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十九世纪波斯遇到的“边疆危机”具体说的是啥?

回答
十九世纪的波斯,也就是如今的伊朗,所经历的“边疆危机”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的集合,其根源在于帝国日渐式微的国力与周边大国扩张野心的碰撞。用一句更接地气的话说,就是波斯当时就像一块越来越大的奶酪,周围的老虎们都盯着它,想从中分一杯羹,而且他们的手段一个比一个硬。

具体来说,这场危机主要围绕着几个关键区域展开,而参与者不仅是邻近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当时的两大世界强权:俄罗斯帝国和大英帝国。

一、北方之狼:俄罗斯的扩张

俄罗斯在十九世纪的头等大事就是向南扩张,而波斯恰好是其通往高加索地区以及更远的印度洋的必经之路。

高加索的吞噬: 俄罗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吞并了高加索地区,这块地区在历史上与波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俄罗斯在地缘上的推进,很多原本属于波斯势力范围的地区,如今天的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等地,都被俄罗斯一一纳入囊中。波斯对此虽然不满,但军事上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土库曼恰伊条约》(1828年): 这可能是波斯在俄罗斯扩张面前遭受的最沉重打击之一。在俄波战争失败后,波斯被迫签订了这份屈辱的条约。条约不仅割让了高加索南部大片土地,如埃里温汗国和纳希切万汗国,还被迫承认俄罗斯在里海的特权,比如只有俄罗斯才有权在里海拥有海军。这对波斯的独立性和地区影响力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对波斯北部地区的持续渗透: 尽管边界在条约中得到了“确定”,但俄罗斯并未停止其触角。他们在波斯北部设立领事馆,资助亲俄势力,甚至通过经济手段施加影响,进一步削弱波斯的主权。

二、南方之狮:英国的制衡与垂涎

英国的主要目标是将印度——其“日不落帝国”的明珠——牢牢掌握在手中,而波斯则是抵御俄罗斯向印度扩张的战略缓冲地带。同时,英国也对波斯的石油资源(尽管在十九世纪初期尚未大规模开采,但其潜力已显现)和贸易通道虎视眈眈。

“大博弈”的棋盘: 波斯成为了英俄“大博弈”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棋盘。英国担心俄罗斯控制了波斯,就能从背后威胁印度。因此,英国不遗余力地在波斯施加影响,支持亲英势力,阻止俄罗斯的进一步扩张。
经济渗透与特权: 英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在波斯进行贸易的优惠条件,以及各种特权,例如在波斯湾地区的航行权、建立电报线路的权利等等。这些经济上的控制,间接削弱了波斯自身的经济自主性,使其更加依赖外国资本。
对波斯湾的控制: 英国在波斯湾地区建立了强大的海军存在,以保护其印度航线。这使得波斯对自身南部的海岸线控制力也大打折扣,很多时候更像是英国海军的势力范围。
试图将波斯纳入势力范围: 英国也并非仅仅是“保护”波斯不受俄罗斯侵扰,他们也希望将波斯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以此作为对抗俄罗斯的战略纵深。例如,他们会尝试帮助波斯进行军事改革,但这种帮助往往伴随着严格的附加条件。

三、内部的腐朽与无力

面对外部的强大压力,十九世纪的波斯(卡扎尔王朝)内部却日益腐朽,改革收效甚微,根本无力应对危机。

王朝的衰落与腐败: 卡扎尔王朝的统治者往往沉溺于享乐,政治腐败严重,行政效率低下。他们无法有效组织国家抵抗外来侵略,反而常常因为派系斗争和个人利益而削弱国家力量。
军事的落后: 尽管波斯曾有过辉煌的军事传统,但在十九世纪,其军队装备陈旧,训练落后,根本无法与俄军和英军相提并论。几次与俄罗斯的战争都以惨败告终,进一步暴露了其军事上的虚弱。
经济的凋敝与依赖: 传统的经济模式已经难以支撑国家运转,而新的工业化又未能跟上步伐。波斯经济越来越依赖于农业出口和外国贷款,这使得国家在国际舞台上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
改革的困境: 一些开明的波斯官员和知识分子也曾尝试进行改革,学习西方技术和制度,但往往受到保守势力、宗教精英以及外国干涉的阻碍,难以深入推行。

四、具体表现与后果

这场边疆危机体现在多个方面,并最终导致了波斯国家主权的严重损害:

领土丧失: 除了高加索地区的大片领土被割让,波斯在与阿富汗的边界划分中,也受到英国的压力,失去了一些西部地区。
主权的削弱: 俄罗斯和英国在波斯享有各种治外法权和特权,包括领事裁判权,这极大地侵犯了波斯的主权。
经济的依附: 波斯被迫接受高额贷款,并以国家收入作为抵押,这导致其经济命脉落入外国手中。例如,著名的“烟草特许权案”就激起了波斯人民的强烈反抗,但最终也未能完全摆脱外国资本的控制。
国家分裂的风险: 在危机最严重的时候,波斯甚至面临被瓜分成为俄国和英国势力范围的危险。虽然最终没有完全被瓜分,但其北部被划为俄国势力范围,南部被划为英国势力范围,国家主权被严重架空。

总而言之,十九世纪波斯的“边疆危机”是一场由外部强权扩张和内部衰败共同作用下,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威胁的危机。俄罗斯和英国就像两头饿狼,围绕着这只日益虚弱的波斯帝国进行着残酷的博弈,而波斯自身却无力有效地保护自己,只能在这两大强权的夹缝中艰难求存,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场危机深刻地影响了波斯后来的历史走向,也为二十世纪民族主义的兴起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世纪波斯的边疆危机,指的是波斯恺加王朝在英、俄等列强入侵和渗透下,割让或放弃附庸国,自身领土也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控制,丧失主权,沦为英、俄两国的势力范围。

16-18世纪,萨法维王朝的波斯,除了核心领土之外,还有很多附庸国,类似于中国明清两朝的内藩和外藩。比如在高加索,有一些穆斯林可汗统治的汗国,比如埃里温、希尔万,但臣民大多数是东正教徒,还有一些东正教格鲁吉亚、亚美尼亚王公统治的公国。正如奥斯曼的耶尼切里,格鲁吉亚也经常为萨法维提供基督徒古拉姆禁卫军。在奥斯曼萨法维交战的时候,还有著名的阿巴斯大帝将大批亚美尼亚人迁往伊斯法罕,发展工商业的壮举;

在中亚,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浩罕汗国有时与波斯作战,有时称臣纳贡,而波斯边境还有很多土库曼人部落,这些部落有时为波斯提供军队,有时则入侵波斯,劫掠人口贩卖为奴;

阿富汗长期对波斯效忠,萨法维波斯也长期与印度莫卧儿王朝争夺阿富汗重镇坎大哈,后来阿富汗的汉达基家族攻占伊斯法罕,萨法维王朝名存实亡,纳迪尔沙力挽狂澜,重拾了对阿富汗的控制,但是他去世后,阿富汗便独立并由强大的杜兰尼王朝统治;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被奥斯曼和萨法维争夺,最早是苏莱曼大帝从波斯手中夺取,萨法维的阿巴斯大帝又将其夺回,最后奥斯曼帝国的穆拉德四世将其夺回,此后就成了奥斯曼的领土。后来18世纪,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试图从奥斯曼手中夺回巴格达,但是功败垂成。

这些地区,波斯的控制十分松散,并没有派遣官僚进行有效管理,当波斯中央集权虚弱时,这些地区就会脱离波斯的控制,直到下一个强大的波斯统治者率军逼迫其臣服,比如萨法维灭亡后,阿夫沙尔王朝的纳迪尔沙一度四方征战,重新确立了对中亚三汗国、阿富汗、高加索的控制,并差点夺回美索不达米亚,但他遇刺身亡后,这些地区又脱离了控制。

恺加王朝在灭亡赞德王朝后,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处境,恺加王朝的开国君主阿伽.穆罕默德.沙阿就曾试图重新控制这些地区,比如他攻打格鲁吉亚的第比利斯,破城后进行屠城、劫掠。

但是19世纪开始,波斯恺加王朝的对手不只是奥斯曼,还有强大的俄国、英国,正在进行所谓的大博弈,试图让波斯成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俄国试图实现彼得大帝的遗愿,打开通往印度的道路,打通印度洋出海口。此时,俄国与波斯恺加王朝进行了两次波俄战争(1809-1813,1826-1828)。这两次波俄战争中,俄军已经是经过叶卡捷琳娜二世、亚历山大一世的西化改革,是能与拿破仑一决高下的近代强军。受被波斯欺负的格鲁吉亚王公的邀请,同是东正教的沙俄对波斯展开战争,双方在高加索进行多次正面和游击的激战,俄军的骑兵、炮兵、步兵火力强大、纪律严明、组织性强,把波斯恺加王朝这样依靠组织松散、纪律较差、崇尚个人武艺而不是团体协作的部落骑兵的军队打的落花流水,俄军在野战中经常以极小代价消灭大批波斯军队,并且修建堡垒步步为营,通过有效配合的攻城作战,很快夺取了埃里温、第比利斯等重镇。

两次波俄战争都以波斯失败而告终,其中第二次还是波斯恺加王朝试图利用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的混乱夺回领土而造成的。《古里斯坦条约》和《土库曼恰伊条约》等不平等条约,将波斯的藩属国,相当于现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割让给俄国,并且让俄国取得了关税协定权、领事裁判权等特权,甚至允许俄国在里海捕鱼。就这样,波斯永远失去了自阿契美尼德王朝和萨珊王朝开始,就经常统治的附庸国,这些地区曾为波斯提供大量的财富、军队和奴隶,后来成了沙俄帝国的一部分。

此外,俄国在中亚进行扩张,尤其是1865年占领浩罕汗国的塔什干后,俄国迅速进军,灭亡了浩罕汗国,并让布拉哈和希瓦成为其保护国,事实上并入了沙俄,斩断了他们与波斯的传统联系。在19世纪80年代,俄国进军现在的土库曼斯坦,在一次要塞围城战后,土库曼守军尽数阵亡,俄军控制了这一地区,让这些部落服从于沙皇的统治。

与此同时,英国也积极向波斯扩张,在大博弈中,英国害怕俄国正在打通前往印度,英国最重要的殖民地的道路,英国要尽可能在英属印度四周建立一系列缓冲区,确保这些地区服从英国利益,阻挡俄国向印度挺进。

比如英国在19世纪对阿富汗发动过两次战争,第一次是著名的惨败,第二次则成功扶持了亲英的政权,在阿富汗建立了缓冲区。在19世纪90年代前,英国与俄国多次协商,签订条约,划分了俄国统治的中亚与阿富汗的边界线。

19世纪50年代,英国还在波斯出兵阿富汗赫拉特之际,让英国东印度公司在波斯湾登陆,击败波斯军队,强迫波斯放弃阿富汗的赫拉特等地,并且接受英国的不平等条约,同意关税协定、领事裁判权等特权。

就这样,波斯的传统藩属国在俄国、英国的入侵下丧失了,同样,波斯的核心领土也受到极大的威胁,沦为俄、英的势力范围,丧失政治、经济主权。

波斯恺加王朝的中央集权虚弱,对地方控制力低下,行政体制松散。沙阿很难有效控制各地,只能允许各地的省长、部落首领拥有极大自治权,特别是部落首领,由于部落的军事力量强大,而且机动性强,恺加王朝的沙阿只能通过给予他们特权,让首领担任地方长官,并且利用他们提供军队,来维持统治。此外,沙阿娶了很多部落的贵族女子,通过联姻这种古老的方式,维持这个19世纪的王朝。

在这样的背景下,列强试图通过扶持地区的地方豪强和分离主义者,来维护在这些地区的特权与利益。比如英国就扶持了阿拉伯人众多的胡泽斯坦地区的首领,并且建立武装“南波斯洋枪队”,来维护英国在这一地区的石油公司的利益。

列强同样增强他们在波斯恺加王朝朝廷的影响力,最著名的是沙俄帮助建立的近代军队哥萨克旅,这支人数不多的部队,是波斯唯一有效的军队,由俄国教官训练和率领,曾帮助纳斯尔丁.沙阿压制住多次叛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这也让俄国势力深入和操纵波斯的朝政,施加影响力。

列强的渗透也是在经济上的,恺加王朝财政能力虚弱,在纳斯尔丁.沙阿等统治者时期,经常需要从列强那里借贷,列强的商人、银行家借此机会,让沙阿出卖对特定商品的垄断权给他们。比如1890年,纳斯尔丁.沙阿向英国公司出售烟草专卖权,这件事在报纸报道后,激起包括巴扎商人、乌里玛等阶层在内的波斯人民的不满,最后沙阿只好放弃。但除此之外,列强在波斯获得了银行贷款、修建铁路、开采石油等资本输出的特权。

自从与俄、英签订条约,关税被强制降低,廉价的俄、英工业制造品潮水般涌入,波斯传统手工业无法与其竞争,纷纷破产。波斯的巴扎商人、行会以及受到他们互相支持的宗教学者乌里玛蒙受极大经济损失,深感愤怒,外国商人几乎免关税,本国商人和手工业者却承受重税负担。甚至在19世纪30年代,乌里玛策动当地百姓,袭击了俄国大使馆,并杀死了里面所有的人,最后以还是王子的纳斯尔丁.沙阿出使俄国赔礼道歉而告终。

当波斯被卷入世界市场,列强对波斯的初级产品需求量增长,许多土地被地主用于种植经济作物,而不是粮食作物,比如北部的吉兰等地,土地被用于种植蚕桑出口丝绸,甚至鸦片,这使得在19世纪80年代,由于粮食减产,波斯爆发了大规模的饥荒,约200万人不幸饿死,这既是波斯恺加王朝中央集权虚弱的体现,也是波斯丧失经济主权的恶果。

巴扎商人、行会、乌里玛等阶层,以及波斯改革之后出现的学习西方的知识分子们,为波斯恺加王朝的丧权辱国行为深感不满,这直接是因为他们的利益在波斯沙阿出卖主权之后被严重损害。首先是1891年,波斯的烟草抵制运动,包括著名的泛伊斯兰主义学者阿富汗尼主张以抵制烟草作为反对沙阿出卖烟草专卖权给外国公司的回应。再后来1896年,当纳斯尔丁.沙阿驱逐阿富汗尼后,阿富汗尼的一个学生将沙阿射杀,后者不治身亡。

纳斯尔丁.沙阿的后继者更为无能,到了1906年,在俄国1905年革命影响下,波斯的巴扎商人、乌里玛等旧精英,以及西化知识分子等新精英,还有广大市民、一部分农民要求沙阿实行君主立宪,开始了著名的波斯立宪革命,他们一度驱逐了沙阿,并且击败了沙阿的军队,建立了波斯第一个议会(Majles),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由于议会充斥新旧精英,组成复杂,实行了一系列包括保护旧精英特权到妇女、少数民族权益的法令。

但是在1907年,随着英、俄两国就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达成共识,签订英俄协约,组成协约国集团。英、俄划分了各自在波斯的势力范围,英国在南方,俄国在北方,中间留下缓冲区,英、俄都能控制范围内的石油资源,这一在20世纪初取代了煤炭成为英国海军军舰燃料的战略资源。英、俄军队开进波斯,协助沙阿的军队,镇压了议会和各地的民众组织,波斯立宪革命失败。1907年使得波斯的边疆危机达到了高峰,表面波斯还是独立国家,实际上沦为英、俄的势力范围,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主权被掌握在列强手中。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十九世纪的波斯,也就是如今的伊朗,所经历的“边疆危机”并非单一事件,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经济和军事挑战的集合,其根源在于帝国日渐式微的国力与周边大国扩张野心的碰撞。用一句更接地气的话说,就是波斯当时就像一块越来越大的奶酪,周围的老虎们都盯着它,想从中分一杯羹,而且他们的手段一个比一个硬。具体来.............
  • 回答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法国人口出生率下降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现象,它不仅是法国独有的,也是许多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普遍面临的趋势。以下将从社会、经济、文化和政策等多个角度,详细阐述其主要原因:一、 社会经济转型带来的根本性变化 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 从“劳动力资产”到“消费单位”.............
  • 回答
    十九世纪的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以及俄国为何会被冠以“欧洲宪兵”的称号,是一个复杂且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其中既有历史事实的映照,也夹杂着各国政治考量和舆论宣传的成分。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将视角拉回到那个时代的欧洲格局。英法等国对沙皇俄国的实力认知:一份复杂的图景简单地说,英法等国对俄国的实力认知.............
  • 回答
    十九世纪的美国,从一个年轻的国家,一路狂奔,最终在经济体量上超越了曾经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并在此基础上引领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浪潮。这个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它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而非简单的因果链条。一、 雄厚的自然禀赋与广阔的国内市场:经济腾飞的基石想象一下,一.............
  • 回答
    法国十九世纪的高利贷资本主义、低生育率和缓慢的工业革命之间存在着复杂且相互强化的联系。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每个要素的特点及其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一、法国十九世纪的高利贷资本主义:高利贷资本主义在法国十九世纪的经济格局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主要表现为: 金融资本的支配地位: 与英国等国家强调工业资本.............
  • 回答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初,世界各国海军确实出现了一股建造主炮口径相对较小的战列舰的潮流,这并非偶然,而是当时海军技术、战略思想以及经济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回到那个特殊的时代背景,并深入探讨其中的具体原因。技术革新与“前无畏舰”时代的落幕十九世纪末,海战技术正经历着一场革命性的.............
  • 回答
    18世纪和19世纪,法国确实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尤其是与英国的长期对抗。尽管期间有过不少败仗,但法国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恢复能力,不仅没有被英国彻底甩开,甚至在某些时期和领域还占据优势,并最终在欧洲大陆上保持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这背后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以下将从几.............
  • 回答
    好的,如果您想深入了解19世纪法国的历史,这是一个非常精彩但也相当复杂和动荡的时期。从拿破仑帝国的余晖,到两次帝国更迭,再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与巩固,法国在政治、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要全面了解这个时期,我将为您推荐几类书籍,并详细说明它们的内容和侧重点,希望能帮助您构建.............
  • 回答
    十八、十九世纪的欧洲,一张音乐会门票的价格,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一概而论的问题。它就像如今我们买电影票,价格浮动很大,得看是哪个城市、哪个音乐厅、演的是谁的曲子,以及你的“座位”在哪里。总的来说,对于当时的“普通人”来说,一场高规格的古典音乐会,门票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我们先来拆解一下影响票价的几个关.............
  • 回答
    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前期,英俄两国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帝国,它们之间的博弈是那个时代国际关系的一条核心主线。这场博弈,远非简单的疆域争夺或贸易摩擦,而是掺杂了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国家战略、历史宿怨等多重因素的复杂较量,其影响之深远,甚至塑造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国际格局。一、 历史渊源与博弈的起点.............
  • 回答
    清朝在十九世纪是否真的那么弱?这得看我们从什么角度去评价,以及“弱”这个词的定义了。如果单从军事实力和国际地位上看,答案是肯定的,它确实显露出前所未有的衰败。但如果将视线拉回到内部,你会发现事情比想象中要复杂得多,这个庞大的帝国,尽管病入膏肓,却依然在垂死挣扎,并且在某些层面,它所展现出的“韧性”也.............
  • 回答
    在CSI的那个特定场景里,故事的真实性,也就是十九世纪中国金匠的故事,它更偏向于一个经过艺术加工的传说,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史实记录。这集 CSI 引用了一个关于一位中国金匠的故事,这个故事通常围绕着他高超的技艺展开,比如能够制作出精巧绝伦的金器,甚至以极其隐蔽的方式在其中融入微小的、几乎无法察觉的缺陷.............
  • 回答
    好,咱们就来聊聊这事儿。如果说,咱们澳洲的这帮子五百元老,不是穿越到明末那个浑浑噩噩的时代,而是直接掉进了十九世纪中叶的临高,那场面可就热闹了。这可不是什么“大明王朝”那套玩法,而是要面对一个初步工业化、列强环伺的崭新世界。咱们先得掰扯掰扯,十九世纪中期临高是个啥光景。那时候,中国虽然还挂着“天朝上.............
  • 回答
    十八世纪的化学实验,是在炼金术向科学化学过渡的关键时期。那时候的化学家们,不像现在这样拥有琳琅满目的标准化仪器,他们更多的是依靠双手和智慧,利用一些朴素却精巧的器具来进行探索。这些工具,承载着那个时代对物质本质的好奇和探求。最基础的容器类: 玻璃瓶和烧杯 (Glass Bottles and B.............
  • 回答
    十六世纪欧洲国王的一天,绝非我们今日想象中那种闲适或仅限于处理政务的模式。那是一个充满仪式感、严密规章和个人意志交织的时代,国王的每一刻都肩负着权力和责任,同时也被森严的礼仪和周遭环境所束缚。清晨,天还未完全破晓,国王便已起身。床铺并非如我们想象中那样私密。通常,他会在侍从的伺候下醒来,这些贴身的仆.............
  • 回答
    十八世纪,当人们想要横渡波澜壮阔的大西洋时,那可不是一件说走就走的事情,更没有如今这般便捷的交通方式。那时,远渡重洋的主力,便是那些巨大的、在海风中鼓满风帆的帆船。它们承载着商人的货物、冒险家的梦想,以及无数移民的希望,踏上漫长而充满未知的旅程。那么,具体要花多久呢?这个问题可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因.............
  • 回答
    十七世纪的英国,那是一段风云激荡、色彩斑斓的岁月。把它想象成一幅巨大的、层次分明的油画,你会看到截然不同的景象在同一片土地上交织。政治舞台上的波诡云谲:1600年代的英国,政治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充满了权谋、忠诚与背叛。 王朝的更迭与动荡: 世纪初,都铎王朝的末代君主伊丽莎白一世去世,标志着.............
  • 回答
    十世纪的于阗王国,论起称霸西域,这可不是件容易事。那时的西域,风云变幻,强敌环伺,想要一家独大,靠的是方方面面的实力。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于阗要是想在这片土地上说了算,得怎么折腾。一、 军事实力,硬道理必须得有首先,战场上的胜负才是王道。于阗想称霸,就得有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军队。 精锐的骑.............
  • 回答
    十六世纪,那是一个风帆和炮火交织的时代,大航海的巨浪席卷全球。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海洋冒险中,葡萄牙和西班牙无疑是弄潮儿,他们率先扬帆,开辟新航线,建立殖民地,掠夺财富。然而,当我们回顾这段历史,不禁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同为海上的掠夺者,为什么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海盗,似乎不如明朝和后来的英国海盗那样声名.............
  • 回答
    这桩历史事件,英国人在十六、十七世纪在加勒比海建立甘蔗种植园,并为此从非洲贩运大量黑奴,看似不直观,为何不在非洲本土就近取材,而是费了这么大的周折?这里面的门道,可比表面上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国际政治、经济运作、技术限制以及残酷的奴隶贸易链条等等诸多因素。首先,我们得从 甘蔗这种作物本身的特性 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