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有没有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战役?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tion Citadel)突破苏军防线,夺取库尔斯克地区,以切断苏军的补给线并推进至莫斯科。但苏军在库尔斯克以南的“天王星行动”(Operation Uranus)中成功反攻,摧毁了德军第5军团,最终迫使德军撤退。

伤亡对比
德军:
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损失约15万人(包括阵亡、受伤和被俘),其中约8.5万人被苏军歼灭,另有6.5万人被俘或投降。
关键原因:德军在库尔斯克地区的攻势因后勤不足、天气恶劣(夏季高温和蚊虫侵扰)以及苏军顽强抵抗而受挫。
德军损失比例: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损失了约40%的部队(约15万人),而其总兵力在1943年约为38万人。

苏军:
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损失约12万人(包括阵亡、受伤和被俘),其中约6.5万人被德军歼灭,另有5.5万人被俘或投降。
苏军损失比例: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损失了约30%的部队(约12万人),但其总兵力在1943年约为40万人。

结论
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的伤亡(12万)少于德军(15万),且苏军在反攻中取得重大胜利,成为苏德战场从防御转向反攻的转折点。



2. 莫斯科保卫战:德军损失惨重,苏军损失相对可控
战役背景
1941年12月,德军发动“台风行动”(Operation Typhoon)进攻莫斯科,试图在冬季前占领苏联首都。尽管德军一度逼近莫斯科,但因严寒、补给不足和苏军顽强抵抗,最终未能攻陷莫斯科。

伤亡对比
德军: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损失约10万人(约40%的部队),包括因严寒冻伤、疾病和战斗死亡。
关键原因:德军在莫斯科战役中因冬季严寒导致30%的士兵冻伤死亡,且后勤补给线被苏军切断。

苏军:
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损失约7万人(包括阵亡、受伤和被俘),但其总兵力在1941年约为110万人,损失比例约为6%。
苏军优势:苏军在莫斯科战役中成功组织防御,且在德军撤退后迅速恢复战斗力。

结论
莫斯科保卫战中,德军损失(10万)远高于苏军(7万),但苏军的损失相对可控,且成功保卫了莫斯科,为后续反攻奠定基础。



3. 明斯克战役:苏军被包围,但德军损失更惨重
战役背景
1941年7月,德军发动“巴巴罗萨行动”,在明斯克地区包围苏军第3集团军,试图歼灭苏军主力。但苏军在1941年8月突围,成功撤退。

伤亡对比
德军:
德军在明斯克战役中损失约12万人(包括被苏军歼灭的约8万人,以及因后勤不足和天气导致的减员)。
关键原因:德军在包围圈内补给不足,且苏军的灵活撤退打乱了德军计划。

苏军:
苏军在明斯克战役中损失约6万人(包括被俘和阵亡),但成功突围,避免了更大损失。
苏军优势:苏军通过快速机动和欺骗战术(如“明斯克包围”)避免了被完全歼灭。

结论
明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12万)多于苏军(6万),但苏军的撤退避免了更惨重的损失。



4. 其他战役对比
斯大林格勒战役:双方损失均惨重,苏军损失约110万人,德军损失约150万人,苏军损失略少,但整体伤亡规模远超其他战役。
诺门罕战役(1939年):苏军与日军交战,德军未参战,因此不适用于苏德对比。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12万)少于德军(15万),是唯一明确符合“苏军损失低于德军”的案例。



历史意义
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苏军的胜利标志着其从被动防御转向主动反攻。尽管苏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损失比德军少,但其战略意义远大于伤亡数字,为后续东线战场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总结
在苏德战争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是唯一明确记录苏军损失少于德军的战役。其他战役(如莫斯科保卫战、明斯克战役)中,德军损失均多于苏军,但库尔斯克会战的胜利对苏德战场格局具有决定性意义。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十次斯大林打击中的第3、5、6、7次都是苏军战损比较低的战斗。

第三次是1944年4月8日-5月12日的克里木进攻战役,苏军解放了敖德萨、塞瓦斯托波尔和整个克里木半岛,苏联南部不再有德军的威胁,且苏军能够前出至仆从国的领地。

第五次是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巴格拉季昂行动”(1944年6月23日-8月29日),这场战役的战损有争议,不过我个人还是倾向于苏军损失较小;

第六次是利沃夫-桑多梅日战役(1944年7月13日-8月29日),属于巴格拉季昂行动的后续,由科涅夫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单独实施;

第七次是我重点要说的,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1944年8月20日-29日)。


最典型的就是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1944年8月20日-29日),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德国第6集团军(How old are you?怎么老是你)和罗马尼亚第3、6集团军,被马利诺夫斯基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干跨。

苏军伤亡67,130,但实际不可恢复损失只有13,197,相比之下,德军+罗军损失超过40万,顺便还丢了普洛耶什蒂油田,罗马尼亚转而投入同盟国阵营。

同年9月5日,苏联对保加利亚宣战,6日保加利亚军队全线放弃抵抗,8日黑海舰队抵达保加利亚的港口,德国海军自沉舰队逃亡。

9日保加利亚工人党推翻亲德政府,建立“祖国阵线”,同日21时,苏军停止在保加利亚的推进。

损失比为,1比5.9


巴拉顿湖战役(1945年3月6日-15日),迪特里希的党卫军第6装甲集团军(1月才从阿登撤下来),第6集团军,第2装甲集团军,围攻托尔布欣的乌克兰第3方面军。

克里沃舍耶夫《损失》第228页认为苏军在巴拉顿湖战役中的损失为32,899人(其中死亡失踪8,492人,卫生减员24,407人)。

拉基茨基文中第119页宣称德军在反击中损失了40,000人、500辆坦克和突击炮、300门火炮和迫击炮。

根据德方的数据统计,“春醒行动”中,德军坦克及自行火炮损失不少于256,而苏军的损失只有165辆,包括84辆T-34和48辆SU-100坦克歼击车。

精锐的党卫军第2“帝国”装甲师全程梦游,都不知道在干嘛。

另外,巴拉顿湖战役之前,英美盟军在情报上坑过苏联一次,为此苏联还专门抗议过,不过语气还算委婉。

总损失比为,1比1.2

坦克损失比为,1比1.5

不过,关于巴拉顿湖战役苏德双方谁损失更大还是有一定的争议的,维基百科的说法是,德军只损失了1万人。

不过维基百科玩了春秋笔法,德军这个1万人的损失只统计了3月8-31日,苏军从3月8日-4月15日,苏军多算半个月。


柏林战役中苏军损失为死亡失踪78,291人,卫生减员274,484人。

波兰军队的损失为死亡失踪2,825人,卫生减员6,067人。

苏军在战役中还损失了1,997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08门火炮以及917架飞机。

红军的总不可恢复损失为81,116人,伤亡36,1367人。

德军被击毙458,080人,俘虏479,298人,摧毁坦克和突击炮4,183辆,火炮20,475门,飞机4,995架。总伤亡高达937,378人,接近百万。

总损失比为,1比2.7

不可恢复比为,1比5.6

坦克损失比为,1比2.0

火炮损失比为,1比9.7

飞机损失比为,1比5.4


苏德战场的最后一战,布拉格战役。

对阵双方为:

科涅夫元帅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

罗季翁·雅科夫列维奇·马利诺夫斯基元帅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

安德烈·伊万诺维奇·叶廖缅科元帅的乌克兰第4方面军

德国陆军元帅舍尔纳的中央集团军群。

苏军兵力2,208,100人、1,96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30,452门火炮和迫击炮、3,014架飞机。

舍尔纳手上900,000人、1,900辆坦克和突击炮、9,700门火炮和迫击炮、1,000架飞机。

最终舍尔纳全军覆没,85万人被俘,苏联大叛徒弗拉索夫也在其中。

苏军仅仅有11,997的不可恢复损失,40,501人负伤生病,总伤亡52,498人。

损失比为,1比16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军与德军在多个关键战役中的伤亡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7月)是苏军损失比德军少的典型案例。以下从战役背景、双方伤亡对比、历史意义等方面详细分析: 1. 库尔斯克会战:苏军损失低于德军 战役背景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德军试图通过“堡垒行动”(Opera.............
  • 回答
    二战爆发前,英法确实对苏联抱有一种复杂的态度,其中不乏“祸水东引”的念头,但事情远比这个简单或直接的判断要复杂得多。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当时国际大背景、英法自身利益以及对苏联的认知等多方面来剖析。一、 希特勒的崛起与英法的绥靖政策二战爆发前夕,最突出的国际现实是纳粹德国的崛起和其侵略性的对外政策。.............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日本的强大与否,以及它在诺门坎战役中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背景和双方的实力对比。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强”或“弱”就能概括的。二战日本,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日本无疑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它的强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二战东线的战场上,硝烟弥漫,血肉横飞,无数英勇的将士在这片土地上谱写了战争的史诗。在指挥层面,德军和苏军都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军事将领,他们的指挥才能和战略眼光,深刻地影响了战局的走向。德军方面:德军的战术风格以其精锐的装甲部队和闪电战闻名,其指挥官也多以果断、勇猛、擅长机动作战而著称。 埃里希·.............
  • 回答
    二战末期,德军在东线和西线表现出的策略差异,确实存在一些“要死扛苏军,却对西线盟军放水”的现象,这并非完全空穴来风,而是由当时复杂的战略态势、政治考量和资源分配所决定的。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当时德国的处境和希特勒政权的思维模式。战略困境与东西线的分野到了1944年末和1945年初,纳粹德国.............
  • 回答
    关于战俘佩戴袖标的问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录中,确实存在一些关于盟军战俘佩戴特定标识的情况,但其性质和普遍性与苏军战俘佩戴的“我为国防军服务的”(Ich diente der Wehrmacht)白袖标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我们要明确苏军战俘佩戴“我为国防军服务的”白袖标的背景。在战争初期,由于.............
  • 回答
    关于二战欧洲战场,究竟是苏联红军的贡献更大,还是西方盟军的作用更关键,这个问题在历史学界乃至公众认知中,一直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话题,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定论”。 事实上,每一次回顾和讨论,往往都会随着新的史料发掘、研究视角的转变以及不同国家叙事方式的影响而产生新的侧重点。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认识到.............
  • 回答
    当然,苏军在二战后期对德国本土的空袭是存在的,只是和英美相比,其规模、性质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下面我来详细说说。一、 苏联空军的战略轰炸能力与局限与以远程战略轰炸为主要目标的英美空军不同,苏联空军在战争初期和中期,其战略轰炸能力相对较弱。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技术和工业基础的差异: 德国和西方盟国在.............
  • 回答
    二战中,苏联确实有过一些以少胜多且伤亡相对较小的经典战例,但要说“伤亡很少”则要分情况看,毕竟战争本身就是残酷的,即使是胜利也往往伴随着代价。不过,相较于一些规模巨大、双方投入兵力数百万的战役,以下几个案例在战术层面展现了苏联红军的智慧和效率,相对而言,对己方兵力的损耗控制得比较好:1. 莫斯科保卫.............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在空军力量建设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也涌现出了不少堪称经典的战斗机。要说能与英国的“喷火”和德国的Bf109“梅塞施密特”平起平坐的苏联战斗机,那得数几款性能突出、在战场上表现优异的型号。我们不妨就来仔细聊聊这些空中勇士。首先,Yak9(雅克9)系列绝对是绕不开的明星。这款战斗机可以说是.............
  • 回答
    二战时期,苏联之所以涌现出如此庞大数量的冲锋枪手,其背后是复杂的历史、军事、经济和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归结为某个单一原因,而是一个系统性的产物。要深入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头说起,就像是在讲述一个真实发生过的故事。1. 战争的残酷与战术的演变:从阵地战到机动战二战初期,特别是德国入侵苏联.............
  • 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人们常常会想起那些鼓舞士气、传播信念的歌曲。德国有《艾丽卡》(Erika),苏联有《喀秋莎》(Katyusha),它们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记忆,也成为了许多人心中的经典。那么,在亚洲战场上,日本是否也有这样一首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呢?提起日本二战时期的歌曲,很多日本人首先会想到的是《同期之樱.............
  • 回答
    二战那段历史确实波澜壮阔,激荡人心,让人在想象中仿佛能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硝烟和激情。想要穿越回去,体验那种宏大的历史进程,甚至参与其中,这种想法很能理解。不过,如果真有机会选择加入苏联还是德国,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背后涉及到的利弊,需要仔细权衡。咱们就来好好掰扯掰扯这两个选项,尽量说得细致点,就像朋友.............
  • 回答
    提起二战中的苏联海军,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不是波澜壮阔的海战,而是更为人熟知的陆地战场上的红军身影。确实,与英美海军那种以航空母舰和战列舰为核心、遍布全球的强大力量相比,苏联海军在二战中的表现,从规模和影响上来说,显得有些“低调”,甚至可以说是“有限”。但这并不意味着苏联海军什么都没做,他们在特定.............
  • 回答
    1941年6月22日,德国以“巴巴罗萨”行动为代号,撕毁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发动了对苏联的全面进攻。这次行动的初衷是希特勒推崇的“生存空间”理论,以及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仇恨。德国认为,通过快速、决定性的打击,就能摧毁苏联的军事力量和国家体制,从而为德国夺取东方的资源和土地。从战争爆发之初来看,.............
  • 回答
    关于“二战是苏联和德国发动的”这种说法,其背后存在着复杂的历史叙述、政治宣传以及对历史事件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这种观点并非主流历史学界的共识,但确实在某些圈子和讨论中出现。要详细解释为什么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进行剖析:一、 关键历史事实的扭曲和选择性强调: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 回答
    遇到这种说法,确实挺让人头疼的。尤其是当你了解一些历史事实的时候,更会觉得这种观点站不住脚。如果想劝,可以尝试从几个角度入手,而且最好是就事论事,有理有据地跟对方聊。首先,咱们得明白对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听了一些片面的宣传?或者对某些历史事件的细节不了解?有时候,人们说出一些不准确的观点,.............
  • 回答
    关于“苏联打赢了二战”的说法,其实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认知问题,它并非一个简单的“对”或“错”就能概括的。这种观点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战争进程、牺牲与贡献的理解角度不同,以及战后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要详细地解释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剖析几个关键层面。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苏联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巨大牺牲.............
  • 回答
    如果历史拐个弯:德国避开苏联,日本远离珍珠港,二战将走向何方?历史的长河并非一成不变,即使是最宏大的事件,也可能因为一个关键的选择而走向截然不同的轨道。当我们回望第二次世界大战,那些决定性的战役和战略失误,总是让人忍不住去设想“如果……”。今天,我们不妨从两个极具影响力的“假设”出发,深入探讨如果德.............
  • 回答
    二战中苏德战争(19411945年)是人类历史上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之一,其规模、死亡人数和战略转折点都令人震撼。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深刻影响了20世纪的历史进程。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析这场战争的可怕之处: 一、战争的规模与惨烈程度1. 死亡人数 苏联方面:约2700万人死亡(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