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的德国生产了两万多架飞机,为何会失去制空权?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俯冲轰炸机斯图卡(Stuka)的俯冲声和精准打击,以及 Bf 109 和 Fw 190 等战斗机的优异性能,都曾让盟军头疼不已。然而,这种优势是建立在特定战场和特定战术基础上的,并且未能持续下去。

1. 战略定位的失误与资源的过度分散:

德国的战略目标一开始就有些模糊和不切实际。希特勒对空军的定位,更多的是作为陆军的辅助力量,用来支援地面部队的突击。这意味着空军的研发和生产,很大程度上服务于地面部队的需求,例如大量的俯冲轰炸机和支援型战机。然而,战争的进程很快证明,空军本身可以成为决定性的战略武器,能够独立对敌国的工业、经济和士气造成毁灭性打击。

更糟糕的是,德国未能集中力量发展一种或几种能够确立绝对制空权的优势机型。相对而言,盟军(尤其是英国和美国)则更早地将资源投入到高性能战斗机的研发和批量生产上。

2. 技术发展的方向性偏差与生产的瓶颈:

战略轰炸能力不足: 尽管德国拥有 Me 262 这种划时代的喷气式战斗机,以及各种先进的轰炸机设计,但它们的生产数量极其有限,并且错过了将喷气式技术用于战略轰炸的黄金时期。德国未能像美国那样建立起一支强大的远程战略轰炸机部队,去系统性地摧毁盟军的工业和城市。盟军的B17“空中堡垒”和B24“解放者”等重型轰炸机,以强大的载弹量和持续的轰炸能力,对德国本土造成了巨大的破坏。
战斗机性能的追赶与被超越: 虽然 Bf 109 和 Fw 190 在战争初期性能优异,但盟军的战斗机也在不断进步。尤其是在战争后期,英国的喷火(Spitfire)和飓风(Hurricane),以及美国的P51“野马”和P47“雷电”等战斗机,在速度、航程、火力以及可靠性上逐渐超越了德军的同类机型。特别是P51的超长航程,使其能够伴随轰炸机深入德国境内进行护航,这是德军战斗机所无法比拟的。
生产效率与质量的矛盾: 德国的飞机设计往往过于追求极致性能,导致设计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昂。例如,Me 262 喷气式战斗机,虽然技术先进,但其发动机的可靠性不高,且在制造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而且,随着战争的深入,德国本土遭受的盟军战略轰炸越来越频繁,严重影响了飞机的生产和零部件的供应。航空工业的工厂成为了盟军重点打击的目标。
资源困境: 德国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石油和战略金属的短缺成为制约其军事工业发展的致命因素。航空燃料的需求量巨大,随着战争的消耗,石油供应越来越紧张。此外,许多先进飞机的制造还需要稀有金属,这些也面临着供应问题。

3. 人员训练与储备的不足:

优秀的飞机和先进的技术需要训练有素的飞行员来驾驭。战争初期,德国空军拥有大量经验丰富的飞行员。然而,随着战争的持续消耗,新飞行员的训练时间被压缩,质量也难以保证。同时,许多王牌飞行员在战斗中损失,其经验和技术难以在短时间内被新一代飞行员传承。相比之下,美国等盟国拥有广阔的国土和强大的培训体系,能够源源不断地为前线输送合格的飞行员。

4. 盟军战术的演变与整体优势:

盟军并没有止步不前。他们通过实战不断调整战术,例如改进防空火力、优化轰炸机编队护航战术、以及发展有效的空中拦截措施。盟军的整体工业生产能力和资源储备远超德国,这使得他们能够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压倒性的优势。当盟军能够投入数千架飞机进行大规模的空袭时,德军零散的部队已经难以抵挡。

总结来说,德国二战时期生产的两万多架飞机,虽然在早期表现出色,但由于战略定位的失误,未能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机型;技术发展方向存在偏差,尤其是在战略轰炸和远程护航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生产效率和质量的矛盾,以及资源和人员的短缺,都导致了其空军实力难以持续增长和维持。最终,在盟军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不断进步的技术和战术以及海量人员的消耗下,德国逐渐丧失了制空权,也为最终的战败埋下了伏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德军生产了14万各类飞机,仅1944年一年就生产了2.7万飞机

这个数字倒还好,其实丝毫不逊色于英国和苏联(苏联总产量更高但主要是il-2极大拉高了总产量)

但它需要vs几乎全部的英国空军 几乎全部的苏联空军和近一半的美国陆航

也就是德国空军飞机数量的三四倍吧

要说陆军还有意大利匈牙利罗马尼亚这些小伙伴帮衬,空军真就基本靠德军自己

应该说德国空军大体而言对得起自己那份工资,甚至包括早期的那个大胖子,比海军马鹿强多了。毕竟在制裁中挣扎重建,以不到50%的力量对苏作战尚能保证两年多的制空权,到1945也没完全失去战术制空

对英美也是曾给予其重创,43年盟军轰炸机超过8%的损失率一度让财大气粗的美国都没法承受,但到了44年是真没办法了:

1.交通线大都被毁,大量飞机无法交付

2.没油,交付了也没法飞

3.飞行员损失太大,飞起来也会被很快揍下来

大体就是这样

user avatar

1、德国不只生产2万架飞机,2万架放在二战并不算多。

2、德国纵深太小,炼油厂被破坏,飞机、坦克油料短缺。

疯狂的27分钟,历史上最伟大的轰炸行动

3、德国没有进行充分的战争动员,后期飞行员数量不足(为什么在二战中拥有最多王牌飞行员的德国,最后却输掉了空战呢?-历史频道-手机搜狐)。

4、德国企业也没有全面转入战时状态,飞机种类繁多(都快上百种飞机了),制式不统一,单款飞机产量相对少,维修和保养不统一、过于复杂。



不要神化德国。德国之所以二战初期强大,是因为德国军工自普鲁士以来的一个延续,一战后也没有被阉割。

并没有多神奇的地方。发动二战也是骑驴看剧本,打一步看一步,是一种赌博,并没有通盘的计划。

做为一个中等强国,事情的发展也不可能按它的计划走。

user avatar

看来音色大仙等德黑已经退化到连表格中的数据都看不懂了

音色大仙的神论如上

而原表格如下

根据原表格中的数据

德国空军在1941年11月8月的Total aircraft的数量为3963架, 其中In reserve的数量为702架, 而At the fronts的数量为3259架

德国空军在1941年12月27月的Total aircraft的数量为3795架, 其中In reserve的数量为927架, 而At the fronts的数量为2868架

德国空军在1942年12月10月的Total aircraft的数量为4479架, 其中In reserve的数量为775架, 而At the fronts的数量为3704架

德国空军在1943年2月10月的Total aircraft的数量为4740架, 其中In reserve的数量为1066架, 而At the fronts的数量为3674架

德国空军在1943年12月20月的Total aircraft的数量为5556架, 其中In reserve的数量为990架, 而At the fronts的数量为4566架

德国空军在1944年2月10月的Total aircraft的数量为5703架, 其中In reserve的数量为859架, 而At the fronts的数量为4844架

至于音色大仙等德黑们是如何通过原图表中的数据得出 "而德国飞机总产量是很多的,可见德国生产制造的飞机大部分都没有转换成一线战力" 这一结论的, 本人暂且蒙在鼓里。


顺便打脸下德黑大湿发明的泔水


德黑神论1

德国空军, 战绩严重注水, 首先是他们计算击落飞机数量统计, 就非常滑稽,为了塑造所谓的飞行王牌, 脸都不要了。而且虚报击落数量的情况很多, 所以你可以看到虽然德军拥有百架击落数的王牌很多, 但是我敢说没有一个比东线阔老爷厉害。

面对局外壬大湿的搞笑钦点, 德国空军中的一众王牌飞行员也是笑而不语

德国空军中的王牌飞行员 阿道夫·加兰德(Adolf "Dolfo" Galland)的战绩如下



德国空军中的王牌飞行员 Joachim Müncheberg的战绩如下



德国空军中的王牌飞行员 Werner Schroer的战绩如下



德国空军中的王牌飞行员 Egon Mayer的战绩如下



德国空军中的王牌飞行员 Josef "Pips" Priller的战绩如下



德黑神论2

第三, 德国空军是一伙极端英雄主义的武夫组成的队伍, 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驾驶员, 可以说是人均觉得自己是红男爵在世, 标准的人头狗特性, 经常为了捞一个击落数,就抛弃自己护航的轰炸机, 视作战任务是儿戏。经常是人头刷的飞起, 回头一看水晶都爆炸了。

对此, 我们直接看底下的这篇文章即可, 本人在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user avatar

两万架?这还是德国么?你是不是对二战的消耗有什么误解?就连作为穷逼列强之称的日本都生产了六万五千多架。43年就投降的意大利也有一万多架。 德国从39年到45年。六年时间共计生产了53728架战斗机,12359架战斗轰炸机。18235架轰炸机,6299架侦察机,1190架水上飞机,3079架运输机,3145架滑翔机,2549架联络机,10942架教练机,1988架喷气机。共计113514架,两万架平均下来也就是一年的产量。

在西线,由于英美空军的碾压性优势,无论从飞机数量,还是飞机质量上德军都没有特别的优势。可能前期飞行员素质上还有点优势,有那么一堆的空中王牌,但是随着战争的消耗,优秀的飞行员不断损失,飞行员质量也不断下降。所以全方位的被美英碾压。到最后等美军登陆欧洲大陆,各种长航程战斗机服役,德国人就连航校培训新飞行员都变得困难重重了,因为美国佬的野马会在德国本土不断的巡逻,专门打这种航校的教练机。都不用等这些菜鸟学员他们学成,就直接就把他们给扼杀在摇篮里了。

在东线,德国空军在战争初期的确猛的一比,老毛子损失惨重,损失大量飞机和飞行员。老毛子的飞行员技术和飞机一开始也不怎么行,被德国佬刷了大量人头,德国空军里各种战果上了百的那些大神,多数都事在东线刷的人头。

但是东线的空战有个特点,苏德双方的空战往往都是围绕着支援地面战斗而展开的。因为苏德双方都没有能力抢到绝对的制空权,只能在战场上争夺一下战役进行时一定时间内的局部制空权

user avatar

你这是从哪看的地摊消息?二战德国要真的只生产了两万多架飞机,希特勒不用等他死了,他活着的时候就会半夜从床上跳起来把那个胖子(戈林)吊起来打,正反两面打。

二战时期,随便一型叫的上名字的战斗机、轰炸机产量都是过万的。随便说几个:

德国 BF109-30480架、FW190-29000架、JU88-14676架;

英国 飓风-14533架 、喷火-20351 、

美国 P51-15875架、 P47-16231架、 B24-18482架

苏联 雅克3-31000架、伊尔2-36183架

实际我在找数据的时候,倒是看到一个类似的问题,但那人问的是1944年德国年产2万架,但失去制空权。可就算是这样问,也是错的,不但数量不对,更无视了同时期的英美,自己看数据:

1942年: 美国47836, 苏联25436, 英国23672, 德国15409, 日本8861

1943年: 美国85898, 苏联34900, 英国26263, 德国24807, 日本16693

1944年: 美国96318, 苏联40300, 英国26461, 德国39807, 日本28180

1944年德、日加起来都比不美国,就这还想要制空权?

user avatar

不只,不只2万架,但为啥丢了制空权

1.没油,字面意义上的没油,轴心三国统统缺油,整个欧洲都指望着罗马尼亚那点油呢,日本更是缺的脑壳疼,南下东南亚也是为了资源,盟军三国全都是要啥有啥,很少会有缺的,尤其是美国,真正意义上的所有资源都有,都能做到自给自足的国家

2.航空燃油的质量,缺油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德国用的油实在是太差了,煤转油能不能用,能用,但质量差,用的时间差了很容易把装备搞损坏,航空燃油也是一样,天生比盟军的油药差一个甚至好几个档次,战机本来可以发挥100%的能力,结果因为油的原因只能发挥80%甚至更低的能力

3.后期优秀的飞行员太少了,和日本也差不多,飞机造出来了,能开的人太少了,还没油,怎么办

4.一直就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良心循环,德国空军一直有让王牌飞行员刷战绩的陋习,而不是像美国一样,把王牌送回国内,训练飞行员

5.飞机的性能方面,后期虽然德国有ta152但是盟军都有优秀的战斗机,p51野马,f6f地狱猫,拉7,米格,在性能方面不能形成碾压,甚至一对一都不一定保证必胜,本来数量比不上,质量还是势均力敌,而且油的质量差下了,性能还发挥不完全

6.如果说德国的装甲部队改变了陆战,那盟军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就是改变了空战,在此之前,空战一直都是狗斗,速度决定一切,但战略轰炸机不和你玩骑士般的对决了,1万米的高空飞行,德国能飞上那个高度的飞机少之又少,飞上去了性能也要大打折扣,而战略轰炸机全身都是刺,又硬,火力还猛,全身的.50,怎么打,打吧,上去了战机跑不动,机动性不行,只能被突入战场的盟军战机吊打,不打吧,这玩意真的烦,一群过来,炸城市,炸工厂,反正各种炸,你真的没办法,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了

user avatar

德国空军的无能,可不光是有一个无能戈林。。。

德国空军,有至少几个明显的毛病。

第一装备产能低下,当然了这是二战德国的通病,作为开战前的世界第二工业国,德国人在武器装备的设计上,实在是对不起他工业大国的身份。工业化的标志,标准化生产,在德国军工产业上,是一点都看不到。

第二德国空军,战绩严重注水,首先是他们计算击落飞机数量统计,就非常滑稽,为了塑造所谓的飞行王牌,脸都不要了。。。而且虚报击落数量的情况很多,所以你可以看到虽然德军拥有百架击落数的王牌很多,但是我敢说没有一个比东线阔老爷厉害。

第三,德国空军是一伙极端英雄主义的武夫组成的队伍,德国空军的战斗机驾驶员,可以说是人均觉得自己是红男爵在世,标准的人头狗特性,经常为了捞一个击落数,就抛弃自己护航的轰炸机,视作战任务是儿戏。经常是人头刷的飞起,回头一看水晶都爆炸了。。。



————————————————————————————————————-

我得回复一下,下面这位朋友的说法

首先,我不否认德军在开战前,飞行员个人的素养非常高,甚至我也认为,德军空中小分队,中队,甚至大队,在技巧上是娴熟的。。。但是德军在东线空战的最终失败,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是德军从征兵,培养,装备设计,装备生产,到战术思想上的全面失败。。而不是一句对面暴兵比我强,就解释的。。。


因为德军在东线的空中,最初是取得空前的压倒性优势,他们在装备的数量,质量,和可用飞行员上都碾压了对面的苏军,更是在战争初期极大的打击苏联的工业能力,使得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战前世界拥有第三工业产值,战时欧洲第一工业的苏联,无法大量正常补充空中力量的,而欧美的援助,整个苏德战争期间,欧美援助武器数量的也就占总数量了4%,生活物质要多一些,也多的有限,而且还不是最困难的41年时候运来的。整个41年,苏联也就受到了不到300架飞机,何况莫斯科战役打完的时候,欧美的第一桶奶粉还没送到苏联呢。。。

然而仅仅过去了2年,在库尔斯克的时候,德军空军就以无这般绝对优势了,也就是55开或者46开的样子,到了44年白俄罗斯战役,苏军便已经取得制空权了。。。

那么问题就是,苏军的空军几乎是在战争中从零开始的建设部队,好用的飞机基本上都是战时设计的,而飞行员则是赶鸭子上架一样开始自己飞行生涯。。。这种魔鬼开局最后都能变成,苏军拥有数量,质量,和可用飞行员的空中优势。。只能说明德军的失败是全方面的,甚至可以说德国空军比德三陆军输的还要彻底。。。


而且我认为很多人可能搞错了一个问题,空军不是陆军,空军的学习成本很高,并不会因为总动员,就突然冒出很多优秀的飞行员出来。。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