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为什么会选择在1941年,为什么又会选择在1941年6月底进攻苏联?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

为什么是1941年?

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

1. 消化战果,巩固欧洲霸权: 到1940年底,德国已经通过闪电战迅速击败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并迫使英国在军事上陷入困境(尽管未能成功登陆)。希特勒认为,在欧洲大陆,他已经基本扫清了主要的直接军事障碍。他渴望“消化”这些战果,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由德国主导的欧洲新秩序。然而,英国的顽抗以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可能采取的行动(尽管在1941年6月前还未直接参战),让希特勒觉得欧洲的最终胜利仍有隐患。他认为,要想彻底确保欧洲的稳定,并有能力应对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潜在威胁,就必须解决掉当时被他视为“犹太布尔什维克”势力中心,且在意识形态上与纳粹德国水火不容的苏联。

2. 对苏联的固有敌视与“生存空间”理论: 纳粹的意识形态核心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认为雅利安民族需要向东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苏联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乌克兰的黑土地,对希特勒来说是实现这一理论的绝佳目标。同时,纳粹对共产主义和“犹太布尔什维克”的仇视达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苏联不仅是德国扩张的障碍,更是其意识形态的宿敌,必须被彻底摧毁。这种意识形态的驱动力是推动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资源依赖与长期战争的担忧: 尽管德国在占领欧洲后获得了大量资源,但其工业生产和军事消耗依然对进口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矿产等)有着高度依赖。英国的海上封锁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广泛的经济压力,使得德国担心长期战争的物资供应问题。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粮食储备,一旦德国控制了这些资源,其自给自足的能力将大大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撑一场漫长甚至全球性的战争。希特勒认为,与其让苏联继续发展壮大,不如趁其“相对薄弱”之际,将其资源和领土纳入德国的掌控。

4. 对英国的最终打击策略: 希特勒一直希望彻底击垮英国,或者迫使其求和。他相信,一旦苏联被击败,英国将失去最重要的潜在盟友和东线战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在“海狮计划”(登陆英国)因英国皇家空军的顽强抵抗而受挫后,进攻苏联就成了德国打破战略僵局、最终实现统一欧洲野心的一条可行(在希特勒看来)的路径。

为什么选择1941年6月底这个时间点?

选择6月底作为进攻苏联的总攻发起时间点,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关乎军事准备和季节因素的决定。

1. 军事准备的就绪: “巴巴罗萨”行动并非一夜之间决定。德国在1940年下半年就开始了秘密的规划和兵力集结。经过数月的准备,包括兵力调动、物资运输、部队训练以及对苏联边界的侦察等,德国认为到1941年夏天,其东线部队的集结基本完成,兵力部署也已到位。德国陆军和空军的主力集中在了东线,准备实施这场规模空前的地面战役。

2. 闪电战的战术考量: 德国的战争机器极其依赖闪电战(Blitzkrieg)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在斯拉夫地区,广阔的平原和相对良好的道路条件(尤其是在夏季)有利于坦克集群的突破和穿插,也便于空军提供近距离支援。早春的泥泞季节(Rasputitsa)和冬季的严寒对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德国希望在夏季,特别是夏季的早期或中期发动进攻,以期在秋季泥泞和冬季到来之前,尽可能深入苏联腹地,取得决定性胜利。

3. 避开春季泥泞: 俄国的春天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融雪和降雨,导致广阔的地域变成泥泞难行的沼泽地。这对机械化部队、炮兵和后勤补给的推进是毁灭性的打击。德国参谋部深知这一点,他们在规划行动时,一定会考虑避开这段最不利的季节。6月底,虽然已进入夏季,但相比于更晚的7月或8月,此时的天气相对稳定,泥泞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最大限度利用夏季战役期: “巴巴罗萨”行动的目标是在秋季到来之前,速战速决地击溃苏联主力,甚至占领莫斯科。这意味着整个战役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取得决定性成果。选择6月底,正是为了给德军争取最长的夏季战役期。这样一来,德军就有充足的时间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地区展开大规模攻势,包围和歼灭苏军部队,并向战略目标推进。希特勒相信,他的军队可以在几个月内达成目标,而6月底的发动无疑是将这个“窗口期”最大化。

5. 对苏联军事力量的误判: 德国的情报部门(尽管不是完全无效,但存在重大偏差)对苏联的真实军事实力和动员潜力存在低估。他们认为苏联红军的指挥系统依然受到大清洗的影响,装备和训练水平与德军相比存在差距。因此,他们相信可以通过一场快速的夏季攻势,在苏联尚未完成其大规模军事改革和动员之前,将其迅速击垮。6月底的进攻,正是基于这种快速解决战斗的判断。

总而言之,德国选择在1941年进攻苏联,是其长期战略目标、意识形态驱动和对欧洲地缘政治现实认知的产物。而选择6月底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则是为了配合其军事准备的就绪,利用有利的夏季天气条件以实施其招牌式的闪电战,并试图在冬季到来之前达成快速、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正是对苏联实力和抵抗意志的低估,以及对后勤和冬季作战准备的忽视,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灾难性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在法国之战后,德国并不视苏联为必须一战的敌人,反而视为可能的轴心国第4成员,但在不列颠之战中,发生了苏联索要罗马尼亚领土的事件,直接违反了苏德秘密协定中的约定:德国默许苏联在波兰、芬兰、波罗的海地区吞并领土,但罗马尼亚作为当时德国能控制的唯一石油来源,被德国视为自己的保护国。苏联此举直接威胁到德国的东南欧战略。两国随后于11月在柏林展开会谈,试图解决势力扩张带来的冲突。德国希望苏联将注意力转向中东、印度方向,但苏联对东南欧、近东更有兴趣,拒绝了德国的提案。这次会议没有解决苏德之间在欧洲的矛盾,因此希特勒认为与苏联的矛盾已经无法调解,于12月15日批准进行巴巴罗莎行动,准备在1941年5月发动作战。

鉴于有人不信轴心国会吸纳苏联加入,看这个截图:

第二个问题,德军在调动部队前往东线的期间,1941年3月南斯拉夫发生反德政变,希腊也因为反抗意大利的入侵加入同盟国阵营,使原本中立并亲德的巴尔干地区变得不再安全,尤其是希腊投入同盟国阵营后,英军开始向希腊调动部队,因此德军必须在入侵苏联之前解决巴尔干问题。德军投入巴尔干的兵力属于巴巴罗莎行动中南方集团军群,这使德军整体必须等待巴尔干方面解决后才能入侵苏联。巴尔干半岛的战斗于4月底完成,但为了空降克里特岛仍然将配属南方集团军群的空军力量拖在巴尔干。克里特战役于6月1日完成,剩下的时间是德军调整部署以及补充装备物资的必须时间。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为什么是1941年?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1. 消化战.............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实际上,如果仔细考究二战期间德国军方和政要对战斗机的“偏爱”,并不能笼统地说他们“选择战斗机作为交通工具”。更多的情况是,这种“选择”背后,隐藏着当时德国军事战略、工业能力、战术思想以及特殊时期的一种宣传需求。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分几个层面来看:1. 宣传与心理战的需要: “.............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士兵选择向美军投降,而不是脱下军装回家的原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交织着现实的残酷、战略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的考量。这背后并非简单的“逃避”或“投降”,而是当时德国面临的严峻局势下,一个相对“理性”的选择。首先,我们要明白当时德国的整体状况。到1945年初,希特勒的“第三帝国”已经濒临崩溃.............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涉及到二战的历史进程、各方力量的贡献以及各国在战后对历史事件的定性和纪念方式。简而言之,之所以将德国投降日(1945年5月8日,欧洲战区胜利日)作为二战胜利日而不是日本投降日(1945年9月2日,对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 欧洲战场是二战爆发和规模最大.............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你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是很多人在讨论二战时期美德两国实力对比时常有的疑问。认为德国综合国力与美国“五五开”的想法,背后可能更多是基于对德国军事机器的印象深刻,以及对美国在战争初期相对保守态度的认知。但如果细致地剖析“综合国力”这个概念,并且对比两国在战争各个阶段的实际情况,就能发现美国在绝大多数.............
  • 回答
    波兰在二战初期所处的政治局面可谓是风雨飘摇,夹在两个虎视眈眈的强大邻国之间,其战略选择本身就充满了无奈与悲壮。要理解波兰为何会遭受德国和苏联两个对立方同时入侵,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波兰的政治考量,以及其所处的国际大环境。一、 寻求独立自主的艰难平衡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重新获得独立,但其边界的划定.............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二战时德国和日本之所以能够联合起来,其背后并非简单的“合拍”,而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共同的意识形态吸引以及战略利益的相互勾结。这三者交织在一起,最终促成了所谓的“轴心国”联盟。一、共同的“逆来顺受”感与对现有国际秩序的不满首先,必须理解的是,德国和日本在战前都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感到.............
  • 回答
    二战中的德国,虽然一度在飞机制造上表现出了惊人的产能,生产了超过两万架各种型号的飞机,然而,最终却未能守住制空权。这并非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一系列战略失误、资源限制和技术发展方向上的偏差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在战争初期,尤其是在闪电战时期,其空军(Luftwaffe)的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 回答
    假设这样一个假设性的情景:二战爆发前,德国海军(Kriegsmarine)奇迹般地继承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那支庞大的公海舰队。这支舰队,在被严密限制的《凡尔赛条约》下,几乎被剥夺了大部分有作战能力的舰艇,如今却如同被激活的幽灵,重新出现在德国的港口里。这无疑会给当时的德国海军战略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也.............
  • 回答
    如果二战时期德国真的打进了中国,那将是一场无法想象的灾难,其后果之严重,足以颠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历史轨迹。首先,我们得明白,德国当时的主要战略重心在欧洲。纳粹德国的扩张野心集中在“生存空间”的获取,也就是对东欧及苏联的征服。他们对远东的兴趣,更多的是出于战略平衡和对苏联的牵制,而不是直接的领土占领。.............
  • 回答
    如果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胜,世界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深远的影响将远远超出战争本身,触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以及国际关系等各个层面。政治版图的重塑与统治体系:最直接的后果将是欧洲及部分非洲、亚洲地区的政治版图被彻底重塑。纳粹德国将建立一个以其为核心,由附庸国、殖民地和傀儡政权组成的庞.............
  • 回答
    想象一下,如果历史的车轮在某个关键节点发生了偏离,如果二战的战局走向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方向,那今天的世界又会是何等景象?尤其是对于遥远的东方,对于我们自己,又会是怎样的命运?一个被纳粹铁蹄笼罩的世界如果希特勒的德国赢得了二战,那么首先,我们必须面对一个无可争议的事实:纳粹主义和它的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将.............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设想,让我们来推演一下这个平行时空的故事线。想象一下,二战爆发的剧本被悄然改写了。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地区和随后整个捷克斯洛伐克)之后,并没有像历史上那样直接将矛头对准波兰,而是选择了看似更为“务实”的内部改革和战略调整。德国的内部改革与战略调整:在1938年底到193.............
  • 回答
    二战初期,德国对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如果遭遇了灾难性的失败,并且战线被牢牢地钉在乌克兰境内,这无疑会彻底改写历史的进程。其影响之深远,将触及政治、军事、经济乃至文化等各个层面,甚至可能重塑战后世界的格局。让我们试着描绘一下这个充满变数的历史节点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首先,军事层面:如果德军在苏德战争.............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非常有探讨的价值。如果希特勒带着前世完整的记忆,以闪击波兰为起点重开二战,德国是否会赢?这是一个宏大的历史假设,涉及无数变量,我们不妨从几个关键维度来剖析一下。首先,我们得明确“前世记忆”意味着什么。这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事件的发生顺序,更重要的是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些事件,以及那些关.............
  • 回答
    如果二战的欧洲战场上,德国空降师的仓库里突然出现了十辆99A式主战坦克,那绝对是改变历史进程的炸弹。这可不是什么科幻小说里的桥段,而是实打实地把当今顶尖的科技武器塞进了那个钢铁洪流时代的战场,其影响之大,简直难以估量。首先,我们得明白99A这玩意儿有多厉害。它配备的125毫米滑膛炮,射程远、精度高,.............
  •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德国率先成功研发并部署了核武器,那么这场全球冲突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20世纪的历史格局。首先,战争的结束方式和速度将截然不同。可以预见,德国会将其作为一种终极威慑和决定性打击武器来使用。 对苏联的打击: 德国最有可能优先将核武器瞄准苏联。经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