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类似的事又不是没发生过。
这不就是1937年7月28日的 南苑学生兵团战斗吗?
21天北平沦陷:七七事变的宋哲元部为何兵败如山倒|北平|七七事变|日本_新浪军事_新浪网
复制一段:
汉奸潘毓桂,在参加完29军的军事会议后,他把29军反攻的全部计划向日本人和盘托出,并且指点日军要集中攻击缺乏训练的学生兵团驻地,以便事半功倍。战后受审时,潘毓桂竟大言不惭地说,自己的卖国行为是为了尽快结束抵抗,以免生灵涂炭。然而,正是他的出卖,使得驻守南苑的学生兵几乎全军覆没。
……
南苑的这场战事,是学生兵们遭遇的第一场战争,也是其中大多数人遭遇的最后一场。这些握枪刚刚半个多月的学生兵,最后大半死在和日军的肉搏战中。
学生兵的设置颇有些来历。1936年12月,北平、天津、保定城里贴出布告,29军要招生。这在普遍实行募兵制的当时,着实引起不小的轰动。布告上说,为给29军培养初级军官,特招收有志从军的青年人,要求是18岁以上,初中毕业学历,一经考试录取,学制至少两年。课程设置很全面,国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待遇也很优厚,每月津贴3元,毕业后马上成为准尉军官。
这样,又能投军报国,在兵荒马乱的岁月里对个人而言又不失为一条好出路。招生布告一下引来平、津、保地区青年学生的踊跃报名。最终招收了1500人,成立军事训练团。
军事训练团对学生兵的训练非常严格,训练中,旅长何基沣(emmmmm懂的都懂)被士兵们背地里叫“何阎王”,“张扒皮”指的正是张自忠。即使是学生兵,训练也毫不放松。训练时想去厕所得先报告班长,班长说:去吧!学员一溜儿小跑,先跑到单杠区,至少拔3个杠子,再来个腰部转回,然后才能去厕所。
1999年,当中国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见到100多岁的张寿龄老人时,身为军训团教育长的他依然记得当年自己写下的战歌:“风云恶,陆将沉,狂澜挽转在军人……”
当时,一千多名学生兵就是唱着这首歌,举着大刀冲向敌人的。由于军备紧张,学生兵们一直没有配备武器。直到“七七”之后,他们才真正被武装起来,每人发了100发子弹,4颗手榴弹,每个班配备一把轻型机关枪,开始练习射击和投弹。当然,还有每人一把明晃晃的大刀。大刀都没开刃,刚发下来的时候,营房里着实热闹了两天。附近村子里的铁匠都被请进了军营,到处都是霍霍磨刀声。
学生兵的浴血抵抗,是日军遭遇的第一场硬仗。关于学生兵们与日军进行的白刃战中,其详细情形几不可考。在佟麟阁率教育团赶来增援之前,众多学生兵阵亡。
学生兵虽然伤亡惨重,却始终没有后退。按照日军参战官兵的回忆,整个平津,打得最惨烈的就是南苑之战。连日军中著名的勇将,当时担任华北驻屯军第一大队大队长的一木清直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一周年之际接受《朝日新闻》采访的时候,都不得不对学生兵们在南苑的英勇奋战表示钦佩——“面对面地死战也不肯退却”,“中国兵甚至负伤几次依然冲上来拼杀”。
学生兵们的坚守,使南苑这道阵地在中国军队手中多保留了近半天的时间。
血战
28日凌晨,日军总攻南苑。
原以为可以轻取南苑的日军,在凌晨4时遭到了第一次惨败。
一木清直所部的日军冲进南苑守军的阵地,却在阵地上纷纷踩上了地雷,损失惨重。此前日军多次对南苑的侦察,都未发现这里有布雷防御,这意外的打击使日军队形大乱,一木清直在回忆中写道,他身边的炮兵协调员被炸昏了头,对着话筒大叫——打近了,打近了……他把地雷的爆炸当成了自己的炮火,认为是日军炮兵打得太近了。
地雷的威力,加上学生兵团异常顽强的抵抗,冲入南苑的日军各自为战,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所以,当佟麟阁率领军官教育团和特务旅一部赶来反击的时候,指挥混乱的一木清直大队未经激烈战斗,就又被从阵地上赶了出来。
关于这批日军始料不及的地雷,据29军的老人讲,有两个说法,一说这批地雷还是“七七事变”之前,佟麟阁带军官教育团进行演习时候埋下的,因为此后局势一日三变,也就没有来得及将其拆除,仅仅在地图上标出了雷区了事,却不料有此收获。另一个说法是前一天晚上刚给最后一批学生兵发了枪,学生兵们兴奋得睡不着觉,纷纷要求去团河增援遭遇伏击的132师官兵。营中有个名叫王汝厉的参谋看到这种情况,就让他们在阵地前埋地雷,免得他们自行出动。没想到第二天日军恰好选择这里突破。
第一次攻击失败后,有些意外的第二十师团师团长川岸文三郎赶到前线接替了指挥。28日早8时,日军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发动了第二次进攻。日军飞机也赶来助战,没有防空经验的29军守军损失惨重,通讯系统完全被摧毁,攻击的日军迅速攻占了29军的第一线阵地,南苑阵地的外壕外墙被日军多处突破。
无畏学生兵 拼刺刀十命换一命
“当时天还没黑”,李鸿斌清楚地记得进入南苑阵地的时间:1937年7月27日黄昏。
南苑,在北平(北京,以下同)正南,是北平的南方门户,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其时,北平的东、北、西三方实际已被日军控制,因此南苑对于北京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日军首先在北平之南的卢沟桥挑起事端,零星战斗一直持续,直至7月28 日的南苑之战,中日两军全面交火。”李鸿斌告诉记者,7月28日拂晓,日军陆空联合部队向驻守在南苑的29军军部及其直属部队发起了全面进攻。“早晨6时左右,日军首先出动一二十架飞机,对我方阵地轮番轰炸,营房、库房被炸为平地,阵地上一片火海;接着,敌机开始低空扫射,因为没有防空设备,战士们伤亡惨重。”“不一会儿,太阳刚出来,日军发动地面进攻,前面是坦克,后面跟有大炮、步兵,如狼似虎地向阵地扑来,阵地前方200米范围内,全部都是敌人”。
老人告诉记者,和他一样,大多数学生兵不仅是第一次拿枪。也是第一次上战场,埋伏在战壕里时还相当恐惧,但第一声枪响之后,就念着一定要守住阵地,已经顾不得那么多了。
“从清晨到中午,日军发动了三到四次冲锋,但都被我军击退,战斗进行得异常惨烈”,李鸿斌目睹众多同学被日本兵刺中,鲜血淋漓,却仍奋力抱着敌人厮打。“同班有个同学叫赵世荣,嘴唇四周已经血肉模糊,但还是抱着枪拼命射击。”李鸿斌向记者比划着手势,描绘同学赵世荣的奋不顾身,神情略显激动。
当天下午1时许,日军以大部队,向南苑阵地东西两侧迂回包围。此时,29 军伤亡惨重,1700多名学生兵剩余不足三分之一。因日军武器精良,人数众多,军长宋哲元不得已下令撤退,学兵团1、2大队向北京方向撤退,李鸿斌所在的3大队向南撤离。
7月28日南苑之战,是平津抗战的转折点,这一战,中国军队不但折了两员大将:29军副军长佟麟阁和132师师长赵登禹(抗日战场上,最先殉国的两位将军),而且南苑的失守,迫使29 军当晚开始撤离北平。从此,北平和天津开始了八年的沦陷生涯。
如果不是李鸿斌老人的回忆,记者尚不知著名的卢沟桥事变中,尚有一群学生兵英勇杀敌的身影。
在好不容易查到的一段资料中,文章的作者如此描写学生兵:“他们年轻,尽管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了刺刀”。
抗战老兵70多年后首讲卢沟桥事变亲历_青年组织__中国青年网
时任冀察政务委员会的委员——潘毓桂
潘毓桂是北平城里赫赫有名的才子,伪满著名电影明星李香兰的义父,书画俱佳,极会享受生活。潘的另一个身份是宋哲元的知交至友。宋的父亲原为潘父的幕僚,两家人两代相交,友谊深厚,因此宋对潘信任不渝,视作亲信。无论平时还是战时,潘毓桂始终可以自由出入29军军部,参与最高级别的会议,接触到最核心的机密。
所谓兵行诡道,怎么会在进攻前预先通知敌人呢?日方的评论认为,这正体现了香月清司是一个高明的“中国通”。
香月清司作出这个决定,首先是因为他认为南苑之战已有必胜把握,无论29军是否提前知道,对战事的结果都不会造成影响。而更重要的一点是,香月认为29军属于远离国军嫡系的军阀部队,在当下的情势下不太会拼死作战。如果得知日军兵力,29军很可能会为了保存实力而自动撤离南苑。这样,日军可以兵不血刃地取得南苑要地。
但香月没想到的是,他所获得的要比想象中更为丰厚。潘毓桂不但完成了向29军通风报信的“任务”,更在参加完29军的军事会议以后,把29军反攻的全部兵力调动计划向日本人和盘托出,还指点日军在进攻南苑时要集中攻击缺乏训练的学生兵团驻地,以便事半功倍。
更可怕的还在后面。在27日南苑激战之后,军部给佟麟阁、赵登禹突围的命令还没有到佟赵二人手中,就已经到了日本华北驻屯军第二联队联队长萱岛的手里,这又是潘毓桂做的好事。这次的叛卖,直接导致了佟赵两位将军的阵亡。
凭借这两次背叛,潘毓桂从此青云直上,在华北伪政权中历任北平警察局长、天津市市长。
战后,潘被逮捕,身上披挂写着“汉奸潘毓桂”的布条,一路从北平押解南下,沿途遭到万人唾弃。他最终的下场,是以“汉奸罪”被逮捕,于1961年死在狱中。
无耻的人总有自己无耻的解释。在台湾出版的《光复除奸录》一书中,潘毓桂在战后受审时,面对审判人员辩解了当时自己的想法:为了中日两国的利益,真心为华北谋一出路。潘称,当时国民党政权对华北鞭长莫及,阎锡山封建落后,都不是华北民众可以依靠的。而在他看来,华北当时的唯一出路就是和日军合作。这样不但可免生灵涂炭,而且日本文明开化,华北如果与日本合作,就可以和平发展,甚至变成没有军阀,政治开明的地方,为整个中国的开化建立楷模。
在《光复除奸录》的图绘中,潘毓桂一袭长衫,潇洒倜傥,神态自若,毫无愧疚之色。他始终认为,自己的“汉奸”是有立场,有道理的。对29军的所谓“出卖”,就是为了让29军中的反日力量尽快失败,以免“战事蔓延,祸及生民”——所谓卖国,乃为了爱国是也。
这一番说辞,居然引起一些人的共鸣。有人写信给当时的国民政府,称潘虽然误入歧途,但终是名流,且本心可嘉,大有“国士”之风,当恕而用之。同时,潘家上下打点,并请动著名律师洪旁吾进行辩护。上下努力之下,潘毓桂一度被从轻判处,并很快释外就医。
这些同情潘毓桂的人都忘记了,由于他的无耻出卖,南苑守军几乎全军覆没。
一万军迷出战,其中兔友四千
黄俄二千五百,德棍又有二千
美分五百余人,英法粉也参战
手持枪炮军械,豪言灭倭不难
谁知众人争论,德俄米孰强弱
争吵翻做内战,长枪短炮轰然
鬼子尚未杀到,军迷死伤过半
剩下一伙军迷,拔枪踊跃上前
谁知纸上谈兵,并未经过实战
纵有军官号令,仍是秩序荡然
这个说大纵深,那个要闪电战
说什么步炮协同,漫谈精神原子弹
日军枪炮齐发,我军全都溃散
幸有彭林督军,方能力挽狂澜
二人相顾无言,只得齐声哀叹
以后可送枪来,军迷给我滚蛋!
就讲一个小故事,当年大量军剩8毫米毛瑟从欧洲流入美国市场的时候,发生过很多玩枪红脖把8mm和3006搞混,然后把8毫米毛瑟装进3006的枪里打的事故。
然后你可以看看抗战那会儿中国的地盘上到底有多少种打不同子弹的步/机枪。
顺带一提6.5 jap和7.7 jap也可以塞进8毫米毛瑟的膛室里。
军迷们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很多人可能连枪都没摸过,以为叫个炮火指引只要打个信号弹,以为攻取阵地就是吃鸡或者战地打法的站着钢枪。游戏里敌人上头默红标记,现实中可没有。
指挥层就更可笑了
我预定后从这边装甲师穿插,怎么这边都是森林沼泽?
我预定的战略轰炸?怎么乌云密布?
迂回?迂回,迂,迂……什么?
轻机枪掩护,怎么掩护,打到自己人怎么办,这个射角怎么控制啊,这不会扫自己人啊。
卧去,这个重机枪怎么过热了?难道不是一直摁着?加加,水,等等,枪管怎么换?
冲击阵型怎么摆?这出不去啊,诶呦,完了,我前面忘记挖前进战壕了。
这火炮怎么打?什么弹幕,。。算了乱射吧,火炮指引呢我去。,这准心不对啊。
轻迫击炮怎么跟随部队前进啊!!!
还有中国几千万军迷?!
你怕不是痴人说梦额
我记得很久以前我们高中的军圈社,一个学校快1000个人,军圈只有20人,然后里面只有2个人是看过书的,剩下几个只会口嗨,虎式坦克!俾斯麦战列舰!
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军迷是不可能胜任的哥哥
这不是比货,这是战争!是死人的!
90%的军迷连个基本的枪械维护和班组作战战术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更复杂的后勤组织,层级命令传递,地图绘制,战场手术,紧急运输伤患,牲畜的驯养与使用,机械车辆的维护。至于战略级的梯队使用,兵力规划,别说军迷了,军校出来的不交点学费都搞不清楚。
当然更有可能是还没实战呢,一帮眼高手低的军迷就先为了争指挥权自己打起来了。
1.首先中国军迷主体之前数千万之巨。
2.军迷年龄层以强壮年为主体
3.职业覆盖极广,且有较高的综合素养。
所以你以为是中门对狙。
其实他们在1937年渗透到当时中国的各个领域。
然后。。。。。
1937年的日军:我们内部出了间谍!
1938年的日军:短暂失利不会影响天皇的战略!
1939年的日军:我们依然占据中国核心地区!
1940年的日军:我们还有海军!
1941年的日军:我等为天皇玉碎。
1942年的日军:那是一种我们从未见过的武器。
1943年的日军:日本海就是天堑
1944年的日军:我们有一亿国民可以为天皇尽忠。
1945年的日军:樱花飘落
1946年的天皇:无条件投降
1947年的日本:日本省。
这问得也太弱智了,跟贴吧水经验似的。既然架空就把各种条件讲明白呀,军迷什么成分,多少人,是穿越空降还是同人数替换,考不考虑后勤,打多长时间,组织起来是怎么组织起来,对抗是打平手就行还是怎么样。省得大家盲人摸象。
有一点好奇,前边那几个高赞说的是非洲军迷吗?
怎么1202年还有人不相信知识的力量呢?
组织的方式有很多
比如用解放军的方式整训组织
问题就变成了解放军+二战最好轻武器对抗日军
谁赢谁输不用我说了吧
二战国军的几个问题:
1.后勤几乎没有
2.弹药武器不足
3.战斗意志薄弱——大批伪军就是这么来的
4.军队素质差——大多数只经过了开火训练(这点上军迷可比当年抓的壮丁要强很多),并且身材瘦弱拼刺刀都不占优势
题主第一句话直接解决了问题3.4,第二句话直接解决了问题1.2
剩下的问题只有一个了——这只部队给谁指挥?这只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军事化训练后,你甚至可以想象成青春版的华野中野。就光二战时期轻武器这七个字,李云龙听了敢打新京。
国府的壮丁部队的素质在二战是垫底的(没有侮辱抗战先烈的意思),现代的军迷再不堪,还不至于连乞丐都比不过吧?
2021年中国的核心军迷数量有200万人,按照120发子弹+4枚手榴弹的日常携带数量,就有2亿发子弹和800万枚手榴弹。
足够打240次百团大战。
再看看轻武器的定义:
《中国军事司科全书》对“轻武器”的定义为“轻武器通常指枪械及其他各种由单兵或班组携行战斗的武器”
符合标准的二战轻武器有:
M1891莫辛-纳甘步枪,m1伽兰德步枪
STG44突击步枪,PPSh-41冲锋枪,
MG34轻机枪,14.5mm反坦克步枪,
RPG-43反坦克手榴弹,八九式掷弹筒
巴祖卡火箭筒,铁拳反坦克火箭筒
简而言之,就是强化版的国民冲锋队
或者说是去掉重武器的驻印军
再看看二战日军
驻守华北据点的日军中队,通常会配备1挺“九二式”重机枪,9挺“歪把子”轻机枪,90支步枪和12个掷弹筒。
歪把子轻机枪,被捷克式轻机枪压着打。
九二式重机枪,重达五十多公斤,弹板只有30发,也不是马克沁重机枪的对手,更别说MG42撕布机了
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和八九式掷弹筒是个亮点,但比较吃经验,只有长期训练的老兵才打的准。
八路军和国民革命军也大量仿制。
但直瞄射击的巴祖卡更容易操作。
如果是小队到中队级别的战斗,军迷手里有伽兰德步枪+波波莎41冲锋枪+MG34轻机枪+巴祖卡火箭筒,明显优于装备三八大盖+歪把子+九二式重机枪+掷弹筒的日军,但射击精度和作战意志会差很多。
两个问题。
一,训练不训练?
直接上战场就算了,枪都不会开。
二,一场什么样的战争?
其实就是是不是反侵略战争,这关系到能不能调动同仇敌忾的情绪。
如果一支经受一定训练而且面对入侵者的军迷(甚至不需要军迷,普通青壮年男性就行),毫无疑问能对抗当时的日军,至少不会比国军打的差。。。因为当今的受教育程度远超当时。。。。
一群高中本科研究生学历的人才,有着领先时代几十年的知识体系,随便抓一个出来培训几周就能造抗生素,开机床,给你送到37年
你就把他们当炮灰使?
败家也不是这么败的啊
哪个,别的我不知道,不过龙牙好像自己就是PLA正牌转业军官,级别还不低。
考虑到军迷中不乏局座、龙牙、克林雄狮装甲舒尔茨这种本身就是军队出身的角色,对PLA内部一系列思想建设、军事教程、战术动作十分熟悉,只要组织起来对军迷进行系统化的训练。
只需要3个月时间,1937年的八路军就能获得几十万受过严格现代军事教育的基层干部
和军迷关系不大,,,核心是几百万身体健康体质优秀,受教育程度初高中起步的进步思想青年,至于这些青年到底是军迷还是卡吧老哥钓鱼佬真的没多大区别,,,反正军队的专业知识、武器操控都是从0开始学的,
只要在延安和教员的领导下,那么必然横扫。军迷里的退伍兵直接拉起队伍就能干。理科生穿越了搞工业,文科穿越了搞思想政治和教育,实在菜的还能去南泥湾搞大生产。在党的领导下的穿越者的脑子比那几把破枪强多了。
想也想得到基于知乎的政治正确,答案应该是一片嘲笑军迷的声音。
但是,在1937年,如果一支2021年的军迷组成的军队,那是一支在那个时代的精锐力量——实际上和军迷关系不大,军迷们繁杂的军事知识(其中错误和误导性的比比皆是)在那个时代的战场上有用,但用处不大——毕竟日军也是一支叫花子一样的军队,不需要精通反坦克,防空防炮技能才能对抗。但军迷们的其他素质却是那个年代罕有的。
1 军迷们基本上都有高中以上教育,一多半有大学教育(虽然大多数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也差不了多少,但想象当年的八路,高小文化程度就是高级知识分子了),而且在集中后,基本上会汇集出一批比较靠谱条令条例,而且对于基本参加过军训的现代学生,服从命令,集体行动还是容易建立共识的。
2 军迷们一般营养充足,虽不乏肥宅,但和抗战中我们那些营养不良的先辈比起来,体格上还是有优势的。尤其基本没有夜盲症这点,可以在初期通过夜战减少射击水平和日军相差太远的差距。
3 军迷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更容易有凝聚力——外面的其他人都是简直如外星人一样的存在,而且相对于军迷们才具,也基本没人会来收买分化瓦解。所以有深入敌境则专(不容易出逃兵,在那个年代,军迷敢离队就基本死路一条)的优势。
4 虽然军迷的大部分军事知识都没啥用,但有些还是有用的,比如无线电遥控引爆,用那个年代的炸药和就便器材做定向地雷,用一些化学药品制作简易化学战战剂,这些技能(只要很少部分军迷掌握),就可以提高军迷们的防御作战能力。
修改一下,虽然说通过绕线圈和蜡纸电容,以及砸一大堆石英打磨选配是有希望做出合适的发射机以及用矿石碰运气可以做出矿石检波器,但无线电设备还是的确难了一点,但是有线地雷应该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八路军需要及其勇敢和敏捷的战士才能距离18米拉地雷,而线控地雷做到400米以上应该没什么困难。
轻松吊锤,2021年的中国军迷最起码是从小到大吃好喝好,身强力壮,大学生比例很高的群体,而且其中包括大量退役军人,而且对二战日军的所有武器装备、人事调动、重大军事行动了如指掌。基本等于1937年美国青年终极版。
就算这些人给常凯申指挥,都能打的赢——反常凯申是这些人的最大公约数。
在另一个时空,日本人会问:海对岸的美国废物少爷兵,能打赢天皇陛下的勇士吗?
然后有人回答:
90%的美畜连个基本的枪械维护和班组作战战术都搞不清楚,更别说更复杂的后勤组织,层级命令传递,地图绘制,战场手术,紧急运输伤患,牲畜的驯养与使用,机械车辆的维护。至于战略级的梯队使用,兵力规划,别说美畜了,陆大军刀组出来的不交点学费都搞不清楚。
当然更有可能是还没实战呢,一帮眼高手低的杨基佬就先为了争指挥权自己打起来了。
还有人可能会嘲讽:
1937年美国的大学生青年,别说1937年的皇军勇士了,就算是和1837年时期的拿破仑陆军 炮兵军官搞数学竞赛 比赛 微积分也会惨败。
所以1937年的美国废物,能打赢同期的日本皇军吗?
看了几个回答,对中国军迷是一片失望啊,我非常奇怪的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自己到底是不是军迷?
我发表一些我的一些看法,军迷分两种,一种是兵器迷,一种是军事迷。兵器迷们就是痴迷于各种器 装备,一般痴迷于兵器以及武器装备是有年龄段的,比如说刚接触军事以及在校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知识面不断的扩展,除非是专门研究武器装备的,否则就会成为军事迷。这也是我这么多年观察所得出来的结果,如果你发现一个人对很多武器 装备。的性能能进行大概的解释,也对很多战争例子有所了解,但是对于大的方向 有些含糊其辞,这可以断定是兵器 装备迷。那么军事迷就是对武器装备有所了解,但是对其性能 只能略知一 二,而对很多战例以及大的方向 走向能胡侃 胡聊(也不能把这些人抬太高,就像我),这大概能判断出是军事迷。
以上这就全部称为军迷吧?现在人怎么说也是受过教育的吧?没吃过猪肉,怎么也看过猪走路吧。我就奇怪了,这些人穿越过去为什么就是一哄而散?对待凶暴 残忍的日军就做不到抵抗到底 以身殉国呢?就拿我来说吧,日本的豆坦克,轻武器确实是不好对付,为什么不能集中射击他的观察孔呢?再怎么说我也知道日本飞机来轰炸,我不会站在底下傻乎乎的看着它下鸡蛋吧?当日军炮火来袭之时,我为什么不撤出主阵地,难道叫它炮火把我埋葬在阵地上?我说的这些如果 是加入国军,那么当我没说,他们从来就不把底层士兵当人看。如果加入共产党的部队,那么这些军迷可都是宝啊!他们知道国民党为什么会失败,共产党最后为什么会夺取政权。并且军迷中 如果再加入一些科研工作者,那么对于共产党的军队……。
居民中如果再出一个吹牛 皮大仙,帮助盟军预测未来,判断几次战役 日军 德军的走向,不知道盟军会怎么看待这些穿越过去的穿越者呢?
21年的军迷拉去扛枪实在是太浪费了,简直是棉花烧炕、沉香燎锅、织锦擦屁股( ̄∇ ̄)
21年军迷大多是大学起步,最低也是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互联网信息轰炸过的,以男性理工科数量最多,这放37年全是大知识分子,脑子里装的东西在当时不少都是未知或者绝密的。比如,u235临界质量大概是52kg,德国北海岸就有石油,奥地利有欧洲最大钨矿山,你说是要是希特勒37年知道了会不会欣喜若狂╮(╯▽╰)╭
更不要提这些人掌握的专业知识了,除了码农等少数还没诞生的行业,剩下的光理论水平都是碾压。
把这批军迷放在各个生产、科研岗位,哪怕是宣传口,都能发挥巨大作用。
够呛,基本不行。因为题主只给了轻武器,没给重武器。在战争中,没有重武器,非常吃亏的。而且二战的日军,是会用化学武器的。题主只给了轻武器,连防毒面具都没给,一旦遇到化学战,就更加困难了。
37年日本陆军步兵的平均素质连军迷都远远不如,一个是在编训练就严重不足,第二个是大把临时动员部队,发了身衣服发了条枪就让你上了的那种水平,和业余基本没差。
然后士兵平均营养不良,身高不够,蛋白质摄入不足,你一个天天吃肉的,可以打他们三四个的那种,日本兵抓只活鸡欣喜若狂,你估计只会觉得麻烦吧。
日军当时有多凑合?淞沪参战的部队里
比如101师团(37年9月1日组建完成)
第18师团(37年9月9日组建完成)
第114师团(37年10月12日组建完成)
这都是77事变之后发现兵力不足,临时就地组的部队,通过计划和部队组建的时间都是明确的,就那么几个月能把人凑齐都烧高香了,你说能有什么素质可言?
就淞沪战场上,正儿八经的日本陆军编制里1/3都是临时凑的两脚羊,剩下来那2/3战术素养极差(包括但不限于枪法严重差于国军,严重畏战)等,国军的战报里都有记录。
日军要正儿八经有点素质,国军顶得住这么久才奇怪了,上海又不是筑垒地域,国军的后勤准备也很不充分,基本就是光头一拍脑袋要打就打了,事前准备没有,参谋作业没有,部队协调一塌糊涂,就这都不适合打仗的状态还撑了多久?
要不看看东线德军徒步步兵怎么冲击苏联各种防线和筑垒地域的,需要多少时间?
就大场那个情况,德军就算直接套日军的兵器,1-3天就能直接击穿防线了,就一战典型的那种多层次堑壕式阵地,英美法军不缺火力子弹的情况下,德皇陆军当时都能直接一天撕开好几道,就国军在上海的那些工事,机枪,火炮,够吗?
日军除了炮差了一点(但有极大量独立炮兵重炮兵部队补充),机枪少了一点以外其他的技术兵器差在哪了?
国军的工事比苏军的好还是国军的弹药数量火炮数量比苏军多啊?
苏德两边武器差距还没中日的差距来的大。
日本兵冲不下来就是因为日本兵当时就都是垃圾,战斗意志战术素养均很烂,连装甲兵都是,淞沪日军装甲冲锋多次失败,实际损失率都接近30%。
你说38-39也就算了.........那一帮子日军,至少打都打过来了没那么烂了。
要是37年的日军真能打,日军需要三次增兵,动用常设师团数的1/3和大把临时补充师团才能攻陷上海嘛?
国军1937年差在连-团级军官水平很差,对现代技战术战法不了解,战术呆板,死守明阵地也好,连营级出击僵化也好,都是属于不适应当时战争的表现,而并非士兵出了问题,其他问题还有后勤来说弹药不足,技术兵力来说炮兵的运用较为糟糕。
连以下水平事实上是高于日军不少的,尤其是中央军在陕北有大量需要枪法的实战任务,谁没练过呢?
但现代军迷恰好没那么缺这一部分组织和指挥知识,你去当个炮兵打sFH18,作用都比那群睁眼瞎强得多,小队渗透在有民众协助的情况下,日本根本无法应付(基层有素质的军官太少——这在太平洋都有明显暴露,他们要么只能大单位行动,要么只能万岁冲锋,小单位下显著劣于美军),居然还有人说打不过也是很艹的。
弹药不通用这个其实.....
一个是7.92毛瑟一直是中国军队的主力弹药,莫辛有一些但不常见于军队序列——至少不在淞沪有。
7.7是稀有物,其他子弹就更难找了。
.03-06虽然从总量来说很多,但那批主要是44年以后拿到美国军援,跟着国军接收的春田/M1整建制换装的,国军部队又不是傻瓜,一个部队列装多种不同枪支也太低估他们智商了吧。
而且又不是说只有国军有这种情况,像克里特岛,地方希腊部队有曼利夏的,协防的部队有装李梅特福甚至更老的单发枪的,还有一万多士兵没枪的,但有总比没有强吧?总不能是你只有一杆烂枪,所以请你去死对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百科问答小站 版权所有