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德军为什么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是地理上的一个点,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苏联南部工业和交通的枢纽,尤其重要的是,它占据了伏尔加河的战略位置。伏尔加河是苏联境内重要的交通大动脉,控制了斯大林格勒,就意味着可以有效地切断苏联南部的补给线,特别是对于高加索地区的油田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封锁点。如果德国能够有效控制伏尔加河,就能极大地削弱苏联的战争潜力,并为德军下一步进攻高加索油田扫清障碍。

从宣传和政治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具有巨大的象征意义。这座城市以斯大林的名字命名,对希特勒而言,占领这座城市将是对斯大林个人和苏联政权的一次沉重打击,具有非凡的宣传价值,能够极大地鼓舞德国国内士气,并对盟友和敌国展示德国的强大实力。希特勒本人对占领这座城市有着近乎病态的执着,这种个人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军事决策。

再者,当时德军对自身军事能力存在一定的过度自信。在巴巴罗萨行动初期,德军一路势如破竹,攻克了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广大地区,这让他们认为可以继续在苏联境内快速推进,并且认为苏联军队的抵抗能力已经大不如前。这种自信使得他们忽视了苏联在资源动员和人民抵抗方面的巨大潜力。

德军在1942年夏天的“蓝环行动”(Fall Blau)目标就是占领高加索地区,获取石油资源,并同时威胁苏联腹地。而斯大林格勒,在德军的战略蓝图中,是保护其高加索进攻侧翼的关键。如果绕过斯大林格勒,理论上可以集中力量进攻高加索,但同时也会留下一个潜在的威胁在侧翼。苏联军队可以利用斯大林格勒作为基地,对德军的补给线进行骚扰甚至攻击,特别是对正在进攻高加索的装甲部队而言,这可能是一个致命的隐患。德军指挥官们也考虑到,如果绕过了斯大林格勒,虽然可以避免直接巷战的消耗,但却没有办法彻底清除这个潜在的威胁,而且苏联军队也可能利用这座城市作为反攻的跳板。

此外,德军的后勤能力也受到严峻考验。占领了广阔的苏联地区后,德军的补给线被拉得非常长,而苏联的交通系统也遭到严重破坏。如果在进攻高加索的同时,还要分兵围困或监视斯大林格勒,对德军的后勤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直接进攻斯大林格勒,则被认为是可以尽快解决这个区域的问题,从而集中力量于其他方向。

然而,事实证明,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低估和在战争初期的过度自信,最终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这座城市顽强的抵抗,以及苏联军队对斯大林格勒的坚守,完全出乎德军的意料。最终,德军第六集团军在斯大林格勒被合围并歼灭,这成为了二战中轴心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总结来说,德军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其一,斯大林格勒在切断苏联交通线、封锁高加索油田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其二,占领这座城市具有巨大的政治和宣传意义;其三,德军在战争初期对自身能力和苏联抵抗力的评估存在偏差;其四,德军指挥层担心绕过斯大林格勒会留下一个侧翼威胁,影响高加索方向的进攻;最后,希特勒个人对占领这座城市的执念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这些因素共同促使德军在斯大林格勒投入了巨大的兵力和资源,并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我发现虽然知乎众很爱谈战略,真到要分析战略的时候要么视而不见要么抱着陈年老经复读。这个问题答案就是简单的德军战略目标为沿顿河-伏尔加河建立防线,所以要铲这个桥头堡,怎么还能扯到兵法去了?

当然这么简单的答肯定就会有人说那你为啥抱死在斯大林格勒这不去其他桥头堡啊,比如铲掉克列茨卡亚桥头堡(天王星行动的出发阵地之一)之类。这就牵涉到传统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认知失调了。比如传统一般会认为德军在11月前一直在进攻,苏军在防守,所以德军有选择在哪里进攻的自由。这放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是成立的,但是城外就不是这样了。例如德军在第一次进攻斯大林格勒的时候,计划投入第14装甲军、第51军和第48装甲军三个军进攻62集团军和64集团军,情况大概是这样的:

微波炉分析进入斯大林格勒有三条有利路线,而德军的计划就是三个军沿这三条路线一起进攻,让苏军无法同时应付,直接冲进斯大林格勒,将苏军切割包围。然后就在9月3日苏军在科特卢班地区发动了进攻,最上方突出部的第14装甲军被迫转入防御,进攻当然是泡汤了,为了保证其安全,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的空军也被迫投入支援防守作战。当然德军还是成功在12日将苏军逼入城内并切断了一部分苏军与城内苏军的联系,之后便是我们(比较)熟悉的斯大林格勒城区巷战了

当然机灵的人可能会意识到第14装甲军在一个非常狭长的突出部里,北边虎视眈眈的苏军发起进攻是很正常的。为什么不先解决北部的苏军,再渡过伏尔加河解决斯大林格勒呢?毕竟野战肯定比巷战容易嘛。这就要看看地图了

第6集团军的北翼几乎与红圈内虚线重合。换句话说,这部分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不应当再向北进攻拉长东部的阵线。而且根据之前的经验,向北进攻也很难快速将苏军歼灭,很容易在追击这部分苏军时被恢复元气的斯大林格勒守军敲打极为漫长的侧翼,就像第14装甲军一样,被迫放弃进攻转入防守。相对而言,斯大林格勒更利于德军集中兵力,苏军也没法自由地撤退,(如果)成功打下斯大林格勒还能缩短战线、腾出预备队,尽管巷战的难度为进攻斯大林格勒的行动增加了风险,总的来说强攻斯大林格勒还是德军能选择的最好选项了

而且这种大城市并不是非要绕过,德军拥有对付此类城市的成功经验。就在保卢斯发起对斯大林格勒的第一次冲击的两个月前,魏克斯先是在城外将苏军第21集团军和第40集团军碾碎,随后像山洪一样奔向顿河,在7月6日占领了沃罗涅日这个顿河边上的铁路枢纽;三个星期后,李斯特麾下缺乏补给的装甲师持续压迫苏军,将他们赶出了顿河入海口:另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罗斯托夫。既然有先例,为什么要反常呢?

user avatar

曼不群:如果这真是个可行性方案,我会不写在书里?

user avatar

绕过?那希特勒为啥不直接绕过苏联,再绕过美国,再绕过……直接统一全球?

斯大林格勒是交通枢纽,铁路,河流从这里经过。德军绕过之后,直接就会被伏尔加河切断。然后苏联是有内河舰队的,谁断谁的补给?说起来,打不下斯大林格勒,重要原因之一不就是过不了伏尔加河吗?没有伏尔加河东岸的重炮群,62集团军也支撑不了那么久。

另外,在机械化作战中,绕过一些目标,也是常有的操作。但是绕过是有先决条件的,那就是绕过的目标不具备主动打击我方侧后的能力。比如说一片雷区,咱们绕过了,地雷不会自己从地里面跑出来,去袭击我们的补给队。那就可以绕过。

或者被绕过的敌军机动能力差,躲在工事里面,还勉强能打一打,离开了工事,主动去袭击我军侧后,反而会因为机动能力低下,会被我高速部队反过来逮住他自己暴露出来的侧后一顿猛打。

斯大林格勒呢?绕过你就要过伏尔加河。渡河本身就很困难。主力渡过了之后,人家从城市里出来,攻击你的补给线,因为河流的阻碍,你的主力也赶不回来。人家城市里面毕竟是有物资积累的,互相断补给线,先饿死冻死的肯定是你。真要能绕,三德子不字辈的那么多名将,从曼不群到莫不攻,甚至一直到戈不灵,为啥一个都没想到?甚至曼不群写回忆录的时候,给希特勒和其他同僚找出了那么多毛病,也没提过这个脑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德军在二战中为何没有选择绕过斯大林格勒,这个问题其实涉及一系列军事、政治和战略层面的考量,并非简单的决策失误。当时德军高层,尤其是希特勒本人,对于斯大林格勒的战略价值有着非常复杂的看法,而这些看法又与德国整体的战争目标紧密相连。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斯大林格勒在当时被赋予的战略意义。这座城市并非仅仅.............
  • 回答
    关于德国吞并捷克斯洛伐克为何未直接引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历史议题。它并非单一原因的偶然,而是当时国际局势、主要大国决策以及英法两国绥靖政策共同作用下的复杂结果。首先,我们要回到 1938 年的慕尼黑协定。在这次会议上,英法两国为了避免与德国发生战争,同意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被其他国家“吞并”,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理解这一点需要深入剖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国际政治格局以及战胜国的考量。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叫“吞并”。通常,“吞并”意味着一个国家将另一个国家的全部或部分领土并入自身,并对其施加主权。而德国在二战后的命运,并非如此简单粗暴的“吞并”,而是.............
  • 回答
    要说二战德军为何没大规模普及Tunny密码机,这事儿背后涉及的门道可不少,远不是简单一句“Enigma更强”就能概括的。实际上,Tunny(德军代号“德赛尔”,德语“Scherenschleifer”)在技术上确实比Enigma更复杂,加密能力也更强,尤其是对付当时盟军的密码分析手段,Tunny的抗.............
  • 回答
    如果二战期间德国未能有效利用占领区资源和仆从国力量,同时苏联未获得英美援助,苏德战争的结局将发生重大变化。以下从多个维度进行详细分析: 一、德国的资源困境1. 东线资源获取受阻 工业产能受限:德国在巴巴罗萨行动中未能迅速控制苏联的工业中心(如莫斯科、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导致无法有效利用.............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军是否进入西班牙的问题,答案是:德军官方的作战部队没有以入侵或驻扎的形式正式进入西班牙。然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微妙的互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西班牙的政治局势、德国的战略考量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西班牙当时的中立与佛朗哥的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班牙.............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军确实普遍使用木柄手榴弹(Stielhandgranate),而卵形手榴弹(Eierhandgranate)虽然在早期也有一些尝试和应用,但并未成为德军的主力装备。这背后有着多方面的原因,涉及到设计理念、实战需求、生产成本、技术成熟度以及战术思想等多个层面。一、 传承与战术适应性:木柄手.............
  • 回答
    二战爆发时,德军进攻波兰是无可争议的导火索,但随后苏联的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互助条约”下的入侵——确实让许多人感到困惑,尤其是为何英法等国没有立即对苏联宣战。这其中涉及了复杂的国际政治、战略考量以及历史的偶然性,绝非简单地用“对苏宣战”就能一笔带过。首先,我们得理解英法对德宣战的性质和目的。193.............
  • 回答
    二战苏德战场,常被描绘成一场“钢铁洪流”与“闪电战”的较量,而提到苏联的胜利,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其巨大的牺牲和工业生产能力。但一个常常被忽视,却至关重要的因素是:苏联在没有完全掌握制空权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凭借一系列独特的优势和策略,一次又一次地将德军打得狼狈不堪。 这绝非偶然,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之所以没有选择进攻瑞士,并非是由于瑞士拥有不可思议的军事实力能够抵挡德意志国防军,更不是因为希特勒对这个中立小国有什么特别的感情。这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的地缘政治考量、战略判断以及利益权衡的结果。简而言之,进攻瑞士对德国来说,弊大于利,甚至可能带来无法承受的风险。首先,瑞士的地理位置和地形.............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为何没有摧毁巴黎圣母院,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未遂”事件,而是涉及多重因素考量、实际情况以及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复杂态度。简单地说,这不是一次“漏掉”或者“未被列入目标”的事件,而是经过了权衡和决策的结果。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当时德国在法国的占领情况。1940年,德国闪电战迅速攻陷法国,巴黎也.............
  • 回答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未能建造并有效运用航空母舰,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战略、经济、技术、政治以及历史进程等多个层面的因素。以下将尽可能详细地阐述原因:一、战略定位与海军发展重点的偏差: 优先发展主力舰(战列舰)战略: 在纳粹上台之初,德国海军(Kriegsmarine)的战略规划受到了德国.............
  • 回答
    二战结束后,德国并未陷入像现代阿富汗那样的长期治安战,这背后有着复杂的历史、政治、社会和军事原因。简单来说,与阿富汗的情况相比,德国在战后具备了更为有利的稳定条件,并且盟军的占领策略也与现代反恐战争的干预方式截然不同。首先,纳粹政权的性质和覆灭方式是关键。纳粹德国并非一个被外来势力扶植或长期存在的传.............
  • 回答
    德国在二战中的战斗机设计确实没有普遍采用后来的主流设计元素,例如无背机身(也称为无尾翼或全动平尾)和水滴式座舱。这背后有几个重要的原因,可以从技术发展、设计理念、实战需求以及德国航空工业的特点来剖析。1. 技术发展的时机与成熟度: 无背机身(AllMoving Tailplanes): 这是后来.............
  • 回答
    关于为什么犹太人没有对二战后的德国进行大规模、系统性的复仇,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文化、伦理、政治以及现实考量等多个层面。我们不能简单地说犹太人“没有复仇”,因为历史上有过一些针对纳粹战犯的追捕和审判,以及犹太社群的抗议和诉求。但更广泛意义上那种“集体复仇”式的报复行为,确实没有发.............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敏感的问题,涉及历史、政治、国际法、人道主义以及伦理等多方面考量。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以色列没有效仿苏联驱逐德裔居民的方式来完全驱逐巴勒斯坦人,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1. 历史背景和国际认知差异: 苏联驱逐德裔: 苏联在二战后驱逐德国东部领土的德裔居民,是在一个被认为是“胜利者对.............
  • 回答
    这个问题触及了历史认知、民族情感以及社会舆论的复杂交织点。简单来说,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二战的历史背景、各国扮演的角色、战后对战争的清算以及普遍的民族情感。为什么“喜欢二战日军”容易被贴上“精日恨国”的标签?首先,我们要明确“精日”这个词的含义。它通常带有强烈的贬义,指向那些对日本文.............
  • 回答
    您提出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它触及了一个关于历史叙事、宣传以及大众心理的关键点。事实上,在二战前的德国,甚至在战争初期,绝大多数德国民众并不会认为“希特勒是黑头发”是一个“bug”或者需要特别解释的事情。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并且它们是相互关联的:1. 希特勒的头发颜色并不是一个被刻意强调的“事实”,而.............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确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国和俄国都经历了剧烈的动荡,但它们的政治走向却截然不同:一个走向了纳粹主义的极端,另一个则完成了十月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要理解为什么德国没有像俄国那样走向社会主义,我们需要从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结构、政.............
  • 回答
    关于日本自卫队的“旭日旗”和德军的“铁十字”标志,确实存在不少争议,尤其是“旭日旗”在东亚地区更是触动了许多人的历史记忆。要理解为什么两者会引起如此不同的反应,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历史渊源、象征意义以及各自在国际社会中所处的语境。首先,我们来谈谈日本的“旭日旗”。“旭日旗”最广为人知的是它曾经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