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国的普通公民是纳粹的帮凶吗?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政权下的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帮凶”二字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个人选择以及信息的隔绝等多个层面。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纳粹政权是通过一系列合法(至少在表面上)的政治手段上台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并非通过暴力革命强行夺权,而是在民主选举的框架下逐步积累力量,最终在1933年被任命为总理。在此过程中,相当一部分德国人,出于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对魏玛共和国政治混乱的厌倦、对经济危机的绝望,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渴望,真心拥护纳粹的纲领。他们可能认为纳粹的强大领导力、民族主义口号以及对国家秩序的承诺是解决德国困境的良方。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支持不能简单地被归结为“帮凶”,而更像是对当时政治选择的“认同”或“支持”。

然而,随着纳粹政权的巩固和扩张,情况变得更加复杂。纳粹推行了一系列压制性的政策,包括但不限于:

宣传与思想控制: 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效率和规模,通过广播、报纸、电影、集会等一切媒介,向德国民众灌输纳粹的意识形态,塑造非黑即白的仇恨叙事,特别是针对犹太人和其他“敌人”。这种持续的、无孔不入的宣传,使得真相被扭曲,怀疑被压制,即便是不认同纳粹的人,也很难不受到其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内化其某些观点。

法律与社会压制: 纳粹上台后迅速剥夺了政治自由,取缔了反对党,设立了秘密警察(盖世太保)和集中营。任何公开反对或质疑纳粹政权的行为都会招致严厉的惩罚,包括监禁、酷刑甚至死亡。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保持沉默或“不惹麻烦”成为许多人求生的策略。他们可能不赞同纳粹的某些行为,但出于对自身安全、家庭的考虑,他们选择不公开表达异议,这种“不作为”在某种程度上为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空间,是否构成“帮凶”,界限变得模糊。

经济利益与个人获益: 纳粹政权上台后,通过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如修建高速公路)、重整军备以及剥夺犹太人的财产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为一部分人带来了工作机会和经济改善。有些人可能因为这些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而选择支持纳粹,或者至少不反对。当个人的利益与政权的利益挂钩时,保持沉默或附和就更容易发生。

道德的侵蚀与“平庸之恶”: 随着战争的进行和种族灭杀政策的展开,纳粹政权暴露了其最黑暗的一面。虽然并非所有德国普通公民都直接参与了屠杀,但很多人对犹太人被逮捕、被驱逐甚至失踪有所耳闻。有些人选择视而不见,将这些事件归咎于“国家需要”,或是相信政府的宣传。汉娜·阿伦特提出的“平庸之恶”概念,恰恰描述了那些不一定怀有恶意,但在体制内机械地执行命令,从而促成了大规模罪行的普通人。例如,一个铁路工人,尽管他可能并不仇恨犹太人,但如果他驾驶着将犹太人送往死亡营的火车,他的行为也是构成罪行的链条中的一环。

知情与不知情: 德国普通民众对纳粹所有罪行的知情程度是参差不齐的。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尤其是在宣传的掩盖下,许多人可能对犹太人大屠杀的真实规模和残酷性并不完全了解。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尤其是在纳粹德国战败前夕,关于集中营和种族灭杀的更多信息开始流传。即使是这样,许多人仍然可能通过选择性忽视、心理防御机制(如否认)来避免面对真相。

因此,将所有德国普通公民都贴上“帮凶”的标签,可能过于简单化了复杂的历史现实。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积极支持者: 这是纳粹政权最坚定的拥护者,他们真心相信纳粹的意识形态,并积极参与到政权的建设和运作中,甚至直接参与犯罪活动。
机会主义者: 他们可能并不完全认同纳粹,但为了在社会中生存、获得利益或晋升,选择迎合纳粹政权,并在其中扮演某种角色。
沉默的大多数: 这部分人对纳粹政权持保留或中立态度,他们可能对纳粹的某些政策感到不安,但由于恐惧、麻木或对变革的无力感,他们选择了沉默和被动接受。他们的沉默,虽然不是直接的行动,却构成了纳粹政权得以维持的社会背景。可以说,他们的“不作为”在客观上,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空间。
少数抵抗者: 一小部分德国人冒着生命危险,积极参与了反纳粹活动,但他们是少数。

总而言之,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时期的角色是多元的。很多人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严密的宣传机器和有限的信息获取下,做出了各种各样的选择。他们的选择,无论是支持、沉默、附和还是被动接受,都不同程度地与纳粹政权的运作和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与其简单地扣上“帮凶”的帽子,不如更细致地去理解他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面临的困境、诱惑和道德抉择,以及他们各自行为在那个极权时代中所产生的不同影响。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深刻的反思,而不是简单粗暴的道德审判。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不是,哪会有纳粹

user avatar

是,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说你怎么处理这个事情。

各位,纳粹不是说一开始就掌权的,纳粹的民调是逐次走高的,如果今天纳粹是通过兵变上台,那怎么去把罪过推到纳粹头上这都无所谓,因为德国人根本没法反应啊,但是纳粹是在议会,一年比一年的席位更大,最后拿到统治权的,这投票的难不是德国人啊。

28年纳粹党在议会才2.6%的席位。

30年18.3%,到了32年33.1%,33年43.9%

纳粹是小党起家,不是说一开始,纳粹组织了一个兵变,然后立即上台了,而是逐年增加的,其原因就是因为经济危机,这不是历史课本上的吗?是不是德国人选择了纳粹?纳粹把失业率降到几乎为零,而前几年德国失业率爆棚,人都活不下去了,德国人投票给纳粹这是理所当然的。

就算德国人不知道纳粹种族灭绝,德国入侵西欧难道德国人也不知道吗?那可是纳粹作为战绩,在全德里面热火朝天的宣传的。

只是说,我们明知道德国人就这个德行,战后怎么弄?

德国几千万人,难道你把他们全给突突了?不可能嘛,总要找个借口嘛。

不然怎么办?

当年种族歧视就是正确的啊,现代集中营又不事德国人发明的,是英国人发明的,布尔战争时期英国人关押布尔人导致的,引发欧洲人谴责

那欧洲人为什么谴责英国?是因为英国对布尔人不人道对待吗?

胡扯,怎么可能啊,英国统治下的印度个,隔三差五的大饥荒,动不动就饿死上千万人,你见过欧洲人谴责吗?丘吉尔都饿死几百万印度人,你见过欧洲人谴责丘吉尔?

丘吉尔在英国现在不还是光彩的形象吗?

布尔人是荷兰人和德国人的后裔,简单的说,那是白人啊。

饿死有色人种无所谓,你怎么能这么对待白人呢?对不对?

那当年各国攻击纳粹是因为纳粹搞种族歧视?

胡扯,当年哪个白人国家不种族歧视?美国战后不还在搞种族隔离么?澳大利亚的白澳政策是72年才取消的。

话都给你说的很明白很清楚,道理就是这个道理,你接受的了接受不了那是你的事,但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什么叫自己骗自己?这就叫自己骗自己

user avatar

公民这个范围太大,缩小一点




1929—1933年,德国各职业集团对纳粹党的参与比率。例如,1930年9月大选前,纳粹党共有39.8万党员,其中:


城市独立经营者(总人口比率9%)占纳粹党员比率21%;

小农(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占14%;

职员(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2%)占26%;

官员和教员(总人口比率为5%)占8%;


德国中产阶级在总人口中共占36%,但他们总共占纳粹党全部成员的69%;

1933年,纳粹党即将上台,党员膨胀了10倍,达到390万人,但中产阶级比例仍保持在62%的水平。同时,这些党员中 62.2%担任了纳粹党各级领袖。包括希特勒,戈林,戈培尔,赫斯,希姆莱,海德里希等。


相反虽号称“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纳粹工人比例只有28.1%(总人口工人46%),有50%是手工工人(锁匠鞋匠等),他们大多居住在人口5000人以下的小城镇,且纳粹执政后,工人工资不升反降,从1934年占总收入份额的56.9%减少到1938年的53.6%,而企业利润则从17.4%增加到26.6%。




1932年 7月大选,纳粹拿下 37.3%选票,基本将北德普鲁士地区新教中产的选票囊括,但依据比例代表制,中右的基督教政党(天主教中央党,巴伐利亚人民党)仍握有15%的选票,代表中左社会民主党和共产党握有37%的议席,由于历史原因,三党无法联合狙击纳粹,但纳粹想独裁也不可能。



1933年2月27 日夜,在戈林指使下,柏林冲锋队队长卡尔·恩斯特率人由议长府地下暖气管道进入国会大厦,洒下汽油等易燃物,然后将一个口袋里装着德共传单的荷兰疯子卢贝扔在里面,制造了国会纵火案。非法关押1.8万人共产党人,因历史恩怨,社民党保持沉默,眼看着共产党被纳粹涅灭。



1933年3月,德国再次大选:全部647 个议会席位中,纳粹党赢得288席,社会民主党取得120席,共产党虽然被列非法,仍取得81席;纳粹与极右的民族党结盟,仍然只是51%(288 + 52席)。对此1933年3月23日,希特勒以81名共产党议员全数缺席不列入法定人数,宣布当选的共产党议员资格无效,直接抹掉了81个合法议席,将总议席数减为566个,要求通过《授权法》。



《授权法》德语:Ermächtigungsgesetz,它的正式名称是:解决人民和国家痛苦的法例,是宪法中一个Bug,因担心法国入侵,《魏玛宪法》规定只要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理和内阁可以不经议会通过任何法案。


此举遭到社会民主党强烈反对,希特勒干脆职责社民党左翼也参与纵火,将26位社民党议员也投入集中营,但就是这样,残剩的94名社民党议员还是全部投投反对票,但此时中央党(73席)在梵蒂冈当局的授意下投了赞成票,希特勒终于凑够2/3。




因此为了防止一直对纳粹有戒心的德国工人和容克贵族造反,希特勒可谓大费周章。


首先,希特勒从冲锋队中挑选出最优秀的几万人并入党卫队,并允许成立党卫军,优先供应装备人员,这加强这支"嫡系部队"。

其次,冲锋队里愿意并入国防军50万人通通加入国防军,这是希特勒的高明之举,这样容克的军官就被冲锋队士兵所包围,以后的720事件证明,这些容克将军们再也找不到一个士兵去反对希特勒,因为兵爱纳粹。



最后,他也没有完全取缔冲锋队,而是剩下的变成了国防军下属一个"培训机构",那些新兵就被安置在这里训练,保证每一个新兵都是纳粹的拥护者。




针对始终不驯服的德国工人阶级,1941年11月开始,希特勒发布命令:


就德国的领土而言,即就我们占领的地区和我们已置于行政管理下的地区而言,我们将能利用所有的人去从事这项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直接为我们服务的地区,有2亿5千万以上的人,我们必须做到把这些人一个不剩地纳入到劳动过程中去。


其实早在战争之前,纳粹德国就已经有奴隶劳工,那些被纳粹德国归类的不良分子(德语:unzuverl_sige elemente)劳工营,将无家可归者、同性恋、罪犯、政见不同者、共产主义者、犹太人,以及政权想要避开的任何人都塞进劳工营强制工作。

起初德国通过说服工人自愿移居到德国的方法招募劳动力,不过到战争后期,德国人基本上是使用绑架的手段,在波兰,自愿到德国工作的工人中,不超过15% 注:德国在二战期间从波兰强征了140万劳动力



随着战争的发展,纳粹德国对奴隶劳动的使用逐渐大幅度增加。到战争后期,纳粹占领的国家,都会设立大量劳改营,其中关押着被强行绑架的平民百姓,为德国战争工业提供无偿劳动力,其主要工作是修理被炸毁的铁路和桥梁,或在农场工作。


对于德国本身工人阶级,以戈培尔为首的宣传机构不断歪曲事实,让德国工人自认为血统高贵,这些外来劳动力都是劣等人,尤其是苏联人,所以劳工的地位不高很正常。通常西欧劳工每天工作12小时。波兰人则不许休假,每周工作七天。



来自西欧的外国劳工的总收入与德国工人的收入相似。中欧和东欧的强迫劳工最多只能获得支付给德国工人的总收入的一半左右,而集中营囚禁的犹太和苏联劳工,纳粹要求只能用最低的食物配给来维持这些廉价劳动力为德国战争工业工作,直到完全耗尽。

一般来讲,由于国籍的原因,英美的战俘因为受到日内瓦公约保护,受到的待遇相对好一些,但是苏联战俘受到的待遇是极其残忍的,所以苏联战俘的死亡率更高。比如西欧五国的183.5万战俘,生还者76万人,而575万苏联战俘,战后生还仅有100万人。



很多德企都使用过奴隶劳工,克虏伯、戴姆勒-奔驰、亨舍尔、容克、梅塞施密特、西门子都是,甚至包括外国驻德子公司如福特威克。对此1998年3月,劳工幸存者通过美国法院要求德企予以赔偿,该赔偿一直持续到2007年,共向100多个国家的166.5万名纳粹强制劳工支付了43.7亿欧元赔偿金。


这样德国的工人阶级也是噤若寒蝉,毕竟有人替他们完成了工作,而他们仅仅因为是德国人就可以不干活拿钱。



趣闻:

德国对纳粹党的崛起有很多方面的细致研究,他们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各地加入纳粹人数作为因变量,将各地民间社团数量作为自变量,排除基督教会和工人俱乐部的作用,比较各种社团(如登山协会,国际象棋协会,自行车协会等等)对纳粹的影响


最终他们得出结论,健身协会和歌唱协会对纳粹运动影响最大(比如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漂鸟运动),每增加一个健身协会,纳粹运动人数就增加15%,而且每增加一个健身协会当地的图书馆就会减少。


而根据我个人观察,其他三种主义(自由主义,共产主义,社民主义)也有各自依托,比如自由主义依托的是酒吧咖啡馆☕️,共产主义依托的是公共图书馆和流动图书室,社民主义最大的依托是——演唱会。


另外我最反感把纳粹运动描述的和变态杀人狂一样,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只是邪恶不人道,看这种电影真是浪费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政权下的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帮凶”二字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个人选择以及信息的隔绝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纳粹政权是通过一系列合法(至少在表面上)的政治手段上台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并非通过暴力革.............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 回答
    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士兵的评价与同情:一段复杂而沉重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之一,在这场战争中,无数的普通士兵被卷入其中,成为了历史洪流中的牺牲品。日本和德国作为轴心国的核心力量,其普通士兵的表现和命运是理解这场战争的关键一环。评价他们,并思考是否值得同情,是一个复杂且需要深入探.............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普通德国民众对奥斯维辛集中营存在的认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无法简单地用“相信”或“不相信”来概括。现实情况远比这要模糊和多样,许多因素交织在一起,塑造了当时普通民众的了解程度和态度。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纳粹德国是一个极度控制信息和宣传的社会。戈培尔领导下的宣传部,将媒体(广.............
  • 回答
    日子过得艰难,尤其是在这个时期。1933年的德国和日本,空气里都弥漫着一种难以言喻的紧张感,仿佛暴风雨前的宁静。我只是个普通人,不像那些领袖或大人物,有能力左右大局,只能在这时代的洪流中尽量为自己和家人寻一条生路。在德国,1933年:如果我生在德国,那可真是个动荡的年头。希特勒刚刚上台,空气里弥漫着.............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关于德国普通民众对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屠杀犹太人活动的知情程度,一直是历史学界和社会大众讨论的焦点。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知道”或“不知道”,因为事实远比这复杂,涉及到了信息控制、民众态度、个体差异以及历史叙事的演变。首先,要理解纳粹政权的信息控制是相当严密的。宣传部长戈培尔及.............
  • 回答
    “看到祖国这么流氓我就放心了”这句话,是一种带有特定语境的流行语,表达的是一种基于国家强大、甚至不惜采取强硬甚至“流氓”手段来维护国家利益的心理认同。这种心理认为,一个强大的祖国能够提供安全感和保障,即使其行事方式不那么“文明”或“规矩”。将这种现代的网络流行语直接套用在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身上,.............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二战时德国的表现,如果非要给个分数,那真是一道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量化的题目。与其说是打分,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了野心、辉煌、残暴与最终毁灭的史诗。战略层面:初期令人惊叹的“闪电战”从军事策略的角度看,德国在战争初期无疑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将“闪电战”(Blitzkrieg)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结合装甲部.............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能否按照您设想的“办法”取得胜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和战略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办法”,我将从几个关键的战略和战术层面,探讨德国在二战中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并分析这些路径的潜在影响,以及它们是否可能导向胜利。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