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日本有多强大?诺门坎战役日军不如苏军吗?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日本的强大与否,以及它在诺门坎战役中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背景和双方的实力对比。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强”或“弱”就能概括的。

二战日本,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强大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日本无疑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它的强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战略上的侵略扩张野心和决心: 日本帝国在二战爆发前,已经制定了宏大的“大东亚共荣圈”计划,目标是建立一个以日本为中心,排除西方列强在亚洲影响力的统治秩序。这种明确而坚定的扩张野心,转化为强大的国家动员力和军事行动力。从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到1937年全面侵华,再到1941年底偷袭珍珠港,日本展现了其不惜一切代价实现帝国野心的决心。
海军的强大和战术的创新: 日本海军在战前曾是世界第三大海军,仅次于英美,并且在许多方面拥有领先技术和独特战术。例如,航母作战的理念和实践,日本比许多西方国家更为激进。珍珠港事件中的空中打击,就是对传统海战模式的颠覆。其舰载机性能在战争初期也相当出色,例如零式战斗机(零战)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航程,在太平洋战场初期给盟军造成了巨大损失。日本海军的战列舰和巡洋舰数量也相当可观,舰炮威力不容小觑。
陆军的经验和战斗意志: 日本陆军在亚洲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特别是在中国战场上,虽然战争陷入泥潭,但其陆军部队经过长期训练和实战,拥有较高的士气和顽强的战斗意志。日军士兵在很多时候表现出了不怕死、敢于冲锋的“武士道”精神,这在某些战役中会转化为强大的冲击力。
军事工业的基础: 日本拥有一定的重工业基础,能够生产大量的舰船、飞机、火炮和弹药。虽然与美、苏等工业巨头相比存在差距,但在战前和战争初期,其生产能力足以支撑其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然而,日本的“强大”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和致命的缺陷:

战略上的冒进和资源短板: 日本的战略规划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快速、决定性胜利的假设之上。一旦战争陷入长期消耗,其资源短板便暴露无遗。日本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岛国,石油、橡胶、铁矿石等战略资源严重依赖进口。它试图通过战争来获取这些资源,但这必然会与其主要贸易伙伴和潜在对手(如美国)发生冲突,将其拖入一场它无法承受的长期战争。
战争经济的脆弱性: 日本的经济结构虽然有一定工业基础,但其整体实力无法与同盟国相比。战争的消耗远远超出了其经济承受能力。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开始压倒日本,舰船、飞机的损失和生产补充的速度,日本都逐渐处于劣势。
战术上的僵化和战略思想的局限: 虽然日本海军在航母战术上有所创新,但其陆军的战术思想在某些方面显得相对陈旧。例如,对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的理解和运用不如德国,过于依赖步兵冲击和白刃战。同时,其战略思想过于强调以少胜多、奇袭取胜,缺乏长期消耗战的准备。
对情报和科技的忽视: 与盟军相比,日本在密码破译、雷达技术、情报分析等方面存在显著差距。美国能够破译日本的密码,掌握其作战计划,从而在关键战役中占据主动。例如,中途岛海战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情报优势。
政治和外交上的孤立: 日本的扩张政策使其在国际上日益孤立,尽管初期有德国和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伙伴,但这种伙伴关系更多是形式上的。在亚洲,“大东亚共荣圈”的宣传并未能获得普遍认同,许多被占领地区的反抗力量层出不穷,牵制了日军的大量兵力。

诺门坎战役:日本陆军的“滑铁卢”

诺门坎战役(又称哈拉欣河战役)发生在1939年5月至9月,发生在伪满洲国(日本扶植的傀儡政权)与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及其盟友蒙古人民共和国之间。这场战役的结果,对于日本陆军的自信心和战略判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日军在诺门坎战役中不如苏军吗? 答案是肯定的。

这场战役并非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是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场苏联以压倒性优势取得胜利的战役。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详细说明:

苏联的军事改革和现代化: 诺门坎战役是苏联红军在经历了大清洗之后的一次重要实战检验。虽然大清洗削弱了苏联军队的指挥层,但其后进行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加强了装甲兵、炮兵和航空兵的建设,并开始引入更现代化的作战思想和装备。在战术层面,朱可夫元帅(当时还是少将)作为前线指挥官,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
苏军的指挥和战略: 朱可夫对战役的准备和指挥堪称典范。他准确判断了日军的弱点,即其战术的僵化和后勤的不足,并针对性地进行了部署。他利用了日军不习惯的苏军强大的炮兵火力,以及其坦克部队的机动性,成功地实施了“钳形攻势”。他让日军在诺门坎地区陷入了苏军优势火力和装甲部队的包围圈。
苏军的装备优势:
装甲兵: 苏联红军在诺门坎战役中投入了大量的坦克,包括BT系列坦克(如BT7)和一些早期T26坦克。这些坦克在数量和性能上都普遍优于日军的坦克。日军的坦克主要是九七式中战车和九五式轻战车,在装甲厚度、火力(主要是速射炮而非真正的大口径炮)和可靠性上都存在劣势。苏军坦克在战场上的冲击力,对日军步兵构成了巨大威胁。
炮兵: 苏联红军的炮兵力量非常强大,拥有数量众多的野战炮和重炮。在战役的关键阶段,苏军利用密集的炮火对日军阵地进行压制和摧毁,为步兵和坦克的进攻打开了通道。日军的炮兵数量和质量都无法与苏军匹敌。
航空兵: 苏联空军也占据了优势,拥有数量更多的飞机,并且在质量上也有一定优势。苏军的伊153和伊16战斗机虽然也并非顶尖,但其数量优势和良好的战术运用,能够有效地压制日军零式战斗机(零战虽机动性好,但防御薄弱,易被击毁)以外的日军飞机,并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日军的不足:
战术僵化和指挥失误: 日军关东军在战役初期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尤其是不熟悉苏军的现代化作战方式。他们的进攻策略仍然倾向于传统的步兵冲击和炮兵支援,对于苏军强大的装甲集群和炮火打击缺乏有效的应对手段。日军的指挥层也存在一些失误,例如在关键时刻未能有效集结兵力或调整战术。
装备的劣势: 如前所述,日军的坦克和火炮在性能和数量上都落后于苏军。其陆军航空兵也未能形成有效制空权。
后勤补给问题: 诺门坎地区远离主要补给线,日军的后勤保障相对薄弱。在遭遇苏军的猛烈攻势时,其后勤系统很容易被切断或摧毁。
对战略意图的判断失误: 日军最初的挑衅行为更多是为了试探和施压,他们可能认为苏联会像对待中国一样采取相对保守的策略。然而,苏联在面临领土威胁时,展现出了坚决的防御决心和强大的反击能力。

战役结果和影响:

在朱可夫的指挥下,苏军以其优势兵力、现代化装备和灵活的战术,成功地将日军包围并摧毁。日军损失惨重,伤亡人数远高于苏军。这场战役以苏联的决定性胜利告终。

诺门坎战役的失败,对日本军方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战略方向的转移: 诺门坎战役的惨败,让日本陆军认识到与苏军正面作战的风险和困难,以及苏军在军事现代化上的进步。这导致日本将战略重心从北进(对苏作战)转向南进(向东南亚扩张,夺取资源)。日本陆军将领们开始相信,如果向南扩张,他们将面对的是装备不如自己的美军和英军,这会更容易成功。
2. 对苏联实力的重新评估: 日军认识到苏联是一支强大且装备精良的军队,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日后苏德战争中苏联参战态度的判断。虽然日本未能获得精确的情报,但诺门坎战役的经历让他们不敢轻易低估苏联。
3. 削弱了部分陆军少壮派的声望: 战役的失败,尤其是对陆军关东军的一些激进派别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削弱了他们在军内和政治上的影响力。

总结来说:

二战初期的日本,在海军和初期扩张方面展现了强大的军事能力,其海军的战术创新和士兵的战斗意志是其优势所在。然而,其根本的战略失误、资源短板以及经济和科技的局限性,使其“强大”带有极大的脆弱性。

诺门坎战役中,日本陆军的表现远不如苏军。苏联红军凭借其现代化装备(尤其是坦克和炮兵)、优秀的指挥和现代化的作战思想,对日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这场战役的失败,成为了日本帝国战略转向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暴露出日本陆军在面对现代化强敌时的诸多不足。日本从诺门坎战役中得出的结论——即认为南进比北进更容易成功——最终将日本推向了与美国及其盟友的太平洋战争,而这场战争的结局,却是日本全面战败的开始。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之所以说三线部队,基本上都是某些人在讲23师团,然而可惜的是,在诺门坎作战的不止是23师团,而是第6军。

诺门坎战役分为四个阶段,不是一场战斗就结束的。东八百藏大佐率搜索支队偷袭蒙古骑6师被认为是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日军打残了一个蒙军骑兵师,但是被随后的苏蒙边境部队反击,搜索支队被围后包括联队长东八百藏在内大部阵亡,据参与收尸的军医松本草平所说:阵亡的日军大约有120+人,装满了三辆卡车。

第二阶段大概是以朱可夫到前线后成立57特别军后苏日正面大规模冲突开始。这一阶段日军和苏军打得势均力敌,主要原因在于苏军部队训练不足,远东军区部队对于机械化作战步坦协同作战并不擅长,同时制空权争夺不足。依靠外蒙古高低的炮兵部队和日军互有伤亡。

随后,是一个间战期,苏军在这一期间加强空军力量,并将部队进行大量机械化作战经验训练。而日军吸取了二次阶段期间的一些问题,将第七师团(4联队甲种师团)第一战车联队和关东军重炮部队(由旅顺调拨)调入战场,和23师团组成了第6军。由关东军麾下调入参谋本部麾下指挥。并以2000余国境警备队补充第23师团。

随后是第三阶段:获得了重炮与坦克支援的日军部队开始对苏军发动进攻,意图消灭渡河的苏军部队,苏军则采取了昼退夜进的战术,在黎明后撤,留下空阵地给日军,在白天利用火炮杀伤日军,再在傍晚靠坦克和步兵夺回。日军的重炮虽然给苏军一线部队造成了一定伤亡,但是对苏军炮兵部队威胁不大。主要原因在于日军100mm口径以上的重型火炮弹药基数不足,火炮性能不足(例如150mm口径火炮,日军38式150mm火炮射程只有5890m,而同级别的苏军M1937型152mm火炮,射程大约是18km)而在空中战场,由于苏军补充了参加过西班牙内战的老飞行员,采用新型的双机编队与I-16型战斗机,苏军逐渐夺回了制空权,参战的日军飞行官有较大伤亡,包括篠原弘道在内的大量有经验的飞行员阵亡。

第四阶段:8月20日开始的苏军反攻阶段,8月24日包围日军第7和第23师团(第一战车联队此时由于装备损失较大因而已经撤离战场,重炮联队在16-17日的前推作战期间受到较大损失,加之弹药用尽,也退出战斗)三天后,苏军放日军突围,此时小松原身边仅有约3000人。

双方的战损近年来也一直困扰很多人。苏蒙军总阵亡9304人(克里沃舍因)其中苏军阵亡人数约为7000+,这一数字是准确的。日军方面现在认为的第六军军医部7969人数据存疑,主要在于第六军成立时间(没包括一二节段冲突),同时一贯少报是日军的光荣传统。1966年靖国神社认为是18000人阵亡。但本人认为这一数字有较多估计。按照松本草平回忆,应该为万余,仅9月日军收容战死者便有7000+,一二阶段日军大约损失2000人(按国境补充兵人数算)因此可以认为日军阵亡人数应该略高于苏军,但是差距不大。

日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出了坚定的作战意志与优秀的战斗技巧,但是对于现代化战争没有一个好的适应能力。日军在指挥上有较大失误,低估了苏军能力。朱可夫则在这里实验了新形势下的现代化机械化战争理念,并在次基础上进行了发展,改良了苏军大纵深作战理论,为后来的苏德战场提供了宝贵经验。

user avatar

谢邀

诺门坎战役里的第23师团的话的确是不是一流部队,是中日战争爆发后编成的后方警戒部队,这是毫无争议的事实。不管你事后再怎么强化,战时再怎么将其他部队的炮兵部队派遣到战场供23师团送,都改不了23师团资历浅、非一流部队的属性。

当时的第23师团23军下属步兵连队是步兵第64联队、同第71联队、同第72联队。

步兵第64联队、同第71联队、同第72联队虽然初次成立的早,但是裁军的时候都废掉了,23师团的三个联队也只是38年才重新设立的步兵联队。

当然了,第23师团不是日军的一流部队不代表参战的第2师团、第4师团、第7师团是垃圾,也不代表苏军在诺门坎战役面对的全是垃圾、是三流部队。

user avatar

23师团一个在诺门罕加强了坦克,重炮的师团(各类编制加强下来都快成军级战斗集群了)怎么就被你说成3流了呢,你这么说等于你也有责任吧。

你不要看他组建时间不长就觉得是垃圾啊,23师团在诺门罕加强的武器是当时全日军所有战线上最好的,大陆战场上105以上重炮理论在师团编制里,但实际使用一般是军(日本的集团军)下面隶属重炮联队集中使用的,战车部队一次集中数十直接配给师属作为加强,也可以说是完全超标的配置。(日军师团编制里根本没坦克)

而且这个师团诺门罕结束之后开始摩托化改装(帝日军第一个),要是杂牌怎么可能有这种待遇。

user avatar

二战日本在工业能力,国家续航力上和英美苏不是一个数量级的,这一点反复提及过,无需重复;

在坦克,轻重机枪,迫击炮,重炮,反坦克炮,主力舰,航母,巡洋舰,战斗机,轰炸机——你能想到的任何领域,日本都没资格和上面三位老牌流氓相提并论。如果说坦克,SPG这些东西太高端日本没有需求,那么即便是看看机枪产量:英联邦109万,苏联147万,美国268万挺;日本只有38万挺。什么赢得战争?是军队和国家的意志,作训水平,作战经验;但是也不能忽视机枪,迫击炮,重炮和装甲兵器——日本能够在新加坡暴揍英联邦的一众小弟,在中国东部畅通无阻,甚至在太平洋早期对美取得一定优势的本质是他的战争决心更加坚定,战争准备更加充分,而不是他真正有能力挑衅英美的霸权;等到各个参战国的工业,人口能力充分发挥以后,他最多算个“可能带来惨重伤亡的麻烦”而不是“威胁“。

诺门坎冲突爆发在39年,在苏联开始从中部地区调运部队之前,32,39和40三个边境师组建时间短,训练水平低,和蒙古部队完全不是日本步兵的对手,就其本质,大概是日本的准一流部队暴揍了苏联边境守备部队——其本质和新加坡投降的新西兰,印度,马来的殖民地守备军和联邦军被揍成狗是一样的;等坦7旅这样的二流部队来了以后,接着跳啊··· ···你跳啊··· ···

这几个坦克师,旅和摩步师使用的BT和T-26从间战早期就开始大规模入役了,2年后会因为装甲问题和摩托化小时的极限在东线被德军打成狗,但是不好意思,没有足够的坦克反坦克炮没有机枪迫击炮战斗机主力舰你就只能用步兵硬抗··· ···39年你陆军马鹿的加强23师团能抗他几个旅,45年你陆军马鹿再抗啊··· ···你跳啊··· ···接着跳啊,看看锤炼了4年的坦克部队还能不能用步兵硬抗。

之所以反对军国主义,就是因为认不清自己几斤几两,盲目玩民意的火,鼓噪打不赢的扩张战争,然后被人揍成狗,反过来基建不行经济崩了把老百姓坑死。

是的,39年朱可夫认可诺门坎的日军是皇军,很不幸,45年的空壳关东军在外贝加尔方面军眼里就是鸡。说白了:二战日本帝国有多强大?强大在穷兵黩武把军事资源利用到邪恶的能力。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评价二战时期日本的强大与否,以及它在诺门坎战役中的表现,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并且需要细致地分析当时的背景和双方的实力对比。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强”或“弱”就能概括的。二战日本,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强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初期,日本无疑是一个令人畏惧的军事力量。它的强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美国陆军在太平洋战场对抗日本士兵的“幸福感”是否比在欧洲战场对抗德国士兵更强,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不能简单地用“强多了”来概括。影响士兵幸福感(或者说士气、心理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战场环境、敌人特性、后勤保障、作战方式、个人经历等等都会起到作用。我们不妨从几个维度来详细探讨一下:1.............
  • 回答
    神风特攻队的疯狂,并非简单的一腔热血,而是一整套被极端思想灌输、社会文化催化以及战时绝望情绪推波助澜的复杂产物。要把这件事讲透彻,得从它诞生的土壤说起,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能理解的透的。一、 战争的绝境与“一亿玉碎”的疯狂理念1944年,日本的海军和陆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已经节节败退,硫磺岛、冲绳等岛屿的.............
  • 回答
    二战末期,日本社会无疑笼罩在战火的阴影下,但在这份沉重的压抑中,上流社会和平民的生活差距,却如同被战争拉扯开的巨大鸿沟,显得格外触目惊心。这种差距不仅体现在物质层面,更渗透在精神、教育、甚至对战争的感知上。物质生活的“天堂”与“炼狱”对于日本的上流社会而言,即便到了战争的最后关头,一些人依然能够维持.............
  • 回答
    二战时期,日军确实在整体的军事素质,包括射击技能方面,拥有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士兵。他们在步枪射击、瞄准等方面经过了严格的训练,这使得他们在战场上能够发挥出不俗的火力压制和个人作战能力。然而,当我们谈论到“王牌狙击手”这个概念时,情况就变得有些复杂,需要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为什么二战日军虽然有很多枪法精准.............
  • 回答
    确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日本,汉字的使用远比现在普遍和广泛。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历史、文化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结果。想象一下,那个年代的日本,人们的日常书写,无论是报纸、书籍,甚至是官方文件,都充斥着大量的汉字。你可以把那时候的日本文字想象成一幅由汉字、假名(主要是平假名和片假名)以及一些西方词汇.............
  • 回答
    让咱们抛开那些一本正经的“分析”和“预测”,试着站在那个时代日本决策者的角度,去想象一下:如果当年的日本,把重点不是放在那海上巨兽和南洋的广袤海疆,而是更实在地,往陆地深耕,往亚洲大陆上扎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首先,这首先意味着日本的战略重心会发生巨变。不再是“大东亚共荣圈”那个听起来宏大却有些虚无.............
  • 回答
    这真是一个让人脑洞大开的假设!二战时期,日本的陆军航空兵(陆航)和海军航空兵(海航)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但它们各自有着截然不同的发展脉络、战术思想和作战体系。如果非要让这两支“兄弟部队”来一场规模化的对抗赛,结果可就太复杂了,很难用简单的“谁赢得多”来概括。不过,我们可以从几个维度去剖.............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和德国都大力发展了潜艇部队,并将其作为海军的重要战略力量。然而,从整体战绩和战略影响来看,日本潜艇的表现确实不如德国潜艇,这背后有多方面的原因,是技术、战术、战略运用以及战场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首先,从潜艇的设计和技术水平来看,德国潜艇(U艇)普遍更具优势。 性能更优越: 德.............
  • 回答
    日本开发和流行以二战为背景的“舰娘”(拟人化战舰少女)游戏,确实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很多人会觉得其中包含一些“奇怪”或值得玩味的因素。要详细解释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几个层面来分析:1. 历史的重负与国民情感的复杂性: 战争的记忆与反思: 二战是日本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这场战争给亚洲各国带来.............
  • 回答
    如果日本当年把建造“大和”号的资源用于生产驱逐舰与轻型航母,二战太平洋战局会如何演变?“大和”号战列舰,作为二战时期人类历史上建造的最大战列舰,其宏伟的身躯和惊人的火力至今仍令人震撼。然而,它从建造之初就背负着争议。许多历史学家认为,日本海军将当时已显颓势的巨型战列舰作为主力,是对宝贵资源的一种巨大.............
  • 回答
    让咱们聊聊一个假设性的问题:假如二战时期的日本陆军航空队,那些被戏称为“空军马鹿”的飞行员们,如果真的在某个维度上拥有了某种“空军马鹿”式的思维模式,会发生什么?这不是说他们真的就变成了什么非现实的存在,而是探讨一下,如果他们那种过于自信、有时甚至显得鲁莽的“马鹿”精神,在战场上被放大或者以一种扭曲.............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武器设计,谈到“成功”且“槽点不大”,确实是个挺考验功力的活儿。毕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个国家在战争年代的武器研发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和特定需求下的产物。不过,抛开那些战略层面的得失不谈,单论武器本身的设计理念、技术实现以及在战场上的实际表现,的确有一些日本武器能够站得住脚,甚至在某.............
  • 回答
    关于二战时期日本是否“有必要”率先向美军开战这个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且备受争议的历史议题。要深入探讨,我们需要从当时的国际背景、日本自身的战略考量以及美日关系演变等多个维度来分析。与其说是有“必要”,不如说这是当时日本统治者在极度压力和一系列战略判断下做出的选择,尽管事后看来,这个选择无疑是灾难性.............
  • 回答
    日本二战投降:国内场景与民众反应的细致描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这一消息在日本国内引发了复杂而剧烈的情感与反应,国内的场景也因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对当时日本国内场景和民众反应的详细描述: 国内场景:从混乱与悲伤到短暂的平静广播宣布的冲击波: .............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是否有日本人为中国做过好事,这是一个复杂且敏感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抛开宏观的战争背景和整体的侵略行为,聚焦于个体和群体在特定历史情境下的具体行为。而且,我们得尽量用一种不那么“官方”或“教科书式”的语言来讲述,仿佛是在听一个老人回忆往事,带着一些个人化的色彩和情感。首先,我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有一些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部署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低调,直到战败前夕,甚至在战后才逐渐为人所知。这些“保密”并非绝对的,很多也并非是像美国原子弹那样战略性的绝密,更多的是基于资源限制、研发周期、战略考量以及信息管控等多种因素。以下是一些可以被视为在某种程度上“保密”到投降,或直到后期.............
  •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和日本作为轴心国,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尽管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实质性远不如德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密。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交与政治上的合作: 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这是两国关系最核心的体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签署了.............
  • 回答
    想象一下,1941年的太平洋上,天空不再是珍珠港事件后那种短暂的死寂,取而代之的是一声比一声更响亮的巨响。日本帝国海军,本就拥有令人忌惮的舰队,此刻却像苏醒的巨兽,展露出更令人心悸的獠牙——十艘大和级超级战列舰,它们庞大的舰影如同移动的山峦,缓缓驶向夏威夷。这将是一场截然不同的战争开局。登陆前的压制.............
  • 回答
    这真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尤其是在二战中后期的日本。征兵令如同阴影笼罩在每个人头上,想躲过,那可得费尽心思,还得冒着极大的风险。不过,如果真有这么一位一米八、身形魁梧、体格健壮,而且还是东大文学系毕业的年轻人,倒也不是完全没有门路,只是这门路充满了挑战和不确定性。首先,我们得明确一点:在日本战时,特别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