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意大利实权是在墨索里尼手上还是国王?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实权毫无疑问地掌握在贝尼托·墨索里尼手中,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力早已被架空,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墨索里尼是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的,以及国王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

墨索里尼的崛起,离不开意大利在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和政治混乱。战争让意大利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却未能获得预期的领土补偿,这导致了普遍的民族屈辱感和对现有政府的不满。经济凋敝、罢工频发、社会秩序混乱,这些都为墨索里尼的法西斯运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墨索里尼充分利用了民众的恐惧和不满,他以强硬的姿态宣称要恢复意大利的秩序和民族荣光,要扫除“共产党威胁”和“腐败的自由主义政府”。他的“黑衫军”通过暴力手段压制政治对手,制造恐惧气氛,一步步瓦解了反对力量。

1922年的“进军罗马”行动,是墨索里尼夺取实权的标志性事件。尽管这并非一场真正的军事征服,更像是一场政治施压和恐吓,但当时的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做出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决定——任命墨索里尼为首相。这个决定,在后来的历史学家看来,是导致意大利走向法西斯独裁的转折点。

一旦担任首相,墨索里尼就如同开了闸的洪水,迅速剥夺了议会的权力,限制了新闻自由,压制了其他政党,并开始建立一个个人集权的统治体系。他通过一系列法律改革,将意大利从一个议会君主制国家,一步步转变为一个法西斯独裁国家。

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被动的角色。他并非没有机会阻止墨索里尼,尤其是在“进军罗马”时,如果他下令军队镇压法西斯分子,历史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方向。然而,他选择了一个“妥协”的道路,或许是出于对内战的恐惧,或许是对墨索里尼承诺的“恢复秩序”抱有一丝幻想,更可能是他自身的政治判断失误和性格软弱。

随着墨索里尼权力的日益巩固,国王的地位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墨索里尼自封为“领袖”(Duce),掌握着政府和军队的绝对指挥权。他不仅是首相,还兼任多个重要部长职务,几乎控制了国家的所有运作。国王的存在,更多的是为了给墨索里尼的统治披上一层合法性的外衣,保持君主制的“传统”,从而更容易争取一部分保守派和君主主义者的支持。

在二战期间,意大利的对外政策,包括与纳粹德国结盟,以及对希腊和北非的军事行动,都是墨索里尼的个人意志的体现,国王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和决策权。他如同一个被动参与的吉祥物,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意大利被墨索里尼带向战争的深渊。

直到1943年,随着盟军登陆西西里岛,意大利战局急转直下,法西斯政权摇摇欲坠。在这种危急关头,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终于采取了行动。在意大利大议会通过了对墨索里尼的不信任案后,国王召见了墨索里尼,并宣布解除其首相职务,随后将他逮捕。这次国王的行动,并非源于他主动挑战墨索里尼的权力,而是由于法西斯政权自身的崩溃和国家面临的巨大危机,他必须做出一个反应来维持自己的王位和国家的稳定。

逮捕墨索里尼后,国王任命了新的首相,并宣布意大利退出战争,转而与盟军合作。但此时,意大利已经饱受战乱之苦,国家分裂,人民对战争和法西斯政权都充满了厌倦。

总而言之,在二战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意大利的实权完全掌握在墨索里尼手中。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虽然名义上是国家元首,但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被架空的象征性人物,他的权力被墨索里尼一步步剥夺,直到1943年法西斯政权崩溃前夕,他才在特定的历史时刻进行了一次象征性的权力回收。因此,说二战时期意大利的实权在墨索里尼手上,是完全符合历史事实的。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看时间,以及国王个人

意大利在战争时期其实是两位国王的,虽然伊曼纽三世本人没有退位,但是事实上,1944年的时候,伊曼纽三世就宣布将所有权利给自己的儿子,本人不在处理任何事务,不过事实上,影响不大。毕竟其实那时候大局已定,只是伊曼纽三世本人有明哲保身的想法而已。

回到主题,在我眼中,国王与墨索里尼共享权力,只不过,国王的权力越来越小。

伊曼纽三世需要面对的问题在于,他父亲给他留下的是一个半成型的王国,同时还有一大堆仗着资历比自己时间长欺负人的群臣们。更不用说经济危机的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国王也需要一个助手,于是,就正好利用当时的民众情绪,选择了墨索里尼。

墨索里尼在组阁之后早期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强势官员而已,并不是什么独裁者,而且他的权力还要来自于国王的同意。更早之前的“向罗马进军”事件里面,国王完全可以选择戒严,然后将法西斯民兵赶回去,不过他最终还是打算利用右翼政党与群众的势力,顺水推舟的接受了墨索里尼组阁的提议。而在早期,从马太奥蒂事件当中就可以看出实权到底在谁的手里。国王在事件发生时正在出访西班牙,按理说,国内的墨索里尼假如真的掌握实权,完全可以架空国王,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事实上,即使国王还在外面,墨索里尼也只能乖乖听话,找一个替罪羊,同时放弃自己本来的计划,装作自己和此事毫无关联。在这个时候,国王曾经威胁过让墨索里尼下台,就后来的事件发展来看(墨索里尼曾经立刻被迫宣誓忠于国王,后来更是亲自到王宫宣誓永远忠于萨伏伊),国王完全是有这个能力的。这个时候的墨索里尼,完全处于框架当中,根本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但是到了入侵埃塞俄比亚的时候,双方的权力分配就发生问题了。国王是温婉的表达的反对的(主要是受到了英国和教皇的影响),民众在知道国王态度之后,直接开始动摇墨索里尼的统治根基(墨索里尼早期是很招民心的,他的确有一些能力)。外加教皇的作用,更是让墨索里尼焦头烂额,但是无论如何,战争还是发生了,但是国王作为报复,用非法西斯的巴多里奥担任元帅,而不是墨索里尼或者其他法西斯。墨索里尼对于这段时间其实是有过定义的:最有实权的是国王,然后是教皇,然后才是我。

战争中没有得到直接体现,但是四三年的叛变就已经证明一切了。虽然国王的权力逐渐缩小,但是他仍然有能力利用法西斯中的保皇派和民众以及亲美人士,包括军队也是这样(国王在军队中安排了不少自己人,不少将军也不支持法西斯,只是支持萨伏伊和意大利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意大利的不少将领都没有成为战犯的原因之一)。墨索里尼早就知道国王与盟军接触,但是实际上,他根本没有能力阻止,甚至连暗杀国王的信使的能力都没有。同时,在国王逮捕了墨索里尼之后,没有任何的法西斯分子起事,也没发生任何暴乱。国王这时候是有三股势力支持的,军方高层,大贵族阶级以及反墨索里尼的大法西斯委员会的委员。

最后国王还是被公投下台了,毕竟,意大利老百姓都明白一个道理:国王完全有能力早就阻止一切,但他却任由法西斯发展与战争继续。直到危害自己的利益才终止一切。

所以总结来说,国王始终拥有实权,而且至少是和墨索里尼不相上下,外加国王对于军队和群众的利用,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国王才是意大利的掌权者,只不过不爱出面而已。

伊曼纽三世可不是什么傀儡,他甚至可能是那个时代里面最会玩弄权术,最精明的国王了。

不过,这也意味着,他自己对于战争也有一定责任,后来的说法,只不过是在洗白自己而已。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的实权毫无疑问地掌握在贝尼托·墨索里尼手中,国王维克托·伊曼纽尔三世虽然是国家元首,但他的权力早已被架空,成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要详细说明这一点,我们需要回顾一下墨索里尼是如何一步步巩固权力的,以及国王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墨索里尼的崛起,离不开意大利在一战后的社会动荡和政治.............
  • 回答
    二战时期,意大利作为轴心国的一员,其表现确实让不少人扼腕叹息,甚至可以说是为盟军立下了不少“汗马功劳”。这其中,意大利的领导人墨索里尼以及整个法西斯政权,在战略决策、军事部署、工业生产以及外交关系上都犯下了一系列足以载入史册的“蠢事”。咱们这就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不得不提的是意大利参战.............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意大利对待战俘的态度和做法,相较于其主要盟友德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总体上表现得更为宽容,但同时也受到意大利自身资源、管理能力以及不同战区和部队的影响,使得情况并非一成不变。要详细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方面入手。首先,得承认意大利在战争初期,特别是对英联邦(英、澳、新、.............
  • 回答
    当然,关于二战时期意大利游击队的小说,确实有不少精彩的作品。这些小说往往将历史的宏大背景与个体命运的细微之处相结合,展现了那个动荡年代里,普通人在抵抗法西斯和纳粹统治下的挣扎、勇气与希望。一、 战争的阴影与抵抗的火种——故事的起点很多以意大利游击队为题材的小说,都会从一个相对平静但压抑的开端切入。意.............
  • 回答
    二战时期,法国和意大利的军事表现可以说是天壤之别,这背后有着深层的原因,也经历了截然不同的轨迹。战前准备与军事思想的差异在战争爆发前,法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其军事思想和装备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延续着一战的经验。他们依赖于坚固的防御工事(马奇诺防线),强调步兵的协同作战和炮兵的火力支援。然而,这种思维方式.............
  • 回答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区分历史记忆的复杂性、代际差异以及当今欧洲国家与德国、意大利关系的现实情况,并将其与当前中国对日本的态度进行对比。首先,让我们谈谈二战时期被德国和意大利侵略过的欧洲国家人民的态度。历史的创伤与现实的关系:二战给欧洲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德国的侵略尤为残酷,对波兰、苏联、南斯拉夫、.............
  • 回答
    关于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角色及其后续的反思,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而且与德国的情况相比,意大利的“反思”似乎不那么显眼,也少为人知。这种差异背后有多重复杂的原因,涉及到意大利自身的历史、政治环境以及战后的国际格局。首先,我们得理解意大利在二战中的定位。意大利并非像纳粹德国那样,是挑起战争的主要.............
  • 回答
    想一想,如果老大哥当年一脚踏进了轴心国的营垒,这局势可就真变成了一锅煮不清、搅不明的浓汤。说它是第二个意大利?我觉着吧,这个说法也太小瞧了苏联的体量和那股子狠劲。不过,要说它不会当“猪队友”,那也是言过其实了。咱们不妨掰开了揉碎了,好好说道说道。首先,得明确一点,苏联加入轴心国,这本身就是个天大的反.............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意大利,尤其是墨索里尼领导下的法西斯政权,确实留下了不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真实历史片段。这些故事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意大利军队的混乱、低效,以及墨索里尼本人夸张的宣传和实际行动之间的巨大反差。以下是一些详细的搞笑真实历史:1. 墨索里尼的“军事天才”神话的破灭 夸张的宣传 vs. 现实的装备.............
  • 回答
    要给二战时期的各国综合国力打分,并以意大利为参照(100分),这本身就是一个具有相当主观性的挑战。因为“综合国力”涵盖了太多维度:经济实力、工业产值、军事规模与技术水平、人力资源、战略纵深、政治稳定性、外交影响力、科研能力等等。而且,这些因素在战争的不同阶段也会此消彼长。不过,我们可以尝试从几个关键.............
  • 回答
    抛开意大利这个变量,英国与日本的隔海相望,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争夺,无疑会是二战中最具看点的一场海军对决。以英国当时的造舰能力和国力来看,这场海战的走向,取决于几个关键因素,但我可以肯定的是,这绝不是一场一边倒的屠杀。首先,我们得明确一个前提:二战爆发时,英国海军的“老本”依然雄厚,尤其是在战列舰和航.............
  • 回答
    如果二战中的意大利选择与英国和美国结盟,而不是加入轴心国,那么历史的走向无疑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象一下,在欧洲大陆的舞台上,墨索里尼的意大利并没有成为希特勒的盟友,而是成为了自由民主阵营中的一员。首先,北非战场的格局会完全不同。意大利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庞大的海军,虽然在历史上其海军表现并非尽如人.............
  • 回答
    为什么二战意大利的网络段子如此流行?它又会如何影响我们对历史的认知?我们或许都在网上见过那些关于二战意大利的段子:意大利军队装备落后,战场上经常投降,甚至连训练都像是在“野餐”。这些段子层出不穷,而且似乎总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和传播。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在驱动?而这种流行,又是否正在悄悄地改变我们对那段.............
  • 回答
    说到二战意大利海军,这真是一个挺复杂又令人唏嘘的故事。咱们不能简单地说它“好”或“坏”,得结合历史背景、装备水平、战术运用以及战争进程来看。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我大概会说他们是“雄心勃勃,却又捉襟见肘”。一、 出身与目标:在地中海称霸的野心意大利海军,也就是皇家意大利海军(Regia Marina).............
  • 回答
    二战期间的意大利,用“搞笑”来形容可能有些过于片面,但说他们表现得不如人意,甚至常常让人啼笑皆非,那倒是实话。如果把战争看作一场严肃的国家博弈,那么意大利军队在很多时候,确实扮演了那个不太合时宜的“丑角”。要理解这个问题,咱们得回到当时意大利的国情,以及他们为什么会走上这条路。墨索里尼的野心与现实的.............
  • 回答
    历史的洪流中,每一次选择都伴随着沉重的代价。当我们在审视二战期间法国和意大利的经历时,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或许能够为我们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提供一个不同的视角。战争的残酷性无需赘述,而迅速结束冲突,避免更大规模的生灵涂炭,往往是每一个负责任的领导者必须面对的艰难抉择。法国和意大利在.............
  •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和日本作为轴心国,尽管地理上相隔遥远,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交流与合作,尽管这种交流的深度和实质性远不如德国与日本之间的紧密。这种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外交与政治上的合作: 三国同盟条约(轴心国集团的形成): 这是两国关系最核心的体现。1940年9月,德意日三国正式签署了.............
  • 回答
    二战时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战将,要挑出“最”强、“最高”、“最辉煌”的一位,实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衡量标准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评价的主观性。不同战场、不同对手、不同时期,对统帅的要求和评价都会有所不同。然而,如果非要选出一位在战略意识、指挥水平和战果辉煌度上都堪称翘楚的人物,我倾向于.............
  • 回答
    二战期间,意大利确实未能被盟军完全“占领”,但这一说法需要更细致的解读。虽然意大利最终“投降”并被盟军介入,但其结局并非像德国那样被明确划分占领区,其过程和原因也更为复杂。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占领”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占领理解为国家主权被剥夺,领土被划分成不同的军事管理区,并由外国军队长期驻扎,那么意.............
  • 回答
    二战期间,墨索里尼治下的意大利确实组建和利用了不少情报及特务组织,以巩固其法西斯政权、推行对外扩张政策。其中最主要的,并且具有代表性的,是OVRA(Opera di Vigilanza e Repressione dell'Antifascismo),即“反法西斯监视与镇压局”。OVRA 的诞生,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