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德国为什么会选择在1941年,为什么又会选择在1941年6月底进攻苏联?

回答
二战德国在1941年选择进攻苏联,并具体在6月底这个时间点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并非偶然,而是经过一系列复杂的战略考量、政治意图和现实条件的权衡。这背后隐藏着希特勒及其纳粹政权的深层野心和判断失误。

为什么是1941年?

选择1941年发动对苏联的战争,首先与德国在欧洲的整体战略布局有关。

1. 消化战果,巩固欧洲霸权: 到1940年底,德国已经通过闪电战迅速击败了波兰、挪威、丹麦、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并迫使英国在军事上陷入困境(尽管未能成功登陆)。希特勒认为,在欧洲大陆,他已经基本扫清了主要的直接军事障碍。他渴望“消化”这些战果,建立起一个稳固的、由德国主导的欧洲新秩序。然而,英国的顽抗以及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可能采取的行动(尽管在1941年6月前还未直接参战),让希特勒觉得欧洲的最终胜利仍有隐患。他认为,要想彻底确保欧洲的稳定,并有能力应对来自大西洋彼岸的潜在威胁,就必须解决掉当时被他视为“犹太布尔什维克”势力中心,且在意识形态上与纳粹德国水火不容的苏联。

2. 对苏联的固有敌视与“生存空间”理论: 纳粹的意识形态核心之一就是“生存空间”(Lebensraum)理论,认为雅利安民族需要向东方扩张,以获取更多的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苏联广袤的土地和丰富的资源,尤其是乌克兰的黑土地,对希特勒来说是实现这一理论的绝佳目标。同时,纳粹对共产主义和“犹太布尔什维克”的仇视达到了极点,他们认为苏联不仅是德国扩张的障碍,更是其意识形态的宿敌,必须被彻底摧毁。这种意识形态的驱动力是推动战争的重要因素之一。

3. 资源依赖与长期战争的担忧: 尽管德国在占领欧洲后获得了大量资源,但其工业生产和军事消耗依然对进口资源(尤其是石油、橡胶、矿产等)有着高度依赖。英国的海上封锁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更广泛的经济压力,使得德国担心长期战争的物资供应问题。苏联拥有丰富的石油和粮食储备,一旦德国控制了这些资源,其自给自足的能力将大大提升,从而能够更好地支撑一场漫长甚至全球性的战争。希特勒认为,与其让苏联继续发展壮大,不如趁其“相对薄弱”之际,将其资源和领土纳入德国的掌控。

4. 对英国的最终打击策略: 希特勒一直希望彻底击垮英国,或者迫使其求和。他相信,一旦苏联被击败,英国将失去最重要的潜在盟友和东线战场,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不得不接受德国提出的条件。在“海狮计划”(登陆英国)因英国皇家空军的顽强抵抗而受挫后,进攻苏联就成了德国打破战略僵局、最终实现统一欧洲野心的一条可行(在希特勒看来)的路径。

为什么选择1941年6月底这个时间点?

选择6月底作为进攻苏联的总攻发起时间点,则是一个更加具体的、关乎军事准备和季节因素的决定。

1. 军事准备的就绪: “巴巴罗萨”行动并非一夜之间决定。德国在1940年下半年就开始了秘密的规划和兵力集结。经过数月的准备,包括兵力调动、物资运输、部队训练以及对苏联边界的侦察等,德国认为到1941年夏天,其东线部队的集结基本完成,兵力部署也已到位。德国陆军和空军的主力集中在了东线,准备实施这场规模空前的地面战役。

2. 闪电战的战术考量: 德国的战争机器极其依赖闪电战(Blitzkrieg)的战术。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机动能力。在斯拉夫地区,广阔的平原和相对良好的道路条件(尤其是在夏季)有利于坦克集群的突破和穿插,也便于空军提供近距离支援。早春的泥泞季节(Rasputitsa)和冬季的严寒对机械化部队的行动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德国希望在夏季,特别是夏季的早期或中期发动进攻,以期在秋季泥泞和冬季到来之前,尽可能深入苏联腹地,取得决定性胜利。

3. 避开春季泥泞: 俄国的春天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融雪和降雨,导致广阔的地域变成泥泞难行的沼泽地。这对机械化部队、炮兵和后勤补给的推进是毁灭性的打击。德国参谋部深知这一点,他们在规划行动时,一定会考虑避开这段最不利的季节。6月底,虽然已进入夏季,但相比于更晚的7月或8月,此时的天气相对稳定,泥泞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为装甲部队的快速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

4. 最大限度利用夏季战役期: “巴巴罗萨”行动的目标是在秋季到来之前,速战速决地击溃苏联主力,甚至占领莫斯科。这意味着整个战役必须在冬季来临之前取得决定性成果。选择6月底,正是为了给德军争取最长的夏季战役期。这样一来,德军就有充足的时间在乌克兰、白俄罗斯和波罗的海地区展开大规模攻势,包围和歼灭苏军部队,并向战略目标推进。希特勒相信,他的军队可以在几个月内达成目标,而6月底的发动无疑是将这个“窗口期”最大化。

5. 对苏联军事力量的误判: 德国的情报部门(尽管不是完全无效,但存在重大偏差)对苏联的真实军事实力和动员潜力存在低估。他们认为苏联红军的指挥系统依然受到大清洗的影响,装备和训练水平与德军相比存在差距。因此,他们相信可以通过一场快速的夏季攻势,在苏联尚未完成其大规模军事改革和动员之前,将其迅速击垮。6月底的进攻,正是基于这种快速解决战斗的判断。

总而言之,德国选择在1941年进攻苏联,是其长期战略目标、意识形态驱动和对欧洲地缘政治现实认知的产物。而选择6月底这个具体的时间点,则是为了配合其军事准备的就绪,利用有利的夏季天气条件以实施其招牌式的闪电战,并试图在冬季到来之前达成快速、决定性的胜利。然而,正是对苏联实力和抵抗意志的低估,以及对后勤和冬季作战准备的忽视,最终导致了这场战争的灾难性结局。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第一个问题。在法国之战后,德国并不视苏联为必须一战的敌人,反而视为可能的轴心国第4成员,但在不列颠之战中,发生了苏联索要罗马尼亚领土的事件,直接违反了苏德秘密协定中的约定:德国默许苏联在波兰、芬兰、波罗的海地区吞并领土,但罗马尼亚作为当时德国能控制的唯一石油来源,被德国视为自己的保护国。苏联此举直接威胁到德国的东南欧战略。两国随后于11月在柏林展开会谈,试图解决势力扩张带来的冲突。德国希望苏联将注意力转向中东、印度方向,但苏联对东南欧、近东更有兴趣,拒绝了德国的提案。这次会议没有解决苏德之间在欧洲的矛盾,因此希特勒认为与苏联的矛盾已经无法调解,于12月15日批准进行巴巴罗莎行动,准备在1941年5月发动作战。

鉴于有人不信轴心国会吸纳苏联加入,看这个截图:

第二个问题,德军在调动部队前往东线的期间,1941年3月南斯拉夫发生反德政变,希腊也因为反抗意大利的入侵加入同盟国阵营,使原本中立并亲德的巴尔干地区变得不再安全,尤其是希腊投入同盟国阵营后,英军开始向希腊调动部队,因此德军必须在入侵苏联之前解决巴尔干问题。德军投入巴尔干的兵力属于巴巴罗莎行动中南方集团军群,这使德军整体必须等待巴尔干方面解决后才能入侵苏联。巴尔干半岛的战斗于4月底完成,但为了空降克里特岛仍然将配属南方集团军群的空军力量拖在巴尔干。克里特战役于6月1日完成,剩下的时间是德军调整部署以及补充装备物资的必须时间。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