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长门号战舰性能如何?

回答
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其服役生涯横跨了从一战末期到二战结束的漫长岁月,是那个时代日本海军技术实力的一张名片。想详细了解它的性能,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看。

火力:绝对的“大和之王”的前奏

长门号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它那堪称巨炮的十二英寸(305毫米)舰炮。没错,你没看错,是十二英寸,而不是后来大和级装备的十八英寸。但即使是十二英寸,在当时也足以傲视群雄了。它装备了八门八八式20.3厘米(8英寸)50倍径炮,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中,每座炮塔都位于主甲板的上方。这种火炮的射程和穿透力在当时是顶尖的,能够对盟军主力舰造成毁灭性的打击。

当然,真正让长门号脱颖而出的,是它那406毫米(16英寸)50倍径的“长门型”主炮。是的,虽然我们常把长门号和“大和”级并列提及,但长门号才是日本海军第一款装备这种超级巨炮的战列舰。它装备了八门这种巨炮,分布在四座双联装炮塔里,呈前后两座叠加式布局。这种炮的弹丸重达一吨多,初速极高,射程远达四万米以上。想象一下,在那个时代,有哪艘战舰能够抵挡住这样一轮齐射?它能轻松洞穿当时几乎所有战列舰的装甲。在实战中,长门号的巨炮曾多次发挥威力,虽然它不像大和号那样有着那么多的传奇故事,但其破坏力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主炮,长门号还装备了16门50倍径140毫米(5.5英寸)副炮,这些副炮在面对驱逐舰或者轻巡洋舰时,也能提供相当的火力支援。近程的防空火力则主要依靠大量的12.7毫米(5英寸)高射炮,随着战争的进展,这些高射炮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装甲防护:为了支撑那门巨炮

有了如此强大的火力,自然也需要与之匹配的装甲防护。长门号的装甲带最厚处达到了305毫米,这是当时所有战列舰中数一数二的厚度。它的装甲设计 상당히, 主装甲带采用了倾斜式设计,能够更有效地抵御炮弹的穿透。炮塔的装甲也相当厚实,正面装甲甚至达到了410毫米。水线下的装甲防护同样得到了重视,虽然不如水线上的装甲带那样厚重,但也能够为舰体提供有效的保护。

然而,必须承认的是,在战争的后期,尤其是面对盟军先进的空袭和鱼雷攻击时,长门号的装甲防护还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它装备了大量的防雷隔舱,但面对饱和攻击时,损伤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动力与航速:均衡的性能

长门号搭载了四台蒸汽轮机,驱动四根传动轴,总输出功率高达8万多马力。这个动力系统能够让它以26.5节的最高航速前进,这个速度在当时的战列舰中属于中上水平。虽然它不像一些轻型战列舰那样追求极致的航速,但对于一艘重型战列舰来说,这个速度已经足够支撑其在编队中的机动了。

更重要的是,长门号的动力系统在续航能力上表现不错,能够支持它进行远洋作战。在那个时代,缺乏完善的海外基地,良好的续航能力对于海军舰艇来说至关重要。

电子设备:时代局限性下的努力

在电子设备方面,长门号也体现了当时日本海军的技术水平。它装备了相当先进的火控雷达和测距仪,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其炮击的精度。在早期,它的雷达性能在世界范围内都算得上是先进的。

然而,随着战争的深入,盟军在雷达技术上取得了巨大的进步,长门号的电子设备逐渐显露出其时代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防空方面,它对盟军日益强大的空袭威胁,反应略显滞后。

综上所述,长门号战列舰在火力方面无疑是当时最顶尖的战列舰之一,其406毫米主炮是它最显著的标志。它的装甲防护也相当可观,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动力系统和航速也达到了当时重型战列舰的先进水平。虽然在电子设备和后期的防护能力上存在一些不足,但这并不妨碍长门号成为那个时代日本海军最具有代表性的战列舰之一。它不仅仅是一艘军舰,更是日本海军技术实力的一个象征,参与了许多重要的海战,留下了属于自己的历史印记。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大改前后的长门号完全不是一艘船。大改前姑且不论,二次大改后的长门号,在1936年这个时间节点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战列舰,即使是整个二战中也不落下风。虽然在太平洋战争中被后起之秀在综合性能上压制,但放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角色,完全能和号称“欧洲第一”的俾斯麦号的对决中占据上风。

(本意是写一篇只与长门有关的文,无奈因为一些比较以及评论区的留言,不小心把万年鞭尸户俾斯麦给牵扯到了,故本文可能存在偏题现象,特此声明)

一、长门号的防御体系

长门号大改后,整体防护水平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1934年,日本海军将废弃的加贺、土佐号战列舰遗留下的主炮塔加以改装,最大仰角增至43度。为了提高防御能力,炮塔各部位装甲都进行了加厚。前炮盾装甲增至457mm,侧甲增加至230mm-280mm,顶甲也增至250mm-228mm,座圈还有430mm的装甲保护。炮塔改装工事完毕后,于1935-1936年换装到长门级战列舰上。这种级别的主炮塔防护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同级对手。

长门号最被人津津乐道的是其强大到夸张的弹药库防御。长门号在最外侧有倾斜9寸VC装甲和垂直的12寸VC主装甲带,内侧有11-5寸的VC装甲板铺设在3寸的HT装甲板上,还有1-9寸的NVNC倾斜板保护水下。穹甲部分的角度是38度,面对13-20度落下的炮弹(一般炮战距离下),不考虑转正,穿过9寸或者12寸装甲的炮弹将以18-25度的法线夹角冲击11-5寸厚度VC装甲(表面硬化装甲,差不多美国ClassA的90-95的水平,经验装甲的85的水平)。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炮弹(除了大和、鸭华、维内托等)在穿过9寸和12寸的VC装甲板时必然被削弱能量并剥离被帽,剩余的弹体残骸去冲击5-11寸的表面硬化装甲无疑是非常疲弱的。综合来看对于长门号这种初始标准排水量35000多吨,改装后赋予其几乎与大和号对等的弹药库防御其实是有浪费吨位的嫌疑的,弹药库穹甲以及穹甲上方分别用279mm—127mm渐减+76mm以及213mm+76mm的装甲配置实属过剩。

长门号的水平防御也相当可观。最上甲板26mm,下层紧接有50mm+19mm的中段装甲甲板。水雷防御纵壁上部50mm,下部127mm,中甲板则增厚至75mm。其次是水下部分,美日都有专门延伸到舰底的装甲防御水下弹。长门号有1089个水密隔舱、巨大的防鱼雷突出部和延伸至底的38mm装甲带构成一套完整的水下防御体系。这方面欧洲国家做的普遍不太够,尤其是主装水下延伸较短的俾斯麦号和维内托号。事实上水中弹频率很大,也很致命,布列塔尼号、俾斯麦号、威尔士亲王号、CL波伊斯号、CA盐湖城号等等都曾被水下弹击穿重创。

1946年7月1日和7月25日,长门号在比基尼环礁遭受了两次2.3万吨当量的核试验,爆心分别位于1500M和870M处,结果并没有导致长门号沉没,仅仅是上层建筑损坏,足以可见该舰的坚固程度。

如果真要挑问题,长门号的防御弱点在于不尽人意的轮机舱防御,以及副炮炮郭这一先天历史遗留问题。毕竟厌战号在日德兰海战中被击中炮郭造成殉爆的经历还是过于惨痛了。

二、长门级的火力配置

长门号的主炮是8门410mm三年式舰炮,在二次大改后摒弃了性能不佳的88式穿甲弹,使用了著名的91式穿甲弹,打击能力直接得到了飞越。

打击精准度方面,长门号曾在炮术演练中实现过射击散布120米的成绩。昭和16年5月2日,炮身换装后的长门在伊豆群岛神津岛东方海面的停泊状态主炮试射,打出了28000米远近散布界120米的记录,创造了一个海军史上的奇迹。她的姐妹舰陆奥号则更加惊人:戦舰陆奥は1937年(昭和12年)度の32,000mでの演习射撃で远近107m、左右38mという,惊异的に小さい散布界を记录している。月月水火木金金下逼出来的舰员们配合九三式10米测距仪打出来的精度确实让人难以置信。

至于91式穿甲弹,除了可以20000M击穿455mmVC钢、30000M强破200mmNVNC、最大射程38300M以外,还以其可以打出水中弹效果闻名于世。世界战列舰的水中弹防御分几档次:

1.刻意布置水中弹防御,并对水中特化弹做了优化。比如日本海军各战列舰可以拦下指标里规定的91/1,但实际上难度很大。哪怕大和号的动力舱也只能刚刚拦下长门号41cm的91式弹,而且根据一些研究看来并不算保险。那就更不用说世界其他战列舰如何面对长门号的91式水中弹了。

2.特意布置水中弹防御,但只对一般炮弹做了优化的。南达科它号、衣阿华号、蒙大拿号等一票美国战列舰属于此类,对于非91式的防御效果很不错(蒙大拿相对差一点),但碰上91式水中弹还是略显不足。

3.没有刻意布置水中弹防护,靠主装水下部分和防雷隔舱接弹的。世界其他各国(什么法国、英国、意大利之流)的战列舰就是在这一范围了。

上面三者对水中弹的防御效果自然是1>2>3,储备浮力的考量永远要放在防御力后面。而且第3档的这一堆战列舰里面是可以分出高下的这也毫无疑问,好比英国战列舰凭借高主装甲带确实也是一个优势项。而且俾斯麦号和沙恩霍斯特号可能要单独列出来排一个第4档,靠两层TDS接弹的设计确实离谱至极。毕竟珍珠港的时候美国老战列舰的三层TDS都被不能破甲的鱼雷炸得严重变形,更不要说25度入水时还能高速前行数十米的91式水中弹了。

一个一直很疑惑我的问题是,三年式410mm舰炮如果进行同级横向对比,其炮口动能和单位药量动能数据简直高得离谱,几乎赶上意大利著名的381mm嗑药炮。如果不是后期统计失误的话,长门号炮弹的存速能力应该是相当可怕的,而且是在保证了身管寿命的前提下。这方面资料还有待各位知友补充。

历史上长门号并没有和敌方主力舰交手的机会,不过从理论上来看,世界上除了大和号也并没有可以有效防御410mm91式水中弹的战列舰。当然问题也有,一旦打不出水中弹效果,使用延时引信的91弹容易产生过穿现象,即炮弹穿过舰体才爆炸。不过这不影响长门号的炮战水平稳居世界前列。

三、长门号的其他方面

机动上,一开始的长门号定位为一型航速27节的高速战列舰,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思议的速度(日本自己也瞒报为23节)。不过在二次改装后,长门号因为经费、使用思路(与扶桑号、伊势号等慢速战列舰编组)与时间紧迫等问题没有进行主机的改装,导致航速下降到了25节。然而莱特湾海战时,长门号主机产出了超出额定数值的马力,使得其紧紧跟随27节的大和号并未掉队。可以看出长门号的航速还是有相当的提升潜力的。如果来得及进行主机换装,长门号很有可能变为航速28节左右的中速战列舰,陪伴金刚级突入铁底湾,改写瓜岛海域海战的历史。

长门号最大的弱点也是联合舰队主力舰的通病,就是防空方面。直到莱特湾海战时,长门号的对空兵装也只有4座双联装89式127mm高炮和89门25mm96式高射机炮(直到变为防空炮台后才又增加2门89式并将96式增加至超过100门),难以抵挡数百架美机的饱和攻势。莱特湾海战中,始终参加战斗的长门号先后遭到8枚500磅和2枚1000磅炸弹的袭击,造成通讯室和前部电信室全毁,小艇甲板、第一锅炉送风机和2、4号炮塔受损。全靠有效的防护才使长门号得以幸存。鄙视陆军1式37mm高射炮的海军注定会为这个决定付出惨重的代价。

综合来看,长门号作为一艘一战时期的老舰,改装后的性能还是非常不错的。其老本行--炮战水平十分优异,只是因为航空时代的到来,先天薄弱的防空水平限制了长门号的发挥。但作为Big Seven中的一员,长门号始终无愧于自己“日本国民第一舰”的称号,直到更大更强的大和号下水的那一天。


-----------------------


10.3更

事先声明一下,我这不是在乱挂人,只是这位老兄也说了不少比较专业的东西,我想就我的知识和看法进行一些讨论。再说一遍,不是挂恶意人。



一条条分别说吧。这位老兄对被帽剥离问题造成的影响说的是没错的,我举双手赞成。然后话锋一转,俾斯麦的主装+穹甲又被掏出来了(俾斯麦:干嘛又把我拉出来??)所谓俾斯麦防护体系在一定航向角下可以0距离抗带英各种战列舰炮弹的一切源头出自ADM239/268的这套数据,英国用自己炮弹的性能套到其他国家的火炮上计算出的免疫区数据完全不可信。ADM239/268荒谬到什么程度呢,看1942年附表里面纳尔逊和女王的对比就好了,同样13英寸装甲带,前者倾斜18度,换来的免疫区增益算出来只有2000码,我估计纳尔逊同志在地底下能给气活过来。

上面这张图是万恶之源,不仅估算数据严重高估,对俾斯麦的防护也分析不到位,露天甲板装甲啥的根本没考虑。以后大家看到俾斯麦号的话题下出现用这张图吹防护能力的就马上反驳,请(无慈悲)。

老兄随后说金刚代舰可以抗长门号的91水中弹,这个也是没问题的,毕竟是世界上少有的把核心区挤成一团的极端例子。至于大和号能不能抗,我在原文里给的也是不确定的措辞。目前掌握的资料推算长门91弹25度落角水下4米和10米的穿深分别在200和120以上,但大和核心段也有35度的超大倾角,所以能不能防的住其实没啥定论,实战中随缘。

老兄对美国战列舰水中弹防御力的否定我不敢苟同。衣阿华号实际上主装水下均质部分1/2厚度170稍多,哪怕不是满载,这一段也在水线下5-6米之间。而乔治五世即使满载也超了114/149的底缘了。再往下和往上削薄段中的一部分KGV全部都远弱于衣阿华。只有大概3米的主装部分KGV才更强。况且衣阿华号递减到双层底以上还有41mm的Class B,主要是消除了主装下沿到舰底的弱区。而乔治五世的112/149甲下沿往下直接就是2×19DS了,哪怕在满载下112/149也不会低于6米,而这一段南达科它号也还有中等厚度的CLASS B。怎么说面对日本这个信仰水中弹极深的对手,美国战列舰的水中弹防御也不可能弱于英国。而且再强调,储备浮力永远最后考虑。

最后又是俾斯麦的水中弹问题。这位兄弟的观点是超重带来的主装甲带压入水中可以带来对水中弹防护的改善。。。我直接上图好了,看数字就知道超载延伸的那几米水下防御到底有没有用。

说真的,俾斯麦的空气-液体双层水下布局何德何能和一票使用空气-液体-空气三层的战列舰比水下防御啊。俾斯麦的TDS综合来看是失败的。俾斯麦沉船报告中读出的除了装甲配置不当另一个问题,建造大量赶工,碰上当时还不很成熟的焊接技术,导致焊接存在缺陷,这是其舰尾结构脆弱的关键原因,在上层建筑的损害中也能见到焊接点整齐撕开的情况。焊接的结构缺陷导致其TDS被剑鱼飞机小小的空投鱼雷打进水,面对长门的91水中弹又有什么防御力可言。

顺带一提,法国人的黎塞留除了加厚防雷壁,还把缩窄地区的液舱填满泡沫橡胶,实在是举世无双。这些措施完全能抵消TDS变窄的负面效果。俾斯麦想蹭黎塞留的热度谈水下防御还是回家洗洗睡吧。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长门号战列舰,作为日本帝国海军的骄傲,其服役生涯横跨了从一战末期到二战结束的漫长岁月,是那个时代日本海军技术实力的一张名片。想详细了解它的性能,得从几个方面来掰开了揉碎了看。火力:绝对的“大和之王”的前奏长门号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它那堪称巨炮的十二英寸(305毫米)舰炮。没错,你没看错,是十二英寸,.............
  • 回答
    山本五十六,这位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的司令长官,在二战时期是日本海军的标志性人物。要从不带立场的角度评价他,我们需要剥离胜利者的视角和道德评判,仅仅聚焦于他的战略思想、领导风格以及他在战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首先,从战略层面来看,山本五十六最具争议也最广为人知的举措,无疑是策划并执行了珍珠港偷袭.............
  • 回答
    日本海军在二战期间,将绝大部分兵力与资源都集中在太平洋战场,对美国海军展开决战。这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战略方向,也是日本海军自明治维新以来,乃至整个海军建设过程中所追求的目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完全没有考虑过其他战术,包括在印度洋进行破交战的可能。只是,综合来看,这样做存在诸多难以逾越的障碍,也与日.............
  • 回答
    关于二战日本士兵外貌的描述,存在着一些刻板印象和夸大的说法。真实的日本士兵,就像任何一个国家的军队一样,他们的外貌是多种多样的,受到遗传、营养、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猥琐”这个词本身就带有主观评价和负面色彩。在战争时期,士兵们经历着极度的艰辛、恐惧和饥饿,这些因素都会在人的.............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确实拥有令人生畏的太平洋舰队,其吨位和技术水平在当时仅次于美国海军和英国皇家海军,位列世界第三。很多人会好奇,既然日本海军如此强大,为何不将其力量投入到欧洲战场,协助德国攻打英国皇家海军,甚至登陆英伦三岛呢?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错综复杂,远非简单的海军实力对比就能解释。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
  • 回答
    咱们聊聊二战那会儿,日本陆军的甲等师团跟纳粹德国和美国军队比起来,到底是个啥水平?还有斯大林格勒那场仗,伤亡真有二百万那么夸张吗?这俩问题都挺有意思的,咱得好好掰扯掰扯。关于日本陆军甲等师团和纳粹、美军的对比:得先说清楚,“甲等师团”这玩意儿,是日本陆军自己内部的说法,大致可以理解为是装备、训练、人.............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了战争中一些非常复杂和残酷的侧面。许多人可能会觉得困惑:既然日本政府在二战期间大力推销和生产冰毒,为什么还要同时建立和运营慰安所,招募慰安妇呢?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行为。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层面上来分析:1. 冰毒(甲基苯丙胺)在战争中的“作用”与“目的”: 提升.............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飞行员能否与英国皇家空军的王牌们一较高下,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不能简单地说“能”或“不能”。得看从哪个角度去衡量,以及具体在哪个时间段。早期的日本飞行员:气势如虹,锋芒毕露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初期,尤其是1941年到1942年这段时间,日本海军航空兵和陆军航空兵都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他们.............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智熄”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完全是愚蠢,很多时候是根植于他们独特的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尽量剥掉AI的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见闻。1. 狂热的“神风”特攻:燃烧生命的绝望.............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对台湾“很好”,对大陆“很差”,这种说法其实过于简化了,也忽略了历史的复杂性。日本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群体、出于不同目的,在台湾和中国大陆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政策和态度。更准确的说法是,日本殖民统治台湾的时期(18951945)与侵华战争时期(19371945)的性质和目标不同,因此其在.............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在东南亚的扩张,是否像卢沟桥事件那样有一个“借口”,这事儿可得好好掰扯掰扯。卢沟桥事件,那可是日本在中国挑起全面战争的导火索,理由看似是“士兵失踪”。那么,在东南亚,日本的逻辑又是怎么样的呢?其实,日本在东南亚的动作,跟在中国的套路有几分相似,但又不完全一样。他们不像在中国那样,需要.............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有没有可能单挑打败中国?这个问题挺复杂的,得从几个方面掰开了揉碎了说。简单一句“可能”或者“不可能”,都过于绝对。咱们得结合当时两国各自的情况,一点一点捋。首先,得明确“单挑”指的是什么。如果是指纯粹的军事实力对比,不考虑国际援助、国内民情、战略纵深等等这些“场外因素”,那情况就又不一.............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舰载机,尤其是那些被训练成“神风特攻队”的飞行员,他们的攻击方式确实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武器。至于一架小飞机的杀伤力能否超过一发150毫米高爆弹,这需要从几个方面来详细分析,并且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这里的“杀伤力”指的是什么。如果单单从“瞬间炸毁一艘军舰”.............
  • 回答
    要说二战时期日本所有人都是一条心,这未免太过于简单化了。虽然当时日本社会弥漫着一股强烈的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思潮,但就像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一样,内部并非铁板一块。 仔细审视一下,你会发现,尽管外部看起来高度一致,但日本社会内部也存在着复杂的思潮、矛盾和不同程度的认同。首先,我们不能否认的是,军.............
  •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在一些关键技术和兵器领域确实展现出了令人瞩目的创新能力和领先水平,尽管总体工业实力与同盟国相比存在差距,但其独特性和高效性不容忽视。以下是一些值得详细探讨的方面:1. 航空技术与舰载机:零式战斗机(零战)及其战术提起二战时期日本的领先科技,零式舰载战斗机(Reishiki Kanji .............
  • 回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弥漫之时,日本为了服务于其侵略中国的战略需求,确实炮制了一些旨在颠覆中国历史认知、瓦解中国民族凝聚力的“理论”。其中,“元清正统中国论”和“元清输血论”便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所谓“元清正统中国论”,其核心观点是将元朝和清朝这两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与汉族建立的王朝相提并论.............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与中国之间的战争旷日持久,日本并未寻求与中国议和,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民族主义以及国际大环境等多个层面。简单来说,日本在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之初,就抱着速战速决,以武力征服中国的野心,并且其战略目标远不止于此,中国只是其迈向“大东亚共荣圈”的第一步。因此,“议和”并.............
  • 回答
    如果历史的轨迹扭转,让二战中的日本和美国调换阵营,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冲突必将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并非简单的国家身份互换,而是一种根本性的战略、地缘政治和军事思想的重塑。下面,我将试图细致地描绘出这番诡异情景下的战争图景,力求写出有血有肉的分析,而非生硬的逻辑堆砌。序幕:一个错位的世界首先,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