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意大利与日本有什么交流吗?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和日本作为轴心国,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尽管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实质性远不如德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密。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外交与政治上的合作:

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这是两国关系最核心的体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签署了《三国同盟条约》。该条约的核心内容是,如果三国中的任何一个受到未参与同盟的国家(主要指美国)的攻击,其他两国必须在军事上提供援助。这份条约将意大利和日本纳入了一个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政治联盟,旨在相互牵制盟军的力量,并塑造战后世界秩序。尽管条约的实际执行效果,特别是意大利和日本在面对盟军压力时的相互支援力度,存在争议,但它在形式上构建了一个紧密的轴心国集团。
共同的战略目标(对抗盟国): 在条约签署前,两国就已经在战略上视英美为共同的敌人。意大利发动对英属埃及的进攻,而日本则在亚洲地区扩张,侵犯英国和美国的利益。这种共同的敌人使得两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协调彼此的行动,虽然这种协调更多是基于各自的战略需求,而非统一的指挥。
宣传与意识形态的呼应: 作为法西斯和军国主义的国家,意大利和日本在宣传上互相赞扬对方的政治体制和民族精神。他们都强调国家至上、民族主义和反西方民主的理念。日本将意大利视为欧洲反共产主义和反西方民主的重要力量,而意大利也将日本视为亚洲对抗西方殖民主义的领导者。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呼应,虽然不直接构成实质性交流,却在政治氛围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有限的外交信息互通: 尽管受到战事的影响,两国的外交部门仍然保持着有限的联系,通过驻在对方国家的大使馆传递信息,交换对战争局势的看法。然而,由于通讯的困难和战略侧重点的不同,这种信息交流的效率和深度也相对有限。

2. 军事与战略上的有限互动:

战略协调的意愿大于实际: 在理论上,《三国同盟条约》意味着两国可以在军事战略上进行协调。例如,在德国进攻苏联时,日本是否应该在远东对苏联发动攻击,这是三国之间曾有过讨论的问题。但最终,日本选择进军东南亚和太平洋,对苏不构成直接军事威胁,更多是出于自身资源和扩张的考虑。意大利在北非的战事也更多是独立进行的。
情报交流的局限性: 轴心国之间存在情报交流的框架,但由于技术限制、语言障碍以及各国情报机构的独立性,这种情报共享的程度并不深。例如,两国可能向德国提供关于各自战场的信息,但两国之间直接的情报交换相对较少。
象征性的军事合作: 在某些场合,两国可能通过象征性的方式表达军事上的支持。例如,在战争期间,可能会有日本海军军官访问意大利海军基地,或者意大利军事代表团被邀请参观日本的军事演习,但这并不构成实质性的联合军事行动。

3. 文化与民间交流的阻碍:

地理距离和战时交通: 意大利和日本之间巨大的地理距离,加上战争状态下交通的极度不便,使得两国之间的文化和民间交流非常困难。跨越两大洲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媒体宣传的隔阂: 各国媒体都在进行战争宣传,对对方的描述也受到各自国家宣传导向的影响。这种宣传虽然可能带有赞扬的色彩,但同时也可能加剧了彼此之间的隔阂,而非促进深入的理解。
缺乏共同的文化根源: 与德国在某些文化和哲学上有更深层次的联系不同,意大利和日本在文化、历史和价值观上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间层面的深入交流。

总结来说,意大利与日本在二战期间的交流主要体现在:

政治上的联盟关系,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三国同盟条约》的签署,将两国纳入了轴心国集团。
共同的敌人和战略利益的契合,促使两国在反盟国的方向上保持一致。
宣传上的相互支持和意识形态的呼应。

然而,由于地理距离、交通限制、战略侧重点的不同以及各国在战争中的实际处境差异,两国之间的军事和民间层面的实质性交流非常有限。这种交流更多是基于宏观的政治联盟和共同的敌人,而非深厚的战略互信或频繁的实际合作。可以说,意大利和日本的联盟,与其说是紧密的伙伴关系,不如说是两个独立自主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时期,出于各自的战略考量而形成的一个松散的联合体。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1943年2月(据查为42年7月),一架意大利远程飞机(SM.75)完成了从欧洲-亚洲的超远程飞行。

这架飞机从罗马起飞,中间在乌克兰的德国控制区加油后,飞越了苏德交火线、茫茫西伯利亚的荒原、蒙古的戈壁,最后降落在伪满洲国,然后转飞东京。

这次飞行本身没有多少直接交流的内容,运送的也是新任意大利驻日使馆人员和搭便机的德国外交人员,但被墨索里尼作为意大利科技和勇气的成就大加宣扬。

user avatar

@空间端点 大佬写了一些两国陆海军的“友好交流”史,本菜鸡补充一点天上飞的罢(

众所周知,1938年IJA从菲亚特公司买了100架(实到85架)BR.20“鹳”式轰炸机,日军称为“伊式重爆”

BR.20作为30年代中期的双发轰炸机还是非常先进的,但在那个航空工业一日千里的年代迅速落伍。服役后在空袭兰州作战中被中苏空军合力痛击,3挺12.7mm布雷达SAFAT机枪的薄弱火力及脆弱的防护使它面对伊-15bⅰs/伊-16这对搭挡时几无还手之力。唯一的优点就是航程相对比较大……

后来BR.20也参加了诺门罕之战,又被VVS揍得满头是包……

(顺便一提,不列颠空战时BR.20执行了意大利空军唯一一次昼间对英轰炸任务,结果和护航的“箭”式双翼机一起被英军高炮和少量飓风揍得头破血流……这飞机貌似就没啥好战绩……



BR.20虽说没有啥优点,但是机上的布雷达SAFAT机枪却引起了注意,陆军名古屋兵工厂对其仿制,命名为ホ102式,在1940年参加了新式12.7mm重机枪选型。虽然最终败于仿制勃朗宁M2的ホ103,但是它的一种特殊弹药却得到了重视……

意大利原装弹是12.7ⅹ81SR弹,而ホ103则是用12.7x99弹,小弹用得大弹更用得。于是乎,1940年IJA捣鼓出了这么个玩意儿……

当然了12.7mm爆破弹毕竟不大可靠,只有这两家敢用……


感谢评论区 @m9a1 指正,二战中在12.7mm级别口径机枪上使用爆破弹的还有苏德两家。

复读一段空翼上对它的描述:

“MD(高爆弹)和MDZ(高爆燃烧弹)弹头的结构几乎相同,差别主要在于前者装填的全是PETN炸药,而后者混装了炸药和燃烧剂。苏联人也很清楚在机枪弹头上使用针刺发火的引信太不安全,要做的比较复杂才行,不符合苏联人简单有效的风格,所以他们采用的是称为“空气压缩引信”(air-compression fuze)的设计。在这种引信里没有击针,火帽装在一根空心管的底部。当弹头击中硬物变形时,管内空气被急剧压缩,从而击发火帽起爆弹头内的装药。由于没有击针,而且需要高速撞击才能发火,这种引信的储运安全性比较有保证。同时由于引信本身很轻,同等重量的弹头里就可以多装一些装药,对提高毁伤效果有利。同样41g的弹头,MD弹装了2.4g PETN,而MDZ则装了1.5g PETN + 1.2g燃烧剂,装填系数达到5.9%~6.6%,比德意日等国的同类弹头还要高出一截。而缺点,大概就只有空气压缩引信发火可靠性不是很好,对弹头击中目标的角度、速度和目标材质要求较高这一项了吧。”


德国MG131机枪使用的13mmx64B弹也有HEI-T(高爆燃烧曳光)弹,而且性能据说不错。







再说一个“云联动”的例子

Kⅰ-61飞燕作为IJA唯一大规模量产的使用液冷发动机的单发战斗机,长得非常“欧洲化”,以致于美军最早判断是意大利马基MC.202的仿制品,给它起了个意大利式的绰号“Tony”……

user avatar

前面看几位已经说过日本伊式重爆和意大利机关枪了,说一条船。

SS Conte Verde 意大利邮轮绿伯爵号,在一些历史书中,这艘船也被翻译为“维尔代伯爵号”。总注册吨位是18761吨,是艘两万吨巨轮。该船一等舱共能容纳450名客人,二等舱200名客人,三等舱1780名客人。此外,还有400名船员。

这艘船由意大利热那亚的萨伏伊劳埃德公司客轮公司订购,1922年10月21日下水,次年4月21日开始从热那亚母港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处女航。

该船共有10层甲板,其内部装饰采用奢华的意大利古典风格。《纽约时报》当时的报道说:“造船厂特意从意大利佛罗伦萨请来工匠和艺术家,以执行装饰一等舱的任务。主梯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副巨大的卡瓦列里油画;图书馆采用了托斯卡尼文艺复兴风格,有彩色玻璃和穹顶的壁画;其余公共场所也同样装修豪华。每一处丰富的艺术细节,都让人想起旧时意大利宫殿的辉煌。

它最有名的一次航行,就是载送参加1930年世界杯的几支球队前往比赛主办地乌拉圭,这里不提。

1932年,绿伯爵号被另一家意大利客轮公司“的里雅斯特劳埃德”公司收购,开始的里雅斯特(意大利东北部靠近斯洛文尼亚的一个港口)到中国上海的班轮航行,途径苏伊士运河、孟买、科伦坡、新加坡和香港。上世纪20-30年代,绿伯爵号往返于中欧之间,很多欧洲游客乘坐它来中国观光旅游。

1935年中国文物首次大规模出国展览,故宫博物院参展人员傅振伦、那志良等亦搭乘绿伯爵号前往欧洲。傅氏在其欧游日记中还记载了与该船有关的若干细节:康提凡蒂号(Conte Verde音译)船长168米,载重18765吨,往返上海-威尼斯头等舱172英镑。1936年,绿伯爵号承担了把中国奥运代表团运送到柏林的任务。而1937年到1940年6月间,它则把到1万7千名犹太难民从纳粹德国和奥地利运出,送往上海。直到1940年6月10日意大利宣布参战,这一航线永久搁置,而绿伯爵号也只能驻锚在上海。

1941年12月,日本向盟国宣战。次年5月,日本和美国协商交换部分被扣的外交官和居民,“绿伯爵号”作为日本包租船只之一,改名为“帝京丸(Teikyo Maru)”,开往交换地点——莫桑比克的洛伦索马贵斯(Lourenco Marques)。此后,绿伯爵号驻扎在横滨港,等待第二次人员交换,但由于美日谈判崩盘,第二次交换并没有能进行。

1942年9月,绿伯爵号从横滨港返回上海。1943年9月3日,意大利向盟军投降的消息传来,绿伯爵号的船员受命毁掉船只,以免落入日本人手中。9月8日晚,绿伯爵号所有船员以“集体过生日”为由呆在船上,当国内投降的消息被证实后,船员们迅速打开船底通海阀,次日清晨,经过外滩的上海市民突然发现,绿伯爵号已如瘫软的巨人般倾倒在浑浊的黄浦江中。而且更不巧的是,意大利船员凿沉此船的位置,正好卡住了一个日本海军维修港的入口,让日本人无法进出。

意大利船员的抢先自沉,让原计划9日强占绿伯爵号的日本人恼怒异常。将所有意大利船员拘捕后,为了把这艘宝贵的大船打捞出水,他们甚至特制了极粗的钢缆,一头系在船身上,另一头分别系在外滩的江海关大楼、汇丰银行、沙逊大厦等高层建筑上进行牵引。最后,日本人花了3个月,才把这艘船挪开。

到1944年7月,绿伯爵号才重新浮出水面。但还不到一个月也就是1944年8月8日,盟军B-24轰炸机来袭,绿伯爵号挨了六枚航弹,导致船体右倾并最终座沉于浅滩。再次浮起,需要再等6个月,绿伯爵号被拖往被三菱株式会社控制的上海江南造船厂修复,这次日本人把它改名为“长寿丸(Kotobuki Maru)”,用来当运兵船。1945年7月25日,被拖到日本舞鹤港的“长寿丸”号遭到美国航母舰载机的猛烈轰炸,最终被彻底焚毁,残余的船壳处于无人看管的状态,于1949年6月13日被日本当局下令就地解体。

以下内容为道听途说,真实性存疑:

绿伯爵号被凿沉以后,日本人在稍晚释放了所有被拘捕的意大利船员。因为船被凿沉,许多人没了生计,只能在上海本地找工作。其中绿伯爵号的意大利厨子合伙开了一家号称是全上海最正宗的意大利餐馆,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这家餐馆才被关闭,所有人都返回了意大利。

user avatar

穷X帝国主义日本全面侵华前夕——步枪都不够用。

只好火线向同为穷X帝国主义的意大利购买。

1937年度日中战争第一年的武器产量为:步枪42,600支,机枪2,300挺,火炮670门,坦克330辆,飞机879架。与1931年度相比,约增长了9倍。 但是72架重型轰炸机、10万支步枪和部分炮兵用观测机,则是采取权宜之计从意大利紧急订购的。 ——日本《大东亚补给战》

然后讲个笑话:至于日军步枪的生产有多惨淡——1936年中国南京政府兵工署下属各厂就生产了步枪98948支,大约比同期日本多出一倍……

算了回到正题,从意大利进口的步枪被日军方面称为“イ式小銃”(日语中“意大利”名イタリア)

这批意大利生产的日本步枪以意大利主力步枪卡尔卡诺1891步枪为蓝本,但在日本军方的要求下换成了日本6.5口径以及一部分38式步枪的设计,如枪机和弹仓。但日军收货之后发现意大利步枪品控稀烂,质量一塌糊涂,所以转交给了缺枪用的本土守备部队和海军。日本海军方面又把一部分意大利步枪带到了太平洋战场。并作为日本海军陆战队和海军守备部队的武器参加了马绍尔群岛和塔拉瓦、菲律宾的战役。

最后许多意式日本步枪作为美军战利品回到美国并流通于美国武器市场,搞得如今日本人手里的意枪才只有1支能展示的。

此外意大利12.7航空机枪也被日本仿制了去,称为Ho 102航空机枪,此后日本虽然仿制美国M2老干妈从而大规模采用了Ho 103做自家主力大口径机枪,但意大利的12.7*81mmSR布瑞达机枪弹还是沿用了下来。

仿美国枪配仿意大利弹,也算是一朵奇葩了。


此外关于《亮剑》中李云龙的“意大利炮”……

抗战中的确是真有“意大利炮”,不过是国民政府方面买的:M1935型47mm反坦克炮,国民政府方面进口了100门,中国方面一直用到解放战争后,现在中国军博还收藏有一门。

但问题在于,《亮剑》电视剧中李云龙的“意大利炮”,看造型明摆着就是法制75小姐……

然而根据史实考证的话八路军缴获75小姐只有1939年8月山东梁山伏击战时(歼灭步兵第212联队第1大队、野炮兵小队和伪军一部)缴获野炮(75小姐)2门,92步兵炮1门。结果由于75炮太重(1吨+)拉不动带不走,八路军索性光把92步带走,2门75炮全给拆开埋了。

而且老实讲就电视剧中那个爆炸效果(炸平一个城门楼),47毫米反坦克炮的榴弹那丁点装药估计够呛……

此外日本根据在中国军队手中缴获的意大利47炮,仿制出自家的1式47反坦克炮就又是一段后话了。


由于自身武器不足兼之巩固“反共产国际战友”关系,同期日本在意大利购枪的同时也向纳粹德国订购了5万支毛瑟K98,并和缴获的各色中国毛瑟7.92步枪一道装备了日军和各路伪军。

1944的中国战场上,日军以中制7.92毛瑟+ZB26的体系组建了不少使用中械的日本部队。据称中国战场上的日军88旅团用美械,而日11军则大量装备华械。

而日军控制下的东北(奉系军阀)和关内(国民政府)兵工厂负责为日军的7.92步枪生产弹药。

@Gary Zou 补充:鬼子向纳粹买的「モ式小銃」主要是现货,所以多数是老型号,分为I、II、III型,分别对应M1924标准式步枪(Standardmodell)、Kar98K早期型和Vzor 24(捷克马四环)。
自此以后,日军从国军手里缴获后留用的也多数是毛瑟1924标准式、K98K和马四环三种再加一种蒋造中正式。

1943年10月21日明治神宫外苑,“学徒出阵”的日本学生手中的毛瑟步枪。

附带一提日本1943年开始征召在校大学生参军时(《在学征集延期临时特例》)还分了专业:取消在校文科系学生免除兵役措施,动员大学生征兵的主要对象是大学、旧制高中、专门学校的在校文科生。如京都大学“学徒出阵”中,大多数为法学部、经济学部等文科学生。

而理科及培养教师科大学生依旧作为专业人才受到保护,免于征召。


每日挤出些许闲暇时间进行原创已实属不易,请各位多多支持理解支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她改变了苏联”(SheChangedSoviet)及同名知乎专栏。

user avatar

二战期间意大利和日本不但结过盟而且交过战,日本海军在投降前最后的战果还是一艘意大利潜艇获得的,甚至出现过由德意日三国联合操作的潜艇(凌乱吧?)!

意大利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分为两段:1943年9月向盟军投降前是轴心国,而在这之后意大利分裂成两股势力——被纳粹德国绑架继续进行战争、仍以墨索里尼为名义首领的法西斯政权“意大利社会共和国(萨洛共和国)”,和加入盟军对德作战、试图维护意大利正常国家利益的新政府。

意大利和日本远隔重洋,原本很难在战时有直接接触,可是不要忘记,意大利在中国有使馆、租界和船只。

昔日同盟倒戈相向

自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意大利在天津获得了意租界,并在北京重建了被毁的使馆:

在二战爆发之前,法西斯化的意大利与日本于1936年缔结了《反共产国际协定》,成为准同盟关系,1940年又签订了《三国轴心协定》,变成了法西斯阵营里沆瀣一气的盟友。作为日本盟国的公民,意大利人在中国日占区生活得本来还不错,天津意租界有600人的意大利部队(圣马可营)保护,意侨民甚至还组建了一支足球队。

但1943年7月,随着盟军在亚平宁半岛节节胜利,意大利法西斯党发生内讧,墨索里尼被罢免拘禁,9月8日又传来了意大利宣布停战、退出轴心国的消息。意大利人在中国形势急转直下,第二天日本就开始围攻北京意使馆和天津意租界,其中北京日军以1000人+15辆轻型坦克打100名只有轻武器的意大利守军(二营长,你的意大利炮呢?什么,被李云龙拉走了?),寡不敌众的意军抵抗了一天,销毁了机密文件和电台后投降了。

天津意租界那600多守军装备比北京驻军好得多,拥有轻机枪、轻型火炮和装甲车,弹药、食品和药品的储备也能支持一周左右。但日军调来了6000多人,对意租界进行了恐吓性的炮击,北京南苑机场的轰炸机部队也随时准备支援,连海河都有日本炮艇封锁。眼见抗日无望,为减少平民伤亡,守军指挥官未作激烈抵抗也选择了投降。

日本称此事为“九月义人降伏事变”

意侨“里外不是人”的遭遇

所有在华(包括在伪满洲国的)意大利军人和侨民被日本进行了集中甄别,所有人都要表态是效忠于意大利国王(已加入反法西斯阵营),还是效忠于墨索里尼(他被新政府软禁了几个月,9月12日被德国空降救走),前者一律和其他敌国侨民一样关进集中营,后者如是平民则仍可在宪兵队监视下生活,军人则整编后与日本共同作战;有少数的倒霉蛋被日本认定为“不可靠分子”,宣誓效忠墨索里尼后仍然被投入了集中营。

北京的100多驻军多数选择效忠墨索里尼(那你干嘛还抵抗啊!),但天津驻军选择投靠墨索里尼政权的是少数(170人),其余的人被关押在伪满洲国、朝鲜、菲律宾等地的战俘营,直至日本投降后才被盟军解救获释。意大利驻汪伪政权“大使”塔利亚尼就效忠国王——他有侯爵爵位,墨索里尼政权有国王授权的法统时尚可对其效忠,有点“降汉不降曹”的意味,但跟纳粹德国卵翼下的萨洛伪政权就只能是“汉贼不两立”,于是在上海被拘禁至战争结束。

被日本拘禁的意大利侨民并不算战俘(日本未对意大利宣战),而被称作“意大利军事拘禁者”,连理论上受《日内瓦公约》保护所享有的战俘权益也没有。他们进入战俘营后遭遇了“两面不是人”的窘境:美英战俘说他们是“该死的法西斯”,而日本看守认为他们是可鄙的叛徒(汗……)。

1945年8月日本终于投降了,然而被日本拘禁的意大利人吃的苦还没完:据塔利尼亚回忆,战俘营的英美营区迅速得到了大量空投的食品、药品、内衣、香烟、肥皂等物资,而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意大利营区一无所得,仍然饿得前胸贴后背……

战后这些历尽磨难的意大利人中的最后一批回到祖国、重新吃上正宗意面的时间,已经是1947年了……

沉浮起落的意大利舰艇

与在华的意大利侨民一起落入日军之手的,还有三艘意大利潜艇、若干军舰和民用轮船。

其一是马可尼级潜艇路易吉·托雷里号(1400吨),1943年6月在德国海军的指挥之下驶向远东执行运输任务(艇员仍为意大利人),9月意大利停战后被日本扣押,并交给了德国海军指挥,德国派遣了新的指挥官和部分艇员上艇(也不知道这批人是怎么给运到远东来的)将其更名为U IT-25。

这艘德意混搭的潜艇仍然在太平洋上执行任务(很可能是运输、监视侦察之类的非战斗任务,1943年及以后没有击沉船只的记录,估计是意大利产的鱼雷无法补充,而日本著名的九五式纯氧鱼雷与之不兼容)。

到了1945年,德国也投降了,日本海军接管了这艘潜艇,再次更名为I-504,直至8月30日才向盟军投降,在投降前几天还在水面上用高射机枪击落了一架美军的B-25轰炸机,成为整个轴心国海军最后的战果。1946年,这艘潜艇被美军在纪伊水道凿沉,结束了它命运多舛的一生。

另一艘是意大利马切洛级潜艇(满载排水量1300吨)卡佩里尼号,它跟托雷里号一样赴日本执行运送战略物资的任务时赶上意大利投降,被日本扣留交给德国海军更名为U IT-24号,德国投降后再编入日本海军成为I-503号,由德意日三国艇员混编操纵(也不知道怎么沟通,想必艇内是轴心国一家亲的景象,开伙时土豆、意面、饭团一起上桌)执行运输任务(美国潜艇和轰炸破交太厉害,此时日本的水面运输接近瘫痪,用潜艇还安全些)。最终向美军投降后,于1946年在神户被凿沉。

卡佩里尼和托雷里号是仅有的挂过德意日三国旗子的轴心国舰艇,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姓家奴”(大雾)……

其三是柳齐级潜艇朱利安尼号(满载潜水量1500吨),意大利投降时在新加坡被德国海军扣留(人家刚给日本运了130吨汞,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喂!)。1944年2月它载着135吨橡胶和70吨锡驶往德国占领下的法国,但启航几天后就被英国潜艇击沉,没修到三姓家奴的道行就领盒饭了……

被日本扣押的水面舰艇包括:

  • 阿齐奥级布雷舰勒潘陀号(625吨),9月9日它忠实的执行了意大利新政府的广播指示“所有在轴心国控制区域的船只,无法到达盟军控制区的应就地自沉”,但被日本海军打捞上来修好并更名为冲津号,还安上了雷达。1945年7月,它在上海还击落了两架美军的P-51战斗机和一架B-25轰炸机;日本投降后,该舰被转交给国民党海军,再次更名为咸宁号(也是三姓了),最终于1956年在台湾被拆解;
  • 3600多吨的辅助巡洋舰卡里提亚二号,自沉打捞后更名为生田川丸,1945年1月被美军在菲律宾击沉;
  • 300多吨的炮艇埃曼诺·卡洛托号,自沉打捞后更名为鸣海号,幸存到战后被移交给国民党海军成为钱坤号,结局不详,一说在解放战争中被俘获加入人民海军(如此则是四姓了),60-70年代被拆解;
  • 18000吨的客轮绿伯爵号,在上海自沉打捞后更名为长寿丸,但在修理过程中再度两次被美军轰炸受损,最终于1949年被拆解。

政治投机再次受挫

比较搞笑的是,1945年7月日本战败在即,为了在战后的政治安排中分得更多利益,意大利反正后的政府赶末班车对日本宣了战,当然事实上并未派出一兵一卒。1951年同盟国召开了旧金山和会对日缔结和约,意大利政府据此要求以战胜者的身份参会,结果被丘吉尔和杜勒斯联手回绝,后来意大利只好和日本灰溜溜地另行单独签了和约……

作为一个爱好艺术而不是打仗的国家,意大利在二战期间受尽了折腾:跟着德国混被盟军吊打,投降盟军又被日本吊打,投日的还有机会再被盟军吊打一轮,你说它的一肚子委屈跟谁去诉啊!同情它的记得点个赞!

user avatar

战前墨尼说了很多日本的好话。

早在35年埃塞俄比亚战争的时候,RN全家老小在红海围观意大利舰队,墨索里尼本人就在“Il Popolo d'Italia”上刊登文章,宣称“英国舰队在地中海的集结已经在远东制造了海上真空,而结果已经开始显露出来。”考虑到此时法鸡舰队仍然在地中海有较大的存在,外加英法控制着整个地中海大部分的海岸线和远远压倒意大利的主力舰优势,这个说法听起来有点精神胜利法。但是从墨索里尼的角度看,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既然不太可能在地中海取胜,就等到远东IJN开战再说。往疯里想IJN可能打穿东方舰队会师苏伊士,即便是最差情况也会牵制住大量RN机动部队减轻意大利舰队的压力。考虑到北海和本土牵制住的英军主力舰,和间战后期越来越明显的未来轴心国对RN主力舰优势,在地中海重新取得海上优势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Gino Ducci上将(熟悉意大利唯一一艘航母Aquila的朋友应该对这个名字有印象,他是意大利舰队航空兵的主要支持人之一)回忆墨尼小嘴抹蜜“远东应该成为日本的地中海,日本已经成为中国东部,黄海,日本海的主要势力。”

37年意大利海军的战略分析“如果佛朗哥在西班牙进展顺利,或许可以帮我们威胁英格兰到开普敦的航路;同时如果中日战事迫使英军将大部舰队送去新加坡,日本应当威胁太平洋各自治领为来回报我国在中国问题上的支持。”

当时的意军参谋们比如Pietro Badoglio对日意合作日渐殷切。他认为“如果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自治领遭到了直接威胁,英国必须做出武装回应,这会极大地影响欧洲海域的战争,尤其是东地中海-红海-印度洋一线。在日本的海军支援下,我军应当寻求建立有效控制。这可以极大地支援非洲地区的战事,如果情况有利让我军取胜,控制苏伊士运河,还可以在经济上产生影响。这也可以影响英国治下的伊斯兰和印度群众··· ···”

38年中,意大利代表团访问日本,两艘巡洋舰随访;据说同年八月,日本驻罗马海军海军随员还获得了喀什坦的图纸。当年年底之前这样的活动持续了很久,但是情况“并不太理想”,双方对对方的印象都不佳。意大利怀疑IJN在吹嘘自己远距离活动的能力(可能不是),日本则因为埃塞尔比亚战争对意大利本来就印象不佳。有必要强调意大利认为自己在海军技术方面比日本要先进得多,对获取日本技术缺乏兴趣。

中间发生了blahblahblah等等已经被解释过的技术交流,不表。

41年5月,Supermarina分析三国轴心,终于意识到了自己战前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日本参战会对欧洲海域造成重大利好的影响,英国将不得不抽调海军力量增援澳大利亚。”但是前提是“日本参战没有引发美国参战。”然后此前计划的宏伟东地中海-红海-印度洋作战,则出现了“双方本应策划平行袭击计划”但是“我军丢失了东非领土意味着有效地日意合作不可能发生。”

要想和IJN合作“可能只有把我军少数的远东单位交给IJN指挥。”而双方巨大的距离意味着意大利潜艇“在地中海战事定论之前不可能有效支援IJN。”

然后呢,1942光荣的来临了。

好消息是:法鸡神乎其技的战败意味着法国舰队不再威胁意军,而IJN确实远超预计地打穿了新加坡迫使英军开始增援印度洋和澳大利亚。

但是··· ···

英军在东非战役的胜利意味着其东方舰队可以撤回肯尼亚,即便是IJN大力出奇迹进入了印度洋,意大利舰队也没有任何与其会师的可能。印度洋掠袭并没有决定性地摧毁英军主力舰(往好处想想他们也没有丢主力舰),IJN随后调转马头开始和USN交战。此时RM已经在战斗中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而且大多数时候是面对劣势英军兵力的情况下),地中海战局“定论”遥遥无期,更不可能反过来对日本提供有效支援。当然,还有最重要,日本参战不单单是“引发美国参战”,日本参战的方式直接就是“对美宣战”。

42年6月,伴随着IJN和IJA行动的停止,英苏此前对两伊的干预(前段时间做1941年al farhud听了很多意大利的美索不达米亚幻想。德意一直在进行广播攻势,红茶佬在报纸防守,显然咖啡馆听广播和城里看报都比不过刺刀)和锡兰防御的稳固,任何德意军队短期内与日军直接合作的可能性都消失了。意军Alberto Lais上将(去年刚刚被美国驱逐)把最后的希望寄于隆美尔的胜利。“除非锡兰沦陷,日军不太可能冒险进军阿拉伯地区。但是希望尚存,如果我们北非攻势攻入美索不达米亚,日本或许在会师的动力下会放弃保守的策略进攻印度。”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不进攻印度是保守,还要会师美索不达米亚。

他就··· ···很有精神!好!

缅甸方面军,非洲军团,你们也想会师伊朗吗?就凭你们这点声音也想会师伊朗吗?再大点声!

既然这个问题在这里,我冒犯地一猜题主看不懂日语。考虑到意大利语也不算是很常见的语言,推荐一个阅读是锡耶纳大学的Fabio De Ninno教授的The Italian Navy and Japan, the Indian Ocean, Failed Cooperation, and thwe Tripartite Relations (1935-1943)

你仔细品,仔细品这个1943。

额,我好坏啊。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和日本作为轴心国,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尽管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实质性远不如德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密。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交与政治上的合作: 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这是两国关系最核心的体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签署了.............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时日本和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彻底调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个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大问题,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位置互换”是怎么个换法。我理解的是,意大利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半岛、岛屿和人口,都搬到了亚洲东部,取代了日本原来的位置。而日本.............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德军能够掌握日本和意大利的海军力量,这无疑会极大地改变战争的格局,尤其是在海洋战场上。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假设,因为这涉及到政治、经济、技术以及战略思想的巨大碰撞与融合。但我们可以深入剖析一下,假如这种“奇迹”发生了,轴心国会如何利用这股联合的海上力量。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下德意日海军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岛国之殇与地中海之战要衡量二战时期日本的国家整体水平,我们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这不仅仅是军事力量的较量,更关乎其经济、科技、工业、政治体制、社会动员能力以及国民意识等方方面面。将日本岛置于地中海并与意大利进行比较,则更能凸显其地缘政治的独特性以及实力对比的细微之处。一.............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和意大利,如果真走到“PK”这一步,那画面可就太有意思了。得承认,这俩国家在战前都是轴心国的一员,勾勾搭搭,互相“捧场”。但真要摆开架势打一场,那可不是简单的“同盟”变“仇敌”,而是俩体系、俩思路、俩实力的直接碰撞。咱们先拆开来看看这两个国家当时的基本盘。日本:“大东亚共荣圈”的野心勃.............
  • 回答
    二战结束后,意大利作为轴心国之一,同样未能幸免于战败的命运,虽然其受到的限制在一些方面可能不如日本和德国那样深远和系统性,但意大利也经历了相当程度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调整。首先,在政治层面,意大利的君主制被废除。在战争期间,意大利国王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支持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这使得他在战后.............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关于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三个国家目前均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而它们恰好也是二战时期的三大轴心国这一现象,很多人会产生“这是否仅仅是个巧合”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历史、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等多个维度去深入剖析,才能判断其中的关联性究竟有多大。首先,我们得明确什么是“超级老龄化社会”。通常.............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二战期间的意大利,用“搞笑”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但说他们表现得不如人意,甚至常常让人啼笑皆非,那倒是实话。如果把战争看作一场严肃的国家博弈,那么意大利军队在很多时候,确实扮演了那个不太合时宜的“丑角”。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当时意大利的国情,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墨索里尼的野心与现实的.............
  • 回答
    二战期间,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确实组建和利用了不少情报及特务组织,以巩固其法西斯政权、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是OVRA(Opera di Vigilanza e Repressione dell'Antifascismo),即“反法西斯监视与镇压局”。OVRA 的诞生,并.............
  • 回答
    二战时,如果中国的对手变成了意大利,而不是日本,那场战争的走向,以及中国自身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改变了交战双方,更意味着整个亚洲战局的基石都将动摇。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个假设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意大利在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上,与日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日本是亚洲.............
  • 回答
    要细说二战时意大利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那可真是个大话题,毕竟战争期间的装备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和战略选择也带来了一些特别之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步兵师,这是军队的基石。在二战初期,意大利陆军的步兵师,按照当时的编制,基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普通步兵师(Divisione .............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盟军为何选择诺曼底登陆,而非直接从意大利一路北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地理、政治、军事资源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为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首选之地,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相对而言最可行、最能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方案,尽管意大利战场也承担.............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政权,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故事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军队的混乱、低效,以及墨索里尼本人夸张的宣传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搞笑真实历史:1. 墨索里尼的“军事天才”神话的破灭 夸张的宣传 vs. 现实的装备.............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实权毫无疑问地掌握在贝尼托·墨索里尼手中,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力早已被架空,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墨索里尼是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的,以及国王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墨索里尼的崛起,离不开意大利在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和政治.............
  • 回答
    二战时期,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其表现确实让不少人扼腕叹息,甚至可以说是为盟军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这其中,意大利的领导人墨索里尼以及整个法西斯政权,在战略决策、军事部署、工业生产以及外交关系上都犯下了一系列足以载入史册的“蠢事”。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意大利参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对待战俘的态度和做法,相较于其主要盟友德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得更为宽容,但同时也受到意大利自身资源、管理能力以及不同战区和部队的影响,使得情况并非一成不变。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首先,得承认意大利在战争初期,特别是对英联邦(英、澳、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