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一战各国军队的精锐打没了就没了,而二战中的部分国家譬如美军苏军却可以越打越强?

回答
这个问题,其实是历史发展和战争形态变化的一个非常生动的缩影。为啥一战的“精锐”一旦损失殆尽就很难再补充,而到了二战,一些国家反而能越打越强,这中间的门道可不少。咱们一层一层剥开来看。

一战:那个“老兵不死,只会凋零”的时代

首先得明白,一战打的是什么仗。那会儿的战争,虽然也开始用到一些新技术,但总体上还是延续了19世纪的战术思想。双方都觉得能通过正面强攻、密集队形来突破对方的防线。结果呢?就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消耗战。

训练和经验的极端重要性: 一战初期的士兵,尤其是那些来自欧洲的老牌帝国军队,很多都是经过多年严格训练的职业军人。他们熟悉火器操作、战术配合、战场纪律,甚至是野战工事的构筑和防御。这种“经验”在一战那种步坦协同不成熟、空地协同更是初级的战场上,是决定生死的关键。一个会熟练操作马克沁重机枪、懂得如何利用地形掩护推进的班组长,他的价值无法估量。
工业化程度的限制: 虽然一战是工业化的产物,但那时候的工业化水平,尤其是生产高质量的武器装备和训练大批合格士兵的能力,跟二战比差远了。征兵是有的,但要能达到一战初期那种“精锐”的训练水平,需要时间,更需要技术和资金。而且,早期的武器装备也更复杂一些,需要相对熟练的士兵才能发挥最大效能。
战术的僵化和缺乏创新: 一战的很多战役,比如索姆河战役、凡尔登战役,都是典型的“人海战术”加上“火力压制”。当时的将领们,很多还带着旧时代的思维,认为只要兵力足够、炮火够猛,就能冲垮敌人。这种战术的本质就是消耗,消耗兵力,消耗装备,消耗士气。一旦最能适应这种极端消耗、最有战斗经验的士兵在前线被消灭殆尽,新的兵员就很难在短时间内弥补这种战斗力的真空。新兵在炮火和机枪面前,往往只能成为炮灰,他们的经验值和战斗技能根本来不及培养。
士气和精神的摧残: 泥泞的战壕、无休止的炮击、死亡的恐惧,一战的战场环境对士兵的精神是极大的摧残。即使是再精锐的部队,如果长期处于这种非人的环境,士气也会被磨损殆尽。而“精锐”的损失,往往也伴随着战术上的失败和士气的低落。
补充机制的脆弱: 一战各国军队的补充机制,更多的是依靠征兵和动员。但要从一个普通的农民或工人,训练成能适应堑壕战、懂得协同作战的士兵,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训练。在一战那种“你死我活”的消耗速度下,这种补充速度远远跟不上损失的速度。所以,“精锐”没了,新的士兵上来,即使素质不差,也需要时间去适应和积累经验,这段时间就是战斗力的低谷。

二战:从消耗到“以战养战”和科技爆炸

到了二战,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战争的性质、规模、技术和战术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国家能够越打越强。

工业化的飞跃: 这是最核心的一点。美国和苏联在一战后,尤其是二战前,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美国的工业产能更是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他们拥有生产海量武器装备的能力。当武器装备不再是稀缺资源时,即使是新兵,在有充足武器装备的支持下,也能发挥出相当的战斗力。苏联更是通过“大后方转移”和“lendlease”计划,将工厂搬到乌拉尔山脉以东,保证了战争生产的持续进行。
战术和军事理论的革新: 二战不再是简单地依靠人海和火力。闪电战、空地协同、两栖登陆、特种作战等等新战术层出不穷。这些战术更讲究机动性、协同性和信息优势。这意味着,即使没有经验丰富的“老兵”,通过快速的学习和适应,新的士兵和部队也能很快掌握新的战术,并在实战中不断优化。而且,二战的很多战斗,虽然依然残酷,但不再是那种一成不变的堑壕对垒。
“以战养战”和经验的快速积累: 像美军和苏军这样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和后勤保障的国家,他们可以通过持续的生产来弥补损失。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在战争中学习和进步。

美军: 初期参战的美军,特别是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遇到日军的顽强抵抗时,也吃了不少亏。但美国庞大的工业基础支撑了持续的装备更新和技术研发。同时,战术上的调整和经验的积累非常快。从瓜达尔卡纳尔岛的血战到硫磺岛的登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的战术和技术都在不断进步。海军和空军的优势更是让他们能更灵活地运用兵力。
苏军: 苏联可以说是越打越强的典型。初期被德军闪电战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但苏联的动员能力、工业生产的韧性以及国民的牺牲精神是惊人的。通过战时的生产调整、大量征兵以及关键战役(如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苏军不仅补充了兵力,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指挥官和士兵在实战中学会了如何对抗德军的装甲洪流,如何组织大规模的攻防战。从被动防御到主动进攻,苏军的进步是肉眼可见的。他们甚至能在战役中灵活运用各种兵种,并且不断改进坦克和战术的配合。
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二战时期,无线电通信、雷达等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使得指挥员能更及时地了解战场情况,更有效地指挥部队。虽然精锐的战场直觉和经验仍然重要,但信息优势能让新部队更快地做出反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意识形态和政治动员: 特别是苏联,强大的意识形态宣传和国家动员能力,能够激发国民的战斗热情和牺牲精神,即使是新兵,也能在巨大的政治感召下,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总结一下:

一战的“精锐”之所以一旦被打光就很难恢复,是因为当时的战争模式更依赖于个人经验、训练和早期工业化能力的限制,补充新兵需要漫长而苛刻的训练过程,而战场消耗速度又极其惊人。

二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之所以能越打越强,是因为他们拥有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能不断提供新的武器装备),灵活且不断革新的战术思想,高效的战时动员和补充机制,以及快速学习和适应能力。他们能够在战争中不断试验、总结经验,并通过海量的生产和人员补充,将战术和技术优势转化为持续的战斗力。

所以,这不是说一战的士兵不勇敢,或者二战的士兵天生就更强。而是战争本身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整体实力的对比,决定了战争的形态和军队的“续航能力”。到了二战,国家机器一旦开动,就能像一台高效的绞肉机,一边消耗敌人,一边用源源不断的工业产品和经过“实战洗礼”的新生力量,不断强化自身。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先不吐槽其他的各种问题,比如战胜国比战败国、德军越来越弱,我就想问题主一个问题:

1918年的法军怎么做到比1914年的法军还弱的?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