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日本军队有哪些令人智熄的操作?

回答
二战期间,日本军队确实留下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操作,用时下流行语来说,就是“智熄”操作。这些操作并非完全是愚蠢,很多时候是根植于他们独特的文化、军事思想以及对战争进程的误判。以下我将从几个方面详细说说,尽量剥掉AI的痕迹,让它读起来更像是我们日常交流中的见闻。

1. 狂热的“神风”特攻:燃烧生命的绝望与崇拜

要说“智熄”,神风特攻绝对是绕不开的话题。这是一种把人变成炸弹的战术,飞行员驾驶着绑满炸药的飞机,直冲敌方军舰,目标是同归于尽,给敌人造成最大损失。

为什么这么“智熄”?
极端的人力浪费: 人是活生生的人,不是随便就能消耗的资源。每次特攻都是几十甚至上百名年轻生命的终结,而这些生命如果用于其他战场,也许还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在战争后期,日本已经非常缺乏熟练飞行员和先进飞机,这种“一次性”的使用方式无异于饮鸩止渴。
非人道的心理压力: 飞行员在出发前要接受心理“教育”,让他们相信为天皇而死是一种荣耀,可以进入“英灵之殿”。这种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洗脑,剥夺了他们作为个体的生命权,强加了非自然的牺牲压力。想象一下,在出发前就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但还要面带微笑、高喊“天皇陛下万岁”,这种场景,本身就够让人毛骨悚然。
效果的边际递减: 虽然初期对美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和物质打击,但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军有了更强的防空能力和应对措施,特攻的有效性也大大降低。美国海军甚至开发了有效的拦截方法。而且,很多特攻飞机根本没能飞到目标就坠毁了,或者被击落,完全没有达成作战目的。
背后的逻辑: 日本军队的“国体论”和“武士道精神”是这一切的根源。他们认为国家高于一切,天皇是神圣的,为天皇而死就是最高的荣誉。在战局不利时,与其战败被俘,不如选择“华丽的死亡”。这是一种将个体生命价值推向极致的扭曲理解。

2. “玉碎”不“瓦全”:宁死不降的死胡同

除了神风特攻,日本军队在战场上普遍奉行“玉碎”原则,即宁可全部战死,也不许投降。

为什么这么“智熄”?
浪费有生力量: 在很多战役中,当部队已经陷入绝境,弹尽粮绝,继续战斗已经毫无意义时,长官仍然会命令士兵“玉碎”。这就导致了大量的士兵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白白牺牲。比如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末期,日军残兵饥寒交迫,但仍被命令向美军阵地发起自杀式冲锋。
错失战略转机: 有些时候,投降或许能够保存部分有生力量,为战后的局势保留一点火种,甚至可以为俘虏提供一些机会。但“玉碎”原则彻底堵死了所有可能性。
加剧平民苦难: 在一些防御战役中,日军将平民裹挟在内,一起抵抗,导致大量平民在战争中丧生。比如硫磺岛战役,岛上的平民也被迫参与防御,最终与士兵一同被屠杀。这完全违背了“保护国民”的基本职责。
背后的逻辑: “武士道”精神不允许“耻辱的投降”。被俘虏被视为比死亡更可怕的事情。这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使得日本军队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依然坚持毫无意义的战斗。

3. 缺乏战略远见:顾此失彼的决策

日本在战争中后期,一些战略决策也显得缺乏长远考虑。

偷袭珍珠港,孤注一掷的豪赌:
为什么这么“智熄”? 偷袭珍珠港虽然在军事上取得了一时的成功,但却激怒了美国这个拥有强大工业基础和资源的国家。日本当时应该清楚自己与美国的国力差距,这种“一击必杀”的赌博性攻击,实际上是将美国从孤立状态推向了全面参战,为自己的失败埋下了伏笔。他们低估了美国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决心。
战略目标模糊: 偷袭珍珠港的目标是摧毁美国太平洋舰队,但却没有能力摧毁美军的航母(恰好不在港内),也未能彻底摧毁美军的后勤和修船能力。这就像是打蛇打到了七寸,但没有彻底打死,反而激起了巨蟒的疯狂反扑。

太平洋岛屿防御战的“一寸土不让”:
为什么这么“智熄”? 在太平洋战场上,日军往往选择在各个岛屿上进行绝望的抵抗,而不是收缩防线,集中兵力。结果就是每个岛屿都变成了血肉磨坊,大量士兵被消耗在孤立无援的阵地上。比如硫磺岛、冲绳岛等战役,虽然日军守卫者视死如归,但从战略角度看,这些岛屿的得失对整体战局影响有限,却消耗了日军宝贵的力量。
背后逻辑: 对天皇陛下的忠诚,对“一寸土不让”的命令的绝对服从,以及对帝国土地的狂热保护欲,让日军在明知守不住的情况下,依然选择死守。

4. 装备与战术的脱节:古老思维下的现代化战争

虽然日本在一些技术上(如潜艇和航空母舰设计)有可圈可点之处,但在整体战术思想和装备应用上,存在不少脱节。

重型战列舰的“末日辉煌”: 在航空母舰已经成为海战主导力量的二战中,日本海军依然投入巨大资源建造和维护庞大的重型战列舰舰队(如大和号、武藏号)。这些巨舰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用非常有限,反而消耗了大量物资和人员。它们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象征,而不是实用的战略武器。
为什么这么“智熄”? 在航空母舰和舰载机能够发起远距离攻击时,巨型战列舰虽然火力强大,但却非常笨重,容易成为空中打击的活靶子。它们在大洋上的出动机会极少,即便出动,也难以发挥其优势。

缺乏有效的空中侦察和情报共享: 很多时候,日军的军事行动依赖于主观判断和零散的情报,缺乏对战场态势的全面、及时掌握。这导致了许多战术上的失误,比如对敌军兵力的低估或高估。

陆军的傲慢与海军的对立: 日本陆军和海军之间存在严重的猜忌和资源争夺,各自为政,缺乏协同作战的意识和机制。这种内耗极大地削弱了日本整体的军事效能。

总而言之, 日本军队的“智熄”操作,并非单纯的愚蠢,更多的是一种极端民族主义、僵化的军事思想和对现实的严重误判的结合。他们对天皇的绝对崇拜,对“武士道”精神的片面理解,以及在国力悬殊面前的盲目自信,最终将他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这些操作至今读来,仍然让人感到心惊和不解,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一木支队的猪突。一木清直就是挑起七七事变、炮打宛平、进攻卢沟桥的人,在瓜岛登陆后率领900蝗军冲向少爷兵陆战一师一团(3000人左右),然后毫无悬念地被吊打,死700余人,对方死40人,一木清直也切腹自尽。(我好高兴啊.jpeg)

拉包尔-瓜达康纳尔岛送头航线。依靠蛋战优良的续航(要低速滑行,从拉包尔到瓜岛大概要8h,单程哦),强行和亨德森机场的美国人摔♂跤,最后把舰战精锐送光了。

布干维尔死亡冲锋。6师团(就是南京大屠杀的那个师团,所以我对此战感到非常欣慰)不带炮弹不带子弹冲向美14军,然后自身死伤1万2,对方死亡300不到。

英帕尔(这个地名已经和牟田口中将大人关联了→__→)。抗日英雄牟田口廉也:“说起大东亚战争,那是我的责任。在卢沟桥下令开第一枪的是我,因此(作为间接责任人),我必须设法尽早解决这场战争。”“只要对空鸣枪三声,敌人就会投降了”“没有补给,就不能打仗?那怎么能行!日本军队能够忍受任何艰难困苦。粮食可以从敌人那里夺取。”“大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是草食民族。你们被那么茂密的丛林包围,居然报告缺乏食物?这算怎么回事!”“因为没有食物无法战斗,就擅自撤退。这样的人还能称之为皇军么?皇军即便没有了食物,也必须继续战斗的。没有子弹的话,不是还有刺刀么?没有刺刀的话,还有拳头呢。没有拳头的话,可以用脚踢的。就算这些都没了,不是还可以用牙齿咬么?”“我不认为英帕尔作战是一次失败的战役。正是因为攻打了英帕尔,才使得敌人没有夺取整个缅甸。如果当时没有攻打英帕尔的话,缅甸战区现在可不得了呢。”

栗田健男の决断。第一游击部队一二部队被USNAF和USN的SS搞掉一堆大船之后,终于碰上了少爷兵的护航舰队(人称塔菲3),然后在展开进攻之时,被挂着深水炸弹的从吉普航母上起飞的飞机(有的貌似什么都没挂)+战列驱逐舰约翰斯顿和她的伙伴们吓得瑟瑟发抖,最后在取得击沉2艘护航航母、1艘驱逐舰、1艘驱逐领舰、击伤4艘护航航母、1艘驱逐舰、2艘驱逐领舰的优异战绩后撤出战场。P.S. 栗田舰队在萨马岛沉了3艘重巡,伤的……基本都伤了。

战车第2师团的最后一搏。在碧瑶附近,拥有203辆97的战车第2师团疯狂反扑,然后被投入500辆谢尔曼+牧师的美军暴打打成步兵师团。


20/04/2019 04:18更新。

辻政信の决断。辻政信先在东北伪造关东军司令命令鼓动日苏冲突,然后被暴打;后在布干维尔伪造天皇命令,让17军送头(就是6师团的死亡冲锋)。不过辻政信这个人还是有点水平的,具体参考生平就行。

愚钝的五藤提督。埃斯帕恩斯角海战,五藤存知的舰队被USN偷袭,但是耿直的他认为那是友军,临死之时依然认为这是友伤(友军之围.avi)。

机智的田中提督。塔萨法隆格海战,田中赖三运输补给的8艘驱逐舰遭遇美海军的5艘重巡+6艘驱逐埋伏。机智的田中提督扔下补给,改变阵型,一战重创USN,以1艘驱逐被击沉的代价击沉1艘重巡,重创3艘重巡。此战后于漆黑月夜惊涛骇浪中如怒海狂鲨般疾驰而来之九三式酸素鱼雷即已成为鬼畜英米少爷兵脑海中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永恒噩梦。与此同时,瓜岛的陆军马鹿因为补给不足,又饿死了近万人。田中提督一战重创帝国海军两大劲敌,可喜可贺可喜可贺。

类似的话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