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矛头战术不利于防守?为何莫德尔在防守时将坦克集群拆分到各步兵部队,其成效就显著?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

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矛头战术不利于防守?

“装甲矛头”战术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包括坦克、摩托化步兵、炮兵和空军支援)于一点,通过强大的火力、速度和机动性,迅速突破敌方战线,形成深远之敌侧翼或包围圈。这种战术的优势在于其进攻的突然性和摧毁性,能够迅速瓦解对手的防御体系。然而,当这种战术被用于防守时,其内在的劣势就暴露无遗:

1. 目标导向与散布: “矛头”意味着进攻和突破。在防守时,德军仍然试图用装甲部队去“突破”或“反击”敌军的攻势,而不是稳固地扼守阵地。这导致装甲部队在需要集中力量的防守区域时,反而可能因为预设的突破点或反击方向而分散。一旦防守线某个点被突破,负责反击的装甲部队可能需要长途奔袭,丧失突然性,并可能在途中遭遇敌方空中优势或反坦克火力,损耗过大。

2. 对地形和补给的依赖: 装甲部队需要开阔的地形以发挥其速度和机动性,同时对燃料、弹药和维修的补给线要求极高。在防守战中,德军往往是被动应对,战场选择权不在自己手中。如果被敌军逼入不利地形,例如森林、城镇或湿地,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将大打折扣,成为固定目标。同时,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和海上运输能力,使得他们的补给线相对稳定,而德军则越来越难以维持其装甲部队的后勤需求,尤其是在东线广阔而泥泞的战场上。

3. 兵力损失的不可承受性: 装甲部队是二战中成本最高、制造最复杂、训练最艰苦的兵种。每一辆坦克、每一名坦克乘员的损失,都是对德军战争潜力的巨大打击。在进攻时,损失可以被视为突破敌方纵深、获取更大战略利益的代价。但在防守时,每一次与敌方装甲部队或大量反坦克炮的交锋,都可能导致德军精锐坦克部队的不可逆转的消耗。一旦装甲部队的优势丧失,德军的整体作战能力就会直线下降。

4. 战术僵化与情报不足: 当防守方情报不足或对敌军动向判断失误时,贸然调动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可能遭遇敌军预设的陷阱,例如埋伏的反坦克炮阵地或航空炸弹。即使是精锐的“虎”式、“豹”式坦克,在数量占优且有空中支援的敌方大规模反坦克火力面前,也难以全身而退。德军在战争后期,由于资源和情报的限制,这种僵化的战术思想更易导致兵力浪费。

为何莫德尔在防守时将坦克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其成效就显著?

埃里希·莫德尔是一位极其擅长防御战的指挥官,他深谙如何利用地形、兵力以及敌我双方的特点来构筑坚固的防线并寻找反击机会。他将装甲部队拆分,赋予步兵更多支援,这种策略之所以有效,根源在于他对战争的理解更加务实和灵活:

1. “战斗群”的灵活运用与就近支援: 莫德尔的核心理念是建立稳固的防线,并利用小规模、集中的装甲力量进行短距离、有计划的反击,而不是进行大规模、长距离的突击。他会根据防线的具体情况,将坦克和突击炮(StuG)等装甲单位编组为“战斗群”(Kampfgruppe),这些战斗群并非独立作战,而是紧密地与步兵部队协同。

近距离火力支援: 当敌军步兵突破防线,与德军步兵在近距离缠斗时,拆分的坦克和突击炮能够迅速被调动到最需要火力支援的地点。它们的强大火炮能够有效地压制敌方步兵、轻型装甲车辆以及火力点,为陷入困境的步兵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阻止其被驱逐或包围。这与将装甲部队集中起来,形成一个无法快速响应局部危机的“矛头”,效果截然不同。

反坦克作战的有效性: 在许多防守战役中,德军步兵常常在反坦克方面面临巨大压力。莫德尔将坦克拆分到各步兵师和团一级,意味着这些装甲力量能够更加贴近一线部队,有效地应对敌军坦克。它们可以利用地形优势,伏击敌军推进的坦克集群,或者在敌军坦克突破步兵阵地后,迅速从侧翼或后方进行反击,利用其精确的火炮和厚重的装甲优势,摧毁敌方坦克。这比一个集中的装甲矛头,在对方已经集结了反坦克火力的情况下去强行突破要稳妥得多。

2. 利用地形与消耗战: 莫德尔深知地形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防守方而言。他会将装甲部队部署在地形有利的位置,例如山丘、城镇边缘或河流附近,让他们能够利用掩体、反斜面等,对敌军进行伏击。拆分后的坦克,可以更加分散地利用这些有利地形,形成多点打击的力量,而不是将所有精锐集中在一个可能被突破的点上。

步坦协同,步步为营: 在莫德尔的防守体系中,步兵是防线的主体,而装甲部队则是他们的“硬拳头”。步兵负责扼守阵地,消耗敌军的锐气,并在必要时吸引敌军火力。而装甲部队则作为呼唤炮兵,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以摧毁敌军的突击力量。这种“步步为营”的防守策略,虽然不能像进攻那样迅速摧毁敌人,却能有效消耗敌军的兵力和物资,为德军争取宝贵的时间和机会。

3. 应对敌方战术的调整: 莫德尔的战术调整,也是针对盟军战术特点的回应。盟军,尤其是苏军,在后期拥有庞大的坦克数量、良好的空中支援以及日益增长的炮兵火力。如果德军依然坚持将有限的装甲部队集中起来,很容易成为盟军优势火力的集火目标。通过将装甲部队分散到更小的作战单元,可以降低其被大规模歼灭的风险,并在局部形成优势,迟滞或击退敌军的攻势。

4. 心理战与战场控制: 拥有装甲部队的及时支援,对于一线步兵的士气有着巨大的鼓舞作用。当步兵知道有坦克在附近随时待命支援时,他们的抵抗意志会更加顽强。反之,如果装甲部队被集中在后方,一旦防线被撕裂,步兵可能会感到孤立无援。莫德尔通过拆分装甲部队,实际上是在加强整个防线的韧性和控制力。

总而言之,装甲矛头战术的精髓在于进攻的集中与突击,这使得它在防守时显得格格不入,容易导致兵力分散、地形受限和巨大损失。而莫德尔的拆分策略,则是将装甲部队从“矛头”变成了“钢刀”,灵活地嵌入到坚固的防守体系中,为一线步兵提供及时、有效的火力支援和反击力量。这种更加务实、灵活和注重步坦协同的防守理念,正是莫德尔在战争后期屡屡能在德军劣势局面下扭转战局的关键所在。他深刻理解到,在决定性的防御战中,部队的生存能力和关键时刻的有效支援,远比空洞的“矛头”概念重要得多。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刺猬要塞战术是否有效,要结合时期来分析。战争初期苏军火力比较弱,后勤能力有限,部队平均素质也比较低,德军只要一心死守坚决不撤退,苏军就没什么办法,比如,就连几千人组成环形阵地坚守的霍尔姆口袋,苏军都吃不掉,因此在1943年后半段以前,克卢格(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提及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绩时只提莫德尔,仿佛他不存在一样,实际上,克卢格元帅才是长期以来中线的德军主帅)和莫德尔拆分坦克部队阵地坚守的做法取得了很大成功,也让希特勒本人很满意。


到了1943年后半段以后,苏军已经拥有了一大批有能力进行深远纵深突击的坦克部队,步兵部队也有了极强的阵地突击能力,这个时候苏军已经可以轻易突破德军严密设防的防线,并投入坦克集群向战场纵深挺进。到了这个时候,真正适合德军的反而就是曼施坦因的那套机动弹性防御,即等待苏军坦克部队远离步兵进入纵深腹地之后,集中德军坦克部队断其后路,然后击溃。

此战术可行性在于:第一,苏军即使到战争结束,大多数步兵部队也没有摩托化,只要将坦克部队的突击矛头折断了,苏军仍没有太多能力追击和拦截撤退的德军步兵,德军大兵团遭毁灭性打击的威胁自然就解除了。第二,德军在战争后期坦克质量仍然占据一定优势,打坦克战反而更有把握一些。具体的成功战例在第聂伯河会战和匈牙利等战役中都多次出现过。苏军在战争后期被俘人数最多的一次,就是前锋机械化部队遭到成功反击的德布勒森战役。

1944年之后,德军还成立了一些装甲火力旅(fire brigade),本意就是更方便调动和坦克战,以应对东线的机动防御,结果因为西线军情紧急,都拿去反击盟军了,然后也基本被盟军消灭了。


莫德尔战后名声不佳的一大因素,就是战争最后两年的战绩堪称灾难性,毕竟败军之将不言勇(曼、古、隆也战败过,但没有那么惨)。只是那时候网上很多人都更喜欢找隆不在和曼不群的碴,很少有人想鞭他的尸(除了拖总之外。。。),所以成就了莫德尔和刺猬防御战在国内网络较好的名声。

莫德尔在担任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期间,误判苏军下一次大战役的主攻方向必定是加利西亚平原,并说服希特勒将中央集团军群仅剩的一些装甲师也调到南方。巴格拉季昂战役爆发后,莫德尔临时兼任中央集团军群司令,又将这些刚调来的装甲师调回白俄罗斯,两头走马灯一样的跑,结果两头都不强。之后,也没有将这些装甲师集中起来反击,而是逐一派出节节阻击苏军坦克部队,最终坦克战失利,苏军一路打到明斯克城下完成合围,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全军覆没。之后,科涅夫趁机发动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又重创了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白俄罗斯战局稳定后,莫德尔前往西线担任B集团军群司令,虽然盟军对西线德军占据压倒性优势,西线最后的结局不能怪他,但他被布莱德雷一路打得节节败退,最后全军覆没也是事实,美国人当然也就没有理由去捧他了。

中央集团军群很多地段都有精心构筑的工事群和预设防线,防御条件不是一直在无遮无掩的乌克兰大草原作战的南方集团军群可比,但即便如此,防线仍然被苏军一次次突破。到了巴格拉季昂战役,维捷布斯克、博布鲁伊斯克等地的步兵防线更是只用了几天就土崩瓦解。莫德尔在北乌克兰集团军群上任之后,曾企图完全废弃机动防御,强令各装甲军军长/师长开始训练阵地战,然成效甚微,到了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时,反而在布罗迪直接被吃掉了一个军。这些情况都表明,静态防御理论已经不适合战争后期的战场实际。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而且触及了二战时期德军编制中一个挺微妙的点。其实,二战后期德军装备的突击炮,即便只有一个营的实力,也不至于直接就改称“突击炮旅”的。这里面可能存在一些误解或者信息混淆,或者你提到的“一个营的实力”这个概念需要更细致地解析。让我来试着给你梳理一下,让这件事的脉络更清晰,也尽量避免那.............
  • 回答
    二战时期,一个国家能拥有多少坦克,直接决定了其装甲部队的规模和作战效能。以英、美、苏、德这几个主要参战国为例,30辆坦克算是个什么规模的装甲部队呢?这得看具体情况,因为不同国家的装甲部队构成和战术思想都不一样。咱们这就掰扯掰扯。首先得明确一点,二战期间,坦克这玩意儿可不是孤军奋战的,它得配上步兵、炮.............
  • 回答
    二战德军部分装甲车辆,尤其是重型坦克如虎式和豹式,采用交错式负重轮的设计,这绝非偶然,而是基于当时德国在装甲技术领域追求极致性能的考量。这种设计的背后,隐藏着对车辆机动性、承载能力和维护便利性等多方面的权衡与优化。首先,我们得从交错式负重轮最直观的优点说起:提升了车辆的通过性与越野能力。想象一下,一.............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虽然在战场上初期展现了惊人的军事实力,但其工业生产能力,尤其是在与美国相比时,却始终存在着巨大的鸿沟。这种差距并非偶然,而是多种深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首先,德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存在先天不足。相比于美国这个拥有广袤国土、丰富自然资源和多元化经济体的巨型国家,德国的体量要小得多。虽然.............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关于二战苏军师级兵力为何远少于德军,这确实是一个挺有意思的问题,也涉及到双方在战争初期以及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差异。咱们得从几个方面来掰扯掰扯。一、 编制思路的根本不同:重“单位”还是重“集团”?最核心的一点,在于苏军和德军在战争初期的编制理念就有点不一样。 德军:强调“全能型”和“独立作战”的.............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在密码战上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尤其是成功破译了轴心国(德国和日本)的关键密码系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反过来,盟国在密码方面的安全相对更有效。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涵盖了技术、组织、人力以及战略决策等多个层面。德国密码被破译:恩尼格玛与洛伦兹的“阴影”德国在二战初.............
  • 回答
    关于“二战是德苏共同发起”这个说法,如果我们要深入探究,确实会触及到一些复杂的历史细节,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某一方或多方。要理解为什么这个说法不被广泛接受,甚至可以说是与主流历史认知相悖,我们需要剥开历史事件的层层包裹,还原当时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各方的心态。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战争.............
  • 回答
    二战中后期,德国空军(Luftwaffe)逐步丧失制空权是一个复杂且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所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关键层面来剖析这一过程:一、战略误判与资源分配的失衡: 早期辉煌的代价: 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凭借其闪电战的优势,凭借先进的战术和相对精良的飞机,在波兰、法国等战役中取得了.............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也触及到了二战复杂而敏感的历史根源。虽然我们通常将德国视为二战的挑起者,但若要深入探讨,确实可以从更宏观和多维度的视角来审视,甚至可以说,当时的英国政府在某些政策和行为上,也未能有效地阻止战争的爆发,并且在某些层面上,其策略的失误也为德国的扩张提供了空间。当然,这并非说英国.............
  • 回答
    日本在二战后崛起成为经济强国,超越同为战败国的德国,是一个复杂但极具启发性的历史议题。这背后并非单一原因,而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至于统一后的德国与日本的经济差距拉大,同样有其深刻的根源。日本为何能超越德国(战后初期至冷战时期)?首先,要理解为什么日本能超越德国,需要区分“战败国”的定义和历史.............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未能彻底摧毁苏联的工业能力,这是导致其最终在东线战场失利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一路深入苏联腹地,但苏联工业的韧性和德国自身战略上的失误,使得“巴巴罗萨行动”的这一核心目标未能达成。下面我将详细阐述原因。首先,苏联工业的“战略转移”是德国未能摧毁其工业能力的.............
  • 回答
    二战后期,德国在东线装甲部队确实出现过几次局部性的兵力集中和技术优势,但这些优势未能转化为扭转整个战局颓势的关键因素,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绝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一、技术优势的局限性与付出高昂的代价不可否认,到战争后期,德国的虎式、虎王等重型坦克在火力、防护和机动性上,相比苏军的T3.............
  • 回答
    关于德国和日本在二战中的反思,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引人深思的议题。它们的差异源于历史进程、社会结构、政治体制以及战后处理方式等多重因素。简单来说,德国的深刻反省源于其国家整体的崩溃和对自身罪行的直接面对,而日本的反思则相对模糊和被动,更多地是在外部压力下进行的调整,并且历史叙述也存在较大的争议空间。德.............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上,我们看到那些庞大的盟军战略轰炸机,比如B17“飞行堡垒”和B24“解放者”,它们装备着各式各样的机枪和机炮,像一门门移动的堡垒,在空中抵御着德国战斗机的攻击。但奇怪的是,为什么它们不能仅仅依靠这些火力,就足以摆平那些灵活的德国“小家伙”呢?这背后其实是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在起作.............
  • 回答
    提起二战,人们自然会想到战败的德国,以及随之而来的领土变动。那么,作为二战的战败国,德国是否和它的周边国家存在领土纠纷呢?答案是肯定的,但这里需要厘清一个概念:战后德国的领土变动,以及由此产生的“纠纷”与当今国际社会普遍认知的“领土纠纷”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在二战结束后,德国的领土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