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王孟源)
本周我在复习二战历史,尤其是从经济和金融的角度来看希特勒的战略选择,现在把一些心得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希特勒在一战后德国政坛的崛起过程,一般知识分子耳熟能详,我不再赘述。在美国股市泡沫引发全球经济大萧条的背景下,原本就饱受英法欺凌的德国经济一蹶不振,帮助纳粹党于1932/1933年的两次选举凭着不到44%的选票获得执政权。
早先Weimar Republic已经计划了大规模的赤字支出以刺激经济,并且把主要银行和企业国有化,希特勒继承了这些公共工程以及其背后的推手Hjalmar Schacht,在1934年进一步提拔他为经济部长,但是对国有化政策做了修正,允许企业原本的业主买回所有权。这并不是在放松对经济的管制,刚好相反,是爲了将德国资本力量和纳粹党紧密地绑在一起,实际上对企业的监管控制比以往更加地严格和细密。
Schacht是一个称职的经济学者,在任内不断推动国际贸易和国内工业的平衡发展,但是希特勒的经济认知与他的政治观点一样,是极爲陈旧而扭曲的殖民主义和种族主义思维,其核心是所谓的“Shrinking Markets”:这个理论认爲随着更多的国家完成工业化而跻身先进经济体之列,国际上的原材料供应和工业品市场不止会因竞争而出现相对性的稀缺,而且1)因爲这些后进国家也会试图建立本土工业,从而挤占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和土地,减低可出口其他国家的原材料数量,并且2)本土企业必然会享有政治优先,从而对进口工业品发生替代;其总效应是材料来源和市场规模在绝对值上也会减小。
根据这个理论,希特勒推导出两个决策原则:首先,德国的经济必须尽可能自给自足,避免依赖未来越来越困难昂贵的进口,而且必须接着减少技术外流来延缓后进国家工业化的步调,这个政策叫做Autarky。其次,因爲无论怎麽努力,德国的领土不可能完全满足农产和矿产的需求,那麽只能就近占领资源丰富、工业化程度低的国家,将其彻底去工业化,确保原材料来源和成品市场。
这个希特勒准备占领并去工业化的国家,就是苏联;他所用的词汇,是大家应该都听说过的“Lebensraum”“生存空间”。换句话说,因爲德国是一个陆权国家,不能像西欧的海权国家那样进行全球殖民,所以必须就近取材,在东欧建立殖民地,将当地人民转化为农奴。这是希特勒从殖民主义出发而得的结论;有人把“Lebensraum”理解为种族灭绝,这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从种族主义的观点,希特勒认爲苏联的共产体制比英美的资本主义还要更加犹太(一方面因爲Marx是犹太人,另一方面他同意资本主义会引发阶级斗争,最终导致共产革命),所以才是Aryan民族的最大仇敌。至于英法,反而算是优等民族之间的小吵小閙,只要对方折服,德方洗雪了一战失败的耻辱,完全可以容许它们维持先进工业和不威胁德国霸权的国际优先地位。
基于这样的理论基础,纳粹党从一开始掌权就实行国家动员政策,整个经济完全向军事倾斜,Schacht屡劝不止。到了1936年,德国基本达成全民就业,照理应该转爲消减赤字,重新平衡经济,但是希特勒变本加厉,任命戈林草拟四年计划,加速备战(从这里可以看出,希特勒原本计划在1940年开战)。这样一来,留下两个很大的隐患,造成日后战略选择上的极大困难,德国的最终失败基本已被注定。
首先,德国的财政赤字无限增长,在和平前提下基本无法善后;战争不再只是一个选项,成为无可避免的终局,连预定的开战日期都无法延展。希特勒留给自己的唯一自由选择,是提早发动战争。然而更严重的问题,在于德国难以囤积足够的战备石油。这一方面源自外汇的欠缺,另一方面则是英国有意多方阻挠。后来在1939年九月对波兰开战的那一天,德国的石油存量居然只够四个月的正常使用。
Schacht在1937年愤而辞职,从此纳粹德国失去专业的经济管理能力。1938年九月慕尼黑协定,张伯伦顾全大局,容许希特勒在兼并奥地利之后,又吞下捷克的苏台德地区。这是英国的真正战略底线,等同承认德国复兴,接受其重返一流强权之列。照理德国应该适可而止,多花几年积聚国力,尤其是利用与英国和解的气氛,大量囤积石油和其他战略物资,并发展相关科技,尤其是合成燃料(Synthetic Fuel)。但是半年后希特勒就撕毁条约,兼并了整个捷克。这一方面是波兰不断挑衅,希特勒怒而兴师,决定提前一年开战,所以干脆先占领捷克,但是另一个考虑,却是捷克国库的黄金和外汇储备,这正是前面所提纳粹德国财政管理不善的恶果。
一旦开打,英国当然封锁来自海上的原油进口。这时希特勒还盲目乐观,认爲一旦法国软服,英国会主动重上谈判桌;这可能是他没有在Dunkirk赶尽杀绝的主要原因。然而希特勒在英国人眼中已经全无信誉可言,英国政坛没有任何力量挑战丘吉尔的强硬政策。还好苏联参与瓜分波兰之后,成爲进口石油的替代来源,小产油国罗马尼亚也倒向轴心国,德国能勉强满足石油需求量的一半。
但到了1941年夏天,德国和占领区的经济困难和资源短缺再也拖不下去,希特勒又一次被形势逼迫,在盲目乐观的前提下,把仅存的两个月石油存量拿出来豪赌,发动了对苏联的侵略战争,企图在年底前就打下乌克兰这个苏联的谷仓和高加索产油区。当时参战的150+个德军师之中,只有20个装甲师和10个摩步师;这并不是德国工业没有能力生产更多的坦克和卡车,而是连这麽一点机动力量都没有足够的汽油可用,开战后后勤供应不上更属常态,严重影响部队的战力和速度,这是德军没能速战速决的主因。然而战事拖得越久,燃料短缺越严重,越须要孤注一掷做不智的战略和战术冒险,最终在Stalingrad输个精光。
以事后诸葛亮的眼光来看,1936年的四年计划是希特勒失败的起点,他把自己的退路封死了。正确的大战略,是在经济上听从Schacht的建议,建设健全的金融财政,平衡赤字,赚取外汇,预先囤积巨量的原油储备,并且加速投资合成燃料技术。如此一来,在外交上就有余裕可以勒马于慕尼黑协定,然后慢慢与英国斗而不破,逐步争取更高的国际地位,同时静待波兰自己发疯作死到没有盟友愿意出手救援的地步。
当然,我们研究历史的主要意义,在于以史为镜。英文有一句类似的成语:“History does not repeat itself, but it rhymes.”(一般被僞托出自马克吐温,其实是1970年代才出现的)说得更明确: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但是总有许多可借镜的教训。80多年前德国挑战霸主英国,不出意外地与现代中国崛起威胁美国霸权的过程有些共通之处,尤其健全自身经济、完善资源储备、稳扎稳打、斗而不破,依旧是新兴强权崛起的正确战略。有趣的是,一旦我们深入观察细节,就会发现类同当年希特勒的,反而是当代的美国,而中国则被后者当成当年的苏联一样,是殖民掠夺和种族歧视的双重目标。
财政管理混乱、军事预算过大、赤字无限增长、外交傲慢贪婪,还只是三流治理能力的通病,美国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它还重蹈了希特勒在思想和战略上的覆辙。
在思想上(如果读者认爲Trump不配叫做有“思想”,请看看Niall Ferguson的说法,参见https://www.belfercenter.org/publication/america-and-china-are-entering-dark-forest),美国同样执迷殖民主义,希望继续独霸先进科技能力,不容许挑战者建立自己的高级工业,试图强迫后者回归低级代工的地位。爲此,美国也采纳了希特勒的两个策略:一方面追求自给自足,要求企业产能回归,另一方面则全力阻拦扭转对手的产业升级。这里唯一的差别是美国人不只准备使用武力,而是从外交、法律、经贸、金融、宣传等全方位出手,而且有着以往成功瓦解其他挑战者的经验。
在战略上,希特勒无视自身的致命短板,不未雨绸缪,一味盲目乐观。美国人也是一样的,只不过纳粹德国的罩门在石油供应,而现代美国则极度依赖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美国的长臂管辖、经济制裁和滥印钞票,无一不是在催促全世界赶快推翻美元的地位,却没有考虑到一旦失去了美元的购买力,美国自然也不再能够维持军事、外交、经贸、金融和宣传上的力量。
希特勒的军事冒险,不只为德国带来极大的灾难,而且是数败俱伤、终结了西欧主宰世界200年的历史。当代大国之间的直接军事冲突,在战略核武器的背景下,代价远远更高;虽然这也大幅减低了美国动武的动力,但中方并没有真正达到核武平衡,考虑到现代美国所展示的与希特勒相似之处,开战的可能性依旧存在。这是一个很大的隐忧,应该尽早弥补。
国内二战史网络圈子有几个严重问题。
第一,德国将领回忆录看得多,苏联将领回忆录看得少
第二,西方作者,如格兰茨等人的数据引用得多,综合苏联,西方,德国数据进行对比的少
第三,立场经常莫名偏向德国,尤其是偏向德军军官的基本立场,从而大量甩锅给希特勒
为什么德军会输掉斯大林格勒战役?
第一,战术
从战术上来说,是忽视了苏联在斯大林格勒南北两翼的深远纵深阵地集结了庞大的兵力,虽说是庞大,实际上,苏联进攻集团的总兵力是不超过110万,近千辆战车,2800+口径以上压制火炮。
但是最值得一提的是,KV和T34加起来超过987辆。
西方的资料有个很几把蛋疼的毛病,就是经常拿德军统计口径下的战斗兵员来对比苏军的战斗部队。
但两者有巨大的差距,德军统计口径下的战斗兵员,一般都只包括作战步兵和战斗工兵,而苏军的战斗部队指的是除开集团军后勤和方面军后勤外的所有部队。
仅仅就斯大林格勒战役而言,100万出头的苏军,要突破进攻的德军及其盟军是80多万,苏联人兵力优势并不突出。
但最大的优势在于,突破两翼的装甲机械化力量优势极大,而且比起41年,中重型战车比例大幅提升。
而罗马尼亚军队的75毫米德制重型反坦克炮每个步兵师只有6门,而且德军的后勤部门对于交付罗马尼亚反坦克武器装备一直办的拖拖拉拉。使得罗军缺乏有效对抗苏军中重型坦克群的必要手段。
而纳粹德军及其盟友罗马尼亚,在斯大林格勒地区其实是有强大的机动机械化兵团的。
但是从战术上来讲,过多的坦克被用于斯大林格勒巷战,投入北线反击苏军突破时,已经太晚了,尤其是还分批抵达战场,对苏第五坦克集团军的两个坦克军的突破没有形成足够的遏制。早早投入反击的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则是老式坦克太多,能对付T34和KV的就那么十来辆长身管三号坦克,不顶用。
南面的德军第四装甲集团军也是同样的问题,虽然都预想到了可能的突破,但在罗马尼亚人背后设置的装甲预备队严重不足,就一个29摩托化师。
第二,战略上
战略上,希特勒,保卢斯,蔡慈乐等人,其实早都对薄弱的两翼有所担忧,有所预判。包括给罗马尼亚步兵师加装重型反坦克炮,并把第四十八装甲军调去做罗马尼亚人后盾,第二十九摩托化师,还有一个西蒙斯反坦克战斗群等等措施。
但是德国人,当时任何一个德军高级军官,或者情报人员,乃至希特勒本人,都不是今天开了上帝视角的我们。
从战术态势上,他们能看出两翼的问题,并尽早尝试做出补充。
然而,在战略上,德国人直到1944年年初,都还在坚持一个想法,苏联人血快流干了,再加把劲儿,就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只需要再有一次大胜。
纳粹阵营那么多个国家,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对苏联人的恐怖的动员能力,整个国家宛如超级兵营般的体制有深刻了解。
而现在的很多网友,对二战东线战场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东线战场的认知是碎片化的,一个战役一个战役的认知。
却忽视了其连贯性和长期特色。
例如,东线很多次要攻势,辅助攻势,也是声势浩大的,而且对手双方铁路调运能力都很强大。斯大林格勒两翼长期以来一直就面临苏军的反攻。
尤其是顿河弯曲部,苏军进行了很多次反击,有许多都是徒劳无功的,流满了鲜血。
德军能观察到进攻,很轻松,但是观察不出这是一次战略级进攻。你要说观察到苏军在两翼的战斗准备,战斗侦查和小型攻势,希特勒一个礼拜不知道要接到多少次报告
但是有谁敢在当时打包票自己提前看出了这是百万大军规模的战略级反攻呢?而且有高达987辆中重型战车的史诗级突破?
第三,过往经验+高加索部队的侧翼需要,决定了希特勒希望第六集团军和罗马尼亚人坚守被围阵地。
凡是在这里尬黑希特勒不许撤退是才能不足,刚愎自用,或者是脑残的。不用看,这明显就是被眼花缭乱的德军将领回忆录或者地摊文洗脑的二手货。
希特勒做出第六集团军坚守的决定,就当时而言,真正坚决反对的陆军高层并不算多。
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1941年冬天的经验,莫斯科战役的中央集团军群,原有190多万大军,经过进攻消耗下降为174万多人。
但是莫斯科大反攻的苏军,总共才120万人,不仅人少于德军五十万,而且进攻战术仍然非常稚嫩,拙计,水平低下。
遇到德军坚固支撑点经常强攻死了一堆人都不知道可以绕过去。
就这么个情况,120万凭借血气之勇,发起了排山倒海般的攻势。而德军的高层完全被这气势所吓住,不断后撤,然后脱离了坚固支撑地,抛弃了重装备。反而被各种穿插到防线后的苏军轻装滑雪营和骑兵师痛打。
甚至发生了集团军级别的卖队友事件,克鲁格和古德里安从此不共戴天。
恰恰是希特勒以救世主的姿态,接管了中央集团军群的指挥,强令不许撤退,围绕居民点,山丘建立环形刺猬阵地,将稳固支撑点连贯,大量杀伤苏军。
从而很快遏制住了苏军当时水平青涩的大范围进攻,救了中央集团军群的狗命。
希特勒是狂热,但不是一开始就疯狂,他让保卢斯和罗马尼亚人坚守被围阵地,当然是依据上一年冬季的经验。
如果他一开始就让突围,大量补给仓库,重装备被抛弃,跑回来的部队也必定伤亡惨重,失去战斗力。而且苏军的轻装骑兵师,滑雪营等部队,穿插到战线后很轻松,对付那些在雪夜平原撤退的没有重装备的德军部队,不要太轻松。哪怕靠冷兵器,骑兵砍刀都收割了不知道多少人头。
在后方没有足够的装甲预备队的情况下,第六集团军整体撤退不过是提前上演巴格拉季昂里面的撤退,苏军顺势从两翼夹着德军不断杀伤,最后的结果估计还不如留在阵地里拖住大量苏军好等后面集结预备队呢。
而且第二点,他必须考虑高加索部队的漫长而且薄弱的侧翼,别让人合围在了罗斯托夫咯。所以保卢斯们留下坚守能牵制大量红军,不然不等广大德粉大吹特吹的曼施坦因从克里木出山,空空荡荡的大后方怕是要被苏联人打到第聂伯河去了。
到时候被合围的就远不止一个第六集团军了。
第三点,希特勒判断苏联人缺乏足够的能力在短时间内歼灭被合围的德罗军,而纳粹方面只要争取时间,集结新锐部队,从平静战线调来人马,凭借德军野战一直以来对苏军的优势,可以击败苏军解围。
为此,希特勒从其他集团军群和法国等地调来了大量新锐部队,交给了虐菜狂魔曼施坦因。
最后一点,空军方面给了希特勒保证补给的诺言。
综合以上四点,41年冬季经验,高加索侧翼保护,对德军野战解围的信心和对苏军战力提升估计不足,最后是空军的空头支票
共同促成了保卢斯的嗝屁。
======================================================补充线
没想到突然有这么多人看,那我再补充一些能够打破大家固有错误印象的内容吧。
①罗马尼亚人的战斗力问题。
国内的长期以来二战科普文章的视角,尤其是网络界,大量是以偏德军立场写的。所以对仆从国盟军的战斗力十分贬低。
罗马尼亚人实际上,作战非常勇猛凶狠,唯一的缺点就是十分惧怕苏联的坦克军团。如果苏联人仅仅是以步兵师和骑兵师围攻罗马尼亚人的话,罗马尼亚人甚至会做到师长级军官亲自上阵刺刀肉搏的程度,可谓身先士卒,血战到底。
但对于自己技术手段无可奈何的苏联中重型坦克,罗马尼亚人则十分畏惧。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苏军西北线突破地段,罗马尼亚人有一个名将,叫西翁,此人应该是罗马尼亚整个二战中表现最出色,最有才华的将军。
他本来是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的师长,因为罗马尼亚全国只有一个装甲师,所以这种位置的荣耀和特殊性不言而喻。不过此人不知道为什么又被调到步兵师去了。
因为他指挥过装甲师,所以对装甲战术十分了解,苏军突破时,他立刻组织人马沿道路两侧设置反坦克火力支撑点,并且设置多层防御。在他的指挥下,第一天是击毁击伤了二十多辆苏军战车的。
但罗马尼亚人的反坦克炮只有极少数是德制75毫米反坦克炮,还有一部分高射炮是88炮,其余的小口径罗军火炮对KV,T34这种经常放到很近都打不出任何伤害,很容易心态崩溃。
而且近坦五集当时是有两个重型坦克旅,整整60辆KV重战车。
罗马尼亚人在第一天的苏军突破中,就被包围了两个包围圈,其中大的一个有三万人
西翁和他的步兵师也被包围,但是在他的指挥拼杀下,他和他的部署八千多人实施了强力突围,在损失了四千多人的情况下,剩下3650多人突围到大顿什钦卡与德第二十二装甲师成功汇合。
如果西翁这样的人才能够被罗马尼亚委以更大的重任,担任更高级别的军官,罗马尼亚军队的整体表现会更好一些。
拉斯波平斯卡娅包围圈里的三万罗马尼亚人,发生了更有意思的故事。因为当时苏军主力装甲兵团都已经进一步往卡拉奇方向运动去合围德第六集团军去了。
只剩下几个步兵师,俩骑兵师和一个坦克旅包围罗马尼亚人,罗马尼亚人拒绝了前三次招降,准备遵守命令抵抗到底。
瓦图京利用了罗马尼亚人对装甲兵团的恐惧,将附近国营农场的大批拖拉机使用起来,在晚上,每辆拖拉机再挂上四个雪橇,全部挂上两盏灯,模仿坦克车前灯,再由包围圈剩下的那个坦克旅打头,营造出数百辆战车压境的恐惧。
于是罗马尼亚人心态爆炸,当晚十一点半开始谈投降事宜,凌晨两点半结束受降。瓦图京的拖拉机奇谋大获成功。
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罗马尼亚士兵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中坚持到了最后。
②斯大林格勒的巷战问题
德军的战略总目的是彻底切断高加索到莫斯科的联系,战术上是占领斯大林格勒西半城区,用炮火封锁河面,然后在城区的掩护下,在左右两翼架设渡口,打出登陆场,然后钳形攻势包围斯大林格勒东半部城区。
有人说,可以把斯大林格勒围起来不攻打。
如果不拿下斯大林格勒,那么斯大林格勒西城区很容易成为苏军优质的炮兵阵地和屯兵场,天然的大登陆场。以苏德这种工业巨人的能力,有可能你拼了老命侦查,连续N天确认斯大林格勒西城区没有增兵,然而苏联很可能已经把一个坦克集团军放在东城区屁股后面深处一二百公里。某天就用火车运到东城区,半夜里过河,第二天中午进入进攻出发状态了。
在这种情况下,德军放得下心去左右两侧建立登陆场渡河去包围吗?
许多网友对斯大林格勒巷战的误解,在知乎上有几个经典案例,就是有个问题叫做东线战场到底有多惨烈? 还有一个 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多惨烈?
然后许多答主在那个问题下面举例斯大林格勒有多么多么惨烈,什么进去城区活过五天就是团长啦,每秒钟牺牲多少个士兵啦等等等。
我跟你们说,那个问题下面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巷战的描述大部分都是错误的。
斯大林格勒战役里,苏军方面的总损失,很多都是在斯大林格勒前沿外围的时候,被保卢斯各种分割吊打围歼。
而顿河弯曲部的苏军,也发动了多次徒劳无功(除了后期建立了登陆场的那几次反击之外)而且血膏润土的反击。
同样被保卢斯轻松化解并重大杀伤。
而在斯大林格勒巷战中,并没有大量苏军单位全军覆没,事实上,所有参与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单位没有一个陷入全军覆没的状态。
损耗固然是大,但巷战部分并不占整个战役的大头。
而且狙击手也不是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关键。
大家要清楚,当时的德军也好,苏军也罢,都当时的先进技术型军队代表,即使是步兵师这种单位,手持步兵武器进行战斗的作战步兵比率也明显低于日本军队,更不用说中国的国军和八路军了。有时候一个步兵师还剩下三千后勤,炮手等各种人马,战斗步兵可能只剩几百。
我拿一个斯大林格勒的功勋单位举例,大家就有个直观的参考。例如近卫第十三步兵师,在关键时刻进入斯大林格勒驰援并长期坚守马马耶夫岗的英雄单位。
来的时候有九千多人,但是,有三千多人是一直留在东岸,并不进入斯大林格勒西城区的。
他们是师属炮兵,通讯,后勤,医疗,马夫等人员。
后期,苏联人甚至开始把各个参加巷战的单位的团属炮兵都安置在江心的岛屿上,并不在城区里。
许多部队的人并非是就战死光光在城内,因为崔可夫对62集团军的总体指挥从未被真正破坏掉,因此组织度一直存在。苏联人没有丢掉中央渡口,所以一直都可以把伤残士兵运走,平民也能运走,但有很多很多英勇的斯大林格勒市民自愿留在城内参战。包括女性。
即使在最最危急的时刻,例如近卫第十三步兵师只剩下三千多人的时候,仍然有一千多人从未踏入西城区,留在东部。
斯大林格勒打到后期,苏德两军最稀缺的都是一线战斗步兵。两支军队的步兵师,都含有大量的非一线战斗人员,炮手,通信和后勤等人剩下来很多,但作战步兵,装甲步兵,摩托化步兵和战斗工兵消耗非常大。
真正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的主力,除了负责当肉盾的大批士兵和工人防御队之外,就是炮兵群。炮兵群在巷战期间对德军的杀伤无疑是最大的,狙击手只能是大战停止的间歇消耗一些德军步兵单位。
因为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并不是混乱和杂乱无章的,是有重点,有战术,以组合战斗群的形式重点展开的。动辄会使用数个步兵,装甲步兵,战斗工兵营配合战车进攻,狙击手是无法阻止这种重点突破的。
每次致命关头能守住和能夺回一些阵地,苏军都依赖于正确的召唤江心和东岸的远火打击,东岸的城内有一支极其强大的重炮群和喀秋莎火箭炮群。
这也就牵扯出我要说的第三个问题,为什么德国人要用大量的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战车以及强击火炮营去参与巷战。
第一,马马耶夫岗,德军从未完全控制,所以不能建立起辐射全城的炮兵阵地,而苏军仍然可以调动江心和东岸火炮覆盖德军进攻范围。
第二,由于第一点,对德军攻城杀伤最可怕的仍然是火炮和火箭弹。步兵单位进攻最怕这个,相对而言,装甲单位抗远火杀伤的能力更强。装甲步兵会有装甲汽车,也更熟练的使用坦克或强击火炮作为掩体躲避炮弹杀伤。
基于以上两点,德军如果不拿出装甲师和摩托化师去攻城,单靠步兵和炮兵单位,某些炮击不了的苏军炮击观察点就能始终发挥作用。步兵单位无论如何也越不过苏军的炮火弹幕线。
为了拿下斯大林格勒,保卢斯不得不使用装甲部队去抗炮火,也确实寸寸推进,几乎把崔可夫压到河边露天扎营了。
这也注定了第六集团军的主力坦克部队在调出城区去西北堵截苏联近坦五集时乱了节奏,分批抵达和第四十八装甲军一样被陆续打退,即使指挥者是胡贝。
这里面还有一个意外,记住二战的一个规律,有备而来的总是会得到意外之喜,就像德军一开始入侵时,苏联出的各种意外那样。这次,罗马尼亚人出了一个意外,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在反击苏联人时,苏军一个快速坦克支队和第一装甲师在夜晚的风雪中擦肩而过,苏军看到了罗马尼亚装甲师。
但罗马尼亚人没看到这一小支快速支队。
正是这个快速支队消灭了罗马尼亚第一装甲师屁股后面的后勤,还有罗马尼亚应该是第五军的军部,同时抓住了德军派来联络的联络官。
从而导致了斯大林格勒战区西北一大片区域的德罗军情报通讯系统全面瘫痪。保卢斯因此无法判断苏军主攻方向是近坦五集还是奇斯佳科夫的第二十一集团军。
所以胡贝指挥保卢斯的坦克主力反击时,拐了两次路,效果大打折扣。
最后,保卢斯在希特勒即将批准他突围时,还遇到了一次史诗级黑锅!
有一个关键人物,当时指挥攻打斯大林格勒的矛头第五十一军,此人叫做塞德里茨。不是二战资深爱好者很少知道这个人。
他是解除德军杰米扬斯克包围圈的大英雄,而且出身高贵,是普鲁士传统军事贵族家庭出身。
塞德利茨在被围期间,自作主张不通知希特勒,不通知保卢斯,带着他的人马,俩机械化师和一个步兵师,烧毁了大量的粮食,衣服,弹药,燃料,自作主张放弃修的很坚固的阵地,往西面撤退。
结果是一场灾难,苏军半夜被他烧仓库的动静惊醒,立刻以大批远火打击招呼了脱离阵地走在野外的撤退德军梯队。
把塞德利茨的第五十一军轰的够呛,损失惨重,自作主张的突围也不了了之。
这进一步验证了希特勒和德军参谋部对1941年冬季莫斯科战役的经验总结,在冬天贸然放弃修筑完备的坚固阵地,抛弃仓库和重装备撤退,反而是自寻死路,让苏军以极低成本杀伤德军官兵。
但是塞德利茨是大贵族出身,解除杰米扬斯克包围圈的英雄,保卢斯是平民出身,不敢动用自己的权力处罚塞德利茨。所以希特勒认为这个擅自撤退的主张,是保卢斯自己做的。
于是保卢斯背了个史诗级黑锅,希特勒和他都更对突围更加谨慎了。
同一年的两大股德军被包围的包围圈,解救了第一个包围圈的英雄是祸害第二个包围圈的狗熊,时也命也。
而且北非和斯大林格勒两个地方,都出现了同一个问题,就是平民出身的指挥官,保卢斯和隆美尔,对自己编制内的大贵族出身军官,缺乏足够的威慑管理能力。
保卢斯实际上战术水平相当高明,能力绝对不差,但受气包的谨慎性格和低下的出身,再加上各种偶然因素,造成了他的悲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