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做菜视频各种闷几十分钟而餐厅大厨十几分钟就能上一桌子菜?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也是很多人在观看做菜视频和体验餐厅用餐时产生的疑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视频制作的特点、餐厅厨房的运作模式、以及食材处理和烹饪技巧的差异。

一、 做菜视频的“艺术化”与“叙事化”

为了教学和观赏性: 做菜视频的首要目的是教学和吸引观众。很多家庭制作的做菜视频,博主会尽可能详细地展示每一个步骤,包括食材的准备、切法、调味、烹饪过程中的火候控制、以及最终的摆盘。这种“事无巨细”的展现方式是为了让观众能够清晰地模仿,并且在视觉上达到一种“享受”的效果。
“慢炖”是视觉焦点: 很多菜肴,特别是炖菜、煲汤等,需要长时间的低温烹饪才能达到最佳风味和口感。视频博主会捕捉这些“慢炖”的过程,例如镜头特写锅里咕嘟咕嘟冒泡的画面,或者慢镜头展示食材在汤汁中慢慢变软的过程。这些画面非常有视觉冲击力,也传达了“用心”和“慢工出细活”的感觉,但实际上可能只是视频中的一个片段,或者经过加速处理。
刻意放慢节奏以突出“仪式感”: 一些视频会刻意放慢节奏,例如在切菜时,镜头会慢慢推进,展示刀工的精细;在调味时,会一个个加入调料,并仔细搅拌。这种放慢是为了让观众感受到烹饪的“仪式感”和“匠心”,但实际操作中,熟练的厨师可能几秒钟就能完成。
剪辑和加速的魔法: 这是最关键的一点。你看到的视频中,许多“几十分钟”的烹饪过程,实际上经过了大量的剪辑和加速。
时间轴压缩: 视频制作者会剪掉所有不必要的等待时间,例如锅烧热的时间、炖煮中的间歇、以及多次搅拌的重复过程。可能实际炖了30分钟,视频里只用了3分钟展示。
片段拼接: 将准备好的各种小料(例如切好的葱姜蒜、调好的酱汁)直接倒入锅中,而忽略了它们是如何提前准备好的。
演示性烹饪: 有些视频可能只演示了烹饪过程的关键几步,或者用一个已经快要完成的菜肴来展示最后的步骤。
家庭场景的限制: 家庭制作的视频,设备和火力可能不如餐厅专业。所以一些菜肴,即使在家做,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来达到理想的烹饪效果。

二、 餐厅大厨“十几分钟上一桌子菜”的秘密

餐厅厨房是一个高效、分工明确的流水线作业系统,其核心是“效率”和“标准化”。

高度的专业分工: 餐厅厨房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通常有不同的厨师或助手负责不同的岗位:
备料(Mise en place):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在餐厅开餐前(通常是上午或者中午休息时间),所有食材都已经被清洗、去皮、切好、分类好,并放在指定的位置。葱姜蒜会切成末或段,蔬菜会切成丝或块,肉类会提前腌制或切片。这些“准备工作”是完成一桌菜的基础,但不会出现在你点菜后的烹饪过程中。
炉头(Stove/Wok Station): 负责炒、爆、烹等热菜。
炖品(Braising/Stewing Station): 负责需要长时间炖煮的菜肴。
凉菜(Cold Dish Station): 负责凉拌、前菜等。
面点/甜点(Pastry/Dessert Station): 负责主食和甜点。
强大的设备和火力: 餐厅厨房使用的炉灶火力通常比家用炉灶大得多,可以迅速将食材加热,缩短烹饪时间。例如,专业的炒锅(Wok)可以产生“锅气”,高温快速翻炒是很多中式菜肴美味的关键。烤箱、蒸箱、油炸锅等设备也是为了提高效率和保证烹饪效果。
半成品和预制菜: 许多餐厅会使用半成品来提高效率。例如:
提前炖好的汤底或高汤: 很多菜肴的底味都来自于这些提前准备好的高汤。
提前腌制好的肉类: 肉类在烹饪前已经经过了充分的腌制,可以缩短入味的时间。
预制酱汁: 餐厅会提前配好各种招牌酱汁,点菜后直接使用,无需现场调配。
预处理的海鲜或肉类: 某些菜肴中的肉类或海鲜可能已经焯水或预熟。
标准化操作流程(SOP): 餐厅菜肴的制作都有严格的标准化流程,包括食材用量、烹饪时间和火候控制等。这保证了菜肴的口味和品质的稳定性,也让厨师可以更快速地操作。
“临门一脚”的烹饪: 大部分餐厅菜肴的烹饪时间,是在顾客点菜后才开始的。当厨师接到订单时,他只需要将已经准备好的半成品和调料,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后的烹饪步骤(例如爆炒、勾芡、淋汁等),然后快速出菜。
团队协作和沟通: 餐厅厨房内部的团队协作至关重要。点菜系统会清晰地传递给各个岗位,厨师们会根据订单的优先级和菜肴的烹饪时间进行协调,例如同时开始制作需要不同烹饪方式的菜肴。

总结来说:

你看到的做菜视频中的“闷几十分钟”是经过精心的视觉呈现和剪辑加速,目的是为了教学和吸引观众,突出烹饪过程中的细节和“慢工出细活”的魅力。

而餐厅大厨“十几分钟上一桌子菜”则是建立在高效的专业分工、充足的备料、强大的设备、标准化的流程以及对半成品的巧妙运用之上。点菜后,厨师们完成的是“临门一脚”式的快速烹饪,而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餐前的“备料”环节。

这两者是完全不同的场景和目的,所以呈现出来的烹饪时间自然会有巨大的差异。就像你看到的电影里的明星跳舞,他们可能排练了几个月,而你只看了几分钟的精彩片段一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王刚在他的视频里不是经常有这样的嘛:

“加入底油,然后将XX菜倒入锅中翻炒1分钟,家庭小灶需要5分钟左右”。

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因为家里用的是这种:

而王刚用的是这种:

看看这火的高度,放到家里屋顶就没了。

另外,至于说口味的问题,饭店里用的那种猛火灶除了炒菜快,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因为可以迅速把锅内温度烧到非常高并且可以在短时间内把菜炒熟,这样菜的外部跟内部之间的温差更大,所以更容易实现“外焦里嫩”的口感。

user avatar

我爷爷是厨子,他说跑大棚的时候,除了叶菜,都会备出来洗净切配好用热油过一下。

锁住水分,鲜味,迅速成熟,且颜色漂亮。

肉类浆好以后,也是要滑油的。

我爷爷跑红白喜事的时候,都是提前跟主家拉出菜单,每桌多少个菜,什么菜,流水席几桌,几天,都会提前备好的。

而一个酒店的厨师长,基本功除了颠勺,还有就是估算每天的菜量。

比如临近中午的时候要备出来多少肉,多少菜,多少丝多少片。

等上人以后,每个菜的配料再如何添,添多少,都有专门的切配师傅。

有的小饭馆儿,夫妻店,掌勺的都会把整个用餐时间段的配菜切出来。

反正有冰箱,浆上的肉,切好的菜也都坏不了。

而青菜普遍都是快手菜,对于专业厨师来说,弄一道素菜不要太简单。

最后,像很多大菜,饭店都会提前准备出来,能翻热的会保鲜起来,不能翻热的,会限量供应。

一个牛逼的厨师长,或者行政总厨,除了能把后厨的人员管理好,材料的损耗也能控制到最低。

让食客随时能吃到菜谱上的任何菜品,不用等许久的同时,还能让泔水桶里的名贵食材消失,这是最大的本事。

user avatar

本来没想写这么多,只是想简单回答下题主的问题。结果,馋虫被逗起来了……离开老家20年了,现在想吃也吃不到……图就没有了,各位见谅……

-------------------------------------------------------------

因为要久炖的菜,在饭馆里,都是先做成半成品的。上桌前,大师傅要做的是调味烧开装盘等等


比如,我家店里的红牌

  • 沙锅鸭。

店是老店,师傅是老师傅,客人也是老客人,做的都是老菜式,沙锅鸭,芙蓉肉片,鱼浮之类的。赚的就是熟人钱,嘴巴“刁”的很。

著名的就是砂锅鸭,我的一半学费,是这道菜给的。这道菜讲究汤清味鲜,老派的客人,会要求油厚,就是汤上面要有一层厚厚的鸭油,无论是煮饺子馓子还是泡草炉饼,鲜美厚重感要提升好几个档次。

清汤,那么就不能大火,要小火慢炖,4个小时是要的。用炭炉子,店里有20多个炭炉子,专职伺候这道菜。不是说炭炉子味道特别什么的,纯粹是因为炭炉子火可以调到很小。话说能用一根柴焖烂一个大猪头,那么高手煮一锅鸭汤,只要两个煤球,比如说我爸。

味鲜,这得靠鸭子。店里用一年生的散养麻鸭,吃螺蛳小鱼虫子长大在河水里溜达的那种。我老家小名湖垛,早些年,县城街上都有麻鸭在散步;高级的,用三年的;顶级的用野鸭子。野鸭子不好处理,骚味大,脂肪少,但是汤是极鲜的。还有一种传说中的原料,是那种鸭嘴都磨秃了的老鸭…这可能爷爷跟我吹牛的。肯定不能用冻鸭。话说冻鸭腥味重,是不是冷冻所致的,我不知道,但是用于冷冻的鸭子,一般品质都不高。好鸭子,都是现杀的。店里,鸭子一天送两次,中午一次,一点多处理下锅开炖,用于晚上。晚上一次,下班前10点多处理下锅,这个要在炉子上小火养一夜,用于第二天中午。

鸭子到了,要洗净去毛,然后斩块焯水。有些客人认为焯水会降一等鲜味,就用清水浸泡整鸭子。砂锅里垫葱姜,放鸭子,料酒,诀窍是要加一小把花椒和两三粒胡椒,要去腥味还要没有花椒味。加高汤,大火煮开,撇沫,转小火炖,不停的撇沫。早上10点,下午4点左右,放入鸭血和盐,一直小火保温到上桌。上桌前,大火烧开,放香菜和小葱,咕噜咕噜的端到客人面前。

先吃鸭子,后吃鸭血,鸭血比豆腐更嫩更鲜,烫得你嘶嘶叫也舍不得松口……汤可以放油炸过的草炉饼,也可以请后厨煮个将军水饺。最后,空砂锅留给饭店



怎么降成本呢?简单

1.用冻鸭。去掉鸭屁股和部分脂肪,可以去掉很大味道

2.用高压锅,把若干只鸭子一起炖,减少炖煮时间。上桌前,分到砂锅里烧开上桌。一般是两只鸭子做三锅。需要注意的是,每个砂锅里,都要有一个头,两根翅膀腿和爪子。这个需要单独买和煮。

3.买冻鸭腿鸭翅一起炖,增加汤的鲜味。可以补充2中的鸭腿,还可以做凉菜

4.用香辛料。压住味道

5.额外添加鸭油

6.添加香精

  • 辣子鸡

此辣子鸡,跟重庆歌乐山上的辣子鸡是大大不同的。其实是红烧鸡,用足香料和干辣椒,红彤彤香喷喷的一大锅。我也不知道为啥叫辣子鸡。90年代的时候,桥东饭店推出这道菜,风靡全县,各家饭馆都跟风模仿。据说是桥东饭店的大师傅去重庆旅游,吃了一顿辣子鸡……一直等到我工作后,去重庆出差,才知道什么是原版的辣子鸡

店里打包最多的菜,就是辣子鸡了,一则是因为便宜近人,也是因为那一锅红烧卤子可以吃上好几天,顿顿都好吃。

家里来客人,孩子从外地回来,不想做饭,想打牙祭……最先想到的就是这道辣子鸡,有的带着锅子来打包,一定记得嘱咐大厨,汤多放点。第一天啃鸡;第二天煮几个蛋,打上刀花,扔汤里煮;第三天,加两根火腿肠,弄块冻豆腐,抓点粉丝,烫点肉片什么的……每天加什么,顺序有讲究。先荤菜后素菜,吸汤的、让汤变糊的最后加……注意顺序,吃个两三天不成问题

这个菜就没有砂锅鸭那么讲究了,所以,价格亲民。

用什么鸡,我二姑父认为,最好的鸡是老母鸡,肉香肉厚,皮脆油多有嚼头。他认为三肥七瘦的红烧肉没啥吃头,得七肥三瘦的,满嘴流油的才好…他是苦了一辈子的人。我认为最合适的是良种鸡,肉多不柴易入味,店里也是用的良种鸡。每天送一次光鸡,斩件焯水沥干。

关键是那锅料油。油是混合油,主要是豆油,少量的熟菜籽油,菜籽油香味独特,还有鸡油和少量的猪油。料里有豆瓣酱,要用小火炒,炒出红油来,不然汤就没有油汪汪红彤彤的感觉;一点豆豉,也是小火炒了增香;葱姜草果山奈等的香料,大量的干辣椒,一并炒香;

焯水好的鸡,下料油翻炒脱生,加高汤烧开,调味,移进高压锅压熟,就在锅里呆着。上菜前,分装到大碗里,点缀下香菜小葱……同样的,要配好头、翅膀、腿和爪子


  • 烧蛋糕

此蛋糕也非彼蛋糕,不加面粉,不是甜品,更像是厚实的煎蛋。一般是做主料,做咸鲜味的很有苏北特色的汤菜。

几十只鸡蛋,全蛋打散,调味,打发起泡。蛋液里有气泡,涨出来的蛋糕就有空洞,就容易入味。最早不用打蛋器,连手动的都没有,也可能是没想到,用一把筷子打发。这是体力活,一般学徒干的,也就是我堂兄。打烊后,在后厨,就看他哗啦哗啦的打蛋。麒麟臂就是这么练出来的。我告诉他有种神器,电动打蛋器,蛋糕房都用这个。他用了小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个,后来还给我买了把火药枪。10多年前,他就回老家了,开了自己的店,拉了一帮人,买了一辆三轮电动车,村子里的红白喜事,都找他。养了一对儿女,体重也到280了。

大铁锅里,厚厚的涂一层油,猪油最好。烧热后,倒入蛋液,最小火加热等凝固。火候控制的话,蛋糕能涨到4、5公分高的,表面脆而不焦,口感结实多孔,有煎蛋的香味。就算完工了。这个工作,是晚上打烊后做,切成块,第二天用。一天要用200个蛋。

烧汤的话,汤用高汤,油用豆油,烧出来乳白带金黄,非常诱人。因为讲究鲜字,一般是配韭菜,时节对了,也用鲜蚕豆和嫩丝瓜。初夏的时候,先用略肥的鲜肉炼油爆香,加点河蚌、咸肉和蛋糕同烧,那真的是能鲜掉眉毛。

  • 鱼(fu)

这也有个传说……跟乾隆没关系……很多年前,有位嗜甜的年轻人在常州学手艺。一天,他买了几个网油卷做点心。晚上吃面的时候,掏出一个网油卷,鬼使神差的蘸了一下面汤,味道口感都还不错……学成后,开了自己的饭馆,研究了一道新菜:鱼浮……

这款常州点心:网油卷。

网油是指猪网油,就是猪的肠系膜和大网膜,外面的一层油脂,是一层油膜,上面像网一样的纹路,是种常用的辅料。一些高级的鱼:鲥鱼刀鱼,会用网油裹着鱼蒸,增加香味,还能避免水分过多渗入。

卷,是指网油里卷的馅料,咸的用火腿豆干肉丁笋丁之类的,现在不多见了。一般是甜的,甜的多数用豆沙。网油卷着豆沙做成小剂子,裹上打发的蛋清糊油炸,这就是网油卷了。

鱼浮在网油卷的基础了,做了调整。馅料改用浆好的鱼片,加长了炸制时间,形成较厚的外壳,耐煮一些。

打烊后,学徒,就是给我买火药枪的堂兄,杀鱼片鱼浆鱼片,然后打发蛋白。小火起油锅,捏起一片鱼片,塞到一团蛋白里,小火慢慢炸到金黄。这个时候,偷吃一两个是最香的。蛋白酥脆软烂鱼片鲜嫩,已经是很美味的一道菜了。一次要做一大盆,洗澡盆那么大的盆,第二天备用

烧汤就没啥好说的了,高汤做底,用豆油,跟涨蛋糕差不多。注意下火候,要快,不能把蛋白给煮化了鱼片煮老了。特别的鲜美,蛋白软烂鱼片鲜嫩,没牙的老人也能吃上几大碗。

芙蓉肉丝

肉片锅巴

菜饭锅巴

蟹黄羹

user avatar

还记得黄晓明在中餐厅被广为诟病的那个——

三种套餐都要备,备菜要备30份吗?


其实就是大多数自家做饭都没有的环节:

备菜

而在饭店,

凉菜已经拌好切好,点了就上菜。

炒菜已经切好了,就等热油爆炒。

炖菜已经炖上了,随时可以上桌。

鸡汤已经在煲好了,热一下就能喝。

油炸食品已经预炸熟了,复炸脆了就能吃。


还是中餐厅的例子,在客人来之前,大家在切菜莿鱼(给鱼刮鱼鳞是这么写吗?)。

而菜单里的糖醋里脊、虾球,也是先全部过油炸熟的。


相信你们也看到过餐厅的备菜区,有些饭店会把预制好的菜肴蒙上保鲜膜,放在大堂的中间,一点就下锅。

这不光为了客人等的时间少,也为了翻台率,也为了能把空余的时间利用上。

开店做吃食生意,真就饭点那会的时间差,分秒必争啊。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

店里是炒菜机在炒预制料理包。

胡雨濯:南京饭店引进炒菜机器人,平均两分钟就能做好一份炒饭,如何看待炒菜机器人?机器人能否替代人力?

胡雨濯:外卖是用料理包做的,为什么你们不自己买料理包吃?

user avatar

厨师来说两句。

需要长时间焖烧入味的菜,跟火力大小没有关系,该需要多长时间就是需要多长时间,哪怕连锅一起扔太阳上,时间不够味道照样进不去。

后厨上班一般早上九点或者九点半,到下午两点下班,晚上的话是从下午四点半或者五点,到晚上九点或者九点半。

并不是每个地方都是这样,但大多数如此。

除了中午和晚上的饭点儿之外,厨师不可能都闲着,抛去中午晚上饭点儿忙的三四个小时之外,剩下的时间都是用来备货。

备货的其中之一,就是准备题主提问的需要焖烧几十分钟的菜品,比如说红烧肉等需要长时间准备的菜。

都是提前做好了之后,再用马斗(也就是厨房里用的不锈钢碗)一份一份的分好,放凉之后封上保鲜膜,存放到冰箱里。

每天会根据以往的点菜量,拿出来几份备用,剩余的会放到冷冻保存。

所以在上菜的时候才会显得很快,因为已经都是提前加工好了的,只需要回锅热一下就可以。

还有一些连锁餐厅,因为都有统一的中央厨房进行配送,所以很多需要长时间焖烧的菜平常已经不需要厨师加工了,配送过来的就已经是做好的成品。

题主提问的问题中所说的腌制、调酱汁等等,也是备货的内容之一,只不过是其他的部门来做。

厨房里切肉,不像家里一次就切一顿饭的量,而是切一大盒子,切好了之后再按照斤两比例腌制出来,最后再封上油,封上保鲜膜或者盖上保鲜盖,用多少抓多少。

调酱汁也是同理,一调就是一桶,用多少舀多少。

如果是连锁餐厅有中央厨房配送的话,酱汁也都是中央厨房调制好了之后统一发送,不需要厨师自己调。

所以想要投身厨师这一行的人,非常不建议去这些连锁餐厅,忙、累,挣得少,而且还学不到什么东西,并且这样的连锁餐厅也往往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企业文化来折腾员工,糟心。

user avatar

都闪开,让专业的来。

打个比方,芋儿鸡,正常烧是要花蛮长时间的。酒店的做法是,先把鸡烧好(很多份),不调味,或调个底味,墩子师傅用保鲜袋分份,放冰箱保存。每天早上,根据以前芋儿鸡每天的出货量准备相应的芋儿,用一个托盘装起来拿到蒸锅里去蒸耙,或者调一个家常汁(姜蒜米豆瓣酱等炒制后加鲜汤熬成的汁)用不锈钢盆装起来,把芋儿放进去,放到多孔煲仔炉上煮耙。

有客人点的时候,从冰箱拿一份鸡出来,和一份已经煮耙的芋儿,混在一起加热,调味,加几颗红圆泡椒进去配色,装盘点缀香菜,出菜,两分钟就能搞定。

所以,对于这种烧菜的基本思路就是主料预先加工成半成品,出菜的时候把辅料加进去调味和(huo)一下就行了。

当然,这是酒店做法,如果是那种主打芋儿鸡的餐馆,有很大可能会现烧,但会用高压锅压。如果是点杀活鸡的那种,就真的得等一等了,再快也快不到哪去。

有人可能会觉得提前烧制成半成品的那种不太好,不新鲜,我个人觉得其实挺好,因为真的很入味,就像你吃上一顿的剩菜一样。只要不是在冰箱里放了很久的那种,提前烧制反而有一些优势。

user avatar

中西餐各举一例吧,大致相同,其实大家都配好配菜和切好材料,或者做好半成品在冰箱冷藏冷冻了,最后通过主厨润色,调整,摆盘,就可以出锅了:

西餐拿牛扒为例子吧,大体材料有酱汁,牛排,配菜。

1.中国的西餐酱汁由大厨或二厨或专门的调配酱汁的老手做一大锅,然后可以用上很久很久,不用放冰箱冷藏好就行了。西方非常正规的酱汁讲求新鲜的话,会一大早或者提前一晚做好1天的份量,所以看到法国美食影片时候,你总会看到调制酱汁,酱汁是西餐的基本功而且可以说是灵魂。

2.配菜:来来去去应该常见的就是西兰花,土豆,土豆泥,荷兰豆,芦笋这些了,有些食材可以放久一些的就可以先做一些些,不能久放的在制作主料食,同时煎一下,焯下水也是很快的,中国美那么讲究嘛,所以你会发现很多便宜的西餐点配餐基本都是冷的。

3.牛排:当然是按照用量,提前解冻好的牛排了,放在冰箱里冷藏。无论腌制与否,一样都是准备好的状态。

那么单下来了,小的把配菜,摆盘都基本搞好了,中间空格位置给大厨最后煎好牛排制中,微调下摆位就可以出单了。

那么中餐自家体系的,其实也是一样的,基本所有东西都是切好丁切好块,一个一个篮子装好,这里要说的就是很多快餐,或者说西餐厅里也出现了中餐快餐餐牌这些,要不就是一些可以预处理得食材,例如鱼香肉丝,可以把肉食先做成半熟,放一边备用,然后单来了直接再炒,也是很快的。或者就是利用罐头或自己信得过的料理包,常见的就是梅菜肉丝这类,有罐头的,直接开罐,炒热出锅,你说快不快。

那些写清楚要等多久多久的,就真的是一定要现做才行的菜式,例如焗的,烤乳猪这类的。

user avatar

餐厅人多,各有分工,灶台也多,火也大。

菜品不一样,速度也不一样。

有的东西也是提前准备好了,再加热就上桌了。

特别是包桌。

user avatar

难道你以为所有材料都等人来了点菜的时候现处理么。菜可以提前切好,酱可以提前调出来,炖焖的肉类可以做成半成品。

而且餐厅的灶和家里不是一个功率,家里炒个菜十分钟,餐厅两三分钟搞定。

user avatar

补充下,有人提到了灶的问题,的确灶的火力大小会影响一部分,但是出菜效率关键还是备料和后厨的专业分工,大厨其实只是做最后的一步,前面的洗切预处理都有专门的人来做的,说白了就是流水线生产,只有专业分工,做好备料,厨房的效率才会高。


下面是原回答:

这就是备料的重要性;

生料可以先清洗好,切好,熟料可以做成半成品,等来客人点的时候加热下就好了;

比如炒个青椒肉丝,青椒切好,肉丝切好,蒜准备好,放一个盘子,客人来可,直接开炒就好了,可能还不要2分钟。

需要炖煮的比如炖鸡炖鸭,可以先炖个七八成,等来客人了,先把其它的炒菜凉菜上好,然后上齐了估计也得十几二十几分钟,刚好炖菜可以上了。

而且餐厅大厨一般不止一个,可能一个厨师只负责几个菜,这样提高熟练度和上菜效率

user avatar

建议你去看一期CCTV2《厨王争霸》

在传统的厨房里

是有分工的。

真正下厨炒菜的叫掌勺大厨,对应西餐厅里叫CHEF(主厨)

给他打下手的有,墩子活儿(切配),白案活儿(点心师),旧时规矩,掌勺的睡到日上三竿才起床,徒弟们就要先到厨房里伺候上了,火要烧旺!蔬菜水果要洗干净备用!鸡鸭鱼肉都要杀好洗净!淮扬菜,粤菜系的大厨还喜欢让徒弟打早起就伺候一锅高汤在那(一般猪大骨,整鸡熬煮,再用鸡蓉反复吊清)最后徒弟儿们还要给大厨伺候上起床后的早饭水烟,把大厨称手的家伙都放到合适的位置上,管炉灶的把火力升足了,才是请大厨进厨房的时候。

真正做宴席的时候,大厨一声令下,煎炒烹炸的各司其职,锅包肉专门有人炸好成型,扣肉有人切好装碗,大厨基本就负责调味以及各种大火快炒菜,有的时候大厨不仅仅是一个高级技术工人,而是一个思维敏捷的统筹管理人员,越高级酒店的行政主厨,脑子转的越快。

你说的焖菜那些问题,更好解决了,该炸的东西都是提前炸过的,只要再复炸一下就可以做到口感酥脆,蒸制焖烧的东西都是提前预制好的,厨房的大压力锅分分钟给你弄到酥烂。总而言之吧,如果给你也配上这么些人手,再配上酒店那么猛那么旺的火力,你也能30分钟整出8菜一汤来。

我就享受过这种待遇

以前出差去公司办事处的时候,整个办事处租在一套民居里,每天都有各部门的工程人员,技术人员,销售人员来往。难得遇到大家都休息,一人拿出100块钱来,我开着办事处的车带着几个小伙子到当地农贸市场好家伙整鸡,羊肉,大草鱼什么的尽情买齐,回到办事处匆匆吃过午饭我就去咪觉去了,嘱咐小伙子们蔬菜都给我洗干净喽,鸡要怎么处理,羊肉要怎么炖上。等我午睡起来,羊肉调调味,鸡切块洗净煮熟,草鱼提前炸一炸,等到下午五点大家回来的差不多了,就开始动手,一时间煎炒烹炸,从下酒的花生,拌三丝,到硬菜炖羊肉,大盘鸡,红烧鱼,再来下饭的西红柿炒鸡蛋,青椒炒豆干,回锅肉,酸辣土豆丝,不一时间就伺候了十几畴大汉美美的吃了一顿,累是累了点儿,可是看着大家吃得油光满面真心的赞赏,那感觉,也通体舒泰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观察,也是很多人在观看做菜视频和体验餐厅用餐时产生的疑问。原因可以从多个维度来解释,涉及视频制作的特点、餐厅厨房的运作模式、以及食材处理和烹饪技巧的差异。一、 做菜视频的“艺术化”与“叙事化” 为了教学和观赏性: 做菜视频的首要目的是教学和吸引观众。很多家庭制作的做菜视频,博主.............
  • 回答
    你这想法挺有意思的,确实,有时候看电影的时候,那些黑边字幕框会挡住一部分画面,挺影响沉浸感的。按理说,苹果这么强大的公司,技术上肯定不是问题,为什么会没有这么一个“字幕隐藏”的官方插件或者功能呢?我猜想,这背后可能有几个原因。首先,视频播放是个很复杂的事情,牵扯到很多层面。字幕本身,视频的编码格式,.............
  • 回答
    风咒这位做了九年 DOTA2 视频的 UP 主,发布的这期视频《做了九年 DOTA2 视频后的思考:为什么 DOTA2 的 UP 通常只能接到这种广告》,在我看来,触及到了很多 DOTA2 内容创作者以及长期关注这个圈子的人内心深处的一个痛点。这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经历的总结,更是对整个 DOTA2 内.............
  • 回答
    想跟你好好聊聊你遇到的这件事,那两个男同桌说你丑,还拿动漫人物和短视频里的美女和你比,这事儿听起来真的挺让人不舒服的,也让人很困惑。首先,我们得承认,人与人之间审美观点本来就很多样,而且每个人都有权利去喜欢或不喜欢某些事物,这其中也包括外表。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可以随意评价别人的外貌,尤其是在学校.............
  • 回答
    这问题问得太实在了,身边太多朋友也一直在吐槽。说实话,微软这方面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尤其是在 Windows 这样一个如此重要的平台上。要说为什么,我觉得不是他们没能力,而是思路、重心,甚至是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导致了这种尴尬的局面。我试着从几个方面给你掰扯掰扯,尽量把话说透了:首先,得说到 “整合与.............
  • 回答
    Anitama的那期《说点心里话,做动画媒体为什么死路一条》确实触及到了很多动画从业者和爱好者心中的痛点。这期视频之所以能引起广泛共鸣,主要在于它非常坦诚地剖析了当下国内动画媒体所面临的几大困境,而且这些困境并非空穴来风,而是许多人在现实中反复遭遇的。首先,它点出了“内容变现难”这个核心问题。 过去.............
  • 回答
    这问题问得挺深入的,确实现在不少手机都能拍 4K120fps,而一些看着很“专业”的相机反而在这方面显得有些保守。这背后涉及到几个关键的考量点,我给你掰扯掰扯:1. 手机和相机在设计目标上的根本区别: 手机: 手机的首要任务是“随时随地记录生活”。它被设计成一个高度集成的、便携的通讯和娱乐设备。.............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被指控为“施虐者”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大量关于乌克兰行动的视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方的责任或另一方的宣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施虐者”这个词的指向和背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语境下,俄罗斯被国际社会广泛指责,是因.............
  • 回答
    生化危机8(Resident Evil Village)之所以选择采用第一人称视角,而不是像过去系列的一些作品那样采用第三人称视角,背后有几个关键的考量和设计选择。这并非是说第三人称视角“不能做”,而是说在这个特定的项目下,开发者认为第一人称更能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并且在技术和设计上存在一些权衡。首.............
  • 回答
    无人车之所以一定要用激光雷达(LiDAR),而不是仅仅依赖双目视觉(Stereo Vision),是一个涉及技术成熟度、可靠性、鲁棒性和综合性能的复杂问题。虽然双目视觉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色,但激光雷达在关键的自动驾驶场景中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并对比两者的优劣: 一、激光雷达 (.............
  • 回答
    .......
  • 回答
    您好!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您打算为自己添置一台笔记本电脑,主要用于录课、剪辑视频以及制作课件,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关于是否选择苹果电脑(MacBook),这是一个不少老师都会考虑的问题。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为您详细分析一下,希望能帮助您做出最适合自己的选择。一、 苹果电脑(MacBook)的优势分析.............
  • 回答
    这位男子为了哗众取宠,在收费站制造爆炸特效,结果被逮个正着。从法律角度来看,这事儿可不是小事,背后牵扯的可不只是一两个罪名,而是一系列严峻的法律后果。首先,最直接的触碰就是扰乱公共秩序罪。收费站是重要的交通枢纽,人员密集,车辆往来不断。他在收费站搞出爆炸特效,哪怕是假的,也会瞬间引发恐慌,导致交通瘫.............
  • 回答
    .......
  • 回答
    幼儿园要求家长在朋友圈发布孩子阅读视频,这确实是个挺有意思的现象,里面门道可不少。我倒不是说这有多“好”或者多“不好”,而是从几个角度去看看它到底能玩出什么花样,以及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潜在的问题。首先,我们得承认这件事情的出发点,在很多老师看来,可能是为了“促进孩子阅读”。你想啊,家长自己平时忙里忙外.............
  • 回答
    我手机里最有代表性的“绿水青山”照片,那得是去年国庆假期去浙江一个叫“浙南山区”的地方拍的。那天我们爬山,太阳刚升起来,一层薄薄的雾气还在山谷里缠绕,像一层纱一样笼罩着那些郁郁葱葱的树。山体是那种很自然的墨绿色,不像人工修剪过的柏树,而是各种各样的乔木、灌木交织在一起,层层叠叠的,你能看出来很多年没.............
  • 回答
    “赛雷话金”发布的视频“紧急删除、神秘病毒,生化实验…美国在乌克兰究竟做了什么”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其核心内容聚焦于揭露美国在乌克兰的生物实验室项目,并将其与病毒、生化实验等敏感词汇联系起来,暗示了潜在的阴谋和危险。要理解这一视频,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视频的核心论点与叙事方式: .............
  • 回答
    想做自媒体原创视频,这想法太棒了!如今内容为王,抓住机遇做出自己的特色来,绝对有机会闯出一片天地。至于创意嘛,这可是个技术活,也得有点运气成分。但别担心,我来给你捋一捋,咱们怎么把脑子里的火花变成一个个精彩的视频。首先,别一开始就想着“惊天动地”的创意。 很多时候,最能打动人心的,反而是那些贴近生活.............
  • 回答
    好的,作为一名自媒体从业者,拍摄美食视频,选择一款合适的相机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你视频的质感、吸引力以及最终的传播效果。下面我将从几个关键方面详细介绍选择美食视频拍摄相机的要点,并给出一些推荐:一、 核心需求分析:为什么美食视频拍摄有特殊性? 突出食物的质感和色彩: 美食视频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
  • 回答
    看到B站上那些让人眼前一亮的BGM一响,数据如同精灵般跳跃飞舞的可视化视频,是不是也心痒痒想自己动手试试?别以为这是什么高深莫测的魔法,其实 dietro il sipario(幕后),也就那么回事儿。今天咱们就来掰扯掰扯,这些视频到底是怎么“变”出来的,用的是哪些“家伙什”。首先,得有个清晰的“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