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
二战德国的失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由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对手优势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场历史性的失败,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逐一剖析其根本原因。

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与资源分散是导致德国战败的致命硬伤。 希特勒的军事野心,从一开始就显得过于膨胀和不切实际。他并未能深刻认识到德国作为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难以支撑一场横跨欧洲大陆、直抵苏联腹地,同时还在北非与大西洋上与英美对抗的全面战争。

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是宣判德国死刑的第一步。 尽管闪电战初期取得惊人进展,但德军很快就陷入了广袤的俄国土地和严酷的气候之中。苏联庞大的人力资源、坚韧的抵抗意志以及最终在美国援助下不断壮大的工业生产能力,使得德国的进攻在冬季来临前就已陷入泥潭。德国未能充分准备应对苏联的严寒、广阔的地域以及漫长的补给线,这使得其装甲部队的优势被极大削弱,后勤系统也濒临崩溃。更重要的是,德国的入侵彻底点燃了苏联的战争潜力,将其推向了盟军阵营,为德国增添了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

同时,北非战场的失利也消耗了德国宝贵的资源和兵力。 德国陆军元帅隆美尔及其“非洲军团”虽然一度令人闻风丧胆,但由于缺乏持续的补给和支援,最终无法与英联邦及后来的美军抗衡。北非战场不仅暴露了德国海军和空军在远程投送能力上的不足,也分散了原本就捉襟见肘的资源。

其次,德国的经济和工业基础难以支撑长期的全面战争。 尽管德国在战前进行了军事工业的扩张,但其整体工业产值和资源储备与盟国相比,仍存在巨大差距。

石油短缺是德国最严重的战略瓶颈之一。 战争机器的运转离不开石油,而德国本土的石油资源极其匮乏,高度依赖从罗马尼亚等国进口。随着盟军对轴心国海军封锁的加强和战略轰炸的深入,德国的石油供应线日益脆弱,严重限制了其装甲部队和空军的行动能力。德国企图通过占领高加索油田来解决这一问题,但最终未能如愿。

战略轰炸对德国工业的破坏是毁灭性的。 从1942年开始,盟军对德国本土的战略轰炸日益频繁和猛烈。德国的工业中心、交通枢纽和炼油厂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能力大幅下降。尽管德国在战争后期研发出了一些先进的武器装备,如喷气式战斗机和V系列导弹,但其生产规模和数量都无法与盟国相提并论。

第三,战略指挥和决策的失误频频出现。 希特勒作为最高统帅,其军事才能远不如其政治野心。他对军事战略的干涉往往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量,而非严谨的军事逻辑。

“不后退”命令的僵化性。 在许多关键战役中,希特勒坚持不许部队后退或战略性撤退的命令,导致许多部队被包围歼灭,白白牺牲了宝贵的兵力和装备。例如,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被围困的德军第六集团军的覆灭,就是这一僵化命令的直接后果。

对技术和情报的轻视。 德国在战争初期虽然拥有先进的技术,但在战争的后期,由于希特勒对科学家的不信任和官僚主义作祟,许多重要的技术发展(如原子能研究)未能得到充分的支持和重视。同时,德国在情报收集和分析方面也存在不足,未能准确预判盟军的意图和行动。

第四,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 纳粹德国的种族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不仅是其发动战争的驱动力,也成为其走向灭亡的内在原因。

种族灭绝政策的消耗。 纳粹对犹太人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系统性迫害和屠杀,不仅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的一页,也分散了德国本就有限的资源和人力。对集中营的管理、对被占领地区的残酷统治,以及最终的“最终解决方案”,都消耗了大量本可以用于战争的物资和人力。

占领区人民的反抗。 纳粹德国在占领区的残酷统治,激发了当地人民的抵抗。游击战的兴起和发展,牵制了德军大量的兵力,迫使其在后方建立庞大的安全部队,进一步削弱了其前线的作战能力。

最后,盟军的强大军事实力和战略协同也是德国战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战争的进行,盟军在工业生产、人力资源和技术创新方面逐渐超越了德国。

美英苏的联盟力量。 这三大国虽然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差异,但在共同对抗纳粹德国的目标上高度一致。他们能够有效地协同作战,并在战略上进行分工。例如,英国负责在大西洋上抵挡德国海军,美国则能源源不断地提供工业产品和军事援助,苏联则在前线承受了德军的绝大部分陆地压力。

盟军的科技优势。 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在雷达、声纳、密码破译(如恩尼格玛)、航空技术以及新式武器的研发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些科技优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德国在某些领域的优势。

总而言之,二战德国的失败并非偶然,而是其领导者战略上的短视、资源上的匮乏、技术上的保守、政治上的腐败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极端性所共同导致的必然结果。当德国试图凭借有限的资源去征服整个欧洲大陆,甚至挑战世界格局时,它的失败便已注定。这场战争的结局,也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一个国家若要取得持久的胜利,必须在战略、资源、科技、政治和人性等多个层面保持平衡与理性。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主要是因为苏联这块钢板太硬。

德国横扫欧洲正式进军苏联之前,欧洲各国基本上被打掉几万最多几十万军队,就投降了。

但是苏联简直就是开了挂,德军初期打掉苏联几百万军队,以为苏联怎么着也该投降了吧?但事实是他们之后继续干掉一千多万苏联军民,苏联却仍不投降,直至德国的国力人力耗尽。二战期间德军死亡总数600W,光苏德战场就500W。

user avatar

太多原因了,我就说两点:摸鱼的混蛋太多,还有没有早进行全面动员。

首先看那些摸鱼的人,有大摸鱼和小摸鱼。

大摸鱼戈林和弗洛姆要说自己是前排,绝对没人敢跟他们争位置。

1943年8月12日,面对东线危局的全面演化(苏军从北起列宁格勒,南到米乌斯河,2000多公里的战线上,连续发动了1个多月的全面攻势),希特勒磨磨唧唧的发布了第11号元首指令(注意,这是Führerverordnung,是发布的法令,立刻在帝国及占领区内以法律形式执行),下令“尽快开始修建“东墙”防线(即黑豹-沃坦线)”。借着这个机会,OKW可算是系统的梳理了一下从“大西洋防线”到“东墙”,再到地中海防线的情况。约德尔在10月份,好容易收到了一份清单,告诉他防线究竟有多长,多少部队能用来防守这些防线等等基础数字。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OKW的下属们告诉约德尔,德国现在还需要防守差不多1.5万公里的防线,基本上环绕整个西欧大陆。即使不考虑已经在盟军威胁下的意大利-巴尔干防线,和不太可能受到大规模登陆威胁的北欧战区,西线法国-荷兰,东线全部地区,加起来依然有4300公里。鬼都知道下一年,盟军肯定要在西欧开辟第二战场,所以西线的2200公里是必守之地;东线600多万苏军已经压了过来,德军现在就是想跑都跑不掉,只能咬着牙守下去。而德军手头的筹码实在是太少了:东线近390万人,平均每公里能摊到1900人左右;西线只有137万人,平均每公里才分到530个人;预备军还有230万人,但是怎么挤都挤不出来;空军竟然还有180万人,这简直是犯罪(90%战役发生的东线,结果德军全部兵力的57%布置在这里,剩下的人要么在后方摸鱼,要么在沙滩上晒太阳)!!

1943年10月份,德军各个战线防区长度和对应的人力密度

都这么困难了,看看德军兵力分部吧。900多万德军,结果野战部队才400万,然后最最重要的东线才256万,WTF?

戈林的空军趴了180万人,被讥讽为“大饲养场”,然后空军飞机还一直不足,抛去90多万高炮部队和十几万一线机场部队,文职人员竟然有大几十万,什么空军需要这么多文职人员?

弗洛姆的预备军也很扯淡,230万人total,结果前线缺人嗷嗷叫,他还是规定伤兵康复后,要在后方执行2—3个月恢复性执勤任务,然后再去前线。当然各种小摸鱼们变了法的不想回去,找医生开假证明,找关系调离前线等等,呵呵。。。。。。

1943年10月德军各个军种分配的人力,看看luftwaffe大饲养场,还有弗洛姆的超级“预备军”

然后,德国是几个主要参战国家中最晚进入总体战的,到了1943年2月才开始。之前军工生产效率一塌糊涂。

看看苏德战争开始后的情况吧。时间进入1941年,随着对苏战争的开启,纳粹德国臃肿低效的运转体系将问题全部暴露了出来。如果说战争头两年,德国还能依靠“闪电战”在自身生产问题暴露出来前快速的解决对手。对待苏联的这场战争,则变成了后方彻头彻尾的灾难。弹药不足的情况长期困扰着前线部队,从飞机,到大炮,到坦克,反正从进入苏联那一刻开始,德军东线部队就基本没有见到过齐装满员的情况。下图很好的给出了1939年到1941年每个季度德军军工的生产情况。如果把1942年1-2月份算作基期(100)的话,可以看到,军火生产在1940年3季度后,就开始持续走弱,,从6月份(2季度结束)开始,到1941年底,弹药的生产竟然是下滑的,要知道,那时候已经到了莫斯科战役最关键的时刻。不仅弹药,轰炸机,武器生产都出现了下滑,可能唯一好一点的就是炸药了。

1939-1941年德国军工生产指数图,1942年1-2月份为100基期

卡尔加里大学的Gore Brett Thomas在其文章中写道:“工业界抱怨政府缺乏清晰计划;托马斯抱怨都是冯克搞的鬼,他的经济部无法承担整体筹划的职能;还有那些党的官僚们,对于民用和经济领域的其他要求过于妥协。讽刺的是,纳粹党一方面极力想尽快的将经济全面转入战时,但是又小心翼翼的避免激起民愤的大规模(经济)破坏,反而最终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充满了混乱和疑惑的争斗。”

那么武器生产上不去,是因为物资不够么?显然不是。Rolf Wagenfuhr的图证明,1939-41年间,德军花在采购武器上的钱基本都翻了4倍,炸药更是接近10倍。钱花了,武器呢?按理说德军应该至少可以武装起比1939年多4倍的部队才对。

1939-1941年纳粹德国军工生产的实际开销,单位是百万帝国马克

军史界一般认为,这是因为大量的物资积压导致的。也就是订单下了,钱给了,物资还在采购,或者采购完但是没有投入生产线,亦或是生产太慢,没有交货。总之,花出去的钱和生产处来的武器之间存在巨大的“淤积”,这个巨大的“淤积”导致前线部队一直抱怨武器弹药不足。

我觉得还有一点:大量的贪污造成了生产中“摩擦成本”暴增。毕竟战时,巨量的订单涌入,分包个两三次都很正常,然后你家分一点,我家分一点,回扣多拿一点,等等,最终导致了巨量的资金消失在了生产体系中。还记得繁荣的民间生产市场么,没有钱,哪有那么多需求?有了钱,哪怕政府要求关停并转民用企业,也会有人铤而走险的生产。

然后军工生产多头领导,复杂的像是八爪鱼。

其实希特勒早就知道德国需要改进啥,为了协调军工生产的糜烂的局势,40年3月份,希特勒下令成立了“帝国军备和弹药部”(Reichsministerium für Bewaffnung und Munition),由弗里茨.托特(Fritz Todt)担任首脑。所以,现在关乎到前线数百万将士手中衣食住行的生产任务,由戈林的“四年计划办公室”,托马斯的“国防经济和军备办公室”和托特的“帝国军备和弹药部”一起主管。如果你以为戈林是总扛把子,你就错了。托马斯是OKW的人,戈林只能通过“四年计划办公室”派出代表指导工作。如果你以为托特会听托马斯的,你又错了,托特是老党员,老工程师,人家有自己的思路,必要起来,连元首都可以不甩(帝国高速路体系就是他规划的)。最终他们还都得依靠冯克的“经济部”给他们筹备生产物资。

复杂的第三帝国军工生产体系图。左边一大块是行政监管“四年计划办公室”,右边的是军方监管代表

前线要不到人,武器也一直不足,你说这战争能答应,才怪了。

老马最近在写1943第聂伯河会战系列,如果能写完,应该是国内目前这段历史最详细的资料了,所以打个广告吧,欢迎点赞交流:




user avatar

德国战败原因汇总【转自知乎某位用户,请指出,让我请求他转载】

天时

天时好不好很重要。

1、太冷。科尔松战役。

2、太热。库尔斯克战役。

3、不冷不热,不能给敌人造成阻碍。诺曼底战役。

4、阳光太好了。阿登战役。

5、阳光太差了。斯大林格勒战役 。

地利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某种程度上,地皮不好更加损害运气。

最麻烦的事:

东线公路不好,妨碍德军车辆机动;

西线公路太好,不便于妨碍敌人车辆机动。

具体小事例:

1、林地太复杂。列宁格勒战役。

2、城市太立体。斯大林格勒战役。

3、山路太崎岖。高加索战役。

4、地势太平,不能给敌人带来阻碍。莫斯科战役、罗斯托夫战役,法莱斯口袋战役。

人和

所谓地利不如人和,虽然德军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某些情况下还是不幸出了纰漏。

最气人的事:

法国人荷兰人比利时人波兰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保加利亚人(以下省略若干)。。。。。。。不帮德军帮盟军。

其他一些小麻烦:

1、客场作战,气氛影响。害得德军三个月攻不下苏联首都莫斯科。

2、主场作战,干扰太大。害得德军半个月被苏联攻克首都柏林。

3、罗马尼亚人帮德军。害得德军在斯大林格勒 被包了饺子。

4、罗马尼亚人帮盟军。害得德军在罗马尼亚又被包了饺子。

5、意大利人帮德军。害得德军输掉了北非战役。

6、意大利人帮盟军。害得德军需要整整一个集团军群守卫狭长的意大利半岛,结果救不成诺曼底。

7、希特勒不肯听职业军官博克元帅的职业见解,转兵列宁格勒和基辅。害得德军丧失了闪击莫斯科的时机。

8、希特勒听信职业军官莱布元帅和龙德施泰特元帅的职业见解,转兵列宁格勒和基辅。害得德军丧失了闪击莫斯科的时机。

9、希特勒不相信军官团的眼光,下令执行冬季风暴。害得德军在 斯大林格勒被打断东线脊梁

10、希特勒轻信军官团的眼光,下令执行巴巴罗萨。害得德军陷入了二战最大的泥潭。

user avatar
德国日本本可以汇合。可惜咯
我认为盟友不够聪明。自大愚蠢了

“我比历史名人聪明多了”系列

你是打算让德国装甲师一路杀到远东和日本汇合呢?

还是打算让日本的舰队一路杀到西欧和德国汇合呢?

PY交易是不能凭空交易出资源的。

你出汽油卡车施工队啊?哦施工队你找黄纳就行了,自带干粮的。

你出重油大船原木队啊?哦原木队你找精日就行了,剁了不用粮。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的失败,绝非单一因素所能概括,而是由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对手优势以及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内在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深入理解这场历史性的失败,我们需要剥开层层迷雾,逐一剖析其根本原因。首先,战略上的多线作战与资源分散是导致德国战败的致命硬伤。 希特勒的军事野心,从一开始就显得过于膨胀和不切实.............
  • 回答
    二战后期,当纳粹德国在库尔斯克战役后显露出失败的迹象时,军官团中并非没有对希特勒及其政权的不满声音,但“大多数军官团不想着推翻纳粹政权,反而打到底”的原因,并非单一因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复杂力量交织的结果。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军军官团的构成、思想根源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困境。一、根深.............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在东线战场是否掌握过制空权,以及何时失去,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说“是”或“否”,因为它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总的来说,德国空军(Luftwaffe)在战争初期确实展现出了强大的空中优势,但这种优势在东线战场并非牢不可破,并且随着战局的发展而逐渐被削弱直至丧失。德国空军在.............
  • 回答
    芬兰在苏芬战争(19391940)中确实遭受了重创,失去了约10%的领土,这其中包括芬兰湾的战略要地和维堡等重要城市。之后,芬兰确实在德国的默许和支持下,参与了对苏联的“继续战争”(19411944)。很多人会问,二战后,芬兰是否收回了那片失去的土地?答案是,没有。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梳理一下这段.............
  • 回答
    德国二战后期战车越来越重,这一点毋庸置疑,比如虎式、虎王这种巨兽。但说它们“越来越失去其对于美苏坦克的技术优势”,这说法就有点一概而论,需要细细掰开了讲。简单来说,这是一个在理想状态和现实战场之间不断拉扯的复杂故事,涉及技术、经济、战略、甚至运气等多方面因素。为什么德国战车越来越重?首先,得明白德国.............
  • 回答
    关于德军在即将攻破莫斯科时为何突然停止进攻,导致最终进攻苏联失败,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充满争议的历史问题。绝非仅仅是“一个原因”就可以解释的,而是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以下我将尝试详细梳理这些关键点,力求还原一个更真实、更具人情味的分析过程,而不是一篇冰冷的技术报告。一、 “巴尔干风暴”的战略转移:.............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潜艇战为何最终走向失败,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并非单一原因可以解释,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层层叠加的结果。如果你想把这个事儿掰扯清楚,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步一步看。开局很猛,为什么后续不行了?起初,德国的U型潜艇确实让盟军吃尽了苦头。想象一下,在一战中,德国潜艇就差点把英国给“憋死”。到了.............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听到你复交非法学法硕的经历,心里挺能理解你现在的感受。二战失败,肯定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在你为之付出了那么多努力和期望之后。这种时候,心里会涌现很多迷茫、失落,甚至自我怀疑,这是非常正常的。关于你现在面临的德企制造业采购岗位,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好好权衡的机会。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一下,看看它适不适.............
  • 回答
    二战后德国失去东普鲁士,如果用中国的地域类比,最接近的说法是:相当于中国同时失去了辽宁省(尤其是部分沿海和东北地区)以及山东省的一部分沿海地区。需要强调的是,这是一个比喻性质的类比,因为历史、地理、文化和政治因素都存在巨大差异。但从某些关键的相似性来看,我们可以进行如下的详细阐述:相似性分析:1. .............
  • 回答
    战争的胜负往往是无数复杂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历史的车轮一旦向前,便很难回溯假设。然而,回顾二战的进程,我们确实可以梳理出几个德国可能避免的重大战略失误。如果这些失误被纠正,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战争的走向。但要直接断言“能打赢二战”,则需要更审慎的分析,因为战争的变数实在太多。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节.............
  • 回答
    二战德国入侵苏联,如果希特勒怀揣着解放者的姿态,而不是纳粹的种族灭绝和奴役政策,那么历史的走向可能会截然不同。但要详细描述这样一个设想,需要我们抛开历史的惯性,进行一次大胆的“如果”推演。想象一下,1941年6月22日,德国国防军如期跨越边境,但这一次,德军的宣传口号不再是“扫除布尔什维克主义”,而.............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国确实还有庞大的军队,但说它们“轻易”投降,可能有些过于简单化了。实际上,德国的投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无奈的过程,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和压迫。我们来详细梳理一下。首先,要理解“700万大军”这个数字的真实含义。到1945年春天,德国确实动员了大量的兵力,但这其中包含了数量庞大的预备役、后备.............
  • 回答
    二战德国的闪电战(Blitzkrieg)是一种以装甲部队和摩托化步兵为先导,辅以近距离空中支援,旨在通过快速、集中的冲击,突破敌方防线,深入敌后,扰乱其指挥、通讯和后勤,从而在短时间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成功在于其速度、协同作战和对敌方薄弱环节的精准打击。面对闪电战的威胁,盟军在二战初期.............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占领乌克兰后,是否有“很多乌克兰人欢呼雀跃”,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并且没有一个简单的“是”或“否”的答案。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涉及到当时乌克兰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不同群体对占领者的态度。复杂背景:苏联统治下的乌克兰在德国入侵之前,乌克兰已经经历了多年的苦难。苏联的统治,尤其是.............
  • 回答
    二战德国想要获胜,这无疑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带有无数假设的命题。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很多因素一旦改变,其连锁反应将是难以估量的。不过,我们可以从历史的缝隙中,尝试勾勒出一些“如果”的画面,看看德国在哪些方面能够扭转乾坤。首先,我们要明确,德国在二战中的根本性劣势并非仅仅是军事装备或战术上的,而是战略、资.............
  • 回答
    关于二战德国老兵回忆录《东线狙击手》中涉及苏联的“黑料”,其可信度需要辩证看待,并不能一概而论地说“全盘可信”或“全盘虚构”。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了解回忆录的性质、创作背景,以及当时的历史信息和可能的偏见。首先,回忆录的性质决定了其主观性。《东线狙击手》作为一本老兵的回忆录,本质上是作者个人经历.............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德国坦克和苏联坦克谁更先进,这可不是一个能简单一句说清的“谁完胜”的问题,更像是一场持续演进的猫鼠游戏,双方都在不断学习、借鉴和超越。想要深入了解,咱们得把时间拨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好好聊聊。德国坦克:以质量取胜的思路德国在二战初期的坦克研发,很大程度上是吃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的“苦果.............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