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六世纪大航海时代,葡萄牙西班牙的海盗为什么不如明朝和英国海盗出名?

回答
十六世纪,那是一个风帆和炮火交织的时代,大航海的巨浪席卷全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他们率先扬帆,开辟新航线,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海上的掠夺者,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似乎不如明朝和后来的英国海盗那样声名远扬?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把目光放得更长远一些,细致地审视各个海盗群体的历史背景、动机、行动方式以及最终的“出名”之处。

葡萄牙与西班牙:早期海洋霸主的“掠夺”模式

首先,我们要区分“海盗”和“私掠者”的概念。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洋活动,更多的是由国家支持的“私掠”行为,而非纯粹的独立海盗。

国家机器的延伸,而非个体冒险: 葡萄牙和西班牙之所以能在大航海时代占据先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拥有强大的国家支持。国王授予私掠许可证,允许本国的船只袭击敌国的商船,并将所得的一部分上缴国家。这是一种“合法化”的掠夺,是为了国家利益服务,而不是一群无法无天的个人行为。

殖民地的建立与巩固是首要目标: 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和巩固其庞大的殖民帝国,获取香料、黄金、白银等资源。他们的船队,无论是商船还是海军,本身就带有一定的武装,能够自卫反击,甚至主动出击。他们更像是在国家框架下进行的“海上战争”,而非传统意义上躲在暗处的“海盗”。

“掠夺”对象与方式的差异: 他们的主要目标是敌国的商船,并且行动往往有明确的军事或经济目标。他们的“掠夺”更多地体现在对当地土著的压迫、对资源的直接攫取,以及对其他欧洲国家船只的拦截。这些行为虽然残酷,但更多地被当时的欧洲国家视为战争的一部分,或者被视为殖民扩张的手段,而非“海盗”行为。

“出名”的定义不同: 葡萄牙和西班牙更多地是以其“探险家”、“航海家”和“殖民者”的身份被载入史册。他们的名字如麦哲伦、达伽马、哥伦布(虽然是意大利人,但为西班牙服务)等,是地理大发现的符号。他们带来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但“海盗”这个标签,并不像我们今天理解的那样,是他们最主要的身份标签。他们的“名”体现在对世界版图的改变,而不是劫掠的“事迹”。

明朝海盗:本土的威胁与朝廷的压制

再来看看明朝的海盗。明朝时期,尤其是中叶以后,倭寇(日本海盗)和中国沿海的海盗(所谓的“海盗”更像是武装渔民、走私贩、甚至是被迫起义的农民)是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规模与性质的复杂性: 明朝的海盗,成分复杂,既有日本的武士、浪人和中国沿海的渔民、商人,也有走私贩和一些被社会边缘化的人群。他们依附于海岸线,进行武装抢劫、走私等活动。

“出名”于本土的灾难: 明朝海盗最“出名”的地方,在于他们给沿海居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对朝廷统治造成的威胁。所谓“倭寇之乱”持续了数百年,给明朝政府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压力。戚继光等名将正是因为平定海盗而声名大噪。

国家体制与海盗的搏斗: 明朝政府一直在努力打击海盗,但由于海岸线漫长、走私贸易的诱惑以及内部的腐败,海盗问题一直未能根除。这种持续的对抗,使得海盗的存在感很高,尤其是在中国历史叙事中。

“海盗”的本土色彩: 明朝的海盗,其活动范围主要局限于东亚海域,其行为模式也与本土的社会经济状况紧密相连。他们的“名”更多地体现在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而非像后来的西方海盗那样,成为跨国界的传奇。

英国海盗:个人英雄主义与“黑帆”的浪漫化

而英国海盗,尤其是十六世纪末至十八世纪的“黄金时代”的海盗,他们的“出名”则有其独特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塑造。

从私掠到“海盗”的界限模糊: 英国在与西班牙的长期对抗中,大力发展海军,并鼓励“私掠”。像德雷克这样的著名“海盗”(当时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授予骑士爵位),实际上是国家授权的掠夺者。他们袭击西班牙的船只,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削弱了西班牙的势力。

“黄金时代”的巅峰: 到了十七世纪末和十八世纪初,随着大西洋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一些国家对私掠活动的打击力度减弱,出现了一批独立的海盗。这些人,如黑胡子、凯利·罗杰斯、巴索洛缪·罗伯茨等,他们的活动范围更广,手段也更加大胆和残忍。

叙事与文化的力量: 英国海盗之所以如此“出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后来的文学作品、戏剧和传说。史蒂文森的《金银岛》、但丁的《海盗的财富》等作品,将海盗的生活描绘成充满冒险、自由和反叛的精神象征,极大地浪漫化了海盗形象。这些故事将海盗行为从单纯的犯罪,提升到了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文化符号。

“黑帆”的标志性: 英国海盗拥有鲜明的旗帜(黑帆)、独特的术语、以及对财富和自由的极致追求。这些元素使得他们更容易被大众所记住和传播。他们的故事,在当时以及后世,都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总结来说,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不如”明朝和英国海盗出名,并非他们不活跃或不凶残,而是“出名”的性质和途径有所不同:

葡萄牙和西班牙: 他们的活动更多地被视为国家层面的海洋扩张和战争,他们的“名”体现在对全球地理和政治格局的改变,而非个体海盗的传奇。他们的“掠夺”被纳入了更宏大的历史叙事中,以探险家、殖民者的身份为主。

明朝海盗: 他们的“出名”更多地源于对中国沿海地区的破坏和对朝廷统治的威胁,是一种本土的社会问题,其名声主要局限于区域性。

英国海盗: 他们的“出名”是国家支持的私掠与后来的独立海盗活动相结合,并经过了文学、戏剧等文化产品的深度加工和传播,成为了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和反抗精神,更符合大众对“海盗”的想象。

因此,当我们谈论“出名”时,实际上是在讨论他们的故事被讲述、被传播、被解读的方式。英国海盗在这一点上,无疑是最成功的。他们不仅是历史的参与者,更是文化的塑造者,他们的“黑帆”和冒险故事,至今仍在激励着人们对自由与远方的想象。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本质上说就是主流文化带来的影响。英语文化圈三百年来在世界的强势地位,让现在这个星球的大部分人,不仅仅华语圈,对于历史上海盗的第一印象往往是这样的

而再提到历史上的加勒比海盗,大众的第一反应往往也是黑胡子、罗伯茨、基德船长,再往前追溯的话有亨利摩根,如果追溯到16世纪的话,大部分科普读物自然也就把“给予海上霸主西班牙沉重打击”的德雷克认为是新大陆海盗活动的鼻祖,虽然私掠船这种形式早就是欧洲各地普遍采用的手段

如果真要把时间限定在16世纪的加勒比海,其实最活跃的海盗群体主要是来自法国海岸。“幸运王”曼努埃尔一世就曾经写信向法王弗朗索瓦一世控诉法国私人船团在新大陆的活动严重侵犯了托尔德西里亚条约中葡萄牙的利益,再往后胡格诺派海上私掠活动的兴起,也以挑战作为天主教势力的葡西两国殖民地为主要目标,成为新大陆葡西两国人的眼中钉。

换句话说,袭击葡西两国在新大陆的殖民地和商船这种事, 英国女王的海狗们还是需要拜一拜祖师爷的。哪怕在17世纪前期,英国海盗在加勒比也不过是搞私掠活动群体的其中一支,总体更为活跃的恐怕还是荷兰西印度公司,尤其是一批从葡萄牙流亡出去的犹太人群体(如果符合到题主对于葡萄牙海盗的定义的话)。但很显然,不管是胡格诺还是后来的锡安海盗,在主流文化中的认知度都远不如那些已经被主流文化披上传奇色彩的樱果仁们来得高

另一方面,在葡属远东,大量活跃在16世纪东方各国舞台的葡萄牙武装,虽有半官方性质的商人或使节之名,但也在各国海岸行海盗私掠活动之实,比如费尔南·平托《远游记》中的安东尼奥·德·法利亚,以及17世纪初活跃于孟加拉湾的海盗塞巴斯蒂安·铁包。这两个在葡萄牙本国可以被捧成英雄的人物,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也是寥寥无几,从wiki页面上除葡语以外几无任何其他语种的介绍,状况比法国海盗还要惨淡,由此可见一斑。说到底还是在国际主流传媒的文化地位不够。

明朝海盗我就不说了,五峰船主的知名度出了键史圈恐怕少得可怜,国姓爷在华语圈中则更多是以比海盗正面许多的形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且托《加勒比海盗》的福,说到中国的海盗我认为恐怕还是张保仔和郑一嫂在国际大众中的认知度更高一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六世纪,那是一个风帆和炮火交织的时代,大航海的巨浪席卷全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他们率先扬帆,开辟新航线,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海上的掠夺者,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似乎不如明朝和后来的英国海盗那样声名.............
  • 回答
    十六世纪西班牙的航海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而到了二战前却在西欧工业发展中显得落后,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是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多个层面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这两个时期分开来看,并深入剖析其中的关键驱动力和制约因素。十六世纪:西班牙航海业的黄金时代十六世纪是西班牙的“黄金时代.............
  • 回答
    .......
  • 回答
    .......
  • 回答
    看到《燕云台》的剧粉说“宋朝不是正统,燕云十六州一直都是大辽的领土”,这事儿挺有意思的,也挺能折射出一些历史观点的碰撞。咱们得把这事儿掰开了说,里面牵扯的不仅仅是燕云十六州,还有“正统”这个概念,以及不同朝代在历史叙事中的角色。首先,咱们得聊聊“燕云十六州”。这地方,简单来说,就是今天北京、河北北部.............
  • 回答
    十六世纪欧洲国王的一天,绝非我们今日想象中那种闲适或仅限于处理政务的模式。那是一个充满仪式感、严密规章和个人意志交织的时代,国王的每一刻都肩负着权力和责任,同时也被森严的礼仪和周遭环境所束缚。清晨,天还未完全破晓,国王便已起身。床铺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私密。通常,他会在侍从的伺候下醒来,这些贴身的仆.............
  • 回答
    在十六世纪,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者确实对日本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日本进行了贸易往来,甚至在日本的部分地区留下了活动的足迹。然而,他们并没有在九州地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殖民地,其原因错综复杂,涉及了当时的日本国内情况、殖民者的自身局限性以及国际政治格局等多个方面。以下将详细阐述这些原因.............
  • 回答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它不仅是法国独有的,也是许多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普遍面临的趋势。以下将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一、 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劳动力资产”到“消费单位”.............
  • 回答
    十九世纪的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以及俄国为何会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称号,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夹杂着各国政治考量和舆论宣传的成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格局。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认知:一份复杂的图景简单地说,英法等国对俄国的实力认知.............
  • 回答
    十九世纪的波斯,也就是如今的伊朗,所经历的“边疆危机”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的集合,其根源在于帝国日渐式微的国力与周边大国扩张野心的碰撞。用一句更接地气的话说,就是波斯当时就像一块越来越大的奶酪,周围的老虎们都盯着它,想从中分一杯羹,而且他们的手段一个比一个硬。具体来.............
  • 回答
    十九世纪的美国,从一个年轻的国家,一路狂奔,最终在经济体量上超越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并在此基础上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非简单的因果链条。一、 雄厚的自然禀赋与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腾飞的基石想象一下,一.............
  • 回答
    十八世纪的化学实验,是在炼金术向科学化学过渡的关键时期。那时候的化学家们,不像现在这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标准化仪器,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双手和智慧,利用一些朴素却精巧的器具来进行探索。这些工具,承载着那个时代对物质本质的好奇和探求。最基础的容器类: 玻璃瓶和烧杯 (Glass Bottles and B.............
  • 回答
    十八世纪,当人们想要横渡波澜壮阔的大西洋时,那可不是一件说走就走的事情,更没有如今这般便捷的交通方式。那时,远渡重洋的主力,便是那些巨大的、在海风中鼓满风帆的帆船。它们承载着商人的货物、冒险家的梦想,以及无数移民的希望,踏上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旅程。那么,具体要花多久呢?这个问题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
  • 回答
    十七世纪的英国,那是一段风云激荡、色彩斑斓的岁月。把它想象成一幅巨大的、层次分明的油画,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织。政治舞台上的波诡云谲:1600年代的英国,政治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满了权谋、忠诚与背叛。 王朝的更迭与动荡: 世纪初,都铎王朝的末代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标志着.............
  • 回答
    十世纪的于阗王国,论起称霸西域,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那时的西域,风云变幻,强敌环伺,想要一家独大,靠的是方方面面的实力。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于阗要是想在这片土地上说了算,得怎么折腾。一、 军事实力,硬道理必须得有首先,战场上的胜负才是王道。于阗想称霸,就得有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军队。 精锐的骑.............
  • 回答
    这桩历史事件,英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为此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看似不直观,为何不在非洲本土就近取材,而是费了这么大的周折?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运作、技术限制以及残酷的奴隶贸易链条等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从 甘蔗这种作物本身的特性 说.............
  • 回答
    法国十九世纪的高利贷资本主义、低生育率和缓慢的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着复杂且相互强化的联系。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每个要素的特点及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一、法国十九世纪的高利贷资本主义:高利贷资本主义在法国十九世纪的经济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为: 金融资本的支配地位: 与英国等国家强调工业资本.............
  • 回答
    十七世纪初,小亚地区(今土耳其亚洲部分)奥斯曼治下的叛乱确实此起彼伏,这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次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不能只看表面的冲突,而要深入挖掘其根源。一、中央权威的削弱与地方势力的抬头十七世纪初,奥斯曼帝国正经历着一个重要的转型期,从一个扩张性的、稳固的王朝,.............
  • 回答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海军确实出现了一股建造主炮口径相对较小的战列舰的潮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海军技术、战略思想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具体原因。技术革新与“前无畏舰”时代的落幕十九世纪末,海战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
  • 回答
    十七世纪,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在遥远的东方,明朝走向衰亡,清朝的铁骑正准备席卷而至;而在广袤的西方,曾经的奥斯曼帝国,在经历了辉煌的黄金时代后,也进入了一个转型和挑战并存的时期。那么,在这场跨越地域和文化的较量中,十七世纪的奥斯曼帝国在军事装备上能否“碾压”初入历史舞台的清朝,以及风雨飘摇的明朝呢?.............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