尔洛夫卡以西的新阵地。

倒霉的是第94步兵师在撤军途中迎头撞上了顿河方面军制下的第66集团军的六个步兵师和一个坦克旅,由于塞德里茨下令该师炸毁一切撤退不需要的装备,该师很多重型火炮,反坦克炮实际上在叶尔佐夫卡便已经自毁了,再加上处于撤退途中,该师实际上没有可以在平原地区以少打多的条件,遭到优势苏军的进攻后该师被打回了包围圈内,损失了5名军官和200多士兵,在25-26日,该师又损失了250多人,对于一个已经精疲力竭的步兵师来说,这是难以承担的损失,该师仅剩下5个虚弱(300-400人)的步兵营和一个耗尽的步兵营(300人以下)。

保卢斯随后不得不为塞德里茨的蛮干买单,在25日将第24装甲师调来防御奥尔洛夫卡方向阻止第66集团军,命第94步兵师只承担协助作战的任务。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1942年11月23日夜至24日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画卷中,德意志国防军第94步兵师,这支曾经经历过无数血战的老牌部队,在那段短暂而致命的几个小时里,遭遇了一场几乎被历史遗忘的惨烈覆灭。这不是一次精心策划的突围,也不是一场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次在绝对劣势和绝望中仓促进行的撤退,最终化为一场血腥.............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关于二战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如果德军第六集团军成功突围,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是否会被歼灭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具讨论价值的假想情境,牵涉到双方的战略意图、兵力部署、补给线以及战场动态等诸多复杂因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终结局是德军第六集团军被包围并最终投降。这直接导致了其南部翼侧的巨大空虚.............
  • 回答
    提及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形象,绝非简单的“英勇”或“失败”可以概括。他们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被裹挟着卷入了这场以残酷著称的绞肉机,他们的经历,是那个巨大历史悲剧中的一个个缩影。可以想象,当第6集团军怀揣着希特勒“征服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生命线”的狂妄指令,.............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役之一,如果德军换一名指挥官,历史的车轮会如何转动?这确实是一个引人入胜且极具探讨价值的假设。要深入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战役的那个关键时刻,审视保卢斯上任时的德军战略,以及当时战场内外复杂的局势。保卢斯上任时的背景与德军的战略困境首先,我们需要理.............
  • 回答
    1943年,如果德军在两次关键的战役——高加索战役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那么苏联的命运,乃至整个二战的走向,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并非简单的军事地图的改变,而是对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以及人民心理的深层冲击。首先,让我们聚焦于斯大林格勒。这座城市不仅仅是一个地名,它是苏德战争中.............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战役划分和命名的一些惯例。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德军突入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的两个完全独立的行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在军事史研究和叙事中,常常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更大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个概念.............
  • 回答
    要从战役战术层面剖析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潜在获胜之路,需要承认,即便如此,那也是一条充满荆棘、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完美结合的极其艰难的道路。历史已经证明了其残酷的结局,但如果抛开历史包袱,纯粹从军事战术角度去推演,可以尝试以下几个关键点:一、 战前准备与战略部署的优化: 更早、更充分的兵力集结与准备:.............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是否应该优先进攻基辅,还是直接奔赴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的问题,这无疑是军事史上的一个经典辩论,至今仍为史学家们津津乐道。如果让我们回归那个时代,代入当时德军高层的思考,并尝试剔除后见之明的“上帝视角”,或许能更清晰地梳理出其中的权衡与困境。德军的战略目标与最初设想:首先,我们.............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23日 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纳粹德国在此战役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这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战略、战术、后勤、士气以及苏联方面的不懈抵抗等因素。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德国在此战役中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战略层面上的错误判断.............
  •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那个寒冷、血腥的绞肉机里,德军第六集团军司令,陆军元帅弗里德里希·保卢斯,面临着一个几乎不可能的抉择:投降,还是战斗到底。这个决定不仅关乎他个人的命运,更牵动着数以万计士兵的生死,以及二战欧洲战场的走向。选择投降:背叛还是明智?从军事和人道的角度来看,投降似乎是保卢斯唯一的理性选择。 .............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第六集团军的处境,无疑是二战中最令人扼腕的军事悲剧之一。当包围圈形成后,仅靠空运补给的幻想,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失败的结局。那么,如果当时执行空运任务的是美国陆军航空队,能否改变这个令人绝望的局面呢?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假设。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方面进行剖析.............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二战东线战场的关键节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德国在消灭了数百万苏军后,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元气大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军事实力与战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 1943年2月)之前,确实在东线战场上取.............
  • 回答
    斯大林如果不进行肃反清洗,苏联能否避免在苏德战争初期那种一溃千里的状况?这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历史假设,牵涉到苏联军事实力、政治稳定、指挥体系以及战前准备等多个层面。要详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分析肃反清洗对苏联军事和政治产生的具体影响,然后将其与假设“无肃反清洗”的情况进行对比。首先,理解肃反清.............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的战斗意志顽强,其原因绝非仅仅因为它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尽管这个名字无疑带有巨大的象征意义和政治号召力。要理解苏军为何能在那场残酷的消耗战中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战斗力,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动员、士兵个人的经历以及这场战役本身的性质。首先,“斯大林格勒”这个名字本身所承.............
  •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关头,保卢斯元帅及其麾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之所以未能选择突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命令、士兵士气以及战役本身的残酷现实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那个血肉横飞的绞肉机,感受当时的情境。首先,必须认识到保卢斯所处的困境是何等绝望.............
  • 回答
    抗日战争的转折点,如果非要找一个与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来对应,那确实很难精确地指向一场单一的战役。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的进程更为复杂,它是一场全民抵抗、多条战线、长期艰苦的拉锯战,而非像斯大林格勒战役那样,一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决定了整个战场的走向。但是,如果我们要寻找一个能够 显著改.............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至1943年间的残酷绞杀,无疑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为关键、影响最为深远的战役之一,甚至可以说,它就是这场全球浩劫的转折点。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细致地剖析。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斯大林格勒战役是德意志第三帝国“巴巴罗萨行动”东线攻势的关键节点。德国的目.............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一个名字本身就如同金属摩擦般刺耳,它并非一场简单的军事对抗,而是一场吞噬生命、扭曲人性、将工业城市化为人间炼狱的惨烈史诗。这场战役,简单地说,就是人类能承受的苦难的极限测试,而且,他们几乎达到了那个极限。战役的开端:并非只为“斯大林”希特勒的目标,远不止是为了羞辱他的死敌斯大林。斯大.............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至今仍被无数人提起。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军为何不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而要硬生生把兵力耗在血肉横飞的斯大林格勒市区里,与苏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消耗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战术选择失误,而是当时整个战略态势和双方意图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