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美军中的士兵多为德裔,为何在攻打德军时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

首先,身份认同的转变和对美国价值的忠诚是关键。虽然拥有德国血统,但这些士兵大多出生在美国,或者从小就生活在美国,他们接受的是美国的教育,认同的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新移民及其后代往往比本土出生的人更积极地融入和证明自己对新国家的忠诚。当美国与德国开战时,这种忠诚就转化为一种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将自己视为美国人,而他们的敌人则是侵略者,是在威胁他们所生活的国家和他们所珍视的自由。在他们的心中,美国早已是他们的家,保护这个家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其次,战争的残酷性本身就泯灭了个人情感的干扰。二战是一场全面战争,其规模和残酷程度前所未有。战场上的士兵,无论其背景如何,都必须服从命令,完成任务。战场环境极度紧张、危险,生死一线之间,个人情感很容易被压抑和剥离。当敌人出现在面前,无论是德裔士兵还是其他族裔士兵,首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下去,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这种环境下,个人的族裔背景很容易被战争的现实所取代,取而代之的是作为士兵的职责和对战友的保护。你死我活的战斗,容不得半点犹豫和同情。

再者,敌对宣传和国家机器的塑造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战争时期,国家机器会通过各种宣传手段来塑造敌人形象,将对方描绘成邪恶、残暴的化身。美国同样如此,对纳粹德国的宣传强调其种族主义、侵略性和对人权的漠视。这种宣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士兵们对德国军队的认知,即使他们有德裔的身份,也更容易将战场上的敌人视为必须击败的对象,而不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这种国家层面的叙事,能够有效地将个人的情感与国家层面的利益统一起来。

此外,社会压力和避免被怀疑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在战争时期,尤其是在对轴心国作战时,对持有敌国血统的公民的怀疑是普遍存在的。虽然美国政府并没有大规模地关押或迫害德裔美国人,但社会上的疑虑和不信任感依然存在。因此,德裔士兵在战场上表现出绝对的忠诚和英勇,也是一种证明自己美国人身份的方式,可以避免被视为“内部敌人”或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们必须用行动来打消一切潜在的疑虑。

最后,战争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士兵的态度。美国参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为了反抗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的扩张,为了维护民主和自由的价值观。当他们面对的是纳粹德国的士兵时,即使对方同样是士兵,但他们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却是美国所要对抗的。在这种情况下,士兵们不会因为共同的祖先就对敌人产生同情,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是为了更伟大的目标而战,是为了阻止一个危险的政权继续其罪恶行径。

总而言之,二战时期美军中的德裔士兵在战场上对德军毫不留情,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是身份认同、战争现实、国家宣传、社会压力以及战争本身的正义性共同塑造出的结果。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忠诚可以超越血缘,而使命感可以压倒一切个人情感。他们是那个时代背景下,在个人身份与国家责任之间做出艰难抉择的普通人,他们的表现是历史进程中一个深刻的注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路德教派的多,被这帮留在德国的坏家伙赶出来的,终于有机会打回去报仇了,真打起来,比英国法国后裔狠多了。

user avatar

你把二战想成三国演义了…………

美军什么族裔都有,只是其他族裔被各种地摊读物炒作,被塑造出所谓“纠结的对决”(其实大多数时候当事人都不太在意)的少。

比如大名鼎鼎的李梅其实出名真的就是因为他这名字又短又像汉语………李梅就是LeMay也就是“勒迈”——这大哥有法国血统,这么翻译你就看出来了。那要是按照演义思路还炸啥东京,先按照东京标准给柏林来三遍你再和我说,老子先给“血统”复仇………题主你觉得这可能么………

比如欧洲另一个确实主管过欧陆轰炸的大哥,卡尔斯帕茨将军(Carl Spaatz),这人是纯正的德裔(父母都是德国血统),关键是,这大哥本来叫Spatz(一个“a”),他自己给改成俩a了,因为这样发音更准,听起来更像一个荷兰人而不是德国人的姓氏,那你猜他咋看自己的血统?又有啥情可留?

其实都不用这么论证………美军里印第安族裔都不少。美版神风特攻队队长(大雾)沃尔德伦是印第安混血,中途岛开陆航轰炸机把自己摔死的Tinker少将是纯血统印第安人(看看这军衔,这种时候“玻璃天花板”在哪?)

太平洋战争中后期,TF58快速部队最善战的分队司令之一约瑟夫克拉克少将,是印第安人,还是19世纪被强行迁移(一路上死了不少人)到保留地的切诺基族一员。他出身俄克拉荷马保留地,而他的顶头上司马克米切尔将军的亲爹,就是俄克拉荷马保留地一位处理印第安人事务的官员。克拉克少将他……………

他脾气火爆,我行我素敢作敢为,杀(敌)人不眨眼,一辈子结婚2次,晚年(第二次结婚)还泡了个白俄美女,和很多上级的关系都很差张嘴就喷,但他特别敬重米切尔,谁都不服就服这位上司。当时的报纸曾经刊登过一幅漫画:印第安人装束的克拉克少将割掉了光头东条英机的头皮。

题主您可以通过最后这例子感受下近现代战争,这东西里没有演义式卖萌的位置。

如果心态调整不过来,也可以狂喷克拉克少将出气,这是少将的正装照片,题主可以扎小人玩儿:

将军这张图看着不太像印第安人,彩图就很明显:

也可以直接去骂他:

埃塞克斯级“大黄蜂”号,现在被作为博物馆停泊在加州,是当年将军座舰。此博物馆一直有闹鬼的名声,据说将军的幽灵至今依旧不时在船上出现,还会和游客互动。

题主可以去博物馆住一晚上,有相关旅游项目。


另外,更新一个我真心敬重的日裔美军:

Richard Motoso Sakakida(日文名榊田元三,感谢评论区知友翻译),复杂的名字,其实不翻译更符合他的经历:二战美军驻菲律宾情报人员,和温莱特将军一起被日军俘虏,被严刑拷打2个月后成功骗过日军,此后作为日本陆军的雇员从事间谍工作,协助菲律宾当地游击队。1944年10月在收复菲律宾的混乱中躲进丛林,1945年9月终于和盟军成功接头。90年代活了七八十岁去世。

此人出生于1920年,并不是刻板印象中的“中年帅哥007”,真的就是本朝主旋律里说的“年轻人在秘密战线上战斗,用青春面对血与火的考验”………幸好此人战后(1948)才结婚,一辈子没孩子,不会出现情报人员不得不连累死自己一家这种常见惨剧。

另外此人为什么收复菲律宾的时候反而要跑进丛林,主要是当时他随部撤退的日军部队开始有点不信任他,而他发现了,至于为啥不信任——因为日军发现每次敌方炸自己这支部队的空袭都特别准。换句话说,这大哥是怀着“向我开炮”的信念传递每一次情报的。此人为啥躲了那么久是因为他因受轻伤和本来预定好接应自己的游击队失散,他怕主动联系会连累对方,就自己野外生存了几个月。

这个真是用那首老红色电视剧op《深海》的歌词形容都不夸张………“在黑夜里梦想着光,心中覆盖悲伤,在悲伤里忍受孤独,空守一丝温暖;我的信仰是无底深海,澎湃着心中火焰,燃烧无尽的力量,那是忠诚永在

user avatar

实际上德军中也有不少“美裔”----专门从美国返回德国参加德军的德裔美国人。

他们利用自己地道的英语和对美国文化的了解冒充美军,在美军后方进行袭扰,他们隶属于党卫军特种部队。

在他们被俘后,由于他们穿美军军装的行为违反了战争法,所以不享受战俘待遇,最后被美军枪决:

在战争中再扯什么族裔就太天马行空了。

那德国国内每年那么多刑事案件,大家都是德国人,也没见谁没侵害自己的德国同胞。

与个人利益没关系的人,谁管你是不是同一族裔的。

朝鲜战争中朝韩双方都是同一族裔的,他们为什么不互相手下留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国军队中确实有不少德裔士兵,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战前移民及其后代。他们身处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一方面是自己的祖国在战场上与美国为敌,另一方面则是自己作为美国公民的身份和责任。然而,在面对德军时,他们却从不手软,更不会手下留情。这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远非一句简单的“爱国”就能概括。首先.............
  • 回答
    关于二战美军442步兵团的战斗力以及它是否能说明黄种人比白种人战斗力更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442步兵团的背景、战绩,然后进行更广泛的讨论,避免以偏概全。442步兵团的背景和战绩:442步兵团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其成员几乎全部由日裔美国人(.............
  • 回答
    好了,伙计们,听我说!咱们的任务是拿下这座岛,就像把一碗炖肉扫个干净一样。你们都见过地图了,这座岛就像个娘们儿,浑身上下都是可以下口的地方,但咱得找到最能让她疼的地方,一刀致命!现在,让我来说说我的想法,就像跟伙计们在营地里抽着烟,掏心窝子地聊一样。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的目标: 不是在这儿跟他们玩猫.............
  • 回答
    关于海湾战争中美国地面部队“总兵力/师级单位”数值小于二战时期的问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其中将后勤任务分包给民间公司扮演了重要角色,但并非唯一因素。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进行剖析。首先,我们要明确“总兵力/师级单位”这个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内涵差异。 二战时期的“师”: .............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关于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的说法,以及与二战美军三门迫击炮的对比,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你提到的这个点,很能触及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配置的一个特色。首先得明确一点,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这个配置是比较普遍且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的,尤其是在接受美援.............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军的M4“谢尔曼”坦克和苏联的T34坦克都是各自国家在战场上部署的最重要的装甲力量,它们在塑造二战西线和东线战局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说哪一个“更出色”,这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它取决于你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在什么具体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比较。它们各自拥有鲜明的优势和劣势,可.............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士兵的钢盔上罩着一层网,这可不是什么装饰品,而是实实在在的战场智慧结晶,有着非常实用的考量。要说起来,这层网的作用可不少,而且随着战争的发展,它的功能也在不断地演进和优化。最直接、也是最表面的作用,那无疑是伪装。钢盔本身是光滑的、闪亮的金属,在各种环境下都显得格外突出,就像黑暗中的灯塔.............
  • 回答
    二战中美日的首次正面交锋,并非在某个波澜壮阔的海战或是激烈的登陆战中,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插曲里拉开了帷幕。要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稍微往前拨一拨,回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那段紧张而诡异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珍珠港,但那已经是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弹了。在那之前,美国和日本之间已经.............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二战时期,远隔重洋的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对于身处其中的美国士兵来说,虽然都在为同一个国家作战,但他们彼此之间的感觉,绝不至于到“毫无关系”的地步,也不会觉得“不在打同一场战争”。然而,这种“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宏观层面的认知,而非个人层面的切肤之痛。我们不妨设身处地地去想象一下。欧洲战场的士兵:想象.............
  • 回答
    二战太平洋战场上,美军的表现无疑是波澜壮阔且极具戏剧性的。从珍珠港的惨痛一夜到最后的冲绳岛战役,美军在这片广阔的海洋上经历了一场生死搏杀,其间充满了牺牲、勇气、智慧以及一些令人扼腕的失误。开局的困境与顽强的反击:珍珠港的袭击给美国海军当头一棒,损失惨重,士气一度低落。然而,正是这种突如其来的打击,激.............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美国在二战中对日本平民造成的伤害是否违反国际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备受争议的问题,没有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要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角度来分析:一、 国际法的框架与适用性在二战期间,约束武装冲突行为的国际法主要是1907年《海牙公约》和1929年《日内瓦公约》(尽管其中一些条款在二战.............
  • 回答
    在分析哪个国家对二战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最大贡献时,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考察,包括军事投入、牺牲程度、战略地位以及对战争进程的影响。在这场波澜壮阔的全球性冲突中,苏联无疑是最为关键的参与者,其贡献可以说是奠定胜局的基石。然而,其他同盟国,特别是美国和英国,也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共同谱写了反法.............
  • 回答
    在战争的阴影下,即使是昔日的敌人之间,也偶尔会闪现出人性的光辉。虽然二战中美日之间的冲突波澜壮阔,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和深重的仇恨,但鲜为人知的是,在一些不起眼的角落,美国也曾对日本人民做出过一些温暖而值得铭记的举动。战后初期,关于美军在占领日本期间,对当地儿童的关怀,是其中一个被很多人忽略的细节。 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