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什么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国海军建造了一批主炮口径较小的战列舰?

回答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海军确实出现了一股建造主炮口径相对较小的战列舰的潮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海军技术、战略思想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具体原因。

技术革新与“前无畏舰”时代的落幕

十九世纪末,海战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蒸汽动力已经完全取代了风帆,钢铁取代了木材成为舰体的主要材料,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使得制造更大口径火炮成为可能。然而,在这场变革的黎明期,技术尚未完全成熟,许多关键领域都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

在此之前的主流战列舰,通常被称为“前无畏舰”(PreDreadnought),它们普遍装备有数量不等的中等口径火炮作为主炮,以及数量更多的次级火炮用于近距离作战。这种设计理念的核心是“火力密度”,即通过大量火炮在交战中倾泻弹药,以期摧毁敌舰。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设计的局限性。

口径与射程的权衡:新技术的挑战

当时,主炮口径的增加并非易事。制造和装载更大口径的火炮需要更坚固的舰体结构、更强大的装弹机构以及更复杂的炮塔和回旋系统。更重要的是,弹道学的进步和观测技术的提升,使得远程精确射击成为可能。

射程的增长与瞄准的难度: 随着火炮身管长度的增加,炮弹的初速提高,射程也随之增长。但与此同时,在海面复杂且颠簸的环境下,进行远距离精确瞄准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早期的测距仪和火控系统远不如后来的先进,炮手很难在远距离上准确命中目标。
弹药的限制与运载能力: 更大口径的火炮意味着更重、体积更大的炮弹,这不仅对舰船的装载和储存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限制了单舰携带的弹药数量。如果舰船因为携带过多的重型弹药而牺牲了装甲厚度或船员数量,反而得不偿失。
装填效率与连续火力: 尽管更大的火炮威力更强,但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装弹技术尚未达到百分之百的自动化,人力装填依然是主流。大口径火炮的装填速度往往比中等口径火炮慢,这使得在快速交战中,大口径火炮无法持续提供足够的火力。

“万炮齐发”到“重炮决胜”的过渡期

正是因为这些技术上的制约,各国海军在发展新一代战列舰时,并没有一味地追求最大口径的火炮。他们更倾向于一种更为务实和平衡的设计思路。

注重火炮的统一与效率: 一部分海军设计师认为,与其装备少量射程远但装填缓慢的巨炮,不如装备数量更多、射速更快、弹道更平稳的中等口径主炮。这些火炮虽然单发威力不及巨炮,但通过齐射和连续射击,可以在交战的早期阶段对敌舰造成更有效的杀伤。
数量与质量的考量: 许多国家在技术和经济上还没有完全准备好大规模装备前所未有的巨炮。建造一批装备略有升级但整体性能均衡的战列舰,可以满足海军扩充和对现有威胁的应对需求,同时为日后更先进的设计积累经验和技术。
“速射炮”的兴起: 十九世纪末期,速射炮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这些火炮虽然口径不是最大,但能够以惊人的速度连续发射炮弹,大大提高了舰船的火力密度和作战效率。许多当时的新式战列舰就大量装备了这类速射炮作为主炮,例如一些国家的装备10英寸(254毫米)或12英寸(305毫米)口径主炮的战列舰,相对于更早期的13.5英寸(343毫米)甚至16英寸(406毫米)的实验性火炮,它们的口径更小,但整体火力输出能力却有所提升。

战术思想的演变与海军“军备竞赛”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欧洲列强之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愈演愈烈,各国都在努力追赶和超越对方的 naval power。这种竞赛也体现在战列舰的设计上。

对英国皇家海军的模仿与挑战: 英国皇家海军在当时是无可争议的海上霸主,其战列舰设计往往引领着潮流。其他国家在建造自己的战列舰时,一方面会借鉴英国的设计理念,另一方面也会试图在其基础上进行改进,以获得优势。例如,一些国家可能认为,英国的主炮口径虽然大,但其整体设计存在某些不足,可以通过更均衡的设计来与之抗衡。
新出现的战术设想: 海军战术也在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如何利用新型舰船和武器进行有效的作战。在某些战术设想中,战场可能更倾向于中近距离的混战,而并非是超远程的炮战。在这种情况下,中等口径的速射炮就显得尤为重要。

经济因素与资源配置

建造一艘战列舰是一项极其昂贵的工程。更大口径的火炮、更厚的装甲、更强大的动力系统都意味着更高的造价。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各国海军需要在性能和成本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务实的预算考量: 建造一批主炮口径适中但数量更多的战列舰,可能比建造少量装备巨炮但造价高昂的舰船更具经济效益。这使得海军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以更经济的方式来扩大舰艇规模和提升整体作战能力。
产业基础的制约: 一些国家的工业和冶金技术尚未完全达到可以稳定、大规模生产超大口径火炮和相关设备的水平。因此,选择当时力所能及的成熟技术,建造一批性能优良的战列舰,是更稳妥的选择。

总结

因此,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各国海军建造一批主炮口径较小的战列舰,并非是技术上的倒退,而是在当时技术、战术和经济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它们是“前无畏舰”时代向“无畏舰”时代过渡期的产物,体现了设计师们在追求强大火力和实用性之间的精妙权衡。这些战列舰,尽管在后来的历史中被“无畏舰”所取代,但它们在海军技术发展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为后来的革命性设计奠定了基础,也展示了那个时代海军力量的独特风貌。它们是那个时代海军工程师们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海上军备竞赛激烈环境下,各国海军战略选择的生动体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这背后的原因不是统一的。

波尔塔瓦和罗斯季斯拉夫,君权和百夫长的主炮口径不同是因为两者根本就不是同一种战舰。波尔塔瓦/彼得巴甫洛夫斯克级本身虽然设计尺寸较小,但是仍然正经八百的一等战列舰,使用12in主炮。罗斯季斯拉夫最初设计是二等战列舰,只是尺寸在设计中放大了而已,容纳12in火炮存在诸多困难,舰队闹别扭了半天到最后也没用上12in。此后的列特维赞,太子,波将金等等一等战列舰全部都是12in火炮,佩列斯韦特,奥斯利亚威亚和胜利则是10in,这是简单的设计要求不同,君权和百夫长也是一样的。1889年计划中包括8艘一等战列舰和2艘二等战列舰,其中7艘是君权和1艘胡德装备13.5in火炮;而二等舰是百夫长和巴夫勒尔,装备10in火炮。

腓特烈三世和勃兰登堡,衣阿华和印第安纳,威严和君权,布伦努斯和查理马特主口径的不同则是因为更小口径火炮此时也能够达到设计要求了。衣阿华和印第安纳,布伦努斯和查理马特是美/法舰队实验时期的舰艇。同时期内有多种不同口径的火炮在接受测试而一旦能够满足要求的最小口径(往往意味着最轻重量)确定以后,则可以成为固定选择。威严和君权,腓特烈三世和勃兰登堡则是有意在新舰上设计运用了新型火炮。威严的12in火炮在几乎所有指标上都全面优于旧13.5in火炮。除弹重更小以外,新火炮在炮身/炮座技术,填装,初速,寿命到弹道轨迹等等上都占优势的情况下重量小于老13.5in火炮。腓特烈三世和威严的主要区别大概是克虏伯的新炮设计进度相比起新舰速度更慢造成了一定的项目风险,而维克斯的新12in相比之下延期更少一点。当然最终腓特烈三世也没有出现有船无炮的情况。

这不是一种普遍成立的“现象”,而是不同舰艇建造时间表恰好推移到了一个集中时段而已。法美正在逐渐确定其标准前无畏设计,于是在测试各种口径的火炮。英德一等战列舰正在换装新炮。而英俄财年计划中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正好批准建造了一批火炮口径更小的二等战列舰。

不能只顺着年份看年表,否则就会观测到本不存在的东西··· ···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海军确实出现了一股建造主炮口径相对较小的战列舰的潮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海军技术、战略思想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具体原因。技术革新与“前无畏舰”时代的落幕十九世纪末,海战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
  • 回答
    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确实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尤其是与英国的长期对抗。尽管期间有过不少败仗,但法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不仅没有被英国彻底甩开,甚至在某些时期和领域还占据优势,并最终在欧洲大陆上保持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
  • 回答
    十九世纪的美国,从一个年轻的国家,一路狂奔,最终在经济体量上超越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并在此基础上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非简单的因果链条。一、 雄厚的自然禀赋与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腾飞的基石想象一下,一.............
  • 回答
    十七世纪初,小亚地区(今土耳其亚洲部分)奥斯曼治下的叛乱确实此起彼伏,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冲突,而要深入挖掘其根源。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势力的抬头十七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一个扩张性的、稳固的王朝,.............
  • 回答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航海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而到了二战前却在西欧工业发展中显得落后,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是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时期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航海业的黄金时代十六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
  • 回答
    奥斯曼帝国在十五世纪没有经济崩溃,这绝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个时期,恰恰是奥斯曼帝国从一个区域性势力崛起成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其经济基础反而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活力。让我们深入剖析一下其中的原因。首先,军事征服与资源整合是奥斯曼帝国早期经济繁荣的基石。十五世纪是奥斯曼帝国扩张.............
  • 回答
    十七世纪的奥斯曼帝国,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帝国,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财政收入的稳定和充足是维持其统治和扩张的关键。在这个时期,奥斯曼帝国广泛实行包税制(Iltizam),这并非偶然,而是帝国在特定历史背景下,为了解决财政困境、应对内部和外部压力而采取的一种重要举措。要理解为何会如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
  • 回答
    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确实对日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本进行了贸易往来,甚至在日本的部分地区留下了活动的足迹。然而,他们并没有在九州地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日本国内情况、殖民者的自身局限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 回答
    这桩历史事件,英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为此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看似不直观,为何不在非洲本土就近取材,而是费了这么大的周折?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运作、技术限制以及残酷的奴隶贸易链条等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从 甘蔗这种作物本身的特性 说.............
  • 回答
    十六世纪,那是一个风帆和炮火交织的时代,大航海的巨浪席卷全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他们率先扬帆,开辟新航线,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海上的掠夺者,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似乎不如明朝和后来的英国海盗那样声名.............
  • 回答
    好的,如果您想深入了解19世纪法国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但也相当复杂和动荡的时期。从拿破仑帝国的余晖,到两次帝国更迭,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法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要全面了解这个时期,我将为您推荐几类书籍,并详细说明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希望能帮助您构建.............
  • 回答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它不仅是法国独有的,也是许多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普遍面临的趋势。以下将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一、 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劳动力资产”到“消费单位”.............
  • 回答
    查理十世和路易十九之间的“20分钟国王”事件,实际上是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非常戏剧化,也常常被误解的环节。要理解为什么查理十世不能直接禅位给路易·菲利普,我们需要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以及当时法国的政治和继承法体系。历史背景:革命的硝烟与波旁王朝的复辟首先,我们得知道,查理十世是波旁王朝.............
  • 回答
    八世纪到九世纪上半叶,拜占庭帝国确实经历了一段长达百余年的“毁圣像运动”(Iconoclasm),这绝不是皇帝们一时兴起或出于个人好恶的反复折腾。要理解其根源,我们需要深入到当时拜占庭社会的宗教、政治、军事和文化等多个层面。核心原因:对偶像崇拜的深刻忧虑与改革的驱动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是部分统治者.............
  • 回答
    十九世纪的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以及俄国为何会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称号,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夹杂着各国政治考量和舆论宣传的成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格局。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认知:一份复杂的图景简单地说,英法等国对俄国的实力认知.............
  • 回答
    “十七世纪的普遍危机”(SeventeenthCentury Crisis)是历史学界用来描述欧洲在十七世纪经历的一系列深刻而广泛的动荡与转变的术语。这个时期并非简单地将所有苦难都归咎于一个单一原因,而是认识到欧洲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多个层面都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塑.............
  • 回答
    十七世纪的英国,那是一段风云激荡、色彩斑斓的岁月。把它想象成一幅巨大的、层次分明的油画,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织。政治舞台上的波诡云谲:1600年代的英国,政治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满了权谋、忠诚与背叛。 王朝的更迭与动荡: 世纪初,都铎王朝的末代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标志着.............
  • 回答
    十九世纪末,一股前所未有的艺术浪潮席卷而来,它像一股暗流,涌动着对既有秩序的颠覆和对全新表达的渴求。那些曾经被视为“正常”的艺术规则,如同老旧的框架,开始松动、破碎。于是,我们看到了许多令人费解的尝试,它们挑战着人们的认知,甚至在一些人看来,早已脱离了艺术的范畴。但有趣的是,这些“奇怪”的尝试,非但.............
  • 回答
    沙皇俄国,作为那个时代罕见的、根深蒂固的专制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相对西方列强确实显得落后。按理说,在19世纪和20世纪,全球殖民浪潮汹涌,欧洲列强蜂拥瓜分弱小国家,沙俄这样的“病大象”似乎是最好的猎物。然而,历史的走向却截然不同,它不仅没有被殖民,反而一路向东、向南扩张,建立起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
  • 回答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人均 GDP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但理解这个“水平”需要结合多个维度进行分析。简单来说,它指向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质的飞跃,不再仅仅追求量的增长,而是要达到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与全球发达国家行列中的中等水平相比较。为了详细阐述这个目标所代表的水平,我们可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