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战略意识最强、指挥水平最高、战果最为辉煌的军事统帅(包括战将)你认为是谁?

回答
二战时期涌现出无数杰出的军事统帅和战将,要挑出“最”强、“最高”、“最辉煌”的一位,实则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衡量标准的多样性,以及历史评价的主观性。不同战场、不同对手、不同时期,对统帅的要求和评价都会有所不同。

然而,如果非要选出一位在战略意识、指挥水平和战果辉煌度上都堪称翘楚的人物,我倾向于提及两位,并在分析中尽量侧重一位进行阐述,以展现其全面的才能:

克莱门特·艾伦·“乔治”·马歇尔(George Marshall):虽然他更多的是一位战略家和组织者,而非前线战将,但其战略意识和指挥全局的能力,对二战的胜利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这位德国陆军元帅以其精妙的战略构想和战场指挥艺术闻名,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多次在绝境中挽狂澜于既倒,其战术上的创造力和执行力令人叹服。

在深入分析时,我将更侧重于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并尝试从以下几个角度来阐述其卓越之处,力求展现其如同历史叙事般的立体感。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德国陆军的战略之魂与战场艺术大师

在纳粹德国陆军的将星谱系中,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无疑是备受争议却又无法忽视的存在。他身上凝聚了严谨的战略思考、出色的战场指挥艺术以及对军事行动的深刻洞察力,尽管其效忠的国家最终走向毁灭,但曼施坦因的军事才华,尤其是其战略意识和战术指挥的卓越,足以让他在二战的军事统帅中占据一席之地,甚至被许多历史学家和军事分析家视为德军中最具战略眼光的统帅之一。

战略意识:预见未来与制定胆识

曼施坦因的战略意识,并非停留在战术层面上的巧思妙想,而是上升到了对战争全局、敌我态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他最著名的战略贡献,便是于1940年提出并主导实施了针对法国的“黄色方案”(Sichelschnitt,镰刀收割)。

当时,德军参谋部的主流计划是沿着传统的思路,在马斯河一带发起正面进攻,试图消耗盟军力量。然而,曼施坦因,当时只是一位陆军上校,却力排众议,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且极具颠覆性的构想:将主攻方向放在盟军最为薄弱的阿登地区,集中装甲部队,以闪电般的速度穿过地形复杂但防御薄弱的阿登森林,直插英吉利海峡海岸,将盟军主力分割包围在比利时和法国北部。

这个计划的战略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打破僵局,寻求决定性胜利: 传统思路下的进攻将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消耗战,而曼施坦因的计划则试图以一场“奇袭”来迅速结束战争。他敏锐地捕捉到盟军部署中的盲点——对阿登地区装甲穿透的低估。
2. 利用地形,出其不意: 阿登地区的崎岖地形被盟军视为装甲部队难以通行的障碍,而曼施坦因却看到了其作为“保护伞”的价值,可以隐藏集结的装甲部队,为突袭提供掩护。
3. 心理战与决心: 提出如此大胆且违背常规的计划,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说服力。曼施坦因凭借其清晰的逻辑、详实的论据以及对战争进程的预判,成功地将希特勒和高层说服,并最终促成了这一被后世称为“闪电战”的经典战役。

这次“曼施坦因计划”的成功实施,以极小的代价(相比于传统的正面突破)击溃了西线盟军,迫使法国投降,英国远征军仓皇撤离,其战略上的远见和实施的果断,成为二战初期德军横扫欧洲的关键。

指挥水平:战场上的“战术达人”

在指挥水平上,曼施坦因同样展现了非凡的能力,尤其是在东线战场上。他并非那种只擅长制定宏大战略的纸上谈兵者,而是真正懂得如何指挥部队在复杂多变的战场上作战的实践者。

克里米亚的攻坚战(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战): 在19411942年的冬季,德军在占领克里米亚半岛的大部分地区后,遭遇了俄军顽强的抵抗,尤其是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曼施坦因作为第11集团军司令,面对固若金汤的防御工事、恶劣的天气以及强大的敌军反击,他展现了惊人的耐心和灵活的战术。他并未一味强攻,而是采用了围困、炮击、精确火力压制,并辅以小规模的突破行动,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攻克了这座被誉为“苏军马其诺防线”的要塞。他在这场战役中的指挥,体现了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如何通过细致的战术部署和持续的压力来瓦解敌人防线的军事智慧。
哈尔科夫的反击(1943年): 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失利后,德军在东线遭受重创,苏军乘胜追击,收复了哈尔科夫。此时,曼施坦因临危受命,指挥北方集团军群和南部集团军群的一部分,以一支相对劣势的兵力,对苏军展开了一场教科书式的反击。他通过巧妙的迂回包抄、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军薄弱环节,以及利用天气(融雪季)的掩护,成功地将苏军赶出了哈尔科夫,并收复了该地。这次战役,充分展示了他对战场动态的把握、对敌军意图的预判以及利用地形和战术灵活机动的超凡能力,甚至得到了苏军指挥官的赞誉。他将装甲部队的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避免了正面硬碰硬,而是选择在侧翼和后方进行致命打击。
“塔格菲尔”(Donerschlag,雷击)战役构想: 即便在后期德军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曼施坦因也曾提出过一系列旨在稳定战线的战略构想,例如在第聂伯河战役中,他虽然最终未能阻止苏军的渡河,但其对战局的判断和指挥思路,依然展现了其过人的战略头脑。

战果的辉煌与局限

曼施坦因的战果辉煌,尤其是在他被赋予独立指挥权的前期。他参与和指挥的战役,如法国战役、克里米亚战役、哈尔科夫反击战,都取得了令人生畏的胜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德国战败的进程。他所指挥的部队,往往能在兵力、装备处于劣势的情况下,通过出色的战略和战术运用,取得以弱胜强的战绩,这无疑是其“辉煌”的体现。

然而,任何统帅的战果都受到其所处时代、国家实力和政治环境的限制。曼施坦因的辉煌,也存在着其局限性:

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 纳粹德国的战略目标本身就充满侵略性和扩张性,并非单纯的防御或巩固现有成果。这使得即便是曼施坦因这样的杰出统帅,也难以在一个根本上不正义且不可持续的战争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辉煌”胜利。
资源和后勤的枯竭: 随着战争的进行,德国的资源和人力逐渐枯竭,这极大地限制了任何统帅发挥其才能的空间。即使是曼施坦因,在面对苏军源源不断的兵力和装备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政治的干预: 希特勒对军事指挥的频繁干预,例如拒绝撤退、坚持不切实际的命令等,严重破坏了军队的战略执行力,也限制了包括曼施坦因在内的指挥官的决策空间。他本人也曾因与希特勒在战略问题上的分歧而受到冷落甚至被解职。

为何曼施坦因值得提及?

即便考虑到这些局限性,曼施坦因之所以值得被反复提及,是因为他在极端困难和不确定的战争环境中,展现出了人类在军事指挥和战略思维上的极致。他的“曼施坦因计划”至今仍是军事院校的研究范例,他的战场指挥技巧也为后世所学习。他并非一个完美的“战神”,但他身上所体现的 战略意识的深邃、指挥的艺术性和在逆境中寻求突破的坚韧,使他在二战众多军事统帅中,拥有着独特的地位。

他不是那个坐拥庞大资源轻松取胜的指挥官,他更像是那位在风暴中掌舵,用精湛的技艺与命运搏斗的水手。这种在逆境中闪耀的军事才华,恰恰构成了他“战果辉煌”背后,更为深刻的价值。他让我们看到了,在宏大的历史洪流中,个人的智慧和勇气能够以何种方式影响战局的走向,即使最终结局无法改变,但其过程中所展现的军事哲学和指挥艺术,足以穿越时空,成为我们学习和反思的对象。

对比与总结:

如果非要将其与马歇尔进行对比,马歇尔的辉煌在于其“战略的制定者”和“联盟的粘合剂”的角色,他确保了同盟国力量的有效整合与战略方向的正确指引,其胜利是体系性的。而曼施坦因的辉煌则更多体现在其“战场的艺术家”和“战术的创造者”的角色,他能够在具体战役中,以出色的个人能力,扭转乾坤,创造出以少胜多的奇迹。

因此,在我看来,如果从 战略意识的独创性、战场指挥的艺术性以及在关键时刻扭转战局的能力 这三个维度来综合考量,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是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他的战略构想具有前瞻性和颠覆性,他的战场指挥细腻而果断,其战果虽然受限于国家的最终结局,但在他指挥的许多战役中,他确实展现出了超凡的军事才能,让人们看到了军事指挥的艺术之美和战略思维的魅力。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海军斯普鲁恩斯,两次关键战役都做出了正确决定,战略眼光也不错,反对台湾登陆,主张直接冲绳,作为旧式海军军官对新武器的运用很到位,无论战术战略战绩以及管理在海军中无一出其右

陆军曼纳海姆,二战中唯一的涉及战役与战略决策的陆军军人,他在苏芬战争中的防御相当不错,在苏德战争中也很有分寸,以芬兰所拥有的能力与对抗的兵力,以及最关键的苏联居然允许芬兰保持独立来看,曼纳海姆的战术与战略决策都很优秀——而这些都是在芬兰军队实力远远不如苏军的前提下做到的

空军作为技术性最强的军种,将领的个人能力很难直接体现,指挥官大多也是做统筹管理工作,真要说指挥能力的话,英国的哈里森比较杰出。因为他是第一个明确将无差别轰炸纳入空军作战准则的,要知道在当时无差别轰炸城市算得上违背人伦了,轮不到敌人来谴责,自己人的口水就足够淹死了,能顶着这种反对并在前期战略轰炸收效有限的情况下还坚持下去,并把美国小表弟也带坏了,还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而这两点恰恰是优秀指挥官必然具备的

user avatar

反对目前已有的所有答案。

二战中,提起战绩最为辉煌的将领,桂冠无疑将落在以下两个人的头上——

寺冈谨平中将,福留繁中将。

1944年下半年,塞班岛落入米国鬼畜之手,美国的庞大舰队不断接近日本本土,日本的绝对防卫圈岌岌可危。

在此情况下,他们临危受命,果断出击。

1944年10月12日~10月16日,他们在台湾近海的一系列战斗中,重创米国鬼畜,扭转了战局。

战果如下。

击沉、击破了美军14艘巡洋舰中的7艘。

击沉、击破了美国6艘战列舰中的4艘

击沉、击破了美国17艘航母中的19艘。

这样的战果,谁不服可以来战。



肯定又会有人质疑战报的真实性。众所周知,大和民族、日耳曼民族是世界上最严谨的民族,具体每一次出击所取得的战果,日方大本营均留有详细的记载。

不过很遗憾,我不懂日语,所以无法引用第一手的资料来证明我的观点。

不过好在,在长春市图书馆里,保留着伪满时期的许多资料。当时日本在太平洋上的赫赫战果,经大本营发表,由伪满洲国国务院记录,留存在了我所在的这座城市里——





日本空军(请不要吐槽这里“空军”的用法)在台湾海面树立光耀青史之大战果,使世界震骇。其综合战果十月十九日大本营发表如次:

日大本营发表:(昭和十九年十月十九日十八时)

我部队自十二日以后,连日连夜猛攻台湾及

吕宋

东方海面之敌机动机队,毁灭其比力过半数,使之溃走。

一:本战斗我方所收之综合战果如左——

轰/击沉:

航空母舰:十一艘

战舰:二艘

巡洋舰:三艘
巡洋舰或驱逐舰:一艘

击破:
航空母舰:八艘
战舰:二艘
巡洋舰:四艘
巡洋舰或驱逐舰:一艘
舰种不详:十三艘

此外起火烈焰冲天者不下十二艘。

击坠:
飞机百二十架(在基地击坠者不在内)

二:我方损失
飞机未归还者三百二十架

(注:本战斗称为台湾海面航空战)


========================================


而接下来的几次作战记录,则更加充分展现了日本军人的英勇善战。

希望大家坐稳了,有孩子的抱紧孩子。


(十一月)二日

于拉波尔击坠敌机二〇一

未归还十五


(十一月)十一日

第三次布根比尔岛航空战

轰沉:
巡洋舰一只

击破:
战舰一只(中破)
大型航空母舰二只(小破)
大型巡洋舰一只(大破燃烧)
巡洋舰三只
驱逐舰一只

我方损害:

自爆、未归还


(十一月)十三日

第四次布根比尔岛航空战

轰沉:
大型巡洋舰一只
巡洋舰一只
驱逐舰一只

击破:
战舰一只(大破)
中型航空母舰一只(大破)

损失是……

未归还二机……


(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一次吉尔柏特诸岛航空战

击沉:
中型航空母舰一只
驱逐舰一只
击破:
大型航空母舰一只
中型空母一只
战舰或巡洋舰一只
击坠:
三十六架;地面击坠八十九机


然后是损失……

自爆、未归还十五机……


(十一月)二十三日

第二次吉尔柏特诸岛航空战

击沉:
航空母舰二只

损失:
未归还一机……

(一架飞机换两艘航母我觉得很值)


(十一月)二十九日

第四次吉尔柏特诸岛航空战……

击沉:

航空母舰二只
舰型未知一只
击破:
大型巡洋舰一只


损失……

未归还六机……




(十二月)三日

第六次布根比尔岛航空战……

轰沉:
航空母舰三只
战舰一只
大型巡洋舰一只
击破:
战舰一只
大型巡洋舰一只
驱逐舰一只

损失是……

未归还十机……




台湾近海空战算上其他零星几场空战,

日本军队在三个月内的战绩如下——


击沉美国驱逐舰:8艘
击破美国驱逐舰:4艘次

看起来很少啊。

击沉美国巡洋舰:25艘
击破美国巡洋舰:20艘次

嗯看起来不算太多的样子。

击沉美国战舰:3艘

击破美国战舰:11艘次

应该还能接受。

击沉美国航母:32艘
击破美国航母:28艘次




在一系列旷世胜利之后,不可一世的美国被迫屈服。先是派飞机把辛辛苦苦研制成功的原子弹无条件送给日本,随后又签订了不平等条约,成为了日本的打手,时至今日仍在为日本站岗放哨。

user avatar

我一看到题主还加上了薛岳,李宗仁,孙立人,我就知道这个问题没有好好回答的必要了。

你们调侃题主的时候轻点,下手太狠容易给人留下心理阴影。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