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如何评价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

回答
评价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由于他政治生涯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个人生活的神秘面纱,对其作为父亲的评价往往夹杂着政治立场、历史解读以及对他子女个人经历的了解。总体而言,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可以用“矛盾”、“严苛”、“疏远”以及在特定时刻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来概括。

为了更详细地评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斯大林子女的基本情况与他的互动模式:

斯大林有几个重要的孩子,他们的经历和与他的关系也不同,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他作为父亲的形象:

雅科夫·朱加什维利(Yakov Dzhugashvili,与首任妻子叶卡捷琳娜·斯瓦尼泽所生):
早年与母亲的悲惨经历: 雅科夫的母亲叶卡捷琳娜在斯大林早年革命生涯的艰苦时期去世,她当时遭受了斯大林的冷遇和侮辱。雅科夫由斯大林的亲戚抚养长大,很晚才被斯大林接回家。
与父亲的疏远和不被认可: 斯大林对待雅科夫的态度非常冷漠,甚至可以说是不屑。他经常嘲笑雅科夫体弱多病,不符合自己对“男子气概”的期望。甚至有传闻说,在斯大林发现雅科夫企图自杀后,他曾冷酷地说:“你连枪都打不准!”
二战中的牺牲与斯大林的反应: 雅科夫在二战中作为一名指挥官被德军俘虏。当德军试图用他交换被俘的德国高级将领时,斯大林的回应是:“我不会用元帅换一个士兵。” 雅科夫最终死于战俘营。斯大林对雅科夫之死的公开反应冷淡,甚至有说法认为他并不完全关心儿子的命运。这被许多人视为斯大林冷酷无情的一面。

瓦西里·朱加什维利(Vasily Dzhugashvili,与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所生):
相对“优越”的童年: 相比雅科夫,瓦西里从小就生活在克里姆林宫,享受着相对优渥的物质条件。
父亲的期望与控制: 斯大林希望瓦西里成为一名军事领袖,并极力培养他的军事才能。然而,这种培养带有强烈的斯大林式的控制和期望。瓦西里经常受到父亲的严厉批评,甚至体罚。斯大林对他有着极高的要求,一旦达不到就会严厉斥责。
酗酒与沉沦: 瓦西里在父亲的巨大压力下,加上自身性格因素,最终走向了酗酒和放荡的生活。他一生都在试图证明自己,但似乎始终活在父亲的阴影下。他曾多次被逮捕、贬职。
母亲的自杀与斯大林的态度: 瓦西里的母亲娜杰日达在1932年自杀,原因复杂,可能包括与斯大林关系的恶化、政治斗争的压力等。斯大林对此事的公开态度和对瓦西里的影响,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他似乎很少提及此事,更少给瓦西里情感上的支持。

斯维特兰娜·阿利卢耶娃(Svetlana Alliluyeva,与第二任妻子娜杰日达·阿利卢耶娃所生):
童年时代的父亲形象: 斯维特兰娜对父亲的记忆相对更清晰一些,但她对父亲的看法也充满矛盾。她曾回忆起父亲有时也会表现出温情的一面,比如为她讲故事,或者给她买礼物。
后期的疏远与控制: 随着她长大,父亲对她的控制欲也越来越强。她选择的伴侣、她的生活方式,都受到斯大林的严格审视和干涉。斯大林反对她与犹太人或外国人的交往,甚至会因为她选择的爱人而勃然大怒。
精神上的控制与情感的隔阂: 斯大林更多地将她视为自己的政治资产,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她感受到的是父亲的权威和威慑,而非真正的父爱。
逃离苏联与对父亲的控诉: 最终,斯维特兰娜于1967年逃离苏联,并在西方出版了她的回忆录《斯大林的女儿》,详细记述了她在父亲身边生活的经历,并对斯大林的暴政和她个人的痛苦进行了深刻的控诉。她的回忆录是理解斯大林作为父亲角色的重要一手资料。

二、斯大林作为父亲角色的主要特征:

1. 严苛与高压的教育方式: 斯大林对子女的要求极高,并且倾向于使用恐吓、羞辱和惩罚的方式来“塑造”他们。他很少给予肯定和鼓励,更多的是批评和挑剔。这种教育方式给子女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创伤。

2. 情感的疏远与缺乏关怀: 斯大林公私分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政治斗争中,对子女的个人情感需求关注甚少。他很少与子女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往往用命令和指示代替沟通和交流。子女在他面前更多地感受到的是权威和恐惧,而非温暖和安全感。

3. 控制欲极强: 斯大林对子女的生活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从他们的学业、职业选择到个人感情和社交活动,都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掌控范围。他将子女视为自己的财产,而非独立的个体,不容许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4. 政治化的亲子关系: 在斯大林眼中,子女不仅仅是家庭成员,也带有政治色彩。他会根据子女的表现来评价他们是否“合格”,是否能够为他的政治事业“加分”。例如,他对雅科夫的态度,部分原因是他认为雅科夫不够强悍,无法成为他理想中的儿子形象。

5. 偶尔显露的复杂情感(争议性): 尽管大部分时间显得冷酷无情,但也有一些证据表明斯大林并非完全没有父爱。
斯维特兰娜的回忆中,曾提到父亲有时会流露出温情的一面。
他对瓦西里的军事培养,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他对儿子的“期望”,尽管这种期望是以压迫的形式体现。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斯大林在对待子女时,可能也面临着自己成长经历和政治环境的双重压力,他可能认为情感的软弱是危险的,不利于他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生存。

三、评价的困难与局限性:

历史资料的局限性: 关于斯大林个人生活的详细记录并不多,尤其是与子女的真实互动,很多信息来源于子女的回忆录,而这些回忆本身就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性。
政治化的解读: 对于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评价,往往被他的政治行为所影响。批评者会利用他作为父亲的失败来佐证他作为领导人的残暴;而辩护者则可能试图将他的个人生活与政治分开。
时代背景的影响: 在当时的苏联社会,父权制和严父慈母的模式也并非完全不存在,但这并不能完全抵消斯大林极端化的教育方式和情感疏离。

总结:

总而言之,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写照。他将他在政治领域惯用的威严、控制和冷酷无情,也带入了家庭生活。他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是严苛、高压且缺乏情感支持的,这给他的孩子们带来了深远的心理创伤,并直接影响了他们的人生轨迹。尽管偶尔可能显露一丝父爱或期望,但整体而言,他更像是一个严厉的统治者,而非一个温暖慈爱的父亲。他的子女们,无论在政治还是个人生活上,都未能摆脱他的阴影,他们的命运也成为了斯大林极权统治下许多个体悲剧的缩影。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题主认为斯大林卖了自己儿子,那只是你这么觉得。你们这些看客没有资格践踏一个父亲的破碎而痛苦的心。

斯大林没有拿保卢斯换回自己儿子,却特别关照让人护送受重伤的女狙击手柳德米拉离开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是他冷酷无情?为了国家不要儿子?"不拿元帅换士兵"做赔本买卖?真是可笑。他说"雅科夫是我的儿子,但是所有被俘的苏联士兵也都是我儿子,如果要交换,就拿他们所有人来换",他并不是不爱他儿子,而是以一种真正男人的方式爱儿子,他希望儿子成长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而不是躲在后方苟且偷生的胆小鬼。

题主是从得出认为斯大林和雅科夫关系不好的结论呢?是托洛茨基回忆录,还是赫鲁晓夫秘密报告?还是斯大林女儿的那些话?
某些人说斯大林冷酷无情?你们口中这个冷酷无情的人,在沙俄时期被流放到北极圈时,收养了寄住的村庄里的一家六个孤儿,打渔打猎喂饱他们,教他们做鞋。然后,有人说他是看上了这家最大的那个孤儿:一个十三岁的小萝莉,还绘声绘色地说,斯大林和小萝莉生了个私生子。十三岁,光源氏养成计划吗?

某些人说斯大林为了权力不要亲情?他在雅科夫被俘,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候没有精神崩溃,在得到雅科夫的死讯后也没有被噩耗击倒,在攻克柏林大仇得报时也没有痛哭失声。可是,在雅科夫死后六七年,斯大林忽然在和老朋友的聚会上哭了起来。他说他"错了",他说雅科夫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知道为什么吗?

和那些俄罗斯的历史发明家一起摸着良心——如果还能摸得到的话,猜猜看是为什么?

如果雅科夫战死沙场,他可能就不会这么难过了,尽管他知道希特勒的"诚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尽管他知道雅科夫也不会选择苟且偷生,可是他是一个父亲,如果子女患有绝症的话,父母是会倾尽所有为他治病,即使希望再渺茫。作为一个领袖他没有错,作为一个父亲,他也没有错,可是他觉得自己有错,他心里很难过,他养大了别人的六个孩子,却没有看着自己心爱的妻子拼命生下的雅科夫长大,而且他为了拯救你们,让你们不用在希特勒的皮鞭下做牛做马,就任由他的雅科夫死了,腐烂在黑暗里了。他恨自己。

年轻的时候,他的妻子患了重病,在他怀里死去,后来,他老了,儿子在战场作为一名普通的上尉保卫祖国,死在法西斯的集中营里,而某些人却说是他逼死了儿子。某些人还真是"有人情味"啊。

他们说没有拿保卢斯换回儿子的斯大林冷酷无情,没有人性,而纵容儿子酒后伤人叛国投敌的赫秃子有人情味,因为秃子是有"(下贱的)真实的人性"的,而这一人性被国家阻断了,被大时代给掐断了,而斯大林只有"(崇高的)虚伪的神性"。

他是人民选出来的执剑人。一个人得到多少赞美,就会得到多少咒骂。没什么,党同伐异而已,彼之英雄而同之仇寇。

那只是因为,就像太阳出来时冰雪消融一样,龌龊者在高尚者人面前也会感到恐惧和疯狂的嫉妒。在后者面前,卑劣品质将会原形毕露。
——————
另外,题主你这样就挺可笑了,明明是你先用了"卖儿子"这个罪名给人家泼脏水,现在被群嘲了,你反而可怜兮兮地说自己没有恶意?还偷偷摸摸地给“卖”字加了个引号,以为大家不知道?

——————

8月22日更新。澄清两个谣言,1、赫鲁晓夫“只有一个儿子,被斯大林害得绝后了”。首先,他有两个儿子,其次,如果不在意他儿子醉酒后打死朋友,在前线叛逃德国,却这么在意他是否绝后,请问他家有皇位要继承吗?

2。“小赫鲁晓夫为国捐躯,遗体压在飞机下没被发现”。

被找到“压在飞机下”的遗体并追认烈士的是苏联女飞行员莉莉娅·利特维亚克,被发现已经是1979年的事了。有些人为了“反斯大林主义”的事业,习惯于撒谎——张冠李戴地把一个击落15架敌机、和恋人一样为国捐躯的小姑娘的事迹安到一个不学无术、酗酒杀人的官二代头上。我原本以为很多人知道莉莉娅。

user avatar

在庸人眼里,斯大林式的干部,恐怕都不是合格的父母。

斯大林的儿子死了。

米高扬的儿子在一线作战,战争结束后做的是最危险的试飞员。

不少苏联政治局委员的子女从事的都是很普通的工作。

不同于西方权贵子女从军刷资历-从政,也于东方兄弟国家顶层官僚子弟纷纷经商不同。斯大林时代的干部,尽管一直挣扎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有对同僚残酷的倾轧,有无底线的媚上,但绝对不乏理想主义的光芒。

user avatar

斯大林作为父亲当然是不合格的,也是失败的。但是对于国家,他无怨无悔,这就是一个人人性的伟大所在。

user avatar

要是斯大林把儿子换回来,

你们又要提问“如何评价斯大林作为领袖的角色”。

这是个屁股题,而不是一个是非题。

全苏联的家庭都把孩子送上战场,

斯大林为啥就不能送?

斯大林就送了,

而且孩子还不幸被俘虏了。

user avatar

领袖、艺术家、科学家.....都不可能是好父亲!

再伟大的人类,不论他有多么聪慧的大脑,高超的手腕,强健的体魄,一日也只有24小时,一小时也只有60分钟。

时间的局限性决定了,他把时间分配给了组织、事业或爱好,他就没多少时间分配给家庭了。

斯大林更是如此,他说过的,“职业革命家不能有家庭!娜杰日塔”

user avatar

斯大林要是想让苏联士兵们都英勇上战场,那他本身就要起到一个表率的作用。你们是人民的儿子,我斯大林来自人民,我的儿子也是人民的儿子。

当然他也可以不这么做,如果他真的把儿子保护起来,送到绝对安全的地方,估计也没有多少士兵太发牢骚。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发生过多少次,几乎已经是约定俗成的规矩。

你说他无情,可当他得知柳德米拉•帕夫柳琴科在塞瓦斯托波尔负伤后,亲自下令用潜艇把她接回后方治疗。当他得知卓娅的事迹后,命令全体苏军牢记为卓娅报仇,对于残害卓娅的那个团的德军一律不接受投降。

他并非无情,他只是做到了真正的公私分明。你们说他无情,因为你们的出发点根本就是不公平的。你们的设定就是斯大林作为领袖,他儿子的命比普通苏军将士的命重要。

有一个人很有人情味,那就是同时期的赫鲁晓夫。他为了他那犯死罪又屡教不改的混蛋儿子几次三番向斯大林求情,自己儿子都没有徇私的斯大林也曾经赦免了他,最后忍无可忍才处决了他。于是斯大林死后,赫鲁晓夫上台,先是把斯大林挫骨扬灰,然后把他宣传成了连自己儿子都不救的没人性恶魔。但如果了解了这段情况,不知道你是会恶心斯大林还是赫光头?

记得看《解放•炮火弧线》放到雅可夫宁死不与德国人合作时一个人发的弹幕“老子英雄儿好汉”,对比赫鲁晓夫和斯大林,也许你能明白“有其父必有其子”这句老话的含义。

德国人是要拿雅可夫交换什么?是斯大林格勒被俘的保卢斯元帅!保卢斯是谁?那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生俘的元帅!是几十万阵亡苏军将士换来的成果!如果斯大林为了一己之私用保卢斯换回自己的儿子,你觉得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广大苏军将士会怎么想?还有谁愿意为这样的国家卖命?!苏联当时可是不缺离心者的,你希望这样再逼出几个弗拉索夫和几支俄罗斯解放军吗?

user avatar

按照题主的逻辑,曲婉婷的母亲是最合格的母亲之一。

但是她的身份不仅仅是一个母亲。

同样,斯大林是不仅仅是一个父亲。

user avatar

斯大林在第一个妻子的葬礼上,说:这个人使我的铁石心肠也变软了。她死了,而我对于整个人类的最后一点温暖的感情也随她一起死去了。


所以,斯大林年轻的时候,到底经历了什么?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吧。

user avatar

这种事不应该怪法西斯虐俘吗?你看蒋介石把儿子送到苏联反手就412,苏联不也没祸及人子。

user avatar

很讽刺的是,英美政客的子弟往往上第一线,反而是英美高级将领的子弟……


以下摘自《布莱德雷回忆录》

(1945年,布莱德雷时任集团军群司令)

2月13日,我52岁生日的第二天,艾森豪威尔带着他的儿子约翰来到那慕尔和我会面,并在这里过夜。约翰被分配在刚从美国调来的正准备开往前线的第71师当排长。但我反对他在这样一个危险的岗位服役,这基于两点考虑:第一,有前车之鉴,第7集团军司令桑迪·帕奇的儿子在其父的部队中服役,已于1944年秋天牺牲,这给帕奇在精神上以沉重打击,他甚至难以再胜任集团军司令的工作。如果约翰出了事,艾森豪威尔一定也会遭受精神上的重大打击,而这将严重影响他指挥盟军作战。第二,如果约翰在战场上被俘,希特勒肯定会借机大肆宣传或对约翰百般侮辱,情况甚至会更糟。我和艾森豪威尔便安排约翰留在我这里当参谋。

(1948年,布莱德雷时任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柏林危机也给我出了一个家庭上的难题——这使我想起二战期间约翰·艾森豪威尔(艾森豪威尔的儿子)在欧洲战场上的安排,我的女儿、女婿哈尔和外孙小亨利和新生婴儿玛丽·伊丽莎白都住在西柏林。如果俄国人占领西柏林,抓住了他们,我个人将无法承受这种打击。根据约翰·艾森豪威尔以前的例子,我也决定把我的家人调离危险地区,我请求空军把哈尔调回美国本土,空军表示同意,并把他调到五角大楼空军参谋部工作。

user avatar

从目前已知的档案里,在上世纪30年代左右,斯大林和其妻子的关系是非常和睦的,以下为1922年4月到1931年斯大林与阿利卢耶娃的来往信件部分。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度假时会从树上摘好吃的桃子寄回去,会给正在上学的娜佳寄生活费,还会多寄点,娜佳会和斯大林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等等等等……

其实没什么好说的,就像所有的情侣一样,过着幸福的生活。写着让单身狗羡慕的书信来往。



“直到最后


娜嘉去世后,我的个人生活自然很沉重。”

关于斯大林与其妻子的说法众说纷纭,我只能说从目前已知的二人书信来往中,斯大林表现得还是很符合一个丈夫的形象的。

个人认为其妻子的自杀并不能完全怪罪到斯大林身上。

斯维特兰娜写道:父亲不明白母亲为什么自杀,“为什么在他背上给他以这样可怕的打击?他那么聪明当然不会不明白:自杀的行为总是想‘惩罚’某人……但他不能理解——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样惩罚他?于是他问周围的人:难道他不善于体贴她吗?难道他没有把她作为妻子去爱她?难道他没有作为人去尊敬她?难道他少陪她去几次戏院就那么重要吗?莫非这真是十分重要?

直到父亲去世前的最后几年,他都在痛苦地寻找母亲自杀的原因

“但是他没有找到……他四处寻找‘是谁之罪’,谁给她‘灌输了这种思想’,也许他想,如果找出这个人,他就会发现一个他的非常重要的敌人。”


综上所述,并不能说斯大林是一个多好的丈夫,但是其作为一个丈夫的形象还是可以的。


关于斯大林作为一个父亲的形象。

先说说斯大林的长子雅科夫吧。


emmmm

这个不能说是斯大林多狠心吧……感觉只是恨铁不成钢而已,反正看书信里斯大林这两个儿子都挺淘气的……



“6月22日,同父亲分别时,他对您最后说了什么?”

“去吧,去战斗!”


——德国人审讯雅·约·朱加什维利上尉的记录(1941年7月18日)第三摩托化步兵连军事通讯员


关于雅科夫被德国人俘虏后的情形



从这份记录来看,雅科夫绝不是一个懦弱无能的人,也不是某些人说的“被父亲逼死”。

但是遗憾的是,雅科夫的死因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谜








关于斯大林的次子瓦西里

果然是个严厉的父亲啊……


从这封斯大林给瓦西里老师的信中可以看出斯大林对自己的儿子还是很严厉的,并且还专门强调了不要在意他是“斯大林的儿子”,要好好管教。

如果从档案中来看,斯大林确实对自己的儿子缺乏一定的关心,但是我们也必须明白斯大林是一个庞大联盟的领袖,对自己的儿子和妻子关心不至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知别人怎么看,但是我个人认为,斯大林担得起慈父之名,因为慈父并非说是宠爱自己的儿子而得名。我看到的,是一个庞大联盟领袖的无奈。

斯大林确实不能算是一个好父亲,好丈夫,但是考虑到当时的大时代,考虑到斯大林的身份。只能说也是一种悲哀吧。


资料来源:

《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user avatar

先说斯大林为何被叫做慈父。
这个称号是来源于1939年作为俄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的赫鲁晓夫当年在斯大林60岁寿辰之时所说的:“全世界的劳动者都将带着热切的感激之情去描写和谈论他,而劳动者的敌人将会带着疯狂的恶意去诋毁和讽刺他。全世界的劳动者都把斯大林同志当做领袖,我国的劳动者们,把斯大林同志当做导师,教员,朋友或父亲”
注意到没有?这段话里面说了四个词,导师,教员,朋友,父亲,从未说过慈父。
说真实情况,斯大林算不上慈父,他绝对不是会给予他人那种虚假的仁慈的人,他是斯大林(Stalin),正如他的名字一样,他是钢(steel),他对待雅科夫的方式,表明了钢铁之名所言非虚,雅科夫是他的儿子,但是苏联士兵难道不是每一个父亲和母亲的儿子吗?多少人失去了自己的儿子,凭什么他斯大林的儿子就能被换回来?
难道就因为他斯大林是苏联领袖?
这不关乎军衔,而是关乎公平。
斯大林没有出于所谓的爱与仁慈去保全自己儿子的性命。
斯大林当得住苏联人民的导师,教员,朋友和父亲这四个词。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评价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是一个复杂且极具争议的话题。由于他政治生涯的巨大影响,以及他个人生活的神秘面纱,对其作为父亲的评价往往夹杂着政治立场、历史解读以及对他子女个人经历的了解。总体而言,斯大林作为父亲的角色可以用“矛盾”、“严苛”、“疏远”以及在特定时刻展现出的“复杂情感”来概括。为了更详细地评.............
  • 回答
    评价斯大林,对中国人来说,是个相当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话题。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看下去,你会看到不同的色彩和质感。首先,得承认,斯大林的名字在中国,跟“苏联”、“社会主义”以及“反帝”这些词汇紧密相连。在他主政的那个年代,中国共产党还在艰难探索,而苏联,尤其是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是他们心中遥远的灯塔,.............
  • 回答
    提起谢卜特彻斯基,苏联文学史上确实有一位绕不开的作家,不过,我不太确定你提到的这位“谢卜特彻斯基”是否是真实存在的。苏联时期文坛人才辈出,但这位名字并不那么耳熟。如果确实有这么一位作家,那么评价他,大概需要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他的作品风格、所探讨的主题,以及他在文学界的影响力等几个方面来着手。苏联文.............
  • 回答
    斯大林,一个在二十世纪留下极其深刻烙印的人物。评价他,就像在审视一个时代的全部复杂性,很难用简单的褒贬来概括。他是一位革命家,一位政治家,一位独裁者,更是将一个农业国推向工业强国的领导者。崛起的革命者与政治手腕的集大成者首先要看他的早期经历。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维利,出身格鲁吉亚贫苦家庭,.............
  • 回答
    评价斯大林同志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课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他不仅是20世纪最重要的政治人物之一,也是苏联历史的核心塑造者,其影响深远而复杂。为了更全面地评价他,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 斯大林的政治生涯与权力巩固: 革命者到领导者: 斯大林(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朱加什.............
  • 回答
    斯大林:一个毁誉参半的巨人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Джугашви́ли),这位在20世纪叱咤风云的苏联领导人,无疑是历史上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巨人之一。评价他,如同解剖一座巨大的、充满矛盾的纪念碑,既要看到其奠定的基石,也不能忽视其倾颓的阴影。要全.............
  • 回答
    要评价斯大林这样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其政治才能,绝非易事。他的人生和执政生涯如同苏联历史的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复杂与残酷。要剥离AI痕迹,我们不妨从更贴近人性的角度,审视他如何一步步登上权力巅峰,又如何运用权力塑造了苏联的命运。崛起之路:从边缘到核心的精湛操盘首先,斯大林的政治才能最显著.............
  • 回答
    斯大林主义,作为一个历史概念,从来都不是一个轻松被简单评价的议题。它涵盖了苏联从列宁去世到斯大林去世(19241953年)之间一段漫长而复杂的历史时期,其影响深远,至今仍是各种争论的焦点。要评价斯大林主义,我们必须深入剖析其核心特征、政策实践及其带来的后果,而不是简单地贴上标签。首先,我们得明白斯大.............
  • 回答
    斯大林从未真正实现过民主改革,这几乎是历史学界的共识。即便是在其统治后期,当苏联的国际地位和工业实力有所提升时,他所推行的政治体制也与任何意义上的民主背道而驰。要评价他“没有实现的”民主改革,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从未有过实现民主改革的意图,并且其政策和实践的方向是彻底反民主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
  • 回答
    评价斯大林先生的诗歌创作,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因为他更广为人知的身份是一位政治家和领导者。不过,深入了解他的文字,才能更立体地认识这个人。首先,从题材和风格上来看,斯大林先生的诗歌,尤其是在他早期的创作中,明显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的色彩。他关注的往往是社会变革、人民的苦难与解放、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你.............
  • 回答
    提起斯大林同志的长相,脑海中首先浮现的,是一张极具辨识度的面孔。那张脸,不似寻常意义上的“英俊”,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感,仿佛历史的雕刻刀在他脸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他的脸庞轮廓分明,尤其是那下巴,显得格外突出,甚至有些方正,透着一股子不屈和固执。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他那浓密、下垂的胡须,几乎遮盖.............
  • 回答
    《斯大林之死》这部电影,看完之后,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一段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的历史时期里,突然被塞进了一股荒诞而又尖锐的黑色幽默。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热血沸腾或者潸然泪下的英雄史诗,更像是一记记冷酷的讽刺,让你在笑声中感受到深沉的无力感和对权力的警醒。首先,电影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它对于“权力真空”的.............
  • 回答
    苏联“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功与过,复杂与争议“斯大林模式”是苏联在约1920年代末至1950年代中期形成并主导的一套经济、政治和社会组织体系,以约瑟夫·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它深刻地塑造了苏联的命运,也在全球共产主义运动和冷战格局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
  • 回答
    评价列宁,确实与评价斯大林有着截然不同的维度,这并非仅仅因为历史叙事的演变,更是因为两人在革命理论、实践以及对苏联未来的设想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将列宁仅仅视为一个“恶人”,是对他复杂历史角色的极度简化,也忽略了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和革命家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列宁的“革命导师”形象:理论奠基与实践先驱首先.............
  • 回答
    关于搜狐新闻一篇题为《希特勒若不痛击斯大林,新疆早已脱离中国》的文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审视和评论它。首先,这篇文章的标题本身就极具争议性和煽动性,它将一个国际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二战)与一个特定区域的政治格局(新疆的归属)直接关联,并且得出了一个“如果…就…”的因果推论。这种表述方式往往是为了吸引.............
  • 回答
    要评价简妮·维斯特林这个人物,得先摆明一个事实:她绝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让你喜欢上,或者让你觉得她“好”或“坏”就能简单概括的角色。简妮,这个被命运捉弄的、身世坎坷的北境小姑娘,她的身上糅杂着太多普通人的脆弱、坚韧以及在残酷世界里的挣扎求生。她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在权谋、战争和命运的洪流中,一个普通.............
  • 回答
    2020年欧洲杯小组赛首场对阵克罗地亚的比赛,对于英格兰队来说,无疑是一场意义非凡的胜利。斯特林在比赛中打入的唯一进球,帮助三狮军团以1:0的比分小胜对手,这不仅是他们在本届欧洲杯上的开门红,更是在心理层面给予了球队极大的鼓舞,毕竟克罗地亚是2018年世界杯的亚军,实力不容小觑。整场比赛,英格兰队在.............
  • 回答
    那场比赛啊,真是让人又爱又恨,不过最终的结局是让人无比畅快的!2020欧洲杯的八强战,英格兰对阵德国,这可不是普通的比赛,简直是两大足球豪门的直接对话,而且还是在温布利球场,英格兰的主场,压力可想而知。赛前就充满了话题,德国队虽然在小组赛磕磕绊绊,但底蕴还在,而英格兰在三狮军团的呼声下,也渴望在家门.............
  • 回答
    201920赛季英超联赛,曼城客场5:0血洗西汉姆联,这场比赛,尤其是斯特林的帽子戏法,堪称一场教科书般的胜利。比赛的背景与走向:赛季进行到这个时候,曼城在争冠的道路上已经落后利物浦不少,但他们的目标依然是巩固联赛第二的位置,并且在欧战中有所作为。而西汉姆联,作为一支徘徊在降级区边缘的球队,急需分数.............
  • 回答
    1920 赛季欧冠四分之一决赛,里昂以一场出人意料的 3:1 击败了强大的曼城,这场比赛注定会被载入史册,而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一幕,无疑是斯特林在下半场比赛中那个匪夷所思的空门不进。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失误,更是对整个赛季努力的残酷终结,也让这场本就充满戏剧性的比赛,增添了更多令人回味和讨论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