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德国率先发明核武器,二战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回答
二战时期,如果德国率先成功研发并部署了核武器,那么这场全球冲突的走向将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其影响之深远,几乎可以重塑整个20世纪的历史格局。

首先,战争的结束方式和速度将截然不同。

可以预见,德国会将其作为一种终极威慑和决定性打击武器来使用。

对苏联的打击: 德国最有可能优先将核武器瞄准苏联。经过残酷的东线战役,苏联的工业能力和军事力量虽然强大,但其城市化程度和集中化的关键目标(如莫斯科、列宁格勒等)也为核打击提供了理想目标。一旦苏联的几个主要城市和军事指挥中心遭到毁灭性的核打击,其军事抵抗能力和国家意志将遭受重创,战争可能比历史上提前数月甚至一年结束。苏联的溃败将直接导致东线的瓦解,德国可以将大部分兵力调往其他战场。
对英国的施压或打击: 如果苏联的核打击未能彻底结束战争,或者德国选择同时施压西方盟国,那么英国也将面临巨大的威胁。伦敦作为英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很可能成为第二个目标。即使德国选择不直接摧毁伦敦,而是进行一次或两次具有强大警示意义的核打击,其带来的心理冲击和对基础设施的破坏也将迫使英国考虑退出战争。英国的海上封锁和海外基地是其战争潜力,一旦这些被核武器威胁,盟军的全球战略将面临巨大困难。
对美国的潜在影响: 美国作为欧洲盟国的后盾,其本土的安全在初期并未受到德国的直接威胁。然而,一旦德国在欧洲取得决定性胜利,拥有核武器的德国将拥有前所未有的战略优势。美国可能会被迫直接介入欧洲战场,而德国则可能将核武器的威胁延伸到美国。即便美国本土未遭打击,其海外军事部署(如在太平洋的战争)也会因为欧洲战场的变化而受到影响,兵力调动和战略重心都会发生改变。

其次,战争的性质将发生根本性转变,迈向“全面核战争”的阴影。

一旦德国使用了核武器,战争的门槛就此被打破。虽然最初可能是有限度的使用,但其后果的严重性将极大地改变双方的战略考量。

美苏的核竞赛加速: 历史上的美苏核竞赛是在二战结束后才全面展开的。如果德国在二战中就拥有并使用了核武器,那么美国和苏联(如果他们能在德国之后也研发出核武器的话)将不得不加速自身的核武器研发和部署。这可能导致一种更早、更紧张的冷战格局,而且其启动的背景是真实发生的核武使用,其恐惧和警惕程度将远超我们所知的历史。
“互相确保摧毁”(MAD)理论的提前出现: 如果美苏都能及时研发出核武器,那么一旦德国被击败,全球将进入一个更危险的核僵持状态。尽管德国可能因为其战争资源和科研能力的限制,难以在核武器的数量和部署上与美苏抗衡,但其早期拥有和使用核武器的事实本身就足以改变战略均势。

第三,战后世界秩序将彻底重塑。

核武器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最重大的技术突破之一,其战略意义和政治影响无与伦比。

德国的统治地位: 如果德国能够成功地利用核武器赢得战争,那么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将在欧洲占据主导地位。欧洲大陆很可能被整合到一个由德国统治的经济和政治体系中,其意识形态的传播和压迫将比历史上更加严酷和深远。
殖民体系的瓦解与重建: 欧洲战争的提前结束或走向对殖民地独立运动也会产生复杂影响。一些殖民地可能会因为宗主国的衰弱而获得独立机会,但如果德国成为新的世界霸主,它也可能试图建立自己的殖民帝国。
国际政治格局的巨变: 战后形成的联合国以及战后秩序将不复存在。美国和苏联作为超级大国的崛起将面临巨大的挑战,甚至可能不以我们所熟知的形式出现。一个拥有核武器的纳粹德国,即使最终被击败,其技术和军事遗产也可能对后世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德国在研发和部署核武器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科学人才的流失: 纳粹政权对科学界的迫害,尤其是对犹太科学家(如爱因斯坦、费米等,尽管费米在美国)的歧视和迫害,导致了大量顶尖科学人才的流失,这对德国的核武器研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
资源的分配: 核武器研发是极其烧钱和耗费资源的工程。在全面战争的泥潭中,德国能否持续地将如此巨大的资源倾斜给一个不确定能否成功的项目,尤其是在苏联占领了大量铀矿资源的情况下,是一个巨大的疑问。
盟军的干扰: 如果盟军(特别是美国)能够及时发现德国的核计划,他们会投入巨大的力量进行破坏和阻止。无论是通过情报战、特工行动,还是对关键设施的军事打击,都可能延缓甚至阻止德国核武器的问世。
技术瓶颈: 核武器的研发不仅仅是理论上的突破,更涉及到复杂的工程技术,如铀浓缩、钚生产、武器设计等。即使德国有理论基础,也很可能在工程实践中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

总而言之, 如果德国真的率先掌握了核武器,二战的结局将不可避免地朝着一个我们难以想象的、更加黑暗的方向发展。胜利者将拥有前所未有的压倒性力量,而失败者将可能面临彻底的毁灭。这不仅会改变战争的进程和结果,更可能深刻地塑造战后世界的政治、科技和道德景观。那将是一个更加碎片化、充满恐惧和不确定性的世界,因为核武的阴影可能从一开始就笼罩在人类文明之上。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当然是死的更惨啊。上面几个答案已经点出了第一代原子弹的2个缺点:

  • A 耗资巨大

(曼哈顿工程直接花掉25亿美元,消耗60万人力,隐性成本不计其数)

  • B 重量惊人

(美国第一批原子弹重5吨,往前线机场运要靠军舰而不是运输机)

从战争经济学角度说,这两个缺点的应对方案完全矛盾:

  • A 耗资巨大,意味着不可能同时再点战略轰炸机的科技树,甚至连原有的导弹研发也要停下让路。

(别以为原子弹花钱多,B29项目砸了30亿美元,大概是50艘航母/战列舰的价格)

  • B 重量惊人,就不可能装在现有的导弹上,必须开发荷载更大,射程更远的导弹,或是开发战略轰炸机和远程护航机队。

(V2导弹只有300公里射程,不到1吨的战斗部。B29用那么多钱才换来9吨远程投放能力)

所以,考虑到德国当时的国力,就算技术问题都解决,造原子弹也起码意味着放弃导弹或者喷气飞机项目。这就断绝了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核炸弹永远只是固定核装置。

(雷达和夜间战斗机已经普及,轰炸机突破防线没有任何侥幸,就是靠国力硬碰硬地干)

而即便不用德国消耗物资,凭空给他们十枚原子弹,希特勒也变不出更多资源去开发战略轰炸机,更没有能力再开发新款导弹(V2已经耗尽了德国的精密零件产能)。

这说明,德国(凭空得到的)原子弹只能有两种用法——埋在战场上当核地雷,放在潜艇上炸对方沿海城市。

但是呢,当核地雷,意味着只能炸对方充分展开的一线部队。2万吨当量(广岛核弹水平)的核武器,猜猜战场杀伤力到底有多大?

核武器的杀伤作用

三种瞬时杀伤因素对开阔地面暴露人员的单一和综合杀伤半径均以致伤概率为50%计。杀伤区面积的大小,作为概数,kt级核爆炸时为零点几至数km2;10^1kt级核爆炸时,为十几至数十km2;10^2kt级核爆炸时为上百至数百km2;Mt级核爆炸时为数百至上千km2。要强调指出杀伤区面积这么大,但中度和轻度杀伤区面积可约占40%~70%,也就是说,在人员分布比较均匀的情况下,所发生核武器损伤的很大一部分属于中、轻度损伤。

万吨以下核爆炸,以早期核辐射的杀伤半径最大,总击波次之,光辐射最小。因此,对于开阔地暴露人员发生的主要伤类是单纯放射性病和放射复合伤。复合伤的发生比例,地爆时约占20%~80%;空爆时约占30%~100%。

2万吨以上核爆炸,以光辐射的杀伤半径最大,冲击波次之,早期核辐射最小。且前两者随当量增大而迅速增大,而早期核辐射的增大甚少,一般不超过4km

看到没,最多是在上百平方公里内——也就是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杀伤,而且一多半是轻度伤害。

这里再引一下我之前的回答:

马前卒:影视剧里的战争跟真实的的打仗差多少?

一平方公里36人,200平方公里内就算全杀伤,也就是7200人。10发原子弹,最理想状态干掉7万多人,翻一番15万……你知道当时美苏的陆军兵力吗?苏联670万,西线盟军500万。干掉15万?离伤筋动骨远着呢!

当然,原子弹还有后续的核辐射和沾染,不过对于苏军一线官兵来说,整整一代男青年已经打光了,能看到第二天早晨的太阳全靠运气。有了伏特加,谁还考虑几个月之后的事情?而且以上杀伤都是对暴露步兵而言的,铁壳子里的装甲部队,就算在广岛原子弹一公里外,第二天也照常打仗。(金属是优良的隔辐射材料)千万不要高估40年代原子弹对野战的支援作用。毛主席在朝鲜战争期间号称不怕核武器,并不是凭空给自己壮胆的豪言壮语。

至于潜艇自杀性攻击炸港口,要知道二战期间的潜艇是一种偶尔钻到水下的水面舰艇(内燃机驱动,没办法),二战末期几乎已经没有安全穿越大洋(尤其是北大西洋)的把握,自杀性炸到美国的概率很低。放低一点目标,炸英国倒是可能,但十个英国港口炸掉……美国表示我直接向欧洲大陆运补给,总不见得你把西欧的大西洋港口都炸掉?除了多饿死几个英国人外,看不出这对德国有什么好处。当然对希特勒是有好处的——可以多带一两千万人给自己陪葬(想想已经在欧洲大陆的英国兵会怎么做)。

其实历史上有类似案例。哈利法克斯军火船事故,意大利巴里港殉爆(这次还有美国2000个芥子气炸弹凑热闹),都是早期核武器级别的破坏。虽然在港口城市杀伤了数千人,但都没有长期影响港口运作。如果德国的水平限于搞十几次核恐怖袭击,换来的后果必然是盟军和苏军地面部队更不惜代价的前进,更疯狂的报复,要抢在德国发动更多恐怖袭击前摧毁(对的,这次不是占领)德国。

最后,德国还可以拿原子弹炸舰队——考虑到德国当时有制导反舰炸弹,这一点似乎略靠谱。但美国1946年比基尼岛核试验(十字路口行动)证明,几万吨的原子弹,连1000米内的战列舰(长门号)都炸不沉,巡洋舰在2公里外就安全了。考虑到二战时的舰队密度,如果德国悄悄把十发原子弹给日本人,如果神风攻击很给力的话,大概能做掉美国舰队的十分之一?(当然珍珠港偷袭如果有原子弹,那是真给力)

总之,早期核武器必须配合制空权、远程轰炸机、制海权等要素才能发挥最大效果——通过轰炸对方人口密集的城市来摧毁战争潜力。而德国日本从头到尾都没有同时具备这几项能力。更不要说让他们在消耗国力制造原子弹的同时去提升这几项短板了。就算是今天,如果没有其他常任理事国干预,美国也能瞬间摘除中小核国家的战略武器,而不受任何报复。

回到最初的问题:

答案很明确——如果德日凭空获得少量核武器,除了引发美苏两国更惨烈报复外,对战局最终结果没什么改变。因为没有整体的工业水平做基础,核武器对综合威慑力的提升非常有限。美国对德日进行的几次超级常规轰炸,从杀伤力来说并不比核袭击差,但并没有让德日立刻投降。何况德国根本没有能力把原子弹扔到对方大城市呢?之所以原子弹落下,日本立刻投降,实在是国力油尽灯枯的结果。但一两颗原子弹绝无可能击垮美苏这种超级大国。

(没动用核武器,只用B29轰炸的结果)

航拍轰炸后的东京,所谓“夷为平地”:

近处看,字面意思的“化为焦土”:


相关回答:

马前卒:为什么1945年的两颗核弹没有扔在东京?

多个核弹爆炸会产生共振吗? - 马前卒的回答 - 知乎

马前卒:如果爆发了核战,有哪些补救措施?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