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意大利在二战时,步兵师和装甲师都装备了什么武器呢?

回答
要细说二战时意大利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那可真是个大话题,毕竟战争期间的装备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和战略选择也带来了一些特别之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

先说步兵师,这是军队的基石。

在二战初期,意大利陆军的步兵师,按照当时的编制,基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普通步兵师(Divisione Fanteria Autarchica)和机械化步兵师(Divisione Fanteria Motorizzata),虽然严格意义上的“装甲步兵”概念在当时还没有完全成型,但机械化程度的差异已经很明显了。

步兵师的“看家本领”:步枪和轻机枪

步枪:M1891卡尔卡诺步枪 (Fucile Carcano Modello 1891)
这是意大利陆军的主力步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卡尔卡诺”。它是一款弹仓供弹的栓动步枪,射击精度不错,但普遍认为其设计有些老旧,例如弹仓结构和精度方面,与同时期的德国毛瑟98k相比,差距还是有的。不过,它的缺点并没有阻碍它成为意大利士兵手中最熟悉的武器。
步枪(次要):M1938卡尔卡诺卡宾枪 (Fucile Carcano Modello 1938)
这款卡尔卡诺步枪是对M1891的改进,缩短了枪管,更适合近距离作战,在一些单位被大量装备,尤其是那些更侧重机动性的部队。
轻机枪:Breda M37/M38 轻机枪 (Mitragliatrice Breda Modello 1937/1938)
这是意大利步兵师最主要的班组支援火力。这款机枪射速不算高,但可靠性还不错,使用独立的弹箱供弹(不同于很多国家习惯的弹链)。Breda公司在当时是意大利重要的武器制造商,他们的机枪在二战的意大利军队中身影随处可见。
轻机枪(早期):FiatRevelli M1914 轻机枪 (Mitragliatrice FiatRevelli Modello 1914)
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服役的武器,虽然在二战初期还在使用,但逐渐被Breda系列取代,总体性能上比Breda M37/M38要逊色不少。

支援火力:重机枪和迫击炮

重机枪:Breda M37 重机枪 (Mitragliatrice Breda Modello 1937)
这是步兵师的营级支援火力。它比轻机枪威力更大,射程更远,是阵地防御的重要武器。这款重机枪同样是Breda公司的产品,在设计上参考了不少国外先进机枪的优点,例如水冷式枪管,能够在长时间持续射击的情况下保持性能。
迫击炮:81毫米 Brixia迫击炮 (Mortai da 81 mm Brixia Modello 1935)
这是意大利步兵师的野战炮兵支援火力。81毫米迫击炮在二战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班组支援武器,可以提供曲射火力,打击掩体和步兵。Brixia迫击炮是意大利自主研发的,在射程和威力上都达到了当时的标准。
迫击炮(轻型):45毫米 Brixia迫击炮 (Mortai da 45 mm Brixia Modello 1935)
这款迫击炮比81毫米的要小,主要装备给排一级,用于支援班组火力,打击更近距离的目标。

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步枪:Fucile Anticarro AP .37 (或称 Fucile controcarri Modello 1937)
这是一种大口径步枪,用于对抗早期战场上的轻装甲车辆。它的穿甲能力有限,在面对稍有防护的坦克时效果不佳,但在面对侦察车或轻型装甲运兵车时还是能起到一定作用。
反坦克炮:20毫米 Breda 反坦克炮 (Cannone anticarro Breda da 20 mm)
这是意大利步兵师装备的一种轻型反坦克炮。20毫米的炮弹虽然对早期的坦克(如T34早期型号、德军的早期坦克)可能还有点威胁,但随着坦克装甲的不断升级,它的反坦克能力就显得捉襟见肘了。更多时候,它也被用作防空武器。

炮兵支援:

牵引式榴弹炮:75毫米 Ansaldo/Obice da 75/18 Modello 1934
这是意大利步兵师主要的火炮支援。Obice da 75/18 是一款榴弹炮,相对灵活,但射程和威力与同时期德国的75毫米或105毫米师属榴弹炮相比,是有差距的。
牵引式榴弹炮:105毫米 Obice da 105/14 Modello 1914
这是从一战继承下来的火炮,在战争后期仍然在一些步兵师中使用,但其性能已经落后于时代。

载具(机械化步兵师):

装甲运兵车(有限):M42 Semovente da 75/18 (半履带式,早期改型)
虽然不是专门的装甲运兵车,但在一些机械化步兵师中,会有少量装备半履带式车辆,用于运输步兵或作为支援。不过,意大利的机械化步兵师整体的装甲运兵车装备率并不高。
卡车:Lancia 3Ro, Fiat 626N1
大部分机械化步兵师的机动性主要依靠这些卡车。

再来看看装甲师(Divisione Corazzata)。

意大利的装甲部队在战争初期,虽然有一些自己的坦克型号,但整体上是数量不足、技术落后,而且也没有形成一个像德国那样拥有大量重型坦克和优秀坦克的强大装甲洪流。意大利的装甲师更多的是“半装甲”或者“装甲支援”的概念。

坦克的“心肝宝贝”:

M13/40 坦克 (Carro Armato M13/40)
这是意大利在战争初期的主力中型坦克,也是其“M系列”坦克的开端。它装备有1门37毫米炮和3挺8毫米机枪,装甲防护也比较薄弱,对付同期的英军和德军坦克(如早期型的“玛蒂尔达”或“三号坦克”)都显得有些吃力。其设计上有一些意大利的特色,例如炮塔的布局。
M14/41 坦克 (Carro Armato M14/41)
这是M13/40的改进型,主要是提升了发动机功率和一些细节设计,但总体性能没有质的飞跃,仍然是属于轻中型坦克的范畴。
M15/42 坦克 (Carro Armato M15/42)
这是M系列坦克的最后一款,在火炮口径上有所提升(换装了47毫米炮),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反坦克能力,但依旧无法与盟军的“谢尔曼”或德国的“四号”后期型号相抗衡。
L6/40 轻型坦克 (Carro Armato L6/40)
这是一款轻型坦克,主要用于侦察和支援。它装备一门20毫米炮和一挺机枪,防护能力更弱,在面对中型坦克时几乎没有还手之力。

自行火炮和支援车辆:

Semovente da 75/18 (75毫米自行火炮)
这是意大利在战争中比较成功的装甲支援武器之一。它是在M13/40或M14/41的底盘上安装一门75毫米榴弹炮,主要用于支援步兵和反坦克(其配备的HEAT弹对付一些盟军坦克效果不错)。这款自行火炮在北非战场的表现,可以说是意大利装甲部队中为数不多的亮点。
Semovente da 105/25 (105毫米自行火炮)
这是更重型的自行火炮,数量相对较少,用于提供更强大的火力支援。

装甲侦察车:

Autoblindo AB41/AB43 (装甲侦察车)
意大利的装甲侦察车在轮式装甲车辆方面,相比履带式坦克,表现要好一些。AB41/AB43 拥有不错的机动性,装备有20毫米炮和机枪,主要用于侦察、巡逻和提供支援火力。

其他支援武器:

反坦克炮:47毫米 Cannone da 47/32 Modello 1935
这是意大利步兵师和装甲师都装备的一种牵引式反坦克炮,虽然在战争初期还能对付一些轻型坦克,但很快就被盟军的坦克所超越。

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 装备的混杂性: 意大利陆军的装备非常混杂,很多部队仍然在使用一战时期的装备,或者从占领国缴获的装备,这进一步削弱了其战斗力。
2. 后勤的薄弱: 意大利的工业基础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坦克和火炮的生产数量有限,而且零部件供应、维修能力都存在很大问题。
3. 战术的滞后: 意大利军队在战术上,尤其是在大规模装甲战方面,并没有跟上战争发展的步伐。

总的来说,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的步兵师装备,虽然有其自主研发的武器,但总体而言,武器的性能和数量都存在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在反坦克和炮兵支援方面。装甲师更是受制于坦克设计理念的落后、数量的不足和工业生产能力的限制,未能形成有效的装甲力量。他们的装备,与其说是为了赢得一场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不如说是为了在有限的资源下,勉强维持一支军队的运作。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意大利火力支援武器发展史——开篇

这篇内容接续几天前的《意大利步枪武器发展史》,主要介绍意国的火力支援武器,也就是轻重机枪和航空机枪、坦克并联机枪种种此类的枪械…

在这个查阅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意国武器的详细介绍还是很缺乏的,机枪武器更是重灾区。

虽然,某种人群能逮着这些维基遗馈水几十篇将几句话放大成几千字的内容,但我能说那种玩意,看完该不懂,还是啥都不会懂,所以这里会针对定义、结构、原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剖析,可以说能理解这些细化的内容的话,那你绝对能明白意国火力支援武器的设计历史构成和内核。

这里,我们具体就按照时间线来复盘一下整条的“意大利机枪武器的发展历程”,还原一下这部分的历史空缺。

意式机枪的开端——佩里诺M1908型水冷式机枪

意大利的火力支援武器起点,要从19世纪末开始算起,它们出乎意料的是欧洲最早引入“马克沁水冷式机枪”的国度,也因此成为了欧洲最早接触“重型火力支援武器概念”的国家。

不过,这里提前略过意造的马克沁,因为这些枪械在意国的历史中,仅被用于单纯使用和概念借鉴,而并非像德国、英国和俄国那样,整出堆MG08型、维克斯型和M1910型这样的马克沁外国儿子(据悉是因为太贵)。

与大家想象中的可能有些不同,意呆在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前,居然都是一个极度推崇自主研发理念的国家军用系统,即使看过下面的具体解析后你会觉得,它们自主研发的机枪可能有些怪味,但这种精神还是值得肯定的,它们在这些自主研发武器中排最前的就是这里要介绍到的“佩里诺 M1908型水冷式机枪”,也就是Perino model 1908型机枪。

【备注:全字符为标准名,搜索具体资料用这个才能找到,下方枪械和公司等也会加入标准名】

这款武器是由意大利炮兵兵工厂的朱思皮.佩里诺Giuseppe Perino设计的,加入了从马克沁机枪身上提取的水冷筒技术,是意国全力支持的一个项目,于1908年后正式通过定型测试,被官方采购了数百台,主要用于边境筑垒地域的武器配给,同时也是意军在一战中的主要重型火力武器之一。

在设计方面,最前方的水冷筒、蒸汽管、加水管和冷凝箱这些就不用多说了,因为这在马克沁机枪的基础上改动不大,它主要的自主设计在于供弹系统、弹药系统、击发系统和内部自动/闭锁结构,以及“拔壳结构”此类种种的设计。

【备注:正常武器为抛壳,回收弹壳武器为拔壳,这是我的定义】

其采用了弹板阵列式的弹药系统,可依靠堆叠在左侧弹板箱内的5层20发弹板,持续进行100发的连续射击。

在装载弹药时,依靠机匣左侧的半弧距摇杆,可将整个内部的枪机组件向后拉动一段距离,并插入首排的弹板,复位摇杆后就锁定了上膛状态。

也就是说,这枪最开始待击发的状态是有“坡度摩擦上弹风险”的,这涉及到它的一个弹板磨损缺陷,至于另外的那个摇杆,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固定式的拉机柄,只是从柄状换成了转动的形式。

此外,它的供弹系统设计也比较离谱,在那个推崇弹壳回收再利用理念的时代,别国也顶多是收集一下抛出的弹壳,它却直接设计了一套拔壳系统,让弹头发射后弹壳再次回到原先弹板的位置,甚至机匣右侧还配有一个弹板回收袋,勤俭节约一条龙了属于是。

相应的,这种在我们现代眼光看来十分笨重的设计,除了在一战中后期携行机枪概念出现后捅了自己一刀外,也增加了供弹系统的复杂性。

首先,常规的顶弹入膛肯定是做不到了,因为它弹板和弹膛位置是需要是平行的,这样才可以回收弹壳,这种需求会造成两个问题难点,一是拔壳问题,二是换弹的问题 。

其因为平行供弹机构和弹膛是没有弹药落差的,所以也就没有了顶弹入膛时,弹壳尾端底缘自动嵌入拔(抛)壳勾的能力了,这一切都需要重新构思。

至于换弹结构设计,虽然后来弹链的出现和使用,都证明了换弹机构可以极度简化的例子,但此时的佩里诺显然没有构思出简单的方式(事实上它的其他部分也一样复杂),它将换弹机构设计的极其复杂,后世只要自动拨动一下卡笋就可以完成的换弹,硬是让它整出了一个六边形的轨道,走完这整个轨道,弹药才能换成另一发,复杂程度可想而知了。

不过,这两个问题难点最终话说被设计师以另类的方式解决了。

其具体的解决方式是,在带拔壳勾的拔壳挺前进路径上,设置两个上下位置的凸起,让两个原本打开的拔壳勾,在不平路径上的震动(或特制阻挡)下收拢,然后抓住弹壳的底缘,将弹壳抓回弹板处。

此时再次经过上下凸起,爪勾就会再次放开,完成一整套的拔壳流程,这是这把枪唯一我比较看好的设计,用简洁的方式就解决了拔壳问题,且也没有增加复杂动作。

另一边的换弹设计解决方式就没有这么聪明了。

其在机匣底部切削出了一个六边形的路径,在弹板下侧加入了一个双卡笋的限位组件。

在射击时枪机组件下方的铁块,会挤开限定组件的两个开笋,这时六边形的左直边就会运行到顶,弹壳此时回收完毕,弹板失去锁定。

随后,换弹机构的小组件就会沿着六边形路径的顶部双边位移到右直边,弹盘向右移动一格,完成换位。

最后,挤开卡笋的铁块运动回原位,卡笋限定组件再次完成锁定,这就完成了一套的换弹流程,相信大家也看得出来,这到底有多复杂,也因此,这枪的射速一直慢的一批。

另外,除了换弹系统外,内部结构方面的复杂也是它射速不行的原因之一。

它的闭锁结构我不知道具体名称,有人称呼它为“摇臂式”,不过我觉得依照它的外观,应该叫它转轴式闭锁更符合一些,与之配合的是枪管短后座式的自动原理。

这个体系由一个位于弹板前方、弹膛后方的不规则竖立圆柱体为核心,在它的侧壁有数个突笋凸起,这里接连着一个直达机匣尾端的竖立长方形固定铁条(枪机组件上方),在靠近圆柱体侧壁的那块区域,铁条的侧壁也有对应有镌刻斜型凹槽。

这样的结构在枪机运动时,连接着枪机的圆柱体机就被带动着斜型运动,凸起在铁条的斜型凹槽里行动,形成了最终竖立转动的一套动作。

或许,我们也可以将它看作是回转式闭锁的竖立版本,两者本质上的核心是一样的。

在这个圆柱体转轴旋转着运动时,圆柱体下方的连杆也连接着一个L型铁块,它也会被带动着半弧形运动,这个运动路径,正好沿着下方一个切削出来的“7”字型凹槽运动,在圆柱体半弧形运动的终点,卡铁就会被带动卡入“7”字型凹槽的最上半部,完成整体的紧契闭锁。开锁则反之,此运动后依靠着枪管短后座与后方的复进簧,就能不断的进行循环往复,即可形成自动射击原理。

话说,这种“摆臂式闭锁”的称呼其实很扯淡,这明明只摆了一个拳头的幅度,而且更像是轴承的运行方式,所以称呼还是按我这个来吧。

到这里,这款武器的其他特殊设计是没有了,其余的平移式击针、机械瞄准具组等等,都是很常规的那种型制设计,只有最后部位的单手手枪握把配合按钮击发处,才与常规的型制有些区别,不过这个设计就是一个缺陷,双持单按钮模式的击发组显然会更利于操纵一些,对于射击也有很多好处,因此后来的意大利机枪也多是此种设计。

纵观总体,该枪可以看作是一个“先知道那种功能,再往那种方向靠拢设计的结果”,它的每一项武器功用目的都达到了,但却是用一种大量采用切削镂空零件运行路径、增加卡笋式结构和外附加组件的路子来达成的。

这就导致了它最终的究极臃肿、射速奇慢(机械动作太多)、维护维修困难(结构难以维修)、精度差故障多等问题(弹药磨损),无法适配加入了便携概念的欧洲支援武器新环境,因而在短暂的使用后就被淘汰了。

其实,这种问题反而正好证明了它是有提升空间的,但这里涉及到了一个意大利的骚操作小历史,最终形成了它被抛弃的局面。

这个骚操作就是,这款武器在开发完成时,官方立即就定型了这款枪械,并设置了一个超高的保密级别,更新提升也被勒令停止了,来把它当做是秘密武器一样的东西封锁,最终造成了几年后战术需求发生变化和战端将起时,从仓库里翻出来的佩里诺机枪跟不上时代的局面。

【备注:保密论点来自罗伯特.西格尔,有较大争议,如果错了与笔者无关!】

意国当时只得重新加急开发一款新机枪,这款被抛弃的机枪最终只生产了三位数的产量,在一战中少量出场后,就被湮灭在了意大利的历史尘埃之中。

菲亚特.雷维利-M1914型水冷机枪

这款加急开发以应对战端的火力武器名为菲亚特.雷维利水冷机枪,全称为Flat revelli modello 1914型机枪,名称取自制造公司Flat公司(都灵兵工厂)和设计师Bethel revelli上尉的名字组合。

其总体设计构思虽然与佩里诺一样复杂,且长宽比和射速甚至要比佩里诺还烂,但因为总体重量比佩里诺要轻的多的原因(27kg/17kg),加之更轻量化的弹药机构减重(100发弹板组>50发弹夹组),其在携行性上甚至要超出佩里诺一个纬度,这也是它最终成为意军在一战时期的主力火力支援武器。

其实,我认为这把枪械可能比佩里诺型强的有限,它是用一种取巧的方式才通过设定功能指标的。

可以看到,它后半截的机匣子都刻意镂空了,用来减轻金属的含量,来降低整枪的重量,这种设计加之一些内部构件和材质的瘦身,才完成了最终的减重,勉强够上了可携行重武器的基础线。

但这些设计都是不合理的,简单来说吧,它后半段刻意镂空减重的区间,枪机组件的尾端还是会照常运动的,高速移动的枪机组件甚至都能快出残影来,这对机枪组的人员危险性真的很大。

想象下吧,高速移动的金属铁柱在贴近射手的区域进行高速打桩,这让同机枪组成员的手一摸到,八成是没了,这样也怪不得它被意大利军人称为手指切割机了。

总之,这把枪绝对没有比上一把佩里诺强多少,甚至在关键的安全性上我完全可以打零分,下面具就体说一下它的枪械设计。

相比起常规的机枪,这把武器同样是佩里诺那般自成一系的武器,设计理念还是比较值得剖析的。

其最前端的水冷筒不论,它的内部设计和弹药系统又是另一种的结构,即弹夹组供弹、延迟后座式闭锁加反冲式原理的组合。

前者就是将10个5发弹夹仓组合起来的供弹系统,一共50发,用一个金属的框架固定起来,这就形成了一种轻质高容的供弹组合。这种设计因回收弹壳的需求外置化而生(用收弹袋),因而恢复了(上)抛壳的常规设计,也让上弹和抛壳等行为需要的机械动作更少、更便利了一些(顶弹入膛上抛壳勾可以直接抓住),这个设计相对佩里诺的供弹体系是优胜的。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在换弹系统上意大利人仍然不开窍,其配合50发弹夹组设计的换弹结构还是复杂的一批。

在每个弹夹仓的背部都有突出的棘齿连接在弹仓内的推弹簧上,随弹药的消耗而不断上升位置,直到升至最顶,这个时候位于上弹部位背部的竖立伸缩杆(内有弹簧)就会被棘齿撑开,连接与这个伸缩杆有一定结构传动的最下方不规则铁块就会被拨动,从而推动弹夹仓组最底部的凸起,换位一组弹夹仓。

看上面那张可以看到

从这个设计可以看出,菲亚特的供弹结构是整个5发仓一次拨动的设计,所以其相比佩里诺机枪每发转个一次六边形路径的设计,还是强了许多的,不过也还是复杂的一批,称不上是好的。

这种问题的起因,主要是由于官方对火力持续性的追求所导致的,因为此时法国首发可散式金属弹链的哈其开斯1914型并没有发布,且当时普遍的布弹带又很拉垮的一批,所以它才整出来这一堆可以大量供弹的异形的。

不过在后来意国设计的几款武器也没有使用弹链概念,而是继续自行研发异形供弹体系,在歪路上越走越偏,所以我也许说错它坚持自主研发了,这完全是闭关锁国了属于是。

而相比供药系统和换弹系统的改善,其内部结构、闭锁和原理设计又是另一个大的变项。

其内部组合从尾到头分别为“尾部空巢位置的随动部分、机匣包裹内枪机尾部的阻铁和前段枪机组件内部的带簧平移式击针”这三个部分。

在射击时,扣动扳机会释放蓄力的扳机组击铁,从而使击铁击发拉枪械尾端上膛枪机组件下方的两个缺口,使得枪机组件拥有向前运动的力,这时,枪机尾部的露出部位就会率先到底阻铁位置,与之相连到枪机框和枪机组件前端也会先到达弹膛位置。

此时,被阻铁阻隔没有被第一时间带动的带簧平移式击针才受到外部组件更大运动力的带动(击铁击发的凹槽在外部),沿着枪机组件内部镂空路径向前运动击发弹药,也是在此时,更大的力会推动活动弹膛进行前冲(也可能是枪机外部时的力推动的),实现延迟反冲作用(延迟指击针延迟),这个反冲力之后会回推形成循环,闭锁和开锁的流程也蕴含在这整个过程中。

它剩余的扳机组件结构我怎么没看懂,因为它不同于一般的常规组件式扳机组,基本是东一块、西一块连起来的,且还很分散,释放击块的初始力是怎么形成的我看不出来,可能是最下方连着扳机的两个弹簧给的力。

它发射的是6.5x52mm的卡尔卡诺步枪弹,在尾部除了首次使用此后意造机枪常见的双持按钮式击发组外,还加入了一个拨动式的单发/全自动/保险的快慢机。

总的来说,这枪是要比佩里诺强的,因为它在握持、供弹、重量上的改进和快慢机等设计的加入,以及一些外部使用性和内部可靠性上的显著提升,这些种种的条件加持,虽然它还是一款臃肿的设计,但比起同期欧洲机枪来说,已经勉强够用了,更何况它是自成一系的。

这款枪械之后参与了一战中后期的战斗,在后来的二战中更是打满整场,直到德意事变后才退出历史,因为全被德国缴获使用或摧毁了。

它还有一种配合自行车作战的一战战术形式,就是如上图这种。

维拉亚.佩罗萨1915型航空机枪

同时期,还有一款意大利的空用机枪被研发出来。

这里需要特别提一下,意大利的海陆空军武器体系是分割出来的,海军用的美国colt 1895型,(皇家)陆军用的是我们上述的两款,至于空军的首款制式武器也就是这里要提到的维拉亚.佩罗萨机枪了,它的全称为Villar perosa双管9mm型机枪,名称取自产地。

这款武器如果看外观,我想诸位很难想象这是一款机枪,事实上维基等公信力大的平台也都将它定义错成了冲锋枪(其他武器的错误也很多,别过度迷信),后面还跟上个机枪定义,因为它也不确定这枪的具体定位。

依我看来,这其实还是缺乏具体认知所导致的。

许多人对它的冲锋枪定义居然是使用冲锋弹这种扯淡的理由,照这种理念,发射9mm弹的狙击枪完全可以称为超远程冲锋枪…

这明显是不正确的,因此这枪是不具备冲锋能力的,按照某些人的理解,这可能是阵地型冲锋枪…

下面我们具体看下它的设计,就理解我为什么这么说了。

这枪采用的是自由式枪机组合回转式闭锁的结构。整个内部组件都非常简单,就是依靠枪机框的斜型凹槽和枪机组件的外突笋进行斜型前后运动的形式,来达成枪机转动顶弹入膛、挂“抛壳勾”抛壳和开闭锁的一整套动作,这种设计在苏系枪械之上很常见。

联动推动这套组件的是一个后置的大型复进簧,要达成待机只需要拉动连接着枪机组件上的固定拉机柄,蓄力复进簧,在卡上下方的扳机组卡笋即可,这时候扣动扳机复进簧就会被释放,带动整个组件进行运动,此后由后座力开启内部循环。

总得来看,这种设计貌似挺正常的,但其实它是极度轻量化的整体结构,这加之意大利空军对火力持续性的要求,导致它最终形成了一个两脚架组合两把标准枪的型制,这种设计其实就对应了上述说到的的“非冲锋枪理论”。

因为它在双发模式下(也可以分开单体发射),射速是能到2400-3000发/每秒的,别看它射的贼快,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么离谱的射速,加上这种不利于携行射击的样式,即使它非常的轻量化,也注定只能在阵地上使用,也就没有了“冲锋”的说法。

【备注:以前有把介绍到苏联枪和它差不多设计理念,双持射击时枪口上抬达到了“90°”】

并且,它配置的双25发上置弹匣,显然也不适配于它的射速,我看实射状态下,它射完整套弹药只用了1秒,在这种过速状态下,火力持续性显然是奢求了。

不过,另我有些意外的是,它的阵地用法居然精度不错,可能是反馈的后座力不大和结构受力平稳的原因。

纵观总体,这显然又是一把意国走歪路的结果,同时它的改进空间也并不大,因为框架太薄支撑不起改动的原因,它只用了2年就被淘汰了。

它主要被用于意空军双翼机的主要火力,就是下图这种,后来也被用到陆地上过,配给是每个营3挺,至于为啥这么少,我只能说因为火力持续性的原因,它的实际战术价值并不大。

SIA M1918型航空机枪

在它之后,接替它的是SIA M1918型航空机枪,这款武器相比上述的双管式机枪要正常的多,也因此它替代了佩罗萨,成为了意军在一、二战中的主力航空机枪。

它是由意大利航空公司的乔瓦尼.阿涅利Giovanni agnelli设计师和贝瑟尔.雷维利Bethel Revelli上尉(佩里诺的父亲)设计的,在1918年左右的时候,以设计的第2型原型枪通过了意大利REI审核协会的测试,正式定型为SIA M1918型气冷式机枪,其名称取自意大利航空协会的首字母“SIA”,至停产时共生产了18000挺左右。

其内部构造为延迟后座和反冲式原理,我没找到具体内部结构资料,推测可能是从菲亚特身上套用的,因为我看外部分区和菲亚特几乎是相同的。

那么,它主要的自主设计就是散热系统、供弹系统和射击平台设计了。

它的枪械前半部,首次使用了气冷式的散热,这点倒是跟上了世界潮流的设计,这种设计基本都是从法国的哈其开斯气冷式身上衍生出来的,它的组成包括一根镍烙钢枪管和52片的环型铝制散热片,据当时的定型测试结果显示,它能持续射击近200发的弹药,火力持续性非常强,整体散热性能也不错。

至于供弹系统和射击平台,简单点来说就是弹匣和三脚架,它这两块的设计相比从前是有很大不同的。

比如说弹匣,此前第几款武器制造出的各种奇怪结构,就是因为对枪械正面视场的避让和官方硬性要求的火力持续性所导致的,到这一年,其实这些官方标准还是没有变化的。

但这个设计师也不知道是什么脑回路,完全不走寻常路,将一个50发弹容的高容量弹匣,设计在了机匣的顶部,这样虽然可以用左置的侧照门和侧准星座瞄准,但那也是需要一定地形或环境的啊,显然空中并不被包含在这些条件之中,也因此它作为航空机枪的能力也一直被意大利人诟病。

并且,这款武器后来被配给给陆军时,也产生了很大的问题,同样是因为供弹体系导致的,即枪高过度导致的隐蔽性不足,头上插跟这么长的弹匣,不知道还以为你奥特曼头上插光镖呢,在世界大战时意大利机枪手也因为这个问题被高度照顾过。

至于它的脚架,也与常规的形式有些不同,看下图可以看出它是可以伸缩的,这是官方为了卧伏射击和隐匿性提出的要求。

其实,我觉得这种设计还是挺不错的,但当这配合上述提到的头顶天线时,显然做到了1加1等于0的提升,直接把隐蔽性干没了属于是。

综合来看,这枪的设计不算差,但因为一个供弹系统的拖后腿,整体的价值被大大的拉低了,并且据说它还有污秽易进入射击系统的大毛病,所以我对这枪评价只能说是一般。

这款武器最早装备于意大利的空军战机之上,几乎每架战机用的都是它,后来逐渐扩散到坦克车组,最后每个陆军连队也都配给了8挺。但之后由于上述说的实际使用问题,这个比例逐渐降走低,并逐渐的被转换为训练武器和二线的黑衫军、海岸军和民兵部队的陪装,直到1943年后,全部被德军缴获摧毁后彻底的消失。

布瑞达-M1930型机枪

时间来达30年代后,上述的几款火力武器虽然在此时仍然占据主导,甚至菲亚特还改进出了新的1935型气冷式版本,但在此后的意造机枪领域基本成为了布瑞达公司的主场了,它的设计倍受亲睐。

事实上,这家创立于1886年的Ernesto Breda公司(后来的EFIM)早就加入了机枪设计的行列,但苦于一直拿不出来有利的成果,才好像是30年代后才加入机枪研制的样子。

不过好在,它们在30年代后终于能得意起来了,因为它们分别推出的Breda 30型、Breda 35型机炮、Breda37型和Breda 38型车载,均获得了意军的认可,通过了每一项的性能审核测试,可以说,在二战时期意军最标配的重武器一定是Breda的机枪。

这里需要点一下,所有的Breda机枪一共有24/28/29/30/31/35/37和38型几种,但前面的3款都是30型机枪的样枪更叠版本,就相当于一些草稿,所以有人提到的话,大可不用当回事,具体了解下我提到的几款即可。

这几款武器之中,30型机枪是产量最多的一款,达到了停产时出产3万挺的程度,每个营都会有24-27挺配给,是意军在二战中使用最多的一款机枪。

其采用的是此前意造机枪经常使用的反冲式原理和回转式闭锁(不是延迟型的),并且还加入了一些诸如“外接式弹仓供弹、半镂空式枪管套筒、弹壳注油泵和中间段滑移式脚架”此类的设计,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做出了许多新颖改进的新式设计。

它和菲亚特身上的回转式闭锁有点不一样,它达成整体内部动作依靠的是一个上置的斜型“”字限定块,而非包裹着枪机组件的枪机框斜型路径。不过,其内核和结果都是一样的,枪机组件依旧是依靠几个凸笋在“”字限定块内空隙处运动,来达成曲线的移动(也就是转动),来完成闭锁开锁的。

在这个过程中,抛壳挺会推壳入膛,然后抓住弹壳底缘抛壳,并以整个枪机组件之身,加之比常规复进簧大的多的加厚复进簧,产生巨大的反冲力,来让弹膛和枪管前冲,并形成更大的后座力开启循环,此为Breda 30型的内部结构原理。

来到外部设计上,比较值得一说的是“弹壳注油泵和外接式弹仓”这两个设计,其他几点都是一些普通的提升。

前者是枪械没有弹药射毕预拔壳设计的一种弥补手段,因为直接抓出过紧契的弹壳,可能会对枪械内部结构产生磨损等问题,此前的几款意造枪械也多少带点这个毛病,因此该枪在供弹系统上方的机匣内部加入了一个圆柱形的油泵,在供弹时可以刷油避免上述我提到的问题。

至于后者的右侧接入式弹仓,我根据结构分析认为,这是上置回转式结构所导致的,上述的回转式闭锁组件,是经过下方与在供弹区前方的“上置工字型组件”配合运作的,也就是说下面没有空间了,所以供弹系统才插到右边的,至于为什么是一种弹仓的形式,我真没想明白。

这种供弹系统的设计类似于上期我们提到的Vetterli-vatali 70/87型步枪的供弹结构,均是采用一个金属双边弹夹塞入弹仓弹药的形式,区别仅在于这个弹仓是外接入右侧的,我怀疑这把枪应该参考过我提到的型号,只是因为内部构造占用,才变成了这幅模样的…

总的来说,这枪在当时绝对是跟得上潮流的,比之国内当时对标的同类型枪械“高帽子SIA型”,它完全算是降维碾压了。

也因此,它在二战中后期逐渐接替了SIA型机枪使用萎缩阶段的那部分产能,成为了能象征意军在二战中印象的主力轻机枪。

菲亚特M1915/35型气冷机枪

而在Breda 30型-37型机枪面世的之间,菲亚特的气冷式版本也在此时诞生。

这枪改动的地方相对原版不多,同时资料也断档的严重,所以我就简单的介绍一下改进的地方,以及放一些快消档的资料图片。

如上下图所示,它主要的改动是将弹夹组形式的供弹体系改为50发的金属式弹链,以及将水冷式的散热系统改换为气冷环形散热片式的散热系统。

依据我在上面提到的菲亚特缺陷,这两项一下子就解决了供弹系统复杂和枪械不便携的问题,对整枪的提升是巨大的,将枪械带到了同时期武器的中上水平。

同时,它还加入了一种8x59mm的大威力弹,以及外接光学瞄准具的接槽,这在加强了火力的同时,还提升了枪械的精度上限。

总的来说,这枪的性能水平在简单改进下就提升了一个纬度,也因此,它才能与Breda型机枪一样,一同成为二战时期的意军主力武器之一。

Breda 37/38型机枪

这里35型机关炮资料断档了,所以这个就不讲了。

在这两款枪械外的另一个大批量使用的武器名为Breda 37型机枪,同样是一款气冷式武器,不过它是一款重型机枪,所以并非是30型衍生出来的,而是Breda公司专门设计出来与菲亚特打擂台的,38型是它的并联机枪版本。

这是一款采用导气式原理和偏移式闭锁的常规结构机枪,论内部设计,这种结构虽然在意造机枪上是首次使用,但在意造步枪和世界范围上都是很成熟的技术了,所以我想在内部结构设计上,这枪应该也是最普遍可靠的那种样式,就不多赘述了(其实是没找到剖面)。

它值得说到说到的地方是它的“供弹系统设计、射击平台设计、整体型制比例设计和多功能射击方式设计”此类。

其使用的供弹系统与佩里诺1908型有很高程度的借鉴关系,均为20发的弹板,也均需要回收每发弹壳,所以一发一个大机械动作是跑不了了,只是不知道还是不是六边形那种路径(这款金属面朝上,确定是两种不同的样式),不过我想这么30年来的发展,总会精进一些技术吧,这里就当它是佩里诺供弹系统的简化版了。

除了这个运行动作的简化,此供弹系统还有另外两项我确定的提升。

一为弹药体系的精简化,收弹板袋被取消了,原本5层组合的大型固定弹药组合也被取缔了,转为了单次弹板20发的标准,这虽然比不上弹链的作用,但也不错了,起码没有佩里诺那样三面都挂个箱子的奇葩样了(冷凝、供弹、收壳箱)…

二是漏斗换装弹板技术的加入,这也就是一个漏斗装置,它可以连接弹板,然后在漏斗装入弹药时,就可以摇动边上的摇杆,来快速让弹壳取出、新弹填入。据我的观察,它整完一片弹板只需要8秒,这大大的提升了枪械的后勤能力,佩里诺是没有这种设计的。

至于射击平台、枪械型制比例和多功能射击方式,则是指Breda 37型的重型三脚架、整体轻量化和高射模式与携行模式此类的多功能射击模式。

其采用了一种摆幅式的脚架,这不同于此前的各类固定、球铰式脚架不能微妙调节射角的状况,它可以轻易的在有分划的角度调节区进行上下左右的调节射角,这显然是对射击有提升的一种设计。

同时,因为对内部结构的替换精简,以及对各类庞大外附件(箱)的改组取消,让他达到了极度轻量化的程度,可以轻易的单人拆卸,增加附件,变成别的射击模式。

上述提到的高射模式和携型射击模式就是此类。

它可以安装在一个与重型三脚架组合的高射架上,形成一把高射机枪,也可以将枪身单独拆卸下来,形成单人携行的机枪。

当然,后面那个只是个噱头,不过这也可以证明它的轻量化和多功能射击模式了,因为它另外还有坦克并联机枪、车载机枪这些类目…

纵观总体,这枪比起同属重机枪的菲亚特显然强太多了。也因此,它与Breda 30型一同组合,在二战时的中后期,大批的切割走了其他轻重机枪的份额,成为了能代表对二战意军主要印象的重机枪。

与它同系列的还有一款Breda 38型版本。

这版的弹板被改为了一个上置式的24发弹匣,再次增加了一个收壳袋,这两种设计对于在坦克内部的机枪,是属于增加功能性的,因为人家用的潜望镜瞄准,不需要视场,也不需要轻量化携带啥的,所以在坦克身上的Breda 38型并联机枪性能是有提升的。

这枪在和原型一样,一直服役到了1943年末,搭载过菲亚特L3/35型装甲、L6/40型装甲、M11/39型装甲、M13/40型装甲、M14/41型装甲和M15/42型装甲等战车。

意大利倒戈后,该枪被德国最后使用。在那段时间内,它被改称为KampfwagenMaschinengewehr350(i)型机枪。

二战后至今的重武器进口时代——意造机枪的没落

时间来到1943年后,这是意造机枪的一个分割点,在此之后就没有真正的意造机枪了。

此前,虽然我对二战结束前的那几款意造机枪评价并不是很好,但实际上,它们绝对是将自己的思路和想象力发挥到了极致的,也是完全自主研发的,其性能也是完全够用的,顶多是在后勤和使用性有不少缺陷。

因此相比之下,我从前讲解过的南斯拉夫和英国等地,虽然我也能写出一堆他们的武器,但那压根没几把是它们自己构思的,全是抄抄抄的…

因此,我对意造机枪的没落也是挺可惜的。

它们的这种没落是多方面原因导致的,即使后来它们还有EMFI解体后的Breda 机枪研发群,但基本已经切割掉机枪研发这一块了。

这种问题构成的原因主要是意大利倒戈时期的武器体系被捣毁,以及加入北约后形成整个欧洲的武器体系而放弃机枪的这一选择所导致的。

总之,在二战后的40年代中期开始,意大利就完全变成了各种北约机枪的进口国,整个意大利陆军就再也没用过自己造的机枪了。

这里简单按照时间线过一下这些意大利的战后武器,因为基本都是别国造的主力武器,这里就不介绍枪械的交易日内容了,只说说装备的人群和使用的时间段。

【维克斯机枪—1943-1945年】

最早打开意大利大门的是维克斯机枪,简单说这就是把英国的马克沁,性能明显是配不上用惯了Breda和菲亚特最新型的意军的。

它只是一把过渡武器,类似于盟军援助南斯拉夫的那种,它也是英国援助意大利的一把支援武器,因为在倒戈时,很多意军和轻德派将意国的武器体系基本送给了NC德国,所以它们现在只能凑活着用。

【MG-42/59型机枪—60年代后】

战争结束后,意国的武器体系基本被干碎了,因此它也挑了曾经欧洲最强国家的遗蜕MG-42型机枪,来进行己国的火力武器复苏。

与南斯拉夫硬仿制,靠战争赔付等理由,在法院上弄到的MG-42生产许可权不同(见南斯拉夫篇),意大利毕竟和德国站过一个战壕,它们很轻易的购买了联邦德国MG-42的设计以及生产线,拥有在国内自行生产MG-42型的权利,这款MG-42/59型就是意造的MG-42型机枪。

它主要的改动是通过调整内部结构,来降低过速射速设计,最终的MG-42/59型机枪射速在800发/秒左右,这降低了枪管升温的速度。

除此之外,这枪就没有和MG-42型原型有区别的地方了(加几厘米护木那种不算),设计师倒是有过将5.56mm枪管组件替换MG-42的例子,但那次失败了,所以我们基本可以将MG-42/59型看作是联邦德国的意大利生产版本,而不是改进版本。

这枪一直用到了现在,B1半人马和部分B2半人马身上的并联机枪都是这货,意大利的武装直升机和小型船舶上也基本上是装备的它。

【Beretta as70/90型轻机枪】

在MG-42/59——FN minimi型交接手的之间,意大利的国造机枪曾短暂挣扎了一段时间,在战后雄起的Beretta将触手深入了火力支援武器的领域,企图以AR-70/90型的机枪版本,再次开启国内机枪自主研发的路线,不过它们最终失败了。

其实,按照苏联那边的思路,它们融合通用概念且轻量化的AS70/90型机枪估计早都通过了,并且会被作为主力武器,但这里是战后的意大利,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世界大战时的每把国产机枪都因为缺乏弹链,而不够完美的原因,导致后来的意大利官方认为,只有有弹链的机枪才能算做是好机枪。

像前面的MG-42/59和后面的FN minimi都是此类带链派,意大利最后的国产之光就被这种扯淡的理由熄灭了,这把贴合现代通用理念的武器最终没能获得意军的认可,只列装了一小部分,且使用时间很短暂,之后就被FN minimi替代了。

这枪和AR70是一样的内部结构,通过拉动拉机柄,将内部扳机组击铁扳倒蓄力,然后扣动扳机释放击块,再推动枪机组件沿着枪机框的斜型镌刻路径运行,来形成回转式的开闭锁。

而在弹药发射后,燃气会通过导气管向后运作,从而推动活塞导杆后座,这时连接着导杆的枪机组件就会再次向后扳倒扳机组击块和蓄力后方复进簧,并向右侧抛出弹壳,这就完成了一次内部循环。

这种设计结构是非常成熟可靠的,某些作者说它是苏式的,但看过上面应该明白,这种东西30年代意大利就有。

它发射的是5.56X45mm北约弹,有4179标准匣(30发)和C-MOG标准弹鼓(100发)两种供弹体系,不过后者可以无视,因此它30发的弹量对于偏执弹链的意大利军方不能接受(缺啥补啥),只短暂的装备过意大利的Alpini部队后就被淘汰了。

【FN MININI意型—80年代后】

而在FN minimi装备美军后,这款武器则快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炙手可热的武器之一,意大利见链心动,加之强劲的性能,它也将此作为以后国防的主力武器目标,从80年代开始引进。

现今,该枪已经是意军的主力武器之一了,在海陆空三区皆有大批量的使用,MG-42/59和M240未覆盖到区域都是它在服役。

它装备的范围太广了,这里就简单说几个有代表性的,像意大利TRP2无人车、GM1V-1(4x4)快速打击车和半人马 II型上的机枪基本都是装备的它。

【M240型机枪——80年代后】

FN MINIMI的同时期,还有一款M240被引进意国,不出意料,它依旧是意大利最爱的链机枪。

这枪主要装备于意大利陆军班组使用,曝光并不多,只在一些演习中能看到它,我估计应该量不会很多。

本文完——【系列未完结】

本篇内容到此结束,意大利篇的霰弹、手枪等系列过几天后补上。

感谢观看,最后求波关注点赞!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要细说二战时意大利步兵师和装甲师的武器装备,那可真是个大话题,毕竟战争期间的装备也在不断变化,而且意大利的工业实力和战略选择也带来了一些特别之处。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先说步兵师,这是军队的基石。在二战初期,意大利陆军的步兵师,按照当时的编制,基本可以分为几个档次:普通步兵师(Divisione .............
  • 回答
    要说意大利在二战中的结果,那真是一言难尽,复杂得很。如果非要用“胜”或“败”两个字来概括,那答案无疑是 战败。但这个“败”字背后,其实藏着一段充满戏剧性、摇摆不定、甚至有些悲凉的历史。意大利在二战中扮演的角色,很大程度上是 法西斯独裁者墨索里尼的野心和误判 驱动的。他渴望重塑罗马帝国的辉煌,希望借战.............
  • 回答
    意大利在二战期间的表现,说实话,着实让人有些难以启齿。不像德国那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欧洲的“闪电战”,意大利的参战更像是一场拖沓而混乱的个人表演,而且这表演的主角,从头到尾都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战争初期的雄心壮志与尴尬现实墨索里尼当初踌躇满志,觉得跟着希特勒能分一杯羹,甚至梦想着重建罗马帝国的荣光.............
  • 回答
    一听到“意大利二战表现”,我脑子里立刻就闪过了“猪队友”这个词。这也不是什么秘密,很多人都知道,意大利在二战里确实没少给轴心国添堵。但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一个意大利人,他们会怎么看?这事儿可就复杂多了,而且跟我们想象的可能不太一样。首先,你要明白,意大利人对二战的看法,远不是一个简单的“猪队友”就能概.............
  • 回答
    纳粹德国和法西斯意大利,这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结成“轴心国”的伙伴,他们的关系并非一开始就如胶似漆,甚至在走向合作的道路上也经历了不少试探、猜忌和利益权衡。理解他们彼此的看法,需要从官方宣传、政治精英的考量以及民间情绪等多个层面去剖析。二战前:从貌合神离到渐行渐近在二战爆发前的漫长岁月里,德意两国之.............
  • 回答
    二战期间的意大利,用“搞笑”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但说他们表现得不如人意,甚至常常让人啼笑皆非,那倒是实话。如果把战争看作一场严肃的国家博弈,那么意大利军队在很多时候,确实扮演了那个不太合时宜的“丑角”。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当时意大利的国情,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墨索里尼的野心与现实的.............
  •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和日本作为轴心国,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尽管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实质性远不如德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密。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交与政治上的合作: 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这是两国关系最核心的体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签署了.............
  • 回答
    二战期间,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确实组建和利用了不少情报及特务组织,以巩固其法西斯政权、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是OVRA(Opera di Vigilanza e Repressione dell'Antifascismo),即“反法西斯监视与镇压局”。OVRA 的诞生,并.............
  • 回答
    好的,咱们来聊聊这个脑洞大开的假设,如果二战时日本和意大利的地理位置彻底调换,世界会变成什么样?这绝对是个能搅动一池春水的大问题,影响可不是一点半点。首先,咱们得明确一下这个“位置互换”是怎么个换法。我理解的是,意大利整个国家,包括它的半岛、岛屿和人口,都搬到了亚洲东部,取代了日本原来的位置。而日本.............
  • 回答
    要说二战时西班牙和意大利谁更强,这得从几个方面来看。单从军事实力上说,意大利在战前就已经建立起了一支规模可观的军队,拥有一定的装甲部队、空军和海军。他们的海军虽然不及英法,但数量和吨位也算可观,尤其是在地中海地区,其海军力量不容小觑。意大利的陆军也装备了数量不少的坦克和火炮,空军也有像容克斯Ju52.............
  • 回答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值得深入探讨。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梳理一下日本在二战前后的扩张逻辑和历史背景,特别是与轴心国盟友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承认,德国和意大利的存在以及它们与日本的结盟,无疑为日本的侵略行为提供了一定的 战略便利和心理上的鼓舞。然而,要说如果它们不存在,日本就 绝对不会 开始侵略亚.............
  • 回答
    二战时,如果中国的对手变成了意大利,而不是日本,那场战争的走向,以及中国自身的命运,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改变了交战双方,更意味着整个亚洲战局的基石都将动摇。让我们来细细梳理一下这个假设可能带来的种种影响。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意大利在军事实力和战略意图上,与日本有着本质的区别。日本是亚洲.............
  • 回答
    关于二战期间,盟军为何选择诺曼底登陆,而非直接从意大利一路北上,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背后牵扯到战略、地理、政治、军事资源等诸多复杂因素的综合考量。简单来说,诺曼底登陆之所以成为盟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首选之地,是因为它被认为是相对而言最可行、最能达到预期战略目标的方案,尽管意大利战场也承担.............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实权毫无疑问地掌握在贝尼托·墨索里尼手中,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力早已被架空,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墨索里尼是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的,以及国王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墨索里尼的崛起,离不开意大利在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和政治.............
  • 回答
    二战期间,日军在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战役,从1942年8月美军登陆到1943年2月日军的撤退,持续了整整半年,是太平洋战场上一个极为惨烈且关键的转折点。在此过程中,日军的作战意志和具体计划,确实受到了来自国内的夸张战报的影响,但这并非是唯一或决定性的因素,其作用是复杂且多层次的。首先,我们必须理解日军信.............
  • 回答
    要说意大利在二战时期的工业水平“差”,其实是一个相对的说法,不能一概而论。但相较于德国、美国、英国这些主要的参战国,意大利的工业实力确实显得捉襟见肘,这背后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战争期间的严峻挑战。一、历史的包袱:长期发展不均衡的意大利意大利直到19世纪中期才实现国家统一,这.............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时期“段子多”的现象,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背后涉及的因素也比较复杂,绝非单一原因可以概括。我们不妨从几个角度来深入探讨一下:1. 历史事实与意大利的战争表现:首先,我们要承认,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确实为后人提供了不少“素材”。这并非“制造”出来的,而是其真实历史中的一部分。 .............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角色及其后续的反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与德国的情况相比,意大利的“反思”似乎不那么显眼,也少为人知。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意大利自身的历史、政治环境以及战后的国际格局。首先,我们得理解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定位。意大利并非像纳粹德国那样,是挑起战争的主要.............
  • 回答
    说到二战意大利海军,这真是一个挺复杂又令人唏嘘的故事。咱们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坏”,得结合历史背景、装备水平、战术运用以及战争进程来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大概会说他们是“雄心勃勃,却又捉襟见肘”。一、 出身与目标:在地中海称霸的野心意大利海军,也就是皇家意大利海军(Regia Marina).............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政权,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故事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军队的混乱、低效,以及墨索里尼本人夸张的宣传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搞笑真实历史:1. 墨索里尼的“军事天才”神话的破灭 夸张的宣传 vs. 现实的装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