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对后世的反坦克武器影响有多大?

回答
二战德国的“铁拳”(Panzerfaust)系列反坦克武器,作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肩射式火箭发射器,虽然在二战的战场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对后世反坦克武器的影响,绝非仅仅是概念上的传承,而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塑造了现代反坦克作战的许多关键要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份影响究竟有多重。

一、一次性使用的“一次性武器”概念的成熟与普及

在铁拳出现之前,虽然也有类似的一次性发射武器,但铁拳可以说是将“一次性使用”这一概念在反坦克领域进行了最彻底和成功的实践。它以相对低廉的成本、简单的结构和易于大规模生产的特点,赋予了普通士兵一种有效对抗坦克的能力。这直接打破了过去反坦克作战往往需要专业技能和重型装备的壁垒。

对士兵作战模式的影响: 铁拳的出现让步兵连乃至排级单位都拥有了强大的反坦克火力支援。这意味着战场上普通士兵不再是被动地依赖反坦克炮或坦克自身,而是可以在近距离甚至城市巷战中主动出击,威胁重型装甲目标。这种“贴近杀伤”的战术得以蓬勃发展,士兵的个体作战能力和对战术的运用更加灵活。
对武器设计的启示: 铁拳简洁可靠的结构,特别是其滑膛发射筒与火箭弹的组合,为后来的肩射火箭筒提供了直接的借鉴。后世的许多单兵反坦克导弹系统,在设计理念上都继承了铁拳的“即用即弃”原则,将发射筒与发射药、瞄准具等集成在一起,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降低了训练难度。

二、有效打击装甲目标的“破甲弹”(HEAT)的战略地位

铁拳最核心的技术突破在于其使用的弹头——一种串联空心装药(Shaped Charge)破甲弹。这种弹头利用锥形金属罩的聚焦效应,在炸药爆炸时产生一道极高温度、极高压力的等离子射流,能够熔穿厚重的装甲。

改变坦克设计思路: 在铁拳出现之前,反坦克战争主要依靠动能穿甲弹(APFSDS的前身),其威力取决于弹丸的质量和速度。坦克的装甲防护也主要是不断增加厚度。然而,串联空心装药破甲弹的威力与穿透距离和装甲厚度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它更多地依赖于爆炸本身的能量聚焦。这迫使坦克设计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装甲的布局和材料,开始考虑如何应对这种“熔穿”式的攻击。例如,倾斜装甲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干扰破甲弹射流的形成,复合装甲(包括陶瓷、特种合金等)的出现,也是对破甲弹威力的一种回应。
反坦克弹药的革命: 铁拳的成功标志着破甲弹正式成为单兵反坦克武器中最主流、最有效的弹药类型。即使在今天,无论是肩射火箭筒、无后坐力炮,还是现代反坦克导弹,其绝大多数弹头仍然采用各种形式的串联空心装药技术来应对日益厚重的装甲。铁拳可以说是现代反坦克弹药技术的一位“先驱”。

三、肩射反坦克武器的“平民化”与战术灵活性的提升

如前所述,铁拳的“一次性”和“低成本”使其能够大规模装备基层部队,极大地提升了步兵的反坦克能力。

赋能“反坦克敢死队”: 在战争后期,德国大量征召缺乏训练的士兵,铁拳的易用性确保了这些人也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虽然这掺杂着战时无奈,但也证明了简单高效武器对于快速提升部队作战效能的巨大作用。
战术多样性的出现: 拥有了铁拳的步兵,在城市作战、伏击战、以及反制敌方支援火炮等方面,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他们可以利用地形和战术,在近距离甚至坦克侧后方发动致命打击,迫使敌方坦克在运动和火力配置上都必须更加谨慎。这种“以弱胜强”的战术在二战后期屡见不鲜,并对战术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四、对后世反坦克战术与装备发展的长期影响

铁拳的影响并非止步于二战本身,它为后来的武器研发和战术演变奠定了基础。

现代肩射火箭筒的鼻祖: 战后,美国借鉴了铁拳的设计,开发出了“巴祖卡”(Bazooka)的改进型,以及后来的“M72 LAW”(Light Antitank Weapon)等一系列单兵肩射反坦克武器,这些武器在结构、弹药类型以及使用方式上,都能看到铁拳的影子。从某种意义上说,铁拳是现代所有肩射火箭筒的“祖父”或“祖母”辈。
反坦克导弹的铺垫: 虽然反坦克导弹与火箭筒在发射方式和制导方式上有所区别,但铁拳在普及单兵反坦克概念和验证破甲弹的有效性上,也为后来反坦克导弹的出现提供了技术和战术上的支持。没有铁拳的成功,人们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认识到单兵武器在反坦克领域的重要性,以及破甲弹的潜力。
“点防御”概念的萌芽: 随着反坦克武器的普及,地面部队在面对敌方装甲部队时,不再仅仅依靠重型装备的集中优势,而是可以通过分散配置的单兵反坦克武器形成一种“点防御”体系,有效地迟滞和削弱敌方装甲冲击。

当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铁拳的一些局限性,例如其射程相对有限、精度不高,以及一次性使用后便成为无用之物的特性。这些局限性也促使后来的武器设计者在发展新型反坦克武器时,努力克服这些缺点,例如通过发展更远的射程、更高的精度、可重复使用性,以及更强的抗干扰能力(如末端制导技术)。

总而言之,德国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凭借其创新的弹药技术、简单高效的设计理念和广泛的装备应用,彻底改变了反坦克作战的面貌。它不仅让普通士兵获得了对抗装甲目标的有力武器,更引领了破甲弹技术的主流化,推动了肩射反坦克武器的“平民化”进程,并为后世一系列革命性的反坦克武器和战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影响,如同一颗石子投入水中,激起的涟漪至今仍在反坦克武器领域荡漾。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铁拳80”是什么鬼,看上去应该是“铁拳60”或者“铁拳100”吧?

要说影响的话,从“铁拳30”到“铁拳100”还真没多大影响……毕竟“铁拳”既不是最早的成型装药破甲弹,也不是最早的无后坐力发射器。二战后被大规模装备的一次性反坦克发射器,要等到1962年美国定型M72 LAW。

倒是研制于二战末期、没有被大量装备的“铁拳150”和“铁拳250”影响比较大。

“铁拳150”外观上最大的特征是采用了新的尖锥形战斗部。

新的战斗部由风帽和弹体两部分组成,两部分是分别生产的,简化了生产;尖锥形风帽优化了弹头的气动外形,提高了飞行速度和有效射程;药罩角度和起爆距离也被优化了,虽然战斗部直径缩小但是破甲深度不减。

1945年3月,“铁拳150”投入生产,然而两个月后战争就结束了。

至于“铁拳250”,则采用了可重复发射的身管和手枪式的扳机/握把,并且疑似采用了火箭增程。原计划在1945年9月量产,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

二战后,东方和西方都有国家以“铁拳150/250”为基础研制了单兵反坦克武器。

苏联在二战期间没有什么出色的单兵反坦克武器(研制无后坐力炮的门捷列夫被NKVD枪毙了),除了聊胜于无的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就是仿制的德国“铁拳60/100”。1947年,苏联部分借鉴“铁拳250”,研制了RPG-2;1961年,苏联研制了具备火箭增程的RPG-7。

1960年左右,联邦德国研制了Panzerfaust 44mm DM2 Ausführung 1 Lanze,简称Pzf.44 2A1,又称“铁拳2”。外观上,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铁拳150/250”。该型号具备火箭增程,又与RPG-7都研制于差不多的时间,也算是一种情理之中的巧合吧。

谢邀。


补充:

1944年的RPG-1。看到这张图之前我还以为RPG-1是纯粹的仿制型“铁拳”呢……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铁拳”(Panzerfaust)系列反坦克武器,作为一种一次性使用的肩射式火箭发射器,虽然在二战的战场上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其对后世反坦克武器的影响,绝非仅仅是概念上的传承,而是深远且多层面的,塑造了现代反坦克作战的许多关键要素。我们不妨深入剖析一下这份影响究竟有多重。一、一次性使用.............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 回答
    你说的那个“大铁罐”,在二战德军的装备里,最有可能指的是以下几种东西中的一种,根据你描述的“背着”这个动作,以及它可能的外观和用途来判断。德军士兵的装备非常系统化,很多东西都是有特定名称和功能的。我们来一样一样捋一捋,看看哪个更符合你的印象:1. 弹药箱/弹药筒(Munitionskasten/Pa.............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占领乌克兰后,是否有“很多乌克兰人欢呼雀跃”,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乌克兰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群体对占领者的态度。复杂背景: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在德国入侵之前,乌克兰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苦难。苏联的统治,尤其是.............
  • 回答
    二战德国想要获胜,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带有无数假设的命题。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很多因素一旦改变,其连锁反应将是难以估量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缝隙中,尝试勾勒出一些“如果”的画面,看看德国在哪些方面能够扭转乾坤。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二战中的根本性劣势并非仅仅是军事装备或战术上的,而是战略、资.............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老兵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涉及苏联的“黑料”,其可信度需要辩证看待,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全盘可信”或“全盘虚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回忆录的性质、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信息和可能的偏见。首先,回忆录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观性。《东线狙击手》作为一本老兵的回忆录,本质上是作者个人经历.............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二战爆发前夕,德国与苏联之间围绕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意识形态和战略考量,使得苏联加入轴心国的设想,虽然在某些时期曾被短暂考虑过,但最终并未能实现。事实上,德国对苏联加入轴心国的条件并非简单地“不同意”,而是双方的诉求存在根本性的冲突,加上希特勒对共产主义的极端仇视,使得合作的道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
  • 回答
    二战德国丢了制空权,这绝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情,而是一个逐渐衰落、多方面因素叠加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咱们得把时间往前推,看看当初德国是如何一度掌握制空权的,然后再分析他们是如何一步步失去的。最初的辉煌:闪电战的利刃二战初期,德国空军(Luftwaffe)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攻击性的空军。.............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选择入侵苏联,而不是先全力解决英国,这背后是多重复杂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战略上的考量,也有意识形态的驱动,以及对资源和地缘政治的盘算。简单地说,德国认为先灭苏联比先打垮英国来得更“容易”且更“有利”。1. 为什么不先解决英国?英国的地理优势与军事实力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德国并非不想要解决.............
  • 回答
    要说二战德军为何没大规模普及Tunny密码机,这事儿背后涉及的门道可不少,远不是简单一句“Enigma更强”就能概括的。实际上,Tunny(德军代号“德赛尔”,德语“Scherenschleifer”)在技术上确实比Enigma更复杂,加密能力也更强,尤其是对付当时盟军的密码分析手段,Tunny的抗.............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军队在很多战场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战术水平,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虽然我们不能忽略其最终的失败,但也不能因此抹杀其在某些战役中展现出的高超指挥和执行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回顾一下德国在二战中一些打得非常漂亮的战役,尽量抛开机器般冰冷的叙述,还原当时的战况和背后的思考。闪电战.............
  • 回答
    二战爆发后,德国确实对如何征服英国进行了周密的规划,其中夺取英吉利海峡的制海权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但从历史的演进和现实的制约来看,德国未能集中力量利用空军来实现这一目标,背后有着多重复杂的原因,并非简单的能力不足或战略失误,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下的必然结果。首先,我们得理解当时德国空军(Luftwaffe.............
  • 回答
    二战德国是否有胜利的办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争议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出那条或许存在的、通往胜利的“另一条路”。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滚过,便难以逆转,我们如今只能凭借现有的资料和逻辑进行推演。要探讨德国是否有胜利的可能,我们需要从多个.............
  • 回答
    二战德国的失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由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对手优势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场历史性的失败,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逐一剖析其根本原因。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与资源分散是导致德国战败的致命硬伤。 希特勒的军事野心,从一开始就显得过于膨胀和不切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