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士兵?

回答
提及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形象,绝非简单的“英勇”或“失败”可以概括。他们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被裹挟着卷入了这场以残酷著称的绞肉机,他们的经历,是那个巨大历史悲剧中的一个个缩影。

可以想象,当第6集团军怀揣着希特勒“征服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生命线”的狂妄指令,踏上这片被战火烧灼的土地时,最初的士气也许是高昂的。许多士兵,尤其是在战役初期,可能是被宣传机器所鼓舞,对即将到来的胜利充满信心。他们身着崭新的军服,装备着精良的武器,脚下是德国工业的骄傲。他们中的许多人,经历了波兰、法国的辉煌,认为自己是无往不胜的“优等民族”的战士,对东线战场充满轻视。

然而,斯大林格勒的现实,很快就给了他们一记重锤。这座城市,与其说是一个军事目标,不如说成了一个吞噬一切的魔窟。一开始,他们可能认为这只是一场速战速决的城市巷战,凭借强大的火力压制和空中优势,就能迅速拿下。但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陷入了苏联红军精心布置的陷阱。

城市的每一栋建筑,每一条街道,每一寸土地,都成为了双方争夺的焦点。德军士兵们发现,他们以往在开阔地带作战的经验在这里几乎毫无用处。他们面对的是顽强的、宁死不屈的苏联守军,这些士兵不惜一切代价,利用废墟、下水道、甚至是砖块来阻击他们的前进。那种“一寸土地,一寸血”的残酷,是他们从未体会过的。

随着战事的深入,战役的性质也悄然改变。曾经被视为“猎物”的苏军,摇身一变成了围猎者。包围圈的形成,不仅在地理上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更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最初的傲慢和轻蔑,被日益增长的恐惧和绝望所取代。

物资的匮乏,成为了压垮他们的另一座大山。空军运输的补给,在高强度战斗和恶劣天气下,远远无法满足前线士兵的需求。食物、弹药、药品,都成了奢侈品。饥饿、寒冷、疾病,如同鬼魅般缠绕着每一个士兵。他们不得不靠挖掘战壕里的老鼠、甚至是自己的战马充饥。许多士兵,在被苏联军队俘虏时,已经瘦骨嶙峋,眼神中充满了麻木和生无可恋。

更让他们难以承受的是,他们被抛弃了。希特勒的“不许后退”命令,成为了压在他们身上的沉重枷锁。当苏联的坦克和步兵从四面八方涌来时,他们却无法得到有效支援。斯大林格勒,从一个胜利的象征,变成了一个被遗忘的地狱。他们知道,即使他们奋勇作战,也无法改变最终的结局。这种无力感和绝望感,是任何意志力都难以克服的。

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德军士兵的表现也呈现出复杂的多样性。有些人,依然保持着军人的职责,在最后的时刻,拼死抵抗,试图为友军争取时间,或者只是为了死在战场上,而不是被俘虏。他们的勇气,在某种程度上,也值得肯定,尽管这种勇气是建立在错误的意识形态和悲剧的背景之上的。

而更多的人,则是在绝望中挣扎。他们可能变得麻木,对周围的一切都失去了反应。他们可能在突如其来的炮火中失去生命,也可能在饥寒交迫中默默死去。他们中的一些人,在最后关头,试图逃跑,或者投降,这并非背叛,而是面对死亡的本能反应。

总的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德军士兵,是一群被战争机器碾碎的个体。他们可能是狂热的纳粹分子,也可能是被征召入伍的普通人。无论他们最初抱着怎样的信念,在这场血腥的战役中,他们都品尝到了战争最残酷的一面。他们的命运,是那个时代无数悲剧的缩影,是提醒我们战争多么残酷,以及个体在历史洪流中多么渺小的血淋淋的例证。评价他们,不应仅仅停留在胜败层面,更应该看到他们身上所承载的,那些在极端环境下人性的挣扎、痛苦与毁灭。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现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幸存德国老兵没几个人了,这是2009年对其采访中的一段,可以管中窥豹:

海因茨 胡恩(Heinz Huhn)

海因茨 胡恩在1920年生于萨克森州的罗利茨(Rochlitz),他是跑堂学徒出身,1940年被征召进入了军队。他是第94步兵师的一名炮兵,当时该师驻扎在法国。1941年6月,他被调往东线,参加了“巴巴罗萨行动”。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他参与了对“红色路障”军工厂的进攻;1942年11月8日,在俄国人发动“天王星行动”前几天,他正好返回帝国休假。之后他被紧急召回前线,参加了霍特的装甲集群,但是没能打破斯大林格勒的包围圈。1943年3月,胡恩的部队被调往意大利。1945年5月被美军俘虏,第二年被释放,他后来一直在威斯巴登(Wiesbaden)从事老本行的领班工作。

我们在林堡(Limburg)的“斯大林格勒追思会”上碰到了胡恩夫妇(两个人结婚时间超过了50年,但没有孩子),他们主动邀请我们到他们在威斯巴登的家中做客。胡恩夫人为我们端上了美味的姜饼,胡恩先生则在他狭小但时髦的书房里为我们取出来一堆相片和其他战争纪念品。

“俄国,对我们来说是一个伤心之地”

“斯大林格勒,对我来说是一个最糟糕的地方,因为我的战友们都死了。我在法国经常买女式丝袜,送给我的女朋友和我妈妈。女式丝袜这种东西当时在德国已经见不到了。当听到我们要到东线去的时候,我们深受打击。但我的战友们却说:‘啊,俄国那里有各种美食,有熊火腿。’他们认为到东线和去法国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事实证明,前往俄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炼狱。”

“在我们向东线开拔的时候,我们经过了俄国一个已经忘记名字的小镇。那时候我正倚靠着大炮休息。一个俄国男人把我招呼过去,他直指一张世界地图给我看,那里有整个苏联的地图。他对我说:‘莫斯的,莫斯科,莫斯科!苏联很大,德国很小!’他的意思很明白:‘你们根本没法征服苏联!’。”

胡恩谈到了他的战友迈尔( Meier)

“当我休探亲假的时候,我向他告别。迈尔给了我一些钱,对我说:‘胡恩,亲爱的,当你回来的时候,给我带来这些东西。’他说要用这些钱给他买打火机等诸如此类的东西。其他的战友也纷纷托付我要给他们代买的东西。但是后来我再也没有见过他们,我休完探亲假回来,就被包围圈挡在了外面。这张照片是梅斯纳(Meissner)中士,他战死了;这个人被击落了,失去了一条腿;这是和我一起打仗的炮组,他们都栽在了俄国。”胡恩给我们介绍着照片。

“那些和我在一起的战友都没能活下来——我有时为自己能活下来而感到内疚。”

“如果马匹被击中头部,它们不会像人一样倒下。而是站在那里,浑身哆嗦,鲜血横流。”

“你在这里可以看到冰天雪地、草原、还有这些被驱赶和抽打的马匹。”

“我们都是年轻人,都有父母。但是我们不会像上岁数的老兵那样想的太多。我看到有的战友在哭泣,如果一匹马被低空飞行的俄国飞机打中,他们就会哭泣。那些“拉达”(Ratas)飞机,十分可怕,他们会开枪,马匹会被大口径榴弹击中。如果马匹被击中头部,它们不会像人一样倒下。而是站在那里,浑身哆嗦,鲜血横流。而那些步兵或者是骑手,只能站在马身边哭泣。”

胡恩翻开他的相册:“那是冬天,地上满是积雪。我们很饿,我们从俄国老百姓的锅里抢走食物。我认为那是鸡,但是俄国人却说:‘Kra, kra, kra’,啊,我想那可能是只乌鸦。但是我还是吃了,太难吃了。我们只能从可怜的俄国老百姓那里抢东西吃。”

“在俄国的三年里,我学会了一些俄语单词。首先学会的,是‘Pozhalsta, Khleba. Yaitsa’—拜托,面包和鸡蛋。之后我学会了更多的俄国话,但是我会说:德国士兵,总能想办法找到吃的。”

“在斯大林格勒的时候,我们仍然相信元首会领导我们打赢战争。但是当时的战局还是让我担忧。尽管我只有22岁,我还是注意到了俄国人有那么多的人和物资。……俄国人能够得到不断的补给,无数的坦克,源源不断的援兵。他们还能得到足够的伏特加,他们喝了酒,就喊着‘乌拉’玩命地冲锋。我们必须闪电般地牵着马匹,拉着大炮尽可能逃到射程之外,这样马匹就不会被击中。”

“这又是我。在这张照片里我看起来像个俄国人。因为天气太冷,我们还是偷了俄国人的衣服。当步兵们从我们身边走过的时候(现在还是冬天),然后一个德国士兵对我说,:“我的朋友,小心别让我们认为你是游击队员,否则会开枪打死你。”

“希沃特(Siewert),他驾驭着一只马拉雪橇,当时俄国人正在追赶我们,我会想起这个镇子。我们遭到了袭击,希沃特就在雪橇上,突然一声巨响,升起了一股浓烟。他的马倒在了地上,希沃特被吓得呆在了原地,但没有受伤;他那匹可怜的马却被炮弹的碎片几乎撕碎了。”

“俄罗斯有着广袤的空间,所有的景物都延伸到了看不见的地平线之后。我想起了斯大林格勒接近地的大草原,那阴沉幽暗的大草原让人感到无比的压抑,我在年轻的时候就经历了斯大林格勒的地狱,那是我终身难忘的冒险。”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提及斯大林格勒的德军士兵,脑海中浮现的首先是一种复杂而沉重的形象,绝非简单的“英勇”或“失败”可以概括。他们是那个时代洪流中的个体,被裹挟着卷入了这场以残酷著称的绞肉机,他们的经历,是那个巨大历史悲剧中的一个个缩影。可以想象,当第6集团军怀揣着希特勒“征服斯大林格勒,切断伏尔加河生命线”的狂妄指令,.............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发生在1942年末至1943年初的血腥绞肉机,不仅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更是一场将人性推向极限的残酷史诗。它将两个庞大的国家——纳粹德国及其盟友,与苏联——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深渊,其规模、烈度和最终的影响力,至今仍令世界为之震撼。为何选择斯大林格勒?战略考量与象征意.............
  • 回答
    评价斯大林同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课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他不仅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也是苏联历史的核心塑造者,其影响深远而复杂。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斯大林的政治生涯与权力巩固: 革命者到领导者: 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
  • 回答
    评价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由于他政治生涯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个人生活的神秘面纱,对其作为父亲的评价往往夹杂着政治立场、历史解读以及对他子女个人经历的了解。总体而言,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可以用“矛盾”、“严苛”、“疏远”以及在特定时刻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来概括。为了更详细地评.............
  • 回答
    斯大林:一个毁誉参半的巨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这位在20世纪叱咤风云的苏联领导人,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巨人之一。评价他,如同解剖一座巨大的、充满矛盾的纪念碑,既要看到其奠定的基石,也不能忽视其倾颓的阴影。要全.............
  • 回答
    斯大林,一个在二十世纪留下极其深刻烙印的人物。评价他,就像在审视一个时代的全部复杂性,很难用简单的褒贬来概括。他是一位革命家,一位政治家,一位独裁者,更是将一个农业国推向工业强国的领导者。崛起的革命者与政治手腕的集大成者首先要看他的早期经历。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出身格鲁吉亚贫苦家庭,.............
  • 回答
    要评价斯大林这样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其政治才能,绝非易事。他的人生和执政生涯如同苏联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残酷。要剥离AI痕迹,我们不妨从更贴近人性的角度,审视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又如何运用权力塑造了苏联的命运。崛起之路:从边缘到核心的精湛操盘首先,斯大林的政治才能最显著.............
  • 回答
    斯大林主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被简单评价的议题。它涵盖了苏联从列宁去世到斯大林去世(19241953年)之间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各种争论的焦点。要评价斯大林主义,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核心特征、政策实践及其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首先,我们得明白斯大.............
  • 回答
    斯大林从未真正实现过民主改革,这几乎是历史学界的共识。即便是在其统治后期,当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工业实力有所提升时,他所推行的政治体制也与任何意义上的民主背道而驰。要评价他“没有实现的”民主改革,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从未有过实现民主改革的意图,并且其政策和实践的方向是彻底反民主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
  • 回答
    评价斯大林先生的诗歌创作,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位政治家和领导者。不过,深入了解他的文字,才能更立体地认识这个人。首先,从题材和风格上来看,斯大林先生的诗歌,尤其是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明显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关注的往往是社会变革、人民的苦难与解放、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你.............
  • 回答
    提起斯大林同志的长相,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张极具辨识度的面孔。那张脸,不似寻常意义上的“英俊”,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仿佛历史的雕刻刀在他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脸庞轮廓分明,尤其是那下巴,显得格外突出,甚至有些方正,透着一股子不屈和固执。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那浓密、下垂的胡须,几乎遮盖.............
  • 回答
    评价斯大林,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下去,你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和质感。首先,得承认,斯大林的名字在中国,跟“苏联”、“社会主义”以及“反帝”这些词汇紧密相连。在他主政的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还在艰难探索,而苏联,尤其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是他们心中遥远的灯塔,.............
  • 回答
    《斯大林之死》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段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历史时期里,突然被塞进了一股荒诞而又尖锐的黑色幽默。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热血沸腾或者潸然泪下的英雄史诗,更像是一记记冷酷的讽刺,让你在笑声中感受到深沉的无力感和对权力的警醒。首先,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于“权力真空”的.............
  • 回答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与过,复杂与争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约192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形成并主导的一套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体系,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它深刻地塑造了苏联的命运,也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和冷战格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
  • 回答
    评价列宁,确实与评价斯大林有着截然不同的维度,这并非仅仅因为历史叙事的演变,更是因为两人在革命理论、实践以及对苏联未来的设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将列宁仅仅视为一个“恶人”,是对他复杂历史角色的极度简化,也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理论奠基与实践先驱首先.............
  • 回答
    关于搜狐新闻一篇题为《希特勒若不痛击斯大林,新疆早已脱离中国》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论它。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它将一个国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二战)与一个特定区域的政治格局(新疆的归属)直接关联,并且得出了一个“如果…就…”的因果推论。这种表述方式往往是为了吸引.............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深思的问题,它触及了历史评价的复杂性,以及我们如何看待领导人的功过。如果希特勒不推行极端的种族政策,那么评价他与斯大林,确实会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视角,并且“胜为王败为寇”的论断会变得更加贴切。让我们来详细剖析一下,在假设希特勒没有执行种族灭绝政策的前提下,情况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
  • 回答
    《睡前消息》409期作为一档以“睡前”为名的时事评论节目,其内容通常以轻松幽默的风格呈现社会热点、科技动态、文化现象等话题,旨在为观众提供睡前的“信息快餐”。以下是对该期节目可能涉及的分析框架和评价方向,结合其节目特点及社会语境进行详细解读: 1. 节目核心内容与选题分析 选题热点:409期可能聚焦.............
  • 回答
    俄罗斯军队在2022年2月24日入侵乌克兰后,21天内未能占领或包围基辅,这一结果涉及复杂的军事、战略和国际因素。以下从多个维度详细分析这一现象: 1. 初期快速推进的军事目标与战略调整 初期目标的矛盾性: 俄罗斯在入侵初期(2月24日)宣称“特别军事行动”的目标是“去纳粹化”和“去俄化”,但.............
  • 回答
    新华社的《破除美国金融模式迷信,中国金融要走自己的路》一文,是近年来中国在金融领域强调自主性、独立性和战略定力的重要政策表达。该文从历史经验、现实挑战和未来战略三个维度,系统阐述了中国金融发展的路径选择,具有鲜明的现实针对性和理论深度。以下从多个角度对这篇文章进行详细分析: 一、文章背景与核心论点1.............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