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德国在二战时的武器有多牛逼?

回答
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能让人惊叹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很多人提到德国的武器,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虎式坦克、V2火箭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实际上,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几乎在所有军工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装甲力量:陆战之王?

谈到德国的装甲力量,虎式和豹式坦克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但我们得明白,它们并非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基于德国在战前和战争初期的经验,不断迭代和改进的结果。

早期优势的积累: 从“闪电战”的成功就能看出,德国人非常重视坦克的机动性和火力协同。虽然早期使用的三号和四号坦克在某些方面不如对手,但他们通过战术训练和对装甲部队的组织运用,弥补了技术上的不足。
中后期技术飞跃: 随着战争的深入,特别是面对苏联的T34和KV1坦克,德国人被迫加速研发更强大的坦克。这就是虎式和豹式坦克的诞生。
虎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I Tiger): 这不仅仅是一辆坦克,更像是一座移动的堡垒。它的88毫米炮(与著名的88炮高炮是同一系列)拥有极强的穿透力,在很远的距离就能摧毁盟军和苏军的大部分坦克。厚重的装甲更是让它成为一个难以撼动的目标。然而,它的复杂结构、高昂的造价和对燃油的巨大消耗,也限制了它的产量和战场上的灵活性。很多虎式坦克最后是因为机械故障而非被击毁而退出战斗的。
豹式坦克(Panzerkampfwagen V Panther): 这辆坦克的设计更像是一种“平衡”的艺术。它融合了虎式的强大火力(75毫米长管炮,对付虎式坦克也非常有效)和T34的优秀机动性。倾斜的装甲设计在当时是一种创新,能有效弹开炮弹。豹式坦克的设计理念影响深远,很多战后坦克的设计都借鉴了它的成功之处。它在性能上可以说是二战中综合性能最好的坦克之一。
其他亮点: 除了这两款明星产品,德国还研发了像“虎王”这种更重型的坦克,以及各种突击炮、反坦克歼击车,比如“斐迪南”和“猎豹”。这些车辆虽然有时候因为设计过于超前或不切实际而饱受争议,但它们无疑展现了德国人挑战技术极限的勇气。

空军:一度的蓝色天空霸主

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对波兰和法国的战役中,展现出了令人窒息的空中优势。

俯冲轰炸机:斯图卡(Stuka,Ju 87) 这款飞机与其说是武器,不如说是一种战术符号。它标志性的尖啸声能在俯冲时发出刺耳的警报声,极大地打击敌军士气。它精确的俯冲轰炸能力在支援地面部队方面表现出色。
战斗机:梅塞施密特 Bf 109 这款飞机是德国空军的基石。在战争的大部分时间里,它都是一款性能优异的战斗机,拥有良好的爬升率和机动性。虽然在不列颠空战中被喷火战斗机所克制,但它依然是德军空中力量的核心。
后期的技术革新:喷气式飞机 德国人是世界上第一个将喷气式飞机投入实战的国家。
Me 262“箭” 这架飞机是德军在二战末期最大的王牌,它的速度远超任何螺旋桨飞机,让盟军飞行员闻风丧胆。但由于盟军的制空权已经确立,加上希特勒对这款飞机的用途指示混乱(他希望它被用作轰炸机),导致Me 262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He 162“飞蝗” 这款飞机则是在战争末期匆忙推出的“杂牌军”,设计简单,旨在快速量产,但性能相对平庸。
V型系列武器的出现: 德国在火箭和导弹技术上的领先也是毋庸置疑的。
V1飞弹 这种巡航导弹,虽然结构相对简单,但它开启了导弹攻击的新时代。它在袭击英国城市时造成了巨大的心理恐慌。
V2火箭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枚弹道导弹,实现了亚轨道飞行。它的研发,特别是其精密制导和强大的破坏力,为后来的导弹技术奠定了基础,直接影响了冷战时期的太空竞赛和导弹发展。

海军:蓝色的巨兽与潜艇的幽灵

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在二战中的表现,虽然不像陆军和空军那样全面领先,但在某些方面也极具特色。

俾斯麦号战列舰(Bismarck) 这艘战列舰可以说是德国海军力量的象征。它的出现,曾让英国海军一度陷入恐慌。俾斯麦号拥有强大的火力和厚重的装甲,在击沉英国骄傲的胡德号战列舰后,引发了整个英国海军的追击,最终在海战中被击沉,但也足以证明其设计上的强大。
U型潜艇 这是德国海军在二战中最具战略意义的武器。在战争初期,德国的U型潜艇在北大西洋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们通过“狼群战术”对盟军的补给线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差一点就让英国屈服。德国对潜艇的研发从未停止,从初期的Type VII到后期性能更优越的Type XXI,其设计理念和技术都代表了当时潜艇技术的顶峰。Type XXI甚至采用了静音设计的螺旋桨和更强大的电池组,能够长时间在水下航行,如果早点投入使用,可能会改变战争的走向。

轻武器与炮兵

德国的轻武器设计同样令人称道,很多设计延续至今。

突击步枪StG 44 这款步枪被认为是现代突击步枪的鼻祖。它能够发射两种不同威力的弹药,兼顾了冲锋枪的火力密度和步枪的射程,极大地提升了步兵的作战效能。其设计理念直接影响了后来的AK47等步枪。
MG 42机枪 被称为“希特勒的电锯”。这把通用机枪拥有极高的射速(每分钟12001500发),能够倾泻出密集的火力网,压制敌人的进攻。其生产效率和可靠性也非常出色。
炮兵 德国在炮兵领域的贡献也很多,比如虎式坦克上装备的88炮,以及各种自行火炮和牵引火炮。

总结一下德国武器的“牛逼”之处:

1. 技术前瞻性: 许多设计理念在当时是革命性的,例如喷气式飞机、弹道导弹、突击步枪等,为后世武器发展指明了方向。
2. 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德国工程师们非常注重武器的性能、精度和可靠性,力求将每一项性能都做到极致。
3. 火力与防护的平衡(或者说对火力的极端侧重): 在坦克设计上,虽然有时候会牺牲一些机动性和可靠性,但对火力和装甲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
4. 战术创新与武器结合: 德国人善于将先进的武器与创新的战术相结合,例如“闪电战”中的坦克和空军协同。

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德国武器的局限性:高昂的生产成本、复杂的设计导致的维护困难、以及战争后期资源和生产能力的枯竭,都限制了这些“牛逼”武器的产量和战场效能。很多时候,德国的武器技术领先,但由于战略失误和资源不足,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

但无论如何,德国在二战时期武器研发上的成就,是无法忽视的,它们在人类军事技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简单的举一些例子吧。每个只描述几句话都能看出这个武器的可怕。

1.mg42

最早使用冲压机匣和冷锻枪管的弹链机枪。换枪管的方法是德国自己的,速度却匹敌经典的zb26。受弹器盖和发射机构设计的极为巧妙,是战后西方通机借鉴的热门。总之几乎所有属性都是当时最完美的,除了射速太快可能算是缺点。而且40万挺的产量在弹链机枪也算相当多的。

2.stg44

大量使用冲压件,成本和金属消耗甚至略低于k98这种栓动步枪,上下机匣结构影响了西方战后步枪。有意的在自动步枪使用恒定后坐,巨大的复进簧让枪机完全不会碰撞机匣,缓冲了枪机后坐。依然是大部分属性都没什么缺陷的产品。43年才投产,42万的产量快接近mp40的一半了。

3.pak43

炮身长,倍径比71倍也很逆天,更逆天的是,它是二战的反坦克炮发射apcbc弹穿深最强大的存在,100米的穿深过了200mm,3000米穿深都能随便秒杀t-34和谢尔曼m4a3这样的级别。(可能德国自己的128略强,但是没有牵引型)而且生产了3500门也不算少。也说明德国的不满足,41年别人还都是中坦的时候,德国的pak43研发就提上日程了,用动能更大的新炮弹而不是守旧的88高炮,也说明德国的进取之心很强。

4.黑豹坦克

正面80mm/55度在44年和叹息之墙差不多,kwk42的动能和穿深匹敌17磅炮,各方面没有多大短板,成本不高,重量45吨也不算大。比虎1这种设计传统面多加水的东西强多了。产量6000也是德国坦克里面第二位,后期的主力。正面除了苏军122以外其余的基本打不动。

5.v2弹道导弹

最早量产的弹道导弹,不仅量产,还直接往伦敦打了几千枚,好像是5倍音速根本无法拦截。不管火箭技术怎么样,"弹道导弹"这个概念就是v2最早生产然后发扬光大的。

6.mk108机炮

虽然小便弹道,但是德国几乎找到了对付大轰的正确打开方式。初速低,弹头重,mine shell的装药大,几乎专门克制四发重轰,炮身重量58kg也不算重,而且自由枪机加上各种简化零件的设计简直就像现代的自动榴弹发射器的思路,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我甚至经常调侃mk108是二战的自动榴弹发射器。便宜轻便好用的轰炸机杀手。

7.铁拳发射器

美国发明了单兵火箭筒,德国仿制的坦克杀手也更强,这些火箭弹发射器都不错。但是德国同时还走出另一条道路,铁拳一次性发射器。结构比火箭筒还要简单,就是一根钢管加上发射机构和纸壳黑火药的发射药包,然后把弹头插进去就能用,弹头也很简单,基本就是锥形装药,外壳和引信。打开保险,引爆发射药包把弹头推出去,扔掉,就这么简单。成本极低,二战的产量大约800万支,让德军单兵从上到下至少有了克制坦克的办法。德国独一无二的设计,不用像火箭筒那样占据编制以及使用复杂,也不用像反坦克手榴弹那样需要自杀攻击,而且产量极大,也是一种很逆天的武器。

8.k18 170mm加农炮

德国的加农炮都不错,但是17cm加农炮格外的强,在德军的编制类似别的国家150加,但是射程比大部分150加都远,重量却没增加多少,而且产量338门在重型加农炮里面也算多的。依然是同类武器顶峰的存在。

9.flak40 128mm高射炮

德国有了88炮,还不满足,进一步开发了强大的128mm高射炮,射高比类似定位的日本3式120mm高射炮更强,产量1125门也不算低(3式只有120门),依然是大口径高炮的顶峰。别的国家要么没有这么好的大口径高炮要么连这个定位都没有。

10.nbw41/42牵引火箭炮

如果说喀秋莎代表了火箭炮的一种风格,德国的nbw41/42 150/210mm火箭炮则代表了火箭炮几乎另一个极端的风格。几乎所有属性都和喀秋莎相反,德国自己的风格的火箭炮。喀秋莎车载,nbw牵引,喀秋莎尾喷,nbw自旋,喀秋莎低装药远射程,nbw高装药近射程,喀秋莎用发射架,nbw用发射管。作为二战火箭炮的另一极也是很不错的武器。

11.pak40反坦克炮

什么是够用党。pak40就叫够用党。穿深不是特别强,但是比苏军和英美常见的57炮,75炮,76炮穿深都强一些,正好可以1000m内对付绝大部分中型坦克,重量适中,产量23300也是反坦克炮里面极多的。足量够用,数量多还能正面威胁大部分中坦和部分重坦,这种够用党带来的威慑甚至比产量较低的pak43还大。

user avatar

德国在二战时的武器有多牛逼?

德国陆军在二战中装备过的不少重武器可以说是在其同时期各强国中名列前茅的存在

不过在知乎上的一些德黑属实是把我给逗乐了

德黑的神论如下


德黑神论1

德国坦克并不牛,不要被地摊文学带了节奏

对付这类德黑, 直接上盟军当时的报告打脸即可

德黑总不能说盟军当时的报告是地摊文学吧 (笑)


我这才发现, 原来著名德黑@石炭纪的复眼虫 连小学生的英语水平都没有

复眼虫大湿竟然把原报告中的Panther认成了所谓的"虎式坦克"


德黑神论2

德国空军常见的bf109也好fw190也罢都不能算多好的飞机

然而在现实中, 1.7ata的Me 109 G-4可以在速度上甩出与其在同时期服役的日本单发战斗机的一大截。


德黑神论3

二战时日本陆军装备过的各型火炮, 哪个不能打虎式这种垃圾, 打到它渣都不剩

首先来看日本(陆军)火炮的垂直穿深

在列表中, 除了九二式十糎加農砲发射的APHE (初速为792m/s) 可以中远距离上有效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外, 其他的日本火炮在中远距离上均无法有效击穿虎式坦克的正面装甲。

(注: 虎式坦克的车体首上装甲为102mm/10°, 而其车体首下装甲为102mm/25°)


德黑神论4

这是两军战时装备的火炮,数据上日军除数量少之外没有劣势,尤其是日军的105野战加农炮是同时期世界上精度最高射程最远的陆军大炮没有之一,能发射榴弹、纵火弹、化学弹。当时的德军的105mm炮射程10公里 150mm炮射程也不过13公里,而92式105野炮射程达18公里,96式150野炮更是有26公里的恐怖射程。日军炮兵数量跟上在当时绝对的世界一流。
当然德国也有k18 170mm远程大口径榴弹炮,但它空炮就17吨,行军重量高达23吨,机动困难打起仗来丢的没有用的多。也有古斯塔夫列车炮 卡尔臼炮这些特殊火炮,日本其实也有大口径巨炮,比如淞沪战场闪现过的300mm巨炮,这些炮用面太窄,常规作战基本不用来攻击步兵,不能左右战局,不在讨论范围内。同样的火力下日军的火炮更轻便,二者纸面数据日军火炮更好看一些。实际作战日军不落下风。
德军除了炮兵强一些,同级单位火炮的口径要比日军大,其他的都不够眼看
论火炮,三德子估计是各大强国里面的垫底(毕竟被凡尔赛合约强削了)


九六式十五糎榴弾砲


15 cm sFH 18


九二式十糎加農


10 cm sK 18


九六式十五糎加農


17 cm K 18

对于德国陆军装备过的大口径火炮, 德黑也配去黑?


德黑神论5

事实就是,43年(或者说42年年底前,虎式开始投放战场的时间是42年冬)前德国的技术装备横比没有任何优势;

对此, 从1941年到1942年初的Fw 190战斗机表示笑而不语

本人在这里顺便贴一下Fw 190对比“喷火”VB的测试


不过等到“喷火”IX服役以后, 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德国在二战时期的武器装备,放到今天来看,依然能让人惊叹其设计理念和技术水平。很多人提到德国的武器,脑海里立刻会浮现出虎式坦克、V2火箭这些响当当的名字,但实际上,德军在整个二战期间,几乎在所有军工领域都展现出了非凡的创造力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装甲力量:陆战之王?谈到德国的装甲力量,虎式和豹式坦克绝对.............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铁拳”(Panzerfaust)系列反坦克武器,作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肩射式火箭发射器,虽然在二战的战场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对后世反坦克武器的影响,绝非仅仅是概念上的传承,而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塑造了现代反坦克作战的许多关键要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份影响究竟有多重。一、一次性使用.............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我们来认真梳理一下。假设二战中的法国,拥有了我们今天(2022年)中国所有非核类武器的生产能力和装备,而且法国人已经掌握了这些武器的使用方法。那么,他们能打赢德国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法国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争基础:首先,别忘了二战中的法国,即便拥有了.............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如果在本土进行“完全的战争动员”并“最大程度减少武器生产中的浪费”,是否能赢得战争?这个问题触及了战争胜负背后复杂的军事、经济、政治和战略层面的核心。乍一看,这种假设似乎能大幅增强德国的实力,但深入剖析,即便做到这两点,德国赢得战争的可能性依然渺茫,甚至可以说是微乎其微。首先,我们来分解.............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宏大棋局中,一个看似不合常理的疑问常常浮现:为何当时纸面上拥有性能优越的Bf 109战斗机的德国,却没有向其亚洲盟友日本提供这种先进战机,让他们在太平洋战场上继续挥舞着相对老旧的零式战斗机,面对着日益强大的美制飞机?要深入探讨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剥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战略、技术、经济.............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二战和冷战时期欧洲战略态势的根本性转变,以及各国决策考量的不同。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两段历史时期各自的背景、力量对比、地缘政治现实以及各国核心利益。首先,让我们回到二战时期,德国如何“裹挟”欧洲与苏联对抗。二战初期:德国的“闪电战”与欧洲的联盟二战爆发的直接原因是德国对.............
  • 回答
    关于二战前及二战时期德国坦克装甲为何多采用近乎垂直设计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当时的技术水平、战术思想、设计理念以及经济成本等多方面的权衡与考量。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逐一剖析。一、 早期的装甲设计理念与技术局限:在坦克发展的早期,装甲技术的重点在于如何“有”装甲,而不是如何“优化”装甲。当时的钢铁.............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以其强大的装甲部队和灵活的“闪电战”闻名,但当他们转入防守时,其最引以为傲的装甲矛头战术却显得力不从心。而陆军元帅埃里希·莫德尔在防守战中将装甲集群拆分,赋予防步兵部队更多支援,却取得了显著成效。这其中的原因,可以从战术理念、战场实际以及指挥官的权变能力几个方面来剖析。为何二战德军的装甲.............
  • 回答
    二战时德国的表现,如果非要给个分数,那真是一道极其复杂且难以简单量化的题目。与其说是打分,不如说是一段充满了野心、辉煌、残暴与最终毁灭的史诗。战略层面:初期令人惊叹的“闪电战”从军事策略的角度看,德国在战争初期无疑是令人咋舌的。他们将“闪电战”(Blitzkrieg)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结合装甲部.............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普通公民在纳粹政权下的角色,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争议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帮凶”二字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剖析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压力、个人选择以及信息的隔绝等多个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纳粹政权是通过一系列合法(至少在表面上)的政治手段上台的。希特勒及其纳粹党并非通过暴力革.............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能否按照您设想的“办法”取得胜利,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假设性问题,也是历史爱好者和战略家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由于您没有提供具体的“办法”,我将从几个关键的战略和战术层面,探讨德国在二战中可能采取的不同路径,并分析这些路径的潜在影响,以及它们是否可能导向胜利。在深入探讨之前,我们需要明确一个关.............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想探讨德国海军如果走“潜艇至上”路线,二战结局是否会好一些,这真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设想。毕竟,俾斯麦号和提尔皮茨号这两艘巨舰确实给英国带来了不少麻烦,但如果把那些耗费巨资、建造周期长的大型战列舰和航空母舰的资源,全部押注在潜艇上,并且辅以灵活的轻巡洋舰和驱逐舰,历史的走向会不会因此偏移呢?德意志海军的.............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的人力资源储备,尤其是兵源数量,确实远超德国,这一点在整个战争进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要详细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人力资源”。1. 人口基数:根本性的差距首先,最直观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就是两国人口基数上的巨大差异。 苏联: 在战争爆发前,苏联的总人口约为1.9.............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邱清泉在德国的求学时间段。邱清泉(1901年-1949年),字清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他于1933年前往德国留学,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学习军事。这次留学经历对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时期的同学与名人在邱清泉留德的这段时间(大约在1933年至1935年左右),德.............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复杂的问题,因为我们是在比较两个截然不同的时代,并且涉及许多难以量化的因素。要回答“现在的中国能不能干翻二战时全盛的德国?”,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的分析。首先,明确“二战时全盛的德国”和“现在的中国”的定义: 二战时全盛的德国: 通常指的是1939年至1941年间,德国在.............
  • 回答
    德国之所以能在二战后那片满目疮痍的土地上迅速崛起,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其中既有外部的援助力,更有着德国自身深刻的反思、坚韧的毅力以及对未来清晰的规划。一、战争创伤与重建的动力二战给德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城市被夷为平地,工业基础荡然无存,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的结局充满悲剧,但如果非要探讨一个“最好”的可能,那么与美国形成某种形式的世界二分,虽然极其难以实现,却也是一种相对避免全面毁灭的设想。然而,要理解为何这如此不可能,我们必须深入剖析战争的根源、各方的战略以及历史的必然走向。战争的根本矛盾:纳粹意识形态与现实政治希特勒领导下的纳粹德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