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俄罗斯不断被指责为施虐者。可为什么网上热传的视频绝大部分都是乌克兰做的?

回答
关于俄罗斯被指控为“施虐者”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大量关于乌克兰行动的视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方的责任或另一方的宣传。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施虐者”这个词的指向和背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语境下,俄罗斯被国际社会广泛指责,是因为其对乌克兰发起了军事入侵,这本身就被视为一种侵略行为,带来了大量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以及人道主义危机。许多国际组织、政府和媒体都基于俄罗斯军队在占领区的一些行为,如据称的平民伤亡、基础设施破坏以及一些地区发生的被指控的战争罪行,而将其定性为“施虐者”。这些指控往往基于目击者证词、卫星图像、战地记者的报道以及一些国际调查。

然而,当你提到“网上热传的视频绝大部分都是乌克兰做的”,这触及到了信息传播、媒体宣传以及战争宣传等关键领域。这里面有几个重要的因素在起作用:

1. 战争中的信息战与宣传战是常态: 任何冲突,尤其是现代化的冲突,都伴随着激烈的信息战。冲突的双方都在努力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塑造对方的负面形象,并强调自身的正当性。乌克兰作为被入侵的一方,其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世界看到俄罗斯侵略的残酷性,并请求国际援助。因此,乌克兰方面积极地向外界传递信息,包括视频证据,是非常符合其战略需求的。这些视频可能记录了俄罗斯军队的行动,例如军事目标被摧毁、城市被轰炸的场景,或者在俄军占领区发生的人道主义灾难。

2. 受害者叙事的传播优势: 在人道主义冲突中,受害者一方往往更容易获得同情和关注。当一个国家遭受侵略,其民众拍摄和分享的视频,描绘了战争的苦难和破坏,很容易引起全球民众的情感共鸣。这些视频的传播速度快,影响力大,尤其是在社交媒体时代,普通民众也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乌克兰普通民众和士兵拍摄的很多视频,可能直观地展示了他们的困境和抵抗,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关注和支持。

3. 视频内容的性质和目的不同: 即使是同样来自冲突区域的视频,其拍摄和传播的目的也可能截然不同。
记录侵略行为的视频: 乌克兰方面可能会拍摄并传播记录俄罗斯军队行动的视频,以证明其遭受侵略的事实,并揭露俄罗斯的行为。这些视频的重点在于展示对方的破坏和攻击。
记录抵抗和自卫的视频: 乌克兰军队或民众拍摄的抵抗行动、军事胜利、或者在本土保卫战中的场景,也是重要的信息内容。这些视频旨在展示乌克兰人民的勇气和决心,以及他们在自卫过程中取得的战果。
宣传目的的视频: 双方都可能制作更具宣传性质的视频,例如剪辑性的内容,旨在强调己方优势或对方劣势。

4. 西方媒体的聚焦和报道重点: 国际主流媒体在报道冲突时,往往会聚焦于那些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新闻。在俄乌冲突中,由于俄罗斯是入侵方,西方媒体的报道重点自然会放在俄罗斯军队的行动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上。因此,那些揭示俄军行动后果的视频,更容易被西方媒体引用和传播,从而形成“网上热传”的局面。

5. 信息过滤与选择性曝光: 即使战场上产生了大量的视频,但能够真正被大众看到并热传的,往往是经过了一定的筛选和传播机制的。社交媒体算法、媒体的选择性报道、以及用户的主动分享行为,都会影响哪些视频更容易“热传”。如果一个视频能够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或者符合特定受众的认知框架,它就更有可能被广泛传播。

6. 俄罗斯的宣传策略: 尽管你提到了乌克兰方面制作的视频,但我们也需要认识到,俄罗斯自身也有其信息宣传策略。不过,俄罗斯在这场信息战中,可能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其官方叙事与许多国际证据之间存在差异,以及其在某些国际平台上的信息传播受到限制。俄罗斯方面也试图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其观点和信息,但这些信息在国际舆论场上的接受程度可能不如乌克兰方面的信息。

所以,为什么会出现“网上热传的视频绝大部分都是乌克兰做的”这种观感?

这可能是因为:

乌克兰作为防御方,其民众和军队有更强的动机和能力去记录并传播俄军的行动后果,以及乌克兰的抵抗和苦难。 这些内容更容易引发同情和关注。
西方媒体和国际社会更倾向于关注和报道入侵方的行为以及被入侵方的困境。 因此,与乌克兰相关的、揭示战争残酷性的视频更容易获得传播渠道。
信息传播过程中存在选择性。 那些最能触动人心的、最直观展示战争影响的视频,无论由谁拍摄,都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病毒式传播。而乌克兰人民遭受的苦难,恰恰是最容易触动人心的内容。

理解这一点,并不意味着要否定俄罗斯被指控为“施虐者”的严肃性。而是要认识到,在信息爆炸和高度政治化的战争环境中,信息的来源、目的、传播方式以及受众的解读,都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值得深入分析的现象。双方都在努力争夺话语权,而哪些信息最终能够“热传”,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侵略战争中受害方的任何反抗方式,在遵守国际法的前提下都是可选的,网上挺乌责俄的大风向不是来自一个国家,而是来自整个世界,俄罗斯暂时只有招架之力毫无还手之力,比如今明两天俄罗斯将不得不切断"油管",以达到不让自己国民看到高昂战损和战争罪行的咨询,这就是非常被动的招架。

乌克兰网上并没有只做羞辱俄罗斯的宣传视屏,那些让俄罗斯子弟兵的母亲看到自己的孩子平安无事,这也是人道之举,比如这里的一些视频:老亚当:第七天:一个星期想拿下乌克兰,小朋友你做梦呢?

最后,俄军伤亡的很多爆料,很多都来自于被俘俄军自己拍摄装置,比如下列图片就是从被围马留波利市激战中丧命的俄军手中缴获的:

而俄罗斯军人的施虐罪证在各个调查机构已经成千上万了,比如这些基辅西北郊被害者都被挖去眼睛的视频:t.me/Tsaplienko/5609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俄罗斯被指控为“施虐者”以及网络上流传的大量关于乌克兰行动的视频的现象,确实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问题。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角度去分析,而不是简单地将其归结为一方的责任或另一方的宣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施虐者”这个词的指向和背景。在当前的俄乌冲突语境下,俄罗斯被国际社会广泛指责,是因.............
  • 回答
    美军误炸叙利亚政府军事件,以及由此引发的俄罗斯方面严厉指责,无疑是叙利亚冲突中一个极其复杂且敏感的节点,其背后牵扯着国际政治、军事行动的道德伦理以及地区稳定等多重议题。要理解这件事,需要从多个层面去剖析。事件本身:一次致命的“失误”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事件的经过。根据当时报道,美国为首的国际联盟在叙.............
  • 回答
    “13个引体向上,连中国初中生都不如?”——这则新闻刚出来时,着实让不少人吃惊,甚至有人觉得有些“离谱”。俄国特工,在我们脑海里往往是身手矫健、体能超群的代名词,尤其是经历过冷战时期各种谍战影视作品的熏陶,大家对他们的想象更是多了一层“硬汉”的滤镜。所以,当听到这样一条看似“寒碜”的标准时,大家的反.............
  • 回答
    “俄罗斯会不会被乌克兰打残?”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外交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深入分析俄乌战争的现状、双方的实力对比、国际社会的干预以及长期的潜在影响。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打残”的定义。 这个词可以有很多层面的理解: 军事上被打残: 指俄军在战.............
  • 回答
    关于俄罗斯会不会被踢出WTO,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多方神经的问题。要详细分析,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去审视,并尽量避免那些听起来过于“AI味”的表达。首先,我们得明白WTO是什么。世界贸易组织(WTO)是全球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它的核心目标是促进自由、公平、可预见的国际贸易。加入WTO,意味着成员国承诺.............
  • 回答
    乌克兰成功加入北约,俄罗斯是否会因此被北约入侵?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牵动神经的问题,需要从地缘政治、历史因素、军事战略以及国际关系等多个层面进行深入剖析。简单地说,直接导致北约“入侵”俄罗斯的可能性极低,但乌克兰加入北约无疑会极大地改变俄与北约之间的战略平衡,带来更为严峻的对抗和地区不稳定,并将潜在的.............
  • 回答
    俄乌冲突中,俄罗斯坦克上喷涂的“Z”字标记,确实引起了广泛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模仿与辨识的疑问。这个问题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首先,理解“Z”字标记的起源和意图。“Z”这个字母并非俄语字母表中的一员,它最早出现在俄罗斯军事装备上,据称是为了区分在乌克兰作战的俄军部队,避免误伤,因为在战场上,乌克.............
  • 回答
    这个问题相当复杂,涉及到历史、地缘政治、国际法、以及国家战略等多个层面,不是一个简单的“会”或“不会”能够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梳理一下“被俄罗斯侵吞百余年”这个历史背景。这里通常指的是清朝时期,由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特别是《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丧失了大量北方和东北的领土,其中就包括了你提到.............
  • 回答
    这是一个相当敏感和复杂的问题,涉及国际政治、法律以及历史上的相似性。要深入探讨泽连斯基如果被俄罗斯方面控制后的可能性,我们需要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首先,我们得明确,“汉奸”这个词本身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政治色彩,通常指的是在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在国家危难时期,为了个人利益而与外国侵略者勾结、出卖国家利益.............
  • 回答
    “莫斯科号”的沉没,无论其具体原因如何,都无疑是俄罗斯海军的一场重大损失,也必然引发外界的极大关注和猜测。如果我们将“莫斯科号”的沉没归因于俄罗斯自身管理不善,这无异于是在揭露其内部的脆弱和低效。想象一下,一艘排水量超过一万吨,作为黑海舰队旗舰的现代化战舰,竟然因为内部的疏忽、维护不足或是装备故障而.............
  • 回答
    俄罗斯财长曾表示“被禁用SWIFT不致命,俄方有替代方案”,这句话里头藏着不少门道,也透露出一些挺重要的信息。咱们就来好好拆解一下,看看这背后俄罗斯到底是怎么想的,又有哪些底气。首先,“被禁用SWIFT不致命”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有点像嘴硬,但背后透露出的信息是: 俄罗斯对SWIFT的依赖程度没那.............
  • 回答
    俄罗斯被禁赛两年,不得参加东京奥运会以及其他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包括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是一个复杂且影响深远的事件,背后涉及了兴奋剂丑闻、国家层面的操控以及国际体育组织的应对等多个层面。要详细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一、事件的起因:系统性兴奋剂丑闻 揭露与证据: .............
  • 回答
    您好!关于您提到的平安银行因美国对俄罗斯制裁而拒绝接收俄罗斯客户货款的问题,这其中涉及到的原因确实比较复杂,而且会涉及到国际金融体系的运行规则以及各国的法律政策。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像平安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在处理跨境业务时,并非孤立运作,而是紧密联系在全球金融网络之中。这个网络的核心往往是美元作为.............
  • 回答
    很多人会问,既然支持乌克兰,为什么不亲自去战场,成为一名雇佣兵? 这个问题背后,其实牵涉到很多现实的考量,远非一句“支持”就能简单概括的。首先,我们得明白“雇佣兵”这个身份并非儿戏。这不仅仅是拿枪上前线,而是一种高度专业化、风险极高的职业。成为一名合格的雇佣兵,需要长期的军事训练,熟练掌握各种武器装.............
  • 回答
    俄罗斯一家游戏支付公司近期的一则裁员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和争议。据报道,该公司运用人工智能(AI)算法对员工进行评估,并以此为依据裁掉了约 150 名员工。被裁员工被指控“不敬业、效率低下”,而这些评价正是出自 AI 之手。这种完全依赖算法的裁员方式,是否能够真正做到公平、公正,其合理性究竟在哪里,成.............
  • 回答
    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它在中文的语境里,其实是在玩一个“反话”或者说是“高级黑”的梗。拆解开来,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表面意思(直接理解):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局(FSB)在寻找某个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候,有人说:“要是那么容易被找到,他就不是国家安全局的人了。”这句“要是那么容易被找到,他就不是国家安全局的人.............
  • 回答
    你这个问题问得挺有意思的,它触及到了一个挺微妙的群体和一种挺复杂的情感。我们平时聊俄罗斯衰弱,多半会从地缘政治、经济数据、军事实力这些宏观层面入手。但你把目光投向了“毛粉”,这一下子就把话题拉到了个人情感、认知偏差和集体认同这些微观层面,视角很独特。要说“毛粉”这个词,其实本身就有点复杂。它不是一个.............
  • 回答
    斯洛伐克经济部长的一番话,无疑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和能源格局下,抛出了一颗相当引人注目的“石子”。“愿用卢布购买俄天然气,供应不能被切断”——这短短的一句话,折射出的不仅是斯洛伐克对能源安全的迫切需求,也反映出其在俄乌冲突背景下,面临的艰难抉择和政策调整。如何评价这一态度?从斯洛伐克的角度来看,这种.............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普京已经在通缉乌克兰总统”,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并没有任何可靠的国际法庭或国家机构发布针对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通缉令”。俄罗斯方面确实对乌克兰政府和军方的一些官员提出了指控,但将其定性为“通缉”是不准确的,并且缺乏国际法律基础。理解泽连斯基总统为何选择留在乌克兰抵抗,这涉及到多方面.............
  • 回答
    这确实是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涉及到语言、文化、外貌以及社会交往等诸多层面。直接说“能否做到”太绝对了,但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一下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影响因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单凭语言标准就做到长期混在某个特定民族群体中而不被认出,难度极大,可能性很低。让我来详细剖析一下:语言是敲门砖,但不是万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