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保卢斯拒绝突围?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关头,保卢斯元帅及其麾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之所以未能选择突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命令、士兵士气以及战役本身的残酷现实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那个血肉横飞的绞肉机,感受当时的情境。

首先,必须认识到保卢斯所处的困境是何等绝望。到了1942年底,第6集团军已经完全被苏军包围,切断了陆地补给线,依赖于空运维系。然而,空运能力远远不足以满足如此庞大规模的军队的需求,士兵们面临着饥饿、严寒和弹药短缺的严峻考验。苏军步步紧逼,包围圈不断收紧,德军的防线摇摇欲坠。

在这种情况下,突围似乎是唯一合理的选择,但这并非易事。

一、 被“钢铁洪流”包围的绝境

苏军的包围战术,代号“天王星”行动,其规模和效率是德军始料未及的。在卡拉奇地区突破了薄弱的罗马尼亚防线后,苏军迅速向西推进,将第6集团军和部分第4装甲集团军合围在斯大林格勒地区。这个包围圈异常坚固,苏军在各个方向都部署了强大的兵力,并且不断向内压缩。

想要突围,意味着要突破层层苏军防线,在极度恶劣的条件下,在没有充足补给和空中支援的情况下,与数量上占压倒性优势的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对于一支已经疲惫不堪、士气低落、装备匮乏的军队而言,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一寸土地的争夺都可能意味着大量生命和装备的损失,而且突围成功的几率微乎其微。

二、 来自希特勒的“死守”命令

这是保卢斯拒绝突围最直接和关键的原因。阿道夫·希特勒,这位“战时领袖”,深信德军的意志力能够战胜一切困难。他认为斯大林格勒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战略价值,并下达了死命令,要求第6集团军“坚守阵地到最后一人,最后一颗子弹”。

希特勒对军事战略的理解往往掺杂着政治宣传和情感因素,他对军事指挥官的命令经常是绝对化的,不允许任何折扣。在他看来,任何形式的撤退或投降都是懦弱和背叛。他甚至向保卢斯承诺会提供空中补给,尽管这承诺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兑现。

保卢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虽然可能也认识到突围的必要性,但他必须服从最高统帅的命令。在德国陆军的体制内,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不仅可能导致他本人被送上军事法庭,更可能引发整个军队的混乱和动荡。

三、 对空运补给的一丝希望(尽管渺茫)

尽管空运补给的规模和效率被严重夸大,但在早期,尤其是在包围圈刚刚形成时,希特勒和德国空军元帅戈林曾信誓旦旦地保证能够满足第6集团军的物资需求。保卢斯和其他一些将领或许抱有一线希望,认为只要能够坚持下去,也许苏军的攻势会减弱,或者德军在其他战线能取得突破,从而解围。

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希望是多么的虚幻。德国空军的运力根本无法支撑一个集团军的消耗,更不用说在苏军强大的防空火力下完成如此大规模的运输任务。但即使希望渺茫,在没有确凿证据证明空运已完全失败之前,一些指挥官可能仍然会倾向于观望。

四、 军事判断与“胜利的幻觉”

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保卢斯可能在某些时刻对战局的判断出现了偏差,或者受到“胜利的幻觉”影响。在战争的早期阶段,德军凭借其装甲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可能让一些指挥官产生了德军不可战胜的错觉。

然而,在斯大林格勒战场,德军早已失去了进攻的主动权,战场形势瞬息万变。作为前线指挥官,保卢斯能够直接感受到苏军的强大攻势和德军的衰弱。但即使如此,在最高统帅的压力和自身军事思想的限制下,他可能很难做出与“坚守”指令相悖的决定。

五、 士兵士气与军纪的考量

作为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也肩负着维护军队纪律和士气的责任。在被围困的情况下,突然下达一个极度危险且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的突围命令,可能会导致士兵的反抗或混乱。如果突围失败,那么这种失败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可能导致整个部队的彻底崩溃。

相比之下,在严酷的条件下“坚守”阵地,虽然同样充满牺牲,但在某些方面可能更容易维持军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至少在形式上。在绝望中,一些士兵仍然会秉持职业军人的职责,但这种坚守并不能转化为有效的抵抗。

六、 无法预料的内部因素

在战役的最后阶段,一些史学家也提出,保卢斯可能受到了来自内部的压力,或者他本人也抱有某种“以战养战”的心理,希望在被围困中消耗苏军的力量,为德国的整体战略争取时间。但这些都是猜测,缺乏直接的证据。

最终的结局:绝望的“坚守”

最终,保卢斯没有选择突围。第6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围城战中,如同被投入了炼炉的金属,在饥饿、严寒、疾病和苏军的炮火中一点点被销蚀。虽然有一些零星的抵抗和试图冲出包围圈的努力,但都被苏军强大的火力所压制。

1943年1月31日,保卢斯元帅率残部在斯大林格勒市内投降,标志着这场血腥战役的结束。他的投降,尽管是对希特勒命令的违背,但却是这场战役残酷现实的必然结果。

总而言之,保卢斯拒绝突围并非一个简单的“不”字,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复杂决策。最核心的依然是来自希特勒的“死守”命令,这剥夺了他作为前线指挥官的自主权。而包围圈的严密、苏军的强大、自身军队的疲惫,以及对空运补给的渺茫希望,都共同将第6集团军推向了绝望的深渊,也注定了斯大林格勒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极其惨烈且具有转折意义的悲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保卢斯对突围的态度有一个转变的过程,大致分为11月20-25日,12月2日-23日,从一开始的求生欲极强,逐渐变得消极悲观,最后自暴自弃,当然,相比某位在写给老婆的信里表示要自学英语准备投降英军的带元帅而言,保卢斯的意志已经算是非常顽强了。

一般学术界认为的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形成于1942年11月23日21点,苏军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以一个相对连贯的包围圈困住了德军第六集团军全部,第四装甲集团军一部(第4军),一个高炮师,罗马尼亚第1骑兵师,第20步兵师及“沃伊库”集群,共计5个军23个师。

保卢斯的反应:

11月21日苏军发起攻势时保卢斯很快做出了反应,他丰富的军事经验告诉他苏军的进攻极可能导致第六集团军及周围友军的覆灭,他一开始的想法是想效仿1941-1942年冬季战役中杰米扬斯克,霍尔姆等役中德军依靠空运坚守阵地,再依靠外围友军发起解围的方法来渡过难关,但在询问了为第六集团军提供空中支援保障的第八航空军司令马丁.费比希和第9高炮师师长沃尔冈.皮克特后,他得到了绝望的回答:

“由于地中海战局吃紧,东线的运输机部队无法满足为第六集团军搭建空中援助桥梁的希望,如果上级有这样的想法德国空军的努力也必然是徒劳的。”

21日下午,保卢斯第一次通信希特勒请求后撤调整放线,但被希特勒拒绝,希特勒没有明文表明自己不赞同撤退,但为了坚定保卢斯的军心,希特勒甚至亲自下令保卢斯将集团军司令部迁至靠近一线的古姆拉克机场

(这里吐个槽,此时如有一发苏军炮弹砸进了司令部,保卢斯应该不会成为那么富有争议的人物,笑)

随着22日战局日渐胶着,保卢斯意识到撤退的必要性,但他孤掌难鸣,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上级,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来为自己声援,22日19点发给魏克斯的电报中保卢斯再次强调撤退的必要性,并认为第六集团军已经“被彻底包围了”,但他认为

“第六集团军仍可在顿河以西的格鲁西亚一线设置一道防线,再在南部构建一条环形防线,通过空运固守待援,代号为‘换位’。如果以上行动失败,望赐予自主行动权。”

22日22点,希特勒给出了自己的明文回复:

“我知道第六集团军面临的困境,我知道该集团军会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英勇坚守,我会尽一切努力为你们提供一切援助,并在适当时候下达新命令。”

这一回复态度虽然亲切,但充满了希特勒的味道,即指向不明,会弄得下级一头雾水,在当天保卢斯不得不再度搁置自己突围的“换位”计划。

23日18点45分,魏克斯受保卢斯报告影响独自向OKH发报指出了第六集团军突围的必要性,同时做了一份向西南方向突围的计划,他的结尾总结也表明了当时德军一线主官的态度:

“即使第六集团军在突围过程中损失惨重,该部也能为我军的新防线构成提供必要加强,并为之后的反击提供力量。”

而在收到魏克斯的电报前,希特勒已经乘坐专机前往狼穴,他认为这一提案需要亲自与自己的将军们商议,于是魏克斯和保卢斯的提案再度被搁置到23日。

此时第六集团军战区内便发生了普鲁士-德军传统带来的恶性“塞德里茨事件”,详情见

经由此事,保卢斯不仅折损第94步兵师,还导致机动部队第24装甲师遭到牵制,他于23日晚再度向希特勒发电要求获得自主行事权,并强调自己的弹药和燃料很快就会耗尽,但当晚希特勒抵达狼穴后并没有对保卢斯做出回复,而是选择了。。。上床睡觉,于是保卢斯的突围计划被搁置到24日。

到了24日保卢斯和魏克斯满怀期待的等着元首签发批准突围的命令时,等来的却是希特勒“坚守候援”的命令,可能是被自己1941-1942年冬季战役下令固守带来小胜的自负情绪影响,可能是对新任“顿河”集团军群司令曼施坦因的过度依赖,也有可能是对塞德里茨自动突围违令而行的愤怒(希特勒23日下令保卢斯召开军事法庭审判塞德里茨)希特勒在24日发布的电报最终决定了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内264000德国士兵和20000多罗马尼亚士兵的命运。

第六集团军自主突围的力量

突围要依靠的无疑是机动部队,而根据第六集团军作战日志等材料,我们得知在11月24日第六集团军下辖的第14,16,24装甲师可用的AFV分别为41,31和51辆,第3,29,60摩托化步兵师分别为32,59和21辆,共计235辆,几个师的状态都被评估为“有条件进攻”,且第六集团军的补给条件能在11月中旬支撑这些部队发起一次自主突围的行动,但是,突围的可能性在上文中提到,被希特勒扼杀在摇篮中。

而拖到12月时,这些力量都已经遭到了不小的削弱,但迫使保卢斯改变自己观点的,是补给。戈林的德国空军在11月23日晚上答应的350吨空投补给下降到了108吨,远远低于OKH和第六集团军500-600吨的要求,到12月2日,第六集团军获得的弹药平均每天为16.4吨,燃料为53.4吨,远远低于每日要求的每天200吨和132吨。

在保卢斯看来,这样的情况下第六集团军在数倍于己苏军的围攻下发起独自突围无疑是自取灭亡,从12月2日起,随着第六集团军状况每日俞下,保卢斯的态度慢慢变消极,等到12月20日,曼施坦因要求他自主突围与发起“冬季风暴”的解围部队汇合,保卢斯也消极的认为靠手头兵力和补给情况而言无疑是痴人说梦。

如果说有人要为第六集团军覆灭在斯大林格勒负责,那个人无疑就是希特勒自己,或者是戈林,而不是保卢斯,魏克斯和曼施坦因。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最后关头,保卢斯元帅及其麾下的德国第6集团军之所以未能选择突围,这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战略、政治命令、士兵士气以及战役本身的残酷现实等多个层面。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时间倒回那个血肉横飞的绞肉机,感受当时的情境。首先,必须认识到保卢斯所处的困境是何等绝望.............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23日 1943年2月2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决定性的转折点,纳粹德国在此战役中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这场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战略、战术、后勤、士气以及苏联方面的不懈抵抗等因素。下面将尽可能详细地分析德国在此战役中失败的几个主要原因: 一、战略层面上的错误判断.............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虽然在德军总伤亡人数上可能没有达到惊人的“几十万”,但它的历史意义和对二战进程的深远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因此被广泛认为是二战的转折点。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实际损失以及其象征意义首先,需要澄清关于德军损失的数字。根据不同的历史学家和统计数据,德军及.............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和柏林战役,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具标志性的巷战,但后者在许多方面比前者“容易”一些。这并非说攻克柏林是轻而易举,事实上它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是在综合考量双方实力、战前准备、战略态势以及守军的抵抗意志等多个维度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难度系数显然更高。核心差异:战略目标与战场环境的本质不同.............
  • 回答
    你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也触及了二战东线战场的关键节点。要详细解释为什么德国在消灭了数百万苏军后,却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元气大伤,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来分析:一、 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前的军事实力与战果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年8月 1943年2月)之前,确实在东线战场上取.............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最血腥的战役之一,至今仍被无数人提起。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德军为何不采用“围三缺一”的战法,而要硬生生把兵力耗在血肉横飞的斯大林格勒市区里,与苏军进行一场你死我活的消耗战?这背后其实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简单的战术选择失误,而是当时整个战略态势和双方意图的.............
  • 回答
    你提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触及到了战役划分和命名的一些惯例。其实,严格意义上讲,德军突入高加索与斯大林格勒战役并不是同一个人在同一个时间段完成的两个完全独立的行动,但它们之间存在着非常紧密的联系,以至于在军事史研究和叙事中,常常会将它们视为一个更大战略行动的组成部分,或者说“斯大林格勒战役”这个概念.............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对于当代的俄罗斯年轻人来说,绝对不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就像我们对某个在历史教科书上反复出现,却又在各种影视剧、文学作品中被不断解读的重大事件一样,它深深地烙印在我们的民族记忆里。不过,要说“看法”,这就像问年轻人对某个政治人物或社会现象的看法一样,很难一概而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家庭背.............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战场确实异常惨烈,斯大林格勒战役尤其残酷,给苏联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然而,战后苏联依然能够成为一个超级大国,其强大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下面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一、巨大的牺牲换来的战略胜利与地缘优势 斯大林格勒的转折点意义: 你提到的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
  • 回答
    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一个是苏军的战略要地和工业中心,另一个则是苏联的能源宝库,它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当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没有被一分为二,而是集中兵力,对其中一个方向全力以赴,苏德战争的走向必然会发生巨大的改变。我们不妨设想一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景,并深入分析其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情景一:德军南方.............
  • 回答
    “大规模巷战”这个说法,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斯大林格勒、布达佩斯、柏林这几个名字。这几个城市在二战中确实是出了名的惨烈战场,尤其是城市内部的残酷搏杀。但要说“只有”这几个城市打了大规模巷战,这说法其实有点片面了。咱们得先明白,巷战本身就是战争的常态,尤其是在城市化的战场上。当一方坚守城市,而另一.............
  • 回答
    曼施坦因为何能横扫克里米亚,而保卢斯却在斯大林格勒败得一塌糊涂?——一场战术与战略的深刻较量这两个名字,曼施坦因和保卢斯,在二战的德军将领中都赫赫有名,但他们的命运却天差地别:一个以妙计奇谋横扫克里米亚,赢得了“克里米亚之狐”的美誉;另一个则在斯大林格勒的冰天雪地里,最终兵败如山倒,成为了希特勒帝国.............
  • 回答
    南京保卫战未能成为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标志性战役,这背后涉及太多复杂的历史、地理、战略以及国际环境的因素。简单来说,两者在“保卫战”这个概念下,其性质、规模、目的、参与方以及最终的战略意义都存在着天壤之别。咱们先得把这两场战役放在各自的背景下来看,才能明白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一、 两场战役的背.............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南京为何未能像斯大林格勒、列宁格勒那样成为消耗和重创敌军的战略要点,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简单来说,南京的地理位置、当时的战略态势、守军的实力和准备程度,以及日本侵略者的战略目标,都与斯大林格勒和列宁格勒的情况存在本质区别。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斯大林格勒和.............
  • 回答
    斯大林格勒战役,这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最为惨烈的城市攻防战,犹如一锅沸腾的熔炉,吞噬了无数年轻而鲜活的生命。其中,那群被我们尊称为“高尚”的红军战士们,他们的名字或许不为人知,他们的故事或许鲜为人传,但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抵御法西斯钢铁洪流的万里长城。为何他们最终都倒在了这片血色土地上?这背后,是.............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斯大林作为格鲁吉亚人却成为大俄罗斯主义者,并且将俄民族利益置于优先地位,这确实是历史上一处充满戏剧性且极具研究价值的课题。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剥离掉对“民族性”和“忠诚”的简单化理解,深入挖掘斯大林个人经历、革命思潮以及时代背景等多重因素的交织。首先,我们要明白,在斯大林所处的时代,传统的民族主义.............
  • 回答
    斯大林不与托洛茨基分享权力,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政治斗争过程,其根源在于两人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个人性格以及在布尔什维克党内争夺领导权的激烈较量。要详细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1. 革命时期的角色与威望差异: 托洛茨基: 在十月革命和随后的内战中,托洛茨基是无可争议的领袖之一。.............
  • 回答
    斯大林本人即便在世时,也从未考虑过让自己的子嗣直接继承总书记的职位。这其中原因相当复杂,涉及了斯大林个人的政治遗产、苏联的政治体制特点,以及他子女自身的状况。咱们不妨一步一步地捋一捋。首先,得明白斯大林是怎么上位的。他不是通过血统,而是通过在布尔什维克党内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步步爬上来的。他善于玩弄权.............
  • 回答
    咱们聊聊为什么那些当年奉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国家,后来都没能发展成我们今天说的“发达国家”。这可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背后有一整套制度和逻辑在起作用。首先得明白,斯大林模式的核心是什么?最突出的就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一切生产、分配、流通,从你穿的衣服到你吃的粮食,再到工厂生产什么机器,国家计划说了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