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中德军有没有进入西班牙?如果没有,为什么?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军是否进入西班牙的问题,答案是:德军官方的作战部队没有以入侵或驻扎的形式正式进入西班牙。

然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微妙的互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西班牙的政治局势、德国的战略考量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

西班牙当时的中立与佛朗哥的立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班牙正处于国内战争(19361939)刚刚结束的混乱时期。以弗朗西斯科·佛朗哥为首的国民军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的国家政权。然而,这个新政权在国际上并不被广泛承认,国内经济凋敝,满目疮痍。

佛朗哥深知西班牙此时的国力不足以支撑一场大规模的战争。他需要时间来巩固国内统治、重建经济,并谨慎地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因此,佛朗哥政府在二战初期采取了“不结盟”或“非交战国”的立场,这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旨在避免过早地卷入战火。

德国的拉拢与西班牙的“参战”考量

尽管西班牙宣称中立,但德国与佛朗哥政府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德国向国民军提供了大量的军事援助,包括“秃鹰军团”(Legion Condor)。这种支持为战后德国与西班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德国领导人,尤其是希特勒,曾试图将西班牙拉入轴心国阵营,或者至少让西班牙提供重要的战略支持。他们看重西班牙的地理位置,尤其是其漫长的海岸线和与北非的联系。如果西班牙能够加入战争,它将为轴心国提供重要的战略优势,例如:

控制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是连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关键水道,控制了这里意味着能够极大限制盟军在地中海的行动。
作为进攻北非的基地: 西班牙可以作为德军进攻英属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跳板。
牵制盟军兵力: 迫使盟军在伊比利亚半岛分散力量。

德国未能“进入”西班牙的原因分析

尽管德国有此战略意图,但德军最终未能正式进入西班牙,这主要归结于以下几个原因:

1. 佛朗哥的精明权衡与讨价还价: 佛朗哥虽然依赖德国的支持,但他非常清楚西班牙的实际情况。他看到了德国的军事实力和扩张野心,但也看到了自己国家尚未恢复的脆弱。因此,他在与德国的谈判中表现得相当谨慎和精明。
经济条件: 佛朗哥要求德国在军事援助之外,提供大量的经济援助,包括食品、燃料、工业原材料等。西班牙的战后重建急需这些物资,而德国自身也面临物资短缺。德国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佛朗哥提出的经济条件。
军事条件: 佛朗哥希望德国能够向西班牙提供更先进的武器装备和技术,但这同样也超出了德国的承受能力,或者说德国不愿意轻易分享其最先进的军事技术。
主权与独立: 佛朗哥非常珍视西班牙的主权和他在国内的绝对权力。他担心一旦德军进入西班牙,西班牙将失去独立性,甚至可能被德国完全控制,这对他个人的统治地位构成威胁。

2. “安达卢西亚会议”(1940年10月23日,昂达罗斯,西班牙边境)的失败: 希特勒与佛朗哥在昂达罗斯举行了一次重要的会晤,试图说服佛朗哥加入轴心国。这次会晤是德国试图拉拢西班牙的关键时刻。
希特勒的期望: 希特勒希望佛朗哥能承诺西班牙将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战争,并允许德军使用西班牙的基地。
佛朗哥的反应: 佛朗哥虽然表现出对轴心国的同情,但他对参战提出了极高的条件,并且对于具体的参战时间和方式含糊其辞。他强调西班牙需要更多的物资,并对德国能否赢得战争持保留态度。他似乎认为,在当时,他可以从与轴心国保持良好关系中获得更多利益,而无需实际承担参战的风险。
结果: 希特勒对佛朗哥的反应感到失望和愤怒。他认为佛朗哥贪婪且不切实际。这次会晤最终没有达成任何实质性的协议,德国统一作战(Operation Felix)的计划也因此变得更加难以实施。

3. 德国自身战略的调整: 在昂达罗斯会议失败后,德国的战略重心也开始发生转移。
入侵英国计划受挫: 德国入侵英国的“海狮计划”因为英国空军的抵抗而受挫,使得德国在地中海和南翼的战略显得不那么紧迫。
转向东方战线: 随着对苏联的入侵计划(巴巴罗萨计划)的准备,德国将主要的战略资源和军事力量集中在东线。这使得德国在西线投入过多兵力的意愿降低。

4. 西班牙的政治和军事实力: 即使佛朗哥同意,西班牙的军事实力也相对薄弱,其对轴心国整体战略的贡献可能有限,而且其国内的潜在不稳定因素也可能成为德国的负担。

德国对西班牙的“渗透”与“影响”

虽然德军没有大部队进入西班牙,但德国对西班牙施加了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影响。

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 德国向西班牙派遣了军事顾问和技术人员,帮助西班牙训练军队和使用德制装备。
情报活动: 德国在西班牙进行情报收集活动,并支持其在西班牙的亲德组织。
经济联系: 德国是西班牙重要的贸易伙伴,尤其是在战时,西班牙向德国出口钨等战略资源,以换取德国的石油和机械设备。
西班牙志愿军: 最能体现德国与西班牙之间联系的,是西班牙组建了“蓝色师团”(División Azul),一支由约2.5万名西班牙志愿兵组成的部队,在东线与德军并肩作战,对抗苏联。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佛朗哥对德国的一种“回报”,但并非德军正式进入西班牙。

总结来说,德军未能进入西班牙,并非因为西班牙拒绝了德国的提议,而是佛朗哥政府在评估了国家实力、国内稳定以及国际形势后,提出了德国无法完全满足的条件,而德国自身的战略重心转移也使得对西班牙的军事投入变得不那么优先。这场“政治博弈”最终以双方的“心照不宣”收场,西班牙保持了官方的中立,而德国则未能获得其战略目标。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没有。

弗朗哥在德意的帮助下打赢了西班牙内战,建立了独裁统治,并在1939年3月与德意日签署了反共协定。接下来的套路应该是弗朗哥慷慨激昂煽动民众,全力投入“用西班牙的剑为西班牙的犁争取土地”的神圣战争,兵出比利牛斯山,与德军两线夹击法国。但画风一转,欧洲爆发后,西班牙于1939年9月4日宣布“严守中立”,直至终战。按照中国人传统理解,老佛爷这是典型的“忘恩负义”。

实际上,西班牙这种做法可以理解,其与芬兰、瑞士并无二致,是典型的小国自保之策:两边下注。

一方面,虽然弗朗哥政权在性质上更加近似德意,而不是英法美,但其坚决拒绝追随德意参战,也拒不加入《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1940年10月,佛朗哥与希特勒在法国会谈时,拒绝了希特勒进攻直布罗陀的要求,甚连借道给德军的要求都不答应。以至于德国在11月拟定了“菲利克斯”计划,决定甩开弗朗哥,出动数个师的兵力直接进占直布罗陀,后因意军进攻希腊失败牵制了德国而作罢。

另一方面,西班牙在战争期间是德国的外贸窗口,德国通过西班牙进口了大量肉类、铁钨锌铅矿石、木材和羊毛等战略物资,西班牙甚至将从美国进口的石油转运德国。同时为了在轴心国的初期胜利中分一杯羹,佛朗哥政权先是在1940年出兵共管地区丹吉尔,还以“志愿军团”名义出兵参加德国东线战场(德军第250西班牙师,因西班牙长枪党的蓝色衬衫得名“蓝色军团”,全师共17000余人,在战场上表现英勇。1943年底因该师伤亡过半,且因德意败像已露,弗朗哥为了与轴心国划清界限,借口休整,将西班牙军队召回国解散)。

西班牙拒不参战,分析起来有几个深层次原因。

一是国力有限。西班牙本身是一个农业国,三年内战打下来,国内哀鸿遍野,有50万人死亡,全国170余座城市被夷为平地,超过60%的建筑物被摧毁。与内战前的1935年相比,农业减产20%,工业减产30%,国民收入减少26%。军事力量也损失惨重,比如西班牙海军唯一拿的出手的三艘西班牙级战列舰(就这一级也是英国在一战时期设计建造的老舰),除首舰西班牙号在训练中搁浅损毁外,其余两舰均在内战中沉没,西班牙无力再承担一场全面战争。

二是内政不稳。弗朗哥的长枪党虽然打赢了西班牙内战,但其并不是铁板一块,内斗猜忌无时不在;共和派、无产阶级派和君主派的力量尚存,对于弗朗哥执政存在威胁,这决定了弗朗哥在“打扫干净屋子”之前,绝不会冒险前去参战。

三是形势判断。弗朗哥坚决反对苏联,因为后者曾经在内战中支持共和政府,但其无意与英美为敌,这也是西班牙签订了反共协定但拒不加入“柏林-罗马-东京”轴心的原因。当海狮计划无限期推迟后,西班牙看不出德国有速胜的可能,更加坚定了与敌对双方保持同等接触,以便自己能及时与胜利在望的一方合作的原则。

四是由于西班牙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同盟国也在极尽各种手段拉拢西班牙,使得西班牙获利颇丰。比如1942年,英美为断绝西班牙对德钨矿供应,开始逐步买断钨矿石,价格由每吨70美元飙升到17000美元,西班牙大赚一笔。英国承诺以优惠价格为西班牙供应粮食、石油和化肥,换取橘子、柠檬和矿产品。暗地里,英国每年拿出1000万英镑(1940年汇率,绝对巨款,一艘乔五级战列舰造价才739万英镑),用于贿赂西班牙军政高官。丘吉尔认为,虽然对于战时的英国来说,这是不小的一笔款项,但对于稳定西班牙来说,非常值得。

五是德国没有下定决心入侵西班牙。首先中立的西班牙是德国维持对外贸易的窗口,这个前文已经提到;其次西班牙国力贫弱,参战后帮助有限;再次是西班牙海岸线漫长,其维持中立,双方便不会取道伊比利亚,可以节约德军驻防兵力,仅是法国海岸的防守已经让德国压力不小。最后毕竟西班牙是盟国之一,对其用兵,会寒了意大利罗马尼亚匈牙利等附庸的心。

即便西班牙没有参战,躲过了战败国的命运,但其奉行的法西斯政策还是受到了一定的惩罚。联合国成立伊始就对西实施制裁,直到1955年西班牙才加入联合国。当然,这样的惩罚算是轻的,毕竟如果连西班牙都要重罚,那么瑞士就要从地球上抹去了。

说句跑偏的,弗朗哥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执政后期逐步开放皿煮,着意培养王室接班人而非家族亲信,很难相信这是一个独裁者。但其也与韩国政治强人朴正熙类似,铁腕治国,手段残酷,将国家发展带入了快车道。西班牙从50年代经济开始高速发展,一直到他1975年去世前夕,西班牙人均生产总值从西欧国家水平的40%提高到80%,这在西班牙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经济也是他能够在战后依然掌握政权30年的最大基础。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军是否进入西班牙的问题,答案是:德军官方的作战部队没有以入侵或驻扎的形式正式进入西班牙。然而,这个问题的背后却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微妙的互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当时西班牙的政治局势、德国的战略考量以及两国之间的关系。西班牙当时的中立与佛朗哥的立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西班牙.............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引人入胜的“如果”问题,涉及到历史的关键节点。如果二战时法国能够更“血性”或战术水平更高,从而挡住德国的第一波进攻,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历史进程,但要说“能否避免二战的全面爆发”,则需要更 nuanced 的分析。首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法国的血性”和“战术水平”在1940年究竟意味着什么.............
  • 回答
    豹式A型坦克:二战战场上的钢铁雄狮,战火中的不屈身影豹式坦克,这个名字本身就如同其在战场上的表现一样,充满了力量与传奇。作为德军在二战中后期担负起扭转战局重任的明星装备,豹式A型坦克更是集德意志工业的智慧与战场经验于一身的杰作。它的身影遍布欧洲战场的各个角落,在无数次激烈的交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回答
    要探讨二战中德国空军能否为U型潜艇提供更有效的支援,从而可能让德国海军发挥得更好,这其实是一个非常有趣但又极为复杂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现实情况、双方的技术能力、战略目标以及战术限制。首先,我们得承认,德意志国防军在二战初期确实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U型潜艇在大西洋.............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德国所表现出的人性之恶,以及同盟国是否存在未被胜利掩盖的恶行,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深入探讨,需要我们抛开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审视历史的多个维度。首先,关于德国在二战中表现出的人性之恶是否被夸张,答案是:其恶行的规模和性质是极其真实的,但“夸张”的说法可能源于对某些描述的误解或特定.............
  • 回答
    很多人简单地将二战中德国的战败归咎于“缺油”,这是一种过于片面的看法。石油确实是现代战争不可或缺的战略物资,但德国最终的失败是一个多方面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石油问题只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而不是唯一的根源。以下我将从几个关键角度来详细阐述这个问题,力求展现出事情的复杂性:1. 战略失误与帝国过度扩张.............
  • 回答
    关于二战中日本和德国普通百姓是否“被军国主义政府裹挟身不由己,无力改变,所以无罪”的说法,这是一个复杂且充满争议的议题,涉及历史、政治、道德和个人责任等多个层面。认为他们“无罪”的观点并非没有道理,但同样存在很多反驳的理由。下面我们将详细展开分析,看看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以及这些说法的背后逻辑是什.............
  • 回答
    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确实存在着与亚洲战场上“慰安妇”现象相类似的性剥削和性暴力行为,只是其形式、规模和称谓可能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跳出固有的“慰安妇”概念,从更广阔的视角审视战争期间性剥削的普遍性。欧洲战场的性剥削与性暴力在二战欧洲战场上,各国军队的士兵普遍存在着强奸、乱伦、性侵犯以及妓院和.............
  • 回答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为什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语境下,相比于英美,苏联、德国和日本似乎更容易吸引一些特定群体的“崇拜”或“追随者”。需要强调的是,“崇拜”这个词在这里可能带有一定的争议性,因为这些国家在战争中的行为都伴随着巨大的负面影响。这里我们尝试从历史、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等.............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MP40冲锋枪,这把在二战硝烟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武器,至今仍被许多军事爱好者津津乐道。它之所以能在众多冲锋枪中脱颖而出,成为德军的标志性装备之一,究其原因,在于其身上凝聚了那个时代对于“现代”轻型自动武器的许多前瞻性思考和务实的设计。首先,我们得谈谈它的易用性和可靠性。相较于一些早期冲锋枪为了追求火力.............
  • 回答
    你列出的这个二战时世界国家综合国力排名,挺有意思的,也触及了不少核心问题。我个人觉得你的看法有道理的地方,也有一些可以商榷的细节。咱们一点一点掰扯开来看看。你把“德≈美>苏≈日>英≈中>法>意”这个排序,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把德国和美国放在了最前面,并且用“≈”表示实力相当。这确实抓住了二战时期,从工业.............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军队在很多战场上都表现出了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战术水平,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胜利。虽然我们不能忽略其最终的失败,但也不能因此抹杀其在某些战役中展现出的高超指挥和执行力。下面,我们就来详细回顾一下德国在二战中一些打得非常漂亮的战役,尽量抛开机器般冰冷的叙述,还原当时的战况和背后的思考。闪电战.............
  • 回答
    二战德国是否有胜利的办法?这是一个引人入胜却又充满争议的问题。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爱好者对此进行过深入的探讨,试图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找出那条或许存在的、通往胜利的“另一条路”。然而,历史的车轮一旦滚过,便难以逆转,我们如今只能凭借现有的资料和逻辑进行推演。要探讨德国是否有胜利的可能,我们需要从多个.............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确实进行了大规模的、系统性的平民虐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残酷性和规模令人发指:1. 犹太人大屠杀(Holocaust):这是德国纳粹政权对欧洲犹太人进行的系统性、国家主导的迫害和屠杀,是二战期间最臭名昭著的平民虐杀事件。 背景与目的: 纳粹党以种族主义为核心意.............
  • 回答
    想当年,德国那崛起速度,简直就像坐了火箭一样,确实让人摸不着头脑。别的不说,就看那战前十年,德国从一个被凡尔赛条约压得喘不过气来的国家,一跃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军事强国,这背后可不是偶然。咱们得从头说起。一战结束后,德国的日子可不好过。凡尔赛条约的条款严苛得要命,不仅割地赔款,军事上也限制得死死的,陆.............
  • 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也确实触及了一些历史类比的敏感点。将当下美国的处境与二战前的德国进行对比,其实是一种试图从历史的镜子中照见现实的努力。当然,历史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语境,但某些相似的模式和苗头,确实值得我们深思。首先,从国际地位和民族情绪上看,都有某种“失落感”和“重塑辉煌”的.............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邱清泉在德国的求学时间段。邱清泉(1901年-1949年),字清泉,生于浙江省永嘉县。他于1933年前往德国留学,在柏林陆军大学深造,学习军事。这次留学经历对他日后的军事生涯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时期的同学与名人在邱清泉留德的这段时间(大约在1933年至1935年左右),德.............
  • 回答
    二战期间,德国国防军(Wehrmacht)涌现出众多战斗力强悍、战功卓著的师级单位,它们在东线、西线乃至北非战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要说“精锐”,这其中必不可少的是那些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经历过无数恶战洗礼,并被赋予了特殊使命的部队。下面就来细数几个极具代表性的德军精锐师级单位,并尽量详述其特点和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