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美军(包括陆战队)、日军、国军、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平均水平各是如何?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应用和实际效果的角度来描绘。

美军(含陆战队)团级部队的重火力:全面且强大的压制力

美军在二战期间拥有最强大、最全面的重火力支援体系。他们的团级部队,尤其是陆军步兵团,其重火力配置堪称“火力密集”。

步兵团编制下的重火力排/连: 一个标准的美国陆军步兵团通常会有一个重火力连(Heavy Weapons Company),或者将重火力排(Heavy Weapons Platoon)配置在每个步兵营中。这些单位的核心是:
迫击炮 (Mortars): 这是美军团级部队的“拳头”。通常会装备6门或8门81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射程远、弹道高,对付敌方防御工事、观察点、集结部队非常有效。其火力密度和精度在二战中属于顶尖水平,能够提供持续、有力的曲射支援。陆战队的编制也类似,有时会更强调近距离的火力支援能力。
重机枪 (Heavy Machine Guns): 团级部队通常装备数量可观的勃朗宁M2HB .50口径重机枪,一般每个步兵营会有4挺到6挺,或者直接配置在重火力连。这种机枪不仅能有效压制步兵火力点,对付轻装甲车辆和低空飞行的飞机也效果显著。其穿透力和射程远超一般的轻机枪,是步兵进攻和防御时的重要火力支撑。此外,也有用于支援的马克沁M1917 .30口径重机枪,虽然穿透力不如.50口径,但在扫射和压制步兵方面依然是主力。
反坦克武器 (Antitank Weapons): 虽然团级步兵的主要反坦克任务可能由营级或团属反坦克炮连承担,但在步兵营的支援火力中,通常会配备一些巴祖卡(Bazooka)火箭筒。巴祖卡虽然在面对早期坦克时表现出色,但随着德军重型坦克出现,其效率有所下降,但作为一种便携式反坦克火力,它依然是步兵班组重要的反装甲手段,尤其是在城市作战或伏击时。
迫击炮和机枪的协同: 美军的强大之处在于其重火力单位能够与步兵营和连紧密协同。迫击炮提供曲射火力压制,重机枪提供平射火力支援,两者结合,可以在战术层面形成一道密不透风的火力网,极大地削弱敌方反击能力。

支援火力与炮兵协同: 团级部队的重火力只是美军整体火力优势的“前沿部署”。在实际作战中,他们还能得到来自团属或旅属的野战炮兵(如105毫米榴弹炮)、坦克营的坦克支援,以及航空兵的火力打击。这使得美军在任何一场战役中都能够获得压倒性的火力优势。陆战队在登陆作战时,其团级部队的火力支援甚至会与海军舰炮火力相结合,威力更是惊人。

日军团级部队的重火力:精锐的轻火力,但重火力相对有限

日军在战争初期以其强大的步兵战术和素质闻名,但其重火力配置与美军相比,在数量和威力上存在明显差距。

步兵联队下的重火力配置: 一个日军步兵联队(相当于团)通常会有一个大队(相当于营)下属的重机枪小队,以及联队直属的步兵炮中队或迫击炮中队。
重机枪 (Heavy Machine Guns): 日军以其九二式重机枪(口径6.5毫米或7.7毫米)为主力。这种机枪在火力持续性、可靠性以及作为反坦克武器(在对付早期或轻型装甲时)方面表现不错,但其威力相比美军的.50口径机枪存在差距。通常一个步兵联队可能会装备12挺到24挺九二式重机枪,分散配置在各步兵大队中。
迫击炮 (Mortars): 日军在迫击炮方面,以九七式迫击炮(81毫米)和九四式山炮(75毫米)为主力。九七式迫击炮在射程和威力上与美军的81毫米迫击炮相当,但日军团级部队的配置数量通常较少,每个大队可能只有2到4门。九四式山炮是一种步兵支援炮,虽然威力不俗,但它更多被视为炮兵支援的一部分,而不是团级步兵的标配重火力。
步兵炮 (Infantry Guns): 日军联队通常会拥有步兵炮中队,装备九四式37毫米步兵炮或九二式步兵炮(70毫米)。这些火炮在反坦克和支援步兵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其口径和威力在面对盟军日益增强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时显得力不从心。
反坦克武器: 日军在独立反坦克武器方面起步较晚,早期主要依靠步兵炮。后来也装备了九七式反坦克炮(57毫米),但这些更多是作为营级或团属支援火力出现。

战术侧重与局限性: 日军的战术非常强调步兵的近战、夜战和所谓的“玉碎”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重火力的不足。但这也意味着他们在面对美军强大的炮火压制时,往往遭受巨大伤亡。日军的重火力配置相对分散,且在生产能力上无法与美国匹敌,导致整体火力水平不如美军。在战争后期,随着盟军掌握制海制空权,日军获得的重火力支援越来越少,许多部队甚至只能依靠轻武器和简易工事作战。

国军(国民革命军)团级部队的重火力:装备混杂且有限

国军在二战期间,由于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长期内战消耗以及外部援助的制约,其团级部队的重火力水平非常参差不齐,且整体而言较为落后和有限。

装备来源的多样化与混乱: 国军的装备来源极其多样,包括中国自己生产的(但质量和产量有限)、德国援助的、苏联援助的、以及英美援助的。这导致了团级部队的装备型号混杂,弹药补给也存在困难。
重机枪: 国军的重机枪以捷克ZB26/30轻机枪(虽然常被归类为轻机枪,但在当时很多部队中也作为主要支援火力使用,且其.303英制或7.92毫米弹药的威力比日军九二式稍强一些)和一些仿制的马克沁重机枪为主。但重机枪的装备数量非常有限,很多部队一个团可能只有几挺,甚至更少。
迫击炮: 国军装备有不同口径的迫击炮,如20毫米(用于反坦克或对付轻装甲)、60毫米(步兵支援)、81毫米和120毫米。但数量依然稀少,且大部分迫击炮由营级或团属炮兵排配置。一个团可能只有几门60毫米或81毫米迫击炮,火力密度远低于美军。
山炮/步兵炮: 一些精锐部队(如德械师)会装备德制75毫米山炮或步兵炮。但绝大多数国军部队根本没有这些重型支援火炮,或者只有非常零散的装备。
反坦克武器: 国军的反坦克能力非常薄弱。早期主要依靠步兵炮和少量反坦克步枪,后期获得一些英美的反坦克武器(如“波普”或“斯图尔特”坦克上的37毫米炮或汤姆逊M1928冲锋枪衍生的弹药,以及有限的巴祖卡),但这些装备的普及率非常低,很难在团级形成有效的反坦克火力。

战术应用与实际效果: 由于重火力普遍不足,国军在作战中往往依赖步兵的密集冲锋和手榴弹攻击来压制敌人。在阵地防御时,他们会尽力挖掘工事,依靠数量优势和顽强的意志来抵御日军的进攻。但面对日军强大的火力优势,国军部队经常付出惨重代价。即使是“德械师”这样的精锐,虽然装备和训练优于其他部队,但其重火力也无法与美军相提并论。

共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为八路军/新四军)团级部队的重火力:极端缺乏且依赖缴获

共军在二战期间(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一支游击和运动战为主的武装力量,其重火力水平是四个军队中最弱的。他们的作战方式更侧重于利用地形、人海战术和近战。

重火力几乎为零: 共军的装备主要来自于简陋的自制武器、缴获国民党军队的武器,以及极其有限的苏联援助(主要是针对其前身部队)。
重机枪: 共军团级部队(当时称为“军团”或“旅”)拥有重机枪的数量非常少,可能只有几挺缴获的日式九二式重机枪,或是国民党军队淘汰的轻重机枪。而且弹药补充极度困难。
迫击炮: 迫击炮更是稀缺。可能有一些缴获的日式或国民党装备的迫击炮(如60毫米或81毫米),但数量非常有限,且分散在各个部队。很多时候,一个团可能连一门迫击炮都没有。
火炮: 任何形式的火炮(山炮、步兵炮)对于共军来说都是极为珍贵的战略物资,通常只会装备在少量精锐部队的“炮兵营”或“特务营”里,而很难在团级部队中普遍配备。
反坦克武器: 共军几乎没有专门的反坦克武器。他们依靠土制“炸弹包”、铁丝网、地雷以及步兵近战来对付日军的轻型坦克或装甲车。

作战方式的适应: 共军的作战方式完全是为了适应其重火力贫乏的现实。他们擅长“坑道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战术,利用熟悉的地形和人民群众的支持,进行打了就跑的运动战和伏击战。在阵地战中,他们更多依赖步兵手中的轻武器和近战能力。虽然重火力不足,但共军在士气、战术灵活性和人民战争的组织动员上表现出色,常常能以劣势装备击败敌人。

总结一下(去除AI痕迹的表述):

对比这四支军队在二战中的团级部队重火力平均水平,可以说是一个从“火力压制”到“火力维持”再到“火力乞讨”的梯度。

美军 是无可争议的王者,他们的团级部队拥有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奢侈的重火力配置,尤其是81毫米迫击炮和.50口径重机枪的组合,以及强大的炮兵和空军支援协同,让他们在战场上拥有压倒性的火力优势。
日军 算是在火力上有所准备的,他们的九二式重机枪和步兵炮虽然与美军有差距,但在战场上也能形成一定的压制力。然而,数量上的不足和生产能力的限制,使得他们在战争后期火力优势逐渐丧失。
国军 的情况最为复杂和艰难。他们的重火力配备非常不均衡,很多部队可以说是“光杆司令”,装备的混杂和数量的稀少,使得他们在面对日军时,火力上处于明显劣势,只能依靠人数和顽强意志弥补。
共军 在重火力方面可以说几乎处于“裸奔”状态。他们的作战更多地是一种“以小博大”的艺术,依靠对地形的熟悉、灵活的战术以及人民群众的配合,来弥补重火力的极端缺乏。他们的胜利,更多是战术智慧和精神力量的体现,而非重火力优势的直接结果。

因此,如果要给出一个“平均水平”的概念,那么美军的团级部队拥有的是“压倒性优势的重火力”,日军是“有限但具备一定战斗力的重火力”,国军是“稀缺且混乱的重火力”,而共军则是“几乎没有重火力,依靠轻火力及其他手段弥补”。这种差异,直接影响了战场上的战术运用和最终的胜负走向。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重机枪都算的话,迫击炮、火箭筒和掷弹筒不算重火力?

美军:

以1944年制步兵师为例,使用三三制,一个步兵团辖三个步兵营。

团一级直属支援火力包括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连(6门)、一个57毫米战防炮连(12门)。

营一级的营部直属连辖一个反战车排(3门57炮);兵器连有6门81迫、8挺.30重机枪、7支火箭筒与3挺.50重机枪。 。

连一级的兵器排中,有2挺.30轻机枪、3门60迫、3支火箭筒与1挺.50重机枪。

日军:

以1940年联队为例,一个步兵联队辖三个步兵大队,

联队一级直属支援火力包括一个炮兵中队(4门92步兵炮),一个反坦克中队(6门37毫米战防炮)。

大队一级辖一个炮兵小队(2门92步兵炮)、一个机枪中队(12挺92式重机枪)。

中队一级没有。

小队有2支掷弹筒(每支编制2人)。

国军:

国军情况比较复杂,前后时期、是否嫡系差别巨大,以德械师为例,

团一级支援火力只有6门83迫、6门20毫米机关炮。

营一级有一个机炮连(6挺民24式重机枪)、2门82迫。

连级没有。

共军:

……

算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各个参战国在军事装备和战术思想上都有着各自的特点,这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团级部队的重火力配置上。要衡量“平均水平”,需要考虑当时各国的工业生产能力、资源获取情况以及战略需求。下面我们来逐一分析美军(含陆战队)、日军、国军和共军的团级部队重火力情况,尽量深入一些,避免生硬的堆砌数据,而是从战术.............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的亚特兰大级巡洋舰和日军的5500吨级轻巡洋舰,虽然在吨位和舰型上都比传统的驱逐舰要大,并且在作战中往往承担着一些类似驱逐领舰的职责,但从严格意义的舰种划分上来说,它们并不完全是“驱逐领舰”。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一下当时的舰艇分类标准和这些舰艇的具体设计定位。首先,我们得.............
  • 回答
    要对二战时期美军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进行一个“作战能力”的排行,确实是一个颇具挑战性但又引人入胜的话题。他们的贡献和影响力太过庞大,而且各自的职责和战场侧重点也大不相同,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数字或排名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他们各自的指挥风格、战略视野、对战局的实际影响以及最终取得的成就等方面,来深入.............
  • 回答
    二战中,美军如果选择从中国登陆,而非太平洋岛屿,这无疑会是一场惊天动地的战略选择,其对战局和中国国内局势的影响将是深远且复杂的,绝非简单的“战况如何”能够概括。让我们抛开既定的历史轨道,设想一下这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设想美军从中国登陆:可能的战况与挑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从中国登陆”这个概念。这并非意.............
  • 回答
    关于二战美军442步兵团的战斗力以及它是否能说明黄种人比白种人战斗力更强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需要细致分析的议题。首先,我们需要深入了解442步兵团的背景、战绩,然后进行更广泛的讨论,避免以偏概全。442步兵团的背景和战绩:442步兵团是二战期间美国陆军的一个步兵团,其成员几乎全部由日裔美国人(.............
  • 回答
    二战时期,美军陆军在战术和装备上的确与苏德两国存在显著差异,这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各自的战争初期情况、工业基础、作战哲学、以及战场经验的积累。深入剖析这些差异,能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二战陆地战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战争的起点与战略目标的不同 美国: 参战初期,美国主要扮演.............
  • 回答
    想象一下,太平洋战场上,烟雾弥漫的叢林深處,一個美國步兵班的偵察小組正小心翼翼地前進。他們是那種在訓練場上磨練出鋼鐵意志的年輕人,肩上扛著M1加蘭德步槍,腰間掛著柯爾特手槍,對身邊的每一個細節都高度警惕。班長約翰遜,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兵,用手勢指揮著隊伍,他的眼睛掃過每一塊灌木,每一處陰影。突然,一陣.............
  •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涉及到美国军事工业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飞跃式发展,以及其背后复杂的经济、技术和战略考量。简单来说,一战时期的美国在武器制造和生产能力上与欧洲老牌工业强国相比还有差距,而二战则是在一战的基础上进行了全面的升级和现代化,实现了空前的国产化和生产能力。第一次世界大战:起步阶段的工业挑战.............
  • 回答
    关于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的说法,以及与二战美军三门迫击炮的对比,这背后确实有一些值得细说的地方。你提到的这个点,很能触及到当时中国军队装备配置的一个特色。首先得明确一点,远征军步兵连装备六门六零迫击炮,每排配二门,这个配置是比较普遍且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实际情况的,尤其是在接受美援.............
  • 回答
    二战中美日的首次正面交锋,并非在某个波澜壮阔的海战或是激烈的登陆战中,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插曲里拉开了帷幕。要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稍微往前拨一拨,回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那段紧张而诡异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珍珠港,但那已经是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弹了。在那之前,美国和日本之间已经.............
  • 回答
    太平洋战争的硝烟散尽,曾经的对手美国与日本,却在战后的几十年里结成了令人颇感意外的“兄弟情”。美国毫不留情地在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几乎将日本的战争意志彻底摧毁,这样的伤痛,按理说足以让一个民族对投掷者产生刻骨铭心的仇恨。然而,事实却是,日本不仅接受了战败,还心甘情愿地在美国的庇护和引导下,走.............
  • 回答
    二战期间,美国将日裔美国人强制关押进集中营(官方称“日裔美国人安置区”),而未对德裔和意裔美国人采取同等待遇,这背后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因素。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美国社会对于不同族裔的看法、国家安全顾虑以及实际操作的可能性。首先,最核心的原因在于 珍珠港事件及其后续的军事威.............
  • 回答
    二战爆发时,美国海军虽然实力不俗,但与即将面对的庞大战争机器相比,其人员储备无疑是捉襟见肘的。要迅速为数量惊人的舰艇配备合格的乘员,绝非易事。美国海军通过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如同拧紧发条般高效运作,最终解决了这一瓶颈。这其中的秘诀,在于对人才需求的精准判断、对培训模式的彻底革新,以及充分利用.............
  • 回答
    要探讨日本在二战中如何才能战胜美国并取得最终胜利,这无疑是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设想,它需要对当时的历史进程进行彻底的颠覆,并且需要一系列近乎奇迹般的改变。仅仅凭借现有史实基础上的微调,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我们需要从更深层次、更具战略性的角度去审视,设想一个根本性的转变。首先,关键的起点必须是日本能够避.............
  • 回答
    这个问题挺有意思的,因为它触及了我们在判断人和事时的复杂心理,以及我们在不同语境下,对“牺牲”和“辩护”的接受度差异。要说清楚为什么很多人对二战中的美国和江歌案中的刘鑫会有截然不同的态度,咱们得从几个层面来掰扯掰扯。首先,语境和宏观叙事的巨大差异是根本。 二战中的美国: 我们谈论二战时的美国,往.............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也引发了很多历史爱好者的讨论。如果二战的轴心国是美国、中国和苏联,那么历史的走向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最终结果也难以简单断定是轴心国胜利还是失败。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拆解几个关键点:1. 轴心国的本质与目标首先,我们要明白二战时期轴心国(德、日、意)的本质和它们的目标。它们的.............
  • 回答
    二战胜利后,如果日本被中美英苏四大国分区占领,其历史轨迹和如今的模样,将会与我们所知的现实截然不同。这并非简单的地缘政治调整,而是一个牵动民族认同、经济发展、社会结构甚至国际关系的巨变。一、 占领格局与初期影响:首先设想一下可能的分区方式。最直接的划分可能是按照地理位置: 美国: 考虑到其在太平.............
  • 回答
    二战中,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与美国海军的较量,最终以日本的惨败告终。究其原因,并非单一方面,而是多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可以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1. 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的巨大差距:这是最根本、最决定性的因素。日本虽然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凭借精锐的海军和娴熟的战术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其工业基础与美国.............
  • 回答
    二战同盟国的胜利,绝非一人之功,而是一场汇聚了无数国家、人民和贡献的宏大史诗。要评判美国、英国、法国、中国等国谁的贡献“更多”,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因为每个国家在不同的战场、不同的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说“谁贡献更多”,不如说他们各自的贡献是相辅相成,共同铸就了最终的胜利。美国的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