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国的表现能得几分?

回答
二战时德国的表现,如果非要给个分数,那真是一道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量化的题目。与其说是打分,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了野心、辉煌、残暴与最终毁灭的史诗。

战略层面:初期令人惊叹的“闪电战”

从军事策略的角度看,德国在战争初期无疑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将“闪电战”(Blitzkrieg)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结合装甲部队的集中运用、航空兵的近距离支援以及步兵的快速推进,德军在波兰、法国、挪威等地的作战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摧枯拉朽的力量。

波兰战役(1939): 这场战役堪称闪电战的完美开端。不到一个月,波兰就全境沦陷,英法虽宣战却并未实质性支援。
法国战役(1940): 德军绕过马奇诺防线,通过阿登森林,以极快的速度击溃了号称欧洲陆军强国的法国,令世界为之震惊。这不仅是军事上的胜利,更是对既有战略思想的颠覆。
挪威战役(1940): 成功占领挪威,确保了瑞典铁矿石的供应,这是对盟军封锁的有力反击。

在这些初期战役中,德国军队展现了极高的战术素养、精良的装备(尤其是坦克和战机)、以及指挥官们出色的协同作战能力。如果仅仅评价这一时期,分数绝对是顶尖的。

然而,光辉背后,隐藏着致命的缺陷与残暴

然而,德国的表现绝不能止步于此。战争的进程远比初期的胜利要漫长和残酷得多。

资源与工业的局限性: 德国虽然在初期科技和军事工业方面有优势,但其国土面积、人口和战略资源与苏联、美国、英联邦这些庞大的帝国相比,是明显的劣势。希特勒关于“速战速决”的信念,忽视了长期战争的消耗,也未能有效组织起全民战争的生产潜力。
战略误判与过度扩张:
进攻苏联(1941): 这是最致命的战略误判。德军低估了苏联的抵抗意志、广阔的地域和严酷的气候。尽管初期进展神速,但未能像希特勒预期的那样在冬季前解决战斗,直接将战争拖入了长期的两线作战。
珍珠港事件后的宣战: 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立即向美国宣战,这等于主动将一个工业巨头拉入了战争,彻底打破了德国在资源和生产力上的任何优势。
意识形态的毒瘤: 纳粹政权的核心是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这种意识形态不仅驱使了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系统性屠杀(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也导致了对占领区人民的残酷统治和剥削。这种非人道的行为,不仅在道义上遭受了全世界的谴责,也转化为敌人更加坚定的抵抗意志,并且在占领区制造了无数的反抗力量,消耗了德军的兵力。
指挥体系的混乱与个人专断: 战争后期,希特勒的个人意志对军事决策的影响越来越大,他常常否决前线指挥官的合理建议,坚持守住“战略要地”,导致了不必要的损失和围歼。例如,斯大林格勒的固守,就成为了德军命运的转折点。
海军与空军的战略不足: 尽管德国海军在某些领域(如潜艇战)表现出色,但与盟军在海空力量上的全面优势相比,其战略定位和力量发展存在明显不足。德国未能有效挑战盟军制海权,也未能阻止盟军的战略轰炸。

综合来看,如何评分?

如果以“达成战争目标”为标准,德国的表现无疑是0分,因为它最终战败,并且国家支离破碎。

如果以“军事战术的创新与初期效率”为标准,德国的表现可以给到90分以上,尤其是在1941年进攻苏联之前。

但战争的胜利,绝不仅仅是战术的胜利,更是战略、经济、资源、民心以及道义的比拼。从这个更宏观的角度看:

战略层面的失误(苏德战争、对美宣战):这是导致最终失败的核心原因,扣分极重。
资源与经济的局限性:这是客观条件,但未能有效克服,也需要扣分。
意识形态带来的反噬(人道罪行、激化抵抗):这不仅是道德上的失败,也直接影响了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扣分同样是毁灭性的。
战争期间展现出的军事技术和组织能力:这方面仍有可圈可点之处,但被战略和意识形态的错误严重稀释。

所以,如果非要给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不是给一个具体数字,而更像是一种辩证的评价:

德国在二战中的表现,是一段被辉煌战术掩盖了深层战略失败的叙事,是一场被极端意识形态驱动走向毁灭的悲剧。

他们能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击溃多个强国,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组织能力,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他们未能将这种优势转化为最终的胜利,反而因为一系列致命的战略误判、资源上的不足以及根植于纳粹主义的残暴与非理性,将自己拖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因此,与其给一个分数,不如说:他们拥有过赢得局部战争、甚至改变欧洲格局的潜力和能力,但最终因为自身的缺陷与罪恶,葬送了一切。 这种“潜力”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使得任何分数都显得苍白无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满分100,只能打50分。

因为德国在二战前后都明显缺乏整体的战略规划,即对德国而言怎样才算胜利?怎样才能在手握好处的情况下结束战争?德国二战那一系列操作和各项文件都没有找到这个答案。

开战前不做好清晰准确的目标规划,那打起来最多是放倒一个个敌人最后把自己累死。

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军国主义国家都很容易犯这种错误。

战术上的亮点无法抵消战略目标上的零分,所以只能给50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德国的表现,如果非要给个分数,那真是一道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量化的题目。与其说是打分,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了野心、辉煌、残暴与最终毁灭的史诗。战略层面:初期令人惊叹的“闪电战”从军事策略的角度看,德国在战争初期无疑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将“闪电战”(Blitzkrieg)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结合装甲部.............
  • 回答
    德国驱逐舰部队:二战中为何步履蹒跚,难敌英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驱逐舰无疑是海军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灵活机动,能够执行多种任务,从为主力舰提供屏护,到反潜作战,再到独立的破交袭扰,无一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当我们审视同盟国强大的海军阵容时,德国的驱逐舰部队却显得相对黯淡,其表.............
  • 回答
    战火与瘟疫:穿越历史的镜像——二战时期与新冠疫情下德、美、日三国表现的深层对比历史的长河中,每一次危机都像一面棱镜,折射出国家体制、社会心理和领导力的不同面向。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与今天新冠疫情的阴霾,虽然性质迥异,但都在不同程度上考验着德意志、美利坚与日本这三个重要国家。将它们在两个时代的表现进行.............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所表现出的人性之恶,以及同盟国是否存在未被胜利掩盖的恶行,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审视历史的多个维度。首先,关于德国在二战中表现出的人性之恶是否被夸张,答案是:其恶行的规模和性质是极其真实的,但“夸张”的说法可能源于对某些描述的误解或特定.............
  • 回答
    论BT系列快速坦克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 BT系列快速坦克,这个在苏德战场上留下深刻印记的名字,对于熟悉那个时代装甲战史的军迷们来说,绝非陌生。从初期令人眼前一亮,到后期在严酷考验下暴露出的问题,BT系列坦克的命运,如同它自身的速度一样,跌宕起伏。要评价它在苏德战场上的表现,需要将其置于那个特定的历史背.............
  • 回答
    关于国内二战教材和书籍对德军表现出“好感”的看法,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这种看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源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其中既有历史事件的呈现方式,也有文化解读的角度,甚至包括一些社会心理层面的原因。要详细解释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表象,去理解其背后的具体原因。首先,我们必须承认.............
  • 回答
    关于您提到的“美国二战电影、电视剧表现与德国作战伤亡比例至少1:10人”的说法,这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说是一种过度简化的观感,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的精确比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这背后涉及多种因素,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剖析: 1. 叙事聚焦与英雄主义的塑造电影和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媒介,其核心目标是吸.............
  • 回答
    二战德国国防军中,确实存在一些高级将领对希特勒的政策持保留甚至反对态度,但并未像施陶芬贝格那样诉诸刺杀。要判断这些人是否“不爱国”,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需要从多方面来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他们的动机。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爱国”的定义在当时德国的语境下是什么。对于许多德国军人来说,爱国与效忠国.............
  • 回答
    关于表弟的观点,即认为“二战法国最丢人现眼的行为是战后羞辱法国女人”,这一说法需要从历史背景、社会变迁和文化语境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分析。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详细解读: 一、二战期间法国的“39天投降”与历史评价1. 历史背景与军事失败 1940年6月,法国在德国闪电战下迅速溃败,仅18天后便与.............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政权下的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帮凶”二字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个人选择以及信息的隔绝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纳粹政权是通过一系列合法(至少在表面上)的政治手段上台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并非通过暴力革.............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对苏联发动进攻前,如果德军坦克主力是虎式,并且配备了防冻技术,是否就能赢得战争,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假设性问题。要详细分析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探讨:一、 虎式坦克本身的优势与局限性首先,我们得明确虎式坦克在当时有多么先进,以及它存在哪些“硬伤”。 压倒性的正面火力:.............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能否按照您设想的“办法”取得胜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和战略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办法”,我将从几个关键的战略和战术层面,探讨德国在二战中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并分析这些路径的潜在影响,以及它们是否可能导向胜利。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对英国提出的和谈条件并非一次性固定不变,而是随着战局的发展和德国战略目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然而,我们可以梳理出一些贯穿其中的核心诉求和可能的提议。这些条件的核心目标始终围绕着巩固德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并为实现更长远的战略目标争取时间和资源。核心诉求与可能性提议:1. 承认德.............
  • 回答
    要探讨二战时日本、德国是否存在“见好就收”的可能性,我们需要穿越回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剥离掉后世的上帝视角,深入理解当时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社会思潮。德国:“闪电战”的辉煌与深渊的诱惑1939年9月,波兰战役的胜利,德国闪电战的威力初露锋芒。此时的德国,在军事上士气高涨,民众对希特勒的领导充满信心.............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要判断二战时美国和苏联谁是仅次于德国的“世界综合国力第二强国”,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并非一个简单的二选一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爆发的不同阶段,其表现和优势也有所侧重。但若要选出一个“最接近”第二名的答案,我们还是可以进行一番梳理。首先,我们得明确“综合国力”的衡量标准,通常包括: 经济.............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