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

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军部、天皇,谁的权力最大?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军部、天皇这三个角色之间,权力分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谁最大”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氛围以及权力运作的具体细节中去。

要说谁的权力“最名义上”最大,那无疑是天皇。

日本天皇是神道教的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根据日本帝国宪法(《明治宪法》),天皇是“国家元首”、“统治者”,拥有“统治全国一切事务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宪法中列举了天皇的一系列权力,包括宣战、媾和、任命官员、制定法律、统帅陆海军等等。在法律文本上,天皇的权力似乎是绝对的。

然而,“名义”与“实际”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军部的权力,在很多时候可以说是实际操作中最具影响力、最能决定国家走向的力量。

在昭和初年,特别是经过“五一五事件”(1932年)和“二二六事件”(1936年)之后,军部对内阁的控制力大大增强。军部,特别是陆军和海军的少壮派军官,通过暴力威胁、暗杀、甚至直接发动政变来左右政治走向。他们能够迫使内阁成员辞职,阻挠政府政策的执行,甚至直接向天皇进言,绕过内阁。

军部内部也存在派系斗争,但他们共同的特点是对军国主义的狂热信仰,以及对文官政府的不信任。他们认为文官政府软弱无能,无法实现日本的扩张野心和“大东亚共荣圈”的构想。因此,军部主张将一切权力集中在军方手中,认为只有军人才能带领日本走向胜利。

在战争时期,军部更是掌握了战争的实际指挥权和资源调配权。参谋本部和军令部的意志,往往直接影响到内阁的决策,甚至成为内阁必须遵循的“指导方针”。即便是有争议的军事行动,一旦军部下定决心,内阁也很难予以阻挡。

那么,首相的权力又如何呢?

首相在体制内是内阁的领导者,理论上是天皇任命的,并且要向天皇负责。首相的职责是组织政府、推行政策。然而,在军部强势崛起的背景下,首相的权力变得异常脆弱。

首先,首相的任命往往需要得到军部的默许。如果没有军部支持的首相,其政府很难稳定运转。许多首相候选人本身就是前军方将领,或者与军部关系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军部的介入。

其次,即便成为首相,军部也可以通过直接干预内阁会议、威胁要挟等方式来施加影响。许多重要的国家政策,例如对外扩张、战争计划,很大程度上是由军部提出的,内阁只是被动地接受或修改。例如,在决定偷袭珍珠港这样重大的战略决策时,虽然有内阁的参与,但军部的决心和推动作用是决定性的。

首相更像是军部与天皇之间的一个“传声筒”或“缓冲带”,他需要平衡军部的要求,同时也要向天皇汇报。很多时候,首相也身不由己,被卷入军部制造的政治漩涡中。

回到天皇。

如前所述,天皇在宪法层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并非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权力运作的中心。天皇的角色更像是一个“象征性权力”的拥有者,他的命令被认为是神圣不可违背的,但这些命令的制定和执行,几乎完全是通过军部和内阁来完成的。

天皇本身,尤其是裕仁天皇,在战争决策中扮演的角色一直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他是否积极推动战争,还是被军部裹挟?史学界对此仍有争议。但普遍的看法是,在关键的决策时刻,天皇通常接受内阁(或以其为首的陆海相)和军部参谋长的汇报和建议。他可以提出疑问,可以表达自己的倾向,甚至在某些时候会倾向于和平,但由于政治体制的设计和当时的社会氛围,他很难直接、果断地推翻军部的意志或强力干预内阁的决策。

总的来说,权力格局可以这样理解:

名义上和象征意义上:天皇权力最大。 他的话语权具有最终的合法性和神圣性。
实际操作和决定性影响力上:军部权力最大。 他们通过掌握军队,拥有直接的武力保障,并且能够通过政治手段(包括暴力威胁)来左右政府和国民的意志。在大多数关键的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军部的意见往往是最有分量的。
首相的权力最弱,最不稳定。 他是内阁的负责人,但其权威很容易受到军部的挑战和侵蚀,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需要小心翼翼地在军部和天皇之间寻求平衡。

可以说,二战时期的日本,军部通过巧妙地利用天皇的象征性权威,并辅以对内阁的实际控制,实现了对国家机器的掌握。 他们将战争的决定包装成“天皇的旨意”,从而获得了极大的合法性,也让天皇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战争责任的阴影。

理解这个权力结构,就像是在看一场舞台剧:台前,天皇是至高无上的“皇上”;台后,是潜藏在阴影中,但实际上控制着整个剧团运作的“总导演”——军部。而首相,则是负责跑龙套、传递信息的“中间人”,他的命运完全取决于后两者之间的默契和力量对比。

网友意见

user avatar

宪法规定是天皇,实际操作是军部。

旧帝国宪法是普鲁士君主制,天皇指定首相组阁,拥有君权,指定组阁又称大命宣下。

首相指定内阁阁员,组建内阁,拥有行政权,关键阁员缺失即为组阁失败,关键阁员如陆军大臣,海军大臣,外务大臣等。

军部的大臣现役制度,规定海陆军大臣必须是现役军官,而与军部相左的大臣一般被编入预备役,限制了大臣的选择范围。

下任陆军大臣的人选,需经三长官会议通过,即现任陆军大臣,参谋总长,教育总监,这确保了军部政策的延续一致,使首相在组阁时失去选择权。

首相和军部意见不一致时,陆军大臣可按照军部内部意见随时辞职,而无法推举陆军大臣将导致内阁解散,首相辞职。此时天皇必须指定其他人组阁。

类似的话题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首相、军部、天皇这三个角色之间,权力分配是一个复杂且充满动态的过程,不能简单地用“谁最大”来概括。理解这一点,需要我们深入到当时的政治体制、社会氛围以及权力运作的具体细节中去。要说谁的权力“最名义上”最大,那无疑是天皇。日本天皇是神道教的神灵在人间的化身,是国家和民族的象征。根据日本.............
  • 回答
    二战前日本的首相,实权的大小,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时而稳稳站立,时而风雨飘摇。这其中的复杂程度,可不是一句话就能概括的。我们得从那个时代日本独特的政治结构说起。表面上看,首相是内阁的首脑,负责组建政府,领导国家。但实际情况远比这要复杂得多。日本当时并非一个完全民主的议会制国家,而是融合了天皇制.............
  • 回答
    二战中美日的首次正面交锋,并非在某个波澜壮阔的海战或是激烈的登陆战中,而是悄无声息地,在一段并不光彩的历史插曲里拉开了帷幕。要讲清楚这一点,我们得把时间稍微往前拨一拨,回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的那段紧张而诡异的时期。很多人可能会想到珍珠港,但那已经是战争全面爆发的信号弹了。在那之前,美国和日本之间已经.............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军工水平,可以用“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但基础薄弱,且存在结构性缺陷”来概括。虽然他们能造出一些令人生畏的武器,但整体而言,与英美等老牌工业强国相比,差距是显而易见的。一开始,日本的工业化起步比西方晚了很多。明治维新后,日本奋力追赶,确实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惊人的进步。到二战前夕,日本已经建.............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和英国的综合军力,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因为两国在战争中的定位、资源投入、战略目标以及面临的对手都有很大差异。简单地说,如果从纯粹的军事硬件规模和陆地征服能力来看,日本在战争初期甚至中期,一度拥有更强的爆发力和侵略性。但从整体的战争潜力、科技研发、工业基础和战略纵深来看,英国则具有.............
  • 回答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也触及到大和号作为一艘战列舰的本质以及二战时期海战和陆战的逻辑。简单地说,大和号不炮击中国内陆城市,并非因为它“不想”,而是因为它“不能”且“没有意义”。这背后有诸多现实层面的考量,咱们掰开了揉碎了聊聊。首先,得明白大和号的定位。它可是当年日本海军倾尽国力建造的“海上巨兽”,是集.............
  • 回答
    二战时期的日本,昭和天皇是否拥有实权,这是一个复杂且常被讨论的问题。简单地说,他的“实权”是有限的,而且随着战争进程和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波动。要理解这一点,我们需要深入探究当时日本的政治体制和天皇的实际角色。天皇的神圣地位与宪法赋予的权力首先,必须明确一点:根据《大日本帝国宪法》(又称《明治宪.............
  • 回答
    如果你出生在二战时期的日本(19301945年),能否顶住军国政府的宣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需要结合当时的政治环境、社会结构、文化传统以及个人的心理与道德选择来分析。以下从多个维度展开详细探讨: 一、军国主义宣传的核心手段日本在二战前(特别是1930年代后)通过系统性宣传构建了严密的意识形态控制,其.............
  • 回答
    二战结束至今,日本民众的生活水平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其中的原因错综复杂,涉及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层面。想要清晰地阐述这一点,我们需要从几个关键的维度深入剖析。一、战后经济的重建与高速增长:从废墟到奇迹战争的创伤是巨大的,日本本土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经济体系几乎荡然无存。然而,正是这种近乎“从零开.............
  • 回答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征兵制度,可以说是非常严苛的,其目的在于满足战争对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并将其与日本特有的社会观念相结合,营造出一种“为国献身”的氛围。要详细了解其严厉之处,可以从几个层面来看:1. 普遍性与义务性: 全民皆兵的理念根植: 日本的征兵并非仅仅是某些特定时期的临时措施,而是.............
  • 回答
    二战末期,日本海军在弹尽粮绝之际,推出了许多极端化的作战手段,其中“回天”(Kaiten)人操鱼雷便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回天鱼雷的出现,与其说是战略上的创新,不如说是战败前夕,一种绝望的赌博。回天鱼雷的诞生背景:绝望中的最后一搏到了1944年,太平洋战争的局势已经对日本极为不利。美国海军强大的舰.............
  • 回答
    谈到日本在二战中的战舰损管能力,不能简单地说“很差”,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历史议题,需要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具体表现。首先,要理解损管(Damage Control)的重要性。在海战中,战舰可能遭受炮弹、鱼雷、炸弹等多种攻击,这些攻击都会造成船体损伤、火灾、进水、人员伤亡等情况。损管的目的就是最大限.............
  • 回答
    要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的坦克在欧洲战场上的表现,和以虎式坦克为代表的德系重型坦克相比,确实存在着巨大的差距,用“一堆破铜烂铁”来形容,虽然有些夸张,但侧面反映了这种技术和性能上的鸿沟。这种说法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日本坦克的设计理念、技术水平以及实战经验的综合判断。首先,我们要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
  • 回答
    要理解二战时期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暴行,我们不能仅仅将其归结为个别人的“丧心病狂”,而需要深入剖析当时日本社会的深层土壤和战争环境所形成的合力。这是一种复杂的历史现象,是政治、军事、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素交织的结果。首先,军国主义的狂热思想在日本社会根深蒂固。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一直奉行富国强兵的政策,.............
  • 回答
    “罪孽深重的是日本军人,而不是日本人民”这种说法,是在试图将日本政府和军队的罪行与日本普通民众隔离开来,似乎暗示日本人民是无辜的受害者。然而,这种说法过于简单化,忽略了二战时期日本国家体制的特殊性、日本社会对战争的动员以及个体责任的多重性。要反驳这种说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一、 国.............
  • 回答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富有想象力的问题!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核心问题: 用2021年中国军迷拥有的二战时期轻武器,对抗1937年的日本陆军,胜算几何?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2021年中国的军迷”: 这指的是拥有和操作二战时期武器的中国爱好者群体。他们的数量、组织程度、训练水平、以及最关.............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的实力,绝非是人们常常通过电影或某些刻板印象来简单理解的“穷兵黩武”或“武士道精神至上”。它是一个复杂且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惊人潜力的国家,但同时也存在着深刻的结构性问题和根本性的局限性。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审视。军事上的“亮剑”与短板在战争初期,日本的军事力量确实令人侧目,尤.............
  • 回答
    二战时期,日本学界曾出现过一股“元清非中国论”思潮,这股思潮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与日本当时的国家战略、历史认知以及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深层含义。简单来说,它试图通过对中国历史的重新解读,来为日本侵略和统治中国寻找“合法性”与“理论依据”。一、历史叙事的重塑:为侵略寻找合理性“元清非中国.............
  • 回答
    当狂热与生存交织:二战时期德日民众对法西斯政权的“支持”并非简单的洗脑提起二战时期的德国和日本,人们很容易将德日两国人民对法西斯政权的狂热支持归结为“洗脑”。这似乎是一个简单直接的解释,但如果深入历史的肌理,我们就会发现,事情远比这复杂得多。这种所谓的“支持”,更多的是一种混合了真心认同、迫于现实的.............
  • 回答
    二战时期,德国或日本的普通老百姓,如果内心深处不认同国家发动的侵略战争,同时又对战争的走向和国家是否会战败感到不确定,他们所能采取的行动,说实话,选择非常有限,而且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这是一种身处高压政治环境下的个人困境,个人的力量与国家机器的运转之间存在着悬殊的差距。首先,我们得明白当时德国和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